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花园--加拿大第十山地师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回复: 2005年Beingjing Case议事大厅

宇宙最后将演变成处于一个什么都没有,别说地球,就是现在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都将消失.甚至没有时间的,炙热的,好象叫什么热寂的状态.
 
回复: 2005年Beingjing Case议事大厅

wgzyl,你的签名里面为啥是半年查一次呢?有什么玄机或风水之类的秘密吗?
 
W

wgzyl

Guest
回复: 2005年Beingjing Case议事大厅

wgzyl,你的签名里面为啥是半年查一次呢?有什么玄机或风水之类的秘密吗?

我发现查状态已成为OCD病(俗称强迫症)的重要致病原因。很多人查状态已到了醉生梦死、难以自拔的地步,几天查一次发展成几分钟就查一次,不查不可终日。为了健康,所以俺就来一个“反强迫”,强迫半年查一次。
反正进程节奏足够缓慢,以半年为跨度不会遗漏什么。
 
L

lemon25

Guest
回复: 2005年Beingjing Case议事大厅

转一篇文章:
一个加国移民不得不回国的经历 - 2007-09-12, 00:55

--------------------------------------------------------------------------------

2001 年初,随着移民浪潮,我和太太技术移民到了加拿大温哥华。移民之前,我在上海的一家规模不太大的软件公司当个部门经理。之所以想移民加拿大,目的很单纯,就是到外面去闯闯,因为老家本不是上海,所有在国外城市和在上海对于我来说,没有乡土之别。在温哥华呆了2年多,觉得国外不是我的要呆的地方,于2003 年底又举家回到了上海,现在又在一家软件公司当部门经理,回到了原点,不过有所区别的是,多了一个宝贝女儿,而且是加籍的。

  将近三年的国外经历,再加上又在国内3年了,对于中国人在不同环境生活及工作的差别,感受颇多。


  首先给我最大印象的就是第一代移民在国外生活的艰辛。就以90年代末这一代移民为例,很多是技术移民,由于语言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找到与国内相类似的工作,我到了温哥华之后,头几个月试图找软件开发之类的工作,后来发现很难,面试了很多家公司,但言语仍是个很大的障碍,只好放弃。其实在移民前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自我感觉英语已经基本过关了,出去之后才知道所学的是“中国式英语”。刚到温哥华的移民通常都集中在CHINATOWN的华人社区交流,所以类似的情况见过很多,于是我和很多刚出国门的移民一样,只好放下最初的理想,先找一份工打打,晚上到学校读英语。我在国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香港人开的制衣厂封箱、搬货,房东介绍的。我的房东是福建福清人,在温哥华开货车送货,他和我工作的工厂老板很熟悉,他是早年偷渡到美国,后再定居温哥华的,据他讲,福清那个地方的男人基本上都在国外,若你一个大男人,不出去会被人看不起,几乎已经变成传统了。


  封箱搬货为两个人,另外一个小王,也是技术移民,兰州人,IT出身比我早来几个月。这份工作很辛苦,那家厂业务很多,差不多每天几百箱货要点数装箱。那位兰州同伴自己说,他第一天上完班,几乎瘫在地上,走几十米就要坐下来休息。还好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这种体力活还是能顶得住,不过头几天还是要酸背痛的。其他部门里面,有不少和我类似的移民,而且从上海过去的有好几个,质检部门还有一个在上海一个大医院当医生的。


  和很多新移民相比,我这份工作还算稳定,固定的收入也能够在温哥华立足,而且晚上可以读英语。很多人在餐馆里涮盘子,做小工,很不稳定,即使这样,这样的工作也很难找。现在想想移民中真是人才浪费,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在那边打打小工。一位在国内西北某大学教书,后来在日本打了几年工,再来加拿大,比我长10 岁的老兄老杨,找了2、3个月的工作没有着落,最后在一个餐馆里涮盘子;另外一个在在国内学的是火箭制造相关专业,也沦为打小工一组,很是浪费。有些早几年来得技术移民,几年小工一打,人也麻木了,原来的专业技术也生疏了,所有很难有用武之地。


  在事业上看不到前途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我失业了,原因也很简单,美国发生了9.11事件。工厂的业务主要是来自美国,9.11之后,订单一落千丈,裁人,首先裁的是小王,没有多久轮到我了。失业在家,领失业保险金,具体金额已经忘记了。于是有些人开始迁往多伦多,小王就是其中之一。我则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回国让老人看看,同时也看望了国内的朋友,看到这这些朋友一个个都混得不错,再想想自己在国外看不到前途,回国的念头开始萌发,但又于心不甘,于是还是回到了温哥华。

  这次找了一个非IT行业的公司做网管,主要工作是网络维护和做做简单网页。感觉与自己的专业有点关系了。新的公司里面同样遇到很多新移民在打小工,其中一位原来是航空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来温哥华块3年了,航空业中有本重要的维修教材还是这位老兄编写的,整天长吁短叹,后悔移民加拿大,休息时间就向我们吹嘘他的当年勇,一直想回国,老婆孩子不愿意。还有一位南昌的,以前是搞工程设计的,据他讲,应该也是在业界小有名气,移民加拿大后,与原来的想象落差太大,心态又调整不过来,搞得夫妻反目,妻离子散。当然这其中不凡成功者,但我个人觉得作为新移民要想在几年内成就一些东西很难,除非你的语言没有障碍。网管工作也还算稳定,要不是一封朋友的来信,也许我下辈子可能在加拿大了。朋友的来信很简单,只是说他现在由原来的项目经理升为部门经理了。我猛然想到,我以前也是部门经理,虽然才能有限,但是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应该比在国外大。难道我就这样在加拿大终此一身?经过几天的考虑,还是毅然回国。

  现在想想回国的决定是对的。虽然温哥华的自然环境非常好,很适合居住。但是对于我来说,绝对不是适合发展事业的地方。作为我们这一代移民,通常并非在国内由于生活所迫才远走他乡的,而且很多在国内还算发展得可以,至少对于我来说,多少有点野心。我们受的是中国式的文化教育,在国内更容易发挥。例如我现在主要工作是管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沟通,沟通又必须基于文化背景的。我觉得新一代移民很难在国外进入管理层。

像我已经过来粪青的年龄了,而且从未有崇高的理想,个人最大的目标就是自己在事业上有点小成就,将自己的一个小家搞好就行了,所以也无所谓生活环境是否民主不民主的。回国三年的生活和工作,个人觉得要比国外充实,首先是在国内有一个很早就有的朋友圈子,业馀生活丰富多了,收入也还不错,上海除了房子,其他的消费都还可以,反正房子在出国前就买好了。

  我现在认为,只有在国外出身并且一直在国外受教育的移民后代,才能比较好地融入到西方环境中,第一代移民很大程度上是被牺牲的一代。加拿大是好,美国也确实好,那些好很大程度上只是属于加拿大人,属于美国人。在国内,也并非水深火热。对于我们小老百姓,只要日子一天天好,一代代好就行了。老百姓其实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切身利益的东西,生活条件是不是比以前好了,日子是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我父亲小时候跟随我奶奶到外面去乞讨;我小的时候,饭有时候还吃不饱;现在我女儿,做父母的发愁,今天鱼不吃,明天肉不吃,不知道下顿该给她吃什么。作为小老百姓,这样的日子,知足了。
 
W

wgzyl

Guest
回复: 2005年Beingjing Case议事大厅

好像10月10日是“国际反死刑日”?
我看应该来一个“反精神虐待日”,精神虐待的定义大家出出主意,我认为让人等得死去活来,陷于精神崩溃,就是一种虐待。
 
W

wgzyl

Guest
回复: 2005年Beingjing Case议事大厅

转一篇文章:
一个加国移民不得不回国的经历 - 2007-09-12, 00:55

--------------------------------------------------------------------------------

2001 年初,随着移民浪潮,我和太太技术移民到了加拿大温哥华。移民之前,我在上海的一家规模不太大的软件公司当个部门经理。之所以想移民加拿大,目的很单纯,就是到外面去闯闯,因为老家本不是上海,所有在国外城市和在上海对于我来说,没有乡土之别。在温哥华呆了2年多,觉得国外不是我的要呆的地方,于2003 年底又举家回到了上海,现在又在一家软件公司当部门经理,回到了原点,不过有所区别的是,多了一个宝贝女儿,而且是加籍的。

  将近三年的国外经历,再加上又在国内3年了,对于中国人在不同环境生活及工作的差别,感受颇多。


  首先给我最大印象的就是第一代移民在国外生活的艰辛。就以90年代末这一代移民为例,很多是技术移民,由于语言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找到与国内相类似的工作,我到了温哥华之后,头几个月试图找软件开发之类的工作,后来发现很难,面试了很多家公司,但言语仍是个很大的障碍,只好放弃。其实在移民前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自我感觉英语已经基本过关了,出去之后才知道所学的是“中国式英语”。刚到温哥华的移民通常都集中在CHINATOWN的华人社区交流,所以类似的情况见过很多,于是我和很多刚出国门的移民一样,只好放下最初的理想,先找一份工打打,晚上到学校读英语。我在国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香港人开的制衣厂封箱、搬货,房东介绍的。我的房东是福建福清人,在温哥华开货车送货,他和我工作的工厂老板很熟悉,他是早年偷渡到美国,后再定居温哥华的,据他讲,福清那个地方的男人基本上都在国外,若你一个大男人,不出去会被人看不起,几乎已经变成传统了。


  封箱搬货为两个人,另外一个小王,也是技术移民,兰州人,IT出身比我早来几个月。这份工作很辛苦,那家厂业务很多,差不多每天几百箱货要点数装箱。那位兰州同伴自己说,他第一天上完班,几乎瘫在地上,走几十米就要坐下来休息。还好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这种体力活还是能顶得住,不过头几天还是要酸背痛的。其他部门里面,有不少和我类似的移民,而且从上海过去的有好几个,质检部门还有一个在上海一个大医院当医生的。


  和很多新移民相比,我这份工作还算稳定,固定的收入也能够在温哥华立足,而且晚上可以读英语。很多人在餐馆里涮盘子,做小工,很不稳定,即使这样,这样的工作也很难找。现在想想移民中真是人才浪费,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在那边打打小工。一位在国内西北某大学教书,后来在日本打了几年工,再来加拿大,比我长10 岁的老兄老杨,找了2、3个月的工作没有着落,最后在一个餐馆里涮盘子;另外一个在在国内学的是火箭制造相关专业,也沦为打小工一组,很是浪费。有些早几年来得技术移民,几年小工一打,人也麻木了,原来的专业技术也生疏了,所有很难有用武之地。


  在事业上看不到前途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我失业了,原因也很简单,美国发生了9.11事件。工厂的业务主要是来自美国,9.11之后,订单一落千丈,裁人,首先裁的是小王,没有多久轮到我了。失业在家,领失业保险金,具体金额已经忘记了。于是有些人开始迁往多伦多,小王就是其中之一。我则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回国让老人看看,同时也看望了国内的朋友,看到这这些朋友一个个都混得不错,再想想自己在国外看不到前途,回国的念头开始萌发,但又于心不甘,于是还是回到了温哥华。

  这次找了一个非IT行业的公司做网管,主要工作是网络维护和做做简单网页。感觉与自己的专业有点关系了。新的公司里面同样遇到很多新移民在打小工,其中一位原来是航空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来温哥华块3年了,航空业中有本重要的维修教材还是这位老兄编写的,整天长吁短叹,后悔移民加拿大,休息时间就向我们吹嘘他的当年勇,一直想回国,老婆孩子不愿意。还有一位南昌的,以前是搞工程设计的,据他讲,应该也是在业界小有名气,移民加拿大后,与原来的想象落差太大,心态又调整不过来,搞得夫妻反目,妻离子散。当然这其中不凡成功者,但我个人觉得作为新移民要想在几年内成就一些东西很难,除非你的语言没有障碍。网管工作也还算稳定,要不是一封朋友的来信,也许我下辈子可能在加拿大了。朋友的来信很简单,只是说他现在由原来的项目经理升为部门经理了。我猛然想到,我以前也是部门经理,虽然才能有限,但是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应该比在国外大。难道我就这样在加拿大终此一身?经过几天的考虑,还是毅然回国。

  现在想想回国的决定是对的。虽然温哥华的自然环境非常好,很适合居住。但是对于我来说,绝对不是适合发展事业的地方。作为我们这一代移民,通常并非在国内由于生活所迫才远走他乡的,而且很多在国内还算发展得可以,至少对于我来说,多少有点野心。我们受的是中国式的文化教育,在国内更容易发挥。例如我现在主要工作是管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沟通,沟通又必须基于文化背景的。我觉得新一代移民很难在国外进入管理层。

像我已经过来粪青的年龄了,而且从未有崇高的理想,个人最大的目标就是自己在事业上有点小成就,将自己的一个小家搞好就行了,所以也无所谓生活环境是否民主不民主的。回国三年的生活和工作,个人觉得要比国外充实,首先是在国内有一个很早就有的朋友圈子,业馀生活丰富多了,收入也还不错,上海除了房子,其他的消费都还可以,反正房子在出国前就买好了。

  我现在认为,只有在国外出身并且一直在国外受教育的移民后代,才能比较好地融入到西方环境中,第一代移民很大程度上是被牺牲的一代。加拿大是好,美国也确实好,那些好很大程度上只是属于加拿大人,属于美国人。在国内,也并非水深火热。对于我们小老百姓,只要日子一天天好,一代代好就行了。老百姓其实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切身利益的东西,生活条件是不是比以前好了,日子是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我父亲小时候跟随我奶奶到外面去乞讨;我小的时候,饭有时候还吃不饱;现在我女儿,做父母的发愁,今天鱼不吃,明天肉不吃,不知道下顿该给她吃什么。作为小老百姓,这样的日子,知足了。

我知道Lemon25引用这段文字的用意,莫非是想说:哎!又一份宝贵的移民资源被浪费了。
 

cp88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 香
回复: 2005年Beingjing Case议事大厅

The final decision has been made.
 
L

lemon25

Guest
回复: 2005年Beingjing Case议事大厅

再转一篇:
姜文:真正的电影“巴顿将军”!
2007-09-12 04:25:11

何东《非常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6ed601000cv8.html

标签:人文/历史

[电影内外,他真像一个人——巴顿将军!]


今天晚上,《太阳照常升起》全国首映。

昨天晚上,被保利博纳总经理于冬急邀,赶去中影公司放映厅观看《太阳》。

数日前,深夜无眠焦急等待威尼斯电影节的网上直播。再之前,曾见到姜文兴师动众意气风发赶去参加电影节,当时心情是既猜测、既兴奋、又忐忑。

之后就是姜文携新片空手而归。有消息从参加电影节知情人那里报来:评委曾因《太阳》和《色·戒》激烈争论长达几小时;又何以如媒体传闻那样是“毫无争议”一致通过?或当时现场情况,之后将很可能会从国外评委口中透露出来。象这种情况之前就曾在国外电影节,因两部中国电影参赛而几乎一模一样地出现过。

对《太阳》,观众也只有自己当场观看完毕,才可能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

《太阳》分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周韵扮演的“疯狂妈妈”,充满悬念地站在树顶上,拼命嘶喊着心上人的名字:“阿辽沙!阿辽沙……”我一边对悬念丛生的情节目瞪口呆,同时又被姜文的电影想象力,就象直拳、钩拳、侧拳一般不断击打得胸口阵阵发紧!

疯狂妈妈站在树顶之上,就是为了只有站在最高处,她才能让自己寻找丈夫的眼光望得更远,她才能看到太阳照常升起!

房祖名扮演的“小队长”儿子,真以为自己的妈妈疯掉了,他被迫紧随她身后生怕出事。但找不到丈夫的妈妈,情无所寻、欲无所泄,她始终被笼罩在强烈的情欲之下,竟然迷幻得不断将自己的儿子,当成了离而不归丈夫的替身——她抽他耳光、咬他、撕他、逼着儿子大声叫出丈夫的名字。

“疯狂妈妈”终于在“百年孤独”式的寻找爱人中迷失了自己的性命。她从肉体上死了!

但姜文的电影并不想让这个为爱情而迷失的女人,从此就消失了灵魂,于是那个女人就这样象征主义地出现在了滚滚流去的河水当中:整齐的一双鞋、一件上衣、一条裤子……

第二部分:当妈妈的疯狂将我的欣赏拉至一个极点之后,黄秋生扮演的食堂工人小梁就这样出现了:他充满成熟男人魅力地拨弄着吉他,用令人感动的磁性嗓音轻松唱着流传多年的那首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伴随歌声背景的,却是食堂中几位女人的轮番大腿美丽舒展。

一部露天电影《红色娘子军》的直接刺激,让黄秋生用受伤的手,轻轻触碰了前边一位女人的臀部,顿时,所有像监视探头一样的手电刹时亮起,“抓流氓”杀声四起,而被冤枉的黄秋生,则在逃跑路上被革命群众当场拿下并予以暴打!

黄秋生不堪群众之辱,他选择了体面的自杀——他就象被钉在十字架上那样,让自己沉重的肉身吊成了一个“大”字!电影看到这里,随着久石让那“天空之城”的空灵音乐,我的心不由地一揪。

食堂的女伴们,没有为黄秋生摆鲜花,更没有哭哭啼啼,而是在盖尸的洁白布匹周围,摆上了红柿子椒、西红柿、还有其它蔬菜瓜果。看到这情景,我的心再一次不由一震!

妈妈、食堂小梁,两个人都“死”了。但姜文却都让他们在电影的魔幻蒙太奇中走得那样体面、那样美丽。

我事先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陈冲怎么可能将一个怀春女人的性感与多情,居然在银幕上表演得那样赤裸裸、那样“湿漉漉”!她一直都在用S形的身体扭动,向着自己爱恋的男人传情示欲。

电影到此,放映厅里所有的女性观众一直都在尖声笑着——但绝对不是嘲笑,而是纷纷会意地勾起了自己青春期骚动的情感记忆。

第三部分:姜文扮演的唐老师,带着自己的妻子一同下放改造。

这时的姜文,一直提着一把猎枪,领着几个可爱的乡下孩子,一边哄笑着一边打猎。

这时的姜文,真像美国经典电影中的那《巴顿将军》。看到这里,一个明确的念头从我心里登时浮起:这既是姜文的电影创作气魄,同时也不自觉地暗示出了他本人如今的电影处境。

唐老师的妻子,被疯狂妈妈的儿子给偷了人。他们俩人在气喘吁吁的做爱之时,唐妻对男孩儿说:唐老师说我的肚子就象天鹅绒……任何曾经亲手抚摸过天鹅绒的人,都可以回忆一下摸它的感觉:顺茬摸,它极其舒服受用,如果戗着茬摸一摸再试试看?它扎手、它逆反。

姜文用猎枪直逼着偷了他女人的男人,要把他当场打死;但偷他女人的男人,却始终有一个疑问:我怎么没感觉你女人肚皮像天鹅绒?

姜文回北京找天鹅绒去了;但随后却被好朋友狠狠教训了一顿:你的女人被偷不怪别人,就怪你自己。

偷人的孩子真的找来了天鹅绒,他对姜文怒吼道:天鹅绒就是一块布!

对同样一个女人的不同感情,就这样非常隐喻又极其准确地被电影化表达出来了。

真不想夸他,但姜文的电影就是这样他妈的真牛逼!

第四部分:其实就姜文将电影的开头,有意巧妙地放在了最后的结尾。

妈妈正在风驰电掣的火车上分娩着自己的儿子……

她复活了……

黄秋生死而复生,在新疆篝火与美酒的人群一起陷入狂欢;

唐老师决定和被人偷过的妻子,举办一个豪华而郑重的婚礼!

老式的蒸汽火车突然咣啷啷地在急驰中停下——我的心仿佛被狠狠的撞了一下——这就是姜文所要的“来劲”的电影!

在通向天际的生活轨道当中,一个毫无任何血污的孩子,坦身在鲜花丛中啼哭!凡看惯了这样电视剧镜头的:俗不可耐的妇产科门上红灯、男人抽烟紧皱眉头踱步、然后是一个难看的充满血污婴儿;一定会感觉姜文的如此处理很“假”,因为它太过唯美也太美丽鲜活了!但这才是真正想象中的传说中的电影!

还有人说《太阳》有点看不懂?难道真是前几年那几部完全被淹没在巨款中的国产大片,已经把很多观众的欣赏能力,给“十面埋伏”成了只会翻篇观看银幕连环画的弱智群体?

一轮鲜红的太阳与电影结尾字幕一同升起。所有观众在灯光亮起时,都静静坐着不忍离去。

以上仅仅只是我看《太阳》的片断感受。真正牛逼的电影是根本无法完整复述的,而只能去电影院里亲自去看——好电影就是能故事讲到你的心里去!

起身要离开放映室时,我随口向身边一位80后女性观众问了一句:对这电影感觉如何;她一声赞叹之后立即答道:“人疯了、人死了、人被偷了;但天下没有任何过不去的事情!”我笑一笑接上:“所以太阳照常升起!”——这两句话,恰恰就是观看《太阳》的钥匙!

骑电驴子回家的路上,心一直还在颤,久久无法从刚刚的电影里抽离出来。这时,姜文的短信到了:“老哥:明天《太阳》首映了,老弟我诚心邀请你来看看!”

我回他:“已经抢先看完了第一遍,此时仍在激动之中。”

之后,他又将那首被媒体发了一半的《念奴骄》完整地短信过来——

念奴骄

姜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弄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迹。

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好大气魄!敞开的电影情怀!

所以正如那80后女孩儿所说:人疯了、人死了、人被偷了、金狮没得,又如何?在息息不止的生命轮回中,天下没有任何过不去的事情,所以《太阳照常升起》!

深夜无眠,写了如上博客、还为报纸写了一篇评论。我几乎可以担保,《太阳》之后肯定会成为被年轻观众长久讨论的又一部电影。因为它比“阳光灿烂”还要灿烂
 
回复: 2005年Beingjing Case议事大厅

每天要是不来家园十趟二十趟的好像这一天就过不去,奇怪....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