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出门不在家必须得找人帮忙照看房子,要不然离家半个月家里能让贼搬空喽……
加拿大的治安这么不好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出门不在家必须得找人帮忙照看房子,要不然离家半个月家里能让贼搬空喽……
加拿大的治安这么不好吗?

今年夏天去墨西哥,遇到一对住素里的华人老侨,他们在当地小贩手里买一些小旅游记念品的时候,我和他们聊天,他们告诉我这些东西是买给替他们照看房子的印度邻居的两个小女儿的。他们说他们与这家印度邻居的关系很好,一家外出,另一家就负责照看对方的房子。那位太太说,她有一个朋友,出去一个月,房子没有人照看,回来的时候,家里让人搬空了……

“搬空”的故事就是这么聊天时听来的,真实与否以及是否有夸张,不详。

不过说到加拿大的治安,我认为比美国好,至少晚上可以上大街。但毕竟是私人可以有枪的地方,今年春天我在温哥华呆的那两个月,隔不了几天就是一起枪案。另外加拿大的青少年问题远比中国严重,主要是吸毒和帮会问题。还有就是移民国家,不同的族裔之间难免有些敌视,一些西人小痞子有时夜晚会向落了单的亚洲人挑衅,这种挑衅的性质有点像中国大城市里的痞子欺辱外来的农民工似的。

对了,今天晚上电视刚报导北温的海边公园里发现了一具尸体……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41:温哥华衣食住行之“木石前盟”(下)

[FONT=宋体]“汤耗子”([/FONT]Townhouse[FONT=宋体])在中国被译成“连排别墅”,我觉得不太靠谱儿,因为即使抛开其原义不谈,“别墅”这两个字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宽敞奢华的大宅子,而血统纯正的“汤耗子”既不宽敞、也不奢华,就是欧洲城市平民普通的住宅。我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第一次去欧洲,在荷兰海牙的大街上见到的那些挤挤差差、并肩而立的三层窄劈儿小楼,有人指着告诉我,那就是“汤耗子”。[/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虽然“汤耗子”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跟着它们的主人一起从欧罗巴“移民”到了美利坚,但是在这里却一直没能混出头。北美有得是荒地,“野耗子”(建在荒郊野外的[/FONT]House[FONT=宋体])敞开了建,谁还建这种憋憋屈屈的“汤耗子”呢?所以长期以来,除了像纽约、蒙特利尔这样的大城市,“汤耗子”在北美的多数城市,都形不成太大的气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温哥华真正混成大城市,也就是最近这三十多年的事,上篇“杂记”中讲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哥华人口爆炸时,匆匆忙忙建起来了也多是独立[/FONT]House[FONT=宋体],“汤耗子”并不多。但是到了近十几年,温哥华的地皮也显出紧张来了,“汤耗子”才开始慢慢多起来。现在像本拿比、列治文这几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新开发的[/FONT]House[FONT=宋体]社区,基本上都是以[/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为主,很少再能见到占地很大的独栋[/FONT]House[FONT=宋体]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008.jpg前几年建的“老汤”,新的“汤耗子”一般面宽会更窄一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认识一人,手里有俩糟钱儿,一直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国内九几年那会儿手里有个几百万人民币就能鼓捣个房地产项目玩玩的“黄金时代”。哪天我得告诉他,可以上温哥华圆他的“地产梦”来:买两三栋占地大点儿的旧[/FONT]House[FONT=宋体],拆平了重新做个规划报政府一批,原地起一排“汤耗子”再卖――在温哥华,这就叫“房地产开发”。不过,我大概估了一下投资效益,如果纯是为了“圆梦”还成,要是打算发财,那还不如把钱留在国内炒房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与[/FONT]House[FONT=宋体]一样,基本上都是用木材建的。早期的“汤耗子”大多是两层,面积也大,多在[/FONT]200[FONT=宋体]平米上下,而且后面甭管大小都有个院子。到了最近几年,新建的“汤耗子”越来越小,超过[/FONT]160[FONT=宋体]平米就算大的了,有很多也就是[/FONT]140[FONT=宋体]左右。这么小的面积还是三层,里面感觉难免有些逼仄。而且,有的新“汤耗子”连院子都没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汤耗子”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跟着市场走的,随着温哥华的地皮越来越紧张,房价水涨船高,要想把房子的总价控制住,唯有尽量减少占地、压缩面积。“汤耗子”压根儿就不是有钱人家住的,它吸引的还是那些手头不很富裕的城市平民阶层。论总价,它比独栋[/FONT]House[FONT=宋体]便宜多了;论单价,它又比“石屎柏文”低上不少。而且,好歹也是“上有天、下有地”,从这一点来说,能住上一劈儿“汤耗子”,也算是圆了半个“北美梦”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汤耗子”便宜,也是相对于独立[/FONT]House[FONT=宋体]和高层公寓来说的。记得几年前我刚打算移民的时候,在网上看列治文的房价,两三年新的“汤耗子”,面积[/FONT]200[FONT=宋体]平米,当时也就是三十万加币左右,现在同样的房子起码是奔着六十来万去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选择买“汤耗子”,有的人是因为有[/FONT]House[FONT=宋体]情节但又不接受不了[/FONT]House[FONT=宋体]的价格,但也有的人却图的是住“汤耗子”省心。新开发的“汤耗子”区,大多有统一的物业管理。加拿大居民社区的物业管理当然不能与中国比,没有那么大的服务范围和那么多的人手,但起码门外时不时有人负责收拾收拾、照应照应,自己免了扫雪打草清树叶子的任务,偶尔离家几天,不会像住[/FONT]House[FONT=宋体]似的那么不放心。当然有服务就会产生费用,“汤耗子”的管理费一般比公寓低,新小区每个月大概差不多一百多块钱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最后说说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大温地区的公寓分为两种:木制的[/FONT]Lowrise[FONT=宋体]和钢筋混凝土的[/FONT]Highrise[FONT=宋体]。前者在《移民杂记[/FONT]28[FONT=宋体]:新居》中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这一回重点说说被称为“石屎柏文”的[/FONT]Highrise[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009.jpg一处位于绿地前的Lowrise――低层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香港人为什么把混凝土称为“石屎”呢?是不是因为混凝土浇筑时的形态引发的联想?这是我乱猜,没找到出处。有一次去看一个[/FONT]Open House[FONT=宋体],女主人是香港人,向我夸耀她家房子的结构:“我这个房子是石屎的,现在的房子都是木头的,很少能找到我家这样石屎的……”这么一位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女士满嘴“屎”长“屎”短的,我就想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至于“柏文”,应该好理解,是[/FONT]Apartment[FONT=宋体]的音译,不过这俩汉字的普通话读音和那个英文词儿的原音好像也差得远了点,应该是粤语的读音更接近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虽然用词不雅,但说起来香港人绝对有资格给温哥华的高层公寓命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批香港人移民温哥华。正是这批腰包鼓鼓的香港人催生了温哥华的公寓建设热潮。[/FONT]1986[FONT=宋体]年温哥华世博会后,香港人李嘉诚在温哥华市中心的[/FONT]False Creek[FONT=宋体]沿岸购进地皮,盖起一大片高层“石屎柏文”,一举为温哥华带来[/FONT]5[FONT=宋体]万新居民,而这[/FONT]5[FONT=宋体]万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香港的移民![/FONT]5[FONT=宋体]万居民有什么了不起?北京一个“天通苑”就是[/FONT]40[FONT=宋体]万人。不错,可北京市常住人口是多少?近[/FONT]1700[FONT=宋体]万。温哥华呢?[/FONT]50[FONT=宋体]余万(是温哥华市,不是大温哥华)。[/FONT]5[FONT=宋体]万就差不多快达到是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继香港人之后,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潮又进一步巩固了高层公寓在温哥华地产市场中的强劲地位。我认为,高层公寓在一座城市中大量涌现,是这座城市从“乡镇”级向“都市”级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么说决无轻视乡村小镇或是盲目崇拜高层建筑的意思。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土地不堪重负的时候,把人摞起来向空中发展是唯一的出路,而且,人口越多摞得越高。所以,一座城市的建筑的高度只能说明该城市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状况,说明不了别的。但奇怪的是我们东方人似乎总想用大楼的高度来证明什么。[/FONT][FONT=宋体]前两天我在列治文图书馆看到一本叫做《[/FONT]Top 10 of Everything 2010[FONT=宋体]》的画册,那里面有一个榜单是关于世界最高的十座楼的,十座高楼中有九座是亚洲的,其中中国两岸三地就占了六座。本来榜首之争也是在中国人[/FONT][FONT=宋体]之间进行的:台湾[/FONT]101[FONT=宋体]大厦曾是世界第一高,上海人不服,盖了一个结构高度更高的环球金融中心。看到上海后来居上,台湾人不忿,宣称如果加上塔尖儿,还是我们的[/FONT]101[FONT=宋体]最高。这边还没掐明白呢,[/FONT][FONT=宋体]阿联酋那边的“迪拜塔”已经悄然竣工,无论算不算塔尖儿,迪拜塔都是世界之最,这才给这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竞赛暂时画了个句号。马来西亚的双峰塔、台北的[/FONT]101[FONT=宋体]好歹还坐了几天“世界之最”的金交椅,最苦的就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争了半天,结果是竹篮子打水。不过好在那本画册上的排行榜五花八门,在“世界上最高的带洞的建筑”榜单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终于拔了个头筹――幸亏当初设计师把这栋摩天楼脑袋顶上那个饱受争议的大窟隆给留下来了,总算是得了个安慰奖吧。算便说一句,在这个榜单上,窟隆更大的北京[/FONT]CCTV[FONT=宋体]大厦弄了个第八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到建筑师,我对温哥华某些石屎柏文的设计颇有不解之处。[/FONT]
[FONT=宋体]先说结构。不知是不是温哥华的“石屎”过于金贵,舍不得多用,这里新建的高层公寓多采用混凝土用量最少的“无梁柱板”结构,就是排成方阵的若干根圆柱、一层一层地顶着楼板,在每个楼层内分割居住单元和房间的是轻型材料,没有受力作用。对比国内高层住宅建筑最常用的“全现浇”结构(板、墙、柱、梁都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的),这里的公寓楼总觉得看上去单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d.jpg列治文市中心新建起来的“石屎柏文”,看上去挺透亮,但也感觉有点单薄,反而是右侧的旧公寓更敦实一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再说平面设计。受他那种结构的限制,温哥华的“石屎柏文”很少有南北通透的“板楼”,基本上都是“塔楼”。塔楼的缺点不仅是不通透,更在于它不得不牺牲半数以上房子的“朝向”。温哥华的“石屎柏文”很讲究朝向,但他讲究的和我们不一样。中国的房子讲究的是坐北朝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接收到冬日的暖阳。温哥华不是,他的朝向,第一个追求的是[/FONT]View[FONT=宋体],也就是景色。这是温哥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决定的,登高一望,雪山、海湾、河流、湖泊、森林、公园……美景无处不在,这么好的景色不追逐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所以对“[/FONT]view[FONT=宋体]优先”这一条咱没意见。令我不能理解的是,在[/FONT]view[FONT=宋体]没有绝对优势的地段,房子往往被建成东西向的。向当地人打听,说在温哥华朝西的房子被认为最好。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钱不住东南房”,东房和南房就分别指的是朝西和朝北的房子,前者夕晒、后者终日不见阳光。温哥华人喜欢朝西的房子不知道是什么道理,难道与洋人对落日景色情有独钟有关?这也是瞎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地产市场三足鼎立,[/FONT]House[FONT=宋体]、“汤耗子”、公寓,各有自己的目标客户群:[/FONT]House[FONT=宋体]是给喜欢传统北美生活方式的居民准备的;“汤耗子”适合手头不太宽裕的小家庭;公寓呢?千万别以为住公寓的都是买不起[/FONT]House[FONT=宋体]的穷人,亿万富豪要么住郊区的豪华别墅、要么住市中心的顶级公寓,这是在论的。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一套全海景的[/FONT]Penthouse[FONT=宋体](高层公寓最顶层的豪华住宅)卖到上千万加币也不算新鲜。当然,“石屎柏文”吸引的,主要还是沉醉于都市生活的普通人。正因为这样一种定位,所以“石屎柏文”大多位于繁华热闹交通方便的市中心区,例如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本拿比[/FONT]Metrotown[FONT=宋体]和列治文[/FONT]Bighouse[FONT=宋体],而且多以面积百八十平米的“两室两卫”户型为主。在这里想找一套适合咱这样普通百姓居住的大三居“石屎柏文”很难,四居更是几乎没有,或许在开发商看来,您需要那大么的房子,还是去买[/FONT]House[FONT=宋体]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如果把温哥华三种房子的单价折算成人民币,与北京的房价去比,温哥华的[/FONT]House[FONT=宋体]远比北京的别墅便宜;“汤耗子”两边的价格差不多;“石屎柏文”则要比北京的高层公寓贵上不少。当然这种绝对的比较说明不了太多的东西,房子跟房子不一样,[/FONT]Housed[FONT=宋体]在北美就是最普通的民居,而别墅在中国则是顶级豪宅,公寓也如是,温哥华的“石屎柏文”都是精装修到位,普遍建有装饰华丽的大堂,游泳池、健身房一应俱全,看上去比国内的公寓标准要高一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即使是在温哥华当地,同一地区的三种房子去比,也是“石屎柏文”单价最高。在列治文,一套两三年新、[/FONT]100[FONT=宋体]平米左右的两居室,大概可以卖到[/FONT]45[FONT=宋体]万加币左右。“石屎柏文”不但一次性投入贵,居住成本也高。高层公寓的管理费要比“汤耗子”高,您想啊,上面说的那些游泳池、健身房以及停车位什么的都是不另收费的,住户免费随便用,这管理费能不高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饶是如此,“石屎柏文”仍是很多新移民的首选,特别是那些以陪孩子在温哥华读高中、大学为己任的小家庭,以及需要经常往返于中加两国之间、尚未下定决心在温哥华扎根儿一辈子的新移民,对他们来说,“石屎柏文”方便、舒适、省心的优势是难以被替代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们是陪孩子读高中、大学的小家庭,我还是希望选择公寓,但合适的HOUSE跟西人一起住也可以考虑。月1000CAN的计划楼主建议哪个比较好啊?我不想一去就考虑买房的事,先适应再说。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LZ对房产的分析那可是相当的精准哦,不会是做房地产的吧,家园里有许多投资移民是做房开的哦.
“石屎柏文”方便、舒适、省心的优势确实是难以替代,比较适合像我这般有些懒的人.比单价“石屎柏文”高一点,但比总价呢.另物管费怎么个贵,都含啥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们是陪孩子读高中、大学的小家庭,我还是希望选择公寓,但合适的HOUSE跟西人一起住也可以考虑。月1000CAN的计划楼主建议哪个比较好啊?我不想一去就考虑买房的事,先适应再说。

大温哥华地区的公寓租金虽然因为城市不同而小有差异,但这个差异不像是买房那样的倍数关系。在列治文,月租金1000加币大概只能租到比较旧的两室一卫低层公寓,在温哥华要稍贵一点。

House的租金差异比公寓大,在列治文一个独立出租单位(一室一卫加简单厨房)要七、八百,到了素里大概只要四、五百。

多伦多的房价比温哥华便宜,但是多伦多租房比温哥华贵,特别是公寓,因为多伦多公寓的管理费特别贵。

公寓贵一点,但住着舒服,而且位置往往比较方便。housew便宜一点,环境安静,但冬天取暖什么的,要看房东是否慷慨,所以舒适性差一些。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LZ对房产的分析那可是相当的精准哦,不会是做房地产的吧,家园里有许多投资移民是做房开的哦.
“石屎柏文”方便、舒适、省心的优势确实是难以替代,比较适合像我这般有些懒的人.比单价“石屎柏文”高一点,但比总价呢.另物管费怎么个贵,都含啥呢?

总价当然是house最高,因为house面积多是2000尺以上、甚至3000多尺的;石屎柏文和汤耗子总价差不太多,但石屎柏文的面积多是1000至1200尺左右两居室,很少有更大的,当然温哥华市中心的海景豪宅除外,那种有五、六千尺的大公寓,要价一千多万。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记得小的时候在农村,各家住的房子可能就是现在你所说的独立屋吧,没有小区管理,独立存在的。安防靠各人。
长大后来到大都市,发现城里的房子真好,有统一的安防,统一出入管理,维修不用自己操心,垃圾有人收走,等等比起独立屋有着诸多好处。从此喜欢上了商品房(中国不就是这样称呼么)。
后来,城里也出现了独立屋,不过是在统一管理的小区里的别墅和联排,除了喜欢它的车能开到自家来(如果是高层,购物回来从车库拎到家可是够呛的啊)别的倒没觉得它怎么好。至少从来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觉得能拥有自己的别墅是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

从来不喜欢大房子,房子太大了难得做卫生和保养,也冷清,也耗能。一直以来都觉得够住就很OK了。希望这个观点能在去了加以后能得到改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从来不喜欢大房子,房子太大了难得做卫生和保养,也冷清,也耗能。一直以来都觉得够住就很OK了。希望这个观点能在去了加以后能得到改善。

如果是入乡随俗,体验北美生活,应该选House,毕竟那是北美民居的典型代表。除了北美,全世界其他地方大概只有乡村才会有大量独立屋,城市则少而又少。我想这一方面与北美人口密度小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北美大多数城市的历史比较短,他们的城市化走的道路与欧洲和亚洲不同。

拿温哥华来说,如果以亚欧的城市标准来衡量,大概只有Downtown那一小块地方可以称为“城市”,而整个的温西、温东作为低密度住宅区,只能叫Community。

北美的城市就是这么一种结构,写字楼和公寓几乎全部集中在Downtown,House全在Community,Townhouse则是两者之间的过渡。而且,Downtown的面积很少,大约只能占到城市总面积的20%至30%。

如果喜欢传统的城市生活,公寓是不二之选。

我感觉在城市总的面积规模已没有太大扩张余地的前提下,北美的城市在开始慢慢向欧亚传统大城市的模式靠拢:公寓、城市屋已成为新建住宅的主力,越来越多,而新建的House则越来越少,在靠近城市中心区的地方,一些旧House被开发商买下后拆除重新为公寓或城市屋。这样一来,以写字楼、公寓、商业建筑为主体的“城市”在缓缓蚕食以Houseo 为主的Community……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42:温哥华衣食住行之“公交陆海空”

[FONT=宋体]因为属于跨片儿借读,女儿的学校离家就比较远了,大约有五公里。学校没有校车,通勤要自己解决。加拿大的中学生上下学最常见的交通方式有两种:住得近的,腿儿着;住得远的,坐公交。家长驾车接送和骑自行车的,都不多。女儿上学搭乘公交车非常方便,这头儿的车站牌子在我家公寓门口,那头儿的车站牌子在学校门口,中间不用倒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都说美加两国是架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因为地广人稀,出门半里地就是荒郊野外,离开屁股底下这四个轱辘简直就活不了了。按照我的经验,私人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地方,公交系统一般就比较落后。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温哥华搭乘公交车竟然还算方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市本身很小,公交根本施展不开,所以大温哥华地区的几个主要城市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公交系统。这个系统很牛,不但是跨境运行,而且是陆海空全方位立体作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公交系统的“陆军”当然就是最普通的公交巴士。陆军是传统兵种,历史悠久、数量庞大。温哥华的巴士([/FONT]Bus[FONT=宋体])线路大概有[/FONT]200[FONT=宋体]条左右,大温哥华地区的各个城市基本都在其覆盖之下。温哥华的巴士车站很有意思,站牌子上只有线路编号,不像国内那样标明沿线所有车站的名字,但是站牌子的立杆上套着一个纸筒,上面是该线路巴士的车次时刻表。巴士能像火车似的按照时刻表运营,一定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班次不太密集,二是沿途堵车的概率低,不然发不出两班车去这个时刻表就乱套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1099.jpg如果公交巴士算是“陆军”的话,那这俩跟在巴士屁股后面的“板儿爷”,大概就只能归类于民兵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公交中的“海军”力量叫[/FONT]SeaBus[FONT=宋体]海上巴士,是指往返于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和北温哥华市之间的客运轮渡。这条航线穿越的是[/FONT]Burrard[FONT=宋体]湾,虽然不很远,但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公交。只是这支“海军”过于迷你,就这么一支“舰队”这是公交系统中唯一的海上线路,至于连接[/FONT]Gulf [FONT=宋体]岛(温哥华外岛的总称)的那些轮渡,已经不属于公交范畴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1024.jpg一艘SeaBus 正在从对岸的北温哥华驶向近景处的温哥华Downtown。[/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公交有“陆军”、“海军”都不新鲜,怎么着?还有“空军”?横不会温哥华拿飞机当公交用吧?当然不会,哪儿找那么大的公交站去呀。说起来这“空军”叫得有点勉强,就是咱们所说的“轻轨”。这“轻轨”跟天空挨得上吗?怎么挨不上呀?那“轻轨”不是架空的吗?不是在脑袋顶上窜来窜去的吗?人家温哥华就管“轻轨”叫[/FONT]SkyTrain[FONT=宋体]天空列车,简称“天车”。温哥华的天车线路只有三条:连接温市中心和素里市的“博览线”([/FONT]Expo Line[FONT=宋体]);温市中心出发、围着本拿比兜一个圈子再回到温哥华的“千禧线”([/FONT]Millennium Line[FONT=宋体]);连接温市中心、机场和列治文市的“加拿大线”([/FONT]Canada Line[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RIMG1071.jpgSkytrain的车站站台。

[FONT=宋体]巴士、海上巴士、天车三者的运营商是一家,叫[/FONT]TransLink[FONT=宋体]。所以三者实行一票制。怎么个一票制呢?买一张票,从第一次使用时开始计时,一个半小时之内,可以在以上三者之间无限次换乘。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限制,就是如果你买的是一区票,不能跨区用,跨区要加价。[/FONT]TransLink[FONT=宋体]在大温地区的地图上划了三个区:温哥华自己是一个区;紧围着温哥华的西温、北温、本拿比、新西敏、列治文是一个区;再外围的那些城市算是一个区。之所以划区,是为了在车票上分出档次来。只在你自己那个区里跑,怎么跑都是一区票的价格;跨界到了旁边的区里,就要买两区票了;如果连跨两区,比如从温哥华到外围的素里,那就非三区票不可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公交的票价很值得说一说。三个区三个票价,当然是一个比一个高,一区票[/FONT]2.5[FONT=宋体]元,二区票[/FONT]3.75[FONT=宋体]元,三区票[/FONT]5.0[FONT=宋体]元。这个价格贵不贵呢?这么说吧,当地一公升汽油才一块来钱,坐一趟公交车相当于加两升半汽油,您说这公交车票贵不贵?这么贵的票价,又是垄断经营,按说这个[/FONT]TransLink[FONT=宋体]应该肥得流油才对,可事实并不如此。有一回在电视上看到[/FONT]TransLink[FONT=宋体]的领导苦着脸报怨:老百姓都不愿意坐公交,害得我们的巴士整天空着车满街跑,一年下来赔得一塌糊涂。照此下去,要么减少线路压缩成本,要么就还得提高票价……看到这里我都替这位老兄叫屈:没摊上一个明白政府!发展公交不靠政府拿出强力措施来调控,只靠一个企业与市场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掰腕子,那能有好结果么?对比一下公交车票和汽油的价格,再考虑到在当地花个五六万就能买一辆崭新的奔驰宝马,试想一下,能有多少人愿意日常通勤以公交代步呢?还要减线路、涨票价?那不是越整越没人坐、直接往“黄”里去了么?加拿大仗着自己是能源大国,在节能环保方面觉悟似乎不高,在这一点上他们应该向同是发达国家的西欧和日本学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公交票价也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晚上[/FONT]6[FONT=宋体]点半以后以及周末和节假日全天不分区,一区票就可以穿越整个大温地区;在一些便利店里有[/FONT]10[FONT=宋体]张一叠的[/FONT]Faresaver Tickets[FONT=宋体]出售,这种票比在车站和公交车上买的单张票便宜,一区票合[/FONT]1.9[FONT=宋体]元一张,二区票[/FONT]2.85[FONT=宋体],三区票[/FONT]3.8[FONT=宋体]元;老人、学生、儿童乘车,票价也有优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对整天乘车的人来说,买月票会实惠一些,三个区的月票价格分别是[/FONT]73[FONT=宋体]元、[/FONT]99[FONT=宋体]元和[/FONT]136[FONT=宋体]元。老人、小孩和学生的月票便宜,[/FONT]42[FONT=宋体]元一张,而且不分区。女儿每天上下学就是拿着月票坐公交车。女儿买月票还有个故事:有“明白人”告诉我,学生打月票要凭学生证。入学的第一个月,因为学生证还没有发下来,我就老老实实地给女儿买了一张一区的普通月票。后来才知道,跟本没有那一说!卖月票的就是一个代销点的售货员,他有什么资格查验顾客的证件呀。不动脑子、偏听偏信让我充了一回大头,多花了三十块钱。[/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以前出国,偶尔搭乘过当地的地铁,而公共巴士,就是在北京我也有好几年没怎么坐过了,现在的公交网络发展太快,密如蛛网,对这个复杂的系统我多少有点犯怵。但是到了温哥华,没办法了,前面说过,因为我家地处列治文市中心,生活便利,所以一直没有买车,这么一来,如果去远一点的地方,就只能靠公交代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温哥华乘巴士,很多规矩是与中国不一样的。如果在车上买票,要准备好零钱,自己投到司机旁边的售票机里,不设找零儿。像我这样图省钱的,一般都是用事先买好的[/FONT]Faresaver Tickets[FONT=宋体],上车后把票塞进售票机里检票。售票机里吐出来的票上面会打上了这张票的有效时间按上车时间向后推一个半小时,再搭乘其他公交线路时,只要检票时间没有超过这个时间点,就不用再花钱了。车上有电子屏幕报站,不过跟眨么眼儿似的,一不留神就滑过去了。车也不是站站停,想下车提前拉车窗上的绳子提醒司机。车门是半自动的,下车时要自己推才能打开。当地人、特别是一些女孩儿习惯下车时扭头冲前面的司机喊一嗓子:“三克油!”跟唱歌儿似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搭乘[/FONT]SkyTrain[FONT=宋体]和[/FONT]SeaBus[FONT=宋体]是在车站的入口处买票或检票,负责这项工作的也是机器这地方人工贵。我第一次乘[/FONT]SeaBus[FONT=宋体]的时候,以为检票机是在登船口,便一路大摇大摆地往里走,到了候船室才发现里面没有检票机,只好硬着头皮上了船,做了一回“非故意逃票者”。[/FONT]TransLink[FONT=宋体]有自己的警察,时不时会出现在[/FONT]Bus[FONT=宋体]、[/FONT]SkyTrain[FONT=宋体]和[/FONT]SeaBus[FONT=宋体]上查逃票者。前一阵子有群众在媒体上抱怨:[/FONT]TransLink[FONT=宋体]的警察放着“打击公交犯罪”这样的正经事儿不干,一天到晚就知道查逃票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温哥华乘公交,如果不是熟悉的线路,最好出门之前先上[/FONT]TransLink[FONT=宋体]的网站查清楚应该乘坐的线路和班次。饶是如此,像我这样上了车就两眼一抹儿黑的,也免不了出岔子。第一次去[/FONT]DownTown[FONT=宋体],当时[/FONT]Canada Line[FONT=宋体]还没开通,坐的是[/FONT]98[FONT=宋体]路巴士,事先都查明白了,是在终点站[/FONT]Waterfront[FONT=宋体]下,于是就坐在车上放心大胆地等着到总站了。这一路上到站出站、上车下车,就是不见要到总站的迹象,后来再看车外的风景感觉似曾相识,这才意识到车已经在[/FONT]DownTown[FONT=宋体]里兜了一个圈子开始往回开了原来[/FONT]Waterfront[FONT=宋体]这个“终点站”就跟普通车站一样,靠一下就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还有一种车站也挺“损”的。在一些枢纽级的换乘站,同一条线路的巴士,上行的和下行的两趟车可能都停靠在同一条马路边儿上,如果你着急忙慌的看见站牌子就上、而没弄清这辆车是往南的还是往北的,很可能就南辕北辙了。新开通的[/FONT]Canada Line[FONT=宋体]也有这个问题,坐该线天车无论是从列治文去机场,还是从机场回列治文,都必须在[/FONT]Bridgeport[FONT=宋体]换乘,如果你换乘时不看清楚来开过来的列车是去哪儿的,搞不好那车就又把你送回到你上车的地方去了。很多家住列治文的华人老头儿、老太太批评[/FONT]Canada Line[FONT=宋体]的标识都是英文的,看不懂,我估计老人家们没少在这条线上嘬瘪子。[/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挺喜欢温哥华的公交系统的,不挤、不堵,也挺方便,除了票价贵了点,没大毛病。[/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之四:为什么是加拿大?

。。。。。。[FONT=宋体][FONT=宋体]这个听上去就有点扯淡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FONT]

[FONT=宋体]这个“八路”,就是加拿大了。[/FONT]

[FONT=宋体]不愧是白求恩的故乡,培养过国际主义战士的地方。别人都不玩了,就她还死扛着“招降纳叛”的大旗,一副宁可撑死也不被吓死的大义凛然气概。[/FONT]

[FONT=宋体]必须承认,咱也不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才来的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目的地国家,加拿大也确实是一个上策之选: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稳定的社会局势、良好的治安环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她那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FONT]

[FONT=宋体]在这样一个具有马赛克式的移民文化的国度里,至少,咱去了不会感觉太见外吧。[/FONT][/FONT]
写得好 :wdb10: 俺也正在途中 适合不适合的都占着些 ~:wdb9: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