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私立小学还是继续公立?

寄宿生五万多的那俩啊?很好奇他们毕业生去向如何。
这边看了下jean de brebeuf的报告,麦大蒙大甚至shebrooke都有,感觉也没想象的那么神奇啦。当然我不否认shebrooke也出人才。。。
我在上海读的高中貌似出路都比这个好,好多藤校的本科录取~不知道安省的高中怎么样,应该比魁省去米国的多不少吧

教育着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只看中小学的毕业去向,信息并不完全。

先说大学去向,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大部分人会在本省升学。如果去美国升学,尤其是私立大学,每年学费三五万美元,对于本地人来说是不可承受的开支。即使到其它省读大学,也至少要一到两万加币,不如本省几千刀划算。

其次很多孩子是根据课程设置来选择大学,并非看大学排名。各个大学的着重点不一样,我有两个很优秀的同事,都毕业于Sherbrook大学,因为他们喜欢那里的program设置。还有一个同事是Jean-de-Brébeuf毕业的,可他并没有上大学,但是工作表现也相当出色。

我说教育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意思是说,同一所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差别极大。即使课业成绩相仿佛的学生,工作之后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教育的目的,除了所掌握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做事严谨,有良好的思考和观察习惯,责任心,勤奋等等素质和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职业领域中能走多远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中学或大学几年所教授的知识。

所以,如果家长把孩子教育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能考上什么大学,能考多少分,而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是忽略了重点。因为大学毕业之后,才是刚刚开始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有很多华人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时课业成绩优秀,但是工作之后并不突出,因为他们全付身心的目标都是在考试上,习惯成自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或者应该如何达到目标。这个工作不突出不但是指领导能力方面的,即便是技术方面的也一样。缺少热情兴趣,,缺少主动自觉获取新知识,因为自己课业成绩良好而自我感觉良好,很少注意到他人的优点,容易将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人种、语言等因素而开脱自己,潜意识中固执地认为自己智商高、专业能力强而应该得到更多赏识,诸如此类,都是这种教育目的过于着重结果所带来的后果。
 
教育着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只看中小学的毕业去向,信息并不完全。

先说大学去向,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大部分人会在本省升学。如果去美国升学,尤其是私立大学,每年学费三五万美元,对于本地人来说是不可承受的开支。即使到其它省读大学,也至少要一到两万加币,不如本省几千刀划算。

其次很多孩子是根据课程设置来选择大学,并非看大学排名。各个大学的着重点不一样,我有两个很优秀的同事,都毕业于Sherbrook大学,因为他们喜欢那里的program设置。还有一个同事是Jean-de-Brébeuf毕业的,可他并没有上大学,但是工作表现也相当出色。

我说教育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意思是说,同一所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差别极大。即使课业成绩相仿佛的学生,工作之后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教育的目的,除了所掌握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做事严谨,有良好的思考和观察习惯,责任心,勤奋等等素质和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职业领域中能走多远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中学或大学几年所教授的知识。

所以,如果家长把孩子教育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能考上什么大学,能考多少分,而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是忽略了重点。因为大学毕业之后,才是刚刚开始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有很多华人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时课业成绩优秀,但是工作之后并不突出,因为他们全付身心的目标都是在考试上,习惯成自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或者应该如何达到目标。这个工作不突出不但是指领导能力方面的,即便是技术方面的也一样。缺少热情兴趣,,缺少主动自觉获取新知识,因为自己课业成绩良好而自我感觉良好,很少注意到他人的优点,容易将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人种、语言等因素而开脱自己,潜意识中固执地认为自己智商高、专业能力强而应该得到更多赏识,诸如此类,都是这种教育目的过于着重结果所带来的后果。
说的非常好,虽然大学毕业是起点这种话让人好绝望啊~
话说如果我从安省跑到魁省上大学,是不是一个学期后我就算魁省居民享受本地学费了呢?
 
前不久美国华人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抗议藤校对华裔子弟暗知里提高录取标准。但是对于藤校而言,如果一视同仁,亚裔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可是毕业后出社会影响力大的人物出才率并不见得高,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后续招生。也有的华人家长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藤校完全按分数一视同仁招收学生,你还会把孩子送进去吗?很可能这个学校过几年就泯然众人,再也没什么吸引力了。而学生阶层也许就会沦为个个刷分,而缺少创造力和多样性,对于华人家长而言,自己很可能都不愿意送孩子去读。

对于我们惯常的思维而言,出不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是无所谓的,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能力出众,也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只要他们能考上名校,能保持一个不过不失的水准,毕业后随大流有份体面的薪水和工作足矣。即使工作能力不出众,刷个分数过了门槛就行了。

但即使是出于个人利益而言,我也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人生是场马拉松,起起落落很正常,失个业,遇上个挫折什么的太常见了。孩子必须学会自我修复、自我选择和提高的能力,要有主见,敢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回到这个中学毕业去向的问题,我认为这边的本科教育基本上质量都很过关,都提供了孩子足够的上升空间,重要的是你在大学期间,能占据多大的成长空间。有的学生选择Sherbrook大学,他们对课程设置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估,独立性很强,目标明确,这样的学生,不见得会比糊里糊涂遵从父母之命上McGill或美国名校的差。
 
前不久美国华人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抗议藤校对华裔子弟暗知里提高录取标准。但是对于藤校而言,如果一视同仁,亚裔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可是毕业后出社会影响力大的人物出才率并不见得高,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后续招生。也有的华人家长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藤校完全按分数一视同仁招收学生,你还会把孩子送进去吗?很可能这个学校过几年就泯然众人,再也没什么吸引力了。而学生阶层也许就会沦为个个刷分,而缺少创造力和多样性,对于华人家长而言,自己很可能都不愿意送孩子去读。

对于我们惯常的思维而言,出不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是无所谓的,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能力出众,也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只要他们能考上名校,能保持一个不过不失的水准,毕业后随大流有份体面的薪水和工作足矣。即使工作能力不出众,刷个分数过了门槛就行了。

但即使是出于个人利益而言,我也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人生是场马拉松,起起落落很正常,失个业,遇上个挫折什么的太常见了。孩子必须学会自我修复、自我选择和提高的能力,要有主见,敢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回到这个中学毕业去向的问题,我认为这边的本科教育基本上质量都很过关,都提供了孩子足够的上升空间,重要的是你在大学期间,能占据多大的成长空间。有的学生选择Sherbrook大学,他们对课程设置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估,独立性很强,目标明确,这样的学生,不见得会比糊里糊涂遵从父母之命上McGill或美国名校的差。
说的真好,我也并非是名校控,我大康大出的牛人也不少,只不过认识的不少小本在这边确实混日子混得那个舒坦。。。不知道名校是不是会好些。
当然有先天因素,有家庭培养因素,除此之外就是学校的作用了吧。不过怎么说呢,我总觉得学校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毕竟环境摆在那里。当然咯,很多华人只追求名校忽略其他的行为肯定是不对滴。
dancingelf麦大毕业的大神夫妇,早已如雷贯耳,以后请多多指教~
 
说的真好,我也并非是名校控,我大康大出的牛人也不少,只不过认识的不少小本在这边确实混日子混得那个舒坦。。。不知道名校是不是会好些。
当然有先天因素,有家庭培养因素,除此之外就是学校的作用了吧。不过怎么说呢,我总觉得学校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毕竟环境摆在那里。当然咯,很多华人只追求名校忽略其他的行为肯定是不对滴。
dancingelf麦大毕业的大神夫妇,早已如雷贯耳,以后请多多指教~
其实很多时候是看专业,而不是看学校。

随便一个laval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就要比麦大甚至多大计算机专业的要求高多了。
 
说的真好,我也并非是名校控,我大康大出的牛人也不少,只不过认识的不少小本在这边确实混日子混得那个舒坦。。。不知道名校是不是会好些。
当然有先天因素,有家庭培养因素,除此之外就是学校的作用了吧。不过怎么说呢,我总觉得学校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毕竟环境摆在那里。当然咯,很多华人只追求名校忽略其他的行为肯定是不对滴。
dancingelf麦大毕业的大神夫妇,早已如雷贯耳,以后请多多指教~

在经济条件的允许下,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然上的学校越有名越好。我所强调的,只是名校不是唯一目标和衡量标准,不可为了上名校而上名校,或者是上了名校就万事大吉。还有就是无法从中学的毕业生去向中,衡量出送孩子上这个学校是否值得。
 
其实很多时候是看专业,而不是看学校。

随便一个laval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就要比麦大甚至多大计算机专业的要求高多了。

首先医学院不是本科教育,用本科入学标准来衡量是不公平的。

其次,医学院的门槛高,但也不等于学医的学生水准一定比学计算机的高。很多人选择专业是出于兴趣。学医以后赚钱是多,但是对于志不在此的孩子,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领域作为终生职业,也是非常痛苦的事。

我们国人的标准基本上是这样,读最有名的大学,学最热门的专业,毕业后从事赚大钱的职业,就说明这个人成功了。我不否认这些都是人生中美好的事情。但是这些目标都是结果,只奔着结果去而不顾其间过程的教育,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用你这个标准,钱钟书是没有大学上的。
但是, 我相信他还是钱钟书,

你的说法, 我也是局部接受的,
我反对的, 是人为的调整, 老以为可以找到最公正的, reverse discrimination的核心就是觉得人为的调整能实现最大的公正, 我觉得, 人为因素, 只能越弄越乱, 还被人利用,
 
上私立,公立学校太多不可控因素,万一之后几年插进了几个坏学生,会影响全班,公立一般是没权利选人的,也没权利开除学生。

私校的学生家长素质整体都会更好,同学家教理论上更严,长期来看肯定好过公立。
 
去年秋天脑袋一发热给儿子注册了好几家私立学校,没想到录取通知接二连三下来了,连需要笔试和面试的一家挺难进的也来信接收了。这时候却反而有些犹豫了。主要经历过一次欢迎班转正式班,知道需要重新交朋友适应新环境的过程的确不易。加上目前居住的地方已经适应,特别是儿子上的几个兴趣班都在附近很方便,他也交了不少好朋友,一搬家又得全部重新来过。

儿子是很爱学习那一型,不管学什么都很认真。尤其对于自己有兴趣的,学什么爱什么。最近非缠着我们教他速心算,越来越觉得辅导他力不从心。不知道私立是不是教的多点?目前他回家作业几乎5分钟内搞定,数学尤其过于简单,2年级才100内加减,他在家已学到5位数乘5位数。

父母的意见还是转私立,尤其我妈一直对当年没让我读研耿耿于怀,说什么都无所谓,下一代教育是尤其耽误不得。他爸意见是小学无所谓,孩子快乐有社交圈最重要,老换环境对成长不利。我夹着中间左右摇摆不定。来了加拿大发现总是要面对一次又一次取舍选择,真是伤脑筋。
别人家的儿子。。。
 
上私立,公立学校太多不可控因素,万一之后几年插进了几个坏学生,会影响全班,公立一般是没权利选人的,也没权利开除学生。

私校的学生家长素质整体都会更好,同学家教理论上更严,长期来看肯定好过公立。
深有同感
 
教育着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只看中小学的毕业去向,信息并不完全。

先说大学去向,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大部分人会在本省升学。如果去美国升学,尤其是私立大学,每年学费三五万美元,对于本地人来说是不可承受的开支。即使到其它省读大学,也至少要一到两万加币,不如本省几千刀划算。

其次很多孩子是根据课程设置来选择大学,并非看大学排名。各个大学的着重点不一样,我有两个很优秀的同事,都毕业于Sherbrook大学,因为他们喜欢那里的program设置。还有一个同事是Jean-de-Brébeuf毕业的,可他并没有上大学,但是工作表现也相当出色。

我说教育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意思是说,同一所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差别极大。即使课业成绩相仿佛的学生,工作之后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教育的目的,除了所掌握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做事严谨,有良好的思考和观察习惯,责任心,勤奋等等素质和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职业领域中能走多远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中学或大学几年所教授的知识。

所以,如果家长把孩子教育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能考上什么大学,能考多少分,而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是忽略了重点。因为大学毕业之后,才是刚刚开始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有很多华人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时课业成绩优秀,但是工作之后并不突出,因为他们全付身心的目标都是在考试上,习惯成自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或者应该如何达到目标。这个工作不突出不但是指领导能力方面的,即便是技术方面的也一样。缺少热情兴趣,,缺少主动自觉获取新知识,因为自己课业成绩良好而自我感觉良好,很少注意到他人的优点,容易将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人种、语言等因素而开脱自己,潜意识中固执地认为自己智商高、专业能力强而应该得到更多赏识,诸如此类,都是这种教育目的过于着重结果所带来的后果。
关于孩子性格养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个更重要呢?比如说,家庭教育很好,但学校一般或者同学们的素质很一般,这样出来的小孩会怎样?
 
关于孩子性格养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个更重要呢?比如说,家庭教育很好,但学校一般或者同学们的素质很一般,这样出来的小孩会怎样?
我说, 最重要是孩子本人, 最根本的东西是生出来的,
第二, 是父母, 因为父母最早最多最深的接触,
第三, 是学校, 老师和同学,
 
我说, 最重要是孩子本人, 最根本的东西是生出来的,
第二, 是父母, 因为父母最早最多最深的接触,
第三, 是学校, 老师和同学,
不知道电影蝴蝶效应讲的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的话,后天环境影响还是巨大的。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