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仔细想想,其实现实社会中,像俺这样比较自信的人很多,轻易地不太容易为别人所改变和左右,也不太容易接受批评意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别人在批评你之前,事先采用了真诚的赞美这样的润滑剂,那么,我们接受起批评来,就会容易得多。这就像手术之前采用了麻醉剂一样,尽管病人仍然逃不脱手术之苦,但在最应该痛苦的那段时间,他却感受不到痛苦,因而对手术欣然接受,并可以享受到手术治疗的好处。这就是真诚的赞美这种润滑剂的魅力之所在。。。

当我们碰到那些油盐不进的人们时,当我们苦于费尽唇舌教导孩子,他们却置若罔闻时,也许,我们要思考思考:是不是自己所用的方法策略不妥当呢?是不是自己没有对症下药呢?是不是自己的说服能力和技巧还有待提高呢?是不是自己的态度令人难以接受呢?如果我们多从自身角度去找原因,我们就会减少很多的郁闷;如果我们首先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调整了自己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技巧,那么我们去就山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山也来就我们了。
要想改变孩子,而又不伤彼此的感情,家长最好间接迂回行事。对于那些十分反感直接批评的孩子们,应该巧妙地令其明白自身的错误。间接的指出孩子的错误,实际上相当于对他们的一种委婉的鼓励。所以,让我们在批评孩子之前,先使用麻醉剂润滑剂---给予真诚的赞美吧,同时,让我们在赞美过后,用“而且”,“如果”这些连接词来代替转折词“但是”,因为,紧跟在赞美之后的“但是”听上去太过突兀,会让孩子怀疑我们前面赞美的可信度,会降低润滑剂和麻醉剂的作用。


学习师秘的方法,我确实要提高与小孩的沟通技巧了。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幸福感,是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幸福不是你送的芭比,不是你给孩子买的动画片,也不是你给他的一柜子的名牌衣服。幸福很简单,但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将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请你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

专家认为,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乐观、有控制世界的感觉。一旦掌握了好的方法,你孩子的这种特性能很容易被发掘出来。

让孩子无拘无束。每个孩子都有减压的机会,玩或者学习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动一下、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不受时间限制地去捉萤火虫、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织网,都能给你的孩子带来生命的惊叹。为什么不放下你手中的活,从被你排得满满的生活里走出来一会,和孩子一起追寻这种快乐?

教孩子关心别人。孩子需要感受到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一员,要让他能够通过一些意味深长的方式触及到别人的生活。给他更多接触别人的机会,让助人为乐的感受慢慢走进他的心灵。你可以选一些他不想要的玩具送到孤儿院。在超市里,让他选一些家里不需要的商品援助给贫困区。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做小熊用的布可以给坦桑尼亚医院里的孩子做一件衣服。即使是两岁的孩子,只要你告诉他,他的视野里就能够注意到这些东西了。

接触自然。和孩子一起去滑雪,或者一起在公园里玩,和孩子一起骑车,可以让孩子更健康、更茁壮,还能让他拥有更多的欢笑。经常运动能让孩子身心放松,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态,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完成一些体育运动而获得自豪感。如果你鼓励他去做他喜欢的运动,或许他还能从这项运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发自内心地大笑。给他讲笑话、唱儿歌、告诉他你自己遇到的可笑的事,对你自己、对孩子都有好处。这纯粹是生理上的好处,当你大笑的时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吸入更多氧气、让你的心灵有一次自由地翱翔。

表扬得有技巧。不要只对孩子说:“做得真棒!”当孩子有进步或者掌握了一门新技能的时候,你要能指出你观察到的细节,说:“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喜欢你这种画树的方法”这远比一句空洞的赞扬要好得多。

同样,不要过分奖赏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更重视他所得到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给孩子吃有营养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任性、暴躁(而不是病了),他可能是饿了。如果还没到吃饭的时间,给孩子找些有营养的东西吃。吃得好能让孩子情绪更稳定,表现得更有礼貌。好的食物有:酸奶、新鲜水果、花生、带果酱的全麦面包等。

让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毫无疑问,你一定听说过古典音乐能促进大脑发育的理论。而且接触音乐、舞蹈以及其他任何类型的艺术,都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弹钢琴、听音乐能给孩子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这是孩子表达对自己、对世界的感受的一种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感觉来自于他对艺术的感受过程,无论是他在学钢琴,还是参加幼儿园的演出,都能让孩子觉得他是优秀的。

微笑。对孩子微笑能让孩子感到更舒服。这是在用最快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爱你!”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一定要拥抱他。有专家说:拥抱就像一个人的营养,每天给一个人4次拥抱,仅是生存需要。给他8次拥抱,他能保持好的状态,给他16次拥抱,他才会成长。而且,你要记住,每次拥抱和微笑对你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聆听。没有什么比你能专心听孩子讲话对他更重要了。这是在表示你很关注他。想做一个更好的聆听者吗?不要似听非听,如果孩子和你讲话的时候,你正在兑账、在做家务,请你停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无论你在做什么,都不要打断他,让他把话说完或者直接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即使这些话你以前已经听过了。

适时地让步。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时当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你想纠正或者完善他的时候,却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擦过的地板,你再去重新擦,你是在告诉孩子他做得不够好。如果你下一次还想纠正孩子做过的事,请你问自己几个问题:1.这会影响健康和安全吗?2.这件事会从现在开始影响你10年吗?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顺其自然吧。当然,让孩子获得生活技能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关心餐桌上刀叉是不是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更重要。

教他解决问题。从系鞋带到安全地过马路,孩子掌握每一种技能,就向独立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其实知道问题解决了,就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当孩子遇到障碍,被同伴笑话或者问题让他迷惑不解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以下几步帮助他:1.告诉他问题是什么。2.让他描述一下他希望得到的结果。3.告诉他什么样的步骤能实现这样的结果。4. 判断他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或者需要帮助。5.如果他需要帮助,要让他相信它随时可以得到帮助。

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每个孩子都在某个方面有天才般的本领,为什么不让他展现一下呢?他喜欢书吗?你做饭的时候让他读给你听。他对数字很敏感吗?购物的时候,让他帮你挑选价格最合适的商品。当你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并展现出你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你就有开辟了另一条让孩子更自信的小路。

主要观念:

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乐观、有控制世界的感觉。一旦掌握了好的方法,你孩子的这种特性能很容易被发掘出来。
让孩子无拘无束,教孩子关心别人,接触自然,发自内心地大笑,让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微笑。聆听。适时地让步。教他解决问题。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表扬得有技巧。不要只对孩子说:“做得真棒!”当孩子有进步或者掌握了一门新技能的时候,你要能指出你观察到的细节,说:“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喜欢你这种画树的方法”这远比一句空洞的赞扬要好得多。
同样,不要过分奖赏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更重视他所得到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孩子惹您发火时,请看这篇文章!
孩子越来越大,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越来越多,我认为大多的冲突来自父母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标准来衡量孩子,而却没有发现孩子的世界与大人有明显不同,此时,父母应换位思考,多体察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慢节奏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发火,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内心,而且让孩子学得像您一样火暴。

当孩子又在恶作剧时,当你都催了10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你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你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你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他的行为和情绪。但是,他还弄不清,你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你发脾气的时候,他虽然停止了你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有时候,情况还会更复杂一些。孩子做错了什么,在平常也许并不足以引起你发脾气。但此时此刻,也许你刚刚和别人吵完架,也许工作上的千头万绪正让你无从理起,也许你刚刚被自己的父母数落了一通,无处发泄……于是,孩子那点小毛病成了导火索。
  显然,有些火发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而且,很多时候,发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我们总能够清楚地这样分析问题,我们当然能够遵循众多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的建议:冷静!不对孩子发脾气!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情绪,有时并不受我们的主观意志的控制。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换个角度想想看
  1.你发火对孩子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它阻止了孩子正在进行中的不良行为。紧急时刻,你的一声吼也许能够让孩子避开危险。
  2.孩子除了感到害怕,还学到了什么吗?
  (1)除了他自己以外,还有别人存在,别人也是有脾气的。他要学着尊重别人。
  (2)情急中,每个人都会发火。
  (3)这种情绪表达有可能给彼此的关系带来紧张的气氛,事后,父母往往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来消除紧张,修复关系。
  3.你发火对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用?
  也有用。让你积攒的情绪得到迅速的宣泄,之后,你的头脑很快会理智起来。有不少父母,刚吼到一半,就已经知道自己很过分了。

跳出陷阱
  1.不必刻意压抑自己,让孩子了解一个真实的你。否则你积攒的负面情绪太多,爆发时更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2.无论如何,你都要给自己设一个限:不要打孩子。
  3.发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他该怎么做;有没有其他因素让你心情不好,等等。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4.可能的话,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
  5.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同时可以寻找其他温和的策略。
  6.寻求支持。找一个有类似经验的好朋友聊一聊,帮助自己把情绪平复下来。

  小提示

  愤怒有时候是双方的。在愤怒中,人接受信息的通道会变得狭窄,对信息的理解也会变得偏执。面对孩子,制服彼此的愤怒,要比和成人争执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你不仅要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且要调节孩子的情绪。当然,也正是由于你有这种责任,并掌握着主动权,也使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调解。

我们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但选择分四方面,分别是选择正确方向(必须是大趋势,互联网+教育);选择正确公司(产品定位准、价格适中、制度优越)选择正确团队(有好的团队自己才能得到成长,稳定、和谐、健康);选择正确推荐老师(心态好,愿付出,无私,有组织、管理、协调能力),选择中四条差一条都难成功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其实你不懂我说什么孩子对父母说

现在首先请回答下列问题。
  1您对孩子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
  2您认为孩子有哪些优点?
  3您认为孩子听话吗?为什么不听话?
  4您觉得孩子爱你吗?喜欢你吗?
  5您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如果不理想,那原因又是什么?
  6总结一下自己在教育上可能的不足和问题。
  7你认为家长应该对孩子都做些什么?


  注意:
  1以上所有题目应该做书面回答。
  2不要回避这个作业,当您看完全书后,再看您现在的回答,会有很多新的感触! 1 其实我不懂你说什么 孩子对父母说 说的最多的话其实就是废话,不过,人们还是在说……
  在许多次的讲座和报告中,我都会向所有的家长们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在您和孩子说的话里,什么词或什么话您使用的次数、重复频率最多?
  ★ 请你在这里写出来:
  很多家长会写:快、认真点、细心点、做作业去、去问你爸、你小心点……
  现在,请家长您自己再仔细看自己写的结果,有什么感觉?
  在沉寂片刻后,很多家长举起手开始说了,每一次的调查结果都很接近,最高频率的词是“认真点”,其次是“快点”,还有就是“你真笨”。 有一次做这样的现场问答 的时候,非常巧,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也来了。当我把这几个词写到黑板上以后,就问这个小孩:“这位小朋友,爸爸是不是常常和你说‘认真点吗’?”
  小孩说:“是。”
  我又问道:“那么是什么时候说的更多呢?”
  小孩说:“我写作业的时候,还有早晨去上学的时候,还有去考试时说。”
  我说:“噢,是这样的。那你是不是真的明白你爸爸说的认真是什么意思吗?”
  小孩想了想:“就是让我认真点吧。”
  我又问道:“那怎么就可以认真点呢?”
  所有的家长都很安静地在听我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这时候孩子一脸茫然但很坦率地说道:“我不知道。”
  寂静,还是寂静,然后家长们互相私语了起来,但我分明可以听到很多诧异的啧啧声。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现在可以再仔细看看自己刚才写下的内容吗?当然也好好琢磨一下孩子
  到底懂不懂您常常说的“认真”?
  结论很明白:孩子其实是不懂的!
  或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家的孩子啊!不管是什么道理他都懂,比你还明白呢,他就是不给你干啊!”
  不客气地讲,您的孩子还是不懂,要真懂就不会不干了!
  我在与家长和孩子大量的接触中发现,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孩子听到家长说“认真点”这个词的时候,真正能够明白怎么认真学习的,真正认真去学习的人是凤毛麟角,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碰到过!就是这么夸张,但这就是事实。反之,那些语言里“认真点”少的家长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倒很不错,这也看起来很夸张,但也是事实!
  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家长通常并没有告诉孩子怎么学习才算是认真,怎么做才是认真,而往往只是用认真解释认真,孩子怎么会明白如何做才算是认真啊。就这样,一个汉语里非常好的词汇就被我们的家长给用坏了。
  家长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把认为孩子不懂的事全都替孩子做了;相反,对以为孩子懂的事情缺乏要求和指导,实际上孩子对此恰恰不懂。有时候妈妈手里拿着包袱,另外一只手拿钥匙费力地开门,孩子在旁边若无其事地看着,其实孩子有时候是属于真的不懂。对孩子没有做必要的要求,孩子当然习以为常,视若无睹了。认真也是如此,以为孩子知道如何认真,其实孩子真的不知道如何认真。
  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对孩子做要求的时候,喜欢单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感受和愿望想法。这样做不仅说不清问题,也很容易造成双方情绪上的对立。这种主观上的自以为是,往往是建立在对孩子漠视的习惯上。这种主观的行为特点,似乎也是东方人的特点。许多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表现为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本身的意义,考虑更多的是家长对“做这件事情”的感觉,而不是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感觉。不大会想“我该不该做”,而是考虑“家长是不是同意”。这种依赖心很强的孩子表现得是如此乖巧,但自主性、独立性、创造能力却被强有力地束缚了。
  相反,那些看起来很不听话的孩子行为乖张,由于总是陷入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的漩涡中,不能正确理会家长的意图,结果丧失了许多大好时机,最后后悔也无济于事了。就像那个出租车司机说的那样,等大了的时候才知道父母的话是对的。这类家长我经常碰到,但遗憾的是他们却不能从自身的教训中总结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样的家长通常有两个特点。
  一是由于这样的家长与孩子对话交流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家长自身的教育文化程度没有太多关系。家长表现往往很主观,认为孩子对这么简单的事情一定是很明白的,所以只是主观地提出了要求和愿望,但具体怎么做却又疏于指导!可是做事情不是只靠愿望就可以实现的。何况还只不过是家长本人单方面的愿望。
  二是说“认真点”往往是针对学习,而学习到底该怎么进行,自己心里并不太清楚,清楚的又往往是偏颇和不完整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认真点”、“一定要认真”给孩子更多的信息只不过是主观意愿的表达,缺乏对客观行动过程中的明确指导。孩子们怎么能知道如何“认真”,如何实现“认真”呢?
  在家长对孩子说“认真点”的时候,孩子常常会回答:“是,知道了。”而脾气大点的孩子会说:“知道了,你烦不烦人啊。”其实孩子从来都不知道。即使大点的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怎么实现“认真”,但是,往往在听到“认真”二字后,心理上引起极大的厌恶和反感,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也不去做,这就是“逆反”心理的典型体现。
  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每天都做的“洗手”吧。
  我们的家长通常往往只是不耐烦地对孩子说,你要认真地洗啊,不要马虎啦之类的话;或者是打了香皂了吗,洗手背了吗之类支离破碎的问话,却疏于具体明确地指点孩子该如何作为,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其实只需要父母对孩子耐心地做一次这样的讲解:首先你要把手湿了,然后用香皂在掌心打一打,再把香皂放回皂盒,两只手互相地搓一搓,当然还有手背、关节等处,如果指甲里有黑泥,你可以再抠一抠,然后用水龙头冲掉手上的泡沫,最后用手掬点水把龙头冲冲。噢,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的确需要说好一阵的,但是孩子听了以后,就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洗手。(如果您连这一点都没有“认真”去教孩子的话,那太失职了,如果教了,你的孩子就会“认真”地去做事了)。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复杂,把许多简单的事情搞复杂的人是我们的家长,原因就在于家长缺乏耐心地、全面地、科学地解释和指导。
  所以,要想达到正确理解“认真”的意义,正确执行“认真”的目标,同样需要我们的家长耐心地、全面地、科学地给孩子讲解“认真”,对“认真”做出具体的要求。
  有一次,我在给某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做学习训练班的最后一堂课的时候,家长也同时在场。我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告诉我,赵老师最讨厌的一个词是什么吗?”
  大家集体回答:“认真。”
  我呵呵地笑了,看到家长脸上诧异的表情,我便觉得甚有意思。
  我又问道:“哪位同学告诉我,为什么我最讨厌‘认真’二字?”
  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大声说道:“赵老师讨厌‘认真’这个词是想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要按照它的要求,把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做完整了,这就是‘认真’。而不是把‘认真’总挂到嘴上,却不能体现在行动中。”这个同学那么流畅的回答令家长们都很惊讶,因为这个学生还是班里最小的孩子。
  后来我在一本管理科学方面的书里看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他曾公开地表示“讨厌质量”,但他著名的六个西格玛流程的主要焦点就是在提高质量、速度以及效率。最后的结果就是通用从每百万次35000个故障降低到了每百万次不到4个故障。这个质量管理的控制就在于不是从主观上对质量进行期望完成的,而是靠对质量实现的具体环节进行控制完成的。
  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也如此。“认真”是形容词。形容词更多表达的是愿望和性质。如果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是需要用名词和动词表达和解释的。
  和“认真”一词相仿的单词还有,“努力啊”、“细心点”等。可什么是努力?怎么努力?怎么做才是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对的?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想的似乎就很不足了。可我们的孩子在表达要“努力学习”决心的时候,通常表现不过是把嘴唇闭得很紧,还把拳头握得很紧,可结果又怎么样呢?正如许多家长说的那样,我们的孩子就是只有三天的热度!毕竟努力不是掰手腕,使劲并不等于努力。
  再说“要仔细”、“不要粗心”的问题。什么是仔细?怎么做是仔细?您和孩子是否做过详细的说明呢?如果有的话,您的孩子不会粗心到现在!很多人似乎能说明白什么是粗心,但却基本没有人能讲清楚什么是仔细。
  事实证明,越是频繁空洞地使用“认真”、“努力”、“仔细”等词汇,越是说明家长教育认识的苍白,教育手段的无力。

与其如此,趁早把这个词从您的头脑里遗忘吧! 好了,各位家长朋友,先把这个口头禅改掉吧,忘掉“认真”二字,希望从现在起不要和你的孩子说什么“认真”了,在需要的时候,请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做完就OK了。和“认真”二字说再见,这是给您的第一个作业。

◆ 附
  A:“快点”一词也体现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草率和缺乏耐心,比如孩子起床比较慢,或者作业写得拖拉,您不妨给他规定个时间,如“几点以前必须做完,不然会取消……” B:“你真笨”这种带侮辱性的字眼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而没有来由的“你好聪明”之类的话所起的副作用和“你真笨”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词也是被禁止的!

◆ 本节要点

1对目标没有足够的解释,说“认真”是无意义的。
   2不讲要求,不说实现的办法,只说“认真”是行不通的。
 3常说“认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敷衍。

◆ 家长作业
  1请和您的爱人对“认真”二字的使用频率进行总结,并分析一下“认真”的使用效果如何。
  2请在三个月内禁用“认真”、“快点”等词汇。
  3如果非想说什么的话,就换个方式表达你的“认真”。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幸福感,是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幸福不是你送的芭比,不是你给孩子买的动画片,也不是你给他的一柜子的名牌衣服。幸福很简单,但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将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请你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

专家认为,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乐观、有控制世界的感觉。一旦掌握了好的方法,你孩子的这种特性能很容易被发掘出来。

让孩子无拘无束。每个孩子都有减压的机会,玩或者学习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动一下、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不受时间限制地去捉萤火虫、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织网,都能给你的孩子带来生命的惊叹。为什么不放下你手中的活,从被你排得满满的生活里走出来一会,和孩子一起追寻这种快乐?

教孩子关心别人。孩子需要感受到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一员,要让他能够通过一些意味深长的方式触及到别人的生活。给他更多接触别人的机会,让助人为乐的感受慢慢走进他的心灵。你可以选一些他不想要的玩具送到孤儿院。在超市里,让他选一些家里不需要的商品援助给贫困区。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做小熊用的布可以给坦桑尼亚医院里的孩子做一件衣服。即使是两岁的孩子,只要你告诉他,他的视野里就能够注意到这些东西了。

接触自然。和孩子一起去滑雪,或者一起在公园里玩,和孩子一起骑车,可以让孩子更健康、更茁壮,还能让他拥有更多的欢笑。经常运动能让孩子身心放松,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态,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完成一些体育运动而获得自豪感。如果你鼓励他去做他喜欢的运动,或许他还能从这项运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发自内心地大笑。给他讲笑话、唱儿歌、告诉他你自己遇到的可笑的事,对你自己、对孩子都有好处。这纯粹是生理上的好处,当你大笑的时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吸入更多氧气、让你的心灵有一次自由地翱翔。

表扬得有技巧。不要只对孩子说:“做得真棒!”当孩子有进步或者掌握了一门新技能的时候,你要能指出你观察到的细节,说:“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喜欢你这种画树的方法”这远比一句空洞的赞扬要好得多。

同样,不要过分奖赏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更重视他所得到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给孩子吃有营养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任性、暴躁(而不是病了),他可能是饿了。如果还没到吃饭的时间,给孩子找些有营养的东西吃。吃得好能让孩子情绪更稳定,表现得更有礼貌。好的食物有:酸奶、新鲜水果、花生、带果酱的全麦面包等。

让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毫无疑问,你一定听说过古典音乐能促进大脑发育的理论。而且接触音乐、舞蹈以及其他任何类型的艺术,都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弹钢琴、听音乐能给孩子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这是孩子表达对自己、对世界的感受的一种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感觉来自于他对艺术的感受过程,无论是他在学钢琴,还是参加幼儿园的演出,都能让孩子觉得他是优秀的。

微笑。对孩子微笑能让孩子感到更舒服。这是在用最快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爱你!”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一定要拥抱他。有专家说:拥抱就像一个人的营养,每天给一个人4次拥抱,仅是生存需要。给他8次拥抱,他能保持好的状态,给他16次拥抱,他才会成长。而且,你要记住,每次拥抱和微笑对你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聆听。没有什么比你能专心听孩子讲话对他更重要了。这是在表示你很关注他。想做一个更好的聆听者吗?不要似听非听,如果孩子和你讲话的时候,你正在兑账、在做家务,请你停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无论你在做什么,都不要打断他,让他把话说完或者直接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即使这些话你以前已经听过了。

适时地让步。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时当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你想纠正或者完善他的时候,却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擦过的地板,你再去重新擦,你是在告诉孩子他做得不够好。如果你下一次还想纠正孩子做过的事,请你问自己几个问题:1.这会影响健康和安全吗?2.这件事会从现在开始影响你10年吗?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顺其自然吧。当然,让孩子获得生活技能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关心餐桌上刀叉是不是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更重要。

教他解决问题。从系鞋带到安全地过马路,孩子掌握每一种技能,就向独立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其实知道问题解决了,就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当孩子遇到障碍,被同伴笑话或者问题让他迷惑不解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以下几步帮助他:1.告诉他问题是什么。2.让他描述一下他希望得到的结果。3.告诉他什么样的步骤能实现这样的结果。4. 判断他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或者需要帮助。5.如果他需要帮助,要让他相信它随时可以得到帮助。

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每个孩子都在某个方面有天才般的本领,为什么不让他展现一下呢?他喜欢书吗?你做饭的时候让他读给你听。他对数字很敏感吗?购物的时候,让他帮你挑选价格最合适的商品。当你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并展现出你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你就有开辟了另一条让孩子更自信的小路。

主要观念:

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乐观、有控制世界的感觉。一旦掌握了好的方法,你孩子的这种特性能很容易被发掘出来。
让孩子无拘无束,教孩子关心别人,接触自然,发自内心地大笑,让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微笑。聆听。适时地让步。教他解决问题。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表扬得有技巧。不要只对孩子说:“做得真棒!”当孩子有进步或者掌握了一门新技能的时候,你要能指出你观察到的细节,说:“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喜欢你这种画树的方法”这远比一句空洞的赞扬要好得多。
同样,不要过分奖赏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更重视他所得到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孩子惹您发火时,请看这篇文章!
孩子越来越大,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越来越多,我认为大多的冲突来自父母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标准来衡量孩子,而却没有发现孩子的世界与大人有明显不同,此时,父母应换位思考,多体察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慢节奏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发火,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内心,而且让孩子学得像您一样火暴。

当孩子又在恶作剧时,当你都催了10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你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你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你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他的行为和情绪。但是,他还弄不清,你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你发脾气的时候,他虽然停止了你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有时候,情况还会更复杂一些。孩子做错了什么,在平常也许并不足以引起你发脾气。但此时此刻,也许你刚刚和别人吵完架,也许工作上的千头万绪正让你无从理起,也许你刚刚被自己的父母数落了一通,无处发泄……于是,孩子那点小毛病成了导火索。
  显然,有些火发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而且,很多时候,发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我们总能够清楚地这样分析问题,我们当然能够遵循众多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的建议:冷静!不对孩子发脾气!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情绪,有时并不受我们的主观意志的控制。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换个角度想想看
  1.你发火对孩子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它阻止了孩子正在进行中的不良行为。紧急时刻,你的一声吼也许能够让孩子避开危险。
  2.孩子除了感到害怕,还学到了什么吗?
  (1)除了他自己以外,还有别人存在,别人也是有脾气的。他要学着尊重别人。
  (2)情急中,每个人都会发火。
  (3)这种情绪表达有可能给彼此的关系带来紧张的气氛,事后,父母往往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来消除紧张,修复关系。
  3.你发火对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用?
  也有用。让你积攒的情绪得到迅速的宣泄,之后,你的头脑很快会理智起来。有不少父母,刚吼到一半,就已经知道自己很过分了。

跳出陷阱
  1.不必刻意压抑自己,让孩子了解一个真实的你。否则你积攒的负面情绪太多,爆发时更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2.无论如何,你都要给自己设一个限:不要打孩子。
  3.发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他该怎么做;有没有其他因素让你心情不好,等等。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4.可能的话,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
  5.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同时可以寻找其他温和的策略。
  6.寻求支持。找一个有类似经验的好朋友聊一聊,帮助自己把情绪平复下来。

  小提示

  愤怒有时候是双方的。在愤怒中,人接受信息的通道会变得狭窄,对信息的理解也会变得偏执。面对孩子,制服彼此的愤怒,要比和成人争执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你不仅要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且要调节孩子的情绪。当然,也正是由于你有这种责任,并掌握着主动权,也使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调解。

我们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但选择分四方面,分别是选择正确方向(必须是大趋势,互联网+教育);选择正确公司(产品定位准、价格适中、制度优越)选择正确团队(有好的团队自己才能得到成长,稳定、和谐、健康);选择正确推荐老师(心态好,愿付出,无私,有组织、管理、协调能力),选择中四条差一条都难成功




谢谢你的好贴!!拜读了!!:wdb9::wdb9::wdb19::wdb19::wdb17: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天生的聪明是不值得夸奖的,只有女人永远不厌倦人家夸她天生的漂亮。我们都知道,美是创造出来的,真正的聪明亦如此。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典故是出自东汉名人孔融小时候。有个人讥讽孔融,虽然小时候聪明,但大了未必成器。不想弄巧成拙,被孔融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后成为经典笑谈。

  现实中确实有许多那些小时候看起来很有潜力很聪明的人,成人后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出色表现!而这个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啊?我接触的家长大部分都讲过这样的话:我的孩子很聪明,可就是成绩不理想。这又是为什么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曾于1921年开始对1440名天才儿童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有20%的儿童在幼儿期智商很高,但成年以后没有什么成就。与那些成功者相比,其差距不在智力方面,而在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上。例如,缺乏上进心、主动性、自觉性、勇气、毅力等。

  意志和性格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但一般家长总是更重视孩子身体素质和智能的培养,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条件,却忽略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也不了解培养哪些个性品质对孩子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孩子尽管很聪明,但在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同时,身上已经表现出懒惰、自觉性差、依赖性强、对别的事物都不感兴趣、意志薄弱等问题。

  1?过分的炫耀聪明是践踏聪明

  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找我咨询,在叙述孩子基本情况的时候,有很多人无意有意地频频地提起自己的孩子是如何聪明,也会说起许多往事来证明这一点,甚至谈起别人对孩子聪明有过如何的赞誉等,言语间神情很陶醉的样子。当然他也很快意识到今天到我这里来的目的,似乎也感觉到孩子今天如此糟糕的学习成绩与他的聪明太不相配了,可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嘴里还一直嘟哝着“我那孩子挺聪明的啊,可就是……”我心里也在想,是啊,没错!那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就学不好呢?

  看起来,对于聪明的孩子却没有学好的事情真是不可理喻。就好比奔驰车怎么就跑不过马车?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对孩子聪明的态度不恰当,聪明的孩子是没有理由学不好的。不会利用自己的天分,就好比捧着金碗讨饭吃。推着奔驰车走,怎么能快过马车?虽然很多家长也明白这个道理:天分是用来做事的,不是炫耀的。但总在无意有意地做着践踏聪明的事情。

  聪明是好事!理解力强、接受快的孩子在知识的掌握上的确比别的孩子要表现好得多。在开始上学的时候,老师面对的是参差不齐的学生,讲课时对某个知识点总是讲若干遍,一堂课可能就只围绕着一个知识点来进行,聪明的孩子往往在听第一次的时候就掌握了,所以在后面的反复教学中缺乏兴趣和耐心,也就懒得再听了,因为不需要听也掌握好了。所以在学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聪明孩子的考试成绩也不差。但随着功课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老师的一堂课里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再三讲解,那些以前看起来不很机灵的孩子还像以前一样耐心地从头听到尾,所以他们学得很扎实;而那些聪明的孩子由于已经养成了“听半节,玩半节”的听课习惯,在一堂课的前部分还能听进去,到了后面就无法控制自己,开始走神溜号,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自然也是一知半解,听课效果与那些普通孩子相比可想而知。慢慢地,聪明的孩子也就被那些所谓一般的孩子甩到后面了。这也是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而表现为“不扎实”的最主要原因!

  而我们的家长有时真是虚荣的可怕,总喜欢说自己孩子多么聪明,试问,有谁听说过哪位成功者是笨蛋,又有谁听说人家成功者谈到自己的成功体会说是因为自己的聪明。你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聊聊的话,就会发现那位老师会说:考上大学的孩子多是因为扎实。笛卡尔说过:“拥有灵活的大脑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运用大脑。”在西方国家,“聪明”一词在那里不是恭维话。甚至在所有的地中海沿岸国里都有这种十分敏感的迷信:不能向父母称赞孩子,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不幸。我倒宁愿不从迷信的角度来欣赏和肯定他们的做法。

  盲目乱夸孩子聪明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使聪明孩子的结果并不理想。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是聪明的真正体现。

  2?笨孩子大多是被骂笨的

  人的智商表现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正态分布规律是概率论里的一个概念。大家通过这样的一个现象可以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正态分布规律。比如人们身高的规律就很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意思就是像姚明一样个子特别高的人很少,而个子特别低的人也一样很少,中等个子的人最多。智商的表现也是如此,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都很少!我接触的许多所谓的笨学生原来也不笨的。

  有一个9岁的男孩子,学习成绩极差,学校的老师每天都要给他补课,但他的学习还是跟不上别的学生,最后老师实在是受不了,就让学校把学生劝退了。该生在我那里做了全面的测试,其中不仅包括智商的测试,还有学习品质、个性的考察,结果非常糟糕。我和孩子聊天时问道:一只鸡有几条腿?他说有两只。我继续问道:两只鸡有几条腿?他想了想说:两只鸡三条腿。真让人哭笑不得。我又问他左手是哪只,他迅速地抬起了右手,然后又问他右腿是哪条,那个孩子毫不犹豫地抬起了左腿。对于孩子这种智商低下的表现,家长心里非常焦急。

  这样的孩子不仅学习上很难和正常孩子看齐,就连生活能力、人际交往都有很大问题。家长再三希望能够得到帮助,我虽然心里感觉不是很乐观,但还是为他做了特殊的安排和训练。可是不到一个月,这个孩子的表现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又对孩子进行了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还对孩子7岁以前的成长情况进行详细咨询,最后发现这个孩子其实不是智商先天有问题,而是由于在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训练不足而导致的智力低下。但最可悲的是,家长对孩子早已失去信心,认为孩子很笨,所以就疏于调整,平时与孩子讲话时也是口无遮拦,给他的心灵的伤害和刺激非常的大,我曾经问孩子:“你最讨厌爸爸妈妈说你什么?”孩子回道:“我家里人总是说我笨!”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回答啊!我接触过许多看起来是智商存在缺陷的孩子,但很多其实不是大脑真的有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非常令人遗憾和痛惜的。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孩子的悲剧。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遇到那些由于早期开发不足造成智能低下的孩子。这些孩子就是由于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及时合理的调教,智能的发展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和局限,使甚至本来起点比较高的孩子最后落入平庸,那些本来并不笨的孩子最后真的变得很笨。上面的那个9岁的小男孩就是如此!

  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比较普遍,虽然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开发很关注,孩子开始虽然也会有所起伏,但总体表现也还不错。但由于家长对学习的认识不当,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不够,使孩子对学习、生活等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不当,思想上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最终甚至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

  比如当孩子的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家长一看到成绩不很理想,便说:“你怎么那么笨?怎么刚刚考了个及格?真丢人!”许多家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不是努力探寻造成事情发生的个性原因和背景,往往只是盯着事情带来的后果,然后简单地以“你真笨”之类的话来批评。遗憾的是,许多家长不知道这句话与夸孩子真聪明的后果一样大。因为此时孩子脑子里想的是:你们既然认为我笨,那我考个60分也很不错了。也就习惯地把考试不理想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自己“笨”的原因,当然也就不屑去考虑考试失败的真正原因。所以如果下次考试考了40分,心里也没有什么负担了,因为他认为反正自己也够笨的,所以这样的结果也很正常。逐渐地,孩子既没有信心也缺乏进取心,那不笨还等什么啊!慢慢地也就真的就变笨了!

  大家都知道那些伤残病人在手术后一定要做机能的恢复训练,那过程虽然是非常痛苦的,但又是必须坚持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在机体恢复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训练,会导致肌肉萎缩的恶果。

  “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功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语自朱熹)这句话是说资质略逊的人若想得到真学问,必须得做足功夫,因为聪明人想做成事情还得孜孜不倦,更何况资质略逊的人呢!

  ◆ 本节要点
  1?大多数的孩子很聪明,所以没有必要有事没事地夸聪明。
  2?如果孩子真的有点笨的话,也是被您骂或说出来的。
  3?真正的笨分两种,一种是由于天生的智障,另一种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训练与开发。
  4?真笨就不说了,可怕的不是原来就是真笨,而是不笨变假笨,假笨变真笨。
  5?应该夸奖和鼓励的聪明是,经过努力后含金量和价值有提高的行为。
  ◆ 家长作业
  1?统计和留意自己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出现“聪明”或“笨”的频率与次数。
  2?改掉语言中习惯的“聪明”和“笨”的说法。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天生的聪明是不值得夸奖的,只有女人永远不厌倦人家夸她天生的漂亮。我们都知道,美是创造出来的,真正的聪明亦如此。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典故是出自东汉名人孔融小时候。有个人讥讽孔融,虽然小时候聪明,但大了未必成器。不想弄巧成拙,被孔融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后成为经典笑谈。

  现实中确实有许多那些小时候看起来很有潜力很聪明的人,成人后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出色表现!而这个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啊?我接触的家长大部分都讲过这样的话:我的孩子很聪明,可就是成绩不理想。这又是为什么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曾于1921年开始对1440名天才儿童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有20%的儿童在幼儿期智商很高,但成年以后没有什么成就。与那些成功者相比,其差距不在智力方面,而在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上。例如,缺乏上进心、主动性、自觉性、勇气、毅力等。

  意志和性格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但一般家长总是更重视孩子身体素质和智能的培养,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条件,却忽略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也不了解培养哪些个性品质对孩子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孩子尽管很聪明,但在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同时,身上已经表现出懒惰、自觉性差、依赖性强、对别的事物都不感兴趣、意志薄弱等问题。

  1?过分的炫耀聪明是践踏聪明

  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找我咨询,在叙述孩子基本情况的时候,有很多人无意有意地频频地提起自己的孩子是如何聪明,也会说起许多往事来证明这一点,甚至谈起别人对孩子聪明有过如何的赞誉等,言语间神情很陶醉的样子。当然他也很快意识到今天到我这里来的目的,似乎也感觉到孩子今天如此糟糕的学习成绩与他的聪明太不相配了,可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嘴里还一直嘟哝着“我那孩子挺聪明的啊,可就是……”我心里也在想,是啊,没错!那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就学不好呢?

  看起来,对于聪明的孩子却没有学好的事情真是不可理喻。就好比奔驰车怎么就跑不过马车?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对孩子聪明的态度不恰当,聪明的孩子是没有理由学不好的。不会利用自己的天分,就好比捧着金碗讨饭吃。推着奔驰车走,怎么能快过马车?虽然很多家长也明白这个道理:天分是用来做事的,不是炫耀的。但总在无意有意地做着践踏聪明的事情。

  聪明是好事!理解力强、接受快的孩子在知识的掌握上的确比别的孩子要表现好得多。在开始上学的时候,老师面对的是参差不齐的学生,讲课时对某个知识点总是讲若干遍,一堂课可能就只围绕着一个知识点来进行,聪明的孩子往往在听第一次的时候就掌握了,所以在后面的反复教学中缺乏兴趣和耐心,也就懒得再听了,因为不需要听也掌握好了。所以在学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聪明孩子的考试成绩也不差。但随着功课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老师的一堂课里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再三讲解,那些以前看起来不很机灵的孩子还像以前一样耐心地从头听到尾,所以他们学得很扎实;而那些聪明的孩子由于已经养成了“听半节,玩半节”的听课习惯,在一堂课的前部分还能听进去,到了后面就无法控制自己,开始走神溜号,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自然也是一知半解,听课效果与那些普通孩子相比可想而知。慢慢地,聪明的孩子也就被那些所谓一般的孩子甩到后面了。这也是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而表现为“不扎实”的最主要原因!

  而我们的家长有时真是虚荣的可怕,总喜欢说自己孩子多么聪明,试问,有谁听说过哪位成功者是笨蛋,又有谁听说人家成功者谈到自己的成功体会说是因为自己的聪明。你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聊聊的话,就会发现那位老师会说:考上大学的孩子多是因为扎实。笛卡尔说过:“拥有灵活的大脑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运用大脑。”在西方国家,“聪明”一词在那里不是恭维话。甚至在所有的地中海沿岸国里都有这种十分敏感的迷信:不能向父母称赞孩子,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不幸。我倒宁愿不从迷信的角度来欣赏和肯定他们的做法。

  盲目乱夸孩子聪明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使聪明孩子的结果并不理想。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是聪明的真正体现。

  2?笨孩子大多是被骂笨的

  人的智商表现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正态分布规律是概率论里的一个概念。大家通过这样的一个现象可以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正态分布规律。比如人们身高的规律就很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意思就是像姚明一样个子特别高的人很少,而个子特别低的人也一样很少,中等个子的人最多。智商的表现也是如此,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都很少!我接触的许多所谓的笨学生原来也不笨的。

  有一个9岁的男孩子,学习成绩极差,学校的老师每天都要给他补课,但他的学习还是跟不上别的学生,最后老师实在是受不了,就让学校把学生劝退了。该生在我那里做了全面的测试,其中不仅包括智商的测试,还有学习品质、个性的考察,结果非常糟糕。我和孩子聊天时问道:一只鸡有几条腿?他说有两只。我继续问道:两只鸡有几条腿?他想了想说:两只鸡三条腿。真让人哭笑不得。我又问他左手是哪只,他迅速地抬起了右手,然后又问他右腿是哪条,那个孩子毫不犹豫地抬起了左腿。对于孩子这种智商低下的表现,家长心里非常焦急。

  这样的孩子不仅学习上很难和正常孩子看齐,就连生活能力、人际交往都有很大问题。家长再三希望能够得到帮助,我虽然心里感觉不是很乐观,但还是为他做了特殊的安排和训练。可是不到一个月,这个孩子的表现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又对孩子进行了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还对孩子7岁以前的成长情况进行详细咨询,最后发现这个孩子其实不是智商先天有问题,而是由于在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训练不足而导致的智力低下。但最可悲的是,家长对孩子早已失去信心,认为孩子很笨,所以就疏于调整,平时与孩子讲话时也是口无遮拦,给他的心灵的伤害和刺激非常的大,我曾经问孩子:“你最讨厌爸爸妈妈说你什么?”孩子回道:“我家里人总是说我笨!”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回答啊!我接触过许多看起来是智商存在缺陷的孩子,但很多其实不是大脑真的有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非常令人遗憾和痛惜的。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孩子的悲剧。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遇到那些由于早期开发不足造成智能低下的孩子。这些孩子就是由于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及时合理的调教,智能的发展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和局限,使甚至本来起点比较高的孩子最后落入平庸,那些本来并不笨的孩子最后真的变得很笨。上面的那个9岁的小男孩就是如此!

  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比较普遍,虽然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开发很关注,孩子开始虽然也会有所起伏,但总体表现也还不错。但由于家长对学习的认识不当,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不够,使孩子对学习、生活等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不当,思想上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最终甚至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

  比如当孩子的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家长一看到成绩不很理想,便说:“你怎么那么笨?怎么刚刚考了个及格?真丢人!”许多家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不是努力探寻造成事情发生的个性原因和背景,往往只是盯着事情带来的后果,然后简单地以“你真笨”之类的话来批评。遗憾的是,许多家长不知道这句话与夸孩子真聪明的后果一样大。因为此时孩子脑子里想的是:你们既然认为我笨,那我考个60分也很不错了。也就习惯地把考试不理想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自己“笨”的原因,当然也就不屑去考虑考试失败的真正原因。所以如果下次考试考了40分,心里也没有什么负担了,因为他认为反正自己也够笨的,所以这样的结果也很正常。逐渐地,孩子既没有信心也缺乏进取心,那不笨还等什么啊!慢慢地也就真的就变笨了!

  大家都知道那些伤残病人在手术后一定要做机能的恢复训练,那过程虽然是非常痛苦的,但又是必须坚持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在机体恢复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训练,会导致肌肉萎缩的恶果。

  “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功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语自朱熹)这句话是说资质略逊的人若想得到真学问,必须得做足功夫,因为聪明人想做成事情还得孜孜不倦,更何况资质略逊的人呢!

  ◆ 本节要点
  1?大多数的孩子很聪明,所以没有必要有事没事地夸聪明。
  2?如果孩子真的有点笨的话,也是被您骂或说出来的。
  3?真正的笨分两种,一种是由于天生的智障,另一种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训练与开发。
  4?真笨就不说了,可怕的不是原来就是真笨,而是不笨变假笨,假笨变真笨。
  5?应该夸奖和鼓励的聪明是,经过努力后含金量和价值有提高的行为。
  ◆ 家长作业
  1?统计和留意自己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出现“聪明”或“笨”的频率与次数。
  2?改掉语言中习惯的“聪明”和“笨”的说法。
再次学习了!谢谢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俺们从小接受的思维训练,是聚合型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非此既彼的,完全排他性质的思维方式,尤其对人文科学领域的人或事的认识更是这样:不是好就是坏,不是白就是黑,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南就是北。

这种聚合性的思维方式限制了我们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使我们趋向于墨守陈规,拘泥旧习;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我们眼界和思路的狭隘,使得我们看问题非常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这种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维系和拓展,因为我们习惯于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他人的言行并做出偏颇的判断;这种思维方式还会影响事业的发展,因为我们考虑问题的片面,会导致决策的失误甚至重大失误的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的畅通,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世界原来是如此得丰富多彩,人性原来是那么得错综复杂,事物原来是这样得具像多维,而聚合性思维就是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认识到了这些,俺就觉得有必要让孩子从小不受或者少受这种聚合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应该从各个角度出发,帮助孩子培养发散性的思维,从而,使得他能够少走俺们曾经走过的许多弯路。


昨天在闲聊时,LG提及过去在俺们所有人心目中绝对德高望重,堪为圣人的一位国家领导人,说他在处理一个叛徒时是多么地心狠手辣,将那人全家几十口全部诛杀,可谓灭绝九族。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人的背叛,使D损失了很多的地下工作者和高级干部。


对于这件极端事件,站在不同角度出发,会得出有若云泥的看法和结论。俺问儿子怎样看待这件事,儿子回答:你不是告诉我,外星人老师教你的,学习历史的三个境界是:

1.要真正读懂历史,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就是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所以,达到读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不知道善恶的状态。


2.只有把握了天下大势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想的不光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也有关于中国应该往何处去的理想。读史要达到这一境界,不但不会去划分好坏人,而且会发现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其实没什么意义。所以,达到读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对错的状态。


3.因为撰写历史的人本身的局限性,达到读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状态。



所以,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觉得都很难置评,因为,我们了解的关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都很有限,并且,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站在不同组织的角度,站在不同国家的角度,站在不同的时间的角度去评价,得出的结果都会很不相同。


就算是一代明君,也会有人说不好;就算是一代暴君,也可能做过不少的好事。隋炀帝是个有名的暴君吧,但是他修大运河的功绩也应该载入史册吧,不管怎么说,由于大运河的修建,中国那时从南方到北方形成了内陆运输的大动脉了,对吧?


俺说:你说得很对呀。历史学家也是人,也会有他们认识的局限性,因此,我们现在读到的史书,已经是带有偏见的了。


儿子说:比如说司马迁吧,他又没有活在秦朝,对秦始皇又不能说全面了解,那怎么能够指望他客观真实地描写秦始皇呢?


俺说:对啊,是这么回事。你现在看历史问题基本上已经养成了比较正确的思维方式了,这就是发散型的思维方式,看问题是用辐射的,多向的,求异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是相对客观正确的了。



看历史问题是这样,看现代的,当下的人和事是不是也应该用这种多维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呢?


盲人摸象就是只看一点不计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看问题所得到的认识和结果,就是片面和不完整的啦。


老师给你们布置了许多的额外的暑假作业,你们这些孩子对此都有意见。但是,你们有没有从老师的角度,想过老师的难处呢?在目前中国这个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所有人都在围着大学考试转。老师要考核业绩,老师也希望你们的学习成绩能够逐渐提高,以后都能考上好大学。校长也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如果学生都考不上好学校,校长也当不下去。。。

儿子:那就取消高考好了。

俺:这哪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啊。中国的教育资源有限,不能使所有的孩子都进入大学读书。人口又那么多,人情关系又那么复杂,如果没有统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那么,没有钱也没有权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们,就可能会失去进大学读书的机会。所以,高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啊,政府官员也为难哪。。。


儿子:听着是这么回事。。。

俺: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可以用在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

比如,我们在公司里做一件事情,绝不可以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应该从领导,下级,和其他部门的同事,以及合作单位的人们,顾客等所有有关人员的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养成了这种思维习惯,你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会比较顺手甚至很顺利。。。


又比如我们投资股票,绝不仅是一买一卖这么简单,我们事先还必须了解整个大的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现在是处于牛市,还是处于熊市?处于牛市就应该是牛市思维和牛市的运作方式,处于熊市就得采取熊市思维和熊市的运作方式。我们可能还要分析和了解各个行业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特征,牛市中资源类的股票会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而红火,熊市中大众消费类的股票可能抗跌性较强。我们可能还要了解庄家的各种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也只有这样多角度,多维度地考虑问题,才会使我们在股市这个大赌场中与众多高手搏弈的胜算加大。。。


帮助孩子彻底摆脱那种非白即黑的聚合性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养成发散性思维习惯,会使得他们终生受益。
 
最后编辑: 2009-07-11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的畅通,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世界原来是如此得丰富多彩,人性原来是那么得错综复杂,事物原来是这样得具像多维,而聚合性思维就是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发散性思维首先要求父母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一点都要象师秘学习!

认识到了这些,俺就觉得有必要让孩子从小不受或者少受这种聚合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应该从各个角度出发,帮助孩子培养发散性的思维,从而,使得他能够少走俺们曾经走过的许多弯路。
1.要真正读懂历史,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就是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所以,达到读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不知道善恶的状态。
2.只有把握了天下大势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想的不光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也有关于中国应该往何处去的理想。读史要达到这一境界,不但不会去划分好坏人,而且会发现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其实没什么意义。所以,达到读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对错的状态。
3.因为撰写历史的人本身的局限性,达到读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状态。
又比如我们投资股票,绝不仅是一买一卖这么简单,我们事先还必须了解整个大的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现在是处于牛市,还是处于熊市?处于牛市就应该是牛市思维和牛市的运作方式,处于熊市就得采取熊市思维和熊市的运作方式。我们可能还要分析和了解各个行业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特征,牛市中资源类的股票会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而红火,熊市中大众消费类的股票可能抗跌性较强。我们可能还要了解庄家的各种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也只有这样多角度,多维度地考虑问题,才会使我们在股市这个大赌场中与众多高手搏弈的胜算加大。。。

咱们的师秘是个100%的投资大师!

帮助孩子彻底摆脱那种非白即黑的聚合性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养成发散性思维习惯,会使得他们终生受益。

谢谢师秘!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认识人性----帮助孩子学会让别人感到被重视


多年前,当俺考取理想的大学时,父母的喜悦溢于言表,老妈比较含蓄,老爸则逢人就宣传,外公外婆也是如此,弄得俺都觉得很不好意思了。当时不怎么能够理解大人的心情,现在,自己为人父母,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变得也越来越趋向于喜欢向外人炫耀孩子了(汗一个,不过好象不由自主地会这样做)。


仔细深究许多人都会这样做的深层次心理原因,恐怕不得不归因于我们内心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事事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承认的欲望,都有成为重要人物,能够控制和影响他人他物的欲望。从进化的角度考虑,如果没有这种潜在的欲望,人类可能还停留在与其他哺乳动物同样的进化水平,充其量,只是大千世界亿万普通的物种之一。如果人类没有这种潜在的强烈的欲望,那么,人类所有的革命性的进步,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的,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都不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多年前,当俺刚刚下海时,一位早年下海经商的老师教导俺说:对于公司中的那些最重要的员工,要密切注意他们的真实的需要,并在可能的条件下予以满足,以便于能够留住这些员工,让他们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些需要,有可能是经济的,也有可能是心理层面的,他们可能渴望得到进修学习出差参观的机会,他们可能希望自己的观点意见计划获得首肯和认同,他们可能仅仅是需要得到赞赏,来滋养他们希冀表扬的干涸的心田。。。


所以,俺告诉孩子:一般人如果不喜欢别人,他们就会百般挑剔别人的过错;如果他们喜欢别人,却习惯于默不作声,让喜欢之情烂在肚子里而吝于表达出来。

而那些成功的人士们不仅会挑选出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为自己工作,更懂得如何与比他聪明的人和谐相融地共处共事。


儿子说:是的,就像刘邦那样,可以任用许多各方面比他强的人,而自己则可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


俺告诉孩子:你说得对。普通人用人都是武大郎开店,而成功的人却正好相反。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学会让比你聪明的人们心甘情愿地为你工作。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对你来说很重要。


人们最需要的东西,不外乎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美满的家庭生活,金钱及其所能买到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自己可以设法得到的,只有受重视感,被尊重感,是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而在这些人们最需要的东西中,又只有尊重别人是最不需要花费金钱的,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向别人大力地提供这些无价的,同时又是最廉价的尊重呢?


既然人性渴望尊重,就让我们帮助孩子培养出这种尊重别人,并随时表现出对别人的认同和尊重的良好习惯吧!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周末来听课 :wdb6:

尊重产生和谐,和谐产生力量。赞赏提高士气、增强凝聚力。

金钱不是万能的,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讲,对员工的尊重和赞赏绝不可少。
 
回复: 珍妮的小屋----浅谈孩子的培养教育

认识人性----如何利用人的自私心理达成自己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理论,他认为:人性的自私是本质的,每个人做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都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和他人的利益。而当每一个人都按照个人利益这只“无形的手”去调节自己的行为时,其行事结果要优于他主观上想要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而当社会的每个个体的利益都获得满足时,整个社会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虽然,在人人自私的条件下,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但是,经过矛盾冲突斗争甚至互残之后,社会仍然会达到相对理想的平衡状态,从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人之初,性本善。但人的一生,都是自私的。对于这点,我们无须感觉不妥,更无须为此感到羞愧。自私并不意味着会去损害他人利益;自私的基点是我们首先必须善待自己;自私的内涵是为了获取自己的最大的最长远的利益,必须遵从社会的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



俺LG在读完《国富论》之后,就正色地告诉孩子:人都是自私的。他对俺们小的时候接受的那些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教育非常地不以为然。


俺告诉孩子: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遇事不首先想到自己的。但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合作与搏弈中,既可以是有人赢,有人输,两者相加,和数为零的“零和游戏”,也可以是两败俱伤,鱼死网破的“负和游戏”,但仍然可能是双赢共赢,皆大欢喜的“正和游戏”。


为了达到这种“正和”的完满结果,我们就要充分利用人性自私的特点。


我们经常碰到各种推销员,你觉得他们容易成功吗?


儿子说:我觉得他们很难成功,至少我在你这里很少看到他们有成功的。


俺说:对了。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能成功吗?


儿子说:因为他们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说不到点子上。


俺说:你说得非常对。绝大部分推销员推销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只为自己打算,只想着怎么替自己挣钱,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顾客所需要的是什么呢?其实,你只有知道了顾客的所需,才可能对症下药地提供你的产品,或者你的服务。事实上,这样也才能解决你自己的问题。



你看你以前晚上不刷牙时,如果我们只是叫你去刷牙,你可能不会多么把它当回事.但是,当我们告诉你:如果不刷牙,形成龋齿后,牙医的治疗会让你终生难忘,因为那就像用针尖长时间地扎你的手指一样疼痛难忍时,你马上就乖乖地刷牙去了一样----因为我们知道你害怕的是什么,所以,这种策略就很容易奏效。


当我们与别人合作时,我们通常先要通过与别人的交谈,了解对方的难处,了解对方的所需,然后,再来看看我们自己能够不能够帮助别人解决这些个难题?如果能够,我们又如何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还换取自己的利益呢?在利益的问题上,只有考虑了别人的利益,才能保证自己得到利益;只有确保别人得到利益,才能使得自己的利益相对最大。永远不要想独吞利益,蛋糕永远要大家分着吃.



比如说:对方急需钱,所以付款方式比较苛刻,那就可能降低成交总价;如果对方只是希望快点成交做出业绩好向上级交代,我们就更容易在各个条款上保障自己的利益。。。合作对手千差万别,但每个人首先都是为自己着想的。所以,把握住了这一点,即使不懂事的孩子都会乖乖与我们合作,更遽论心志成熟的成年人了。


成功的推销员比一般的推销员的业绩能超出几百倍,这充分说明了能时刻关心,关注,关怀别人的人,必然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合作。只要你能够成功地把握住他人的所思所想,并围绕着对方的需要谈论问题,去帮助他人解决问题,那么,你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你的未来永远无须我们担心,你就会像一只可爱的狗狗似的,所到之处,随处都会受到欢迎。。。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