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絮语

回复: 伦敦絮语

移民选择非常关键,xiaowa1975比喻得贴切,是否好,看个人,昨天上课来一个演讲嘉宾,他告诉我们,你既然来了加拿大,必须马上忘记你原来的辉煌,从零开始。我都很小心地回答和介绍,楼主其实也是,介绍是客观的。有时由于有些幸福感我能理解。完全没有忽悠人来的意思,不适合的人来了遭罪,"老移民"看了也难受。看贴子要看资讯和信息。新移民来了尽快找机会上课,了解社会,交几个有层次的洋人朋友,对你的帮助非常重要。借楼主的帖子瞎说几句。
:wdb37:相信你们的本意都是用自己的眼睛把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通过这个平台告述大家也好与大家共同分享移民生活的苦与乐。其实大家也乐于看到各种言论,只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判断而已!我很想请教KEN22上了什么学校?我想你的英文一定没问题喽!
 
回复: 伦敦絮语

其实这个因人而异,我不想吓你,你也不必太紧张。
孩子们的融入主要是靠自己,但是内向的孩子确实有的尝试融入失败之后怕了,就开始封闭自己,需要家长帮助并且引导,耐心一点,把这个问题当个事情去办。
但是多伦多和温哥华因为华人孩子较多,所以一上来孩子们至少可以得到几个华人的朋友,因为语言的好处,家长想利诱也相对容易一些。
London是个不错的小城,但是新移民,特别是孩子比较内向一点的新移民最好选择大城市哪怕过渡一下,解决了语言问题再做打算?
我家的孩子其实融入很顺利,因为在多伦多待了半年,来的时候就基本可以交流了,但是确实有个朋友的孩子在这里只能“发奋学习”,其他方面很弱,倒更让家长担心了,毕竟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对孩子的要求和中国是完全不同的。
:wdb11:谢谢你的真诚!这些因素我会认真考虑的。也感谢你为我提出的建议!
 
回复: 伦敦絮语

其实这个因人而异,我不想吓你,你也不必太紧张。
孩子们的融入主要是靠自己,但是内向的孩子确实有的尝试融入失败之后怕了,就开始封闭自己,需要家长帮助并且引导,耐心一点,把这个问题当个事情去办。
但是多伦多和温哥华因为华人孩子较多,所以一上来孩子们至少可以得到几个华人的朋友,因为语言的好处,家长想利诱也相对容易一些。
London是个不错的小城,但是新移民,特别是孩子比较内向一点的新移民最好选择大城市哪怕过渡一下,解决了语言问题再做打算?
我家的孩子其实融入很顺利,因为在多伦多待了半年,来的时候就基本可以交流了,但是确实有个朋友的孩子在这里只能“发奋学习”,其他方面很弱,倒更让家长担心了,毕竟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对孩子的要求和中国是完全不同的。

说到“只能发奋学习”,我觉得也能看到其好的一面。

根据统计,其实收入最高的移民群体,恰恰就是1.5代,到了二代,三代,融入这个社会,价值观随之同化,反而收入是下降了。

对于这一现象,我的解读是,1.5代,即在中国接受过小学甚至初中教育后来到加拿大的孩子们,经历着巨大的文化冲击,刚来时非常孤独。很多人就选择了已经被灌输多年的中国式的价值观“发奋学习”来逃避这一现实,或是通过自己擅长的“中国式发奋学习”来取得学业上的高分来赢得周围的认同。(这种方式在差的社区会死得很难看,垃圾学校里,学习好的一定会被孤立的)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很多1.5代选择“吸毒”,“乱性”等方式来过度这一适应阶段(这种方式在差的社区会很快赢得狐朋狗友)。

作为家长,我始终认为,孩子们比我们更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对新环境有其自己的判断和对策,他们选择成为“书呆子”来适应,我一点意见都没有。想要通过“吸毒”或“乱性”来适应,在我这里就没门儿。

“书呆式”的1.5代,无论是留在加拿大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或者是做中加的文化,贸易桥梁,都能取得不错的收入。

到了2代或3代以后,他们就不存在文化冲突的问题了,故没有“中国式发奋学习”,也成不了中加桥梁。他们日后的发展,更多是自身的内在动力。他们的困难是,加拿大社会的“玻璃天花板”。收入低于白人主流群体,也就可以理解了。
 
回复: 伦敦絮语

转个帖子, 移民加拿大“很失败”:我们让父母丢人了

这不刚过完春节吗?亲戚朋友都刚见完面,在餐桌上吃吃喝喝,都退休了,没事就闲的比孩子了。我老爸又受刺激了!
先说说我们周围的亲戚朋友吧!

老公的亲弟弟: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当然也是着名企业,十年多点,在北京也有了两套房子一辆二十几万的车,资产起码有三百多万吧。两人现在年薪四十几左右万,还有一些股票投资。(这是还有弟媳两人这么多年奋斗的成果)我表弟,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无车,房产一套,价值130万,小两囗年薪二十几万,因为专业的关系还接些私活,能有不少外块,最多一次是三十多万。最不被看好的小舅,年纪跟我们相当,就是辈大,也开了店,一年也能赚二十几万,最近的家庭聚会费用一次几千块都他包了。

这是家庭内部。在说说外圈的朋友,来加拿大的,有留学过来的,约克毕业的,现在也年薪七八万了,女友薪水不知道,但也结婚了,买了房子,开了宝马。还有跟我们一样一起技术移民来的,我公公婆婆那边,女的开了店,男的在赌场,都不少赚,一house两车子,这么说吧,周围父母认识的,除了我们以外,年薪最少都接近四万块,比较好的工作了。相比之下我们是不如人家。

我跟老公就二有二无,有一个孩子有一二手车,无房无资产。老爸认为我们不上进,不努力,不应该白天读书,应该白天去工厂打工,晚上去读书。不应该领政府的补助,那丢人。老爸认为我们四年没回去不孝顺,哪有这样的孩子。

我们不是没钱嘛,有钱别说一年回去一回,有钱一年回好几回都行,不是穷嘛,在读书还要照顾孩子,费用都是贷款的,以后还要还的。老爸说,你们就是嫌到工厂打工丢人。我们解释,不是这样的,我们都在工厂里打过工,我们才三十多,加拿大65岁才能领退休金,现在还有计划要67岁才能退休,不是不想在工厂工作,是怕人到60做不动了,后面还好几年那,以我们的年纪起码离退休还有三十,我们不得好好计划一下嘛。

老公的实习现在已经结束了,我的学习也结束了,其实本来都很高兴的,因为都准备在最近找工作了,老公更是开始投简历,我也有计划五月份投简历,我们还在幻想,找到工作,我们要在哪哪买个1+1的codon,我们就很高兴了。

也有互相浇冷水的时候,老公说,要是找不到工作呢?我说那你再去进修这个专业,再去实习,直到找到工作为止,如果当时我也没找到理想的工作,我去打工养活你。女儿呢,天才班就不想了,因为女儿喜欢文,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是有点偏弱,但有报名去读英法学校。其实我跟老公虽然穷,但过的还挺乐呵的。

跟老爸通完电话后挺难过的,因为爸爸说话有点重了,再怎么也不能说我们让他丢人了,说没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一点不孝顺。
女儿过来,小脸贴在我的脸上,说:妈妈你怎么哭了?没事吧? 我对女儿说:妈妈没事,你自己玩去吧,妈妈想静一下。心里可乐了,女儿啊女儿,妈妈的宝贝。

老公过来,说:老婆,放心吧,我会找到工作的,到时爱怎么往家打电话就打电话。我抱着老公的腰说:有你这句话就够了,不用有压力,找不到工作没关系,只要你有这份心我就非常高兴满足了。老公还很逗,大晚上的,还特意出去买了张彩票。(他是不买彩票的人,看来也是有些受了小刺激了。)我的安慰是女儿和他,他的安慰是彩票。

老爸啊,你可知道,虽然我们四年没有回家了,但你可知道我们心里有多内疚,我们心里有时会很恐慌,怕你们有什么意外就这么没了,那将会是我们一辈子的心伤啊。

老爸啊,你可知道,我们当梦想自己买了1+1codon这么小的房子时,都有把你们计划进去?你们来了,住大屋,我们给孩子买二层的床,上面睡觉,下面可以放桌了,这样省空间,我跟老公买个汽垫子,你们来了,我们就充起来,睡地上。

老爸啊,我也知道,你想要的幸福不是我想给你的这种幸福,但我们会尽力的。

老爸啊,我也知道,今天你说了这么重的话也是为我们好,但我们都三十几岁人了,我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个三囗小家也有自己的方向要走,但不是你指挥的方向。我接受您的批评,您说的真没有错,但也真希望您别总把我们当孩子,有时对我们说话的方式也要是成人对成人的交流方式。

人啊,追求幸福是应该的,但追求比别人幸福,那这辈子也是幸福不了的。

佛主保佑,少些阿公阿婆问老爸,你女儿什么时候能接你到加拿大去啊?因为我也不知道,要是真的还要N年后……

我知道我们放弃了原来国内好的工作,来这几年也没混出个什么样子,在我们那里会让人笑话的,也会有时让人拿来当讲究的话题,我们是个反面的教材。但其实不出来几年的人,体会不到这其中的奥秘,虽然有失去,但还有很多得到。我们还年轻,我们不追求大富大贵,我们只要有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不是太累(不是不能吃苦,而是怕60后想吃苦,心有余而力不足),两人收入加起来有五六万就知足了。
 
回复: 伦敦絮语

1+1的CONDO,

卖糕的,

这种生活我不要,

看了吧,加拿大的大城市也不见得好混啊!

但总的来说,这是个很幸福的小家庭了,由衷地祝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梦想都能成真!
 
最后编辑: 2012-02-09
回复: 伦敦絮语

楼上的帖子把久违的K22和铁汉都呼唤出来了。呵呵威力蛮大得!

小留那里买了个二手爱疯4,140刀,全家投入玩了四周了,苹果的东西真不错。

我玩刷机,装软件。

我老婆玩“愤怒的小鸟”

大儿子爱玩“植物大战僵尸”,我们每天控制他只能玩四次,每次5分钟,早晨8.30以前,吃完饭,收拾好书包,穿好衣服,才能玩一次。放学回家,洗碗,做完家庭作业,才能玩第二次。吃完晚饭,学完中文,洗完碗,才能玩第三次。最后一次要他督促弟弟妹妹都上床睡觉了才能玩。现在老大的动作比以前快多了,学中文和洗碗自觉了很多。

小的两个用来看中文有声儿童读物。
 
最后编辑: 2012-02-09
回复: 伦敦絮语

小留那里买了个二手爱疯4,140刀,全家投入玩了四周了,苹果的东西真不错。

我玩刷机,装软件。

我老婆玩“愤怒的小鸟”

大儿子爱玩“植物大战僵尸”,我们每天控制他只能玩四次,每次5分钟,早晨8.30以前,吃完饭,收拾好书包,穿好衣服,才能玩一次。放学回家,洗碗,做完家庭作业,才能玩第二次。吃完晚饭,学完中文,洗完碗,才能玩第三次。最后一次要他督促弟弟妹妹都上床睡觉了才能玩。现在老大的动作比以前快多了,学中文和洗碗自觉了很多。

小的两个用来看中文有声儿童读物。

唉,我就是怕孩子们抢着玩,都不敢买iPhone
 
回复: 伦敦絮语

选择移民就是选择加拿大的生活方式,不管为自己,还是为孩子,这边和中国的区别,最大的就是价值观和成功观,在中国大部分想赚大钱做大官出大名,这边其实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
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想过上有车有房,有假期有爱好的生活,加拿大更顺一些,但是想过上财务自由吆五喝六的土财主生活,在中国达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回复: 伦敦絮语

小学stony brock ,中学是Lucas.我和楼主的学区完全相同。我没有来就买的这个房子,其实我看的不是房子,是位置和环境。碰巧房子也相当不错。我对面在卖的明显比我这贵了很多没有46万不卖。 孩子的性格很重要,如果内向型的,移民要小心,最好到华人多的城市,外向型的孩子,无论英文是否流畅,他都有办法找到人完。我儿子的洋同学开始学华语了。还计划与他去中国玩呢。我们感到非常的幸运。遇到的都是在帮我们的老师,校长和朋友。
这样看来这个小学也不错,可以关注一下,说不定我们是第二个华人小孩。这样的话我家小孩至少还有你家宝贝是同一人种。可以做个朋友,那样的话就太好了!你家宝贝上几年级呢?我家小孩现上四年级,2002年出生的,是个男生。今年9月是不是在加拿大也该上五年级了?
 
回复: 伦敦絮语

小留那里买了个二手爱疯4,140刀,全家投入玩了四周了,苹果的东西真不错。

我玩刷机,装软件。

我老婆玩“愤怒的小鸟”

大儿子爱玩“植物大战僵尸”,我们每天控制他只能玩四次,每次5分钟,早晨8.30以前,吃完饭,收拾好书包,穿好衣服,才能玩一次。放学回家,洗碗,做完家庭作业,才能玩第二次。吃完晚饭,学完中文,洗完碗,才能玩第三次。最后一次要他督促弟弟妹妹都上床睡觉了才能玩。现在老大的动作比以前快多了,学中文和洗碗自觉了很多。

小的两个用来看中文有声儿童读物。
:wdb6:你把游戏也设计成了奖励措施了,利用的蛮充分的。挺好。。。。。
 
回复: 伦敦絮语

几天不来,楼又盖高了不少,恭喜!想请问一下新加坡过去的ken22和xiaowa,你们的孩子过去上学会不会觉得课程太简单了?有没有跳级呢?有个朋友的孩子去了温哥华,跳了一级还觉得课程简单,听他介绍之后,我也有想法让孩子跳一级试试,不知道这个想法可行否?谢谢!
 
回复: 伦敦絮语

超级省钱手机计划,10元每月,无限接打无限流量上网


(用不了了)

爱疯或安卓手机,10元每月,无限接听和拨打加拿大国内电话并且无限流量的2G上网

第一步, 7-11开通2G无限流量的上网计划,10元每月。

第二步,dell网站下载dell voice适合安卓或爱疯的应用程序并申请免费的本地电话号码。接听免费,拨打加拿大国内电话也是免费。只有要打国际长途时才需要收费。


经过我的测试,挺好用的。省钱了。

觉得好用的,给我加分啊!

补充一下

7-11可以单买SIM卡,10刀

7-11给的号码可以做备用,只用dell的号码就可以了。
 
最后编辑: 2012-02-12
回复: 伦敦絮语

谢谢大家的热烈参与,特别有生活气息,而且,特别“中国”,很温馨。
其实对所有人来说,不管生活在哪里,关心的内容都差不多,读书\工作,家庭\孩子,简单说,就是研究如何把日子过好. 当然,人处在不同的年龄段\经济状况下, 关心的侧重点不一样.
关于孩子,我倒感觉"书包翻身"这个策略在加拿大比中国的现在更适用. 真正读书强的孩子,至少过上个有房有车有度假的所谓中产生活还是很现实的, 不象国内,不确定性太多. 目前加拿大经济不景气, 政府财政不宽裕, 以至于对底层百姓的救助严重不足, 但是安省今年开始又增加了对大学生学费的补助,高达86%的安省大学生每年可节省约1/3的学费, 不算个小的投入了, 可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问题在于, 加拿大的书也不象国内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好读, 真正的好专业好大学确实是强者林立的领域,要胜出既要努力也要智慧. 我工作的机构,不少大学生过来跟我做一样的工作, 为的是想要个好的REFERENCE, 用以找工作,一般这样的孩子, 都毕业于不热门但"好读"的专业.
中国的"好孩子", 一般数理化是强项, 到了加拿大,英语及文化背景是致命伤, 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发挥强项优势, 弥补先天弱势迎头赶上, 才能立于不败. 至于所谓孩子"性格内向"的问题, 我觉得还在于教育引导, 一个心智情商健康的孩子, 一般不会有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问题, 人生路自然会顺畅一些. 我非常欣赏铁汉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多给余地和自由度, 鼓励参与新事物, 同时,家长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孩子, 多播种快乐, 少传播仇恨, 帮助孩子建立快乐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家长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终身受用的"财产".
 
回复: 伦敦絮语

几天不来,楼又盖高了不少,恭喜!想请问一下新加坡过去的ken22和xiaowa,你们的孩子过去上学会不会觉得课程太简单了?有没有跳级呢?有个朋友的孩子去了温哥华,跳了一级还觉得课程简单,听他介绍之后,我也有想法让孩子跳一级试试,不知道这个想法可行否?谢谢!
不知道温哥华怎么回事. 这里是小学一律按照年龄入学. 朋友的孩子在国内上学早了一年,学习也一直很好的,过来伦敦,二话不说,原本的国内9年级"留级"变成8年级. 好在朋友的观点跟我比较接近, 孩子要理解并融入加拿大文化,有漫长的路要走,数理化简单些, 正好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文化融入上. 所谓的简单,我估计也就是在数理化上(到GRADE11以后的数理化也不见得那么容易拿高分), 要说历史\地理, 乃至生物之类的,哪个初来乍到的孩子敢说容易,我怕是会服了他\她.当然,这里有个标准问题,如果以平均的加拿大标准, 70几就相当PERFECT了,那是不难. 但要记得,不少好的专业, 申请大学的12年级平均分要求在90以上,有些专业甚至要求95左右, 以此标准,没有人敢轻言容易或简单.
 
回复: 伦敦絮语

我大的那个,今年才上小学一年级,Ken22 的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应该更有发言权。他儿子都好优秀的啦!他去年就过去了,我今年还没有过去。呵呵。

新加坡学校是1月开学,不是9月。2005年生的小孩都是今年1月开始上学。开始听说除了准备听写英文和华文,没有其他的家庭作业,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每天先生要陪儿子做功课到9点半。小孩每天课前默读的英文故事书,我不认识的单词多的是。他幼稚园的老师就曾经说一定要在上学前认识300个常用单词。我们开始还不相信,现在不相信也不行。奋起直追吧。
我相信在加拿大,肯定没有这么夸张。对我来说,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应该是最重要的,记得有句英谚,翻译过来大概是,让脑袋装满知识,不如把创意的烛光点燃。我期望欧美模式的教育可以比亚洲模式更合理,更顺应孩子的天性。
 
回复: 伦敦絮语

几天不来,楼又盖高了不少,恭喜!想请问一下新加坡过去的ken22和xiaowa,你们的孩子过去上学会不会觉得课程太简单了?有没有跳级呢?有个朋友的孩子去了温哥华,跳了一级还觉得课程简单,听他介绍之后,我也有想法让孩子跳一级试试,不知道这个想法可行否?谢谢!
上贴是回的这个。你小孩几年级了啊?
 
回复: 伦敦絮语

选择移民就是选择加拿大的生活方式,不管为自己,还是为孩子,这边和中国的区别,最大的就是价值观和成功观,在中国大部分想赚大钱做大官出大名,这边其实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
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想过上有车有房,有假期有爱好的生活,加拿大更顺一些,但是想过上财务自由吆五喝六的土财主生活,在中国达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的确说得不错,国内的生活浮躁,心不能沉静下来,人的信仰只有一个那就是钱。我老公就是为了那一点点的权利欲望,死活都不能和我一起去加拿大,尽管短登时对加拿大那种人文、生活也很是向往,但终究权利欲望占了上风,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加拿大。可国内这种浮躁的生活绝不是我所向往的,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我还是决定自己带着孩子踏上异国他乡。
当然做了这个决定,心里早就有了去打拼的准备,但起码我是能看到希望的,至少能过上不富裕但绝不浮躁的的生活的。
上面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如果想要用那些“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在加国生活的种种艰辛”诸如此类的来打击我的话,请绕道。因为我希望能有更多支持我的朋友。
 
回复: 伦敦絮语

上贴是回的这个。你小孩几年级了啊?
回xiaowa:不好意思,趁着周末又跑去小岛上逍遥了一趟,所以回复晚了,见谅啊!我家儿子2002年出生的,今年9月份该上5年级了。学校完全用的新加坡教材,老师也是从新加坡过来的,华文老师是中国的,孩子很多同学课后补习排的满满的,我倒比较松一点,其实跳级不跳级我不在乎的,我还是觉得孩子的学习能力、习惯和兴趣更加重要一些的。我也希望孩子经过亚洲的教育体系后,能够尽快适应欧美教育体系。
从新加坡过去伦敦,感觉如何啊?
 
回复: 伦敦絮语

回xiaowa:不好意思,趁着周末又跑去小岛上逍遥了一趟,所以回复晚了,见谅啊!我家儿子2002年出生的,今年9月份该上5年级了。学校完全用的新加坡教材,老师也是从新加坡过来的,华文老师是中国的,孩子很多同学课后补习排的满满的,我倒比较松一点,其实跳级不跳级我不在乎的,我还是觉得孩子的学习能力、习惯和兴趣更加重要一些的。我也希望孩子经过亚洲的教育体系后,能够尽快适应欧美教育体系。
从新加坡过去伦敦,感觉如何啊?
呵呵,我还在新加坡待着呢。前年短登了一下温哥华,今年打算长登伦敦。。从ken22大哥以及其他新加坡的同学过去加拿大的反映看,似乎酷暑到酷寒,感觉好极了。哈哈。:wdb6:
你在KL吗?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