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华车贴背后带来的深思
辱华车贴的事件依然在和平与非暴力的语境下继续发酵、发力着。
但其减速的程度已是大势所趋,通过这次事件给我们的华裔社区上了最生动的普法一课,同时也要衷心感谢两位当事人在“课内实践”的角色扮演,这次事件和数年之前在列治文、铁道镇等大型商场内发现辱华涂鸦如出一辙,这三起事件最后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结局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关于种族歧视的泛社会议题,连身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的奥巴马也不得不承认道:“美国还没有克服种族主义的历史问题。这不是一个种族主义是否继续存在、种族歧视是否不加掩饰的问题。社会不会在一夜之间彻底消除两三百年前形成的东西。”但比种族歧视更加强大的是法治于国家,今虽有两部警车停在当事人之一的家门口,但只有双方不踩下法律的那根红线,那么警察就不会启动任何强悍的执法程序,若要以身试法的话,那么后果必然自负;同时,公民社会言论自由也是民主政体坚不可摧的基石。
从辱华车贴事件发酵至今,其隐藏在背后的一些问题,完全的被暴露开来,值得我们今天的华裔社区去自我梳理与深思一番,我想以:个人、受众、社区以及借鉴这四个视点的维度用线索串联起来,并用温和的理性、客观的分析来全面的看待现在以及未来我们华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首先,作为辱华车贴发现者的个人行为:从感性的路见不平者发力到超越感性的自我膨胀者,事态若按个人意志发展下去,从普通社区事件演变到族裔公关危机,相信“得理不饶人”的后果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欲褒奖的。自我内心的膨胀和外界的推波助澜,造成个人欲想成为类似温哥华的标哥(陈光标)、凤姐和蛮子(薛蛮子)式的人气博主或网络大V?甚至令人揣测背后利己主义的商业目的?在这场时起时伏的公关危机中,有既得利益者存在吗?谁又是最后的赢家呢?
其次,在这场社区事件中,网络媒体上受众的“看客心态”一目了然的显现无疑,真得给人以感觉华裔社区内存在着“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忧愤心结,许多廉价的赞颂溢美之词宛如热闹的戏园子里不断的连声叫好,可惜曲终人撒一走了之罢了,这是给的正能量呢?还是负能量?自己长了脑壳要慎思之。当年义和团轰轰烈烈的“扶清灭洋”运动不也是个个叫好,最后迎来的却是攻破天朝的八国联军。另外,鲜见有港、台繁体文字对此次事件诉求的表达?难道他们就不是华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何况在反击性的标语中他们也“被代表”哩。人家内敛低调的淡定,是不是一种“公道自在人心”的超然远远胜于网络大V的霸气。
再次,和上几次的辱华事件一样,依然见识了华裔社区内任何的社团(无论是老字号的,还是新生代的)以及正在积极争取政党竞选提名的华裔候选人的哑声和隐忍。温哥华的华裔社团号称过百,总会链接分会,排场颇为壮观,其他族裔恐怕是没得比,平时在自家中文媒体上轮番走秀不亦乐乎,似曾相识的“见面握手、开会拍手、告别挥手”橡皮图章般的场面时常浮现,而到关键时刻倒是洋面孔的麦乐田(Bill McMulty)议员责谬纠偏:“感到自己被严重的冒犯!”还及时通知了当地的皇家骑警。此举让“华人选华人,替华人做主”的金科玉言似神马浮云被击得彻底粉碎。我们海外的华裔社区直到今天,在处理不大不小的公关危机时刻,表现的依然是低段位棋手的昏招水平,又如何与其争锋。
最后,我们需要借鉴一下西裔社区的案例暨做法:曾经位高权重的前温哥华冬奥筹委会行政总裁弗朗( John Furlong )正在和“诽谤”他的自由撰稿记者鲁宾逊( Laura Robinson)在卑诗最高法院打着冗长的官司,从西人的媒体看来双方都是卯足了劲道的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鏖战不休,估计小记者对弗郎大人陈年旧账的报道,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否则早已结案了,但双方当事人有耐心、有决心、有信心的几年、几十年的怎么耗下去,为名誉而战直到人生旅途的终点,而对比上述辱华车贴的双方做派,怎么越看越象是在温东喜士定街上“干架”的那群人。
通过,对以上四个视点的归纳分析,我们华裔社区真得要自我重视存在的问题,在跨文化震荡的社群里要把每次外部的公关危机转换成内部的发展契机,当下身处主流社会中,多学习和积累“西学为用”的策略性思维,整合我们华裔社区自己的话语权,让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加的强大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