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拿大医疗

说一下我有不同看法的地方:
1 急诊5小时属于很快的。6到8个小时很平常。
2 我有六年没去看过家庭医生,有事只去walk in。和家庭医生预约按时去了还要等一个多小时,浪费时间。walk in等候的时间短,医生效率高,5分钟看完。家庭医生跟我唠家常,一唠半个小时,还没什么用。walk in医生可以开单子化验,检查,也可以开药,方便快捷,非常好。
3 取消预约要看好要求,有的地方要求一天,有的要求48小时。有一次暴雪,我当天早上打电话说没法出门,因为天气特殊情况,诊所没有罚款。
4 一般要求一次只能问一种病。有时候小事一句两句能解释清楚的,可以问第二件,主要是不能耽误医生太多时间
5 非处方药可以直接向药店的药剂师咨询。很多时候会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日常的小毛病很多时候药剂师可以帮忙
6 员工的医疗保险属于福利,每个公司和保险公司签的合同都不同,具体覆盖范围和程度不同。很多时候这个医疗保险不是免费的,员工自己要交一部分钱。如果配偶或者子女没有保险,可以多交些钱,他们就可以享有同样的保险。最好把合同好好看看具体覆盖哪些内容。除了常见的牙医和眼科以外,还有按摩理疗心理咨询医疗器械等等。这个保险员工自费的部分以及看病需要自己花钱的部分可以报税
7 住院要看你的保险覆盖什么。比如说双人和四人病房是免费的,单人病房可能要自己出钱。救护车的使用也是有限制的,超过次数可能要自己出钱。员工保险不是万能的,每一项都有限额。看好了再用
 

徽州女人

江南烟雨
看到很多説加拿大医疗的帖子, 大概从2017年开始,我和医院、家庭医生接触的多了, (在这之前,基本没有什么毛病,也不需要查体) 下面我简单总结一下(或者说浅谈一下)我个人对加拿大医疗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吧!

第一,医院将压力卸下,全部的压力转在家庭医生和方便门诊这里(英语称 walk in) 也就是说,医院只接受家庭医生推荐的病人,特殊情况可以看急诊。 去年有一次,我皮肤出现过敏,我的家庭医生正好休假,于是我只好去医院, 在医院就诊的过程,让我明白,没有特殊情况,(不是急诊)不要来医院看急诊!我那天到了医院,门口有一个急诊登记处,那个护士量完血压,听完我的陈述,然后第一句话就问,为什么不联系家庭医生,我说,家庭医生休假。 然后,填了一张表,就在候诊区等候,大约等了1个小时,终于叫到我, 然后,进入候诊室,一张可移动的病床,一把椅子,一个氧气瓶,还有所有急诊、急救用的东西,床上有按铃, 接待我的护士説今天专家很忙,可能过会儿先来一个一般大夫看一下,问我是否同意,我说,没问题。 过了10分钟,进来一个年轻的大夫,查看了我的皮肤以后问我,是不是家里有床虫,我说床虫叮过不是这种红斑,他又问我是否接触化学用品,我说我的工作,经常接触洗衣粉、洗衣液, 因为要搬运这些东西。 他接着説那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皮肤感染,我说不是,因为我天天接触,以前没有这种现象, 然后我补充説可能是调整饮食引起的食物过敏,他看了看我,然后説,这个不好确定,还是等专家吧。我问专家什么时候来,他说他也不知道,让我耐心等待,他出去以后,我开始念经,不是我的本心要念经,实在是没法打发时间,慢慢地我的心平静下来,大概过了3个小时,专家来了,专家看了我的皮肤,説没法判断,需要验血,但是,这里不接待验血。(只有住院病人,和紧急情况需要验血的才验血)言外之意,我不属于紧急情况,我説你能否给开点抗过敏的药,专家説可以, 我又把刚才和那个年轻医生说的话重复了一遍, 专家按我的思路,以食物过敏作了处理。整个过程花了近5个小时,给了我两片药,一张处方,我当场,吃下一片,专家説过12个小时再吃另一片,其他的要去药店拿药。

第二,有家庭医生,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walk in, 有一次,我感冒,想拿点消炎药, 为了省事,就去了我家附近的一家walk in, 我説我来的目的就是开药, 那大夫问我为啥不找家庭医生,我只能撒谎説家庭医生休假。 这个医生连检查都不做,就按我说的阿莫西林,给开了药方。

第三,看家庭医生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就是要把自己需要问的事都想清楚了 ,不然,回头再问,需要重新预约。 预约了要按时赴约,如果不按时赴约,又没有提前一天取消预约,将会收到罚款。

第四,没有家庭医生开单子,既不能化验,也不能拿药。 能拿的只是非处方药。

第五,没有医疗保险,拿药不免费,而且药费并不便宜。所以,要keep住一份有医疗保险的工作,我之所以一直没有放弃superstore的工作,就是因为有医保。

第六,没有医疗保险,看牙、看眼都很贵。以我自己为例,2017年掉了一颗门牙, 镶这一颗牙是2000多加币,因为有医保,我个人只拿了500多加币。 两年看一次眼,单位报销80%。

第七,有医疗保险拿处方药多数情况为免费,或者付很少一点费。

第八,有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的患者,除了家庭医生之外,还可配备1-2名专家。

第九,如果是住院治疗,一切费用全免,包括一日三餐都是免费。 但很多情况下住院治疗的都是大病、重症患者。 很多人可能就死在了医院里。

第十,只有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都确认这个人已经不能自理,才能进免费或者收费低的Nursing home,(护理院)

第十一,除了这种一般的医疗之外,还有临终关怀医疗,这个一般收费都很高,有专门的医院,不是在普通医院内搞。

第十二,分年龄段有免费的检查, 年龄在55岁或以上,会收到肠镜检查的预约,预约之前,先发给预约者一个验大便的装置,把大便样装在里面,寄给指定的机构,医疗机构收到这个样以后会化验,然后根据化验结果通知预约者是否作肠镜。 还有女性的乳腺癌检查也是根据年龄提前下通知。

第十三,也是加拿大医疗中的最关键一点:各省的医疗是独立的,在这个省看不了的病,想到其他省去看,必须搬到那个省居住满半年或者三个月有了那个省的医疗卡以后才能享受免费看病!

第十四,加拿大的医生水平,药效还是很高的。 虽然只在今年接触过一个呼吸道专家,但是感觉专家的水平很高,至于家庭医生,我原来的家庭医生水平很高, 可惜他年龄太大了70多岁了,不得不退休。 现在这个家庭医生提的建议,我基本都是听,但未必作。比如他建议我口服二甲双胍来控制血糖,我没听,我按调整食谱来控制血糖。 至于加拿大的药,我感觉尽管是相同的阿莫西林,但纯度可能要高很多,所以,我一般都是吃半个疗程就停了。效果一样很好。
第十五,所有片子、病历、化验结果等全由家庭诊所保管,个人需要留存,可以付费复印,但是X光片、CT片,个人不能存档。
第十六,尊重病人的话语权:所有单据的签字、治疗方案都由病人自己决定, 不会和家属谈论病人的治疗方案。除非病人为失去自主能力的,才会与病人的监护人或委托代理人商讨、解决。以此避免医患矛盾。没有医闹。当然若真出现事故,会起诉到法院来解决的。

最后谈一下加拿大的看病效率,就我个人体会,它是分轻重缓急的,记得去年我验血,有凝血,家庭医生怀疑我可能有血栓,于是马上联系医院作B超,他上午联系的,下午我就接到医院电话, 问我当天下午是否有空,从联系到做检查只花了2个小时!而且当场就把结果告我。一切正常。这难道还不是高效率吗? 当然,像前面叙述的看急诊的经历那肯定就是低效率了。所以,我的体会是真遇到生命攸关的时候,加拿大的医疗效率并不低。

总之,我个人对加拿大的医疗是相当满意的。
写得真详细,赞?虽然这些我基本都知道,但还有很多新移民未必清楚,写出来也是对他们的帮助。点赞 :wdb10:
 

good4ever

随便玩儿玩儿
无所谓了,很多人不是无业,而是业已就,现在属于有闲阶层,来家园网追求一点小资情调。我离开了中国,所以,我很少谈中国的事, 年初,我说中国南方要发大水,规模超越1998年的大洪水,但是,我不担心,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军人。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所以,我没必要为中国操心任何事,我现在生活在加拿大,我只看加拿大这个当下。 感谢网友一再回复、点赞!
大哥你这点我太同意!即然大家都选择移民就应该放下故国的纠葛,好好活在当下。就像离婚/分手一样,祝福彼此,各自向前。 老说前任坏话的其实人品也不咋地。
 

徽州女人

江南烟雨
说一下我有不同看法的地方:
1 急诊5小时属于很快的。6到8个小时很平常。
2 我有六年没去看过家庭医生,有事只去walk in。和家庭医生预约按时去了还要等一个多小时,浪费时间。walk in等候的时间短,医生效率高,5分钟看完。家庭医生跟我唠家常,一唠半个小时,还没什么用。walk in医生可以开单子化验,检查,也可以开药,方便快捷,非常好。
3 取消预约要看好要求,有的地方要求一天,有的要求48小时。有一次暴雪,我当天早上打电话说没法出门,因为天气特殊情况,诊所没有罚款。
4 一般要求一次只能问一种病。有时候小事一句两句能解释清楚的,可以问第二件,主要是不能耽误医生太多时间
5 非处方药可以直接向药店的药剂师咨询。很多时候会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日常的小毛病很多时候药剂师可以帮忙
6 员工的医疗保险属于福利,每个公司和保险公司签的合同都不同,具体覆盖范围和程度不同。很多时候这个医疗保险不是免费的,员工自己要交一部分钱。如果配偶或者子女没有保险,可以多交些钱,他们就可以享有同样的保险。最好把合同好好看看具体覆盖哪些内容。除了常见的牙医和眼科以外,还有按摩理疗心理咨询医疗器械等等。这个保险员工自费的部分以及看病需要自己花钱的部分可以报税
7 住院要看你的保险覆盖什么。比如说双人和四人病房是免费的,单人病房可能要自己出钱。救护车的使用也是有限制的,超过次数可能要自己出钱。员工保险不是万能的,每一项都有限额。看好了再用
我的家庭医生退休了,我也没再找。因为我家附近walmart里的walk in clinic很方便,直接网上预约时间去看医生,比之前在家庭医生那等待的时间还短。最近因为疫情改成预约后医生直接打电话到家来问诊了。处方直接传到了我指定的药房,不用去诊所,很方便。
 
还要工作才有医保,这点不太像加拿大了,像宇航员说的美国了。
医疗分为 medical, drug , dental , and vision
加拿大全民医保medical 其余的是私有医保
美国对于劳动力年龄的 统统实行私有医保
目的是不养懒汉
对于贫困的有meidicaid 不论年龄只看收入
对于退休的有 medicare
理论上所有人都被cover啦
美国的一套体制举世无双
尤其发达国家中
优点是:
1 促进国家发展
2 杜绝浪费
缺乏是:
1 复杂
2 代价不小 管理难度大
3 缺乏对药商和医生的严格价格管理 完全任由市场主导
 
最后编辑: 2020-07-14
看到很多説加拿大医疗的帖子, 大概从2017年开始,我和医院、家庭医生接触的多了, (在这之前,基本没有什么毛病,也不需要查体) 下面我简单总结一下(或者说浅谈一下)我个人对加拿大医疗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吧!

第一,医院将压力卸下,全部的压力转在家庭医生和方便门诊这里(英语称 walk in) 也就是说,医院只接受家庭医生推荐的病人,特殊情况可以看急诊。 去年有一次,我皮肤出现过敏,我的家庭医生正好休假,于是我只好去医院, 在医院就诊的过程,让我明白,没有特殊情况,(不是急诊)不要来医院看急诊!我那天到了医院,门口有一个急诊登记处,那个护士量完血压,听完我的陈述,然后第一句话就问,为什么不联系家庭医生,我说,家庭医生休假。 然后,填了一张表,就在候诊区等候,大约等了1个小时,终于叫到我, 然后,进入候诊室,一张可移动的病床,一把椅子,一个氧气瓶,还有所有急诊、急救用的东西,床上有按铃, 接待我的护士説今天专家很忙,可能过会儿先来一个一般大夫看一下,问我是否同意,我说,没问题。 过了10分钟,进来一个年轻的大夫,查看了我的皮肤以后问我,是不是家里有床虫,我说床虫叮过不是这种红斑,他又问我是否接触化学用品,我说我的工作,经常接触洗衣粉、洗衣液, 因为要搬运这些东西。 他接着説那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皮肤感染,我说不是,因为我天天接触,以前没有这种现象, 然后我补充説可能是调整饮食引起的食物过敏,他看了看我,然后説,这个不好确定,还是等专家吧。我问专家什么时候来,他说他也不知道,让我耐心等待,他出去以后,我开始念经,不是我的本心要念经,实在是没法打发时间,慢慢地我的心平静下来,大概过了3个小时,专家来了,专家看了我的皮肤,説没法判断,需要验血,但是,这里不接待验血。(只有住院病人,和紧急情况需要验血的才验血)言外之意,我不属于紧急情况,我説你能否给开点抗过敏的药,专家説可以, 我又把刚才和那个年轻医生说的话重复了一遍, 专家按我的思路,以食物过敏作了处理。整个过程花了近5个小时,给了我两片药,一张处方,我当场,吃下一片,专家説过12个小时再吃另一片,其他的要去药店拿药。

第二,有家庭医生,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walk in, 有一次,我感冒,想拿点消炎药, 为了省事,就去了我家附近的一家walk in, 我説我来的目的就是开药, 那大夫问我为啥不找家庭医生,我只能撒谎説家庭医生休假。 这个医生连检查都不做,就按我说的阿莫西林,给开了药方。

第三,看家庭医生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就是要把自己需要问的事都想清楚了 ,不然,回头再问,需要重新预约。 预约了要按时赴约,如果不按时赴约,又没有提前一天取消预约,将会收到罚款。

第四,没有家庭医生开单子,既不能化验,也不能拿药。 能拿的只是非处方药。

第五,没有医疗保险,拿药不免费,而且药费并不便宜。所以,要keep住一份有医疗保险的工作,我之所以一直没有放弃superstore的工作,就是因为有医保。

第六,没有医疗保险,看牙、看眼都很贵。以我自己为例,2017年掉了一颗门牙, 镶这一颗牙是2000多加币,因为有医保,我个人只拿了500多加币。 两年看一次眼,单位报销80%。

第七,有医疗保险拿处方药多数情况为免费,或者付很少一点费。

第八,有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的患者,除了家庭医生之外,还可配备1-2名专家。

第九,如果是住院治疗,一切费用全免,包括一日三餐都是免费。 但很多情况下住院治疗的都是大病、重症患者。 很多人可能就死在了医院里。

第十,只有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都确认这个人已经不能自理,才能进免费或者收费低的Nursing home,(护理院)

第十一,除了这种一般的医疗之外,还有临终关怀医疗,这个一般收费都很高,有专门的医院,不是在普通医院内搞。

第十二,分年龄段有免费的检查, 年龄在55岁或以上,会收到肠镜检查的预约,预约之前,先发给预约者一个验大便的装置,把大便样装在里面,寄给指定的机构,医疗机构收到这个样以后会化验,然后根据化验结果通知预约者是否作肠镜。 还有女性的乳腺癌检查也是根据年龄提前下通知。

第十三,也是加拿大医疗中的最关键一点:各省的医疗是独立的,在这个省看不了的病,想到其他省去看,必须搬到那个省居住满半年或者三个月有了那个省的医疗卡以后才能享受免费看病!

第十四,加拿大的医生水平,药效还是很高的。 虽然只在今年接触过一个呼吸道专家,但是感觉专家的水平很高,至于家庭医生,我原来的家庭医生水平很高, 可惜他年龄太大了70多岁了,不得不退休。 现在这个家庭医生提的建议,我基本都是听,但未必作。比如他建议我口服二甲双胍来控制血糖,我没听,我按调整食谱来控制血糖。 至于加拿大的药,我感觉尽管是相同的阿莫西林,但纯度可能要高很多,所以,我一般都是吃半个疗程就停了。效果一样很好。
第十五,所有片子、病历、化验结果等全由家庭诊所保管,个人需要留存,可以付费复印,但是X光片、CT片,个人不能存档。
第十六,尊重病人的话语权:所有单据的签字、治疗方案都由病人自己决定, 不会和家属谈论病人的治疗方案。除非病人为失去自主能力的,才会与病人的监护人或委托代理人商讨、解决。以此避免医患矛盾。没有医闹。当然若真出现事故,会起诉到法院来解决的。

最后谈一下加拿大的看病效率,就我个人体会,它是分轻重缓急的,记得去年我验血,有凝血,家庭医生怀疑我可能有血栓,于是马上联系医院作B超,他上午联系的,下午我就接到医院电话, 问我当天下午是否有空,从联系到做检查只花了2个小时!而且当场就把结果告我。一切正常。这难道还不是高效率吗? 当然,像前面叙述的看急诊的经历那肯定就是低效率了。所以,我的体会是真遇到生命攸关的时候,加拿大的医疗效率并不低。

总之,我个人对加拿大的医疗是相当满意的。

你浪费急症资源,让一些该得到急救的人延迟了看医生。

你是皮肤过敏而不是会引起生命安全的过敏。
家庭医生休假,你可以看他同一诊所的医生,或者去walk in 诊所,还可以打护士热线咨询. 而不是去医院急症,就是因为像你这样的多了,急诊的资源大大被浪费,让一些应该及时看医生的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

ps: 有亲人在医院的走廊等待中过世了。
 
最后编辑: 2020-07-14
说一下我有不同看法的地方:
1 急诊5小时属于很快的。6到8个小时很平常。
2 我有六年没去看过家庭医生,有事只去walk in。和家庭医生预约按时去了还要等一个多小时,浪费时间。walk in等候的时间短,医生效率高,5分钟看完。家庭医生跟我唠家常,一唠半个小时,还没什么用。walk in医生可以开单子化验,检查,也可以开药,方便快捷,非常好。
3 取消预约要看好要求,有的地方要求一天,有的要求48小时。有一次暴雪,我当天早上打电话说没法出门,因为天气特殊情况,诊所没有罚款。
4 一般要求一次只能问一种病。有时候小事一句两句能解释清楚的,可以问第二件,主要是不能耽误医生太多时间
5 非处方药可以直接向药店的药剂师咨询。很多时候会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日常的小毛病很多时候药剂师可以帮忙
6 员工的医疗保险属于福利,每个公司和保险公司签的合同都不同,具体覆盖范围和程度不同。很多时候这个医疗保险不是免费的,员工自己要交一部分钱。如果配偶或者子女没有保险,可以多交些钱,他们就可以享有同样的保险。最好把合同好好看看具体覆盖哪些内容。除了常见的牙医和眼科以外,还有按摩理疗心理咨询医疗器械等等。这个保险员工自费的部分以及看病需要自己花钱的部分可以报税
7 住院要看你的保险覆盖什么。比如说双人和四人病房是免费的,单人病房可能要自己出钱。救护车的使用也是有限制的,超过次数可能要自己出钱。员工保险不是万能的,每一项都有限额。看好了再用
NS省的救护车是要给钱的。

 
医疗分为 medical, drug , dental , and vision
加拿大全民医保medical 其余的是私有医保
美国对于劳动力年龄的 统统实行私有医保
目的是不养懒汉
对于贫困的有meidicaid 不论年龄只看收入
对于退休的有 medicare
理论上所有人都被cover啦
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有很多失业,自雇买不起保险或小公司不提供医疗保险等,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口没有医疗保险的。如果没有公司保险福利,自己购买一家3口的保险差不多要1200美金一个月,还要是健康人群,相当于天价了。Mediaid能领取对收入水平和资产要求很严,除非几乎饿饭或流浪的人, 一般人享受不到。Medicare好像有不小的自付部分。我看网上介绍,一对退休老人,除Medicare以外,每月有差不多500美金的自付。是相当大的开销了。当然美国医疗技术水平绝对全球第一。
 
最近有个疑问哈,为什么配个药至少要等半小时?就算不是立马给到顾客,那三五分钟内也该可以搞定的了,莫非为了让顾客在超市里多逛一会?
药及使用如果出问题药剂师有责任,所以要查来查去花点时间。顺便顾客多逛会帮衬商店
 
车祸
让家庭医生开核磁共振
快2年了,不给开
Refer神经科医生等了大半年,啥也看不出来,
只给refer看emt,
死活不给开核磁共振。不知道为啥
下定决心要走了
 
换了 接受新病人的医生没好的
找到一个也不给开
家庭医生说他们没权限开

至今疼,保险钱也不到位。
也好,彻底对加拿大断了念想,
现在卧薪尝胆打算往南去了
 
说一下我有不同看法的地方:
1 急诊5小时属于很快的。6到8个小时很平常。
2 我有六年没去看过家庭医生,有事只去walk in。和家庭医生预约按时去了还要等一个多小时,浪费时间。walk in等候的时间短,医生效率高,5分钟看完。家庭医生跟我唠家常,一唠半个小时,还没什么用。walk in医生可以开单子化验,检查,也可以开药,方便快捷,非常好。
3 取消预约要看好要求,有的地方要求一天,有的要求48小时。有一次暴雪,我当天早上打电话说没法出门,因为天气特殊情况,诊所没有罚款。
4 一般要求一次只能问一种病。有时候小事一句两句能解释清楚的,可以问第二件,主要是不能耽误医生太多时间
5 非处方药可以直接向药店的药剂师咨询。很多时候会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日常的小毛病很多时候药剂师可以帮忙
6 员工的医疗保险属于福利,每个公司和保险公司签的合同都不同,具体覆盖范围和程度不同。很多时候这个医疗保险不是免费的,员工自己要交一部分钱。如果配偶或者子女没有保险,可以多交些钱,他们就可以享有同样的保险。最好把合同好好看看具体覆盖哪些内容。除了常见的牙医和眼科以外,还有按摩理疗心理咨询医疗器械等等。这个保险员工自费的部分以及看病需要自己花钱的部分可以报税
7 住院要看你的保险覆盖什么。比如说双人和四人病房是免费的,单人病房可能要自己出钱。救护车的使用也是有限制的,超过次数可能要自己出钱。员工保险不是万能的,每一项都有限额。看好了再用
是的,员工的医疗保险属于福利,而且这块的差别非常大,有的只有最基本的还要个人付一些垫底费,有的好的甚至提供去美国看私人家庭医生的全部费用。当然对那些没有工作或收入非常低的家庭,BC省十几年前就有了公平医疗计划,处方药个人只需付和家庭收入挂钩的垫底费,今年每个家庭的医疗卡月费也不用交了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