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美好的传统在慢慢地消失着

有机会和姚老师探讨这个话题,真是荣幸。
现在流行的情商高的说法,不外乎就是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这与咱们传统的知书达理本质是一致的,先做到达礼,知书才会有用武之地。
有个性有魄力,又达礼知书,善于做事,那真是无敌人生了。
这里面还有人的性格因素,一大家子里面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不同,有时候性格倾向也会自动寻找所匹配的环境,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家庭环境熏陶的和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定位。

知书达理是必须的,所有人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知书达理,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周礼”至少三千年历史了,到现在也不落伍,传统家庭的很多家规其实都是“周礼”的规范,虽然近百年社会变化很大,将来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周礼”都是中国人群的准则,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在传承“周礼”,这是内核,是不会丢的。
 
这里面还有人的性格因素,一大家子里面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不同,有时候性格倾向也会自动寻找所匹配的环境,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家庭环境熏陶的和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定位。

知书达理是必须的,所有人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知书达理,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周礼”至少三千年历史了,到现在也不落伍,传统家庭的很多家规其实都是“周礼”的规范,虽然近百年社会变化很大,将来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周礼”都是中国人群的准则,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在传承“周礼”,这是内核,是不会丢的。
姚老师挺乐观的啊,所谓“三纲”就“父子”还有点残余了。
 
姚老师挺乐观的啊,所谓“三纲”就“父子”还有点残余了。
周礼是有很多统治阶层教化的内容,这部分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家庭伦理的部分,核心内容还都是在传承。

历史上多次社会变迁,包括大的动乱之后,都会回归周礼,说明这个东西确实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周礼是有很多统治阶层教化的内容,这部分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家庭伦理的部分,核心内容还都是在传承。

历史上多次社会变迁,包括大的动乱之后,都会回归周礼,说明这个东西确实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你说的有道理,社会形态变了,很多原来大家庭里那种四世同堂都少见了,也自然长幼秩序的规则就无从谈起了,以前家里所有人的工作都差不多,也都生活在一起,现在每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还经常随着工作变化而迁徙,很多家庭规则已经让位给了个体的自由。

并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不再要求全面素质,而是利用个体的优势部分进行强化,也自然整个社会不再把家教看得很重,人和人的交往也都难以维持长期的存在,都是萍水相逢,也自然不会责备求全。

周礼的核心,忠孝义,形式上会有些变化,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消亡的,毕竟还是人和人交往的社会...
 

风吹花落

峰回路转
837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您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孤立的社会环境,家庭虽趋向于小化,但人首先是社会“人”,现在的社会比起自给自足的耕织生活更要求人的社会性,更强调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这种交往能力所倚重的规则偏偏仍然是 : 以宗族为基础的加强宗族亲密联系的核心要素----忠孝礼仪廉耻,这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

当然,里面诠释的内容有的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进步更完美,比如“忠”字,更多强调的是 做人忠厚诚信,讲究信誉,
而不是忠于哪个皇上哪个上司。
 
最后编辑: 2014-11-05

风吹花落

峰回路转
837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如果您是上司,假如您的下属一点礼仪没有,没规没矩,不仅你看着烦,而且还损坏你公司的形象。一个好的工作团队,保证也是一群有全局观 知书达理的优秀人才组成的。

必要的时候,懂得维护服从大局的个性,才是真正的有个性!

说的有不到的地方请包涵。
 
最后编辑: 2014-11-05

风吹花落

峰回路转
837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孩子的素养反映的是家长的修养,人 独处的时候都要懂得自尊自爱,何况三口之家呢,父母总是长辈,您怎么引导孩子,他怎么学。
 

风吹花落

峰回路转
837
这里面还有人的性格因素,一大家子里面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不同,有时候性格倾向也会自动寻找所匹配的环境,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家庭环境熏陶的和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定位。

知书达理是必须的,所有人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知书达理,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周礼”至少三千年历史了,到现在也不落伍,传统家庭的很多家规其实都是“周礼”的规范,虽然近百年社会变化很大,将来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周礼”都是中国人群的准则,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在传承“周礼”,这是内核,是不会丢的。
赞同,性格和知书达理并不矛盾。
中国传统的东西有些还是很讲究的,连西方的贵族都学习效仿,需要继承下去。
 
你说的有道理,社会形态变了,很多原来大家庭里那种四世同堂都少见了,也自然长幼秩序的规则就无从谈起了,以前家里所有人的工作都差不多,也都生活在一起,现在每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还经常随着工作变化而迁徙,很多家庭规则已经让位给了个体的自由。

并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不再要求全面素质,而是利用个体的优势部分进行强化,也自然整个社会不再把家教看得很重,人和人的交往也都难以维持长期的存在,都是萍水相逢,也自然不会责备求全。

周礼的核心,忠孝义,形式上会有些变化,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消亡的,毕竟还是人和人交往的社会...
旧时每家都有一个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现在,农村很多家庭也还有这种牌位,不过改书“天地国亲师”,没有君了嘛,代之以国,也不错。问题是,除了那个“亲”字稍能落到实处,其余四字已是虚得不能再虚了。礼崩乐坏,大概就是为今天这个时代预言的。
 
这句话说的真好!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但是有勤快的妈,就有懒惰的孩子,似乎又是规律。
哦,原来这是规律,我一下轻松了许多,一直总是为自己懒惰自责,听你这么一说,责任主要在我妈,因为她实在太勤快了。
 
旧时每家都有一个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现在,农村很多家庭也还有这种牌位,不过改书“天地国亲师”,没有君了嘛,代之以国,也不错。问题是,除了那个“亲”字稍能落到实处,其余四字已是虚得不能再虚了。礼崩乐坏,大概就是为今天这个时代预言的。
“礼崩乐坏”一定是环境变了,所谓的崩、坏,是评价的角度问题。

也存在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无所适从,老的东西不顶用了,新的规则又没有系统。

敬天地,古代农业社会,就指着天地给面子才能吃上饭,现在的码农光着膀子抠着脚丫子熬夜就把活干了,天地乾坤不碍他什么事...

尊师重教在古代传承系统里很重要,实在是没那么多渠道获得传承和教养,除了获得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敬重师门才能进入更广阔的社会,才能进入人才储备库,才能进入某个阶层的“社交俱乐部”,这是个台阶,对新手来说太重要了...今天这种障碍越来越淡化,毕竟选项越来越多么,并且传承过程很多都货币化了,不需要雨季之前去帮师傅盖房子作为报酬...也自然人情味就淡了,但也公平了。
 
“礼崩乐坏”一定是环境变了,所谓的崩、坏,是评价的角度问题。

也存在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无所适从,老的东西不顶用了,新的规则又没有系统。

敬天地,古代农业社会,就指着天地给面子才能吃上饭,现在的码农光着膀子抠着脚丫子熬夜就把活干了,天地乾坤不碍他什么事...

尊师重教在古代传承系统里很重要,实在是没那么多渠道获得传承和教养,除了获得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敬重师门才能进入更广阔的社会,才能进入人才储备库,才能进入某个阶层的“社交俱乐部”,这是个台阶,对新手来说太重要了...今天这种障碍越来越淡化,毕竟选项越来越多么,并且传承过程很多都货币化了,不需要雨季之前去帮师傅盖房子作为报酬...也自然人情味就淡了,但也公平了。

还有一点,在中国封建政治体系里,基本上师承即派系。无论道统还是政治阵营皆然。所谓尊师重道很大程度上是尊重该派系的老大。比如宋朝的新学一派尊重王安石,民国的黄埔嫡系尊重“蒋校长”
 
还有一点,在中国封建政治体系里,基本上师承即派系。无论道统还是政治阵营皆然。所谓尊师重道很大程度上是尊重该派系的老大。比如宋朝的新学一派尊重王安石,民国的黄埔嫡系尊重“蒋校长”
是的,师承是谁,就是脑门子上的标签,过去的画家都讲自己的师承是谁谁谁,首先是为自己撑腰杆子,那意思就是我可不是野路子来的,我有背景...传统戏剧、相声等等行当的师徒关系更是严格,想进入主流,就必须要去拜个师傅,哪怕那个草包师傅什么也给不了你,但他能在主流里面说上话,就值得去行个拜师礼...大体上侯跃文就是这样收了郭德纲这个徒弟的...
 

月盈亏

月月盈
7筷子!
还有人在旁计数?
是小朋友爸爸讲给我们听的。
他连夹了三筷子的时候,他爸爸就拿眼瞪他了。但小朋友光顾着吃了,没发现。等到他夹到七筷子的时候,他爸爸已经跟气蛤蟆一样气得鼓鼓了,再也忍不住了,就一巴掌拍过去。否则他还夹呢。
之所以要强调七筷子,他爸爸是为了证明他打得有道理,没冤枉孩子。
 
这句话说的真好!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但是有勤快的妈,就有懒惰的孩子,似乎又是规律。
那是因为, 妈太勤快, 不给孩子机会学习和锻炼生活技能, 更有孩子(或者老公)学着做, 做得不如她好就被批评,批没了想再次尝试的信心。 勤快妈要想有个和她同样好的孩子,得要自己勤快的同时不忘给孩子机会, 看到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和孩子分享自己做事的经验和体会。勤快手巧的妈却有个拙女儿,啥事都是有原因的。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