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伦多,是不是大部分华人家庭收入都在15万以上?只T4

这里好像是论坛吧,论坛不能问问题吗
另外,我问你了吗
btw, no ENGLISH please.
谢谢
2000年前后过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移民,家园论坛上最有质量的干货贴,也集中在那些年份。这批人普遍出生于70年前后,聪明好学踏实肯干,很多是985/211毕业,在国内大企业大公司有多年工作经验。这些人可以说被中国栽培,被加拿大收割,绝对的正资产。

而这些年过来的投资移民,你懂的,基本都是靠国内炒房赚第一桶金的暴发户,落地就置业买房,当年技术移民那种"租房地下室,边打工边念书“的苦逼日子直接跳过。但论其对加拿大贡献,绝对的负资产。不是我柠檬精,这些年在奥村我接触的投移家庭没有一百也有七八十,优劣势跟2000年那批相反,学历语言技能勤学肯干一样没一样,就是有钱,很有钱。零T4太正常,在加拿大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冬天暖气坏掉连打个电话给reliance报修都不会。每天送完小孩上学,就待家里看股票,或者遥控指挥国内的生意。跟加拿大社会完全脱节,基本是一个个散落的孤岛。没语言没技能,就别谈拓展network,融入主流社会,更别指望在3600万人里发声,谋求华人自己利益了。
不少女同志买个菜都要carpool:love:
 
2000年前后过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移民,家园论坛上最有质量的干货贴,也集中在那些年份。这批人普遍出生于70年前后,聪明好学踏实肯干,很多是985/211毕业,在国内大企业大公司有多年工作经验。这些人可以说被中国栽培,被加拿大收割,绝对的正资产。

而这些年过来的投资移民,你懂的,基本都是靠国内炒房赚第一桶金的暴发户,落地就置业买房,当年技术移民那种"租房地下室,边打工边念书“的苦逼日子直接跳过。但论其对加拿大贡献,绝对的负资产。不是我柠檬精,这些年在奥村我接触的投移家庭没有一百也有七八十,优劣势跟2000年那批相反,学历语言技能勤学肯干一样没一样,就是有钱,很有钱。零T4太正常,在加拿大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冬天暖气坏掉连打个电话给reliance报修都不会。每天送完小孩上学,就待家里看股票,或者遥控指挥国内的生意。跟加拿大社会完全脱节,基本是一个个散落的孤岛。没语言没技能,就别谈拓展network,融入主流社会,更别指望在3600万人里发声,谋求华人自己利益了。
也认识这样的朋友。你说的都对。但他们自己也没这个需求。很多装修活他都自己干了还干得很投入开心。别人现在是体现生活了。身边的圈子都是同样的人,国内生意持续提供金钱,这边享受,也么有融入主流社会的需求跟欲望。我们打工的才有这需求,他们么有。
 
奥村某个豪宅区,前几年本来想好好深耕一下,接触下来,搭进去不少精力时间,屁收益没有。

我是没想到这帮零T4的大陆投移,跟加拿大本土的富人家庭三观上有这么多不同,甚至还不如同样来自第三世界的印度投移,印度那些富邦,比如北方邦,马邦,安德拉邦过来的富人投移,自小接受西方教育,除了讲话有口音,消费观念跟加拿大本地人几乎差不多。一个deal,我花在大陆投移身上的时间,至少可以搞定两到三个本地客户。后来想明白为什么奥村的大陆投移这么cheap,这么斤斤计较,原来是没钱啊!在加拿大收入为零,全靠吃老本的,国内生意有个三长两短,这边就完。国内做生意,人走茶凉,关系门路都是靠日常持续打点才能维持,所以登陆没多久,就必须有人回国常驻看着生意。留守在加拿大的,任何开支消费,都要跟国内汇报,而且国内坑蒙拐骗的事见多了,觉得在加拿大也一样,各种猜疑防备。总之这个群体很奇葩,远不如早些年过来,已经完全开化的技移家庭,毕竟本地教育,又在西人公司工作多年,很多事情一讲就明白。
 
钱多的花不完的才会这么说。住upper mount royal的生活质量和住山脚下的肯定差距明显。

我的钱确实花不完。当然,如果买法拉利,游艇一下也就花完了。

我们公司主席就住哪。他是富二代,不到40岁就已经是上市公司CEO了。在可见的生活层面,我们并无巨大的差距。差距在不可见的层面,比如社交,接触的层次,权利等等。

所以,钱对于生活层次的改善,是有限的。毕竟人的消费能力只有那么多。大部份有层次的富人,并不太热衷于消费或者物质主义。拥有更多钱的价值只是体现在其他方面。
 
我去年T4收入9w,今年仍旧这个样子,有没有持续提高的空间?绝对有,但我不干。
因为去年账面收入的9w外,还有大约5w属于8小时外的收入,而且是净到手。
未来我会持续维持T4这个数字(当然能涨更好,depends公司业绩),更多时间精力放在8小时外,把这部分做大,早日超过T4,毕竟full time是拿来混的,part time是拿来拼的。
当然有人说干嘛不跳出来单干,那是另一个故事。
单干我算过,年入到手25w左右,代价是807(早8晚0一周七天),太辛苦不值当。
 
如果说丽思卡尔顿比汉庭酒店能给你带来一个比较明显的消费升级感受。皇家山和汉普顿的房子的体验差距就小的多。

这个实际上就是恩格尔系数影响。收入越低,金钱对生活品质改变的影响因子就越大。

我公司主席住皇家山。我公司CEO生活比我还朴素。他们都比我有钱。
 
这个社会有四种人
躺着赚钱的,财务自由,靠各种投资产品养活
坐着赚钱的,政府工,大公司高官,旱涝保收
站着赚钱的,典型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饿死,如IT民工
跪着赚钱的,给华人老板打工,拿最低工资,福利全无

每个人起点不同,很多是娘胎里带来的,你没得选。比如说东京买房那位,跟我同岁,人家都财务自由了,我这种还苦哈哈混在第三种境界。但人要知足,差不多就行了,不是所有人都能躺着赚钱。那些站着跪着的普通人,想拼到第一种境界也不是不可能,但要拿命去换。你看新闻说华为猝死员工,有几个是富庶家庭长大的小孩,都是穷出身,没见过钱。多伦多不少大龄男女光棍,事业上颇有起色,但生活上全耽误了,清一色穷出身,缺乏安全感,自尊心超强,为了实现阶级跨越,埋头挣钱,人到三十四十,抬头一看,恍然大悟,这么拼图个啥?

记得当初我刚从华人公司跳槽到西人公司时,有机会赚2倍hour rate,不错,来者不拒。但后来发现西人同事从来不碰这种double rate,他们有时间要么陪家人camping,要么泡酒吧,要么在后院捣鼓园艺。来加拿大十年,我现在已经彻底接受一个事实,就是这辈子命中注定就属于站着赚钱的那类人了,easy money跟我无缘。好处是一旦放下,一切释然,人到三十四十,也该认命了,咱也别再折腾什么阶级跨越了。站着赚钱,有时间培养点兴趣爱好,陪陪家人,阶级跨越神马的下辈子再说吧。
 
我看不惯占小便宜,真情流露而已。

不要跟我一个俗人一般见识。
这么厉害 出去给小费给一百的吧
我确实不喜欢跟俗人一般见识,但是装逼的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闲得蛋疼还自我感觉良好的那种,简直就碍眼
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你看来是占便宜,你出去跟别人说话都收费的吧,这个生意一本万利啊,多吐点唾沫星子就能当燕窝用,吊打全加拿大99.9%的人啊
记得多喝点水
 
你们在这里看不起投资移民,他们一套房,大家就算20万一年打一辈子也买不起,人家为啥要打这个工?

论买房能力,UBC的教授也买不起投移的房子。但是二者阶层差距显而易见。UBC教授能拥有的很多东西,尤其是非物质精神方面的,投移用多少钱也买不来。

这样说也许好理解一些。
 
新移民可能是在国内有点资产。不过我也不觉得他们就比我们老移民滋润很多。

除了资产外,还的有现金流,这是很多新移民的弱点。

还有,生活质量还和社会的融入程度相关。这个新移民更弱的多。
你站的高,看的问题更客观
 
For Chelsea and Chandler, their high-level technology careers have been rewarding financially but less so, it seems, personally. That’s why, in their early 40s, they want to walk away from a combined salary of $470,000 a year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and spend more time with their family. In their new careers, they’d be making a combined $75,000 a year to start.
 
我的钱确实花不完。当然,如果买法拉利,游艇一下也就花完了。

我们公司主席就住哪。他是富二代,不到40岁就已经是上市公司CEO了。在可见的生活层面,我们并无巨大的差距。差距在不可见的层面,比如社交,接触的层次,权利等等。

所以,钱对于生活层次的改善,是有限的。毕竟人的消费能力只有那么多。大部份有层次的富人,并不太热衷于消费或者物质主义。拥有更多钱的价值只是体现在其他方面。
热衷本身就说明钱还不够。比如一年赚3万的可能就会热衷于starbucks,因为他觉得那就是身份象征了,10万的就不会热衷于这个,因为每天早上没时间做早饭吃都吃腻了。但是可能就会热衷于BBA,再高的又不会觉得BBA算什么了,更热衷于豪宅,再有钱,豪宅在他们眼里就是中产眼里的starbucks,但真让他down size到downtown高层三居他也不会干。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