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播方式,目前看到好几种。
1. 飞沫
飞沫是指患者口鼻喷溅出来的液滴(droplet),传播距离两米左右,这是实行社交距离防范的依据。
目前公认飞沫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所以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那么飞沫是不是时时刻刻都从患者口中飞出?不是的,香港一个医疗机构做个一个试验,在距离新冠患者口腔约10厘米的地方采集空气样本,患者戴着口罩时,样本测不出病毒,患者不戴口罩,依然测不出病毒。所以,只有当患者说话、咳嗽或喷嚏时才会有病毒飞沫。
2. 气溶胶
简单来说,飞沫是大液滴,气溶胶是小液滴,可以长时间悬浮。
如果气溶胶能传播新冠病毒,那传播距离就不是几米,而是漫无边际了。新冠病毒是否会以气溶胶传播,好像还没有定论。
我记得张文宏是不认可气溶胶传播的,他说过,上海的所有病例都能用记录到的近距离接触信息追踪到源头。
我周围的朋友有两个感染病例,都与近距离接触相关,其中一人是邮局负责分拣的,在几百人的室内工作场所被传染。
去年武汉封城时,那些负责给各家各户分送食物的志愿者,成天满大街跑,如果有新冠气溶胶,他们会被感染,但好像没有相关的新闻报道。
3. 物体表面
疫情开始不久就发现,在公共场所的很多地方,特别是门把、窗台、桌椅面都检测到病毒RNA,所以大家都花很多功夫清洁这些地方。
当中国防范境外输入时,有报道说在进口冷冻食品表面检测到病毒RNA。
从人传人,到物传人?
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一段时间,例如塑料和金属6天,衣服8小时等,但需注意,这些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大量病毒,在受控的温湿度下做的,而非现实环境中的情况,不宜过分解读。
也有少数研究针对实际环境的可存活病毒。以色列阿苏塔·阿什杜德大学医院感染科负责人Tal Brosh-Nissimov和同事对医院的隔离病房以及一家酒店隔离房间的个人物品和家具进行了采样。来自两家医院半数以上样本以及隔离酒店超过三分之一的样本都检测到了病毒RNA。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病毒物质都没有感染细胞的能力。
公共环境中的病毒RNA相当于病毒的尸体,基本没有传染性。尽管如此,科学家还是反对妄下结论。“就因为看不到存活力,不代表病毒在某个阶段不具有传染力。” 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家Ben Cowling说。
还有一条关于呼吸系统病毒经污染物传播的其他线索。1987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曾让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和感冒患者在一个房间里打扑克。试验一,健康志愿者不能触碰面部,但最后有一半的人感染;在不限制志愿者触碰面部的情况下,被感染人数也差不多。试验二,将感冒患者拿过或咳嗽碰到过的扑克牌拿到另一个房间,让健康志愿者在打牌的同时揉眼睛和鼻子,但最后无一人感染。这两个实验用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呼吸道病毒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物传人的风险虽然不能排除,但不是主要。
4. 饮食途径?
当餐厅有限度开放堂食时,虽然减少顾客密度或摆放室外餐桌,拉开顾客的距离,但有一个可能的传染途径,全社会都忽略了。
食客中如果有一个新冠患者,他吃完后的餐盘中肯定有大量病毒,服务员收盘子时,手上就会沾上这些病毒,然后这个服务员给另一个食客上菜时就把病毒带到新顾客的餐盘上。如果是甲肝病毒,就一定会循着这途径传播,不知新冠病毒会不会?
所以餐厅堂食的风险不仅是食客的飞沫,还有服务员的手,交叉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