刘邦与项羽大战,刘败,驾车狂退,项策马狂追。刘邦边逃边回头与项羽大谈人生、理想、自由、民主,言道:今日兄杀我,它日必有人再杀你,冤冤相报何时了?项羽一想,也对啊!杀来杀去最终我还是死,不如我现在死了,这一切不就了结了吗,省得这么麻烦。于是乌江边霸王项羽拔剑自刎。
这个绝对是个好问题。佩奇觉得可以仔细讨论:
先整理一下问题的大意:
面对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讲道理,讲道义管用吗?讲道义,讲义气就只能“自刎乌江”?背信弃义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吗?
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讲义气,而是因为他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项羽谋士范增怒斥项羽: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同理,刘邦的天下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他心狠手辣,而是因为他无为拱手而治,重用张良,韩信,萧何等。
如果他不是心狠手辣,可能会更成功些,也不会出现汉初年的吕后专权,外戚作乱,开国元勋纷纷被杀被贬。给后面的朝代,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实际在刘邦去世以后,从文帝和景帝,还是才开始走向辉煌。
当时,刘邦在车上,肯定除了把“妻女”推下车,这种缺德的逃生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绕路,伪装等等,但是这位自私的刘邦,觉得牺牲别人最容易。
电影《恐龙》中,发现一处水源,铁腕的首领,立刻把弱小的踢开,准备独霸水源,而新生代的“仁君”,很快就在附近发现了新的水源。
这时候,就可以预见到,刘邦登基以后,大杀功臣,是必然的。
结论:失败不是因为仁义,仁义只能让强者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