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30:公费医疗

[FONT=宋体]在中国,“公费医疗”作为“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代名词之一,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风险共担的“医疗保险”制度。而在资本主义的加拿大,这碗大锅饭却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加拿大的医疗保障体系,连奥巴马看着都眼红,奥氏上台后力推美国医改,反对派就曾攻击其试图建立加拿大那样的全民医保制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中国已经放弃、美国也不乏反对意见的事情,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事儿不归我研究,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我还不至于觉悟高到替政府分忧解愁的地步。既然他提供这个福利,咱享受就是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加拿大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分省管理的,像我这个落户在温哥华的移民,要想吃上公费医疗,需要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卫生部申请医疗卡([/FONT]Care Card[FONT=宋体])。顺便说一句这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译名,原文是[/FONT]British Columbia[FONT=宋体],所以也简称[/FONT]BC[FONT=宋体]省。而香港人又有绝的,称之为“卑诗”省,乍一听我不太习惯,总觉得从字面上看这两个字有辱没斯文的意思,可再一想也对,中国农村给孩子取小名儿,有取丑名儿的习俗,比如“狗子”、“二蛋”什么的,据说这样的名字阎王爷的生死薄子上查不到,小孩子不容易早夭。简称嘛,也就相当于一个小名儿,卑就卑吧。想通了以后,有时候我也卑诗、卑诗地叫上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向这个[/FONT]BC[FONT=宋体]省或者卑诗省申办医疗卡,用不着申请人亲自登门,只需填好申请表寄出去,然后留点儿神盯着家里的信箱就行了,卡片做好后他们会给寄到家里来。医疗卡申请表包括信皮儿都是在机场办理登陆手续时发的。移民中介的地接人员“眼镜男”曾提出可以帮助我们填表,我一看那表也不难填,就自己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填表前我先仔细阅读了一遍填表说明,这才发现制定这个公费医疗制度的人其实也挺“鸡贼”的,他为这套制度附了一堆条件,生怕让外人占了本省的便宜。首先是申请人须在登陆月份结束后再加两个月这张卡才生效,如果医疗卡生效前就打道回府、而且每次来[/FONT]BC[FONT=宋体]省都住不满三个月,这张卡就永远生效不了;其次是医疗卡生效后,持卡人要保持每年在本省住满半年,一旦保证不了这个居住期限,医疗卡当即失效;三是如果持卡人长时间离开本省,需要向当局报告,离省期间先把卡停了,回来后再打报告复卡;四是所谓的“公费医疗”也并不是个人一点钱都不用交,要维持医疗卡有效,一家子(有小孩的家庭)每月要向政府交纳[/FONT]108[FONT=宋体]块加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他开出的这些条件,加拿大这份“公费医疗”我享受得着享受不着还真是个问题。从我的本意来说,来加拿大也没想着白占他的便宜。这份福利如果你给我,我不推辞。该交的钱我交,该走的时候我走。如果你非拿条条框框卡我、跟我耍“鸡贼”,那我不得病还不成么?但是这张医疗卡我还是要申请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表填好后就寄出去了,熟不知太太和女儿那三个汉字的中文名字却给医疗卡日后使用时出现的麻烦,埋下了伏笔。[/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先说说这医疗卡怎么用。在中国,当初公费医疗制度之所以执行不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不少人小病大养、吃药不要钱就恨不能拿来当饭吃,严重地浪费了公共医疗资源,最后国家都扛不住了,非改不可了。其实加拿大人的素质也未必就比中国人高,如果不想出招儿来防着这事,老百姓吃药一样能把国家吃垮了。他们的高招儿,就是家庭医生制度:除非是脑梗心塞、骨伤红伤这种刻不容缓的急症,其他病症一律先拿着医疗卡到家庭医生那里就诊,小病小灾的家庭医生就扛了,非上手段不可的,家庭医生才会把病人指到医院去。这样一来,家庭医生就有了两重身份:既是在第一线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又是保证国家医疗资源不被浪费的钢铁长城。[/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008.jpg列治文医院外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还别夸口不得病,刚拿到医疗卡不久,女儿在一次滑冰的时候不小心摔了胳膊,疼痛不已、疑似骨伤,这类症状是有理由绕过“钢铁长城”直接去医院的。得益于“钢铁长城”制度,加拿大的医院里看不到国内医院赶庙会似景象。因为病人少,所以这里小病大治的现象丝毫不逊于国内。望闻问切、拍片会诊,能上的手段都上了,最后说没什么大事,应该就是一般硬伤,骨头没问题。因为是公费医疗,不用掏钱,出示医疗卡即可。医疗卡上有持卡人的姓名,问题就出在了姓名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初我填写医疗卡申请表时,英文姓名是按照中国护照上的拼写方法,姓与名之间有空格,而双字名是连拼的,两字之间没有空格。医疗卡发下来后,卡上的姓名当然与我填表时的拼写是一样的。可人家拿医疗卡与枫叶卡一对照,发现了问题:医疗卡上的姓名之中只有一个空格,而枫叶卡上的却是两个。[/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问题也让我有点犯蒙:枫叶卡上的姓名怎么三个字都是单摆浮搁的呢?我从来没有这么拼写过英文名呀?仔细一回忆才想起来,枫叶卡上的名字是制证当局按照移民纸上姓名填上去,而移民纸上的名字是香港的移民官写上去的。当时去香港取签,拿到移民纸后我只注意了姓名拼写,没有注意空格的问题。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香港人在中英两国文字互译时的别出心裁,据说香港人的中文姓名拼写成英文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每个汉字换成拉丁字母后,彼此之间都留有空格。所以香港签证处发的签证,三字以上的名字,一律都是这么一个一个的往出蹦。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个空格问题,不影响名字的读音。可是在老外看来那就大不一样了,如果名字中间只有一个空格,那前后二段一个是[/FONT]first name[FONT=宋体],一个是[/FONT]last name[FONT=宋体];如果冒出来两个空格,那就多出来了一个[/FONT]middle name[FONT=宋体],这两者的差别可大了去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时发现这个问题后,尽管人家医院依然执行了公费医疗政策,但是也提出了要求:回去要么改医疗卡、要么改枫叶卡,总之两者的姓名必须一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回来后权衡了一下,觉得改枫叶卡似乎更麻烦一些,于是就重新申办了一回医疗卡,旧卡退回去,新卡的英文名字改成与枫叶卡一样的“三段式”的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事情办完后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头:改了医疗卡,现在看病这头是没事了,可枫叶卡上的姓名与中国护照上的还是不一样啊,多着一个空格呢,将来出入境会不会有麻烦呢?这个担心一直留到第二年的夏天。那个暑期里我们全家去墨西哥度了一周假,返回加拿大时,太太、女儿拿着护照和枫叶卡顺利地进了关后,我才确认那个在医院看来是个大事的“空格问题”,在见多识广的海关边检警员看来,却是个不值得废话的小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看许多贴都抱怨加的医疗效率极低,甚至说许多老移民一有病就往国内跑,不知是为什么?

我猜原因很多吧。

如果仅就方便来说,加国这种先看家庭医生、再由家庭介绍到医院的方式显然不如国内直接去医院方便。

华人移民一般都找华人家庭医生,而华人家庭医生相对华人移民的数量来说明显太少。这又是一个不方便。

加国医院资源也不足,某些病要排很久或是安排到其他城市的医院去,这也是不方便。

甚至还有的移民因为语言障碍而怵着去医院……

反观国内呢?只要你能托上关系、找到路子,看病当然要比在加拿大方便多了。

至于说效率,岂止是医院,加拿大多数机构的效率都没有办法与国内比。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难道说许多人去了加拿大,不是为生活的更舒适,只是换一种活法吗?

移民加拿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但是我想,仅仅是为了生活舒适而移民加拿大的人不会太多。

对需要打工糊口的人来说,他们来加拿大的第一目的一定是觉得这里比国内挣钱容易一点,而不是这里比国内舒适。

对自信有一技之长、在国内怀才不遇的人来说,他们来加拿大的第一目的一定是以为这里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更容易熬出头来,而不是这里比国内舒适。

对在国内已完成财富积累的人来说,他们移民的理由可能有一大堆,但决不是这里比国内舒适。因为对有钱人来说,在国内是如鱼得水,而在加拿大是虎落平川。

除非是把对自然环境的追求排在养家糊口、出人投地、子女教育、寻找退路、方便找“小三儿”等等这些目的前面的人,才可能是为追求舒适而来加拿大的,这么单纯的移民能有多少呢?

反过来说,加拿大舒服不舒服呢?拿温哥华来说,气候舒服、环境舒服、孩子上学舒服。对比国内,绝对的优点我只想出了这三条,其他方面只能说各有各的特点,就看你更适应或者说更适合哪边儿了。

比如都说加拿大的福利好,可炎黄子孙偏偏是一个不习惯吃福利的族群:到FOOD BANK去看看,见不到一个华人在那里领食物,白人们游手好闲失业吃救济的时候,华人则在像工蚁一样一天打几份LABOUR工,并且乐此不彼。

所以,我认为,对习惯了或者能很快适应加拿大文化的人来说,或许能体会出这里的舒适,否则,对抱着追求舒适生活而到此的国人来说,很可能会失望。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家园里的人很多人貌似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去的,而且大部分是两地分居,妈妈和孩子在那边,爸爸在在这边挣钱。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位。且不说这分居之苦,孩子真的能象预想的那样比在国内强很多吗?在国内就是玩的主,到了国外能变成好学生吗?茫然中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家园里的人很多人貌似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去的,而且大部分是两地分居,妈妈和孩子在那边,爸爸在在这边挣钱。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位。且不说这分居之苦,孩子真的能象预想的那样比在国内强很多吗?在国内就是玩的主,到了国外能变成好学生吗?茫然中

这种情况确实有很多问题,并非长久之计。

首先是你提到的分居之苦,对家庭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了。

再有,如果全凭在国内挣的钱拿到加拿大去花,手里的钱先贬值六七倍,所以其消费心理普遍不如在当地挣加元的人健康,这又会降低人的幸福指数。我曾听一个先后在卡尔加里和温哥华打过工的人说过,温哥华的人消费能力远不如卡尔加里,原因是卡城技术移民多,穷,但是挣加元,就敢花;温市投资移民多,富,但手里都是人民币,花钱时手就哆嗦……

还有,如果不在当地工作,则总是游离在当地的主流社会生活之外,这种客居他乡的感觉不管住多久也很难有所改变。

尽管有这么多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对孩子还是利多弊少的。第一是上学不像国内那么受罪。第二,即使像你说的成不了好学生,在他们这种社会环境下至少正常生活是没问题的。可是反过来在国内呢?上不了名牌大学,后半辈子弄不好就要“啃老”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31:图书馆

[FONT=宋体]行前分别向几位朋友咨询登陆事宜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办图书卡。图书卡能与枫叶卡、社会保险卡、医疗卡相提并论,忝列席次紧俏的“新移民登陆必办事项”,可见图书馆在加拿大的社会生活中何等重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知道中国城市居民有多少人持有图书馆卡。加拿大[/FONT]BC[FONT=宋体]省列治文市居民接近[/FONT]20[FONT=宋体]万,据列市公共图书馆公布的统计数字,该图书馆发出的有效图书卡数量是[/FONT]13[FONT=宋体]万[/FONT]5[FONT=宋体]千余张,年接待读者超过[/FONT]190[FONT=宋体]万人次。以前出去度假的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我们都是白天逛庙、夜里睡觉,上车喝水、下车撒尿,而老外们却喜欢抱着一本书在沙滩上、泳池边一坐就是半天?是不是上面这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这种现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做这个比较决不是贬损中国人不爱读书,列治文有图书卡的那[/FONT]13[FONT=宋体]万多人,少说有一半是华人,提醒我一定要办图书卡的那几位,更无一例外地怀里揣着中国护照。我觉得这里头有一个市政当局是否引导以及怎么引导的问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加拿大的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及日常运营主要靠当地市政府拨款。一个城市不是只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拿列治文来说,市立公共图书馆有五座馆舍,分布在全市不同的社区内,以方便居民就近阅览,摊下来平均不到四万人就有一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632.jpg位于列治文市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外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公共图书馆,国图、首图我都去过,建筑巍峨、馆藏浩瀚,但有几个人愿意挤俩钟头公交车就为去“国图”看[/FONT]20[FONT=宋体]分钟《晚报》呢?那不是有病吗?想就近,区里也有公共图书馆,早年间我曾去过位于紫禁城西城根儿下的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也挺不错的。可西城区有多少居民呢?大约[/FONT]85[FONT=宋体]万。虽然下面还有十来个街道级的图书馆,可说实话,那些就很难对得起图书馆的这个“馆”字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一对比,差距就显出来了。不过,也很难要求我们的地方官儿们能向他们的加拿大同行儿那样搞公共图书馆,如果钱都砸在这里面了,哪还有钱再搞“面子工程”呢?但在加拿大人看来,公共图书馆不仅是文化设施,更是一项重要的公共福利。其实,加拿大官员的觉悟也有限,一旦手头儿紧的时候,也先拿图书馆下手。最近经济不景气,[/FONT]BC[FONT=宋体]省就放出话来,明年准备缩减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结果,省内抗议声四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见到加拿大居民对公共图书馆这么在意,尽管我不明就里,但也还真把图书卡当个事儿来办了,登陆没几天,就跑去了位于[/FONT]Richmond Centre[FONT=宋体]的公共图书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一进馆,左手边有一个值班柜台,一位白人女馆员站在柜台后面。列治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据统计华人在该市人口中的比例已超过[/FONT]40%[FONT=宋体],在市中心的[/FONT]3[FONT=宋体]号路一带举目四望,满眼龙的传人,看到洋人面孔的机会绝不比北京国贸一带多多少。可是你一旦走进政府机构或是公共服务部门,则会恍然发现:感情列治文为数不多的洋人全在这里猫着呢。不知道是这种地方不愿意雇华人呢?还是华人不屑于在这种地方工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办[/FONT]Library Card[FONT=宋体]很容易,只要证件齐全,立等可取。所谓“证件”,是指带有居住地址的[/FONT]ID[FONT=宋体](个人身份证明)。加拿大人最常使用的[/FONT]ID[FONT=宋体]就是驾照。像我这种初来乍到还没有加国驾照的,住房租约也行。关键是得证明你是列治文居民,图书馆是市政府出资的地方福利设施,肥水不能流到外人田里去。洋人女馆员先指点我去摆在大厅中央的电脑上输入个人资料,然后再回到她这里审验了移民纸(枫叶卡没发下来之前,移民纸就是新移民的护身法宝)和住房租约,确认我们不是憋着占本市便宜的“外地人”后,当即就把图书卡发给了我们,一家三口一人一张。[/FONT]
[FONT=宋体][/FONT]
Richmond Centre[FONT=宋体]的这个图书馆是列治文市五个公共图书馆中最大的一座,共有两层,规模虽不能和温哥华市的公共图书馆相比,但满足围边这四、五万普通百姓的需要还是绰绰有余的。除了藏书、看书、借书、报刊阅览、借阅音像制品这些基本功能以外,图书馆还有数十台电脑可供上网。所有这些都是免费的,但使用图书馆的设备进行打印、复印则会收取毛八七的成本费。[/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在图书馆里阅览是用不着图书卡的,随便进,找个地儿坐下就看,没人管。图书卡只有借书和上网的时候才会用得到。书都是开架的。借书也是自助:到机器先扫描一下图书卡上的条形码,然后再扫描一下书上的条形码,[/FONT]OK[FONT=宋体]。还书更简单,直接仍到一个大铁箱子里就完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003.jpg列治文图书馆内的一处景观墙,彰显此地的海洋文化。[/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后来的日子里,只要我在加拿大,最常去的地方竟然就是公共图书馆。而且我也慢慢体会出了加拿大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泡图书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首先不得不承认,加拿大人确实喜欢读书,家长和老师从小就把孩子往这条道儿上带,中小学校里有许多“作业”就是读书,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文娱”生活不像咱们这边这么丰富,一来二去的就养成了读书的嗜好。而另一方面,加拿大的出版物奇贵,又不像咱们这边能很方便地买到盗版货,尽管我发现加拿大的中产阶级出手买书从不吝啬,但对手头拮据的低收入人群来说,要满足这口儿嗜好,就只好泡图书馆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还是从图书馆的传统功能上来讲的。可是在加拿大,公共图书馆早已超越了其传统功能,在公共服务、社交、休闲娱乐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或某些专业机构在此开设免费课堂,宣传国家政策,教给老百姓怎么上税、怎么买房;在英语环境里憋得喘不上气儿来的少数族裔移民,吸氧似地在这里读着母语报刊;衣冠楚楚、行迹鬼祟的掮客们一边摆弄着笔记本,一边小声打着没完没了的电话;呼朋引类、貌似学生的年轻人把这里当作自习室兼网吧兼约会场所;百无聊懒、没地儿可去的闲人则以此为家,躺在阅览区的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睡大觉……[/FONT]
[FONT=宋体][/FONT]
009.jpg列治文图书馆内的一个阅读角,壁炉前围着一圈沙发。一个可以舒服读书的地方。

[FONT=宋体]说实话,在加拿大这个国家,除了公共图书馆,还真没地儿找这么一个环境舒适、一分钱不收、一周开门七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点儿乐子的地方。就这么个地方,政府却要减少投入,缩短服务时间,您说老百姓能干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后编辑: 2009-12-08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ms我属于不适合去加拿大的no.2
可是为啥我还是想去内,难道我也是受虐型滴??

我好几个朋友都是原来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过、后来移民加拿大的,包括我本人也有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过的经历。

没有绝对的适合或不适合。我得承认开篇的那两个TOP10是个噱头,为的是吸引大家来看《移民杂记》这部长篇大论,粘场子用的。当然那两个东西也代表了我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归根结底要表达的,不是谁适合谁不适合的问题,而是中加两国在福利、就业、教育、文化、体制等多方面的差异。

其实《移民杂记》通篇所讲的,就是两个事情:一是移民过程中的一些实用信息,二就是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

拿国内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来说,单位很舒服、很养人,待遇也不错。可是过来加拿大以后,如果你还想找一个同类型的工作,很难,因为你是新移民。尽管加拿大是移民国家,但是移民在就业与报酬方面与当地白人存在落差,这是公开的秘密。这是第一个文化冲突。即使你有幸找到了这样一份工作,如果仍持有原来在国内那份对工作的看法,恐怕也会失望,因为他这边和咱们不一样。这又是第二个文化冲突。但是反过来,如果你从来没有拿国内那份吃不饱也饿不死、很轻省也很无聊的工作当回事,来加拿大你也无意再做那类工作,那么你原来的身份、地位、工作等等就不会对你移民这件事以及移民以后在加拿大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

透过现象看本质,别拿那两个榜单太当回事。谢谢阁下对拙作的关注,并祝一切顺利!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32:中国的“重点中学”制度也“移民”加拿大了?

[FONT=宋体]登陆加拿大,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办理女儿入学。“要紧”这个词有两方面的含义:重要而且紧迫。说重要,闺女上学的事能不重要吗?说紧迫,加拿大的新学年是从每年[/FONT]Labour Day(劳动节)[FONT=宋体]后的第一天开始,而[/FONT]2008[FONT=宋体]年的[/FONT]Labour Day[FONT=宋体]恰好就是[/FONT]9[FONT=宋体]月[/FONT]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每年[/FONT]9[FONT=宋体]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是[/FONT]Labour Day[FONT=宋体]),也就是说,我们登陆的时候,人家当地的孩子已经开学半个多月了,您说能不紧迫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鉴于此事如此要紧,到加拿大的当天,我就告诉中介负责安家服务的眼镜男,孩子入学的事要优先安排。眼镜男认为,当天就去学校是无论如何也来不及了,怎么也得第二天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此之前,为我们租房的朋友已经去列治文所属的[/FONT]BC[FONT=宋体]省第[/FONT]38[FONT=宋体]学区教育局了解了孩子入学的大致程序:先去居住地划片归口的中学登记,再回到学区教育局接受言语能力测评,然后再回到学校去,由学校安排具体的入学事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分区划片儿、就近入学”这一套咱并不陌生,国内的小学、初中执行的就是这套政策。只不过在中国学校与家长里应外合,整出一大堆诸如变相考试、录取特长生、交赞助费、托关系、找路子等等五花八门的手段,使得这项政策弄得似有若无。而在加拿大,除非你主动放弃政府提供的免费教育,自己花钱去读私立学校,否则只能按照政府划定的“管片儿”,去管片儿归口的公立学校就学,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加拿大教育当局这种“一根筋”的办学态度,颇不对习惯了“择校入学”的中国移民的胃口。好在中国人脑筋灵活,山不转水转,你可以禁止我“择校”,但你挡不住我“择居”,我让“家”追着学校走。于是乎,在网上的各个移民论坛里,讨论得最为热火朝天的,就是某某市的哪个学区最好?某某学校排名如何?[/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试教育”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把学生家长都培养成了受虐狂痛,并快乐着。身受其害,可是还离不开。人到了加拿大,“应试教育”下的受虐心态也一并带过来了,一厢情愿地给加拿大的中小学分出了三六九等,就差替当地教育局制定“市重点”、“区重点”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多聪明的人,到了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往往也会犯糊涂。根本没弄明白人家的教育体制,就硬拿中国的经验往上套,能不出现误会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加拿大有一套保证他的各个公立中小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平均一致的机制,既不会有拔尖儿的,也不会有扯后腿的。可中国家长偏偏就不信这一条,咬死了天下同理,只要是学校就难免有好赖之分。为了破除迷信,不得不在这里花费点笔墨,帮助那些一脑门子心思要让孩子上加拿大“重点中学”的家长们搞清楚此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决定一个学校好与差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师资!在中国,重点中学的师资力量是普通中学没法比的。可是在加拿大,任何一所公立中小学都没有自己的师资力量。听着新鲜吗?解释一下就明白了。在加拿大,教育归省里管,不归市政府,用一个我们熟悉的词汇,叫做“垂直管理”。省教育部下设学区。拿[/FONT]BC[FONT=宋体]省来说,下辖几十个学区,基本上一个城市就算一个学区,比如列治文就属于[/FONT]BC[FONT=宋体]省的第[/FONT]38[FONT=宋体]学区。学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学区教育局。学区下面,根据学区大小不同,设有若干学校,少的只有几所,多的能上[/FONT]200[FONT=宋体]所。学校尽管有大有小,但冷眼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原因很简单: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一个妈生的娃,当然不太可能有的吃得肥头大耳、有的饿得面黄肌瘦。下面,最关键的地方到了:学区内所有学校的老师,都是由学区教育局统一聘用、管理,校长对本校的老师只有指导权、督促权,而没有实质的管理权,再进一步说,连校长本人都是给学区教育局打工的。这下明白了吧?加拿大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是在学区教育局,而不在学校!如果愣用国内的模式往上套,加拿大的一个学区,就相当于国内的一所学校,只不过其规模是中国学校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学区下面的学校就是这所“大学校”设在不同社区里的“班级教室”。所以加拿大中小学老师在同一学区内的不同学校之间流动,其性质就如有国内的老师在本校的不同班级之间流动一样,属于本单位内部的岗位调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话说得这么明白了,可能还会有重口味受虐情节的家长不依不饶:既使是同一所学校,还有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差异呢,怎么加拿大同一学区下的所有学校就都跟一个模子磕出来似的、一点差异也没有呢?不是有一个“排行榜”吗?那上面的排名不显示学校之间的差异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到“排行榜”,我打个比方:如果说国内中小学之间的竞争是奥运会上的百米大战,那么加拿大中小学参加的就是一场群众性健身活动既没有奖牌,也就有奖金,这种活动谁比谁跑得快点能说明什么呢?一个民间机构非要给这种“非竞技性”的活动排名次,排就排呗,人家在场上跑圈儿的自己都没拿着当回事,我们这些看客为人家着的哪门子急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那么,我凭什么就说加拿大中小学之间不像国内那样彼此竞争、比升学率呢?道理很简单:加拿大没有高考制度。这又是中加之间教育模式上的一个重大区别。[/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有问题,这谁都知道,为什么改不了呢?因为我们的教育资源紧缺。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考试分高下,是唯一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比如清华大学一年招一千个学生,但报名的人有一万个,怎么办呢?你只有比另外的九千个人考得分儿都高才进得去,没别的办法。这是人和人的竞争,也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竞争,所谓你死我活,指的就是这类游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而加拿大呢?他们的高等教育资源本来就富裕,再加上很多当地学生根本就没有读大学的愿望,不考都招不上人来,以至于加拿大的大学都急得跑到中国抢学生去了。在这种情况下,进加拿大大学只需要提供你的中学成绩,哪科得是A、哪科得是B,这就够了。显然,这也是一种比较学生水平的方式,但是是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只要你都是A就可以进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有一百人得A他收一百人,有一千人得A他收一千人。因为进大学校门没有“你死我活”的竞争,所以加拿大的中小学之间当然也没有了竞争的必要,他可以踏踏实实地搞他的素质教育,而不必关心什么“升学率”的问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了这么多,难道“择校入学”的思想就毫无可取之处吗?当然也不是这么绝对,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择校的动机,是否与人家当地的办学目的相契合。对孩子已经十四、五岁才出来的新移民家庭来说,适当的择校考虑不但应该甚至是必须的。这是我后来得出的切身经验。至于我说的这种择校考虑具体指什么,暂且留个“扣子”,以后再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FONT=宋体][/FONT]
 
最后编辑: 2009-12-09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