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伦敦絮语
呵呵,你看下London这个城市形成的历史?为什么叫London?
所谓欺凌不是说一定要打你,最简单的是不搭理你,没有人和你玩,当然楼主说的利诱的办法是有效的,但是一般来说孩子都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他们往往采取沉默或者埋头读书的办法来躲避。
London北部是因为靠近大学,是中国人相对集中的区域,但是如果住到这样的区域为什么不考虑温哥华和多伦多呢?方便很多哦。
London的房产虽然相对便宜,但是我已经查证了london的地税是多伦多的两倍。
虽然我住在London,但是我并不认为London是一个适合新移民的地方,倒是中东人和韩国人在这里比较扎堆。
关于伦敦的来历,愿闻其详。LINC老师只讲过相关历史,但并没有告诉取名LONDON的特殊含义。我以为只是“懒惰”的欧洲人的习惯而已呢。
我思想比较简单,一直觉得自家孩子一开始没人主动搭理的原因在于本地孩子也跟我们的孩子一样简单,没有意识到别人的特殊困难而已,并非故意为难。我甚至觉得,大部分成人也如此,很少有人能设身处地地意识到NEWCOMER的困境,只有少数修养好、心地善、且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的人才会主动来温暖你。事实上,加拿大人的个性并不开放,尤其是曾经是保皇派据点的安省南部(包括伦敦),民风普遍偏于保守,你很难期待本地人热情似火。在我的儿子感觉孤独的头两个月,我就是如此解释给他听的。我给他的建议是:主动显示你的友善以获取友谊,主动告诉对方你的困境以方便获取理解和帮助。我的孩子天性也偏于内向,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我觉得父母陪伴的主要作用就是情感关怀,父母是成年人,对人性的理解力通常要高于孩子,鼓励孩子在新的环境中打开心胸,以开放的心态认识、接纳新的人和事,我以为是父母的天职。
伦敦北部是中国人相对集中的区域,但我以为与温或多的某些区域没有可比性,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我们在多伦多北部住过两天,一家人总是调侃:这白人怎么到“我们的”地盘上来了呢?在伦敦的任何地区你都找不到“中国特区”的感觉的。毕竟,伦敦的中国人占人口比例远不到10%,而多伦多北面的一些区域,国人比例高达45%。当然,我同意,如果纯粹考虑生活便利,越是中国人集中的区域越是首选。还是那句话,居住地的选择,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便利是重要的考虑要素,但肯定不是唯一。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我就经常跟朋友发表“穷人理论”:特有钱的中国人不来伦敦,理由就是房价。伦敦的一套40万刀,我觉得很舒适了,在多伦多北部,80万刀买不到相同的居住质量。地税嘛,伦敦的40万刀与多的80万刀交的绝对数量相等,区别在于你在伦敦住得更宽敞、更无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