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脉,我想比较贴切的一句老话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句老话儿阐明的是:对方与己方的关系。说白了,首先你自己得拥有相当的质量,你才能真正融入那个圈子。也就是你得自己有硬货,有能跟别人交换的东西,人家才接受你,这才算“人脉”。
比如某某某名校,里面要么是总统的儿子,要么是世界首富的名媛,最不济也是非洲酋长的公子或者中国的薄瓜瓜。放到天平上,半斤八两,势均力敌,这才交通的起来。如果你一个山西挖煤的土财主儿子,可能你爹砸个几百万美刀,或许能给你买张录取通知书,但是这种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是无法跟人家匹敌的,人家带不带你玩儿呢?
对于那些名校而言,比如哈佛,实际上是不差钱的,甚至富可敌国。我想象我是录取办公室的负责人,我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假如我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各国元首的娃,或者世界500强公司的孩子,将来这些孩子成为政界或企业界明星的概率高得多,那他们一旦成功,说起来他们的母校是我这个学校,那对于我这个学校的知名度会大有裨益。
或者某个申请人已经展现出来超人的才华,如果我这个学校的师资和学习再助他一臂之力,那他将来成功的概率也大的多,我这个学校的有限资源投给这个苗子,将来它成功的概率大,那我也愿意录取他。
你看,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全景。
所以,作为土财主的我,尽管我有足够的钱给我娃买张哈佛的录取通知书,但是我不那么做。我既不是一尊,也不是中石化总裁,我没有匹敌的背景提供给我孩子。那我就只剩下一条路:从现在起,放松心情,扔掉那些名校情结给自己的包袱,陪着孩子过好每一分钟,让他自由的成长,给他构筑一个自由的大脑&阳光自信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倘若这使他真的具有了超人的才华,将来就不是哈佛来施舍我们一张录取通知书,而是我娃放眼去挑选他喜欢的名校。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娃功成名就,他既得益于那个学校的学习,反过来,他的成就又会给培养他的母校增光添彩,学校与他相映生辉。
这是我的名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