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法的退休生活

前些年,公司任命我负责北美售后服务,准备找一两个人充实队伍,做技术和质量管理,我当然第一考虑是华人。顺便提一句,我们华裔如果英语是第二语言,那在技术上一定要有两把刷子。不然这第一轮很容易就被淘汰, 因为在情商和沟通上确实不占优势,遣词造句的TONE有时让人误解.
售后事务繁杂,责任重大,确实让我操了不少心。基本上是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就都到了我这,还好与CEO沟通顺畅,我就还能急她所急。
 
我想说说在美职场的忠诚度,也就是站队的问题。首先我是同意,第一,忠诚度是必须的,世界各地同几乎一样。第二,能玩政治游戏的人,几乎都是聪明人。
有些人好像在这个上面摔了跟头,一来可能是看得不够远,经不起测试,因为蝇头小利很早被淘汰。还有些人想利用上面的矛盾图利,能爬到你上面的人一般应该比你聪明,对这些小动作几乎是一眼看穿。
我的建议是,第一遵循自己的是非标准,不要给自己造成过多的内心冲突。内心的矛盾往往是人犯错的主因。第二,要有与他人长期共存的打算,用同理心与人交往。这个更多是来自生活的领悟。
 
温哥华岛,最好的是维多利亚,冬暖夏凉,冬天比温哥华暖和,降水少
但是维多利亚的房价已经远远甩开卡在家里,渥太华
中部,应该是说奶奶庙。这地方房价目前和卡渥相当
但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且不说别的,就气候而言,冬天已经不如温哥华了,气温略低而且降水多。当然还是远远好过卡渥的
1. 房价和卡渥差不多
2. 气候和温哥华接近,确实还不错
3. 维多利亚不算大城市。去温哥华不如渥太华去蒙村方便。
4. 娱乐多。这个我保留意见。。。。。。
5. 中国菜便宜,这个我也保留意见。。。。。。
6. 医疗条件,我觉得加拿大所有地方都差不多,别去太小城市就行。
7. 所有商店都有,大统华?
8. 华人,目前人口都不多,不过华人确实有上升趋势
维多利亚的中餐根本下不去嘴,为啥都要考虑买房,都退休了买啥房,租房可以随时换地它不香吗?
 
TEL-WEB-09022019-ChineseCommunityNickelTheatre_large.jpg
这是1940年代中国官员到访加拿大纽芬兰时和当地华人的合照,几乎没有女人除了前排的小女生,她好像是被爷爷带着。估计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似乎比同时代留在中国的人显得更加得体自信些。前排站着的应该都是当地侨领或者小有业绩的华商,这几乎还是今天北美华人新移民社区的写照。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背井离乡,来到加拿大甚至那么遥远的岛上谋生,这个趋势好像到今天还在延续。我估计这照片上的人大多已经作古了,且留在了加拿大。这终老他乡几乎就是变成了很多海外中国人的宿命。
照片来自于https://www.thetelegram.com/news/local/son-of-immigrant-recalls-chinese-head-tax-282629/
 
这几天除了打算回国的行程,还有就是看装修视频,琢磨着如何把自己国内的老房子装修了,回去常住。其他的我都可以从简,就是卫生间必须是高配。每次回国如果不住酒店,最不习惯的就是卫生间了。
国内买东西比较方便,一些普工帮手也好找,准备自己为主去干,也不是为了省钱,主要是要合心意。大概看了一下,网上几乎什么都可以买到,所以预算很快就出来了。如果开始干,到时我会拍视频回馈大家。
那天我用微信小程序统计了一下,国内城市我大概去了200多个。剩下就是西藏,新疆,宁夏,内蒙等地,计划都要去到。
 
想起人生第一次坐火车,我大概几岁的样子。是和我爸爸一起,那是邓小平上台后我们终于敢回老家了。从爷爷奶奶的上辈开始,家里世代都是读书人。结果49年后被整得够惨,爷爷在牢里,伯伯在劳改营,奶奶带着我爸还有他弟弟我想那日子肯定是无比的艰难。还好五十年代初期还没有文革那么离谱,我爸爸还能够有机会考学,最后离开了那个地方。
火车上不准带小动物,结果我们把奶奶送的鸡给蒙死在麻布口袋里了。麻袋是敞口的,列车员过来就赶紧系紧了。我总记得爸爸的神情,小心而紧张,他是深怕犯错,对子女不利。
他说从没想到自己的子女都能够在美国读书,生活。当年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出路就是下乡,然后运气好也许能招工去煤矿,农场之类的地方。
有一年和公司老总出差去印度,目睹了街上的流浪家庭后,他似乎有感而问我为何到了美国。我想他实际上是问我为啥能来美国。我说是因为我爸爸,他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无论有没有看到希望,他都要求我们读书看书。
 
湾区有很多弯弯和港港的人,大部分是本地出生的,有些也是早年移民留学来的。这些人是比较独特,非美非华的,自身有时候就多了些矛盾。而很多大陆来的都是满满的大国情怀,尤其加上这近些年的宣传教育,为人处世显得比较大气直接。湾区大概是华裔最集中的地方,年轻人又多,基本上也能看出十年或者二十年后,两岸三地的发展劲头。
 
大多数的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出差的时候路过亚洲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我都觉得要放松很多,我想人都是这样,处于相同或相近的族裔之中,都会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都免不了有这些纠结。
在国内你的奋斗,你的成就都有人关心,在这里真的是没人理睬。
 
说到交友在亚洲的感觉还是真的不一样,有一年在泰国出差,遇到一个日本人,能说英语和普通话。两人一见如故,晚上去酒吧,在沙滩上支桌子吃披萨。日本很多家庭还有家徽,一个图案世代流传,他还着重给我介绍他们家的来源,双方没有任何障碍,真的希望能遇到这样朋友。
我想很多中老年朋友相处不好,可能是对自身多年的养成有太多的固执。其实我们应该更开放地接受不同,相互的日子都会更加快乐。
 
国内交的朋友确实情谊深厚很多,我今年父亲去世因为疫情无法回去,国内大学寝室几个同学发来微信说他们商量好了,处理后事的一切事他们来替代我,要知道那时候武汉还是挺危险的。
这里的朋友怎么讲,点头之交多,交情深的少。主要是流动性太大,大家回流的,搬去其它城市或国家,好朋友一转眼就没了联系。刚来加拿大我和太太参加教会活动,我们小组真的非常要好,每周聚会像一家人,现在走的走,散的散,留在这的就我们和另外一家,还相隔几十公里。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