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移民能来说说子女教育的问题吗

木姜子

笑眯眯,一身轻 :)
中国和加拿大的教育之不同在于教育机制和制度完全不同,首先,从小学到大学间的教育,中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都在疯狂的竞争,这是通过考试实现的,在小学与大学间有两次淘汰制考试,即中考和高考,这两次让全中国上千万的学生和家长疯狂,为这两次考试,富裕的家庭每年要支出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补习费或补课费,不富裕的家庭也都要每年支出上万的补课费,这样的教育机制和考试制度把学生培养成死读书和读死书的学生,而且,这样的培养效果是学生极缺乏后劲。而欧美、加拿大不是一考定终身的他们的教育机制和制度是规定14岁前不能强制补课和补习,他们的教育学家和医学家认为这时的小孩大脑发育不全,正是发育生长时期,但是上大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看高中最后三年的成绩(所以,最后三年学生非常辛苦),平均成绩高、全面或有专长才能上好大学,否则只能上一般大学或专科学校,美国还有点不同,它加了一个SAT考试,类似于中国的高考,但一年中可以考多次(可以选考的好的那一次成绩为准),所以,美国的学生上好大学不仅要看最后三年高中成绩,还要有好SAT成绩。总体来看,选拔大学生的机制应该是美国的机制最合理,加拿大其次,中国排最后。
其次,中国的大学教育缺乏淘汰机制中国小孩上了大学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基本上都能毕业,培养的学生也是缺乏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是乖乖听话的顺儿,这是中国大学本身缺乏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创新精神造就的欧美和加拿大的大学不同于中国,大学是有很高的淘汰率的,加拿大大学每年至少25%以上的淘汰率,美国的好大学更高,哈弗、麻省这样的大学据说每年的淘汰率超过50%,所以,欧美、加拿大的大学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学生还很难舞弊。但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是真材实料的大学生。无论竞争能力、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是一流的,所以,比尔. 盖茨和扎克伯格都是在大学期间就培养出很高的创新能力,分别发明微软操作系统和社交软件facebook的,这就是西方大学和中国大学的不同。
我有些好奇这边上大学被淘汰的小孩,后面都干嘛去了?
 
上来就骂人,有意思么,做父母不就是想帮孩子谋个好未来么。要是别人家的孩子,谁会那么操心呀。华人父母就是有儿子当儿子,有孙子当孙子。有了孩子才知道父母不是天生爱做饭的。做家务的。有了孩子才知道父母不是天生傻傻的唠叨瞎操心的。谁不知道管生不管养的活着舒服。但是又哪个父母能放得下。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就闭嘴。这种上来就骂人的态度,将来生出来孩子还是欠抽的货。如果这事儿真的傻,那也是别人在做当年你父母做的相似的事
看你这样的就知道你父母当年是什么样了,你就是当儿子当孙子只能证明你的无能。还谈什么谋个美好未来?估价到现在还靠父母帮助带孩子吧。更别说雇人照顾父母了,你这种没能力的当然不能被父母放下,父母应该永远照顾孩子这种论点应该就是你啃老的理由吧。至于你这种底层阶级的存在更是验证了高等教育并不能改变命运的最好例子。
 
是这样的
自由是有方向的 光有freedom from 没有freedom to 自由的选择是空洞的

不干什么的自由有了 干什么啊?
大学不光学知识 还是一个建立知识结构的时间 跟同龄人交流 成为成人的过程
一个高中生 不去大学 哪儿找学习环境啊
除非他在中学已经有了想法 有实际能力 有了成熟的心态 有了自学的愿望 这样的人 的确 不用去大学
手动点赞
 

爇薆

五岁能抬头
200
估计你们都是学霸或者实力雄厚。我就希望能上个大学就成,啥,好学校坏学校的。能混一个bachelor,就算我对得起他了。在我父母哪里就算及格,有个交代了。其实学什么的不是起决定作用,但是得有大学的锻炼提高才行。这算个基本台阶吧,上了这个台阶就靠孩子自己了。有想法你就自己奔去。没想法你就凑合着活吧。上台阶前,咱们做家长得使劲绷着不能掉链子呀。
这个说法感觉有点悲哀,父母和孩子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如果用"对得起"来衡量亲子关系,我觉得这样的爱就不是爱了.上大学在这里成了一种证明,而且只是证明自己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还是有所投入的,这样可以避免未来自己内疚的情绪--"我努力过了,是他自己不上进上不了大学".

而且,我始终还是觉得"使劲绷着不能掉链子"更应该作用在父母自己身上,平时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自己的生活,耳濡目染之下子女自然也不会差劲到哪里去.父母一天到晚拿着个手机刷朋友圈,刷今日头条,刷抖音,却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孩子会怎么想呢?
 
我在国内本科的时候门门不是重修就是压着及格线,我在这里读研究生,门门都能拿A+. 所以论教学水平,绝对国内厉害.但是论教育水平,我觉得还是欧美国家好.为什么欧美人都创造力,是因为国家学校没有限制学生的活力.而中国的学校塞给你知识的同时却硬生生剥夺了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另外,子女的教育始终是子女的问题,是子女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如果不想读大学,父母又何必强迫他.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荣耀应该由父母自己实现.我觉得父母自己以身作则,始终不懈追求一个精彩的人生,孩子也一定会看在眼里,也会被潜移默化.
这才是做家长应该做的事情。那些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人,既是家长的无能更是孩子的悲哀。
 
清北学生智商高是真的,但也主要是做题的智商,统计学生出来后的就业状况,收入,还有以后的成就,清北能比UBC好?

诺奖是世界公认的,你能找出第二个能与此媲美的奖? 中国最厉害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你觉得它能比诺奖强? 屠呦呦以前在中国学术地位一般,院士都评不上,拿了诺奖后马上就不一样,第二年立刻就拿了中国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说明了什么? 老杨回清华混得那么好,靠的还不是早年拿的诺奖
真比学生就业状况、收入和成就,看平均情况的话,UBC肯定比不过清北。清北本科生出国深造、国内保研以及找到不错工作的比例应该有70%+吧,而UBC大把GPA太低申请不了grad school的学生。UBC的毕业生在温哥华做casher、地产经纪、开出租车都有不少,当然这多多少少和加拿大的经济状况有关。

比诺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这些,UBC本科毕业获得诺奖的有两位(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University_of_British_Columbia_people#Nobel_laureates),都是几十年前UBC毕业的。由于本帖重点讨论现在中加的教育情况(基础教育+本科教育),所以清北肯定不能把西南联大时期的杨振宁、李政道算上。但从恢复高考到现在的四十来年,UBC也并没有出过这些大奖的获得者。还是那句话,国内大学教育起步太晚,还需要时间,但这十几年来的确是在快速进步的。

再强调一下,我也认为UBC的faculty是很强的,研究生教育很不错,但清北华五这些国内的顶尖学校也不差。还有一个现状是,如果不靠中国、伊朗、印度的留学生,加拿大大学有多少研究生(thesis-based masters and Phds,授课型master比较水就不算了)是加拿大籍,有多少本科就读于加拿大的大学?我的理解是,加拿大的教育曾经是很不错的,但是不是因为经济发达了之后开始所谓的``快乐教育''使得加拿大的基础教育以及本科生水平不断走低?
 
最后编辑: 2019-04-03
我在国内本科的时候门门不是重修就是压着及格线,我在这里读研究生,门门都能拿A+. 所以论教学水平,绝对国内厉害.但是论教育水平,我觉得还是欧美国家好.为什么欧美人都创造力,是因为国家学校没有限制学生的活力.而中国的学校塞给你知识的同时却硬生生剥夺了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另外,子女的教育始终是子女的问题,是子女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如果不想读大学,父母又何必强迫他.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荣耀应该由父母自己实现.我觉得父母自己以身作则,始终不懈追求一个精彩的人生,孩子也一定会看在眼里,也会被潜移默化.

这一点Sabre已经回复的很好了。一个孩子不想做一件事,可以有很多种情况,不是每一种父母都应该听之任之的。不想上大学,有的是因为他们思想已经足够成熟,有了自己另外的人生规划,认为大学时间投入妨碍了这种规划。(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尔盖茨辍学经商,就属于这种。不过请注意比尔是一路以学霸模式进入的哈佛,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离经叛道不爱学习的孩子。这说明人家的父母就是以精英教育那一套读书升学模式培养的他,而不是爱学不学快乐人生模式。他的父母也有足够的财力和人脉来支持他的事业,看看人家第一笔订单怎么来的就知道了)。

一般十七八岁的孩子,有几个能做到清楚知道自己的前路,并规划好路线这一点?恐怕多数是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单纯想轻松地生活,不想担负学习和竞争选拔的压力而已吧。这种思想本质上跟一个中小学生,放一次长假回来,懒得上学的心情是一样的吧,就是人类天生的惰性在作怪。

做父母的,当然不能去限定孩子以后必须从事什么职业或走什么路线,比如要求他们必须往医生律师之类去努力,这一点我认同。人毕竟需要在自己最擅长和享受的领域去努力,才最容易出成就,无论这个领域父母喜欢与否。
 
最后编辑: 2019-04-03
这个说法感觉有点悲哀,父母和孩子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如果用"对得起"来衡量亲子关系,我觉得这样的爱就不是爱了.上大学在这里成了一种证明,而且只是证明自己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还是有所投入的,这样可以避免未来自己内疚的情绪--"我努力过了,是他自己不上进上不了大学".

而且,我始终还是觉得"使劲绷着不能掉链子"更应该作用在父母自己身上,平时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自己的生活,耳濡目染之下子女自然也不会差劲到哪里去.父母一天到晚拿着个手机刷朋友圈,刷今日头条,刷抖音,却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孩子会怎么想呢?

等他成年了,绝对他是他我是我。未成年时候,还是让他努努力吧。上过大学的人就是机会多一些。你这叫讲大道理。我想不做饭不做家务泡图书馆看书。可能么?你不干孩子吃什么?让他自己独立去?自己就解决吃饭问题了?这些都是空谈。我现在空闲的时间也就够发点帖子了。他要是别人的孩子我绝对不逼他。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就玩。挺好的。
 

考拉不是熊

小猫是我大哥
如果孩子能入清北,支持留国内。
智商高,意志品质好的孩子在中在加都容易出息。
国内人多资源少,很难运用综合手段考察学生,高考算是比较适合国情的选拔手段,能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只能说明是高考选拔机制下的佼佼者,但是因为存在地域分数线的不合理以及利益输送的不公平录取情况下,北大清华的学生也未必都是高考精英人才,同时由于北青多年来在全国积累的声誉,使得毕业生在择业,研究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多少有些不正当竞争的意味,但并不代表这个人群的综合素质一定优于其他人群。
 

逸康

知名园友
379
真不理解这有什么好讨论的,都是在国内混了几十年才出来的,谁不清楚国内的教育是个什么东西?
国内的大学就是火坑,培养一帮会告密的混蛋玩意儿而已,除非不是亲生的,谁会把孩子往火坑里推?
难道大学就不是教育体系即洗脑系统的一部分?楼猪喜欢就回去啊,在这儿BB什么!
 
国内人多资源少,很难运用综合手段考察学生,高考算是比较适合国情的选拔手段,能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只能说明是高考选拔机制下的佼佼者,但是因为存在地域分数线的不合理以及利益输送的不公平录取情况下,北大清华的学生也未必都是高考精英人才,同时由于北青多年来在全国积累的声誉,使得毕业生在择业,研究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多少有些不正当竞争的意味,但并不代表这个人群的综合素质一定优于其他人群。
确实如此!
当年高考,北京某高校一热门专业在我所在的省只限招两名学生。非常残酷的省内竞争。相比之下,北京籍的学生就容易多了。
真的是不能拿招牌当令箭。
 
最后编辑: 2019-04-03

考拉不是熊

小猫是我大哥
确实如此!
当年高考,北京某高校在我所在的省只现招两名学生。非常残酷的省内竞争。相比之下,北京籍的学生就容易多了。
真的是不能拿招牌当令箭。
功利点讲,大学其实是帮助学生积累人脉的,什么样的大学,一般就会决定什么样的圈子,而圈子又会决定个人发展的高度,至于学到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是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因为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大学即使再认真学习,那点知识在踏入社会后也会很快被淘汰掉的。
 
真比学生就业状况、收入和成就,看平均情况的话,UBC肯定比不过清北。清北本科生出国深造、国内保研以及找到不错工作的比例应该有70%+吧,而UBC大把GPA太低申请不了grad school的学生。UBC的毕业生在温哥华做casher、地产经纪、开出租车都有不少,当然这多多少少和加拿大的经济状况有关。

比诺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这些,UBC本科毕业获得诺奖的有两位(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University_of_British_Columbia_people#Nobel_laureates),都是几十年前UBC毕业的。由于本帖重点讨论现在中加的教育情况(基础教育+本科教育),所以清北肯定不能把西南联大时期的杨振宁、李政道算上。但从恢复高考到现在的四十来年,UBC也并没有出过这些大奖的获得者。还是那句话,国内大学教育起步太晚,还需要时间,但这十几年来的确是在快速进步的。

再强调一下,我也认为UBC的faculty是很强的,研究生教育很不错,但清北华五这些国内的顶尖学校也不差。还有一个现状是,如果不靠中国、伊朗、印度的留学生,加拿大大学有多少研究生(thesis-based masters and Phds,授课型master比较水就不算了)是加拿大籍,有多少本科就读于加拿大的大学?我的理解是,加拿大的教育曾经是很不错的,但是不是因为经济发达了之后开始所谓的``快乐教育''使得加拿大的基础教育以及本科生水平不断走低?

中国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是统一管理模式,整体上看还可以,但将来有突出成就的少,加拿大的大学是看兴趣,学生自主权大,自由选课,调专业,调学校很常见,因人而异的培养模式,毕业后学生的各方面显得参差不齐,所以UBC的毕业生做什么都正常,清北的学生去卖猪肉就会上新闻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