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颠颠苦哈哈的第一年电工学徒

节节草

幸福的源泉
百分之99的努力加上1%的机遇,然后才是100%
我同意你的观点。想找到一份专业工作,自己要付出百分之99的努力,再加上1%的机遇。 如果是守株待兔的想法,那是不容易找到专业工作的。天上不会掉大馅饼的!
 
回复: 乐颠颠苦哈哈的第一年电工学徒

9 . 对电工的思考。
离开意大利师傅那个公司继续上路。
工作是通过中介找的。
那天刚从雪地里回来,发现有3个未接电话,同时附有一个短消息。短信是中介的给的,大意是说,见到后立刻和他联系,某公司有个长期的项目,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他就不推荐别人了。
当时是周五,我犹豫了1天后和他联系。
就这样,在这个公司一直工作到现在,算算已经900多小时了,中间加入了工会,即使被雷,心里也踏实了很多。现在的心情已经不能和当时同日而语了.

在这工作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思考我将来的职业。
第一,我的身体不属彪悍性的,体力有限,电工的活我估计也就能干到50,我不可能50多岁了还扛着梯子爬上爬下的,干不了。
第二,电工的性价比还是有限。虽然做了journeyman后一小时35,年收入能到6-7万,可那都是辛苦钱啊,不知道能挣多久。
第三,虽然到北边油田挣得更多,但毕竟家庭顾不上,很多人说移民是为了孩子,但为了生存又把孩子舍在一边,是否违背了我们来加拿大的初衷?
第四,从事电工的人都是高中毕业,层次比较低,说话也糙,我对电工没有归属感。

很快我就作了一个决定,不管我第一年的学徒时间是否凑满,我要去学校学diploma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AIT 每年10月底和1月底都有一个open house(http://sait.ca/cometosait/issaitrightforme/info_sessions/index.shtml), 每个人都可以免费报名一个program, 不在open house那几天报名的话网注花50元,更重要的是,基本上open house当天好多课程就被注册满了,晚一点的估计要早waiting list上排队了。那天我去了,人山人海。

sait很快给我来信,要求交250元的座位预定费。
我也很快把钱交了,然后,一边做学徒,一边等着9月份开学。

关于electrical engineering 的介绍,坛里lalababy2有相关的介绍(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547927),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根据sait毕业生薪资统计,diploma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的毕业生平均薪水$54,780。
你说,咱干嘛不去学一个啊?



刚看到楼主这个帖子,很多有用的信息。请问这个2年的program读得怎么样?现在工作如何?望一切顺利。
 
时间过得真快,来加已经4年半了。
因为本贴,刚来加拿大的时候,除了本职专业,电工一直是我的第二选项,只可惜只干了1个月电工helper,连学徒都没当成。
最近两年半一直在做finishing木工,今天早上去给一栋新房子装大门锁,因为里面暖气还没通,冷风飕飕,看几个正在牵线的电工也是可怜。
反倒有点庆幸没做成电工,木工虽然也累也脏,可是不用挨冻。收入也不比电工差。
我发此贴,希望后来人开阔一下思路,别盯着某项trade不放(就像前2年的我)
木工就是开始2年比较累(因为从来没干过体力活),后面适应了就好了。我一个工友常说:越干越舒服。
另外看着自己做出来的各种家具也有一点点成就感。
如果有兴趣干木工的朋友可以私信给我,我可以帮忙介绍入门。
 
去sait上学,是2012-2014年之间的事情。去之前有朋友说,上学的日子过去的飞快,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的。

每天背弃书包去赶c-train,在校园里又认识一帮同学朋友。其实sait的功课第一年只需要高中物理和数学水平,第二年有几门课比如电机、电路设计以及电力传输,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大家彼此抱团学习还是效果显著的,是比一个人门头苦学还是来的容易。

第一年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去了。很快就到了要找暑假实习的时候了。一般来说,中国人基本上很少有人找到专业的实习机会,西人的小孩即使平时学习成绩差的一塌糊涂,暑假之前也纷纷找到了实习的工作机会,主要是因为语言和人脉的差异。

我也没有希望能找到, 还琢磨着是是否联系以前公司的同事做几个月的summer job。忽然有一天上专业课,老师把作业的答案发给了大家,这份题目其实是以前的某位学长的作业,老师图省事,直接打印后人手一份。除了看答案的以外,我也看到了作者的名字。这个人现在哪里?他在做什么工作呢?我不仅对他产生了一点点好奇。上google和linkedin上搜到他的名字,他在一家美国公司上班,地点离本市30分钟的车程。然后去indeed上看了看,非常巧的是他们公司在招summer student。

江湖上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某人去某公司面试,面试官是校友,问某某老师是否还在教某某东西?要深入介绍学了某某课程的时候,面试官打住他说,你学的东西我们都学过。这就是校友之间的bonding:大家都曾在同一个空间,在讲台上同一个人的指导下做着同一样的事情,这就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地方。

我于是给他写了一封邮件,首先对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业)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并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简历。
不久, 我收到了他们公司的邀请信,去参加暑期学生招聘见面会。

这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吧。
 
提前到了公司,和门口的小姑娘介绍了一下自己。

会议室里已经聚集了大概8-9个人吧, 有sait的,也有UC的。

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就是单独面试。

3位面试官都很nice, 问我以前都做过什么, 会用什么工具。 电工的经验很有帮助, 我于是信心满满的介绍了一下我的电工经验,小时数以及 参与的项目。问我组装过什么东西没有? 直接回答说, ikea, 然后大家都笑了。

暑假刚开始,我就开始了summer job。老婆孩子刚回国后,那一年卡尔加里当堂被水淹,在大家齐心协力抗洪的鼓舞下,我的暑期工作一直干到了8月23日。然后,开着我的旧捷达,从科罗娜,温哥华,西雅图,四千里路云和月,说不完的山水和心情。

回来第二天开学。
 
提前到了公司,和门口的小姑娘介绍了一下自己。

会议室里已经聚集了大概8-9个人吧, 有sait的,也有UC的。

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就是单独面试。

3位面试官都很nice, 问我以前都做过什么, 会用什么工具。 电工的经验很有帮助, 我于是信心满满的介绍了一下我的电工经验,小时数以及 参与的项目。问我组装过什么东西没有? 直接回答说, ikea, 然后大家都笑了。

暑假刚开始,我就开始了summer job。老婆孩子刚回国后,那一年卡尔加里当堂被水淹,在大家齐心协力抗洪的鼓舞下,我的暑期工作一直干到了8月23日。然后,开着我的旧捷达,从科罗娜,温哥华,西雅图,四千里路云和月,说不完的山水和心情。

回来第二天开学。
我也是sait,比你晚一届。
 
人生充满了很多惊喜,虽然有时候后来一梦醒来才觉是海市蜃楼。

开学刚一个月,竟然有公司跑到学校里来招人,这么早!公司是一个以S打头的国际化公司,在电器行业里非常有名。班里有几个人投了简历,我也投了。后来接到了一份邮件, 说是先要电话面试。 我略微搜了搜面试官的信息,人竟然是在美国,而且,最前面的一份工作中提到高中橄榄球拉拉队的队长。面试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包括现在干什么,以前干过什么等等。由于以前听说过这个公司,且实验室里的好多设备也是这个公司提供的,所以我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个德国的公司,结果面试小姑娘说是个法国公司,当时感觉脑门落下一条细细的黑线。

又约了下周某天的10点,公司派人来面试。来了个哥们,人很nice,简单聊了几句。

当时我的心情非常矛盾,:这么早就定了入职的公司, 那么等明年春天其他公司来找人, 我是否就丧失更好的机会呢?如果这家不行,我是不是很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当时谁也不会料到那是这几年的一个高峰,从此之后,市场开始跳崖般的down下来。

苏格拉底有一天带领几个弟子路过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继续前进时,他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泛滥终于在接到公司的拒信后才开始平定下来。
很多时候的思虑过度,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也许从见面的第一秒开始,这个事情就已经有了结果,但是我们需要等几周的时间才能确认。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人生充满了很多惊喜,虽然有时候后来一梦醒来才觉是海市蜃楼。

开学刚一个月,竟然有公司跑到学校里来招人,这么早!公司是一个以S打头的国际化公司,在电器行业里非常有名。班里有几个人投了简历,我也投了。后来接到了一份邮件, 说是先要电话面试。 我略微搜了搜面试官的信息,人竟然是在美国,而且,最前面的一份工作中提到高中橄榄球拉拉队的队长。面试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包括现在干什么,以前干过什么等等。由于以前听说过这个公司,且实验室里的好多设备也是这个公司提供的,所以我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个德国的公司,结果面试小姑娘说是个法国公司,当时感觉脑门落下一条细细的黑线。

又约了下周某天的10点,公司派人来面试。来了个哥们,人很nice,简单聊了几句。

当时我的心情非常矛盾,:这么早就定了入职的公司, 那么等明年春天其他公司来找人, 我是否就丧失更好的机会呢?如果这家不行,我是不是很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当时谁也不会料到那是这几年的一个高峰,从此之后,市场开始跳崖般的down下来。

苏格拉底有一天带领几个弟子路过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继续前进时,他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泛滥终于在接到公司的拒信后才开始平定下来。
很多时候的思虑过度,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也许从见面的第一秒开始,这个事情就已经有了结果,但是我们需要等几周的时间才能确认。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看来不是西门子。
 
2013年,滑了一个冬天的雪,high high地似乎忘记了当时市场的萧条。

那年,学校一年一度的Industry night来的公司特别少,即使来的公司也表示不招人,来了只是友情出演。要知道以前有的公司是按照2位数签下当年的毕业生。
学生会的一个菲律宾女生忙里忙外的,和很多公司的hr混的特别熟, 然后有一家当地的公司顺理成章的给了她一个offer。到了2014春季,同班的西人小孩也顺利地找到了当地utility 公司的offer,虽然人家的成绩只是个c或者B,架不住语言好。到了2月份,同班的一个华人同学也因着在当地的多年经验,拿到了三个公司的面试。平时走的比较近的一个韩国同学也找到了工作。算下来,没有找到工作的也就不到1/3,这其中包括了要继续深造的、要推迟去旅游的、本来就有单位的。

而我的机会依然杳无音讯。依然每周去网站搜寻,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根据招聘要求耐心的修改简历,调整cover letter,也曾试图按照电工时期找工作的经验,去上门推销,但最后依然是石沉大海。后来想想,很多时候简历并不怎么重要,cover letter也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等待你的机会。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