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30:公费医疗
[FONT=宋体]在中国,“公费医疗”作为“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代名词之一,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风险共担的“医疗保险”制度。而在资本主义的加拿大,这碗大锅饭却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加拿大的医疗保障体系,连奥巴马看着都眼红,奥氏上台后力推美国医改,反对派就曾攻击其试图建立加拿大那样的全民医保制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中国已经放弃、美国也不乏反对意见的事情,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事儿不归我研究,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我还不至于觉悟高到替政府分忧解愁的地步。既然他提供这个福利,咱享受就是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加拿大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分省管理的,像我这个落户在温哥华的移民,要想吃上公费医疗,需要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卫生部申请医疗卡([/FONT]
Care Card[FONT=宋体])。顺便说一句这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译名,原文是[/FONT]
British Columbia[FONT=宋体],所以也简称[/FONT]
BC[FONT=宋体]省。而香港人又有绝的,称之为“卑诗”省,乍一听我不太习惯,总觉得从字面上看这两个字有辱没斯文的意思,可再一想也对,中国农村给孩子取小名儿,有取丑名儿的习俗,比如“狗子”、“二蛋”什么的,据说这样的名字阎王爷的生死薄子上查不到,小孩子不容易早夭。简称嘛,也就相当于一个小名儿,卑就卑吧。想通了以后,有时候我也卑诗、卑诗地叫上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向这个[/FONT]
BC[FONT=宋体]省或者卑诗省申办医疗卡,用不着申请人亲自登门,只需填好申请表寄出去,然后留点儿神盯着家里的信箱就行了,卡片做好后他们会给寄到家里来。医疗卡申请表包括信皮儿都是在机场办理登陆手续时发的。移民中介的地接人员“眼镜男”曾提出可以帮助我们填表,我一看那表也不难填,就自己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填表前我先仔细阅读了一遍填表说明,这才发现制定这个公费医疗制度的人其实也挺“鸡贼”的,他为这套制度附了一堆条件,生怕让外人占了本省的便宜。首先是申请人须在登陆月份结束后再加两个月这张卡才生效,如果医疗卡生效前就打道回府、而且每次来[/FONT]
BC[FONT=宋体]省都住不满三个月,这张卡就永远生效不了;其次是医疗卡生效后,持卡人要保持每年在本省住满半年,一旦保证不了这个居住期限,医疗卡当即失效;三是如果持卡人长时间离开本省,需要向当局报告,离省期间先把卡停了,回来后再打报告复卡;四是所谓的“公费医疗”也并不是个人一点钱都不用交,要维持医疗卡有效,一家子(有小孩的家庭)每月要向政府交纳[/FONT]
108[FONT=宋体]块加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他开出的这些条件,加拿大这份“公费医疗”我享受得着享受不着还真是个问题。从我的本意来说,来加拿大也没想着白占他的便宜。这份福利如果你给我,我不推辞。该交的钱我交,该走的时候我走。如果你非拿条条框框卡我、跟我耍“鸡贼”,那我不得病还不成么?但是这张医疗卡我还是要申请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表填好后就寄出去了,熟不知太太和女儿那三个汉字的中文名字却给医疗卡日后使用时出现的麻烦,埋下了伏笔。[/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先说说这医疗卡怎么用。在中国,当初公费医疗制度之所以执行不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不少人小病大养、吃药不要钱就恨不能拿来当饭吃,严重地浪费了公共医疗资源,最后国家都扛不住了,非改不可了。其实加拿大人的素质也未必就比中国人高,如果不想出招儿来防着这事,老百姓吃药一样能把国家吃垮了。他们的高招儿,就是家庭医生制度:除非是脑梗心塞、骨伤红伤这种刻不容缓的急症,其他病症一律先拿着医疗卡到家庭医生那里就诊,小病小灾的家庭医生就扛了,非上手段不可的,家庭医生才会把病人指到医院去。这样一来,家庭医生就有了两重身份:既是在第一线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又是保证国家医疗资源不被浪费的钢铁长城。[/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列治文医院外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还别夸口不得病,刚拿到医疗卡不久,女儿在一次滑冰的时候不小心摔了胳膊,疼痛不已、疑似骨伤,这类症状是有理由绕过“钢铁长城”直接去医院的。得益于“钢铁长城”制度,加拿大的医院里看不到国内医院赶庙会似景象。因为病人少,所以这里小病大治的现象丝毫不逊于国内。望闻问切、拍片会诊,能上的手段都上了,最后说没什么大事,应该就是一般硬伤,骨头没问题。因为是公费医疗,不用掏钱,出示医疗卡即可。医疗卡上有持卡人的姓名,问题就出在了姓名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初我填写医疗卡申请表时,英文姓名是按照中国护照上的拼写方法,姓与名之间有空格,而双字名是连拼的,两字之间没有空格。医疗卡发下来后,卡上的姓名当然与我填表时的拼写是一样的。可人家拿医疗卡与枫叶卡一对照,发现了问题:医疗卡上的姓名之中只有一个空格,而枫叶卡上的却是两个。[/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问题也让我有点犯蒙:枫叶卡上的姓名怎么三个字都是单摆浮搁的呢?我从来没有这么拼写过英文名呀?仔细一回忆才想起来,枫叶卡上的名字是制证当局按照移民纸上姓名填上去,而移民纸上的名字是香港的移民官写上去的。当时去香港取签,拿到移民纸后我只注意了姓名拼写,没有注意空格的问题。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香港人在中英两国文字互译时的别出心裁,据说香港人的中文姓名拼写成英文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每个汉字换成拉丁字母后,彼此之间都留有空格。所以香港签证处发的签证,三字以上的名字,一律都是这么一个一个的往出蹦。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个空格问题,不影响名字的读音。可是在老外看来那就大不一样了,如果名字中间只有一个空格,那前后二段一个是[/FONT]first name[FONT=宋体],一个是[/FONT]last name[FONT=宋体];如果冒出来两个空格,那就多出来了一个[/FONT]middle name[FONT=宋体],这两者的差别可大了去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时发现这个问题后,尽管人家医院依然执行了公费医疗政策,但是也提出了要求:回去要么改医疗卡、要么改枫叶卡,总之两者的姓名必须一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回来后权衡了一下,觉得改枫叶卡似乎更麻烦一些,于是就重新申办了一回医疗卡,旧卡退回去,新卡的英文名字改成与枫叶卡一样的“三段式”的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事情办完后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头:改了医疗卡,现在看病这头是没事了,可枫叶卡上的姓名与中国护照上的还是不一样啊,多着一个空格呢,将来出入境会不会有麻烦呢?这个担心一直留到第二年的夏天。那个暑期里我们全家去墨西哥度了一周假,返回加拿大时,太太、女儿拿着护照和枫叶卡顺利地进了关后,我才确认那个在医院看来是个大事的“空格问题”,在见多识广的海关边检警员看来,却是个不值得废话的小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