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宋体]伦敦住房[/FONT]
[FONT=宋体]说到伦敦的住房,我的感受说出来大概会让大家大吃一惊。我登陆伦敦,自以为是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能做的功课都提前做了,由于预期不高,所以,论坛中很多同学的失落我都不曾有过,即便是伦敦的大雪,在我眼里也是严酷不足,雪趣无价。但也许是我对伦敦住房的期望太高了,综合质量与价格,我对伦敦住房的最初印象是感觉失落的。[/FONT]
[FONT=宋体]首先,我想象中的伦敦住房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北美“阳光大宅”的印象。登陆之初的两天,我们住在城南的公寓里,要到[/FONT]DOWNTOWN[FONT=宋体]办事,每天坐公交车来回,沿途的景致倒也契合心意:静谧、祥和、深远。从车窗往外看,可以看到不少院子大而开阔,一层或二层的形状各异的建筑一般坐落于离马路[/FONT]20[FONT=宋体]几米远的地方,加上门口有不少高高的、不知名的树,时值深秋,那些大小不同、高低不一的建筑在婆娑的树影下,引得人遐想无限。那时候,我们一家三口虽然还未倒好时差,且因没有驾照,只能每日在公交车上辛苦奔波,但是对公交沿线的房子的评头论足却是意趣昂然。逆转发生在经纪带我们看房之时,由于我们明确要求在[/FONT]LUCAS[FONT=宋体]学区,又不肯告诉对方买房子的“心理价位”,经纪带我们看的都是[/FONT]20[FONT=宋体]几万的房子,虽然号称“独立别墅”([/FONT]DETACHED HOUSE[FONT=宋体]),但是,其内部结构之紧凑,外部院子之[/FONT]MINI[FONT=宋体],实在在我意料之外。内部而言,虽然是[/FONT]2 STOREY[FONT=宋体]且带地下室的,但是三个卧室紧挨在二楼的一个小过道之间,客餐厅加起来都没有国内这几年新建公寓的客厅开阔,让我想起国内房地产广告上的字眼:紧凑型户型。外部的院子,相当于国内普通一楼公寓的“赠送绿地”,跟“纯别墅社区”的绿地不好比。房子与邻居的距离,真的是伸手可握。而且,这里的社区,几乎看不到任何精心设计布局过的“中央景观”,都是沿着大路小街随处散布,这样的房子,如果房距开阔、绿树掩隐,那么,透出来的是大气的自然美,而偏偏经纪推荐的房子,房挨着房,且几乎家家一个格调,典型的工业化流水线产品,买了这样的房子,感觉又是来“解决住房问题”了,而非理想中的“北美家园”。[/FONT]
[FONT=宋体]我们之所以觉得加拿大的房子比国内便宜,是相对其质量而言的,因为国内的独立屋,动辄成百上千万,一套公寓,也往往不止百万。在国内深受房价之苦的人们,听说这里的[/FONT]DETACHED HOUSE [FONT=宋体]只要几十万加元,便激动得很。然而,就我当时所看到的相当于人民币[/FONT]150[FONT=宋体]多万左右的伦敦独立屋来说,其性价比是让我的预期深受打击的。一来,它虽然号称别墅,却不具备“别墅”两字所内涵的空间感与独立感。从内部看,其舒适度与空间感甚至不如国内的三房公寓;从外部的庭院大小与屋距看,私密性严重不足,未必比公寓强多少。再从理性的角度度量价格,我们把伦敦的房价与国内的“北上广”比是不合适的,论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伦敦与中国苏州都是有相当差距的,所以,我觉得拿苏州的房价与伦敦比,并不至于太“委屈”伦敦(当然,用人均收入比,是另一个考量、另一个意义上的话题)。[/FONT]
[FONT=宋体]众所周知,苏州的东部园区,是苏州乃至江苏经济最活跃、含金量最高,高收入人群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苏州房价最高、房屋成交最活跃的地区,[/FONT]2009[FONT=宋体]年初,由于移民申请迟迟无消息,我曾经到青剑湖周边看新建别墅,那里的别墅区一个挨着一个,但又各自独立,每个小区都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公共景观与私家庭院,建筑风格普遍偏向欧式,但协调中又略有变化。当时由于也处于一个短期的政策调控低谷,一套建筑面积[/FONT]250[FONT=宋体]平,赠送半地下室的别墅价格在人民币[/FONT]300[FONT=宋体]万左右,换算成今日的加元,大概是[/FONT]45[FONT=宋体]万。这是单就成交价格而言,伦敦的“独立别墅”还是有着相对优势,但是,若算上“经常费用”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国内的房子,一旦买下,使用费用极低,在几十年内几乎是一劳永逸。但在伦敦就不同,首先,每年的地税是房价的[/FONT]1.5%[FONT=宋体]左右[/FONT],[FONT=宋体]一套[/FONT]30[FONT=宋体]万的房子(比[/FONT]20[FONT=宋体]万出头的略好,但格局与气质不会比青剑湖边的更胜),每年缴税[/FONT]4500;[FONT=宋体]其次[/FONT],[FONT=宋体]由于气候寒冷,经常大雪压顶,据说大概每[/FONT]15[FONT=宋体]年换一次顶,不大不小一套房子,费用在[/FONT]5000[FONT=宋体]左右,窗户也是一笔大支出,大概也是[/FONT]15[FONT=宋体]年一换,按现行价格,整套全换大概在[/FONT]15000[FONT=宋体]左右(经纪说的不算,我按照身边同学刚实践的情况计算);除此之外,由于这里的气候干燥,且起码半年暖气加热中,家中的地板、家具等也容易老化,不过,这个姑且忽略。我人到中年,期望寿命也不过分,低于平均值,就算再活[/FONT]35[FONT=宋体]年,这[/FONT]35[FONT=宋体]年中的房屋使用费用为,[/FONT]4500x35+5000x2+15000x2=197500[FONT=宋体]。如此算来,我要花在这套房子上的钱实际要接近[/FONT]50[FONT=宋体]万加元,大于苏州青剑湖边的那套别墅。当然,区别在于,国内的那套,[/FONT]45[FONT=宋体]万是一次性付完,伦敦这边,是一次性付完[/FONT]30[FONT=宋体]万,其余陆续后补。不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FONT]35[FONT=宋体]年后,伦敦的房子所剩下的是目前价值[/FONT]30[FONT=宋体]万的房子使用后的折旧价值,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我们对房价不该有过多幻想;而国内,[/FONT]35[FONT=宋体]年后的那套房子的价格没人会相信不高于目前的[/FONT]45[FONT=宋体]万。也就是说,在我们花了几乎相同的代价,住了一样的年份后,房子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出入的。[/FONT]
[FONT=宋体]当然,这些是我最初的考虑,之所以写出来,是心境再现,也自以为是一种理性思维,对后来者或许有参考作用。我近来积极看房,准备买房,是因为从我现在的角度看,伦敦的住房也有它存在的价值。而我的感受变化,只是再次说明,凡事,好与坏,失望与满意,都很因人因时而异。毋宁说,事情能否让我们满意,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它与我们的期望的距离。这倒让我联想起国内这几年经常见诸于报端的一句话:控制通涨预期。物价贵不贵,不在于通涨是否确实地发生了,而在于百姓的“感觉”有没得到有效引导与控制,只要“预期”正确了,再贵的东西也不应该觉得贵,再多发的货币也不是央行的错。是为让我仰止的“政治水平”与“领导艺术”,一般不容易习得,今日有此一感,算是伦敦看房的意外收获。[/FONT]
[FONT=宋体]对伦敦的住房价格是否满意,关键在于个人预期,难有“正确答案”。在伦敦买房的理由之一二,空时再慢慢道来。[/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