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伦敦絮语
我也就纸上谈兵,加拿大就去过一回温哥华,而且是短短7天,哪敢给姐姐扫盲,见笑了。
网络信息确实真伪并存,曾问过加拿大老师是否有加拿大各地生活成本比较的网站,比如:房价/收入比,地税率,汽车保险价格水平,就业率,教育,气候,等等,答案是没有。之所以要花大量时间研究长登城市,在乎经常性支出,是因为我们不是你说的那种“谦虚”的工薪家庭。我们的心态虽然还没有修炼到姐姐那么达观的境界,但也很平,没有期望到加拿大赚大钱,能维持在中国同等水平就可以了,没有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除外,因为毕竟40+的人,以体力劳动谋生不现实),慢生活,这样的期望是否现实?
30岁前不怕,30岁后不悔。之所以谨慎选择长登地,就是没有孟母的“行”的魄力,毕竟越洋大迁徙已经是很大的工程,如果第二次第三次举家搬迁,肯定也是劳命伤财的事情。如同找对象,结婚前睁大眼睛,结婚后就只能睁一只闭一只了。也意识流一下,人和环境某种程度是互动的,一个好的环境来了一批素质不高的人,环境会变质;一个北大荒,来了开拓者,沙漠变绿洲,所以钦佩姐姐的大气,营造健康平和的华人人际圈的能力。
网络有信息便利的好处,但常常也有夸张扭曲信息的另一面。就业率低,是我登陆之前就“知道了”的,来了后,才知道伦敦的就业率是比大多地区平均低百分之零点一几,前面的帖子里我应该提供过相关链接。地税高,是指跟加拿大的几个高房价大城市比,但低于加拿大平均数的1.8%,伦敦为1.5 %。再考虑到伦敦的一套40万住得比多伦多的80万舒心,而每年付出的地税绝对金额并不更高,我觉得住房优势还是明显的。治安状况不理想,是我最无法理解的说法,闻所未闻,倒希望菠菜同学能给我扫盲一二。
至于家庭条件,我觉得国内的“工薪阶层”过于谦虚的不少。像我们这样人到中年又受过点教育的,夫妻均工薪而年家庭收入超过百万人民币的身边很多,倒是一直做生意的,年赚百万并不容易,很多人号称“老板”,一年下来,扣除各种经营费用、苛捐杂税,能养家已是很好。这些年在伦敦碰到的,号称工薪又专业对口而成为“技移”的,不少实力雄厚。移民后初级阶段不工作的“能”与不能,更多取决于心态而非荷包。见过北京过来的高校博士,刚登陆时的焦虑愁苦之状让我真以为她比我穷,对比自己整天心宽体胖地淡定着,甚至让我有犯罪感。但人家一年不到就在伦敦买了两套三十多万的房,据说还在看第三套。也是,国内一线城市有一两套房的,普遍比我有钱。可见我的幼稚。只是人家不似我会败家而已。呵呵。回到菠菜同学个人,我觉得半年不工作的”不行“也一定是精神不支撑而非物质。移民后的日子要过好,要舍得动前半生的积蓄,实在不行,连不动产也要动。前面的财富积累,不论多少,都要用来给移民后的生活作前期铺垫,让自己有足够从容的心态真正了解和适应加拿大新生活。我觉得,中国移民的生存能力,到哪里都能活的,重要的是心态。就我个人而言,先花着过去的积蓄,也在能力范围内先享受一把“阳光大宅”的感觉,一面也是积极了解信息,评估自己在新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好在孩子大了,而且我们从小给他灌输的观念是一切靠自己,父母没有责任给他准备婚房什么的。所以,我对未来生活很乐观,即使有一天积蓄用尽,我也可以像老公一样出去打labour的,房子可以换小的住,两个人工作养活自己并不太苦,何至于苦大仇深。不少人想两头不落空,既要享有发达国家的法制、人权、空气、食品质量,又不想失去发展中转型中国的赚钱机会及歌舞升平生活方式,那移民注定是要让人失望的。这就又回到了我的”教子篇“所谈,“了解自己”,再做决定。论坛上不断看到有该不该移民的吵架帖,其实有什么好吵,本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你所做之事,是否适合自己。像菠菜同学这样,登录前不断论证长登地是对的,但一旦论证结束、登录过后,就不能患得患失,积极适应、愉快生活才是正道。人的一生有无数抉择,其中必定不会个个最优。就如我们的前半生,已经做了很多抉择,相信不是每个都正确,不然也不至于在移民前因经济考虑纠结登录地点选择。接受自己的认识局限,接受现实生活的小小缺憾,是幸福生活的秘诀。孟母择邻,经历三迁,一则说明孟母是行动派,知错即纠,而非自怨自艾;二则,三迁是要成本滴,孟母舍得,故流传为美谈。现实生活中,“孟母心”多,“孟母行”少,结果是,怨母多。
被触发了共鸣,所以暴露了中年妇女本性,啰嗦了一大堆。见笑。
我也就纸上谈兵,加拿大就去过一回温哥华,而且是短短7天,哪敢给姐姐扫盲,见笑了。
网络信息确实真伪并存,曾问过加拿大老师是否有加拿大各地生活成本比较的网站,比如:房价/收入比,地税率,汽车保险价格水平,就业率,教育,气候,等等,答案是没有。之所以要花大量时间研究长登城市,在乎经常性支出,是因为我们不是你说的那种“谦虚”的工薪家庭。我们的心态虽然还没有修炼到姐姐那么达观的境界,但也很平,没有期望到加拿大赚大钱,能维持在中国同等水平就可以了,没有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除外,因为毕竟40+的人,以体力劳动谋生不现实),慢生活,这样的期望是否现实?
30岁前不怕,30岁后不悔。之所以谨慎选择长登地,就是没有孟母的“行”的魄力,毕竟越洋大迁徙已经是很大的工程,如果第二次第三次举家搬迁,肯定也是劳命伤财的事情。如同找对象,结婚前睁大眼睛,结婚后就只能睁一只闭一只了。也意识流一下,人和环境某种程度是互动的,一个好的环境来了一批素质不高的人,环境会变质;一个北大荒,来了开拓者,沙漠变绿洲,所以钦佩姐姐的大气,营造健康平和的华人人际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