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ZT---安省中学最新排名,在此向作者aihomestay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安省中学排名揭晓港国际学校列第一
智库组织菲莎研究所(The Fraser Institute)继月前公布全安省小学排名榜后,昨再推出全省中学排名榜。位于香港的加拿大国际学校今次首度获评,即以10分满分的骄人成绩,与多伦 多市另一间同样得满分的St. Michael's Choir中学高踞榜首。而仅建校5年的Pierre Elliott Trudeau中学则取得9.8分佳绩,排第5位,势必成为华人聚居的万锦市新贵。



该校位于万锦市Bur Oak夹坚尼地路,属新发展地区,其校龄虽浅,但综观过去5年成绩则相当不俗。在今次评核中,更从上次的8.2分跃升至9.8分,排名更由过去5年(平均成绩)的12位上升至第5位。


其余的后起之秀还包括多伦多市的Lawrence Park中学(Avenue Rd.夹Lawrence Ave.),以及密西沙加市的Glenforest中学与Lorne Park中学。


多市Lawrence Park中学取得9分,较上次的7.4分,升幅达16个百分点,令排名由过去5年的第45位攀升至第17位。


至于密市2间新贵,其中Glenforest中学今次亦取得9.3分的佳绩,令排名由第45位跳升至第10位,值得注意的是该校过去5年成绩稳步上扬。若该校学生明年成绩保持同等的升幅,便有望荣登排名榜首位置。


菲莎研究所今次评核了省内70个教育局属下的725间中学,其中260间位于大多伦多地区。全省今次只有15间中学获得9分或以上,较上次的17间为少。

荷顿公校成绩最佳

今次评核中,全省平均积分为6.2分,在各教育局中以荷顿区公立教育局成绩最佳,取得7.73分;其次为约克区公校及天主教育教育局,分别有7.57分及7.37分;反而全省最大的多伦多公校教育局则只有4.95分,与杜兰区教育局同被列为成绩最差的教育局。

对于学生成绩强差人意,多伦多公校教育局发言人帕拉克(Melanie Parrack)亦承认,第9班的数学及语文读写能力测试成绩未如理想。但她强调,一些成绩向来较差的学校,在过去5年都正在进步,而该教育局有41%的毕业生都能升读大学,比全省的33%的平均数要高。

尽管多市公校教育局中学成绩欠理想,但市内仍不乏表现优秀的中学,例如St. Michael Choir中学,除了上次失手,在评核中只取得9.3分外,过去5年,年年皆有10分满分的佳绩,今次亦一雪前耻,重夺榜首位置。

另外,多市的Richview中学(Islington Ave.夹Eglinton Ave.)亦有进步,取得8.8分佳绩,排名第27位。

多间名校成绩大倒退

不过,有学校进步的同时,亦有退步。如万锦市的Unionville中学,上次排名第4位,今次成绩却倒退至十大不入。又如上次同样取得第4位的密市著名女校Holy Name of Mary,今次排名竟跌至第43位,得分更由上次的9.4分下降至8.5分。烈治文山市的Bayview中学与St. Therese of Lisieux亦略为倒退,前者今次只排第14位,后者则排第27位。

多市5中学竟得零分

至于全省最差的9间中学中,有5间位于多市,分别为Eastern Commerce、Sir Sandford Fleming、Nelson A Boylen、Sir Robert L Borden及Bendale;一间则来自宾顿市的North Peel。这数间中学均只得零分。

今次评分主要是根据各校第9班学生的数学及语文读写测试成绩为标准,作出评核。而报告作者之一的Peter Cowley特别提醒家长,当家长参考各校的评核结果时,必须以某校过去5年整体表现为鉴,而非单一重某一年的表现。




Rank School Name City Overall Rating

1 St Michael's Choir Toronto 10.0

1 St Michael Kemptville 10.0

1 Canadian Int'l School of Hong Kong Hong Kong 10.0

1 Canadian School of India Bangalore 10.0

5 Pierre Elliott Trudeau Markham 9.8

6 Cardinal Carter Academy for the Arts Toronto 9.6

7 London Central London 9.5

7 Marie-Rivier Kingston 9.5

9 L'Escale Rockland 9.4

10 Glenforest Mississauga 9.3

10 Jeunes sans frontières Brampton 9.3

12 Lisgar Ottawa 9.2

12 Aldershot Burlington 9.2

14 St Augustine Markham 9.1

14 Bayview Richmond Hill 9.1

14 St Robert Thornhill 9.1

17 Unionville Unionville 9.0

17 Lawrence Park Toronto 9.0

17 Chesley Chesley 9.0

20 Oakville Trafalgar Oakville 8.9

20 Marymount Sudbury 8.9

20 Brockville Brockville 8.9

20 Lorne Park Mississauga 8.9

20 Algonquin North Bay 8.9

20 Abbey Park Oakville 8.9

20 Renaissance Timmins 8.9

27 St Therese of Lisieux Richmond Hill 8.8

27 North Toronto Toronto 8.8

27 Richview Toronto 8.8

27 Elmira Elmira 8.8
学习了,谢谢你~~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热心的卖房中介朋友推荐了以下几个他认为较好的多伦多私立学校:


upper canada college 住宿或日制 男校 费用 CAD$25,250-$47,070

bishop strachan school 住宿或日制 女校 费用 CAD$23,500-$42,675

toronto french school 日制 男女 费用 CAD$9,744-$24,627

branksome hall 住宿或日制 女校 费用 CAD$23,140-$24,840

crescent school 日制 男校 费用 CAD$23,750

bayview glen 日制 男女 费用 CAD$13,600-$18,720

havergal college 住宿或日制 女校 费用 CAD$21,890-$43,780

york school 日制 男女 费用 CAD$18,100-$21,700
收藏。谢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ZT----


去年我第一次报税就是按照从网上发现的该文自己报的,我想对其他新移民是非常有帮助的。

每年年初,加拿大人都要忙着作一件重要的事,报税。

过了元旦,从自己工作的公司,有存款的银行,纷纷寄来反映你上一年收入的T4表。假设李先生去年在A公司工作,又在B公司兼职,C银行有两千元定期存款,从政府领到上学的贷款D,还有孩子的牛奶金。这些是李先生去年的全部收入。牛奶金免税,ABCD四项收入是需要交税的,或早或迟,你会收到这四处寄来的T4表,如果地址变了一定要及时通知所有留有你的地址的公司或机构。如果没有收到T4表,一定要与他们联系索要。

即使你上一年没有收入,也一定要报税。原因有三:一,增加了退税额;二,你在加拿大的纪录;三,每个公民和移民的义务。

二月底,在邮局可以拿到报税用的表。一本是报税表,另一本是报税指南。税表这一本里,所有表格都一式两份,一份交国税局,另一份自己留底。去年交过税的,今年的税表直接寄到家里。

税表由主表和许多辅表构成。主表(T1 GENERAL 1999)共有4页,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身份(Identification)。姓名,住址,SIN(社会保险号)号,生日,婚姻状况,配偶的SIN号码。新移民到达加拿大的日期,是否申请GST退税,是否有海外资产等。

第二部分,总收入(Total income)。包括职业收入,退休金,利息,出租房子,工伤补贴(Worker?s compensation benefits)等一切收入。

第三部分,净收入(Net income)。你的钱用在某些方面可以免征所得税。 比如退休金储蓄RRSP,工会费,托儿费,投资损失,搬家费等。总收入减去上述费用得出净收入。

第四部分,需交税的收入(Taxable income)。净收入减去生意、以前未报的投资损失等。

第五部分,免税额度(Non-refundable credits)。每人每年收入6,794元免税,配偶收入低于6,794元,可以把免税额度转过来,最多转5,718元;海外配偶及残障子女的抚养费;加拿大退休金扣款(CPP,Canadian Pension Plan),就业保险(EI,Employment Insurance),靠你抚养,同居的亲属,可以是祖父母,父母,叔表兄弟等;残障亲属抚养费;学生贷款利息;学费;子女的学费;部分药费;慈善捐款等。

第六部分,退税或补交(Refund or Balance owing)。由辅表1(Schedule 1)算出应交的联邦税,减去政治捐款及做生意投资的免税部分,加上由省税辅表算出的省税,得出应交税款总额(Total payable)。

应交税款总额减去发工资时已经由公司代扣的税,如果是负数,就是退税额,如果是正数,就是你应当补交的税款。

第七部分,你的开户银行账号,退税款将直接打入你的户头。纳税人签字。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张先生一家三口于1999年6月1 日到达加拿大,7月1 日到12月31日打工。夫人上免费英语课,没有收入。孩子送幼儿园,申请托儿补贴,自己不交费,七岁以下孩子每月有168元牛奶金收入。房租650元/月。

张先生工资7元/小时(安大略省的最低工资是6.85元/小时,约合14,300元/年),工作时间40小时/周。张先生的T4表上有这些内容:

姓名,住址,SIN号码

14 收入(Employee's income)7,308

16 加拿大退休金(Employee's CPP contributions)219

18 就业保险(Employee's EI premiums)185

22 代扣的所得税(Income tax deducted)1,168

我们现在来帮张先生一家报税。

在T1表的第二部分101行(Employment income)填入收入7,308.00,没有其他收入,150行(total income)总收入填7,308.00。

没有退休金储蓄,托儿费,等免税部分花费,T1表的第三部分236行(net income)填7,308.00。

没有生意、以前未报的投资损失等,第四部分260行(taxable income)填7,308.00。

第五部分张先生1999年在加拿大7个月,计214天,300行基本免税额为214/ 365* 6,794 = 3,983.33;

夫人没有收入,将夫人的基本免税额转过来,303行为214/ 365 *5718 = 3,352.47;

净收入,236行,在6794至19794之间时,需要填辅表13(Personal Amount Supplement)。填表,计算得出辅表13的第14行为293,填入主表307行。

308行填CPP供款133.28;

312行填就业保险185.00;

无其他花费,335行填3,983.33 + 3,352.47 + 293 + 133.28 + 185.00 = 7,947.23;

335行乘17% = 1351.03填入338行;

350行,免税额度(Non-refundable credits)1,351.03。

第六部分,计算总的税款。

由辅表1(Schedule 1)计算应交的联邦税。联邦税按收入分三段征收。第一段收入在29,590之内,第二段收入在29,590至59180,第三段收入在59,180以上。税率分别是17%,26% 和29%。

蓝色的联邦税表(Federal Tax Calculation)辅表1(Schedule 1)第一行填入需交税的收入,T1表的260行,张先生是7,308.00。张先生年薪合14,600元,不到29,590,所以在第一部分第一栏(Part 1, Section 1),第一行7,308.00乘17%得到1,242.36,填入第二、十三行。T1表350行免税额度1,315.77填入第十四行。7,308.00 - 1,315.77是负数,在第十五、二十五行填0,张先生要交的联邦税为零。将零填入T1主表的419行。回到主表第六部分。辅表1的第十五行0,填入主表406行。

粉红色的省税表(Ontario Tax)T1C,将辅表1第十五行的0填入第一行,最后计算出省税为零。填入主表428行。

回到主表。需交税额(Total payable)为零,填入435行。

437行填入代扣的所得税(Income tax deducted)1,168.00

448行 CPP供款(CPP overpayment)85.72

到粉红色的省税退税表(Ontario Tax Credits),将主表236行净收入7,308.00填入第一行,夫人收入为零,7,308.00填入第三行。张先生一家人的房租是650元/月,650 x 7 x 20% = 910.00,填入第四行,无其他花费,得到第七行,填910.00。住房补贴不超过250元,第八行填入250,第七行乘10%,得91填入第九行。第八九行相加得341,填入第十行。这是最后的住房补贴额。

两个大人一个孩子,销售税退税额250,填入第十四行。住房补贴加销售税退税,591填入第十五行。

第三行7,308减4,000乘2%得66.16填入第十六行。第十五行减第十六行得524.84,填入第十八行。这是省税的退税额。回填主表479行。

437行代扣的所得税加省税的退税额1,168.00 + 85.73 + 524.84 = 1,778.56 填482行,总退税额(total credits)。435行需交税额减482行总退税额得 -1,778.56填入484行,退税额为1,778.56。

张先生去年年薪约合一万四千元,工作7个月,收入为7,308 - 219 - 185 - 1,168 + 1,778(退税) + 168(牛奶金) x 6 = 8,521,按有收入的六个月平均1,420元/月。

张夫人没有收入,在她的主表第一部分销售税退税申请(Goods and services tax / Harmonized tax (GST/HST) credit application)一栏画勾, 她每季度可以收到125.75元退税款。孩子下一年的牛奶金是182元/月。

再看赵先生,也是一家三口,于1998年来加拿大,找到技师的工作,年薪四万元,约合19.16元/小时。夫人上中专College学计算机,学费2,000元,没有收入。孩子送幼儿园,申请托儿补贴,交费240元/月,根据前一年报税的结果,尽管孩子也在七岁以下,每月牛奶金收入70元。房租800元/月。

赵先生的T4表上有这些内容:

姓名,住址,SIN号码

14 收入(Employee's income)4,0000

16 加拿大退休金(Employee's CPP contributions)1,200

18 就业保险(Employee's EI premiums)1,000

22 代扣的所得税(Income tax deducted)6,400

44 工会费(Union Deducted)606

我们现在来看看赵先生一家报税的情况:

150行总收入(Total income) 40,000

212行 工会费(Annual union) 606

214行 托儿费(Child care expenses) 2,880

236行 净收入(Net income) 36,514

260行 征税收入(Taxable income) 36,514

300行 基本免税额(Basic personal amount) 6,794

303行 配偶基本免税额(Spousal amount) 5,718

307行 (Personal amount supplement) 61.48

308行 CPP供款 1186.50

312行 就业保险(Employment insurance premiums)994.50

326 行 配偶转来的费用(Amounts transferred from your spouse) 3,600 (由辅表11计算得出)

335 行 18,354.48

350行,免税额度(Non-refundable credits)3,120.26

406行 联邦税3,709.98 (由辅表1计算得出)

420行 实交联邦税(Net federal tax)3,709.98

428行 省税(Provincial Tax) 1,465.44 (由粉红色的省税表Ontario Tax计算得出)

435行 总税额(Total payable) 5,175.42

437行 填入代扣的所得税(Income tax deducted) 6,400

448行 CPP供款(CPP overpayment)13.50

450行 EI供款 (EI overpayment)5.50

479行 省税退税(Provincial tax credits) 0

482行 总退税额(Total credits) 6,419

484行 退税(Refund) 1,243.58

赵先生一年的收入是:40,000 - 1,200 - 1,000 - 6,400 - 606 + 1,243.58 + 70 x 12 = 32,892,按12个月平均 2,741元/月。下一年,赵先生孩子的牛奶金是82元/月、没有GST退税。

赵先生每月支付托儿费240元,与张先生相比,工资比19:7≈2.7,实际可比收入是2500:1400≈1.7。

报税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尽管我用报税软件验证过,上面举的两个例子肯定有很多错误,恳请专家指正。本文提及的表格及填写方法可能有误,以http://www.ccra-adrc.gc.ca/menu/Eme...蠛9丶八拔褡苁?/a>(Canada Customs and Revenue Agency)的网址:http://www.ccra-adrc.gc.ca/menu-e.html

上面的例子,至少给大家一个概念,看上去工资相差比较大的,实际收入相差并不大;工资相同的,不同家庭情况,实际收入也会有所差别。加拿大社会在税收、福利方面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可以说,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吧。

加拿大的工资单上,收入只有一项,其余都是扣款:所得税、就业保险、加拿大退休金等等。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福利的一部分。

对于新移民来说,往往最先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就是免费的英语课程,还有免费医疗制度,即使在健康卡还没有生效的头三个月生孩子,甚至外国人,所有费用全免,孩子入托补贴, 13年小学、中学免费教育,免费公共图书馆、社区中心的各项服务,新移民成人上中专College,有至少1000元补贴,无论中专、大学还是业余成人教育,都有各种名目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奖学金,单身母亲,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不用工作,全靠政府津贴就可以生活,不幸去世,政府支付丧葬费,等等等等……

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有就业保险,还有免费的就业培训,或者你想学什么,可以从政府得到几千元学费补贴。http://www.hrdc-drhc.gc.ca/insur/claimant/200017.shtml

对于老年人,哪怕一生从未工作过,也保证每月有800-900元的生活费,非常便宜的住房,看病、吃药全免费,行动不便的人,政府提供电动轮椅,充足电走一整天没问题,有专门的公共汽车承载这种轮椅车,部分普通公共汽车也可以承载这种轮椅车,这样,老年人出门就很方便,可以自己去买菜,会友。老年保障及加拿大退休金(Old Age Security & Canada Pension Plan)网址:http://www.hrdc-drhc.gc.ca/isp/common/home.shtml

加拿大移民部最近打算修改移民法,为了让普通技术工人也有机会移民加拿大。现在大约10个人供养一个老人的退休金,10年后,大部分二战后婴儿潮(Baby Bomb)出生的人都退休了,社会急需补充大量劳动人口,以维持各项福利制度。

上面谈到的福利,都是国家提供的。比如免费医疗制度,只提供看病的费用,如果住院,只能住四到六人一间的大病房,不包括药费和牙医费。公费医疗也有很大弊病,看病轮候时间过长,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比如癌症病人化疗的等候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一般的手术等候时间也要论月等,看急诊,往往等候好几个小时。我来加拿大唯一一次去大医院看病,是耳朵痛。恰逢周末,只好去大医院看急诊,等了三个小时,才轮到给我看,五分钟就开了处方,医院却没有药房,要自己到外面买。而药房周末也不都上班,还得到处找药房。前年有个老太太在急诊室外的走廊等了四个小时,居然没有人管,老太太等不及了,撒手西去。今年冬天,一个华裔青年急诊,救护车本来可以把他送到就近只需4分钟车程的医院,但因为政府消减开支,医院不接待急诊病人,救护车只得将他送往20分钟车程的另一家医院。可怜这个青年终告不治。

找到正式工作的人,在国家提供的福利之外,还有公司的福利。

前面我们看了赵先生报税的情况,算出他月均收入1741元,那末他实际每月拿到手的钱是多少呢?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工资单:

工资:工作时间: 80 小时 单位时间工资: 19.157 共计: 1532.56

所得税: 230.16  加拿大退休金: 54.39 就业保险:36.81

伤残保险: 18.41 牙医保险: 10.73     生命保险: 12.12

OST生命保险: 1.95 公司退休金:78.36 工会费:27.88

扣款合计:  481.54

实发:  1051.02

两周1532元工资,七扣八扣发到手里只剩下1051元。如果自己选择买了其他保险,又去掉一、二十块。不管工资多少钱,实际发到手里的差不多都是这个数。

加拿大广播公司给员工提供了很好的福利:每年12天公共假日,8年内工龄的职工,每年15天年度假,25年工龄有30天年度假,15天病假,1天公司活动。搬家、结婚、丧葬等特批的1至数天特别假,公司团体保险,公司退休金等。

公司提供的免费全家健康保险,全部报销的费用:半私人病房(两个人)。单身职工每年自负(Deductible)25元,全家无论人数,自负75元。然后,可以享受免费项目有:全部处方药费;每天另加12元的半私人病房;康复期住院,每年120天;外地治疗费;私人护士;救护车;救护直升机;助听器及配眼镜(两年一副眼镜,可报240元);糖尿病药品及设备;酒精及毒品依赖治疗;心理治疗。

一般感冒、退烧药,维生素是非处方药,自己就可以买。绝大多数药品必须由医生开处方,药剂师才卖。每剂药付药剂师8-10元费用。一次游泳后,我眼睛不适,医生开了两剂药,有一小瓶5毫升眼药,2.5元,另一管软膏7.32元,实收2.5 + 10.49 + 7.32 + 10.49 = 30.8元。感冒,开了20几片抗生素,还有一点什么药,60多元。如果没有保险,可真吃不起药。刚来的人没有工作,自己也没有买药费保险,一般到唐人街买中药吃。因为中医、中药没有相应立法,不在政府的医疗系统之内,中医师开诊无需执照,买中药无需处方,当然就不在政府的免费医疗保险之内,看病需要自己付费,中药也不在药费保险之内,也要自己付药费。医生和药店的生意自然很有限。

牙医保险,要扣工资的0.7%,包括:检查、诊断、预防性治疗、较小的治疗(如填充)报90%,假牙、过桥、牙套,报50%,矫形,一生一次,报50%。总费用每年1000元。
__________________
收藏!:wdb17::wdb17: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转) 毕业之际谈我的大学:滑铁卢大学

我是上期刚从滑铁卢毕业的数学院学生。在毕业之际,我想谈谈我上的这个大学。我并不打算写一篇系统的完整的有关滑铁卢的介绍,我只想从一个本科生的角度说一些只有我们本校学生才会有的感受。

  我认为,对于学生们而言,这种性质的述说比一切外校人的评论和大学排名榜更有意义。

  首先说说大学综合排名的问题。综合排名这个东西是很无聊的,学校关注综合排名是出于宣传的目的,其实是利益驱使。因为排名高的学校容易获得资助,容易获得生源。对于单个的学生而言,你本专业的地位远远重过你这所学校的综合排名。假如你是MIT学中文的,没错,MIT好啊,第一流啊,可对你的院系在中文研究领域里算哪根葱啊?MIT综合排名哪怕全世界第一又关你屁事?专业领域里谁也不尿你又有什么用?所以你们学校的本专业的地位才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大学固然好,但并不等于技术类大学就不行。这就好比军队,有的是集团军,编制庞大种类齐全,但未必每个兵种都好;有的象特种兵,专而精,也许不完善,但总有一两支拳头部队、一两项看家本领。硬要比较谁比谁好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这根本就是两种性质的军队。在合适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关键所在

  拿滑铁卢来说,滑铁卢一般不被当作综合性大学来看待。由于没有医学院法学院什么的所以无法与多伦多大学这样的学校拼综合实力,也没有那个必要。滑铁卢的长项在于数学院,主要包括Accounting, Actuarial Science, Applied Math, Computer Science, Cobinatorics & Optimization, Math Business, Pure Math, Satistics等几个系。以本科教育而论,无论是什么学校都不能在以上领域拍胸脯保证我一定比滑铁卢强。这就够了。比如你是学电脑的,滑铁卢电脑名满天下,IT业界人人首肯就可以了,就足以为你的IT前途打下良好基础了,滑铁卢没有法学院对你有什么影响吗?行外人士知不知道滑铁卢对你的职业生涯有影响吗?名声是假的,事业和事业带来的财富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你说滑铁卢Arts不强,对啊,一点儿没错,可你要想学Arts干吗来这儿啊?没谁逼着你上滑铁卢,对不对?多伦多大学的Arts很棒,你可以去那儿读呀?如果你没有能力进更好的Arts院系,或者因为选择失误而不得不来滑铁卢,那么对不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滑铁卢在数学与工程界的名气也帮不了你。需要说明的是,滑铁卢工程院的学生在素质和成就上胜过数学院的学生。当初招生的时候工程院的要求就高很多。可是滑铁卢的数学太有特色了,所以名气响一些。世界上把数学单独设成院,颁发数学学士学位的学校据我所知只有三所而已,而美洲大陆上仅滑铁卢一家。

  然而滑铁卢大学真正的王牌不是任何院系,是他的Co-op系统。那些连篇累牍讨论排名高低的人,还有那些眼光只盯在论文数量上的人,都是些秀才,他们的讨论对于即将展开职业生涯的学生而言是毫无意义的,除非你把自己定位在科研领域。Co-op简单的说就是半工半读吧。一个学期上课一个学期工作,上8个学期课工作6个学期。一年3个学期每个学期将近4个月,没有寒暑假(你可以给自己放假,休息个把学期,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一年到头连轴转,顺利的话4年零8个月本科毕业。工作由学校组织Employer来招工,能不能找到工看你自己的本事。不过你要是有两个学期没有工作,你的Co-op资格就完蛋啦,学校会把你赶出这个系统的。工作必须与本专业相关,你学工程的去刷盘子可不算的。每个学期工作结束后都要准备一份报告,报告在学校或者教授那儿通不过也不能拿学分的。一个Co-op的本科生毕业的时候就拥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而且这个经验远远胜过你在一家公司干两年。因为多数学生在6个工作学期(部分专业为4个学期)里会选择4到6个不同的职位,从而适应和体验4到6份不同的工作,收获不是固守一份工作可比的。虽然专心与一份工作可以让你更加深入,但在本科阶段,广阔的视野与多样的尝试显然更为重要。除非你认定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眼前的这家公司,否则死盯住一个职位连干6个学期是没有出息的做法,是没有胆量尝试改变的表现。Co-op工作是全职工作,一天8个小时,一星期5天。你可以用赚的工资补贴学费生活费。我的工资只能算学生里的平均数,也有20多块一小时,安排的好的话足够你搞定上学开销的。我在进大学后就再也没从爸妈那儿拿过一分钱,全靠自己赚钱完成本科学业,这是我迄今为止最自豪的两件事之一。

Co-op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众多。一是眼界,眼界对于事业的成败是决定性的,这个道理已经被一再地证明,请众多象牙塔里的学生哥不要再忽视这一点了;二是思考,有了眼界又有了实践的经验再加上学术知识才可以做实用意义上的思考。Co-op对我的意义在于:总算弄明白了我适合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能干出什么前途。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本科生在毕业的时候具备对职业生涯的深度思考与可行的规划是罕见而且可贵的。而这在Co-op学生而言是基本要求;三是人脉,你从前的老板、同事都是你未来职场可用的Network。别的不说,一封推荐信,一个内部推荐绝对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四是经验,找工、面试、升迁、办公室政治,哪样不要经验?虽然两年的Co-op还远远不足,可比起一般的本科生来讲就强太多太多了;五是适应能力,一个公司雇你一个学期,总共4个月的时间,你要花3个半月适应谁还雇你啊?通常我是上班3到5天后就开始和其他员工承担相同的业务,不懂的边做边学,反正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理解工作的内容与环境。而且你可以在两年里适应6次!如果你毕业后再这么两年适应6次,看以后谁还敢雇你?这种适应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会带给你巨大的回报。你问我为什么这么说?你问达尔文去吧;六是债务减少,工资可以大量补贴学费与生活费。看看那些毕业后花几年甚至十多年辛苦还贷款的兄弟们你就明白这一条的意义了;七是生活能力,每个学期找一次工作,找到工作多半还要搬家,近的往多伦多、魁北克搬,中等的往美国和温哥华搬,远的还有往日本、欧洲、中国搬的。工作做完了再搬回来。很多学生害怕的找工作、找房子、搬家对我们而言是基本功,每个学期玩儿一到两次,生活能力当然强很多。

  滑铁卢目前在校的Co-op学生估计在5000人以上吧,包括工程院全院与多数数学院学生,其他院系相对少一些。可以想象当这些学生毕业后杀向就业市场的时候,他们占据了多大的优势。当他们与同年毕业的普通学生竞争的时候,总体看来基本就是一群人精和没长大的孩子们在比拼。这种Co-op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面对社会之前先一步走向成熟与冷静,准备好了以后再真正踏上舞台,在这之前,你可以彩排多次。也就是说这种教育一旦错过就终生不可弥补。滑铁卢的学生素质主要来源与此,生源好还在其次。任何学校想要建立这个系统都必须付出巨大而艰苦的努力。滑铁卢作为Co-op的首创者,在全球拥有接近3000家雇用我们在校生的Employer,这样的规模是我们的工作人员用50年的时间辛苦努力得来的,是我们的学生用50年的时间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放心把一个学生和其他员工一样使用吗?不经过长期检验,你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在校的学生吗?可是你看,连国防、核电、军队研究所这样的要害部门也愿意雇用我们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参与项目开发,这种信任与名誉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立的,那是几代人的出色表现赢来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人都知道Co-op好,可全世界没有一所大学可以把Co-op做得和滑铁卢一样成功的原因。现在有些大学开始认识到Co-op的优势,他们做的也很努力也很出色,不过还需要时间建立品牌。

  所以滑铁卢的本科教育质量根本不是什么综合排名或者学术论文可以决定的。在这些东西上硬钻牛角尖,以本科生的实际需求看,非常无聊、非常幼稚。我个人不认为滑铁卢是什么世界名校,但他的Co-op毕业生的素质相比名校毕业生只高不低,在数学与工程领域更加突出。很多人奇怪这个学校那么多人称赞,可用传统的评价标准看他并不怎么样,原因就在于Co-op。我可以这么说,滑铁卢之所以是滑铁卢就因为他的Co-op。没有了这个,滑铁卢只能说是优秀的理工科大学,但没有什么鲜明的特点与绝对的优势。所以我时常奉劝想要考滑铁卢的高中生:如果你不想做Co-op,就不一定非选滑铁卢。

关于滑铁卢的校风,我压根儿没听过还有校训这一说。什么“严、勤、实、活”之类的屁话在这里没听讲过。我对滑铁卢校风的总结是“务实”。非常现实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是这个样子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爱好和规划,你做的好大家夸一声,,然后继续干自己的事情。你要做衰了,大家表示一下遗憾,你要还继续衰着,也就没人理会你了,你就完蛋了。你要是个书呆子,爱当电脑狂人,那就去吧,祝你好运,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嘲笑你一下,拿你解个闷,然后就忙我自己的事业去了。这里没有主义之争,没有激烈的哲学思辩,这儿就是一伙为自己的将来不停打算不懈努力的人,是一群把读书当作过日子的人,非常非常的现实。我接触过的所有大学生里只有滑铁卢学生的精神状态最接近现实世界里的人,或者说,最不象学生。这种精神状态和Co-op有重大关系。它的优点体现在成熟、体现在积极的职业准备、体现在创业的热情、体现在踏实的作风。而他的缺点在于缺乏人文的内涵,有的时候甚至现实到冷漠。

  关于这两天热炒的ACM竞赛,滑铁卢的学生们不会明白这有什么好炒作的。滑铁卢是ACM的老主顾了,成绩从来就很棒。我记得至少在1994年与1999年拿过冠军,后来有没有拿冠军就不知道了,因为我进了大学后就不再关心这些事了,周围也没人关心。每次滑铁卢在ACM得奖我都是从报纸上知道的。我自己在电脑系呆到三年级才转专业,可我从没听说过有什么ACM校内选拔赛之类的东西。每年都得奖,前三前五跟玩似的,可都谁得奖了,我们系里没人打听,还是从学校报纸上看到的名字,具体是谁不晓得,谁耐烦打听这种三八事情?得奖的也没听讲有谁到处招摇的,因为在大家看来,ACM奖项不过是滑铁卢学生众多荣誉的一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ACM对于个人的现实意义无非是下一次找工作更有竞争力,可竞争力的加强有多种方式,何况编程不过就是份IT苦工罢了。对于没得奖的多数学生而言,更加没有价值。雇主要看的是我的经验与技能,以此决定我的地位与报酬,与那几个得奖的人有什么关系?ACM的名次对我们多数人而言就是偶尔碰上有人聊到ACM的时候,可以地说一句:“我的大学在这个竞赛里成绩很好。”吹嘘一番,洋洋得意一下。对我个人的素质培养与职业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与坏处。我认为这是滑铁卢校风的体现。

  有趣的是很多Co-op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并不认为ACM有多大的价值。我的一个朋友前两天问大伙关于上海交大拿ACM冠军的看法。有人说:“将来都是一群去美国留学然后打IT工的Cheap Labour。”这个话说的有点尖刻,但我们的共识是:编程序就是苦工,而且会越来越苦,属于蓝领职位,如果是单纯为了钱就不必了。当然这是个人意见,可比较明确的是职业发展必须符合个人的条件,会编程充其量只能说你多了一项工具,编程水平的提高对于IT产业的发展也只是有帮助而已,离现代化的IT产业还有重大差别,这就是为什么印度严格的说不是高科技发达,只是软件发达而已。炒作出那么大动静是误导学生误导社会,是中国媒体的傻B行为。我对于这位兄弟的话有另一番意见:“只怕将来他们留学去美国之后连Cheap Labour都没的做,都外包到中国和印度去了。”这个话,一半算是开玩笑吧。

  在这里我要为我们滑铁卢的小留学生们说两句话。我认为他们都是好样的。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交朋友,我比较亲近的中国小留学生至少有五、六十个。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们中99%都是优秀的人才,出色的学生,值得交往的朋友。”你去看看我们数学院里那些成绩拔尖的学生,平均分靠近和超过90%的那些牛人,有几个不是中国大陆来的小留学生?我只见过三个平均分过95的牛人,全是我们的小留学生。95分在滑铁卢是什么概念?我来告诉你:滑铁卢数学院聚集了全加拿大最好的数学苗子。可是在我入大学的时候,这些顶尖的数学苗子们平均毕业率只有一半,四年级课程的考试75分就能拿全班第一。四年下来,四五十门课平均超过95分是什么概念,您自个儿掂量吧。坦白地说,留学生们读书比我们这些本地学生要刻苦,成绩也更好。为什么?他们一个学期的学费将近9000加元,差不多是我们的三倍,法律还不允许他们打工挣钱,全靠家里提供,而且还是父母在国内拼命工作把人民币换成加元!谁他妈的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努力读书,丫儿就是一杂种!读的好不好要看天分和方法,好不好好读就看你有没有良心了。有良心好好读书的人,人品也不会太离谱的。

  滑铁卢的学生被加拿大各行各业投票选为“明日的领袖”。我对此持保留意见。滑铁卢未来的声望也许要靠一群特殊的学生来维护。这些人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就是“混混”。混在滑铁卢是一门学问。混混们成绩都不高,马马虎虎一般话,基本大概勉强行。课基本是翘,作业基本是抄,考试基本靠突击,最牛的不毕业就跑。这些人以他们的智慧绝对可以把分数搞得惊世骇俗,引来无数惊叹。可他们不屑于此。他们有自己的哲学: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书本知识变成习题和考试,大学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各种能力。书本知识只是个基本要求,能毕业就是了,学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特点打造自己的能力,并不一定要以学校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学校设置的毕业标准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混混们通常善于交际,善于领导,善于组织,善于结交朋友,善于谈判,善于分析判断,善于打破常规,善于放眼未来,善于纵观全局,善于总结他人,善于检讨自己,就是不善于考高分。不过关于分数,这些人也有一绝:善于在不得不读书的时候勉强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并且达到标准。没达到标准的全被淘汰了,留下来的混混们才是真正的人才,而且都是大材。据说网易的丁磊就属于这号学生。所以我更加欣赏这些人。学校里教的东西有多少是你将来在工作中肯定会遇到的?有哪门课能证明差二十分这个人的职业就没发展希望了呢?绝大多数情况下,课上的东西与实际工作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密切的,领略到基本思路具有自学的能力就好了。因为Co-op的原因,滑铁卢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发现得更早、更多,所以混混们就更多。混混们的业余时间通常花在学生组织上,因为这些地方练人。关于这个我的体会特别深,收获也特别大,但我不打算多说,因为不管我怎么说,自己不去做是不会理解的。需要说明的是那种不好好读书只顾打游戏的不在我说的混混之列。

  我们的小留学生们应该适当地加强自己在学生社团里的活动,滑铁卢上百个学生社团,值得你们贡献与学习的有很多。分数高并不等于能力高,更不等于学到了精髓。你要只想学那些公式,何必出国留学呢?那些东西国内大学也教的嘛!我们的小留学生们,恕我说句冒犯的话,总体来看,你们的英语水平实在太差太差了。固然有个别好的,但总的来说实在不像话。打个电话都不敢还要人代劳,这不是个别现象吧?一听说作演讲就紧张得出汗,这不是我胡诌的吧?成天打听那门副课语言要求高,能躲则躲,这不能算有出息吧?你们这个样子哪怕平均分100也不能给你们带来好的职业生涯。学校专门为语言不好的新生设立了辅导课程,简称ELAS。这个课程让你在一个学期里专攻英语,专人辅导,手把手地教。口语课的作业录在磁带上,老师听了以后照着原稿给你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标出发音和语气的错误,发下来后还让你订正了再交上去,直到过关。演讲课教你怎么连读、怎么弱读、怎么强调、怎么使用肢体语言,抠细节抠到每个音节、每个动作。除此之外还教你们写论文、课堂速记、民间俚语、文史背景知识。这么好的课程,只要多花一个学期就能完成,你们怎么就一口咬定是骗你们的钱?怎么就混个及格呢?你们可以把数学考到100分,却不愿意在最要害最关键的地方下功夫,怎么这么糊涂呢?你们不学语言出国干什么呀?你们知不知道这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实用最细致的英语教育课程,你们从此以后再也不会遇上其他的人这样努力提高你们的英语了。我也是从前ELAS的学生,4个月的课程让我的英语脱胎换骨,最重要的是突破了瓶颈,赢来好大的提高空间。我可以说我在滑铁卢学过的最有价值的课程就是ELAS,我将为此终生受益匪浅,而你们,很遗憾,已经没有这样的可能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想方设法加强语言能力,也希望后面的师弟师妹们看了这篇文章能吸取教训。

  接下来我要说的话也许是滑铁卢的学生们最不想听的,也许这是网上对于滑铁卢最严厉的批评。但我还是要说,因为这总比那些不懂装懂的外路人故作专业地胡说八道要强得多。

  第一,滑铁卢没有精神。务实不是精神,是人面对现实世界的自然反映。过分现实的人通常是冷漠自私的小人。滑铁卢的学生们不算冷漠自私,可有些冷淡。伟大领袖他老人家有句话“人是要有些精神的”。人文内涵的缺乏使得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更象是谋生者或者逐利者,不停地为利益所驱策,眼光短浅,循规蹈矩,不具备开创世界的勇气与智慧。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明日领袖”这些话持保留意见的原因。比尔盖茨说滑铁卢是他最中意的学校,他最喜欢滑铁卢的毕业生。在为这句话欢欣鼓舞之前,我必须提醒你们,说这句话的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是什么IT界的泰斗,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家。知道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吗?我要是资本家我也喜欢没有思想只认利益能苦干肯拼命又循规蹈矩的苦力!滑铁卢的名气很响,但是在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之前,我不认为他是个名校。

  也许你要问我,人文涵养与技术专业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滑铁卢众多学生的误区。没有精神内涵你就是一个机器,只配给别人当枪使,还是一把想用就用想扔就扔的枪。CIA在调查美国科学家为什么在武器研发上总是落后于苏联科学家的时候作出一个结论:双方在各方面都极为接近,包括技术基础与政府支持等等,唯一重大的差别在于苏联科学家们在古典音乐上造诣非常高,而美国科学家通常只听些个流行摇滚。CIA认为这是原因所在。滑铁卢的学生们应该仔细体会一下。

  第二,走向迷茫。滑铁卢究竟是技术类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这个问题这些年在领导层一直摇摆不定。所以走出来的路扭扭捏捏浑浑噩噩,很难从这些年滑铁卢的建设里看出清晰的发展思路。似乎是想搞成综合性大学,可又把资源主要配置在数学与工程。今天说要保持数学的优势,明天要打算让工程院独步天下,过些日子被综合排名一刺激又觉得要搞好Arts,还要建立自己的MBA学院和医学专业。发展的路上既缺乏明确的目标,又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更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好像一个色鬼来到女儿国,看看这个也想追,瞧瞧那个也想泡,魂不守舍头晕目眩。这个样子是搞不出好结果的,和中国那些疯狂并校的理工科大学犯的是同一个傻B毛病。

  这些年搞扩招。好,我同意,大学应该尽可能地搞平民教育,提升全民素质,不是培养个别几个精英就成了的。可你扩招之后该有相应的策略吧?从前课程难度过高,因为那是为少数精英设计的课程。现在学生中精英还在,可毕竟平均素质下降了,还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你想让毕业率掉到30%啊?这样以后谁来啊?放松难度吧,又怕毕业生素质下降。既要扩招,素质必然下降,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有胆扩招多收钱,没胆承担必然的后果,实在是很没出息的做法。在这个问题上,各大院系表现得象个娘儿们一样犹犹豫豫,最后糊弄出一个保持难度大家加分的办法。考砸了就大家一起加分,好像这样就又能保持难度又能维持毕业率了。掩耳盗铃不知到底想骗谁。

  第三,狂傲与唯技术论。骄傲是可以的,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团体所骄傲。狂傲是不能接受的。举个例子:2002年还是2003年的CUTC(Canadian Undergrad Technology Conference),我们的学生参加一个讲座。因为是高科技讲座,所以现场滑铁卢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开始之前滑铁卢的学生高喊Waterloo为自己的母校扬威。可当会场里唯一的三个Western Ontario的学校高喊他们母校名字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利用人数优势大喊“Sucks”!这就过了!大街上流氓打架还给人留面子呢,你们这些一流大学的学生比小痞子还不如。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滑铁卢的学生在专业领域里的狂妄。仅此一点我就断定这些人没有出息,都是些没有容人之量的井底之蛙。这件事背后的根源是滑铁卢学生里由来以久的唯技术论。老是以为只要我的技术出色就可以包打天下,就可以横着走,就可以颐指气使,尤其是白人学生和我们本地的中国学生。这种短浅的见识是将来失败的伏笔。我还是觉得混混们才是滑铁卢最有希望的一群人。可是多数混混们和我一样并不十分认同滑铁卢的作风。

  第四,对于政治与社会的漠视。滑铁卢的学生们不关心政治与社会是出了名的。比如说学费,年年涨。我进大学的时候电脑系5门课要$2600,现在呢?奔$3600去了吧?更别说那些留学生的学费了,他们的涨幅可是从$6000到$9000啊!可我们的学生们除了背后嘀咕之外有过任何抗争行动吗?多伦多大学的TA可以为了学费涨价而罢工,并且赢得了胜利。而我们的学生会在干什么?有谁出面组织过抗议?为什么没有?我们的学生会主席虽然是选的,可他的工资是学校发的!所以面对高涨的学费学生会象阳萎一样闷不作声。当面不敢抗争,背后窝窝囊囊地抱怨,这就是一群非常现实的人聚在一起时的典型镜头,没种!

  你也许会说:“MIT也是理工科大学,他们从政的也不多,他们不一样名满天下吗?”你知道MIT和滑铁卢最大的差别吗?MIT是私立学校,而我们是公立学校。知道什么叫公立学校吗?就是说你是靠政府赏饭给你吃的。在政府里没有自己的代言人会是什么下场,你们自己想吧。工人们要组织工会是为什么?忽视政治与社会的力量必然会给滑铁卢的学生们带来苦果。而且,如果一所大学里的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关心与责任感,我不明白社会为什么要供养这样的大学。

  总的说来,我觉得滑铁卢现在处在转型期。他目前既不在下降也不在上升,是爬上一定高峰后走的短暂平路。至于以后是上升还是下降,就看他现在怎么走。目前的步伐很乱也很慢。滑铁卢必须尽快找出一条保持传统又能添加新活力的路子。Co-op是灵魂,千万不可忽视。

  最后我想说,刚刚讲的这些缺点肯定不是滑铁卢所独有,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是用滑铁卢务实的眼光看,其他学校有什么毛病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跟我们无关。一个处在发展中的机构应该把眼睛盯在自己的缺点上,少去八卦别人的短处.
好文章,值得一看,而且要推荐孩子看。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ZT----好文共欣赏


Stanford Report, June 14, 2005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Jobs says

This is the text of the Commencement address by Steve Jobs, CEO of Apple Computer and of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delivered on June 12, 2005.

I am honored to be with you today at your commencement from one of the fin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I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 Truth be told, this is the closest I've ever gotten to a college graduation.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three stories from my life. That's it. No big deal. Just three stories.

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

I dropped out of Reed College after the first 6 months, but then stayed around as a drop-in for another 18 months or so before I really quit. So why did I drop out?

It started before I was born. My biological mother was a young, unwed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 and she decided to put me up for adoption. She felt very strongly that I should be adopted by college graduates, so everything was all set for me to be adopted at birth by a lawyer and his wife. Except that when I popped out they decided at the last minute that they really wanted a girl. So my parents, who were on a waiting list, got a c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sking: "We have an unexpected baby boy; do you want him?" They said: "Of course." My biological mother later found out that my mo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 and that my fa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She refused to sign the final adoption papers. She only relented a few months later when my parents promised that I would someday go to college.

And 17 years later I did go to college. But I naively chose a college that was almost as expensive as Stanford, and all of my working-class parents' savings were being spent on my college tuition. After six months,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I had no idea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and no idea how college was going to help me figure it out. And here I was spending all of the money my parents had saved their entire life. So I decided to drop out and trust that it would all work out OK. It was pretty scary at the time, but looking back it was one of the best decisions I ever made. The minute I dropped out I could stop taking the required classes that didn't interest me, and begin dropping in on the ones that looked interesting.

It wasn't all romantic. I didn't have a dorm room, so I slept on the floor in friends' rooms, I returned coke bottles for the 5 deposits to buy food with, and I would walk the 7 miles across town every Sunday night to get one good meal a week at the Hare Krishna temple. I loved it.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Let me give you one example:

Reed College at that time offered perhaps the best calligraphy i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 Throughout the campus every poster, every label on every drawer, was beautifully hand calligraphed. Because I had dropped out and didn't have to take the normal classes, I decided to take a calligraphy class to learn how to do this. I learned about serif and san serif typefaces, about varying the amount of space between different letter combinations, about what makes great typography great. It was beautiful, historical, artistically subtle in a way that science can't capture, and I found it fascinating.

None of this had even a hope of 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my life. But ten years later, when we were designing the first Macintosh computer, it all came back to me. And we designed it all into the Mac. It was the first computer with beautiful typography. If I had never dropped in on that single course in college, the Mac would have never had multiple typefaces or proportionally spaced fonts. And since Windows just copied the Mac, its likely that no personal computer would have them. If I had never dropped out, I would have never dropped in on this calligraphy class, and personal computers might not have the wonderful typography that they do.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My second story is about love and loss.

I was lucky I found what I loved to do early in life. Woz and I started Apple in my parents garage when I was 20. We worked hard, and in 10 years Apple had grown from just the two of us in a garage into a $2 billion company with over 4000 employees. We had just released our finest creation the Macintosh a year earlier, and I had just turned 30. And then I got fired. How can you get fired from a company you started? Well, as Apple grew we hired someone who I thought was very talented to run the company with me, and for the first year or so things went well. But then our visions of the future began to diverge and eventually we had a falling out. When we did, our Board of Directors sided with him. So at 30 I was out. And very publicly out. What had been the focus of my entire adult life was gone, and it was devastating.

I really didn't know what to do for a few months. I felt that I had let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down - that I had dropped the baton as it was being passed to me. I met with David Packard and Bob Noyce and tried to apologize for screwing up so badly. I was a very public failure, and I even thought about running away from the valley. But something slowly began to dawn on me I still loved what I did. The turn of events at Apple had not changed that one bit. I had been rejected, but I was still in love. And so I decided to start over.

I didn't see it then, but it turned out that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have ever happened to me. 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of my life.

During the next five years, I started a company named NeXT, another company named Pixar, and fell in love with an amazing woman who would become my wife. Pixar went on to create the worlds first computer animated feature film, Toy Story, and is now the most successful animation studio in the world. In a remarkable turn of events, Apple bought NeXT, I returned to Apple, and the technology we developed at NeXT is at the heart of Apple's current renaissance. And Laurene and I have a wonderful family together.

I'm pretty sure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 if I hadn't been fired from Apple. It was awful tasting medicine, but I guess the patient needed it. Sometimes life hits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My third story is about death.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About a year ago I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 had a scan at 7:30 in the morning, and it clearly showed a tumor on my pancreas. I didn't even know what a pancreas was. The doctors told me this was almost certainly a type of cancer that is incurable, and that I should expect to live no longer than three to six months. My doctor advised me to go home and get my affairs in order, which is doctor's code for prepare to die. It means to try to tell your kids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d have the next 10 years to tell them in just a few months. It means to make sure everything is buttoned up so that it will be as easy as possible for your family. It means to say your goodbyes.

I lived with that diagnosis all day. Later that evening I had a biopsy, where they stuck an endoscope down my throat, through my stomach and into my intestines, put a needle into my pancreas and got a few cells from the tumor. I was sedated, but my wife, who was there, told me that when they viewed the cells under a microscope the doctors started crying because it turned out to be a very rare form of pancreatic cancer that is curable with surgery. I had the surgery and I'm fine now.

This was the closest I've been to facing death, and I hope its the closest I get for a few more decades. Having lived through it, I can now say this to you with a bit more certainty than when death was a useful but purely intellectual concept: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has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 Sorry to be so dramatic, but it is quite true.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n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It was created by a fellow named Stewart Brand not far from here in Menlo Park, and he brought it to life with his poetic touch. This was in the late 1960's, before personal computers and desktop publishing, so it was all made with typewriters, scissors, and polaroid cameras. It was sort of like Google in paperback form, 35 years before Google came along: it was idealistic, and overflowing with neat tools and great notions.

Stewart and his team put out several issues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and 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they put out a final issue. It was the mid-1970s, and I was your age.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ssue was a phot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the ki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hitchhiking on if you were so adventurous. Beneath it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ssage as they signed off.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收藏了,谢谢!:wdb20: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本贴引用了唐人Jason的部分观点,一条解决困惑的办法,可以试试。
加拿大有税务居民或非税务居民,绿卡不等于税务居民,这点以前有很多论述。问题是夫妻一方不在加拿大常住,飞来飞去,工作还在中国,如何避免飞人成为加拿大税务居民?
除了枫叶卡之外,飞人最好不要领其他卡,包括银行卡、信用卡、健康卡、SIN卡等等,当然其他家庭成员可以领。也不要在加拿大住超过183天/每年,目的是使飞人与加拿大的居住联系减到最低。这是加拿大税务局提供的(居住状态判断表)
http://www.cra-arc.gc.ca/E/pbg/tf/nr74/nr74-04e.pdf 登陆之后,填好后寄给税务局,他们会给您回复,叫他们判断飞人是...这个家! 说的对吗?给我加点分,谢谢了![/quote] 学习了,看来你蛮专业的,谢谢啦!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这个观点,过去也有人提过,俺也曾经转过帖,就是不知道可操作性如何(开始俺一直抱着这个幻想的)。

再贴一次供大家参考:


ZT---关于税务居民与非税务居民的报税问题


[一、概念不清造成误解


1、Enter the date you became a resident of Canada(请填上你成为加拿大居民的日期),但凡报税、申请牛奶金、GST 退税等,填表时肯定会填到这个内容,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我们自从移民登陆第一日,就是加拿大的 permanent resident 了,所以毫不犹豫地在税表上填上了首次登陆的日期,作为 the date you became a resident of Canada 的答案。


但是……此 resident 与彼 resident 其实是有差别的。


我们枫叶卡上成为加国永久居民 permanent resident 的日子是移民局执行的法律意义上的日期,之后填写一切有关我们国际身份信息时一律以这个日期为准。


但……与税务相关的信息和这个信息是有不同的,税务局只想知道你什么时候成为税务意义上的 resident,他们执行的是税法意义上的日期。移民局与税务局,分岭而治,河水不犯井水;


当然,对于大部分移民落地即长期居住的人士,这两个日子就是同一日;但对于短登一下且未与加国建立居住联系的人士,他们移民意义上的成为 permanent resident 的日是短登日,而成为税务意义上的 resident 日应该从长登日算起。



2、税务概念上还有 resident 和 non-resident 的区别,resident 要报税,non-resident 可以不用报税;


与加国有居住联系的人,如果长期居住、工作于加拿大的人,无疑就是 resident 了;


如果与加国切断联系,没有长期居住处所、也没有能“产生价值”的物资在加国(比如工作、房子、存折),就可以判定为 non-resident 了。


另加一种:只要申请并领取了 CCTB (牛奶金)和 GST 退税,就等同宣布自己是 resident 了。



3、以上概念搞不清楚,往往在税务上产生误会,这些误会集中出现在我们那些短登的移民身上,因为很多人很清楚自己短暂停留几日,不与加拿大建立居住联系,自然就是 non-resident 了,于是回国待了两三年都没有报税……OK,到这一步为止,没错!


长登以后,与加国建立了居住联系,人们就自然履行起报税的义务,很好!但当填税表时,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个句子的错误理解,把 the date you became a resident of Canada 的日子填成了两三年前短登的日子,误会就开始了……


之后,税务局在 confused 之下可能作出两种错误判断:

a、此人前两(三年)就成为税务 resident 了,但漏报了两(三)年的税,需要补报!

b、此人两三年没报税,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短登”客,判作 non-resident,但他又领取了牛奶金,所以,牛奶金得追回来,并征收利息!

误会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短登情况下,填写税务相关信息的登陆日期与移民相关信息的登陆日期是不同的!这个概念一定要理清,而且这样填写是正常而合理的,不用担心这种不同会产生不良后果。



二、新移民几种典型居住情况下的税务安排


上面说到,用长登日子算作正式成为税务 resident 的开始,相信大家都理解了;不过大部分家庭在短登期间,都办理了一些与加拿大有关联的手续,比如办了工卡、医疗卡、银行帐户、申请了牛奶金/GST 退税……等等,这些情况,好象不太符合 non-resident 的定义,会不会给新移民添上了“与加国产生居住联系”的因素,而需要报税呢?我们通过几种典型的“短登案例”来分析分析:


1、全家短登回国,但领了工卡、医疗卡、开了银行帐户

虽然税局为了区别谁该报税谁不该报税,将居民细分为 Resident, Non-Resident, Deemed Resident, Deemed Non-Resident, Part-Year Resident……但对于大部分新移民,我觉得无须那么复杂,抓大放小就可以:你要是认为你总是要回加拿大长居的,那你可以从短登之日起就当税务 resident,你按时报税就是了(报海外收入),以上问题就不是问题,情况相对简单,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而如果你觉得你这几年肯定生活重心是在中国,你想当税务 non-resident,但又有以上问题的疑惑,请看以下解读……


1)工卡只是一个社会保险号,如果申领了但没有用在经济活动上,与报不报税没什么必然联系,有工卡也可以是 non-resident;


2)医疗卡是参加了医疗保险的凭证,象 BC 省,持有人是要交费医疗保险费的,对短登人士来说,不在加拿大居住却每月交纳费用一点不划算,所以一般很少短登的人去申请这个医疗卡,因此也与报税关系不大;

象安省,申请人是不用先交纳费用就可以享受的,所以也有短登的人申请了,不过这个保险的费用是在报税时作为计算项目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安省居民申请了医疗卡,原则上是要报税的……


不过不用担心,无论哪个省的居民,如果离开加拿大了,可以通知医疗卫生局停止这个保险的,那就可以是 non-resident 了


3)银行帐户,这个复杂一点,因为如果申请了银行帐户,那就肯定产生经济活动了,那么就不属于税务 non-resident,但如果仅仅是因为一年几十块的利息而隆而重之地报税,也太不值得。其实,是有解决办法的:


如果短登人士决定这次回国要比较久才回加拿大而且回加拿大之前不打算报税,你仍然可以开通银行帐户,但开通时要跟银行声明你是税务 non-resident,那么银行就要你提供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地址作为正式地址,之后到了报税季节,银行就会在你的利息中直接扣取收入税转给税局,然后把完税记录 NR4 寄给你,你仍然是税务 non-resident;



如果不知道这个方式又开通了帐户,银行就当作你是税务 resident,税季就会寄一份 T5 给你并抄送一份给税局(有的银行如果利息少于 50 刀就不会出 T5),让你自己根据上面写的利息收入跟税局报收入税。


如果这时你人在中国,没有向税局报税,是属于漏税了。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先通知银行将你改为税务 non-resident,然后向税局解释你一家的居住重心是在中国,你定义自己为 non-resident,税局在向你征收你漏交的税款后就没有问题了,你仍然是税务 non-resident;


4)牛奶金/GST退税,顾名思义,是一个税务 resident 因为抚养家庭成员和收入不高而获得的税务优惠津贴,税局会根据你提供的,成为税务 resident 之前两年的海外收入,计算后“送”给你一年的牛奶金/GST退税,因此,很多人登陆后就申请了。


但其实,一旦申请了牛奶金,就等于宣布自己是税务 resident 了,道理很简单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对于一登陆就全家在加拿大居住的家庭,这个当然不成问题,但对于短登然后全家离开,又认为自己是 non-resident 不打算报税的情况,这个津贴就拿得“太早”了!之后一旦开始报税,税局要么要求你补报漏报的几年税,要么要求你不用补报税,但你要退回最初一年所领取的牛奶金/GST退税。



如果你发现,哎呀,我就是这种短登没报税又领了牛奶金的情况怎么办?不用慌,还是有解决之道:如果你想做税务 non-resident,你应该说明情况并把领到的牛奶金/GST退税退回给税局,当你长登后,再重新申请牛奶金/GST退税(切记把“成为居民日”填作长登日),税局还是会平等对待,“送”你一年的牛奶金/GST退税的!



综上所述,全家短登回国,既可算作税务 resident,也可算作税务 non-resident(但是家庭成员要统一,不要一个算 resident 另一个算 non-resident),即使领了工卡、医疗卡、开了银行帐户等等,通过资料修正,仍然可以算作税务 non-resident。



2、短登后一方回国,另一方和小孩留在加拿大


加拿大税务部定义一个人是不是与加国有居住联系,经常用到一个判断因素:配偶和小孩是否在加拿大居住?如果是,即使那个人很长时间没有回加拿大,他(她)也通常被划为与加拿大有联系的税务居民。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夫妻两方都应被视为税务居民。




可也有人会有异议,他们认为,和小孩留在加拿大的一方因为有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所以就是税务居民无疑;问题是在中国的一方,那一方长期留在中国,如果期间没接收任何源自加拿大的经济收益,夫妇双方财政也能独立,那么在中国的一方也应该能算作税务 non-resident 而不用给加拿大纳税(特别是在国内收入很高的人士,如果给加拿大报税,钱就无端少了一大截)。


理论上是对的,不过……


在西方人心目中,家庭的完整性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通常一个人要到外国工作进修,其配偶和小孩都会跟着一起迁移,他们很难想象中国人的这种一方留守,另一方长期做“太空人”的分居方式,更对这种状态下好几年家庭关系仍然牢固觉得匪夷所思,呵呵~~~~



所以,如果家庭成员中一方定位为税务居民,另一方定位为非税务居民,用的是不同的地址,而双方又不是法定的分居状态,税局会认为这种情况非同小可,会催促没报税的一方报税,或者要求当事人给予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申请 non-resident 一方可以把情况说清楚,说明自己这几年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中国,没有什么经济活动或财务联系在加拿大,夫妻双方的财政是独立的云云……



如果解释得通,税局也可能会承认这种组合,这样在中国的一方就可以不用报税了,但在加拿大的一方就不能享受报税时的“配偶免税额”一项;


而至于牛奶金/GST退税,因为一方和小孩都在加拿大居住,所以是可以享受的,但应该只由留守的一方申请(类似于单亲家庭),另一方不予计算;如果一开头申请时是以两夫妻名义申请,那么要通知税局修正。



综上所述,短登后一方回国,另一方和小孩留在加拿大的这种情况,除非在中国的一方真的与在加拿大的一方财政独立、没有加拿大方面的经济来源、中国年收入很高(折算加元大概 4 万以上吧),可以尝试申请 non-resident 来豁免纳税;但如果以上因素有其中一条不符合,还是顺应潮流,全家纳税吧~~~



3、短登后一方和小孩回国,另一方留在加拿大


根据第 2 点的原理,这种情况下,一般也是夫妻双方都视为税务居民,向加拿大报税的。


但这里跟第 2 点不同的是,小孩不在加拿大!引申出来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小孩不在加拿大,应不应该拿牛奶金?


我们先看看官方规定,要符合领取牛奶金的条件,申请人必须:

To get the CCTB, you must meet all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you must live with the child, and the child must be under the age of 18;


you must be the person who i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care and upbringing of the child;


This means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such things as supervising the child's daily activities and needs, making sure the child's medical needs are met, and arranging for child care when necessary. If there is a female parent who lives with the child, we usually consider her to be this person. However, it could be the father, a grandparent, or a guardian.


you must be a resident of Canada; and
you or your spouse or common-law partner must be a Canadian citizen, a permanent resident, a protected person, or a temporary resident who has lived in Canada for the previous 18 months.


字面上说的是 4 个条件,你必须 4 个条件都符合,才可以领取牛奶金/GST退税:

a、你必须与小孩一同居住,且小孩不超过 18 岁;

b、你必须是抚养小孩的首要责任人,通常情况下这个人是母亲,但父亲、祖父母、监护人也可;

c、你必须是加拿大居民;

d、你,或你的配偶,或同居伴侣必须是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难民、临时居民并从 18 个月前到现在居住在加拿大。


a 的意思并没有说小孩一定要在加拿大,所以在小孩跟夫妻其中一方留在中国,也不违背这点规定;b 问题不大;
对 c 的 resident 的理解,我认为意思强调的是税务上的 resident,也就是说,申请人必须是税务居民,是正常报税的人士,才符合领取资格;只是短登不打算做税务居民不打算报税的人士是不符合申领资格的;


至于 d,意思是说在 18 个月前开始(对新移民来说就是从登陆日开始)居住在加拿大,但并没有规定两夫妻一同住在加拿大,而是说“你、或你的配偶”……


所以我认为,短登后一方和小孩回国,另一方留在加拿大,一般情况下,夫妻都可算作是加拿大税务 resident,应履行报税的义务,而且即使小孩随一方在中国,也符合领取牛奶金/GST退税的条件,还是那句: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牛奶金/GST退税本身就是对履行报税义务的纳税人发放的税务优惠嘛!



三、短登究竟应该办理哪些申请手续


上面说了那么多,大家如果理解了,其实短登应该办哪些手续心中的答案也出来了。


很多人说:移民如鸡肋!签证拿到了,究竟到不到加拿大定居,成为每个准移民必须选择的“人生试题”,最终一部分人都选择了“短登”这个缓兵之计。


但短登并不是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最好决定短登的同时,再寻找多一个答案:短登后再去不去定居?……不同的决定,在短登时就有不同的办事程序:


1、当一家人短登后一同回国,以后打算长登,那么你们可以在短登时办理工卡、银行卡、牛奶金、GST 退税和驾照,不要办医疗卡(长登再办),第二年年初,向税局报税;



2、当一家人短登后一同回国,放弃的想法比较强烈,那么你们就什么证照都不需要办理,也不需要报税,切记,这种情况下申请牛奶金和GST退税是违反税务条例的,一旦被抽查到后果很严重;


3、当一家人短登后一同回国,仍然处在思想斗争没有答案中,那么你们可以办工卡、银行卡并告诉银行是 non-resident,不要办医疗卡、牛奶金、GST退税,驾照建议不办,都等长登再办,短登第二年不需要报税;


4、当一家人短登后,一方留守或短期内长登,另一方回国但打算做税务居民来年报税,你们可以办工卡、银行卡、信用卡、牛奶金、GST退税、驾照,留守方办医疗卡,回国方不办医疗卡,长登后在已办的那方帐户里办理“增添家庭成员”即可;


5、当一家人短登后,一方留守或短期内长登,另一方回国但打算做非税务居民,也不打算来年报税,那么也可以办理上面第 4 点的证照,但要注意:银行帐户最好分开并告诉银行其中一方是 non-resident,牛奶金、GST退税只能由留守那方申请,填写配偶信息时指明配偶是 non-resident(金额计算会有不同),医疗卡也只办留守方的。
…………



总之,移民是家庭的迁徙活动,也是调整家庭发展计划的时期,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要先了解当地的规矩,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再行动。同时我们要谨守一条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加拿大是著名的福利国家,但同时有严格的税收系统来充实国库,以支持这么广泛的福利分布。



所以,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解开很多新移民在报税原则上的疑问和误区,更希望向读者传达一种公平、平衡的理念,在来到加拿大这个法制国家生活、融入这里全新文化之前,走好我们的第一步! ]
:wdb17:好好学习!:wdb9: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热心的卖房中介朋友推荐了以下几个他认为较好的多伦多私立学校:


upper canada college 住宿或日制 男校 费用 CAD$25,250-$47,070

bishop strachan school 住宿或日制 女校 费用 CAD$23,500-$42,675

toronto french school 日制 男女 费用 CAD$9,744-$24,627

branksome hall 住宿或日制 女校 费用 CAD$23,140-$24,840

crescent school 日制 男校 费用 CAD$23,750

bayview glen 日制 男女 费用 CAD$13,600-$18,720

havergal college 住宿或日制 女校 费用 CAD$21,890-$43,780

york school 日制 男女 费用 CAD$18,100-$21,700

收藏。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投资移民的困惑和移民难题

假设:太太和孩子长住加拿大,太太基本不工作(最多打打另工),收人基本没有(最多少许利息),生活由先生来负担。该领的卡全领,当然是税务居民。
先生呢,飞来飞去忙国内的生意,时常来加拿大,也能满足5年住满2年的条件,除枫叶卡外,原则上不领其他卡。
问题:
那位先生是税务居民吗?
答案:不确定,要先给税务局发个我上面所说的表,由他们来判定。温哥华有大量这样的中国移民,当然个体情况有差别。据唐人所说,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的判断结果都有。
非常感谢你的税务信息,我都在自己电脑里编辑收藏了,不在这里收了,避免占了太多楼层,搞的要学习的同学爬太多楼,哈哈,很累的!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