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现代的无神论起源还在宗教之中。为什么在全民信教的环境中反而产生了无神论?值得教徒们深思。
坦白的说,我觉得这里就w兄你一个人理解岔了,因为谁都能看出我不是基督徒。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的哲学主张否认天主存在论证的有效性,即否认哲学能以理性证明天主的存在。虽然他没有否定天主的存在,但他否认人能确切地知道天主的存在,所以,他的思想摧毁了人存在内承认天主的依据。另外,他把宗教与伦理当做一致,为天主存在的问题显得无关紧要了,也给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1798~1857)主张人常渴望并试图了解生活于其内的世界。按他所主张的有关人类思想经过三个时期的理论:在科学尚未发达的“神学时期”里,人用诸神的意愿及行动解释所发生的事;在“形上学时期”,用普遍的本质概念及自然力量解释所发生的事;在“实证时期”则仅限于描述事实及规律。受这思想影响的人,似乎很自然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了解世界的渴求及科学尚落后时代人的无知,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主张神的概念和宗教所信的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投射和期望而产生的,即是人把自己所渴望的归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神。因为人渴望知道一切,所以认为天主是全知的;因为人想脱离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所以想象出永远常存、处处都在的天主;因为人渴求无限的能力、势力,把全能归于天主;因为人希望一切痛苦有意义、有价值、有益处,所以相信基督的苦难是为了人的益处(救援)而忍受的。简言之,凡是宗教所信的一切都是因人类的渴望所制造出来的。因此,他把圣经的话“天主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创一27),改写成“人照自己的肖像造了神”,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卡尔•马克思 (1818-1883),马克思赞成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的主要概念起源于人的投射和期望(在痛苦中以特别尖锐的程度感到对正义、自由、幸福的期望)。因此,人造宗教,不是宗教造人。他认为宗教是人处于经济和社会结构中真实的倒影。因为该情况使多数人遭受压迫和痛苦,所以宗教以及祈求天主的护佑的祈祷,是受压迫者的叹息及对此情况的抗拒。受压迫者在(基督)宗教所提供的对未来生命的希望中寻求安慰,所以宗教是受压迫者为了忘掉现世痛苦而贪求的鸦片,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的创始人佛洛伊德(1856—1939)认为人不断地找寻幸福。由于这个愿望他总不能心满意足。因为我们身处其内的世界不能提供人所找寻的幸福,人常与现实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失败。正如在一般生活中,人面临冲动得不到满足而引发挫折时,人逃避现实而退避到一个梦幻境界中,在其内找寻一个虚假的满足。同样,当人觉得对幸福的渴求得不到满足而自觉无能时,常常不愿接受现实而退避到一个梦幻境界,即是宗教中,寻找虚假的满足,以天主为全能和慈善的父亲,并以其预许的未来幸福,为真象及自己渴求的满足。这种结果为佛洛伊德来说是一种回到幼儿时期的退化现象。他认为宗教的信念并非经验和思想的结论,而是人不肯面对尖锐残酷的现实所产生的幻觉,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认为,人受到大自然(如闪电、地震等)、他力(如强盗、战争等)、和自己无法控制的冲动威胁,因而感到恐惧,所以常从天主和宗教寻求帮助。由于恐惧而产生对安全的期望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并且把天主的概念和宗教信念视为空洞和虚假的幻觉,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自然神论是启蒙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哲学。它的思想背景是新兴科学与技术的结果。借科学与技术,人发现并运用大自然的规律和能力。在进行研究时,人总不能碰触到天主的作为,在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时,也不能期待天主的帮助,所以深受科技影响的人,即使承认一位创造宇宙的天主,但他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天主总不会给予受造物任何神性方面的支持,因而依据此立场拒绝奇迹、启示、奥迹。按这个思想,天主创造了世界,而他创造的世界是完善的,不需要天主的不断支持,照顾、保存。若世界需要天主保存,实在有辱天主为创造主的尊严。
上述的理想和哲学思想不仅为今日流行的无神论铺路,而且如同埋在地里的根茎,暗中支持着此---现代精神状态。除此之外,历史中发生过某些事情以及这些历史事件的后果,不断塑造这种精神状态,促成无神论的兴起和强盛。16世纪之前,仍是一个合一的时期,而基督宗教的信仰是宗教、文化和社会合一的连系。因为在这些时而强烈,时而缓和的挣扎和冲突中,凯撒和教宗并没有否定对手的存在及其领导的权力;不同的神学派别只是对共同的基督信仰加以不同的诠释;反对教会腐败而要求彻底革新的人,并不想毁灭教会,而是期望她力图振作,重返青春而欣欣向荣。16世纪之后,宗教改革时代,并没有否认或怀疑天主的存在。虽然如此,宗教的分裂及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仍是无神论兴起的原因之一。因为教会的分裂使西欧失落合一的基础和连系。信仰分裂的社会中,宗教不能给众人一个公认的价值观,宗教信仰不再是对错或是非的最高准绳。在宗教分裂以后,社会生活需要建立在一个与宗教不同的基础上。当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企图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没有否认天主的存在和宗教的价值,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流露出,分裂教会宣示的基督宗教物信仰不再享有公共生活准则的地位。由于在当时的欧洲,在基督宗教似乎是唯一受人重视的宗教,所以这种对基督宗教的态度,很容易令人以为宗教是无关紧要的事,信不信天主也无所谓。如此,那原本不在于否定天主存在的宗教革新运动和启蒙运动,竟给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近代人类因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了大幅及明显的进步。人类发现了从前的人没有想到的事,发明了有力又有用的各种工具和机器,懂得利用大自然的能量和技术以减少劳力和减轻疾病与痛苦。因为科技在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而有益的角色,所以,科学所获得的结论及其研究方法,常享有不可质疑的权威。在许多人心目中,科学至上的观念逐渐壮大,以自然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已俨然成为一切重要真理之模型。进行研究时,科学从不探讨有关实有全体的来源问题,不必依据任何宗教信念,不以承认天主的存在为先决条件,仅观察及描述可见的现象;在研究过程中,虽然会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科学仍然不承认奇迹和奥秘,即是不会把无法解释的现象,以天主的特殊干预来解释。简言之,自然科学的研究,它总不以天主的存在和行动解释任何一种现象,解决任何一种属于科学范畴的问题,只观察并描述可见的现象、相似处,彼此的关系……。如:水的温度加热到一百度以上就会沸腾……。同样,技术不必根据宗教的信条与规矩,即可发明核能、电脑……,太空漫步……,也不用期待任何天佑或奇迹即可成行。似乎只有无神论才合乎科技时代的精神。如此,由科学成就造出此精神状态,似乎成为无神论的沃土,任其根生叶茂,自由成长。简而言之,科学在研究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上都是无“天主”的。(节选自《信神的理由》温保禄著)
[下一页]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的哲学主张否认天主存在论证的有效性,即否认哲学能以理性证明天主的存在。虽然他没有否定天主的存在,但他否认人能确切地知道天主的存在,所以,他的思想摧毁了人存在内承认天主的依据。另外,他把宗教与伦理当做一致,为天主存在的问题显得无关紧要了,也给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1798~1857)主张人常渴望并试图了解生活于其内的世界。按他所主张的有关人类思想经过三个时期的理论:在科学尚未发达的“神学时期”里,人用诸神的意愿及行动解释所发生的事;在“形上学时期”,用普遍的本质概念及自然力量解释所发生的事;在“实证时期”则仅限于描述事实及规律。受这思想影响的人,似乎很自然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了解世界的渴求及科学尚落后时代人的无知,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主张神的概念和宗教所信的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投射和期望而产生的,即是人把自己所渴望的归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神。因为人渴望知道一切,所以认为天主是全知的;因为人想脱离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所以想象出永远常存、处处都在的天主;因为人渴求无限的能力、势力,把全能归于天主;因为人希望一切痛苦有意义、有价值、有益处,所以相信基督的苦难是为了人的益处(救援)而忍受的。简言之,凡是宗教所信的一切都是因人类的渴望所制造出来的。因此,他把圣经的话“天主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创一27),改写成“人照自己的肖像造了神”,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卡尔•马克思 (1818-1883),马克思赞成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的主要概念起源于人的投射和期望(在痛苦中以特别尖锐的程度感到对正义、自由、幸福的期望)。因此,人造宗教,不是宗教造人。他认为宗教是人处于经济和社会结构中真实的倒影。因为该情况使多数人遭受压迫和痛苦,所以宗教以及祈求天主的护佑的祈祷,是受压迫者的叹息及对此情况的抗拒。受压迫者在(基督)宗教所提供的对未来生命的希望中寻求安慰,所以宗教是受压迫者为了忘掉现世痛苦而贪求的鸦片,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的创始人佛洛伊德(1856—1939)认为人不断地找寻幸福。由于这个愿望他总不能心满意足。因为我们身处其内的世界不能提供人所找寻的幸福,人常与现实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失败。正如在一般生活中,人面临冲动得不到满足而引发挫折时,人逃避现实而退避到一个梦幻境界中,在其内找寻一个虚假的满足。同样,当人觉得对幸福的渴求得不到满足而自觉无能时,常常不愿接受现实而退避到一个梦幻境界,即是宗教中,寻找虚假的满足,以天主为全能和慈善的父亲,并以其预许的未来幸福,为真象及自己渴求的满足。这种结果为佛洛伊德来说是一种回到幼儿时期的退化现象。他认为宗教的信念并非经验和思想的结论,而是人不肯面对尖锐残酷的现实所产生的幻觉,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认为,人受到大自然(如闪电、地震等)、他力(如强盗、战争等)、和自己无法控制的冲动威胁,因而感到恐惧,所以常从天主和宗教寻求帮助。由于恐惧而产生对安全的期望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并且把天主的概念和宗教信念视为空洞和虚假的幻觉,为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自然神论是启蒙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哲学。它的思想背景是新兴科学与技术的结果。借科学与技术,人发现并运用大自然的规律和能力。在进行研究时,人总不能碰触到天主的作为,在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时,也不能期待天主的帮助,所以深受科技影响的人,即使承认一位创造宇宙的天主,但他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天主总不会给予受造物任何神性方面的支持,因而依据此立场拒绝奇迹、启示、奥迹。按这个思想,天主创造了世界,而他创造的世界是完善的,不需要天主的不断支持,照顾、保存。若世界需要天主保存,实在有辱天主为创造主的尊严。
上述的理想和哲学思想不仅为今日流行的无神论铺路,而且如同埋在地里的根茎,暗中支持着此---现代精神状态。除此之外,历史中发生过某些事情以及这些历史事件的后果,不断塑造这种精神状态,促成无神论的兴起和强盛。16世纪之前,仍是一个合一的时期,而基督宗教的信仰是宗教、文化和社会合一的连系。因为在这些时而强烈,时而缓和的挣扎和冲突中,凯撒和教宗并没有否定对手的存在及其领导的权力;不同的神学派别只是对共同的基督信仰加以不同的诠释;反对教会腐败而要求彻底革新的人,并不想毁灭教会,而是期望她力图振作,重返青春而欣欣向荣。16世纪之后,宗教改革时代,并没有否认或怀疑天主的存在。虽然如此,宗教的分裂及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仍是无神论兴起的原因之一。因为教会的分裂使西欧失落合一的基础和连系。信仰分裂的社会中,宗教不能给众人一个公认的价值观,宗教信仰不再是对错或是非的最高准绳。在宗教分裂以后,社会生活需要建立在一个与宗教不同的基础上。当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企图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没有否认天主的存在和宗教的价值,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流露出,分裂教会宣示的基督宗教物信仰不再享有公共生活准则的地位。由于在当时的欧洲,在基督宗教似乎是唯一受人重视的宗教,所以这种对基督宗教的态度,很容易令人以为宗教是无关紧要的事,信不信天主也无所谓。如此,那原本不在于否定天主存在的宗教革新运动和启蒙运动,竟给无神论铺设了道路。
近代人类因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了大幅及明显的进步。人类发现了从前的人没有想到的事,发明了有力又有用的各种工具和机器,懂得利用大自然的能量和技术以减少劳力和减轻疾病与痛苦。因为科技在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而有益的角色,所以,科学所获得的结论及其研究方法,常享有不可质疑的权威。在许多人心目中,科学至上的观念逐渐壮大,以自然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已俨然成为一切重要真理之模型。进行研究时,科学从不探讨有关实有全体的来源问题,不必依据任何宗教信念,不以承认天主的存在为先决条件,仅观察及描述可见的现象;在研究过程中,虽然会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科学仍然不承认奇迹和奥秘,即是不会把无法解释的现象,以天主的特殊干预来解释。简言之,自然科学的研究,它总不以天主的存在和行动解释任何一种现象,解决任何一种属于科学范畴的问题,只观察并描述可见的现象、相似处,彼此的关系……。如:水的温度加热到一百度以上就会沸腾……。同样,技术不必根据宗教的信条与规矩,即可发明核能、电脑……,太空漫步……,也不用期待任何天佑或奇迹即可成行。似乎只有无神论才合乎科技时代的精神。如此,由科学成就造出此精神状态,似乎成为无神论的沃土,任其根生叶茂,自由成长。简而言之,科学在研究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上都是无“天主”的。(节选自《信神的理由》温保禄著)
[下一页]
你知道现代医院现代医学和现代医疗体系都是基督徒建立的吗?基督徒不惧怕死亡不意味着基督徒向往死亡啊?Celebration of Life is not celebration of death, ok?
基督徒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这使命不是在家开party而是为主做见证。
无神论的起源很早,16世纪就有了。我觉得康德的理性主义才是现代无神论的起源,而非克哥说得马克思,马克思只是继承了康德的部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