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航空发动机老大难 质疑:造不出来就说缺钱

川菜厨子

能喝半斤绝不喝二两
至于那篇凯迪的文章,看到“太行是仿造苏联al-31发动机”基本上就可以不用看下去了,太行的核心机确实来自仿制,不过抄的可不是毛子,否则太行的生产厂和Al-31的大修厂放一起不就得了,何必一个东北一个西南。

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往下看了几段

“在1990年陆续花两百亿美元引进飞机,然而,飞机上用的发动机居然没能引进,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大的笑话吗?” 这算笑话?傻子才觉得这是笑话吧,加拿大也有为美国和日本品牌制造汽车供应本国市场的车厂,能否要求他们把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这类核心技术都无常共享给加拿大?何况世界上只有四五个国家能造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凭啥白送教你造?

至于寿命40小时之类的我也懒得说啥了,估计文科生对工程上的数字意义实在没概念,怎么编着惊悚怎么编,从美国货到俄国货到中国货,一个数量级一个数量级的递减,觉得这样编才够劲...

中国拿国产替换部件大修的Al-31都达到一千五百小时寿命了,自己的太行才40?

再往下看到啥...“那中国呢?要得到500个合格扇片,需要生产50000个!!! 是的,生产远远超过五万个扇片,才能找出500个完全合格的!!!”... 我就彻底放弃了,文科脑残无药医

我是理科生,也不懂这个。问个问题 太行的寿命倒是是多少个小时?
 
2008年以前碳纤复材是管制品.因它也是先進武器的關鍵材料.所以日本供應商會要求用途說明和去處.大陸官方也懸賞投資.有此項技術者官方願無限支援設廠.上市公司云天化的玻纤复材不錯.但碳纤复材還是沒有開發成功.
 
我是理科生,也不懂这个。问个问题 太行的寿命倒是是多少个小时?

设计寿命是美国的一半左右,比俄国货稍长,不过是新货,太行除了一开始被打回重做的,稳定服役的批次都还没到大修期呢,实际的平均统计寿命有待观察

太行目前的主要问题不是寿命,而是抗泼辣操作的能力,这对战斗机来说很重要。俄国货这方面太突出,太行头几批太差劲,飞行员都有抵触情绪了,生怕像过去那样一个猛烈的动作就喘震甚至停车。美国七十年代,头几批的F100也是类似问题 (我说中国落后美国三十多年虽然不严谨,但也不是随便说的),导致F15全面停飞,不过美国技术实力强劲,用了五年多就完全解决了。中国是新手,估计至少得七八年才能完全稳定。其实太行从服役到现在已经超过七年过去了,希望已经完全堪用
 
最后编辑: 2015-08-05
2008年以前碳纤复材是管制品.因它也是先進武器的關鍵材料.所以日本供應商會要求用途說明和去處.大陸官方也懸賞投資.有此項技術者官方願無限支援設廠.上市公司云天化的玻纤复材不錯.但碳纤复材還是沒有開發成功.

高品级的,不能做,就是非卖品,勉强能做(比如品质不稳定,成品率低),就是高价品,品质稳定了,就是降价品。日本刚刚把T800级别的原丝对中国降价到原价的10%以下。接下来就看谁有本事做T1000等级的了。

碳纤维复合材料有很多民企在做,之前能稳定供应T800的就是个江苏还是浙江公司, 另外我认识一个做航空铝材的也是民企,现在他是中国妥妥的top5%富豪,希望这些材料供应商能做出和垄断国企不一样的气象
 
最后编辑: 2015-08-05
你们能做碳纤复材?牛人啊!啥等级的原丝?T800?T1000?
航空级碳纤维材料本身只有东丽生产。我的项目是适合大曲面的生产设备,特别是机身任意受力部位。再往下我就不能多说了啊。
补充一点,我移民已经6年了,这都是6年前的事情了
 
呵呵,定向单晶叶片么?第一次知道日本这么牛,日本自己有几台完全自主的涡轮发动机啊?别说整机了,就算发动机部件(风扇叶片,涡轮盘片,桨叶叶片,控制设备等),国际市场货架上的东西,都是英国的RR,美国GE /PW,德国的MTU, 法国的斯奈克, 透博梅卡,毛子的留里卡土星, 图曼斯基,克利莫夫等等,就连加拿大都有PW加拿大公司的涡轴涡桨系列,日本有啥能摆出来同台竞争的货色?莫非实在太先进,紧着自己造歼星舰用?

航空材料想吹日本,不如吹碳纤复材,这方面日本是真强,可与美国媲美的强。中国搞碳纤材料的如果有东丽八成水平,就算帮了大忙了
日本不是强,唯一生产航空级复合材料的东丽,是用的美国的专用技术--美国只管发明,日本生产。
不过这一点,也还是比中国强。中国只能代工iphone, 然后出了小米。
 
这个帖子好,大多数人已经头脑发热了,还是需要少数人客观冷静的知道差距--这才是进步的动力。
建议搞个类似TED的论坛。人人都在东家长西家短的, 炒股移民卖保险,留一方天地给理智,睿智和冷静吧
 

小和尚

最爱妹的小和尚
2008年以前碳纤复材是管制品.因它也是先進武器的關鍵材料.所以日本供應商會要求用途說明和去處.大陸官方也懸賞投資.有此項技術者官方願無限支援設廠.上市公司云天化的玻纤复材不錯.但碳纤复材還是沒有開發成功.

现在日本也对中国管制,只是T多少以下的可以,以上的就不可以。
 

小和尚

最爱妹的小和尚
确实航空发动机确实是综合能力,但卫星导弹高铁又何尝不是?中国高铁里程占全球一半以上。
不要骄傲,也不用妄自菲薄。
 
日本不是强,唯一生产航空级复合材料的东丽,是用的美国的专用技术--美国只管发明,日本生产。
不过这一点,也还是比中国强。中国只能代工iphone, 然后出了小米。

不对吧,你把Hexcel摆到哪里去了?

日本货胜在原丝质量高,况且日本也只是 PAN基的高强度系列(主要是民航机体用)出货量在全球占主要地位。MP基系列(高模量;卫星,火箭,导弹上用的),美国至少占全球一半。更何况,美国在碳纤维复材的应用上是世界独一份,树脂基材,自动化铺丝机,大型热压罐,大丝束纤维的应用,都是世界第一。日本在复材这方面真的只是个专业原材料供应商的地位。
 
最后编辑: 2015-08-06
不对吧,你把Hexcel摆到哪里去了?

日本货胜在原丝质量高,况且日本也只是 PAN基的高强度系列(主要是民航机体用)出货量在全球占主要地位。MP基系列(高模量;卫星,火箭,导弹上用的),美国至少占全球一半。更何况,美国在碳纤维复材的应用上是世界独一份,树脂基材,自动化铺丝机,大型热呀罐,大丝束纤维的应用,都是世界第一。日本在复材这方面真的只是个专业原材料供应商的地位。
没错,最先进的也不会给日本,美国佬不傻。
不过现在中国,要的也就是民用机的材料,还有就是工艺,没有设备啊,人工来吧。
 
确实航空发动机确实是综合能力,但卫星导弹高铁又何尝不是?中国高铁里程占全球一半以上。
不要骄傲,也不用妄自菲薄。
军用和民用完全不一样好不好?民用是要考虑经济性的,按照前面太行发动机的数据,也就够飞温哥华一个来回就得换,中国现在真有钱啊。
还有,高铁是建的不错,那都是钱堆出来的,里面很多核心技术,包括电气部分,用的都是德国的(甚至被贬得一塌糊涂的加拿大庞巴迪的)吧?
 
没错,最先进的也不会给日本,美国佬不傻。
不过现在中国,要的也就是民用机的材料,还有就是工艺,没有设备啊,人工来吧。

中国对所有类型的碳纤材料都有需求,卫星,导弹当年都用走私进口的,如今MP基的自己能基本满足了(这东西使用的方向都是要命的行业,用途窄,用量小,国外封锁更严,所以优先级别高),需求量较大的PAN基,国产的产量不行,质量不稳定,还在慢慢提高。PAN原丝这东西,产能就能较大程度说明技术水平

东丽牛就牛在稳定的高产量,不过当年787项目一上来,东丽的产能都不敷使用了

碳纤维的整套应用设备,中国也在慢慢追,这一块如果上不来,有好原料也没用,减重的效果不明显。这方面很多关键设备都是遭禁运的,比如温控。

印度的国产战机号称复材使用超过40%,结果还是整机超重25%,这就是复材应用水平低下的特征,搞不好是大量采用手工加工。
 
最后编辑: 2015-08-06
军用和民用完全不一样好不好?民用是要考虑经济性的,按照前面太行发动机的数据,也就够飞温哥华一个来回就得换,中国现在真有钱啊。
还有,高铁是建的不错,那都是钱堆出来的,里面很多核心技术,包括电气部分,用的都是德国的(甚至被贬得一塌糊涂的加拿大庞巴迪的)吧?

军用当然也要考虑经济性,特别是常规武器,这直接影响部署规模和后勤压力。

太行的数据你要相信那个40小时就太那啥了,发动机型号的定型长试可都是一整个月以上,每天平均试车十几小时的。这已经是中国这种技术弱国+项目资金紧张的低要求数字了。
 
最后编辑: 2015-08-06
中国对所有类型的碳纤材料都有需求,卫星,导弹当年都用走私进口的,如今MP基的自己能基本满足了(这东西使用的方向都是要命的行业,用途窄,用量小,国外封锁更严,所以优先级别高),需求量较大的PAN基,国产的产量不行,质量不稳定,还在慢慢提高。PAN原丝这东西,产能就能较大程度说明技术水平

东丽牛就牛在稳定的高产量,不过当年787项目一上来,东丽的产能都不敷使用了

碳纤维的整套应用设备,中国也在慢慢追,这一块如果上不来,有好原料也没用,减重的效果不明显。这方面很多关键设备都是遭禁运的,比如温控。

印度的国产战机号称复材使用超过40%,结果还是整机超重25%,这就是复材应用水平低下的特征,搞不好是大量采用手工加工。
大家分析的都没错。现在讨论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受制于政治。发动机项目我不熟悉,所以发言泛泛,也是引用别人的资料,但是就复合材料设备(不是原材料)这一块,你说国内还在慢慢摸索,其实六年前就有成熟的放在眼前,仅仅因为分赃不均,就流产了,心痛啊。国内宁愿慢慢摸索,宁愿让国家(其实就是老百姓)掏出大量的资金研发,然后流入小集团的钱包,也不愿接受现成的技术,失望。
所以当你亲眼看到小集团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而整个国家也是这样的人来把持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没有希望了。一句话,报国无门。
 
大家分析的都没错。现在讨论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受制于政治。发动机项目我不熟悉,所以发言泛泛,也是引用别人的资料,但是就复合材料设备(不是原材料)这一块,你说国内还在慢慢摸索,其实六年前就有成熟的放在眼前,仅仅因为分赃不均,就流产了,心痛啊。国内宁愿慢慢摸索,宁愿让国家(其实就是老百姓)掏出大量的资金研发,然后流入小集团的钱包,也不愿接受现成的技术,失望。
所以当你亲眼看到小集团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而整个国家也是这样的人来把持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没有希望了。一句话,报国无门。
几十年了没有任何技术可以领先,看看美国到处都是中国的研究人员,就知道不是研究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这个国家是真没希望了,这样的一个人群,说实话,只支配做奴隶.
 
大家分析的都没错。现在讨论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受制于政治。发动机项目我不熟悉,所以发言泛泛,也是引用别人的资料,但是就复合材料设备(不是原材料)这一块,你说国内还在慢慢摸索,其实六年前就有成熟的放在眼前,仅仅因为分赃不均,就流产了,心痛啊。国内宁愿慢慢摸索,宁愿让国家(其实就是老百姓)掏出大量的资金研发,然后流入小集团的钱包,也不愿接受现成的技术,失望。
所以当你亲眼看到小集团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而整个国家也是这样的人来把持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没有希望了。一句话,报国无门。


这种情况确实很多,光航天系统的大拿,我所知就不止一个受不了某些现象,跑去民企或者出国。很多还很年轻(航天系统的技术骨干如今很多就是三四十岁),令人扼腕。还有部件供应,有时国内好好的不用,就指着出国考察采购,享受卖家提供的座上宾感觉,也许还有其他好处等...

咋说呢,一个国家如同一棵大树,你不可能指望没有蛀虫,没有病叶枯枝。有些事,盯在小范围看黑暗面,就觉得这棵树是要完了,要枯死了,站远了看整体,就会觉得咋比昨天还绿了点,新枝嫩叶还多了点...

即使全球最成功的500强企业,等你进去了凑近观察,也会发现一堆尸位素餐,损公肥私,溜须拍马上位,外行掌权打压技术骨干之类的现象。不是吗?
 
最后编辑: 2015-08-06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