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子女教育信息素材收集帖
温哥华的一个亲戚发给我的,希望跟大家共享。
菲沙研究所(The Fraser Institute)周六公布卑诗省及育空地区的中学排行榜,名列榜首5校全属私校,其中四所位於温哥华,另一家私校位於素里。报告中列治文各校排名变动最剧烈,本拿比则全面下滑,无一公校进入前百名。
继上周公布本省小学排名榜之后,菲沙研究所再次公布本省的中学排名榜,这次排名针对全省298所公立及私立高中,以十至十二年级学生的省考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排名中私立中学依旧包办前13名。得分满分、排名第一位的5所学校是:温哥华的小花中学(Little Flower Secondary)、圣乔治中学(St. George's)、约克豪斯中学(York House Secondary)、温哥华学院中学(Vancouver College Secondary),以及位於素里的索思里奇中学(Southridge Secondary)。
在公校当中,排名最靠前的高中为温哥华大学山中学(University Hill),位於排名榜的14位,比前5年排名第10的成绩有所下降。大温地区排名最后的学校为不列顛尼亚中学(Britannia Secondary),名列排行榜283位,比前5年排名232的成绩,下降了51位。
去年首度拉下西区Eric Hamber的东区明星学校Killarney,今年表现欠佳,甚至被东区的Templeton、David Thompson和Windermere超越。Windermere和Templeton是大温地区排名进度最多的前四所学校之二,Templeton首度挤入前百名,表现抢眼。
近年来在列治文公校中称王的Hugh McRoerts,今年排名大幅滑落,在列市公校中名列第五,被Steveston、R. A. McMath、J. N. Burnett和Richmond赶过。但这五所学校排名均在百名之内,使列市公校整体成绩在大温地区名列前茅,仅次于西温哥华、温哥华西区和新西敏。 R. A. McMath和Richmond均名列大温排名进步最多的10校之列。
本拿比各公校今年排名普遍下滑,无一校挤进百名之内。Moscrop取代Burnaby North,居该区公校榜首,Burnaby Mountain紧随两校之后,居该区第三名。新成立、位于本拿比东南近新西敏的Byrne Creek中学,排名吊车尾,在大温地区居倒数第四。
Semiahmoo和Fraser Heights并列素里公校第一名,Elgin Park退居第三。紧随其后的North Surrey今年进步显著,为大温排名进步最多的10校之一。
评论:
菲沙学会(Fraser Institute)公布了卑诗省中学最新年度排名榜。该学会研究亦揭示,学校表现与所在社区的贫富程度及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必然联系。
菲沙学会的中学和小学评鉴,往往被批评者诟病,其排名结果只反映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也就是说,富裕社区的学生成绩一般较佳。菲沙学会从多方面对这种批评作出回应。
一周前发表的小学评鉴,特别为此举例说明,同一社区内背景相同的学校,成绩可以很不一样。譬如温哥华东区近在咫尺的JW Sexsmith小学和John Henderson小学,景背近似,可是在菲沙学会五年的评比中,前者排名198,后者排名596。
昨天发表的中学评鉴,则特别列举13所学校表明,即使在并不富裕、父母教育程度偏低的社区,同样可以找到好一些排名在平均以上的学校。
这13间“特别的”中学是:金贝尔河基督教中学(Campbell River Christian),伽迈拿斯中学(Chemainus Secondary),麦健士中学(MacKenzie Secondary),米逊中学(Mission Secondary),位于克雷梅斯(Keremeos)的希密凯明中学(Similkameen Secondary),素里(Surrey)的玛嘉烈公主中学(Princess Margaret Secondary),Midway的邦德威中心中学(Boundary Central),Lumby的查理斯布伦中学(Charles Bloom),阿伯茨福(Abbotsford) 的茅特中学(W. J. Mouat)和理克汉森中学(Rick Hansen),以及温哥华的谭普顿中学(Templeton)、戴维汤逊中学(David Thompson)和温地密尔中学(Windermere)。
中学评鉴报告主撰人柯里(Peter Cowley)表示,这13所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都能找到对抗不利因素的办法,帮助学生获得比一般预期为佳的表现,这些都难以用学生的家庭特征加以预测。一方面,这些学校都挤身卑诗省中学排名前列,而另方面,其学生父母的教育程度则是该省最低的。
柯里表示,有人习惯把学校成绩欠佳归诸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类似看法实质认为学生不可能摆脱家庭经济条件而取得学业成功。但是,“无论学生住在哪里或他们的父母收入如何,公立学校系统应能够以同一标准教育所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