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2011-05-22 10:19 星期日
就在美步兵7师第31团在新兴里同中国军队展开血战的同时,美陆战1师也在长津湖南面的下碣隅里和东南面的柳潭里陷入了志愿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11月27日晚18:30分,埋伏在长津湖地区的志愿军9兵团打响进攻战斗,20、27两个军迅猛出击,一举将美陆战1师切成5段——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士里以及真新里。张翼翔军长率领20军主力集中围攻下碣隅里的美陆战1师师部,其他2个师则包围了驻扎在柳潭里的美陆战第5团和陆战第7团,宋时轮还派志愿军59师控制了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德洞山口、派志愿军58、60师潜伏在下古土里和真兴里之间的黄草岭一带,切断了陆战1师南退的通路,
  陆战1师——这支曾在釜山保卫战和仁川登陆战中,战功辉煌的美海军陆战部队,此时在志愿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已经插翅难逃了。
  
  陆战1师隶属美海军编制,共有战斗人员25000余人,下辖3个步兵团,一个师属炮兵团,一个坦克团,设有工兵营、补给营、通信连、侦察连、军械连、宪兵队、医疗队等辅助兵种,拥有各类火炮200余门,坦克150辆,汽车1000多辆,是一支装备先进、配置齐全的地面作战部队。师长史密斯少将是一位谨慎、寡言、考虑周密、但个性倔强的美国军人。作为陆战师的最高长官,肩负着25000名士兵生命的重任。因为作战理念不同,史密斯少将经常会与上级产生冲突,且毫不让步。早在仁川登陆之前,史密斯就因为陆战旅的归建问题,与联合国军参谋长阿尔蒙德将军发生矛盾,扬言如果不让陆战旅在登陆前归建,他将拒绝参加仁川登陆。
  在陆战1师奉命向鸭绿江推进途中,由于中共军队已经出现在了西线战场上,引起了史密斯师长的高度警觉。到目前为止,东线联合国军虽然在一直向北顺利推进,但各师沿着不同的道路,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起一条连贯的战线,其状况和10月25日西线的美第8集团军颇为相似。在这种形势下,各师的侧翼都完全暴露,很容易被突然出现的强敌各个击破。这一点,刚刚过去的云山战役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陆战1师位于美第10军的最西翼,从师的位置往西80公里以内没有其他联合国军队(80公里以外是隔着狼林山脉的美第8集团军的西线战场)。陆战1师的侧翼完全暴露,没有任何掩护,是东线联合国军各部中处境最危险的一个,如果遭到敌大兵团包围,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自救,没有其他部队可以依靠。所以史密斯师长在接到联合国军参谋长兼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将军快速前进的命令后,并没有马上执行,他给下属各团的指示是:“放慢前进节奏,等我们和其他部队真正会合后再恢复正常进攻速度。每天在前进之前,必需事先确定前进目标和距离,确保部队面临突袭作战时,能保持最大的反应与反击力量!” 所以陆战1师行动十分谨慎,部队以日均5公里的速度向北推进。
  
  自陆战1师进入朝鲜北部以来,一直行进在崇山峻岭之中,史密斯发现,从美军后方基地兴南港到长津湖地区之间100多公里路途上,只有一条泥土和砂石混合铺设的狭窄公路,蜿蜒曲折地穿行在山区之间,特别是山间的的崎岖道路,只容许一辆汽车通行,而且一边是突兀的山岩,一边是陡峭的深渊,地形十分险竣,部队所需要的补给品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山路。为了保护这条生命线的畅通,史密斯必须在几个主要高地上部署守备兵力,这样势必造成兵力分散,如果遭到分割包围,极易被各个击破。参加过太平洋硫磺岛战役,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史密斯师长明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作战,最关键的就是后勤补给,如果不能确保通畅的后勤补给线又孤军深入,一旦遭到包围,陆战1师很可能会在在盖马高原上全军覆灭!
  鉴于这种担忧,史密斯师长率领陆战一师向北挺进的时候,始终对部队的后勤补给线给予极大的关注。陆战1师进入长津湖地区以后,史密斯将军更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总感到中共军队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在等待他,有朝一日会突然出现,发起袭击,就像他们突然出现在温井、云山一样。陆战1师到了长津湖后,他命令工兵部队用推土机在下碣隅里修建一个简易机场及物资堆放站,用以储存军备物资;重新修筑古土里至真兴里之间的公路,以使M26坦克能顺利地通过。史密斯师长还命令下属部队,进入长津湖地区之后,首要任务就是构筑防御工事和火力网,以防突然被袭。
  事后证明,正是史密斯师长的这一举措,挽救了陆战1师2万多名官兵的生命。
  然而,史密斯的这种谨慎推进方式,却引起了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将军的不满,他认为陆战1师如此小心翼翼地前进,实在没有必要。为此11月25日阿尔蒙德将军亲自飞抵下碣隅里的陆战一师师指挥部,和史密斯师长会面,催促他加快向鸭绿江挺进的速度。
  正当阿尔蒙德将军和史密斯师长在商谈如何加快部队北进速度时,一支15万人的志愿军兵团,已经潜伏在被大雪封冻的盖马高原——长津湖周围,正静悄悄地在等待着史密斯和他的陆战一师,并且为他们准备好了死亡的陷阱------
  
  
  柳潭里位于长津湖以西约10公里,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柳潭里是长津湖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津湖地区的四条公路都在这里交汇,与新兴里相比,其战略位置更为重要。
  进入柳潭里的美军部队共有陆战5团三个营、陆战7团两个营又一个连,陆战第11炮兵团的两个营又两个连,共有18门155毫米榴弹炮、30门105毫米榴弹炮以及各步兵营所属的24门107毫米迫击炮。一辆M4A3“谢尔曼”坦克。
  27日上午,美军与小股志愿军在柳潭里附近遭遇,发生交火,几名中国士兵被俘。中午过后,第7团团长利兹伯格接到报告,柳潭里附近接连发现有中国士兵低近侦察,他马上意识到中国军队的进攻即将来临,陆战7团团长利兹伯格和陆战5团团长莫里商量决定,命令部队立即将进攻部署转入防御,在柳潭里建立起火力严密的环形防线,同时在柳潭里东南地区布下炮兵阵地,将第11炮兵团第1、第4营和第3营的两个连共八个炮兵连18门155毫米榴弹炮、30门105毫米榴弹炮合编为炮兵群,由炮兵第1营营长哈威?菲汉中校统一指挥。
  随着夜幕的降临,利兹伯格上校越来越预感到,志愿军的攻击马上就要来临了。
  
  
  根据宋时轮将军的部署,第9兵团以5个师的兵力合围美陆战1师:79师从北向南攻击柳潭里;89师从柳潭里西北方发动进攻; 59师则控制柳潭里以南德洞山口的战略要地死鹰岭,切断柳潭里美军南逃的退路; 60师占领富盛里,切断下碣隅里敌人的南逃退路;58师进至上坪里地区,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包围和攻击下碣隅里美陆战1师师部,力图将陆战1师全部装入口袋,一举歼灭。
  对宋时轮来说,这是一场胜券在握的战役:隐蔽、突然再加上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使整个作战计划看起来几乎完美无缺,陆战1师已经被装入口袋——在劫难逃了。以9兵团现有的15万兵力,已经超过了金日成发动战争时北朝鲜人民军的12万进攻兵力,既然北朝鲜军队能在大田消灭美步兵第24师,第9兵团也一定能在长津湖一带全歼美陆战1师。
  然而,宋时轮不知道的是,中共志愿军现有的战斗实力其实还停留在“一战”时期,部队兵员虽然众多,但主要来自农民,大多数人没有经过军事培训,进攻作战主要依赖于冷兵器时代的“人海战术”,缺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甚至连火力稍强的机关枪也寥寥无几,志愿军的主要武器是手榴弹和日军步兵在二战初期使用的“三八大盖”,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小米加步枪”的军队。而朝鲜战争爆发时的北朝鲜人民军则经过苏联军事顾问多年培训,在作战推进、防御、攻坚及各兵种之间协同作战方面,已系统化、规范化。且人民军全部苏式装备,已经拥有飞机、坦克和重型火炮等现代化的武器,其战斗实力远远超过中共志愿军。宋时轮将军以9兵团如此简陋装备的部队,去攻击美军的现代化重装甲部队——陆战1师,几乎是以卵击石,其后果可想而知。
  
  27日晚18:30分,志愿军士兵冒着冬夜刺骨的大雪寒风发起了进攻。
  一些幸存的美陆战队员一辈子都忘不了在那个寒冷冬夜中他们所看到的场面:轰鸣的枪炮声和火光中,犹如潮水般涌来的中国士兵,与他们在进攻时发出的呐喊声和单薄的胶底鞋踩在雪地里发出的 “沙沙”声和汇成一片。
  美军防线上一颗接一颗照明弹腾空而起,照亮了战场,也照亮了进攻中的中国士兵,他们正穿过积雪覆盖的山坡,朝着美军阵地涌来。被钢铁包裹起来的美陆战第1师是一支久经沙场的王牌劲旅,在太平洋战争的瓜达卡纳尔岛、硫磺岛、莱特岛等战役中,曾屡屡击败日军精锐部队,使得太平洋战场的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御,直至投降。
  被包围的陆战5团和陆战7团在被围地点构筑成环形防御圈,集中火力横扫潮水般进攻的志愿军部队。志愿军以步兵为主,只配置了少量的轻型迫击炮。相对于美军的155毫米的榴弹炮和坦克装甲车,火力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只有尽可能地接近美军阵地,然后突然投扔手榴弹。
  部署在柳潭里东南面的美炮兵群,对出现在周围山地上的志愿军目标猛烈开火,装甲自行炮车也喷吐出炽热的火焰,这种4管并联的高射机关炮每分钟射速高达240发,且每发炮弹杀伤力相当于一枚手榴弹,给密集冲锋的志愿军造成了巨大伤亡。防御工事中的美军士兵也纷纷用自动步枪、机枪、M3冲锋枪等武器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拼命地射击以阻挡志愿军狂潮般的进攻,美军士兵后来形容这种不间断的拼命齐射为“疯狂时刻”。M4A3“谢尔曼”坦克,更是成为柳潭里攻防战中的钢铁堡垒,这辆柳潭里美军唯一的一辆重型坦克,在志愿军士兵眼里,简直就是一头嗜血的钢铁怪兽,被打死在这辆坦克枪炮下的中国士兵多达700余人,由于志愿军没有反坦克武器,只能照搬淮海战役时对付国军坦克的经验,组织“人肉炸弹”(士兵将手榴弹或炸药包捆绑在身上),冲向坦克,与之同归于尽。
  面对志愿军士兵的自杀式攻击,“谢尔曼”坦克炮塔上重机枪喷吐出雨点般的死亡火焰,形成了一道道密集的金属火力网,冲向坦克的的200多名志愿军“人肉炸弹”,瞬间都被打成了筛子。即使冲到坦克旁引爆炸药的中国士兵,除了把自己炸成碎片外,对坦克没有造成丝毫损害。
  美军依仗强大的火力压制住了四处冒出来的志愿军士兵,很快稳住了战线。10个小时连续的战斗使美军的武器也达到了使用的极限,一些美军的机枪由于整夜都在射击,即使是在零下40度的气温下,也因此打得滚烫发红而产生卡壳。黎明时分,美军的弹药也快耗尽,志愿军的攻势却仍然没有终止的迹象。“只要美军火力稍弱,四处就会响起冲锋号和哨声、喇叭声,又会冒出凶猛进攻的中国人和横飞的手榴弹”。长津湖地区整个晚上都陷入猛烈的交火之中------
  天亮以后,志愿军终于停止进攻退出了战场。美陆战队士兵被映入眼帘的残酷景象嚇得目瞪口呆:整个世界仿佛是一个恐怖阴森的白色地狱——
  大雪覆盖的山坡上、小河边、树林旁已及美军的阵地前面,到处都是一摞摞冻成冰柱、姿势怪异的中国军人尸体,他们一个个横七竖八,半埋在雪地中,宛如一尊尊死神雕塑:有的靠在树杈上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有的从雪中里露出半个脑袋,瞪着恐惧的眼睛;有的翘着一条只有半边躯体的大腿,;还有的一只胳臂从雪地里钻了出来,直挺挺地指向天空------
  一位陆战队士兵战后回忆当时地狱般的场景,至今心有余悸:山坡下有一大片中国人的尸体,看上去简直就像是整支部队被40毫米高射机枪射倒的,100多人排着整齐的队形,连倒在地上的姿势也全都一样!------
  
  志愿军对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美陆战1师进攻,持续了3个晚上,也没有丝毫进展,到11月29日深夜,宋时轮终于发现,虽然长津湖地区的陆战1师都已被分割包围,但依然在顽强地独立战斗,由于志愿军伤亡惨重,宋时轮已把部队全部投入战场,进攻的志愿军除了遭受更惨重的伤亡以外,根本没有能力消灭包围圈中的美军。 此时,作为9兵团预备部队的第26军,原定11月22日就应该赶到战场,但至今还陷在朝鲜北部山区的风雪中,已经断粮且冻伤严重,志愿军士兵在过膝的积雪中连滚带爬地前进,由于要躲避美军飞机轰炸,26军只能昼伏夜出,苦不堪言。
  宋时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作战计划,放弃对柳潭里和下碣隅里得的美军攻击,把主攻目标移到在新兴里的美步兵31团上。宋时轮将81师的2个预备团,94师1个团,再加上原来的4个团一共7个团全部投入到了新兴里的战斗。
  
  中共几十万军队突然出现在朝鲜战场,震撼了联合国军司令部。28日晚,美军东西两线的最高指挥官,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和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被麦克阿瑟将军紧急召到日本东京,连夜研究朝鲜战局。
  鉴于中共军队大规模介入朝鲜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11月29日,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发表声明表示,由于中共军队大举参战,难以指望朝鲜战争在短期内结束。
  为了避免美军损失,麦克阿瑟将军决定西线的美第8集团军和东线的美第10军全面撤退,转入防御作战。由于东线的特殊情况,第10军将从海上撤出,麦克阿瑟将军命令阿尔蒙德将军开始制定海上撤退计划。
  11月30日,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和第7步兵师师长巴尔飞到下碣隅里,在陆战1师师部召集举行紧急会议。会议决定,长津湖地区的陆战1师立即向咸兴方向撤退。阿尔蒙德将军授权史密斯师长,可以放弃一切影响撤退的物资与装备,必要时还可以动用空军力量撤出战场。然而,阿尔蒙德将军这一建议被拒绝,史密斯师长表示,自己将率领陆战队打开一条通往咸兴的道路,而且尽可能带走所有的装备。他告诉阿尔蒙德将军,后撤的速度完全取决于空军后送伤员的速度。除了战死者外,他要把所有的陆战队员包括沿途负伤的每一个士兵带出战场。
  
  一场空前绝后的山地突围战,就此在朝鲜的盖马高原拉开了序幕。
  
  这场撤退,对陆战1师来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撤退。陆战1师此时已经陷入志愿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由于史密斯师长拒绝了丢弃装备的撤离方案,意味着部队必须带上全部的辎重和重武器,行进在大雪冰封,荒凉崎岖的山路上。即使没有中国军队的包围,部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跋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十几万志愿军的层层围追堵截之下。当陆战1师作战处参谋人员询问如何制定具体撤退计划时,史密斯师长回答道:“撤退?见鬼!我们只是换一个方向进攻!”
  这是一场美军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撤退,撤退部队的命运牵动着美国军事当局的每一根神经,美国朝野也为之震惊。陆战1师能否从深陷包围的长津湖战场上撤离,也引起了美国国内民众的广泛关注,美国的报章杂志几乎每天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着陆战1师的命运及战场进展情况,千百万美国民众在为陆战1师祈祷,美陆军部长柯林斯将军也亲自飞赴长津湖战场上空,观察陆战1师的撤退行动。这次行动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朝鲜战争的未来进程。
  一支由数十艘军舰组成的特混舰队,从日本的横须贺美军基地出发驶向兴南港,同已经停泊在那里的美国军舰会合,准备接应从战场撤退下来的联合国部队。美空军也得到命令,全力以赴支援撤退中的美陆战1师。
  全世界的注意力此时都紧张地聚焦在长津湖战场,聚焦在撤退中的美陆战1师。------
  
  11月30日晚19时20分,,史密斯师长向被围困在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陆战7团下达了实施“联合作战第1—50号”的命令。
  这是一个让柳潭里的陆战队两个团迅速撤退至下碣隅里的作战指令,陆战5团团长莫里中校和陆战7团团长利兹伯格上校于12月1日凌晨向各自部队下达撤退命令。
  
  为了保证撤退成功,整个行动必须有条不紊,逐次进行。
  陆战7团3营作为撤退行动的主攻部队从1426高地撤下来后,在柳潭里以南约4公里处集结。陆战5团的2营和3营也随之将防线后撤,为撤退行动做准备。
  柳潭里唯一的一辆久经战火考验的M4A3坦克作为开路尖兵,走在队伍最前面,其次是陆战5团和7团以及辎重、补给部队;装备155毫米榴弹炮的第11炮兵团第4营的炮车被安排在整个行军纵队的最后,以免被击毁后堵塞道路;而装备105毫米榴弹炮的第11炮兵团第3营则分为两部分,在撤退途中交替进行炮火掩护,以保证炮火支援不至中断。为了预防战斗中出现的伤亡,撤退部队还在车辆上保留了足够的空位,已经在车上的伤员必须携带武器,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战斗。
  
  出发前,美军还为无法带走的85名阵亡官兵举行了葬礼:
  大雪纷飞,残破的星条旗随风飘扬,心情悲壮的陆战队员们面对葬身异国他乡的战友尸体,列队鸣枪,致以最后的敬意,并记录下尸体埋葬的准确地点。停战以后北朝鲜方面根据美方提供的资料,将这85具尸体挖出后交还给美国,最终使其魂归故里。
  
  12月1日上午8时,陆战5团、陆战7团共6000余人,100余辆战车,浩浩荡荡沿公路开始向南开拔,这支在仁川登陆战中,战功赫赫的尖刀部队,此时正在为自己的命运生死而战。天空中,40架从航母编队起飞的作战飞机,为撤退部队护航,而离他们的不远处的山岭上,几万名志愿军也正在虎视眈眈地等待着他们。
  白天,由于撤退部队得到美国空军的强有力支援,志愿军不敢集结大规模的部队进行攻击,只能以班排的规模实施骚扰,撤退行动进行得比较顺利。夜幕降临后,美军飞机退出了战场,志愿军便在迫击炮的支援下发起了攻击,由于离开固定阵地,移动中的美军成为极易攻击的目标,陆战5团3营激战通宵,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在危急的情况下,美海军的5架夜航机被召唤到战场上空,对进攻中的志愿军部队投掷大量凝固汽油弹,迫使志愿军退向远处。2日早晨,撤退部队继续向南推进,但是前进速度十分缓慢,沿途的所有的桥梁几乎都已被志愿军炸毁,许多公路也遭志愿军破坏,部队不得不经常停下来,等待工兵开辟出通道。而在美军前方数公里处的一个险要山口,数千名志愿军已经埋伏在山岭上,正等待美陆战5团和陆战7团的到来。
  
  德洞山口位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之间的公路上,距柳潭里以南10公里,是一座海拔高度为1519米的山峰,山的西北和北部较为平坦,有一个马鞍形的地带和另外一座1419米的山峰相连接。山的西边是悬崖峭壁,不能通行。从远处望去,德洞山口形同一只死去的老鹰仰卧在山岭之上,因此被称为死鹰岭。山顶怪石突兀,酷似尖利的鹰嘴。山脚下就是柳潭里通往下碣隅里的公路。
  德洞山口是控制柳潭里到下碣隅里唯一的公路关卡,也是美军撤退时的必经之路。早在11月27日战斗爆发前,史密斯师长就派出陆战7团C连和F连驻守在德洞山口(F连驻守死鹰岭,C连则集中在德洞山口西北侧的无名高地),史密斯师长当时就曾说过:“如果这个关卡丢失,两个陆战团就完了。”
   F连连长威廉?巴伯是一个经验丰富,有着10年军龄的陆战队老兵,参加过残酷的硫黄岛战役,他十分清楚德洞山口的重要性,部队进入阵地后他一反先搭帐篷的惯例,命令士兵首先构筑工事。为了能确实控制德洞山口,陆战1师还给F连配备了机炮连的重机枪班和81毫米迫击炮班,使其总兵力达到240人,火力和兵力都大大超过了普通的一个连。
  志愿军第9兵团也注意到了死鹰岭,宋时轮派出20军59师来完成夺取死鹰岭的任务。因此争夺死鹰岭,从一开始就成为志愿军围歼陆战1师的重要一环。 28日凌晨2时30分,担负切断下碣隅里与柳潭里任务的志愿军20军59师向德洞山口和西南面无名高地(1419高地山脚下分支出的小高地)同时发起突然攻击,
  据守无名高地的陆战7团C连在志愿军猛烈攻击下伤亡过半,弹药几乎耗尽,无线电台也被炮火摧毁,连长约翰?莫尔斯上尉不得不放弃阵地,撤退至山坡下。
  F连所在阵地也遭到志愿军59师从北、西、南三面发起的猛攻,由于F连占据了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火力猛烈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志愿军的进攻在密集的火力下多次被击退。拂晓前,巴伯命令F连展开反击,将志愿军赶出了阵地。6时30分,天色已亮,F连阵地前面横躺着500多具志愿军士兵的尸体。一夜激烈战斗之后,虽然F连依旧控制着基本阵地,但是全连也阵亡20人,伤54人,,而且弹药也所剩无几,巴伯及时通过无线电台呼叫空投补给。
  28日白天,联合国空军的4架F51战斗轰炸机,向德洞山口附近的志愿军集结地进行了反复而猛烈的连续轰炸。整个山脊化成一片火海!下碣隅里的第11炮兵团3营H连的6门105毫米榴弹炮也根据F连的要求给予直接炮火支援,F连在异常猛烈的空地炮火掩护下总算得到了喘息。下午,美军C—4运输机向F连空投了弹药和医疗器材。
  史密斯师长得知德洞山口遭志愿军攻击的消息后,十分紧张,他知道德洞山口是柳潭里美军的命脉所在,如果志愿军占领了德洞山口,陆战5团和陆战7团的撤退之路就会被切断而面临灭亡的命运。28日白天,史密斯命令美军从柳潭里派出陆战7团1营A连和B连增援德洞山口,10时15分,第7团第1营到达了德洞山口南侧,经过5个小时激战,终于同C连会合,但志愿军也在继续增加兵力,企图包围整个1营。于是利兹伯格团长命令1营立即撤回柳潭里防线。1营带着C连的40名伤员,于21时10分撤退回到柳潭里。
  在下碣隅里方向,史密斯师长命美军陆战7团2营营长率营部连和机炮连赶来增援F连,也在西兴里一线遭到志愿军顽强阻击,无功而返。
  
  28日入夜以后,志愿军再次开始向驻守山顶的F连阵地猛攻,此次攻击志愿军吸取了昨晚的教训,不再以连营为单位发起集群冲锋,而是以班为单位不断进行试探性攻击,以寻找美军防线的弱点和空隙,然后再寻隙强攻。午夜后,一处阵地被突破,约有50多名志愿军战士冲入美军F连阵地纵深,巴伯急忙组织连部人员反击,美军士兵与志愿军士兵开始了残酷的肉搏战。双方使用了能够使用的一切搏斗工具,包括挖工事的锹、镐、枪托、刺刀和拳头。双方士兵在黑暗中扭在了一起,互相掐喉咙、挖眼睛、打击对方的头部------
  一场混战后,美军总算肃清了渗入阵地的中共士兵,F连伤亡34人(其中5人阵亡),连长巴伯也在战斗中被子弹打穿左膝,但他仍坚持带伤指挥。经过不断的冲击和反冲击,阵地几次在双方手中易手。躺在担架上的巴伯向全连士兵如实传达了下碣隅里和柳潭里的战况,他告诉士兵们,指望有部队来增援是不可能的,陆战一师的两个团已经陷入了中国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F连必须在这里坚守,不然的话,全连一个人也别想活下来。
  当晚志愿军在付出近千人的代价以后,占领了德洞山口的部分高地。
  天亮后,巴伯连长命令3排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反击,夺回了一线阵地。从上午开始,即将弹尽粮绝的F连盼来了珍贵的补给。美军的运输机把大量的物资准确地投到了F连的阵地上,包括最为急需的炮弹、手雷以及战地口粮、毛毯、担架和药品,五颜六色的降落伞铺满了高地的山顶,美军还特意派出一架直升机为F连送来无线电台的电池,并运走了伤员。
  29日,第7团团长利兹伯格再次抽调兵力,组成混编部队,由第3营营长莫里斯少校指挥,增援德洞山口的 F连。这支特遣部队离开柳潭里不到300米,就遭到志愿军的猛烈阻击,莫里斯特遣队且战且进,南进至4.5公里处时,接到美侦察机的通知,前方发现大批中共军队,团长利兹伯格马上命令莫里斯特遣队撤回柳潭里。
  29日午夜后,志愿军177团和175团先后从南面发动冲击,F连以迫击炮发射照明弹确定志愿军攻击位置,然后通过无线电台呼叫下碣隅里的炮火支援,根据F连的指引,远在下碣隅里的105毫米榴弹炮准确地在美军阵地前形成了火制地域,使进攻的志愿军蒙受了重大伤亡,最后不得不撤出战斗。据日本陆战史研究会编的《朝鲜战争》记载,F连阵地外侧,中国军队遗弃尸体多达1500余具。
  当夜,宋时轮将军调整部署,将20军59师转归27军指挥,命令27军军长彭德清必须全力以赴拿下死鹰岭,切断柳潭里美军的突围之路。
  30日白天,美军运输机继续向F连空投了大量补给,使其弹药得到充裕的补充。当晚,志愿军没有发动进攻,只是在高地上架起机枪进行骚扰性射击,巴伯命令迫击炮发射照明弹为下碣隅里的105毫米榴弹炮指引目标,进行猛烈的覆盖射击。志愿军177团曾组织一个连向死鹰岭附近1419高地上的美军C连阵地进攻,以图肃清这部分残余美军。但是C连依仗优势炮火拼死坚守,志愿军的企图也没有成功。
  
  虽然F连凭借优势火力支援暂时守住了德洞山口,但是全连伤亡已经超过100人(约占总数的42%),如果再得不到及时支援,很难保证能继续坚持下去,因此陆战7团团长利兹伯格决定从柳潭里后撤与向德洞山口增派援军同时进行。 12月1日9时,根据撤退计划,陆战7团3营兵分两路,H连向公路东侧的1419高地,营主力G连和I连向公路西侧的1542高地同时发起攻击,以夺占这两个俯瞰公路的制高点,掩护后续部队沿公路开进。在这两个高地上的志愿军20军59师进行了顽强抵抗,得到飞机和大口径火炮直接支援的美军7团3营从上午9时一直到下午15时都没能取得任何进展。作为柳潭里后撤计划的前卫陆战5团3营原计划在7团3营攻占上述两高地后沿公路开进,但是由于7团3营的攻击始终未能奏效,莫里上校和利兹伯格上校眼看时间紧迫,只得不顾两侧高地都在志愿军控制的情况下,命令部队于15时开始,沿公路强行向南推进。
  为了尽快增援岌岌可危的德洞山口,7团团长利兹伯格上校命令戴维斯营长立即率领1营投入支援德洞山口的战斗。 戴维斯营的增援路线首先要通过有中国士兵占据的德洞山口西侧的高地。戴维斯原来以为大白天拿下这个高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根据通报,在这个高地上坚守的中国士兵已经三天三夜没有过任何补给,戴维斯营长认为高地上的中国士兵不饿死也必定冻死了,即使幸存下来的士兵,也不会再有什么战斗力了。但美军士兵很快就发现,坚守这个高地的中国士兵依然表现出超常的坚强。戴维斯营整整打了一个上午,美军飞机几乎贴着陆战队士兵的头顶在向志愿军阵地实施猛烈的凝固汽油弹攻击。远远看去,志愿军阵地上大火熊熊,根本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活,可是当美军士兵爬上去的时候,熊熊烈焰中会突然冒出几个、十几个端着抢的中国士兵,朝美军开火。攻打这个高地的战斗从早上一直进行到黄昏,利兹伯格两次增加攻击兵力,最后参加攻击的包括戴维斯营在内,兵力达到四个连接近800人,并且,还加强了飞机、榴弹炮和迫击炮的支援,一直到晚上19时30分,据守高地的志愿军才全部被消灭。
    戴维斯营还没有真正出发就遭受惨重损失,利兹伯格团长不得不再给戴维斯补充了一个连的兵力。1营攻占高地后一面整顿部队,组织伤员后送,一面抓紧准备向德洞山口的增援。为了夺回高地,夜晚志愿军59师也拼凑五个排的兵力(59师此时伤亡也非常之大,已再难抽调出成完整连建制的部队),再次实施攻击,经过激战后志愿军又夺回了部分高地。
  戴维斯发现,志愿军沿道路设置了多层坚固的阻击阵地,而且防御异常顽强,如果继续采用白天沿公里推进,即使有空中支援的话,也要付出很大代价,而且时间也来不及。因而戴维斯决定,组织一支突袭部队,在夜间绕过志愿军的正面防线,翻过山岭,直插德洞山口。
  戴维斯营长命令所有突击士兵除规定弹药外还要增加一个备份子弹袋;每人都携带鸭绒睡袋(用以野营露宿并可在紧急情况供伤员使用)和四餐份的战地口粮;作为预备队的C连(即无名高地的守军余部)和营部人员每人都必须带一发81毫米迫击炮弹;营机炮连的81毫米迫击炮班和重机枪班只带2门迫击炮和6挺机枪(只相当于正常编制的一半),多余人员则抬着放满迫击炮弹和机枪子弹的备用担架;通信兵携带功率大通信距离远的AN/GRC—9无线电台;炮兵联络军官则携带SCR—610便携式无线电台直接与下碣隅里炮兵联系。此外柳潭里团部的陆空联络组则随时以无线电与1营保持联系,及时召唤航空火力支援。
  12月1日晚21时,这支特别部队从阵地出发了,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装备,在零下三四十度寒冷冬夜中,利用夜幕做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绕过了还在战斗的志愿军防线,朝着德洞山口方向行进。包围德洞山口的志愿军59师指挥部做梦也没有想到,有着“老爷兵”之称的美国大兵也居然会如此行动,因此1营在行军途中没有受到任何攻击,否则恶劣的天气和险恶的地形再加上志愿军的阻击,戴维斯特遣队必死无疑。
  朝鲜战争后晋升为少将的戴维斯回忆道,这是他军旅生涯中最艰苦的一场行军,山岭气温达零下40度,部队在积雪过膝的山谷和山岗上跋涉,四周黑漆漆的看不清道路,沿途有许多中国人挖的工事,我常常下到这些工事里,用指北针判定方位。我两次把军用雨衣披在头上,然后趴在地上,借手电筒的光亮查看地图,以校正行军的方向。我把头对准一个方位物,然后关上手电,掀开雨衣,走出工事判定方向,可我常常想不起来我在雨衣下干了些什么,站在那里茫然发呆。我不得不再走下工事,从头做起。实际上严寒使我们完全麻木了。
  经过极为艰难的山地行军,12月2日拂晓,戴维斯营终于顺利到达了德洞山口。
  
  美陆战7团1营雪夜穿插成功,意味着志愿军第9兵团整个长津湖战役的破产。第9兵团15万人马在冰雪交加的盖马高原上,昼伏夜行十几个昼夜,冻死4万余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围歼美陆战1师,如果柳潭里的美陆战5团和7团冲不破9兵团的包围,那么在下碣隅里的陆战1师主力也将陷在长津湖战场,如同淮海战役中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兵团先后陷在徐蚌战场一样,最后被共军逐一消灭的历史一幕,将在朝鲜的盖马高原上再次上演,而美军在朝鲜的战史也将全部重写。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如此恢宏的一场战役,居然被美军的一支只有600余人的战斗部队——“戴维斯特遣队”轻轻一捅——破了!
    天亮后,陆战7团1营士兵在戴维斯营长率领下,向志愿军的阵地发起突然攻击,包围德洞山口的志愿军第59师的士兵,做梦也没想到美军会突然出现在其背面,被饥饿和严寒折磨了多天,已经神志麻木的志愿军士兵在美军的突然袭击下骤然崩溃,数以千计的志愿军士兵惊慌失措地逃出掩蔽的战壕,拼命地向西南溃逃。一名参加战斗的美军士兵回忆道,当时的情景如同踢倒了一个蚁丘,然后看到蚂蚁在四处乱爬一样。
  志愿军溃退的方向正好对着沿公路前进的陆战5团3营,陆战7团团长利兹伯格接到报告后,立即召唤航空火力,15分钟后,美攻击飞机飞临战场,此时,太阳刚刚升起,云散雾开,溃散的志愿军士兵密密麻麻的黑影清晰地映照在雪地上,成为攻击的最好靶子,美军飞机立即用凝固汽油弹和集束火箭进行攻击,陆战5团3营和陆战7团1营士兵也同时从两翼以迫击炮和重机枪等进行火力夹击,就这样,包围德洞山口的志愿军27军94师的2个团5000余人,大部被消灭,活着的人也逃之夭夭,德洞山口的围困,就这样被解除了。
  由于戴维斯营以黑夜穿插、出奇制胜的方式,突破了志愿军的阻截,成功地抵达德洞山口,不仅使岌岌可危的F连转危为安,也消除了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7团后撤的最后障碍,重新燃起美陆战一师突破重围的希望,在整个增援行动中,1营还创造了阵亡1人,伤22人的战斗奇迹。
  战后,戴维斯营长和巴伯连长都因为在德洞山口的战功而获得美军最高荣誉国会勋章。
  
  2日晚上,又一场暴风雪席卷盖马高原,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度。
  寒冷——这个曾经是美军最大的敌人,此时也成为撤退部队最好的保护伞,因为缺衣少粮的志愿军士兵更经不起寒冷的侵袭,许多埋伏在山岭中的志愿军士兵就在这个晚上被活活冻死。一支探路的美陆战队士兵曾在翻越一道山岗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几百名中国士兵埋伏在雪地里,枪口朝着山下的公路,一动也不动,直到陆战队员开枪时才惊骇地发现,这些中国士兵早已以战斗的姿势全部冻死在了掩体里------。
  
  3日清晨,整个盖马高原被茫茫白雪装点在一派银装素裹里:松叶、巨石、大地、山脉,如同披上了一身洁白的羽纱,显得美丽、绰约,如果不是在山岭中还蹒跚地行进着一支精疲力竭、伤痕累累的美军海军陆战队,人们一定会被这旖旎的北国风光所迷住。
  
  12月3日下午,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7团主力到达德洞山口,会合先期到达的陆战7团1营和坚守此地的陆战7团2营F连,稍事整顿以后继续向下碣隅里撤退。史密斯师长也从下碣隅里派出英国海军第41特遣队并加强一个坦克排北上接应柳潭里突围部队。
  19时50分,从柳潭里撤退部队的先头营陆战7团1营,到达下碣隅里村外500米的开阔地,根据戴维斯营长的命令,全体官兵在此列队,整理好军容,迈着正步走进下碣隅里,尽管这些陆战队员们身上满是冰碴雪花与硝烟尘土,胡子拉碴且神情疲惫憔悴,但依然步伐有力,走在前面的是步兵队伍,而后是满载伤员的车队,——正是这支英勇的部队,以美军从未有过的夜间越野穿插驰援,赢得了长津湖战役最为关键的一仗。
  《纽约先驱论坛报》随军女记者玛格丽特?希金丝在目睹了美军士兵撤退到下碣隅里阵地时的情景后写道:我在下碣隅里看见了这些历尽苦战的官兵,不由想到他们如果再受到一次打击,究竟还有没有再次逃脱的力量。官兵们衣服破烂不堪,他们的脸被寒风吹肿,流着血,手套破了,线开了,帽子也没了,有的耳朵被冻成紫色,还有的脚都冻坏了,穿不上鞋,光着脚走进医生的帐篷里……第5团的莫里中校,像落魄的亡灵一般,与指挥第5团成功地进行仁川登陆时相比,完全判若两人……
  然而就是这支残破不堪、疲惫落魄的部队,连续作战5个昼夜,打残了十倍于己的中共军队,成功地撤退至下碣隅里。他们虽然衣服破烂不堪,一个个冻得鼻青脸肿,却依然表现出陆战队员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在他们身后,绵延的车队还在陆续开来,直到12月4日14时,撤退部队才全部到达下碣隅里。
  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虽然只有短短22公里的路程,但美军从开始撤退到最后一支部队到达目的地却用了79个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军约285.7米!也就是说,每走一公里要花上三个半小时!在部队撤退中担负后卫重任的陆战5团2营坚守1276高地,从1日子夜开始就遭到了志愿军的不断围攻,志愿军乘着夜幕,攻势如潮,数次突破阵地,在巨大压力下,2营只得呼唤夜间空中支援,美海军得知道2营处境危急,立即出动5架夜航战斗机,对2营阵地前200米范围以集束火箭实施了覆盖射击,才化险为夷。
  天亮后,志愿军的攻击仍没有停止,与2营围绕1276高地的争夺一直持续到中午以后,2营最后完全依赖强大的空中支援才脱离战斗,撤向德洞山口。
  在整个撤退过程中,陆战队士兵几乎是一个山头一个山头、一寸土地一寸土地的向前移动。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突围历程是如此艰辛,以至于美国海军陆战队自己都这样评论:“综观陆战队的历史,再没有什么比从柳潭里突围途中所忍受的一切更为艰苦的了!”更有陆战队员将柳潭里的突围形象地称为“地狱之旅”。
  美军从柳潭里顺利撤至下碣隅里,对整个陆战1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标志着陆战1师为突破重围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尽管美军两个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同时也证明了志愿军第9兵团根本没有一口吞下陆战1师的能力,因此陆战1师对于杀开血路,冲出包围圈的信心大增。
  
  宋时轮将军在得知柳潭里美军顺利地突破59师防线已经撤退到了下碣隅里时,气急败坏地一拳重重地击在铺着地图的木板桌上,铅笔、茶杯、文件散落一地,宋大声咆哮道:“26军在哪里?”“26军为什么现在还没到位!” 宋时轮将军知道,留给第9兵团最后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美陆战1师在长津湖地区各个战场与中国志愿军浴血作战的同时,12月1日,下碣隅里的机场跑道终于在美工兵部队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下建成了。
  下碣隅里的美军简易机场,是美陆战1师的命脉。20天以前,史密斯师长为了修建这一机场,放慢了陆战1师前进的速度,遭到了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将军的严厉批评,这个简易机场跑道虽然只有880米长,宽仅15米,但它现在却直接关系到陆战1师的生死存亡。机场从11月11日开工至12月1日完工只用了短短20天,而且自11月27日以后,几乎每个晚上下碣隅里都遭到志愿军的攻击。中国士兵一直打到了机场附近,手榴弹甚至扔到了机场的跑道上,但是美军陆战1师工兵们冒着枪林弹雨一面阻截志愿军靠近机场,一面继续开着推土机24小时在不间断地施工,从后方运来的钢筋水泥石子沙子在搅拌机搅拌之后马上进行浇筑,甚至当志愿军战士乘着黑夜冲上机场跑道时,正在施工的美军工兵都没有停止作业,他们拿起武器对着中国士兵拼命射击,直至将志愿军赶出机场。史密斯师长十分清楚,机场就是陆战1师的生命线,没有机场陆战1师就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命运。
  由于缺乏重炮,武器简陋的志愿军除了付出惨重的伤亡以外,自始至终没有能力占领机场或者对机场进行实质性的破坏。
  下碣隅里的美军简易机场建成后,12月1日至6日,有将近5000名伤员及200多具尸体,通过机场被送到设在兴南的陆战1师后方医院以及停泊在兴南港附近海面上的海军医护船上,少数伤势严重的则被直接送到日本。
  担任运送伤员的美C—47运输机在运走伤员的同时,还运来了在陆战1师急需药品、器材弹药、燃料、食品等在内的各种补给物资,同时将537名伤愈归队的陆战1师官兵送入战火纷飞的下碣隅里战区,参与部队的突围行动。由于空军给陆战1师运来了大量补给品(其中粮食和燃料各8日份、弹药1.3个基数),这对部队的撤退行动及提振陆战队员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志愿军猛烈攻击的同时,美陆战1师的整个撤退行动也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史密斯师长将下碣隅里的陆战1师整编成两个团战斗群:陆战5团战斗群和陆战7团战斗群。每个团战斗群都具备独立作战配置(辎重营、通信营、卫生营、勤务营、坦克营、榴弹炮连、工兵营等)。
  史密斯师长以第7团战斗群为先导、第5团战斗群殿后的顺序向古土里前进,到达古土里后,在古土里的陆战第1团战斗群加入到队列中作为后卫,全师经真兴里、五老里向咸兴前进。考虑到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公里两侧比较开阔,视野良好,所以由步兵对公路两侧各700米范围的志愿军进行驱逐性攻击,以保障公路上的行军纵队不受志愿军轻武器的射击,700米距离以外则由迫击炮、榴弹炮和飞机进行火力压制。整个撤退过程中空中支援是最重要环节,从撤退行动一开始,美空军就在陆战1师上空实施直接空中支援,白天保证每时每刻在行军纵队上空保持24架飞机,夜间则出动夜间战斗机以提供不间断支援。公路两侧5公里范围内的空中支援由地面航空控制人员指引进行,以免误伤己方部队,在5公里范围以外的目标,则由飞机自由攻击。为此联合国军集中了所能集中到该地区的所有空中力量——在兴南附近海面上有4艘大型航母:“莱特”号、“普林斯顿”号、“福吉谷”号和“菲律宾海”号;1艘轻型航母“巴丹”号;2艘护航航母:“培登海峡”号)和“西西里”号;在连浦机场集中了陆战队航空兵的4个F4U海盗攻击机中队,舰载机和陆基飞机总共约500架,轰炸机群受命对志愿军后方地域实施猛烈轰炸,以阻止其向长津湖前线运送物资和人员。此外美远东空军也处于戒备状态,所属的战斗机群和攻击机群都能够在需要时立即加入空中支援行列,这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最庞大的一次航空兵力的集结,美空军为陆战1师的撤退,布下了一道巨大的空中金属保护网罩。
  
  就在下碣隅里美军紧张进行撤退准备时,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围歼陆战1师的作战计划已陷入空前混乱状态。按照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的原来方案,作为战略预备部队的志愿军第26军,应该早在11月22日就到达作战位置——下碣隅里,然而直至12月5日,26军还在陷在离下碣隅里20公里以外的雪地里。因恶劣天气以及美军大规模的轰炸,26军已逾期两周。在长津湖战场的志愿军20军、27军在美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完备的火力体系以及强大的空中打击下,死伤惨重。围攻新兴里的80师和81师早已退出战斗;柳潭里的79师和59师也被打残,不能再参与进一步的行动;下碣隅里的58师则在20军军长张翼翔的亲自指挥下,在向美军防御阵地发动的攻击中已基本被消灭。60师被严重削弱以至已无力向古土里发起攻击。89师也伤亡惨重。第9兵团再也没有能力继续进攻了,不得不停止战斗,等待26军的到达。所以12月3日以后,志愿军第9兵团没有再对下碣隅里发起攻击。陆战1师在撤退前度过了平静的两天。
  当柳潭里美军两个团撤退到下碣隅里以后,志愿军攻击下碣隅里的最佳时机已经丧失了。
  战后的美军战报显示,在柳潭里的美军没有突围之前,下碣隅里的美军仅为两个步兵排和一个工兵营,这对人数庞大,迷信“人海战术”的中共军队来说,不究是一个讽刺。
  
  12月5日下午,离陆战1师的撤退的时间还有一天,史密斯将军特别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参加会议的各国记者专程从兴南港飞抵下碣隅里。史密斯师长就陆战1师面临的处境及下一步发展一一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当有记者问道,陆战队为什么退却时,史密斯师长回答道:“这是因为联合国军后方已被数量庞大的中国军队占领,因此,陆战队不是退却,是进攻! 只是换一个方向进攻!”
  
  12月5日夜,下碣隅里美军炮兵阵地上所有的155毫米火炮一齐发射,巨大的轰鸣声震荡着沉寂了两天的山谷。重炮的发射目标是陆战一师即将向南撤退的山路两侧的中国军队阻击阵地,密集的炮火轰击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清晨。
   12月6日清晨,美军自下碣隅里的撤退的行动开始了。 撤退前,美军将所有的军事设施和一切房屋以及一切携带不走的物资,包括剩余的冬衣、食品和弹药全部炸毁。推土机把堆积如山的罐头食品压碎,泼上汽油点燃。当最后一批美军离开下碣隅里的时,饥肠辘辘的中国士兵冲入下碣隅里,他们冒着呼啸而来的炮弹,在大火中疯狂寻找可以御寒的衣物以及可以填饱肚子的食品------
        
  6日午夜,精疲力竭、气喘吁吁的志愿军第26军终于到达战场,该军还未投入战斗,已经伤亡过半,许多士兵不是冻死在雪地里就是被美军飞机炸死在途中。宋时轮下达给第26军的命令是:立即向撤退中的美军发动攻击!
  
  朝鲜北部多山,整个长津湖地区都是山岭围绕的盆地。因此,争夺各个山头制高点则成了控制战场的关键,激烈的争夺血战亦就此展开。
  志愿军26军到达长津湖后,被立即投入战场。26军利用黑夜,从四面八方扑向美陆战1师。撤退中的美陆战1师井然有序,并没有表现出慌乱,他们用卡车、坦克和重武器将阵地围成一圈,猛烈地向四周志愿军占据的山地发射炮弹。陆战队士兵们则用自动火器扫射攻到近处的中国军队。
  战场上,炸弹的火焰和照明弹交织在一起,如同白昼,中国士兵在美军疯狂的枪林弹雨下死伤惨重,却仍然不停地反复发起冲锋。6日夜间,26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突破了美军防守的部分高地,然而天亮以后,美军则在空军的狂轰助阵下,发起反冲锋夺回了阵地。双方在各个高地上反复进行着殊死争夺。
  与志愿军第26军交手的是陆战一师的7团,这个团的士兵已经在柳潭里生死战中滚过几回了,因此面对中国士兵们攻击,毫无畏惧,他们知道中国士兵所依赖的武器,仅仅是步枪和手榴弹,只有在100米和25米的距离之内才能发挥其有效的杀伤力,因此,只要把中国士兵阻击在100米以外,对美军士兵来说,就是安全的。
  面对中国士兵近乎疯狂的冲锋,陆战队员用猛烈的火力予以还击,在公路两侧的各个山包上,交战双方反复争夺的状况一直延续着,炽热的炮火将荒凉的山谷杀得血光冲天,陆战队员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众多的中国人。
  中国士兵一次又一次顽强地向美军发起进攻,无数的曳光弹、照明弹交织在夜空发出耀眼的光亮,冲锋进攻的中国志愿军多得象蚂蚁一样,在照明弹的白光下不断蛹动。尽管陆战队的炮兵、坦克和机枪全力射击,但是中国士兵仍然前仆后继、源源不断地蜂拥而来,他们视死如蚁的疯狂行为令陆战队员们震怵不已。
  仅这个夜晚,26军就有9000多名士兵被打死在这条下碣隅里通向古土里的山谷里,美国士兵后来把这条山谷称之为“火地狱溪谷”。这天晚上的战斗,后来被美国军事史专家蒙特罗斯称为“最壮观的战斗”。
   陆战一师二等兵安德鲁战后回忆道:“中国军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支军队,而只是一批武装起来的农民,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通常群集在一起,吼叫着冲向我们,直至全部被打死。中国指挥官的唯一能力似乎就是指挥士兵冲向我们的火力网。我们5个人一组,在一个约30码高的陡坡上,连续9个小时和中国士兵作战。 中国人一次比一次冲得近,似乎竭力想冲到我们跟前投掷手榴弹,为了不让他们靠近,我们不停地扫射直到把他们全部打倒在阵地前沿,子弹都快打光了。 仅在我们小组的阵地前面,就躺着将近500多具中国军人的尸体”。
  留在下碣隅里附近担任后卫任务的陆战一师5团与中国军队的战斗也同样残酷。志愿军第27军的士兵在美军坦克、榴弹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和机枪组成的火网中不肯后退一步,中国士兵一波又一波的疯狂冲击,令美军士兵目瞪口呆,如此可怕的进攻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些陆战队士兵打光弹夹中的子弹后,根本来不及装填就和志愿军撞在了一起,双方士兵用工兵铲对劈、枪托对砸、拳头对击进行肉搏,饥寒交迫、瘦骨嶙峋的志愿军士兵,体力远不是身高马大的美军陆战队员的对手,十几分钟以后,阵地上又留下了许多脑浆迸裂、肢体残缺的中国士兵尸体。
  
  在美军强大的火力轰击下,第9兵团再一次被击溃。
  7日的下午,陆战1师的坦克先头部队在枪林弹雨下击破志愿军的重重包围,到达了古土里。紧接着,师主力及辎重部队也陆续撤退到至古土里。
  枪炮声渐渐平息后,担任后卫的陆战5团团长雷蒙德?莫里中校沿着山路走过志愿军的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莫里中校参加过瓜岛、塔拉瓦岛和塞班岛的战斗,但他从来没有看到过有象“火地狱溪谷”如此多的死尸:中国士兵尸体在阵地前堆积,延续穿过铁路的垃圾场,一直铺到半山腰------
  就这样,被宋时轮将军投入战场的26军,在付出10000多具尸体之后,被迫退出了战场。
  26军——原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8兵团,是粟裕手下的一支“王牌军”,在“渡江战役”和“解放大上海”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令人感慨的是,这支在国共内战中战功卓著的部队,居然在进入朝鲜后的第一场向美军发动的进攻中就被消灭了,以后的兴南战役中,再也找不到26军的影子------
   
  
    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18公里道路中,陆战1师硬是从十几万中国军队重重包围中,杀开了一条血路。这18公里的山路,美军用了38个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500米;陆战1师也在这18公里的路上,损失官兵616人。
  
  就在陆战1师成功到达古土里的时候,一场猛烈的暴风雪随即袭来。
  精疲力竭、惊魂未定的美军官兵在极度的寒冷中听到了一个比呼啸的暴风雪更为恐怖的消息:
  在通往兴南港的道路上,陆战1师必须经过的一座桥梁——水门桥,再一次被中国士兵炸毁了------
  
     
  水门桥位于古土里以南5.6公里处,跨度为8.8米,是连接下碣隅里至兴南港口的山间公路上的一座最重要的桥梁,桥的两边是万丈深渊,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绕行的道路。
  在长津湖战役中,第20军军长张翼翔接到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的命令,把从下碣隅里至真兴里的桥梁全部炸掉,以封锁美军陆战1师的南逃之路。12月1日,志愿军第60师炸桥小分队在夜幕的掩护下,穿插到水门桥,将水门桥炸毁。但是美军陆战1师第1工兵营迅速将其修复,并加强了守备。12月4日黑夜,志愿军第二次发动攻击,又将美军架好的桥梁炸毁。美军陆军第10军第73工兵营迅速又在原桥残留的桥根部架设了钢木桥梁,使其恢复通行。12月6日凌晨,志愿军再次发动进攻,这一次,也就是第三次,在阵亡了500多人以后,愤怒的志愿军炸桥分队,索性将美军新建的桥梁及其基座一起连根炸上了天。困在途中的美陆战1师成了煮熟的鸭子,插翅难逃了。此时志愿军第26军也已接近战场,准备对陆战1师发起全面攻击。美军陆战1师的1400多辆汽车以及近2万名士兵,被全部堵在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狭窄山路上,随时面临被消灭的危险。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将军仿佛又一次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水门桥被炸毁以后,20军58师的一名副师长亲自到悬崖边视察了一番,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半年的时间,美军休想在此处重新架设桥梁,在向兵团司令部请示后,志愿军58师在悬崖山岭处留驻了一个营,以作监视。9兵团司令宋时轮也认为陆战1师已经是煮熟了的鸭子,即使插上翅膀,也不可能飞走了。
  然而,令志愿军司令部做梦也没想到的是,美工兵营的设计师按照水门桥的地形特点,连夜设计了一套钢架桥梁图纸,迅速发往驻日美军总部,要求美空军将桥梁构件尽快空运至战场。虽然架桥只需4套组件,但为了防止发生意外,陆战1师订购了8套同样的桥梁组件。
  驻日美军总部接到指令后,立即行动,在日本“三菱重工”的工厂连夜赶制了8套M--2型钢架桥梁组件,并于7日清晨用C-119运输机运往一千多公里以外的朝鲜长津湖战场。
  12月7日上午9时30分,美空军将8套钢制桥梁组件用巨型降落伞直接空投到古土里美军阵地内,其中一套着陆时损坏,另一套落到志愿军阵地上,美陆战1师的工兵部队收到6套桥梁组件。经过一个昼夜的紧张施工,美工兵于8日16时架起了一座载重量为50吨,可以通过任何重型装备包括坦克在内的钢架桥梁——陆战1师又一次得救了。
  当宋时轮将军接到报告,得知美军居然从日本空运了一座桥梁,并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在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之上,重新搭建成一座钢铁大桥时,吃惊得瘫倒在座椅上,半晌说不出话来。这位黄埔军校的五期生,终于在朝鲜战场上领教了美军全新的现代化作战方式,宋将军此时才总算明白,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远不是美军的对手,因为支撑在每一支美军部队的后面是美利坚合众国无以匹敌的强大国力。只是当他明白这一道理时,志愿军第9兵团已经付出了近10万中国士兵的惨重代价。
  
  8日夜间,朝鲜北部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气温急剧下降,最低达到零下40多度,再次造成志愿军9兵团士兵大量的冻伤减员,潜伏在水门桥附近高地担任封锁美军交通要道的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的一个营,大多数被冻死,活着的也全部冻僵,失去了战斗能力。负责探路的美军尖刀排,在山岭上看到200多名冻得僵硬、如同木偶一样的志愿军士兵时,震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为连冬装都没有配备的中国士兵,就被中共集团毫无人性地驱赶到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充当廉价的炮灰而唏嘘不已。
  就这样,志愿军9兵团设在水门桥悬崖边的阵地未经战斗就被美军极其轻易的夺取了。
  当晚18时起,美陆战1师的一千余辆汽车、坦克、大炮以及2万名陆战队士兵,浩浩荡荡通过了这座桥梁,在美军部队后面,紧跟着5000多名北朝鲜难民和他们的耕牛。 为了阻止志愿军的追击,过桥以后美军工兵将桥梁再次炸毁。
  
  水门桥的重新搭建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东线战场围歼美陆战1师的计划彻底破产:
  15万中国军队潜伏在长津湖地区十几天,对前进中的美陆战1师发起突然袭击,将其分割成5块,铁桶般地包围在长津湖地区企图一举歼灭。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只有2万余人的美军陆战1师,在2个星期的战斗中,竟然将包围他们的志愿军第9兵团的15万人马打得尸横遍野,死伤累累,并且带着全部重装备,突破重围,扬长而去。
  长津湖战役,成为美国陆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在极为严酷恶劣的气候环境下,整建制突破重围的一个典范战例,也成就了美陆战1师的传奇历史。
  得知陆战1师顺利突出重围以后,麦克阿瑟将军讲了一句令人深省的话:我们似乎高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实力。
  
  水门桥战斗结束以后,除了一些零星的小规模伏击以外,志愿军第9兵团已经没有能力对陆战1师发起有规模的进攻了。守候在古土里与真兴里之间的志愿军20军58师和60师也被陆战1师击溃,这两个师合在一起还能作战的人员不足200人,再也没有能力阻挡陆战1师南撤了。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了,20军军长张翼翔实在于心不甘,他命令60师参谋长蔡群帆拼凑出一百多人的跟踪部队,穿着从朝鲜老百姓处搜罗到的五花八门的棉袄,在山岭上远远地尾随着美陆战1师。
  事后,张翼翔军长对宋时轮抱怨道,如果驻守水门桥的20军有一门重炮,只要一门!陆战1师就成为瓮中之鳖了------。
  
  
  12月11日,陆战1师历经10多天浴血奋战,行程100公里,突破了中国军队的多重包围,终于抵达咸兴,与美步兵第3师、第7师胜利汇合。
  经历长津湖战役以后,史密斯将军对中国军队的战斗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他在给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将军的报告中提出,陆战1师应该在兴南地区坚守下来。这对中国军队来说,“犹如在其喉部插进一根楔子”。
  然而史密斯将军的建议没有得到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批准,因为在没有弄清楚中共出兵的规模及目标之前,麦克阿瑟将军不希望拿美军士兵的生命作冒险。12月11日,麦克阿瑟将军飞抵连浦机场给美第10军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兴南港的海面上,已经云集了193艘美海军军舰,军舰的的巨炮给予岸上美军以强大的火力支援,同时接应撤退的美军。
  14日,美陆战1师官兵首批登舰撤离,这支英勇的美军陆战部队,在冰雪严寒的朝鲜盖马高原,将潜伏在长津湖地区设下重重包围圈、人数7倍于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打得支碎破离,尸横遍野,并以死亡561人,失踪182人,战斗负伤2872人(韩国国防部资料)的极小代价,携带全部装备及伤员,成功地撤出了战场。
  (注:撤退至釜山的陆战1师,休整两个星期后,又投入了战场,在丹阳到安东-永川一带清剿北朝鲜人民军“游击队”。)。
  
  兴南港,是朝鲜北部的一个深水港,距离平壤70公里,是美军东线部队北进中的重要补给基地,所有东线美军的海运物资全部在这里卸船,为了保障作战需要,一贯注重后勤补给的美军在此储存了大量的战争物资,从汽油、枪炮、弹药到可口可乐、香烟、啤酒、罐头食品,鸭绒睡袋、皮衣、皮靴、手套应有尽有。
  12月14日,得到补充、尾随而来的志愿军第9兵团5万余人以及北朝鲜人民军3万余人,在咸兴地区再次发起了攻击。此时的志愿军士兵,冻饿交加,体力已经消耗到了极限,一路上志愿军官兵们靠拣美军丢弃的食品和衣物勉强支撑着追随美军,因为要躲避美军飞机的轰炸,志愿军只能在黑夜的深山峻岭中行军,许多士兵累得口吐鲜血,连爬的力气都快耗尽了。这场追击,对于在冰天雪地里行军,没有冬衣、缺乏食物的志愿军士兵来说,无疑是一场死亡行军,将近3000多名伤、弱、病士兵就这样冻毙在冰雪途中,被大雪掩埋------
  然而,在中南海的毛泽东,依然在做着整建制地歼灭美陆战1师的美梦。毛不断发电报给彭德怀和宋时轮将军,要求第9兵团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力争在咸兴地区,歼灭美军1到2个师”,如实在不行,“则争取歼灭其大部”。
  兴南港是美军全方位控制的地域,周围的高地均在美军步兵第3师的掌控之下。附近海面上,数十艘美海军巡洋舰和驱逐舰在游弋,岸上50公里以内都在美国海军舰艇的炮火射程内。如果说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场有99%的赢面可能,那么在兴南港,这种赢的可能几乎是零。
  为了保障美军安全登船,美海军在兴南港海面部署了2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3艘火箭炮舰,庞大的军舰一字排开,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巨大的舰炮不间断地向岸上的志愿军阵地进行轰击。美军在兴南港还部署了一个155毫米和105毫米榴弹炮群,舰炮火力和陆炮火力交互重叠,再加上航空兵力,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火制地带,在整个撤退过程中,美军仅舰炮就发射了3.4万发炮弹和1.28万发火箭弹,其火力猛烈程度甚至超过了仁川登陆!
  韩国国防部编写的《朝鲜战争》一书,记载了有美军在兴南地区的作战:
  12月14日,宋时轮指挥的中共军第9兵团的5个师,在咸兴发起进攻,敌人因波浪战术而惨遭伤亡;
  12月15日,中共军第9兵团主力不顾昨天的巨大伤亡,今天再次发动进攻。90特混舰队的舰炮支援大队和第7舰队所属的快速航空母舰集中炮火猛烈轰击,一举粉碎了敌人夺取咸兴的企图;
  12月16日,中共军始终不放弃进攻企图,今日又重演波浪式杀戮戏,比昨天展开更加激烈的地面血战,雷鸣般的炮声震天动地。美第3师在舰炮和舰载机的支援下,再次粉碎中共军的波浪进攻;
  12月17日,由于天气恶劣,舰载机无法出动,地面战斗更加激烈,桥头堡防线被压缩到主抵抗线。“罗切斯特”号等大型军舰则不顾恶劣的气候条件,昼夜不停地用8英寸舰炮实施轰击,致使中共军未能向桥头堡接近半步;
  12月18日,中共军的攻击比17日更加猛烈,掀起一波又一波进攻狂澜,一度突破桥头堡正面阵地。我军集中舰炮和地面炮兵火力,将敌主力击溃,尤其炸毁了敌军在咸兴西北侧的弹药库,致使焰火遮天,敌军的弹药补给来源顿时化为乌有,中共军被迫放弃白昼进攻。
  12月19日,中共军和北共军虽然为突破兴南桥头堡阵地竭尽全力,但他们要尽早攻克兴南的企图却越来越难于实现,中共军在焦躁之余,不惜巨大伤亡,在得到支援后,重新发动进攻,几乎达到疯狂程度。但他们的进攻被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炮火所摧毁;
  12月20日,------
  12月21日,------
  美军在兴南港的防线,犹如铜墙铁壁,抵挡住了志愿军无数次的“人海”进攻,而死伤惨重的中国志愿军和北朝鲜人民军,攻击势头一天一天地萎弱了下来,到了22日以后,志愿军只能用迫击炮对兴南港进行零星的射击,9兵团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力发起进攻了。宋时轮将军终于明白,这样的进攻,除了让士兵一批一批去送死外,不会有任何结果 ------
  
  与此同时,美第10军的撤退行动,就在志愿军第9兵团的眼皮底下,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12月15日,美陆战1师撤离兴南;
  12月17日南韩首都师撤离兴南;
  12月18日,南韩第1军团残部撤离兴南;
  12月21日,美步兵第7师撤离兴南。
  此时,聚集在兴南港口的还有近10万余北朝鲜平民百姓,在经历了5年共产党的暴虐统治后,他们纷纷扶老携幼,弃家逃命。一路上,他们尾随着美军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历尽了磨难,终于来到兴南,也有许多百姓在逃难途中,死于非命------
  面对如此众多的难民洪流,美海军克服了各种困难,尽最大的努力安排难民上船。
  12月24日,担任撤退掩护任务的美步兵第3师9720名官兵,在兴南海滩上的7个搭载地点同时登船。
  这一天,天气十分晴朗,海面上也风平浪静。由于对兴南外围实施了猛烈的24小时不间断的舰炮炮击和空中轰炸,兴南防线正面已经看不见中国志愿军和北朝鲜人民军的踪影。因此,联合国军最后的撤退得以顺利进行。
  24日下午2时,最后一支美军步兵连登上军舰;
  2时10分,指挥兴南撤退的美海军90特混舰队司令多伊尔少将下令爆破小分队开始炸毁兴南港码头设施;
  2时45分,美海军运输舰队启航。当舰队驶到兴南外海时,兴南码头弹药堆积场、防波堤、起重机等各种物资设备同时发生惊天动地大爆炸,整个港口飞上了天,仓库和码头的钢梁被抛到数百米的高空,冲天的火焰和浓烟震撼整个大地,远在几公里以外观察的志愿军士兵,也被这巨大的震波震瘫在地上,已经饿了数天的27军军长彭德清通过高倍望远镜,眼看着码头上堆积如山的食品、物资在爆炸声中化为灰烬,心痛不已。
  
  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每攻占一座城市,即可缴获无数军用物资和粮食补给,用来补充部队,因此解放军能越打越大,越战越强;而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每攻占一处,除了使自己的供应线越拉越长,后勤补给越来越困难外,得到的只是一片瓦砾废墟。
  兴南港是美军在朝鲜东部战场的最大的补给基地,美军不但没有留给志愿军任何物资,甚至将可以用来避寒的房屋也全部炸毁,使得志愿军不得不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下,露宿野外,造成中国士兵的大量冻死。
  美快速航母编队上的舰载机也飞临兴南港上空,观察爆炸后的情况:几小时以前还是喧闹繁忙的兴南港,此时已在黑烟的笼罩下,成为一片废墟------
  
  兴南撤退作战,是美国海军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撤退战斗。由于时间很短,加上各兵种参加,给协同作战带来很大困难。但美国海军和陆军密切配合,按登陆作战反顺序展开,这在战争史上还没有过先例。航空母舰上不断起降的战斗机群和海面上的四处游弋的海军军舰给了地面部队强大的信心,同时也对中国军队实施了沉重打击。
  
  “普林斯顿”航母飞行员麦克上尉回忆了撤退时的情景:
  “当我飞行到兴南上空时,看到最后一批士兵和物资正在登舰,此时大地变成一片火海,整个港口都在燃烧。运输舰驶离码头以后,十几艘驱逐舰驶近海滩,对岸上进行猛烈炮轰,摧毁了所有的建筑物。海面上,运输舰队排成一列纵队驶向外海,然后转向釜山------”
  麦克上尉驾机掠过旗舰“麦金莱山”号巡洋舰上空时,向自己的伙伴们发出了“恭贺圣诞!”的电报,因为这一天恰好是耶稣的生日——“圣诞节”------。”
  
  据统计,在兴南大撤退中,美海军成功地撤出战斗人员105000人、汽车17000辆、各类物资35万吨以及冒死逃离金日成统治的98000名北朝鲜平民。
  
  12月24日深夜,饥肠辘辘的志愿军第9兵团的先头部队终于开进了兴南港。此时的兴南港,除了燃烧的建筑、倒塌的楼房、废弃的瓦砾以外,已经空无一人、空无一物了------
  至此,这场人类战争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战役——长津湖之战全部结束。
  
  
  美陆战1师在长津湖地区的成功突围,打破了中共“人海战争”的无敌神话,它向全世界表明,现代战争,已不再是以步兵为主体的战争,而是陆地、海洋、天空三位一体的战争,强大的火力和畅通的后勤支援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在整个长津湖战役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美国海军、空军和陆战1师之间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从炮击、轰炸、增援、撤退、补给,环环相扣,甚至连桥梁也可以从一千公里以外的日本空运至战场,陆战1师就不可能整建制地安全撤出战场。而装备简陋、通信落后、缺衣少食、没有后勤保障的中共军队,虽然在兵员上占据绝对优势,也只能沦为战场上的炮灰。
  
  陆战1师的成功突围,改变了联合国军原先准备撤出朝鲜的计划。当时美国国会正在为美军是否应该继续留在韩国展开了激烈争论,长津湖战役结束以后,美国决策当局坚定了将美军继续留在朝鲜战场的信心。由于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中的出色的表现,对美国政府政策的决定起到了比语言更大的作用。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现在美国知道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场所和机会消灭共产侵略者之前,美国的战斗人员应该继续留在韩国”。美国军事当局也得出结论,面对人数众多,但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凭借美军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联合国军完全有能力在朝鲜战场立足。
  (注:鉴于装备落后的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惊人的死亡数字,战后,苏联军方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武器研发方面,与美国展开了一场海、陆、空全方位的军备竞赛,并取得了迅速发展,60年代以后,苏制武器也逐渐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高尖端武器。)
  
  1月1日,在长津湖战役中被打残的志愿军第9兵团奉命“回国休整”。1月19日,9兵团从安东跨过鸭绿江返回中国境内。前去迎接的东北部队干部惊呆了,呈现在眼前的志愿军第9兵团的士兵,一幅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他们拉碴的胡子、遮脸的毛发、眼窝深陷、棉服破烂,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许多人披着朝鲜老百姓的破棉袄御寒,用毛巾包着耳朵,看上去形同一群叫花子。一些士兵由于处于极度的疲劳和虚脱状态,一踏入中国国境后马上昏倒了。
  3个月前,这支部队的15万名年轻精壮、体力充沛的士兵,在夜幕下跨越国界,进入了朝鲜;3个月后,当他们返回祖国时,人数已不足3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永远长眠在了冰与血的长津湖------
  
  长津湖战役以后,志愿军第9兵团部队回国足足“休整”了4个多月,直至第五次战役时,才重新被中共投入朝鲜战场,此时它的兵力达到了空前的20万人。
  
  1952年9月,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宋时轮被中共军委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即将返国任职的宋时轮将军来到鸭绿江边的山岭上,朝着长津湖方向脱帽弯腰,向十几万永远长眠在那里的第9兵团士兵,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当他抬起头来戴上军帽致以最后的军礼时,警卫发现,这位身经百战的中共名将已经泪流满面------
  (待续)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344019&PostID=33001464
 
最后编辑: 2014-02-22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真實的第五次戰役志愿軍大潰敗實錄 - 摘自《遠東:朝鮮戰爭》
發貼人:222.33.168.*發貼時間:2009-6-10【復制本帖地址】[必看]

朝鮮炮兵數小時內可將首爾打回80年代(圖) (2009-06-10)
美國的下一場戰爭 朝鮮戰爭 (2009-06-04)
抗美援朝戰爭的五次戰役 (2009-05-07)
越南舉行越南戰爭 中越戰爭 勝利30周年閱兵(圖) (2009-06-10)
秦剛就“綠壩—花季護航”回答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詹姆斯的現場實錄 (2009-06-09)
遠東經濟評論:西方很無知,中東正復制中國模式 (2009-06-09)
外媒稱中國武器出口世界第五 令人生畏(圖) (2009-06-07)
今天***:中國報社編輯進入朝鮮寫出的感受 1 (2009-06-09)
從黃金與石油的比價 看國際油價未來走向 摘自eyes88 (2009-06-09)
***第一時間抵達重慶武隆滑坡現場展開救援(圖) (2009-06-09)
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 (2009-06-08)

真實的第五次戰役志愿軍大潰敗實錄 - 摘自《遠東:朝鮮戰爭》
作者:王樹增

  對于美軍可能的反擊,***有思想準備。


   為了防止中國軍隊撤退時被美軍尾追,防止第四次戰役后期曾出現的被動局面重演,21日,***給第三兵团、第九兵团、第十九兵团、人民軍前線指揮部打電 報,并報軍委和金日成 ,明確規定各兵团撤退時一定要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監視和阻擊美軍,從撤退的位置起,要采取節節阻擊的方式掩護主力轉移。在詳細地規定了各兵团的撤退路 線后,***還是不放心,第二天又急電各軍:“根據敵人以前的習慣,在我軍停止進攻后,往往利用其高度機械化條件,對我進行‘磁性戰術’(即緊隨我軍追 擊),企圖消耗疲勞我軍。在我軍北移休整時,敵軍會尾隨我軍北進是肯定的。

  但敵進攻速度的快慢情況,則以我軍實施機動防御打得好壞而定。此次北撤時,我軍最后抵抗線,亦即原第五次戰役反攻發起時的陣地線為限。”

  為避免各軍同時撤退兵力密集,***命令擔任此一戰預備隊的第三十九平提前撤退。
  但是,致命的是,中國軍隊是在“第五次戰役勝利結束”的思想大背景下開始北移的,絕大多數官兵認為北移是“得勝回師”的行動。 即使意識到自己部隊嚴重的疲勞、饑餓的現狀,但很少有人能夠十分客觀地正視目前是疲憊之軍的大規模撤退。如此數個兵团幾十***的轉移撤退,如果沒有極其冷 靜、極其嚴密的組織和控制,一旦敵情變化,很容易造成混亂,甚至導致大規模的潰敗。中國軍隊各級指揮員,包括兵团一級的高級指揮員,對美軍反擊的速度、規 模和兇猛程度嚴重估計不足,撤退計劃制定得不周密,對志愿軍總部的撤退計劃落實得不堅決,有的兵团甚至沒有按照總部的撤退計劃執行。在軍事指揮上,撤退中 沒有嚴密控制公路要點,遭敵阻擊時戰術單調,加上各部隊之間的協同松散,于是造成很多致命的空隙。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美軍突破前沿,向縱深以機械化突擊速 度突進就必將使中國軍隊防不勝防。而中國軍隊中個別指揮員在發生危機的時刻,表現得驚慌失措指揮混亂。這一切,使災難的發生已經不可避免。

  這是中國軍隊在第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戰斗結束后開始向北轉移時的最客觀、最真實的現實。

  美軍的反擊是經過長時間的籌劃并在精密組織下進行的,是美軍由朝鮮戰爭爆發以來所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全線反擊,范弗里特為這次反擊行動制定的初步目標依舊是“堪薩斯線”。

  “堪薩斯線”,是“撕裂作戰”沒有達成的目標,即從臨津江口向東到漣川,而后沿著三八線南側連接永平、華川、楊口、大浦里所構成的一條防御線,這是朝鮮國立東西最窄、被認為最容易實施防御的一條線。

  “堪薩斯線”將是一條對朝鮮半島來說十分重要的線。是在軍事上美國一方一直追求的一條線。也是在政治上中國一方一直不能容忍的一條線。然而它卻正是最接近戰爭結束后交戰雙方所劃定的“軍事分界線”的一條線。

  美第八集團軍全線反擊的部署是:西線漢城正面的美第一軍向東并列配置南朝鮮第一師、美騎兵一師、美第二十五師、英二十八旅(由二十七旅改編而成)和加拿大旅,其正面是中國軍隊的第六十五、第六十四、第六十三軍,進攻方向是漣川。鐵原。

  中線的美第九軍從西向東配置南朝鮮第二師、美第二十四師、南朝鮮第六師和美第七師,其正面是中國軍隊的第六十三。

   第六十、第十五軍,進攻方向是金化、華川。“美第十軍在洪川北側至下珍富里的70公里的戰線上,由西向東并列配置美第一陸戰師、一八七空降團、美第二師 和美第三師,與東海岸的南朝鮮第一軍團策應,集中捕捉由于中國軍隊發動的第二次春季戰役所形成的凸部里的中國第十五軍、第二十軍、第二十七軍和第十二軍。 在這個地段的具體分工是:陸戰一師負責威蹄、寒溪公路以西地段,進攻目標為楊口;美第二師和空降團負責該公路以東地段,進攻目標是群蹄;美第三師配屬南朝 鮮第八、第九師以蒼村里為進攻目標。

  所謂“捕捉中國軍隊”的含義是:在以往直線平推戰術的基礎上,增加機動力量,恢復在戰場上的野戰 式作戰,強調部隊突破前沿后即向對方的“根部”猛烈突擊。這是范弗里特對其前任李奇微北進戰術的修正,其中范弗里特居然吸收了中國軍隊“迅猛穿插”、“切 斷后路”、“迂回包圍”等戰術特點。

  戰爭進行到此時,在前線上作戰的南朝鮮軍隊只剩下一個軍了。直接與中國軍隊在一線作戰的已都是美軍最精銳的部隊。

  5月22日,美軍在400公里的戰線上同時開始了反擊行動。

  西線的騎兵一師一天之內就推進到議政府一線。中線的美第九軍以美第七師為右翼,第二十四師為左翼,于24日進至加平。

   東線的美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對反擊發動以來部隊每天僅僅推進四五公里感到極其不滿,認為這樣的速度絕不可能致中國軍隊于死地。于是命令美第三師立即對突 擊到三七線附近對下珍富里的中國軍隊進行夾擊,同時把空降一八七團配屬給美第二師,命令他們從中國軍隊暴露的寬大側翼上,沿著洪川至磷蹄公路一線向昭陽江 突擊。美軍的前鋒部隊在主力穩固推進的同時,組織起若干支以坦克為主的“特遣突擊隊”,開始在全線進行猛烈的穿插,把中國軍隊在戰線上割裂開。阿爾蒙德軍 長給美第二師師長拉夫納少將的命令是:“第二師在寒溪附近,以一個步兵營、兩個坦克連和部分工兵,迅速組成特遣隊,自今日十二時,沿寒溪、陰陽里軸線前 進,在陰陽里附近占領橋頭堡,切斷敵人之退路。”

  在這次美軍發動的反擊作戰中,突出的特點是各部隊組織“特遣突擊隊”,在中國軍隊的陣地間“打穿插”,其中有騎兵第一師組織的以七團為主的突擊隊,有美第二十五師組織的“德爾溫裝甲支隊”,而最著名的就是阿爾蒙德將軍親自組織的一支坦克突擊支隊。

  坦克突擊支隊的突擊方向是中國軍隊最敏感的腰部。如果這里一旦被突擊穿插進入,那么中國軍隊在先前的戰斗中穿插得最遠的幾萬官兵將會被分割在三八線以南,從而陷入美軍的包圍。

  23日早,空降一八七團兩個營在大量炮兵和飛機的支援下,經過一個白天的戰斗,突破了中國第十五軍的阻擊陣地,奪取了寒溪以北八公里處的外后洞,為坦克突擊支隊創造了出擊的條件。

  24日上午9時30分,阿爾蒙德命令坦克突擊支隊兩個小時之內出擊。
  這支美式的穿插部隊的組成相當于一個團的規模:它由空降一八七團一個步兵營、第七十二坦克營、一個情報偵察分隊。

  一個炮兵連、一個工兵連和四輛M-16自行高射機槍編成,隊長是空降團副團長蓋爾哈特上校。其前鋒,是一支被稱為“紐曼尖兵”的先頭部隊,由一個坦克排、一個情報偵察分隊和一個工兵排組成,規模不足一個連,指揮官是坦克營的副營長紐曼少校。

  兩輛M-4坦克和兩輛A-3坦克,加上兩輛吉普車和兩輛卡車,以及不到40名的士兵在風和日麗的春天景象中出發了。

  如此小規模的一支部隊敢于在龐大的中國軍隊中間沖過去,這對美軍來講是以往絕對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紐曼尖兵”的突擊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軍隊此時的狀態。

   中午,“紐曼尖兵”出發的時候,紐曼少校發現他的頭頂上盤旋著一架直升機。他對這架飛機沒有太在意,認為那也許是師里或軍里派出的偵察飛機,至于這架飛 機為什么總在他的頭頂上嗡嗡,他除了感到討厭之外就什么都沒想了——他正忙著指揮他的工兵——他怕中國士兵在他前進的路上埋了地雷,他命令坦克停下來待 命,讓工兵探雷班先上去摸摸情況再說。這時,頭頂上的那架直升機降落了,走出來的人把紐曼嚇了一跳,是軍長阿爾蒙德。

  阿爾蒙德問:“為什么停下來?”沒等紐曼說出理由,阿爾蒙德揮動指揮棒暴躁地大聲喊,“我剛從自隱里飛過來,在那里中國人正等著你們!立即給我前進!我不在乎什么地雷!以每小時三十二公里的速度給我前進!”

   紐曼立即跳上坦克,命令出發。這支隊伍沿著公路如同進入無人之境似地高速前進。公路兩側不斷跳出中國士兵向坦克發射火箭彈,有時甚至一下擁出10多個中 國士兵把***包扔在坦克的裝甲上。紐曼命令不準停下來,一邊用火力還擊,一邊依舊保持高速度。在距離自隱里兩公里的地方,空中的聯絡飛機投下來通信筒,它 通知紐曼:“很多敵人正埋伏在前方公路的東側,如果請求實施空中攻擊,請以***信號彈為標記。”

  然而,紐曼不愿意因等待空軍的攻擊而 讓坦克停下來,他命令繼續前進。坦克發射了30多發炮彈,不但沖過了中國軍隊的阻擊陣地,而且還俘虜了30名中國士兵。繼續前進時,“紐曼尖兵”遇到了中 國軍隊200多人的阻擊。紐曼命令坦克炮火掩護,他帶著士兵往村莊里沖,中國軍隊阻擊對抗了一會兒之后,撤退了,留下20多名傷員。

  “紐曼尖兵”繼續前進,在沙峙里附近,發現大約80多名中國士兵牽著20多匹騾馬在公路上行進。好像這些中國士兵想不到在這里會出現美軍,于是在距離100多米的時候雙方才交火。這是一支中國軍隊轉移中的迫擊炮兵隊伍,交火10分鐘,中國士兵迅速退卻了。

  再前進一公里,通過與主力部隊的聯系,紐曼才發現自己跑得太快了。這時,前方不遠的地方,有黑壓壓的一大隊中國士兵在急促地行走。聯絡飛機的通信閣又投了下來:“在你北方一點五公里處,至少有四千名敵人迎你們而來!請你等待空軍的進攻之后再行動!”

  紐曼命令繼續前進,坦克排排長表示擔心,認為還是應該回去和主力會合,因為前方肯定是掩護中國軍隊主力撤退的大部隊。紐曼說:“如果你想回去的話你就回去,不過你會碰見阿爾蒙德那個老家伙的。”

   紐曼乘坐的坦克沒走多遠,便看見了中國軍隊大規模的阻擊陣形。這時美軍空軍的飛機來了,是一群大編隊的噴氣式飛機,它們對中國軍隊進行了“連紐曼都能感 到發動機熱度的超低空的凝固汽油彈攻擊”。中國軍隊在猛烈的空中打擊下不得不趕緊撤退,紐曼趁機帶領他的坦克發動了沖擊。在前進到青邱里的山口時,紐曼看 見了昭陽江。

  昭陽江,中國軍隊發動第五次戰役“第二次春季攻勢”的出發點。
  江岸上狼藉一片。被打壞的美國汽車零亂地丟棄在野地中,到處是美軍的補給品和裝備品。中國士兵沒能來得及把這些戰利品運走,于是放火燒毀,江岸邊濃煙蔽日。沿著昭陽江北岸撤退的中國軍隊正在急促地奔跑。

  一個小時后,坦克突擊支隊的主力到達。
  紐曼立即渡過了昭陽江,在江北岸占領了渡口。
  美軍的這支小規模坦克突擊支隊,三個小時之內在中國軍隊的腰腹部北進了20公里,渡過了重要的天然屏障昭陽江。這顯露出中國軍隊在撤退掩護中的疏漏和間隙是多么地大。 更重要的是,“紐曼尖兵”突破的是中國軍隊最需要重點防范的地段,在這個地段讓美軍輕易地沿著洪川至磷蹄的公路斜插進來,等于在東線撤退的中國軍隊的腰部 斜插進了一刀,也就是說,不但還遠在三七線附近沒有來得及撤退的中國第十二、第二十七軍等部隊,在***下達撤退命令的第三天,就已經腹背受敵了,而且中 線的第十五軍、第六十軍的右翼也已經完全暴露了。

  由于緊隨突擊隊的美第十軍迅猛地向北插進,西線和中線中國軍隊面臨的局面更加危急了。

   西線,由于南朝鮮第一師的進攻,北朝鮮第一軍團撤退至江山一線,中國第六十五軍的右翼完全暴露,不得不自議政府、清平里一線撤退。為了保持防線不至于崩 潰,***命令第六十五軍無論如何要在議政府一線阻擊美軍20天。20天,對于已處于險境的第六十五軍來講太艱難了,在美軍的猛烈攻擊下,不到五天,第六 十五軍的陣地就被美軍突破了。這樣,中國第三兵团和第十九兵团之間本來就存在的缺口完全裂開了,美騎兵第一師、第二十五師、英二十八旅、加拿大旅和南朝鮮 第二師開始沿著這個缺口大肆向北挺進。

  中線,南朝鮮第六師、美第二十四師已經突進濟寧里、城蝗堂地區,并控制了加平以東的北漢江南岸 渡口,而美第七師、陸戰一師已經接近春川,致使中國第六十軍方向出現危機。第六十軍一八零師因有8000余傷員沒有轉移,沒有撤退,依舊還在原地阻擊,而 它的兩翼完全是美軍,至此,一八零師實際上已經被美軍割裂孤立。第九兵团的第二十軍,與在九萬里附近實施空降的美軍發生猛烈戰斗,而第二十七軍被美軍阻隔 在富坪里以南、洪川至麟蹄公路東西兩側的桃木洞、玉山洞、縣里地區,無法執行被賦予的沿昭陽江阻擊美軍的任務。配屬于第九兵团的第十二軍也被美軍割裂,而 其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戰斗中穿插得最遠的三十一師九十一團則被遠遠地孤立于三巨里附近,與軍師部都已經失去聯系。

  這樣,中國軍隊預定的機動防御戰線還沒有來得及形成,就被美軍在西線的加平和東線的麟蹄各個分割,處于分散撤退所將面臨的重重險境之中。

  ***發出急電,要求各部隊一定要克服困難,有計劃地布置掩護,同時選擇有利地形和時機求得殲滅美軍一部。***知道,只有遏制美軍的進攻,否則不但不能把傷員運回來,主力也要受到損失。

   中國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三軍軍長傅崇碧在饑餓難忍的時候分到了一把炒黃豆,但是讓他不能忍受的還不是饑餓,而是目前戰線上混亂的局勢。當面的幾個美軍師已 經包抄到了第六十三軍的兩翼,一路美軍以坦克搭乘步兵沿漢江西岸在向第六十三軍的背后迂回,如果再不下決心,全軍的撤退后路就沒有了。

  撤!這個仗不能再這樣打了!
   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之后,傅崇碧軍長跟隨軍指揮部渡漢江北撤。一八七師跟隨軍指揮部撤退。就在軍部和一八七師涉水過江的時候,發生了意外:幾百米遠的江面 上,出現一支美軍涉水過江的隊伍,同時,還有十幾艘美軍渡江的船!緊急之中美軍的偵察機飛來了,就在軍部和一八七師的頭頂上盤旋!

  可是,奇怪的是美軍沒有向撤退中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雙方居然相安無事地擦肩過了江——也許是美軍的偵察機把這支中國軍隊當成南朝鮮軍隊了。也許美軍認為,要不是南朝鮮的軍隊怎么能敢和美軍并排過江。

   渡過漢江之后,傅崇碧立即命令部隊迅速脫離美軍,并且向兵团請示下一步的行動。兵团通報的敵情令傅崇碧心涼:中國軍隊第三兵团。第九兵团的部隊已經被美 軍割斷,第十九兵团推一再能撤退的方向只剩下鐵原了,現在兵团工命令第六十五軍在議政府阻擊美軍,以掩護兵团大部隊的撤退……

  傅崇碧不知道,就在他接到兵团電報的時候,第六十五軍已經因再也頂不住美軍的進攻往后撤了。
  疲勞、饑餓、失望一齊折磨著傅崇碧。中國軍隊的軍長和普通士兵一樣都是依靠步行行動。美軍的炮火在炮兵引導飛機的引導下在中國軍隊撤退的路上形成了一道道的攔截網,每突破一次這樣的彈幕攔截,部隊都會出現巨大傷亡。傅崇碧已經走不動了,只得讓警衛員攙扶著。當他得知一八八師五六三團在清平里渡口阻擊美軍的戰斗中打得勇敢壯烈,并且在撤下陣地的時候堅持把烈士掩埋好的報告時,這位曾經身經百戰的老戰士不由得老淚縱橫。

   第六十三軍軍部走進一條山溝,發現設在這里的兵团指揮部剛撤走不久;撤走的時候遺留下一些餅干等食品。餓急了的軍部人員正在吃,就聽得有人大喊:“敵人 來了!”一看,美軍的坦克開過來了!傅崇碧拔出手槍大聲命令退:“軍機關快走!警衛連掩護!”這是傅崇碧軍長入朝作戰以來第二次在這么近的距離遭遇到敵 人,第一次是在第五次戰役開始前,在江邊看地形的時候,那次也是敵人的坦克突然沖過來,鋼鐵履帶在江邊卷起漫天的煙塵……

  第六十三軍軍部好不容易撤退到漣川,兵团的急電到了:命第六十三軍立即接替第六十五軍的防務,在漣川、鐵原之間的寬25公里、縱深20公里的地區,不惜一切代價,堅決阻擊美軍北進。

  傅崇碧軍長看著電報呆了。第六十三軍在大雨泥濘中撤退到漣川,部隊損失巨大,士兵疲憊不堪,要在如此寬大的正面阻擊美軍的集團沖鋒,何談容易!打仗沒有人愿意把陣地丟了!

  六十五軍也是一支能打仗的好部隊!不是也頂不住了嘛!
  時年35歲的年輕軍長傅崇碧意識到考驗第六十三軍的最后時刻到了。
   中國第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是個烈性軍人,第二野戰軍的著名猛將,在國內戰爭中,擔任六縱司令,打仗勇敢頑強,戰功卓著,人稱“王瘋子”,連***都這樣 稱呼他。戰將陳慶受命組建志愿軍第三兵团入朝參戰,陳賡特別點了王近山的將。陳賡因病沒有入朝,王近山履行著兵团司令之職。至于他的外號,***有精辟的 解釋:“那是革命的英雄主義!”

  王近山為人坦蕩,他承認自己看不起美國人。“他們有多少兵?加上李承晚的偽軍,還抵不上咱的一個軍區,不夠咱一個淮海戰役打的!我看把美國鬼子趕下海不成問題,朝鮮多大個地方?在三八線上尿泡尿就能滋到釜山去!”

   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戰斗中,第三兵团的主力第十二軍被配給了第九兵团,王近山老大地不愿意,因為這樣他的第三兵团打的是助攻,而現在,真正的硬仗還 沒有打,他的第六十軍就情況不妙了。“志司”命令第六十軍在加平、春川一帶阻擊美軍,可第六十軍左翼的第十二軍已經后撤,右翼第十九兵团的第六十三軍也早 就撤了,后面的第三十九軍撤得更早,這不是讓第六十軍三面受敵嘛。六十軍誰有趕快撤回才能最大地保存實力,但是沒有撤退的命令,再說,第六十軍還有 8000傷員沒有撤下來,就是有命令讓他們撤,他們也無法立即撤下來。另外,配屬第九兵团的第十二軍在第二階段的戰斗中插得太遠,現在已處在了更危急的狀 態之中。

  王近山副司令心情極為惡劣:“為什么讓十二軍插得那么遠?要是被阻在敵后撤不回來,我找宋時輪算帳!”

  第九兵团司令宋時輪這時是整個戰場上縣焦急的指揮員。
   自從第九兵团火朝作戰以來,他們打的仗是最艱苦的,在第二次戰役于東線與美陸戰一師的戰斗中,他們的英勇頑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役之后,重大的損失令 他們在東線整整休整了五個月之久,直到第五次戰役才重新參加戰斗。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第九兵团擔任東線的主要突擊任務,他們打得很堅決,但是,正因為他 們的部隊向南方攻擊得太遠,此時便成為撤退中最困難的兵团。尤其是第三兵团配屆過來的第十二軍,其兩個師已被美軍切斷了撤退的后路,其中,以趙蘭田的三十 一師最為危急。

  與軍部失去聯系的三十一師被孤立于敵后,趙蘭田師長考慮得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安全,而是在戰役的第二階段插得最遠的九十 一團。九十一團在第二階段的戰斗中可謂進去神速,居然打到了下珍富里,那里是三八線再往南的三十七度線,實實在在地是鉆進敵人的肚子里了。可是,現在部隊 要撤退,已鉆進敵人肚子的他們該怎么回來?他們后面的道路已經被美軍控制,按照進去的原路出來是不可能了,但是不走原路又有哪條路可以脫險?那是一個團 哪,1000多名官兵的生死,人命關天……

  左右兩翼的第二十七軍和人民軍都來人通報,他們要撤退了。三十一師要是再不退,就很可能孤立無援了。
  經過痛苦激烈的討論,趙蘭田師長和劉渲政委的決定是:等九十一團脫險之后師指揮部再走。并命令九十三團堅決阻擊美軍,為九十一團脫險爭取時間。同時,命令九十一團,能按原路撤退更好,實在不行,向東沿著東海岸的山地尋找北撤的路。
  無法與九十一團取得聯系,只有派人去送信了。三十一師作戰科副科長楓事接受了這個任務。他帶上兩個警衛員出發了。

  在中國軍隊全線向北撤退的整個戰線上,只有這三個人在迎著整個戰線上的敵人往南走。
  兩個警衛員先后犧牲在路上,楓亭到達了九十一團指揮部。
   九十一團團長李長林看見楓亭的時候大為驚訝,他不知道這位副科長是怎樣穿過敵人的一道道戰線過來的。但是更為驚訝的還是楓亭副科長:對戰局發展毫無了解 的李長林團長正在興致勃勃地部署進攻南朝鮮第三軍團指揮部的戰斗!李長林看了師指揮部的命令后,明白了:大部隊已經撤退了,九十一團已經孤懸于敵后。

  按原路撤退已不可能,即使殺出一條血路來,傷亡必定慘重,而且傷員沒辦法帶。東邊是高山大海,也有敵人,只能出乎敵人的意料,向東南走,轉移到敵人后方去,然后繞路向北,設法撤出敵占區。

   這時,久已失去聯絡信號的報話機突然接通了,傳來趙蘭田師長急促的聲音:“我同意你們的計劃!我率領九十三團頂住敵人,掩護你們往東南走!保重!”就這 樣,中國軍隊的一個整團開始了艱難困苦危急萬分的突圍。干部們的鎮靜和果敢影響著士兵們。士兵們跟在他們所信賴的干部們的后面,他們沒有恐懼,只有回到大 部隊的決心。

  九十一團抬著傷員,押著俘虜,攜帶著所有舍不得丟棄的裝備,秘密涉過了南漢江,進入茂密的山林。他們不斷地遇到敵人,能 夠躲過的,悄悄躲過去,遭遇到的,就堅決地打,戰斗起來異常勇猛頑強。從敵人俘虜的口供中,他們知道,敵人正在堵截他們,堵截的兵力是三個師。三個師在圍 堵一個團。突然,李長林接到報告說,擔任后衛掩護任務的二營和一連走錯方向,和團部失去聯系了。這時,東南方傳來***。李長林果斷命令改變行軍方向,去營 救二營和一連。黑暗的夜色中依舊能夠看見山路上的磷峋亂石。當他們登上一座山頂的時候,中國士兵們聞到了咸濕的海水的味道。

  李長林也看見了大海。這是朝鮮的東海岸。
  二營和一連終于回來了。他們與部隊失散,被敵人發現后,邊打邊撤退,不但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居然還帶回來60多名俘虜。
  李長林知道,他的士兵們精神不垮。
  九十一團繼續行軍。他們吃野菜,吃樹皮,挖草根,互相鼓勵,團結一致。翻過鐵甲山后,他們遇到北朝鮮人民軍,將100多名俘虜交給了人民軍,繼續頑強地走。六天后,千余名軍衣破爛。面容憔悴、精疲力竭的中國官兵終于見到了一直在等待他們的三十一師師指揮部。
  堅強的團長李長林流了淚,和他的師長趙蘭田擁抱在一起。

  1951年5月26日,美軍全線超過三八線。
  勝利來得太快,令范弗里特興奮得不可自持。但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美國國內的一些議員們不但沒有夸贊他的戰績,反而提出要調查他,讓他接受國會的質詢,因為他用的彈藥太多了,浪費了美國納稅人的錢。

  在美軍瘋狂的反擊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繼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戰術”,而且將之“發揚光大”。戰后的統計顯示,他在反擊作戰中所使用的彈藥量,是美軍作戰規定允許限額的五倍以上。

  記者們將之稱為“范弗里特彈藥量”。這些彈藥把美軍所有的必經之地統統搶先變成了一片焦土。美軍飛行員們從空中向地面看去,他們說,在那些發生戰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

  范弗里特大為光火:“讓那些議員們來看著敵人的尸體和俘虜吧,如果他們不來,就讓什么‘范弗里特彈藥量’見鬼去!”

  5月29日晚,朝鮮中部大雨如注。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接到***聲音低沉的電話,讓他立即來一趟。

  昨天晚上洪學智才冒著傾盆大雨從***那里回到100多公里外的后勤司令部。怎么現在又讓再去一趟?幾分鐘后,洪學智的吉普車沖進茫茫大雨中。山高路險,河水暴漲,害怕空襲不能開燈的吉普車在黑暗中走走停停,深夜時分,洪學智終于到達了空寺洞。

  山洞里,只穿著一條短褲,赤裸上身的***一個人在蠟燭光下來回踱步。看見渾身濕透的洪學智,***用最低沉的聲音說:“出事了。”

  第六十軍一八零師已與外界失去一切聯系。
  ***給洪學智看了一份他剛剛發出去的電報:應即以一八一師,四十五師解一八零師之困,六十軍、并十五軍首長井王玉:至現刻止,無反映我一八零師被消滅。據悉:二十七日有兩個營襲擊美軍指揮所,被其援軍趕到未成。

  另悉:在那實里、退洞里獲得我一部分武器。據上判斷:我救援部隊如是堅決,一定可以救出該師,如再延遲不決,必嚴重損失。

  情況一下子變得如此險惡,這是中國指揮員從來不曾想到的。

  “要成建制地殲滅幾個師的美軍。”
  “美國鬼子不也是肉眼凡胎嘛,咱集中優勢兵力,收拾不了它?”
  “美國兵最怕死,沖上去就能立個國際功!”
  中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雖然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役,對美軍的特點有了一些了解,但是這種了解依舊還很淺顯,并帶有偏頗的政治色彩。

  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戰爭中的政治熱情必不可缺,而且它還是贏得戰爭最后勝利的保證。但是,在每一場局部的、具體的戰斗進行中,戰爭雙方所較量的更多的則是知己知彼、運籌帷幄的戰爭智力,以及遵循戰爭特有規律的周密而準確的戰術運用。

  戰爭觀念的陳舊、戰爭手段和戰術的落伍,最終受損害的是政治利益。
  一八零師,危如累卵。

向好友推薦本貼:
標題:《真實的第五次戰役志愿軍大潰敗實錄 - 摘自《遠東:朝鮮戰爭》》
地址: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906/show1530652c17p1.html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应该把中方的描述也贴上来,对照着看。。。

该文作者是中国人,本来就是中方的说法啊?中共官方或者御用学者的说法往往大而化之,暂时没看到值得一读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看克哥的节奏,是拿到了美军随军牧师的offer了

我对此感兴趣,因为我是中国人。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相信这是真的,咱们不讨论该不该打得问题,就说打,当时的中国军队就是这水平,他们已经尽力了,他们最高级的武器也就是手榴弹级别,这条件让你去打美国,你能打成这样么?1师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没有背后美国强大的财力物力空军海军的支持,1师已经被歼灭好几次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究竟谁不知道?

普通美国人比普通中国人知道这些少多了,要多给老美说说这事...

美国人知道朝鲜战争美军阵亡33686人。
中国人知道志願军阵亡人数吗?档公布的数字以初期的11万到后来的官方35万,再到前苏联解密文件中的100多万,相信哪个数字呢?
 

Feat

看问题就像拼魔方,只看一个面不行,照顾六个面才成。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我看过整部朝鲜战争史,看看美军方面写的历史也挺新奇的,问题是每个方面都会有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描述,每个方面都不能全信。

一直有一个好奇,打仗如果多动些脑子,也许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攻坚战,中国志愿军一般是夜里进攻,白天休息,因为夜里敌人的飞机不好轰炸。但敌人使用照明弹,依然可以看到中国士兵。中国士兵为什么不配合烟雾弹?简易烟雾弹应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啊,搞些容易冒烟的东西就行,士兵不断向前方投掷烟雾弹,并配合夜色前进,美军如何瞄准。
 

3com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15万中国军队潜伏在长津湖地区十几天,对前进中的美陆战1师发起突然袭击,将其分割成5块,铁桶般地包围在长津湖地区企图一举歼灭。然而,令人意想不到 的是,这支只有2万余人的美军陆战1师,在2个星期的战斗中,竟然将包围他们的志愿军第9兵团的15万人马打得尸横遍野,死伤累累,并且带着全部重装备, 突破重围,扬长而去。

从总后双方交换战俘数量 超过 1:10看,
2万=20万

第9兵团的15万处于劣势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克哥发此贴想说明什么呢

真没想说明什么。在网上吓逛,读到几篇和我以前接触的有关韩战的印象大相径庭的文字,估计有人会感兴趣,所以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就这样。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你所不知道的朝鲜战争——美陆战1师传奇

应该把中方的描述也贴上来,对照着看。。。

这是一个从美国人的角度谈论这个话题的一个视频值得对照一下。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DBuAccDsxMc[/ame]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