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41:温哥华衣食住行之“木石前盟”(下)
[FONT=宋体]“汤耗子”([/FONT]Townhouse[FONT=宋体])在中国被译成“连排别墅”,我觉得不太靠谱儿,因为即使抛开其原义不谈,“别墅”这两个字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宽敞奢华的大宅子,而血统纯正的“汤耗子”既不宽敞、也不奢华,就是欧洲城市平民普通的住宅。我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第一次去欧洲,在荷兰海牙的大街上见到的那些挤挤差差、并肩而立的三层窄劈儿小楼,有人指着告诉我,那就是“汤耗子”。[/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虽然“汤耗子”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跟着它们的主人一起从欧罗巴“移民”到了美利坚,但是在这里却一直没能混出头。北美有得是荒地,“野耗子”(建在荒郊野外的[/FONT]House[FONT=宋体])敞开了建,谁还建这种憋憋屈屈的“汤耗子”呢?所以长期以来,除了像纽约、蒙特利尔这样的大城市,“汤耗子”在北美的多数城市,都形不成太大的气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温哥华真正混成大城市,也就是最近这三十多年的事,上篇“杂记”中讲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哥华人口爆炸时,匆匆忙忙建起来了也多是独立[/FONT]House[FONT=宋体],“汤耗子”并不多。但是到了近十几年,温哥华的地皮也显出紧张来了,“汤耗子”才开始慢慢多起来。现在像本拿比、列治文这几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新开发的[/FONT]House[FONT=宋体]社区,基本上都是以[/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为主,很少再能见到占地很大的独栋[/FONT]House[FONT=宋体]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几年建的“老汤”,新的“汤耗子”一般面宽会更窄一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认识一人,手里有俩糟钱儿,一直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国内九几年那会儿手里有个几百万人民币就能鼓捣个房地产项目玩玩的“黄金时代”。哪天我得告诉他,可以上温哥华圆他的“地产梦”来:买两三栋占地大点儿的旧[/FONT]House[FONT=宋体],拆平了重新做个规划报政府一批,原地起一排“汤耗子”再卖――在温哥华,这就叫“房地产开发”。不过,我大概估了一下投资效益,如果纯是为了“圆梦”还成,要是打算发财,那还不如把钱留在国内炒房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与[/FONT]House[FONT=宋体]一样,基本上都是用木材建的。早期的“汤耗子”大多是两层,面积也大,多在[/FONT]200[FONT=宋体]平米上下,而且后面甭管大小都有个院子。到了最近几年,新建的“汤耗子”越来越小,超过[/FONT]160[FONT=宋体]平米就算大的了,有很多也就是[/FONT]140[FONT=宋体]左右。这么小的面积还是三层,里面感觉难免有些逼仄。而且,有的新“汤耗子”连院子都没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汤耗子”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跟着市场走的,随着温哥华的地皮越来越紧张,房价水涨船高,要想把房子的总价控制住,唯有尽量减少占地、压缩面积。“汤耗子”压根儿就不是有钱人家住的,它吸引的还是那些手头不很富裕的城市平民阶层。论总价,它比独栋[/FONT]House[FONT=宋体]便宜多了;论单价,它又比“石屎柏文”低上不少。而且,好歹也是“上有天、下有地”,从这一点来说,能住上一劈儿“汤耗子”,也算是圆了半个“北美梦”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汤耗子”便宜,也是相对于独立[/FONT]House[FONT=宋体]和高层公寓来说的。记得几年前我刚打算移民的时候,在网上看列治文的房价,两三年新的“汤耗子”,面积[/FONT]200[FONT=宋体]平米,当时也就是三十万加币左右,现在同样的房子起码是奔着六十来万去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选择买“汤耗子”,有的人是因为有[/FONT]House[FONT=宋体]情节但又不接受不了[/FONT]House[FONT=宋体]的价格,但也有的人却图的是住“汤耗子”省心。新开发的“汤耗子”区,大多有统一的物业管理。加拿大居民社区的物业管理当然不能与中国比,没有那么大的服务范围和那么多的人手,但起码门外时不时有人负责收拾收拾、照应照应,自己免了扫雪打草清树叶子的任务,偶尔离家几天,不会像住[/FONT]House[FONT=宋体]似的那么不放心。当然有服务就会产生费用,“汤耗子”的管理费一般比公寓低,新小区每个月大概差不多一百多块钱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最后说说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大温地区的公寓分为两种:木制的[/FONT]Lowrise[FONT=宋体]和钢筋混凝土的[/FONT]
Highrise[FONT=宋体]。前者在《移民杂记[/FONT]
28[FONT=宋体]:新居》中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这一回重点说说被称为“石屎柏文”的[/FONT]
Highrise[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一处位于绿地前的Lowrise――低层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香港人为什么把混凝土称为“石屎”呢?是不是因为混凝土浇筑时的形态引发的联想?这是我乱猜,没找到出处。有一次去看一个[/FONT]
Open House[FONT=宋体],女主人是香港人,向我夸耀她家房子的结构:“我这个房子是石屎的,现在的房子都是木头的,很少能找到我家这样石屎的……”这么一位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女士满嘴“屎”长“屎”短的,我就想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至于“柏文”,应该好理解,是[/FONT]
Apartment[FONT=宋体]的音译,不过这俩汉字的普通话读音和那个英文词儿的原音好像也差得远了点,应该是粤语的读音更接近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虽然用词不雅,但说起来香港人绝对有资格给温哥华的高层公寓命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批香港人移民温哥华。正是这批腰包鼓鼓的香港人催生了温哥华的公寓建设热潮。[/FONT]1986[FONT=宋体]年温哥华世博会后,香港人李嘉诚在温哥华市中心的[/FONT]False Creek[FONT=宋体]沿岸购进地皮,盖起一大片高层“石屎柏文”,一举为温哥华带来[/FONT]5[FONT=宋体]万新居民,而这[/FONT]5[FONT=宋体]万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香港的移民![/FONT]5[FONT=宋体]万居民有什么了不起?北京一个“天通苑”就是[/FONT]40[FONT=宋体]万人。不错,可北京市常住人口是多少?近[/FONT]1700[FONT=宋体]万。温哥华呢?[/FONT]50[FONT=宋体]余万(是温哥华市,不是大温哥华)。[/FONT]5[FONT=宋体]万就差不多快达到是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继香港人之后,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潮又进一步巩固了高层公寓在温哥华地产市场中的强劲地位。我认为,高层公寓在一座城市中大量涌现,是这座城市从“乡镇”级向“都市”级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么说决无轻视乡村小镇或是盲目崇拜高层建筑的意思。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土地不堪重负的时候,把人摞起来向空中发展是唯一的出路,而且,人口越多摞得越高。所以,一座城市的建筑的高度只能说明该城市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状况,说明不了别的。但奇怪的是我们东方人似乎总想用大楼的高度来证明什么。[/FONT][FONT=宋体]前两天我在列治文图书馆看到一本叫做《[/FONT]
Top 10 of Everything 2010[FONT=宋体]》的画册,那里面有一个榜单是关于世界最高的十座楼的,十座高楼中有九座是亚洲的,其中中国两岸三地就占了六座。本来榜首之争也是在中国人[/FONT]
[FONT=宋体]之间进行的:台湾[/FONT]101[FONT=宋体]大厦曾是世界第一高,上海人不服,盖了一个结构高度更高的环球金融中心。看到上海后来居上,台湾人不忿,宣称如果加上塔尖儿,还是我们的[/FONT]101[FONT=宋体]最高。这边还没掐明白呢,[/FONT][FONT=宋体]阿联酋那边的“迪拜塔”已经悄然竣工,无论算不算塔尖儿,迪拜塔都是世界之最,这才给这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竞赛暂时画了个句号。马来西亚的双峰塔、台北的[/FONT]
101[FONT=宋体]好歹还坐了几天“世界之最”的金交椅,最苦的就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争了半天,结果是竹篮子打水。不过好在那本画册上的排行榜五花八门,在“世界上最高的带洞的建筑”榜单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终于拔了个头筹――幸亏当初设计师把这栋摩天楼脑袋顶上那个饱受争议的大窟隆给留下来了,总算是得了个安慰奖吧。算便说一句,在这个榜单上,窟隆更大的北京[/FONT]
CCTV[FONT=宋体]大厦弄了个第八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到建筑师,我对温哥华某些石屎柏文的设计颇有不解之处。[/FONT]
[FONT=宋体]先说结构。不知是不是温哥华的“石屎”过于金贵,舍不得多用,这里新建的高层公寓多采用混凝土用量最少的“无梁柱板”结构,就是排成方阵的若干根圆柱、一层一层地顶着楼板,在每个楼层内分割居住单元和房间的是轻型材料,没有受力作用。对比国内高层住宅建筑最常用的“全现浇”结构(板、墙、柱、梁都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的),这里的公寓楼总觉得看上去单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列治文市中心新建起来的“石屎柏文”,看上去挺透亮,但也感觉有点单薄,反而是右侧的旧公寓更敦实一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再说平面设计。受他那种结构的限制,温哥华的“石屎柏文”很少有南北通透的“板楼”,基本上都是“塔楼”。塔楼的缺点不仅是不通透,更在于它不得不牺牲半数以上房子的“朝向”。温哥华的“石屎柏文”很讲究朝向,但他讲究的和我们不一样。中国的房子讲究的是坐北朝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接收到冬日的暖阳。温哥华不是,他的朝向,第一个追求的是[/FONT]
View[FONT=宋体],也就是景色。这是温哥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决定的,登高一望,雪山、海湾、河流、湖泊、森林、公园……美景无处不在,这么好的景色不追逐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所以对“[/FONT]
view[FONT=宋体]优先”这一条咱没意见。令我不能理解的是,在[/FONT]
view[FONT=宋体]没有绝对优势的地段,房子往往被建成东西向的。向当地人打听,说在温哥华朝西的房子被认为最好。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钱不住东南房”,东房和南房就分别指的是朝西和朝北的房子,前者夕晒、后者终日不见阳光。温哥华人喜欢朝西的房子不知道是什么道理,难道与洋人对落日景色情有独钟有关?这也是瞎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地产市场三足鼎立,[/FONT]
House[FONT=宋体]、“汤耗子”、公寓,各有自己的目标客户群:[/FONT]
House[FONT=宋体]是给喜欢传统北美生活方式的居民准备的;“汤耗子”适合手头不太宽裕的小家庭;公寓呢?千万别以为住公寓的都是买不起[/FONT]
House[FONT=宋体]的穷人,亿万富豪要么住郊区的豪华别墅、要么住市中心的顶级公寓,这是在论的。温哥华[/FONT]
Downtown[FONT=宋体]一套全海景的[/FONT]
Penthouse[FONT=宋体](高层公寓最顶层的豪华住宅)卖到上千万加币也不算新鲜。当然,“石屎柏文”吸引的,主要还是沉醉于都市生活的普通人。正因为这样一种定位,所以“石屎柏文”大多位于繁华热闹交通方便的市中心区,例如温哥华[/FONT]
Downtown[FONT=宋体]、本拿比[/FONT]
Metrotown[FONT=宋体]和列治文[/FONT]
Bighouse[FONT=宋体],而且多以面积百八十平米的“两室两卫”户型为主。在这里想找一套适合咱这样普通百姓居住的大三居“石屎柏文”很难,四居更是几乎没有,或许在开发商看来,您需要那大么的房子,还是去买[/FONT]
House[FONT=宋体]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如果把温哥华三种房子的单价折算成人民币,与北京的房价去比,温哥华的[/FONT]
House[FONT=宋体]远比北京的别墅便宜;“汤耗子”两边的价格差不多;“石屎柏文”则要比北京的高层公寓贵上不少。当然这种绝对的比较说明不了太多的东西,房子跟房子不一样,[/FONT]
Housed[FONT=宋体]在北美就是最普通的民居,而别墅在中国则是顶级豪宅,公寓也如是,温哥华的“石屎柏文”都是精装修到位,普遍建有装饰华丽的大堂,游泳池、健身房一应俱全,看上去比国内的公寓标准要高一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即使是在温哥华当地,同一地区的三种房子去比,也是“石屎柏文”单价最高。在列治文,一套两三年新、[/FONT]
100[FONT=宋体]平米左右的两居室,大概可以卖到[/FONT]
45[FONT=宋体]万加币左右。“石屎柏文”不但一次性投入贵,居住成本也高。高层公寓的管理费要比“汤耗子”高,您想啊,上面说的那些游泳池、健身房以及停车位什么的都是不另收费的,住户免费随便用,这管理费能不高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饶是如此,“石屎柏文”仍是很多新移民的首选,特别是那些以陪孩子在温哥华读高中、大学为己任的小家庭,以及需要经常往返于中加两国之间、尚未下定决心在温哥华扎根儿一辈子的新移民,对他们来说,“石屎柏文”方便、舒适、省心的优势是难以被替代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待续……[/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