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絮语

回复: 伦敦絮语

网络有信息便利的好处,但常常也有夸张扭曲信息的另一面。就业率低,是我登陆之前就“知道了”的,来了后,才知道伦敦的就业率是比大多地区平均低百分之零点一几,前面的帖子里我应该提供过相关链接。地税高,是指跟加拿大的几个高房价大城市比,但低于加拿大平均数的1.8%,伦敦为1.5 %。再考虑到伦敦的一套40万住得比多伦多的80万舒心,而每年付出的地税绝对金额并不更高,我觉得住房优势还是明显的。治安状况不理想,是我最无法理解的说法,闻所未闻,倒希望菠菜同学能给我扫盲一二。
至于家庭条件,我觉得国内的“工薪阶层”过于谦虚的不少。像我们这样人到中年又受过点教育的,夫妻均工薪而年家庭收入超过百万人民币的身边很多,倒是一直做生意的,年赚百万并不容易,很多人号称“老板”,一年下来,扣除各种经营费用、苛捐杂税,能养家已是很好。这些年在伦敦碰到的,号称工薪又专业对口而成为“技移”的,不少实力雄厚。移民后初级阶段不工作的“能”与不能,更多取决于心态而非荷包。见过北京过来的高校博士,刚登陆时的焦虑愁苦之状让我真以为她比我穷,对比自己整天心宽体胖地淡定着,甚至让我有犯罪感。但人家一年不到就在伦敦买了两套三十多万的房,据说还在看第三套。也是,国内一线城市有一两套房的,普遍比我有钱。可见我的幼稚。只是人家不似我会败家而已。呵呵。回到菠菜同学个人,我觉得半年不工作的”不行“也一定是精神不支撑而非物质。移民后的日子要过好,要舍得动前半生的积蓄,实在不行,连不动产也要动。前面的财富积累,不论多少,都要用来给移民后的生活作前期铺垫,让自己有足够从容的心态真正了解和适应加拿大新生活。我觉得,中国移民的生存能力,到哪里都能活的,重要的是心态。就我个人而言,先花着过去的积蓄,也在能力范围内先享受一把“阳光大宅”的感觉,一面也是积极了解信息,评估自己在新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好在孩子大了,而且我们从小给他灌输的观念是一切靠自己,父母没有责任给他准备婚房什么的。所以,我对未来生活很乐观,即使有一天积蓄用尽,我也可以像老公一样出去打labour的,房子可以换小的住,两个人工作养活自己并不太苦,何至于苦大仇深。不少人想两头不落空,既要享有发达国家的法制、人权、空气、食品质量,又不想失去发展中转型中国的赚钱机会及歌舞升平生活方式,那移民注定是要让人失望的。这就又回到了我的”教子篇“所谈,“了解自己”,再做决定。论坛上不断看到有该不该移民的吵架帖,其实有什么好吵,本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你所做之事,是否适合自己。像菠菜同学这样,登录前不断论证长登地是对的,但一旦论证结束、登录过后,就不能患得患失,积极适应、愉快生活才是正道。人的一生有无数抉择,其中必定不会个个最优。就如我们的前半生,已经做了很多抉择,相信不是每个都正确,不然也不至于在移民前因经济考虑纠结登录地点选择。接受自己的认识局限,接受现实生活的小小缺憾,是幸福生活的秘诀。孟母择邻,经历三迁,一则说明孟母是行动派,知错即纠,而非自怨自艾;二则,三迁是要成本滴,孟母舍得,故流传为美谈。现实生活中,“孟母心”多,“孟母行”少,结果是,怨母多。
被触发了共鸣,所以暴露了中年妇女本性,啰嗦了一大堆。见笑。

我也就纸上谈兵,加拿大就去过一回温哥华,而且是短短7天,哪敢给姐姐扫盲,见笑了。
网络信息确实真伪并存,曾问过加拿大老师是否有加拿大各地生活成本比较的网站,比如:房价/收入比,地税率,汽车保险价格水平,就业率,教育,气候,等等,答案是没有。之所以要花大量时间研究长登城市,在乎经常性支出,是因为我们不是你说的那种“谦虚”的工薪家庭。我们的心态虽然还没有修炼到姐姐那么达观的境界,但也很平,没有期望到加拿大赚大钱,能维持在中国同等水平就可以了,没有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除外,因为毕竟40+的人,以体力劳动谋生不现实),慢生活,这样的期望是否现实?
30岁前不怕,30岁后不悔。之所以谨慎选择长登地,就是没有孟母的“行”的魄力,毕竟越洋大迁徙已经是很大的工程,如果第二次第三次举家搬迁,肯定也是劳命伤财的事情。如同找对象,结婚前睁大眼睛,结婚后就只能睁一只闭一只了。也意识流一下,人和环境某种程度是互动的,一个好的环境来了一批素质不高的人,环境会变质;一个北大荒,来了开拓者,沙漠变绿洲,所以钦佩姐姐的大气,营造健康平和的华人人际圈的能力。
 
回复: 伦敦絮语

作为在伦敦生活了很多年的老移民,简单说一下伦敦的工作情况。除了医疗,教育和金融保险行业,伦敦一个很重要的行业是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业。南安省是北美的汽车制造业中心,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等都在安省设有规模庞大的汽车总装厂,汽车零部件厂更是星罗棋布。所以有工程背景的同学应该有很多的机会找到专业工作。伦敦的IT业也不错,有不少有特色的软件公司,认识不少华人朋友在里面工作。总的来说,伦敦总体机会可能没有大多地区多,但是竞争的人也相对少很多。

感谢redcto的热情分享,我家都是IT,看来还是有机会的?
我遇事喜欢先计划,但有时计划没有变化快。我的加拿大老师建议我跟工作走,另一个从滑铁卢搬到温哥华的网友也这么跟我说,工作第一。下一步打算先在网上投伦敦的工作看看,期待与你,sunrain及伦敦的众多热情老移民们相会!
 
回复: 伦敦絮语

菠菜,你短登都回来了?我们周日长登,还带两个小娃娃,这两天正在讨论是否在london落脚呢,是坚守多伦多还是扎根london犹疑不定。主要还是考虑工作机会。娃她爹倾向London,觉得房子便宜,你怎么看呢?

楼主的文章我也勤奋阅读中,都是在孩子们睡着后才能开始看的,通常要十点半读起来,看到一两点中。真是小马过河,去哪定居要看自己实际情况啊。

两娃娃,登陆就是两份牛奶金。而且自己也一定年轻着,真好。祝福!
 
回复: 伦敦絮语

我也就纸上谈兵,加拿大就去过一回温哥华,而且是短短7天,哪敢给姐姐扫盲,见笑了。
网络信息确实真伪并存,曾问过加拿大老师是否有加拿大各地生活成本比较的网站,比如:房价/收入比,地税率,汽车保险价格水平,就业率,教育,气候,等等,答案是没有。之所以要花大量时间研究长登城市,在乎经常性支出,是因为我们不是你说的那种“谦虚”的工薪家庭。我们的心态虽然还没有修炼到姐姐那么达观的境界,但也很平,没有期望到加拿大赚大钱,能维持在中国同等水平就可以了,没有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除外,因为毕竟40+的人,以体力劳动谋生不现实),慢生活,这样的期望是否现实?
30岁前不怕,30岁后不悔。之所以谨慎选择长登地,就是没有孟母的“行”的魄力,毕竟越洋大迁徙已经是很大的工程,如果第二次第三次举家搬迁,肯定也是劳命伤财的事情。如同找对象,结婚前睁大眼睛,结婚后就只能睁一只闭一只了。也意识流一下,人和环境某种程度是互动的,一个好的环境来了一批素质不高的人,环境会变质;一个北大荒,来了开拓者,沙漠变绿洲,所以钦佩姐姐的大气,营造健康平和的华人人际圈的能力。

感谢redcto的热情分享,我家都是IT,看来还是有机会的?
我遇事喜欢先计划,但有时计划没有变化快。我的加拿大老师建议我跟工作走,另一个从滑铁卢搬到温哥华的网友也这么跟我说,工作第一。下一步打算先在网上投伦敦的工作看看,期待与你,sunrain及伦敦的众多热情老移民们相会!

人随工作走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加拿大本地人也是如此。我家邻居就是,夫妻俩都是自小长在多伦多的,5年前她老公丢了多伦多的工作,但不久拿到伦敦的offer,从此就定居伦敦了。
想要维持在国内同等的生活水平,或者,过上向往的慢生活,我总觉得吃老本或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必居其一,否则就是空想。听到过人抱怨的,说怎么到了加拿大比在国内还奔忙。你想,到了一个连语言沟通都有困难的新地方,没带多少积蓄的情况下,又没有能力找到薪水高福利好的专业工作,只能去到处打非专业工作糊口,又要照顾孩子又要朝九晚五,节奏不可能慢得下来。看国内时是怎么样的生活状况,如果不是特别风生水起,也就是拿份不高的薪水朝九晚五的,抱着安稳过日子的心态来,即使两人都非专业工作,拿国内的积蓄首付买套不大的独立屋,过日子是足够的,生活不会比国内更奔忙,也没啥经济精神压力。但若又不带钱,又没有特别强的职业竞争力,想象着过悠闲的田园式生活,肯定就是乌托邦。
还有,我觉得菠菜同学对加拿大体力活的理解应该有出入。这里的所谓体力活,就是指非专业,纯粹卖体力,但大都不是强体力,无非没技术含量而已。我老公打体力工,原先想着赚小钱的同时能减肥的,结果自己没注意,反而肥了一圈。因为他的血压总是跟体重直接相关,所以最近只好郑重节食减肥中。
 
回复: 伦敦絮语

还有,伦敦原本有“雪都”之称,但非常有趣的是,我来了两年,经历三个冬天,除了头一年碰上几十年一遇的大雪之外,去年和今年都是暖冬。今年而言,几次大的风暴都来自东北,所以多伦多所遭受的袭击远甚伦敦。国内准备过来的同学,千万别想方设法买特厚特大的冬衣过来,都穿不着,我家的几件都束之高阁。我现在冬天穿的远没有国内时在江浙穿的厚。
 
回复: 伦敦絮语

感谢redcto的热情分享,我家都是IT,看来还是有机会的?
我遇事喜欢先计划,但有时计划没有变化快。我的加拿大老师建议我跟工作走,另一个从滑铁卢搬到温哥华的网友也这么跟我说,工作第一。下一步打算先在网上投伦敦的工作看看,期待与你,sunrain及伦敦的众多热情老移民们相会!

人要接地气。从万里之外的中国“在网上投伦敦的工作”,太不靠谱了吧?语言和加国经验这两项弱势对于新移民很难马上就获得理想的工作,老师的建议也好,网友的经验也罢,所谓“跟工作走”只适合那些已经在加拿大有一定经历的人而言的,而你不能把自己的情况简单地往上生搬硬套。

没有十全十美的城市,只有适合自己的居住地,越“调研”越纠结,到最后作出的选择又未必是最理想的。sunrain的观点都很中肯,态度也很平和,之前有一跟帖说她有“忽悠”之嫌,我觉得这坛子里都是成年人,就这么容易受忽悠?多一些sunrain这样贴近生活的帖子,对新来人都是有益的。
 
回复: 伦敦絮语

人要接地气。从万里之外的中国“在网上投伦敦的工作”,太不靠谱了吧?语言和加国经验这两项弱势对于新移民很难马上就获得理想的工作,老师的建议也好,网友的经验也罢,所谓“跟工作走”只适合那些已经在加拿大有一定经历的人而言的,而你不能把自己的情况简单地往上生搬硬套。

没有十全十美的城市,只有适合自己的居住地,越“调研”越纠结,到最后作出的选择又未必是最理想的。sunrain的观点都很中肯,态度也很平和,之前有一跟帖说她有“忽悠”之嫌,我觉得这坛子里都是成年人,就这么容易受忽悠?多一些sunrain这样贴近生活的帖子,对新来人都是有益的。

请教老大如何接地气?
LG是资深C++ 程序员,本人是资深IT manager,我们英文对付工作应该没问题, 不敢期望一来就有理想工作,办公室工作都可考虑.
你说的加拿大经历,如同国内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招聘的都要有工作经验的人,试问如果所有公司都这么要求,那这些大学生如何才能获得第一份工作?也从体力工开始?

"调研"进入"测试"阶段,借LZ宝地打个应聘广告,呵呵.
 
回复: 伦敦絮语

请教老大如何接地气?
LG是资深C++ 程序员,本人是资深IT manager,我们英文对付工作应该没问题, 不敢期望一来就有理想工作,办公室工作都可考虑.
你说的加拿大经历,如同国内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招聘的都要有工作经验的人,试问如果所有公司都这么要求,那这些大学生如何才能获得第一份工作?也从体力工开始?

"调研"进入"测试"阶段,借LZ宝地打个应聘广告,呵呵.

我只是就事论事,接地气也没有丝毫贬义,就是面对中加两国不同的现实而已。
如果只要不是体力工、只要是办公室工作都可以的要求,相信任何城市都有这种机会,谈何“跟工作走”?。
如果你认为我对你们的语言和资历有冒犯,恕我多嘴了,就此打住,不再议论。祝你一切顺利。
 
回复: 伦敦絮语

我只是就事论事,接地气也没有丝毫贬义,就是面对中加两国不同的现实而已。
如果你认为我对你们的语言和资历有冒犯,恕我多嘴了,就此打住,不再议论。祝你一切顺利。

没事,大家都是成年人,不钻牛角尖.晚饭前女儿专门上网查哪些情况容易得癌症(因为今天科学课上讲到癌症),其中一条,爱钻牛角尖的人容易得癌,有点不可思议么?
3人行必有我师,欢迎理性的评论,没觉得有啥冒犯.
感谢祝福,也祝你长登顺利.
 
回复: 伦敦絮语

.......之前有一跟帖说她有“忽悠”之,我觉得这坛子里都是成年人,就这么容易受忽悠?多一些sunrain这样贴近生活的帖子,对新来人都是有益的。


看来并非我多心。当时看到忽悠两字,本能地也是不舒服,无论如何,这个是贬义,呵呵。其实,移民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年龄阶段、家庭状况、专业背景不同,对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解读是正常的。但是,尽量在表达的时候避免无故伤人,应是原则。
 
回复: 伦敦絮语

请教老大如何接地气?
LG是资深C++ 程序员,本人是资深IT manager,我们英文对付工作应该没问题, 不敢期望一来就有理想工作,办公室工作都可考虑.
你说的加拿大经历,如同国内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招聘的都要有工作经验的人,试问如果所有公司都这么要求,那这些大学生如何才能获得第一份工作?也从体力工开始?

"调研"进入"测试"阶段,借LZ宝地打个应聘广告,呵呵.

之前有一同学,有欧洲求学经历,但只有中国工作经历,曾一到伦敦就找到IT程序员工作。至于国内直接找到加拿大工作的,一般以原本有北美工作经验的为多。这里所谓的北美工作经验,不一定是在美国或加拿大工作过,北美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也算。
确实的,加拿大不认可除北美之外的工作经验,实际上给各国移民造成了极大的就业不公平。读书的时候,我还曾洋洋洒洒控诉这种政策的不合理和不人道。呵呵。一般我们移民接触的各级老师们,大多会同意这个政策要改,因为他们知道移民的优秀,而加拿大需要优秀人才,因此常常与我们有共鸣。但是对于一般的加拿大人来说,本能的自我保护下意识,跟国内的京籍、沪籍人士排斥外地户口“入侵”无异,他们也不希望被移民“抢”掉工作机会。我想这个是并不成文的政策或者说规则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回复: 伦敦絮语

我只是就事论事,接地气也没有丝毫贬义,就是面对中加两国不同的现实而已。
如果只要不是体力工、只要是办公室工作都可以的要求,相信任何城市都有这种机会,谈何“跟工作走”?。
如果你认为我对你们的语言和资历有冒犯,恕我多嘴了,就此打住,不再议论。祝你一切顺利。

没事,大家都是成年人,不钻牛角尖.晚饭前女儿专门上网查哪些情况容易得癌症(因为今天科学课上讲到癌症),其中一条,爱钻牛角尖的人容易得癌,有点不可思议么?
3人行必有我师,欢迎理性的评论,没觉得有啥冒犯.
感谢祝福,也祝你长登顺利.

倚老卖老一句,都是“待移民”,互相多体谅。
 
回复: 伦敦絮语


坚定地支持这类观点。

我也同意这个观点的。对于有希望专业工作的,当然是跟着工作走。何况加拿大的小镇,生活学习医疗设施都齐全的,并不影响多少生活质量。反正对于见惯了“大世面”的中国人来说,加拿大的城市也跟农村无异。笑。
 
回复: 伦敦絮语

倚老卖老一句,都是“待移民”,互相多体谅。

呵呵,本人“待移民”都毕业十年了,曾长登了4年有余,不是IT人开过IT公司(员工有当地的也有新移民),对就业市场也算有点了解吧。

家家有本经,没有绝对正确的路径。我的看法:年轻人跟工作走(事业为先)、中年人跟孩子走(教育为重),老年人跟环境走(医疗福利),世界上好像没有什么面面兼顾的地方吧。。。
 
回复: 伦敦絮语

之前有一同学,有欧洲求学经历,但只有中国工作经历,曾一到伦敦就找到IT程序员工作。至于国内直接找到加拿大工作的,一般以原本有北美工作经验的为多。这里所谓的北美工作经验,不一定是在美国或加拿大工作过,北美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也算。
确实的,加拿大不认可除北美之外的工作经验,实际上给各国移民造成了极大的就业不公平。读书的时候,我还曾洋洋洒洒控诉这种政策的不合理和不人道。呵呵。一般我们移民接触的各级老师们,大多会同意这个政策要改,因为他们知道移民的优秀,而加拿大需要优秀人才,因此常常与我们有共鸣。但是对于一般的加拿大人来说,本能的自我保护下意识,跟国内的京籍、沪籍人士排斥外地户口“入侵”无异,他们也不希望被移民“抢”掉工作机会。我想这个是并不成文的政策或者说规则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可能我的字里行间有点"冲"或者貌似"显摆"资历让人不舒服?其实我是真诚地希望得到建设性的意见,没觉得他的帖子冒犯我.
不了解我的背景可能建议不是很中肯完全可以理解,所以说点自己的信息,说不定这里热情的老移民们不经意间帮我留意到机会呢?
网上找工作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请教如何接地气,没觉得"接地气"是贬义呀.我一向认同毛主席语录之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个"敌人"于我就是成功地移民这个目标,目标必须跳起来才能达到,但计划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坛子里不少愤青,我不是,已经40+了,成熟有余创劲不足.各位多鼓励哦.
 
最后编辑: 2013-03-02
回复: 伦敦絮语

呵呵,本人“待移民”都毕业十年了,曾长登了4年有余,不是IT人开过IT公司(员工有当地的也有新移民),对就业市场也算有点了解吧。

家家有本经,没有绝对正确的路径。我的看法:年轻人跟工作走(事业为先)、中年人跟孩子走(教育为重),老年人跟环境走(医疗福利),世界上好像没有什么面面兼顾的地方吧。。。

有眼不识泰山,原来是位资深前辈。:wdb17:
按你的话说,伦敦适合中老年人:wdb10::wdb6:
 
回复: 伦敦絮语

可能我的字里行间有点"冲"或者貌似"显摆"资历让人不舒服?其实我是真诚地希望得到建设性的意见,没觉得他的帖子冒犯我.
不了解我的背景可能建议不是很中肯完全可以理解,所以说点自己的信息,说不定这里热情的老移民们不经意间帮我留意到机会呢?
网上找工作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请教如何接地气,没觉得"接地气"是贬义呀.我一向认同毛主席语录之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个"敌人"于我就是成功地移民这个目标,目标必须跳起来才能达到,但计划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坛子里不少愤青,我不是,已经40+了,成熟有余创劲不足.各位多鼓励哦.

没觉得你显摆,移民群体本就藏龙卧虎。成年人移民,犹如成材树移植,连跟拔起,伤筋动骨,要在新的地土中重新扎根,再次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殊不易。所以我希望我们都有众木成林的意识,少互相排斥,多肩并肩共同抵挡异乡的风雨不适,将移植的痛苦降到最低。
四十以后还敢移民,都算是有闯劲的一群了。顺便自我表扬一下,呵呵。我觉得你的总体思路是对的,细节部分,随着信息的进一步充实,再作微调。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