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 面子(1)全部更新完结

confiture

熊猫出没注意
其实,到最后,受害的还是病人,本应该手术的,为了保险起见,就不做手术
医生中,大批有想法的,纷纷转行离开

是的,国内儿科、急诊缺医生缺得很厉害,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开始高考降分找这两个专业了,但是我觉得没啥卵用。不改变压榨医务人员的国策,这个问题不是降分能解决的。
 
这样治标不治本
就算儿科医生,不需要正规医学院毕业,只需要卫校毕业,这样的代价就是,专业人才的素质直线下降
国策也不可能改变,因为国内根本不重视韭菜的生命
是的,国内儿科、急诊缺医生缺得很厉害,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开始高考降分找这两个专业了,但是我觉得没啥卵用。不改变压榨医务人员的国策,这个问题不是降分能解决的。
 

confiture

熊猫出没注意
这样治标不治本
就算儿科医生,不需要正规医学院毕业,只需要卫校毕业,这样的代价就是,专业人才的素质直线下降
国策也不可能改变,因为国内根本不重视韭菜的生命
除了国策,我觉得中国人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太高了,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医术。我小时候看过很多中国古代名医的故事,医术不起死回生那都不叫名医,医德上则是不仅不收钱甚至还补贴病人药费。其实稍微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对医生的神化,不可能实现或者不可能持续的。可问题是中国上到政府,下到老百姓都喜欢用这个标准来要求医生。期望越高,那么失望也越高,这种心理不改变,医疗环境也无法改善。
 

gjw8060

President-Elect
大致介绍一下自己:以前在国内做过医生,现在在加拿大带孩子。

这个帖子将会不定期更新,内容有些是我在别的网站发过的,我也会尝试写点新的内容。可能有些熟悉我的网友已经读过一些,还请不要剧透。

本帖里的故事,大部分是真实发生过的,细节上会有些加工,如有雷同我也没办法。如果是纯虚构的故事,我会事先说明。

另外请不要转载,谢谢。

面子(1)

我第一次见到何娴,直觉就告诉我,她以后很有可能会是个医闹。

当时我刚安顿好她的丈夫,拿着几张知情同意书之类的文件,走过一条长长的走廊,到重症监护室(ICU)门口请她签字。

何娴五十多岁,齐耳短发梳得服服帖帖,发色乌黑显得比较年轻。衣服整洁,背了个小包,上面大大的金色字母“C”闪瞎人眼。虽然收拾得干净利落,但薄薄的嘴唇让她显得很刻薄,让人难生好感。她面无表情地翘腿坐在门口一个条凳上,用鹰隼般的眼神盯着我一路走过那个走廊。这种眼神,有那么一瞬间让我以为又回到了小学时被那个挑剔的班主任统治的恐怖年代。

我心里默念了几句”我不欠你钱我不欠你钱”,摆脱了她的气场笼罩。走到离她还有一米远,我停下来问道:“你是张碧阁的家属吗?这里有几份文件请你签一下。”

何娴坐在那里没动,只是不耐烦地把手伸了过来。我把那几张纸递到她的手里,她大致看了一下,没有签字,先问了三个问题:
“凭啥好好的我家老张要进ICU?”
“老张是不是病得很重了?人家说进ICU就是等死。”
“你能不能保证治好?不能保证,你让我签字是不是要推卸责任?”

ICU属于危重病医学,是个很年轻的学科,在国内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没几年,所以不要说病人家属,刚开始连很多其他科室的医生对ICU都不甚了解,他们对ICU的态度可以分为两派:太平间派和保险箱派。太平间派比较悲观,我见过有的家属一听说病人要住进ICU就瘫倒在地嚎啕大哭的,也遇到过其他科室的医生把临终病人推到ICU门口自己就跑了的。保险箱派是另一个极端,认为ICU有起死回生之大能,进了ICU就能保证能全须全尾活蹦乱跳地出来,病人的病情稍有反复就想送到ICU保命。如果还有第三派,那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的测不准派,他们的态度根据病情和自己的立场飘忽不定随时变换。

这ICU三连其实很多病人家属都会问,但大部分家属不会问得这么咄咄逼人,何娴的态度更证实了之前我的预感:这家人挺难弄的。

不过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家属,这样的质疑也回答过很多次了。我简单回答了一下何娴的问题:病人大出血以后会有一定几率发生并发症,ICU人力和设备配备比较多,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但是现代医学不是万能的,所以不能保证必然救治成功。医生只是建议住进ICU,但是最后决定权在家属手里。

听完我的解释,何娴还是一副“我不相信你”的表情。接着她话风一转,又问道:“手术当中什么情况?为啥老张会大出血?是不是上次开刀开坏的?”

我不知道这问题是不是圈套,但还是小心为上。转述别人的话很容易出差错,只要有一点点回答得和其他医生的说法不一致,被有心人抓住就等于给自己挖了个坑。我所在医院的其他科室就曾经因为同样的原因,被一个法律工作者结结实实地上过一次课,学费非常非常昂贵。从此之后,很多医生包括我,都学会了外交部发言人的技巧:“两次手术我都没有上台,术中情况我不清楚。有关手术的事情,手术医生有第一手资料,你可以去问他。”

她一听就跳起来了,指着我的鼻子问道:“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做医生的?水平不行,太极拳倒是高手。你这样子,我怎么放心让老张住在你们这里?(以下省略三百字)。”以我以前的经验,这种时候最佳对策只有洗耳恭听,千万不能反驳,否则会遭来更加猛烈的炮火。

正意犹未尽的时候,她的手机响了。她把几张纸用力甩在地上,转身出去接电话。回来的时候何娴的态度明显好些了,嘟囔着把几张纸从我手里要过去再一次仔细看过,一一签了字,还不时指摘各条款如何不合理。可是我注意到,何娴在看到ICU“不能陪床,每天只有下午能探望两小时”这一条的时候却没有挑刺。很多其他家属对这一条不太理解,往往要费医生不少口舌解释。

送走了这位大神,我心里有点沉甸甸的。倒不是何娴的老公张碧阁当时病情特别重,而是何娴的态度。我敢肯定,我们医院每个医生都遇到过医闹。医闹占用医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就罢了,反正中国医生时间精力都不值钱,可医闹还严重影响心情,一个医闹就能让你抑郁,三个医闹就能让你精神分裂,所以我宁肯在医院连轴转值班,也不愿意遇到一个医闹。问题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医闹就跟文艺青年们的爱情一样,有时候突如其来无法回避。何娴这种态度,很有闹起来的潜质。

张碧阁收在2床。他年近六十,因为麻醉的关系人还没醒。他个头不高,在白床单下显得特别瘦小。五官端正,年轻时应该是个帅哥,只是肤色有点黑。刚刚大出血又动了一次手术,他的黑脸有点褪色,显出一种不正常的青黑。床边挂着一根从腹部引出来的引流管,引流袋里有很少一点胆汁。监护仪上显示的心率血压都正常。

张碧阁的病历我已经看了一遍,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他这次住院是为了把胆囊切掉,胆囊炎胆结石已经折磨他很多年了。国人胆囊炎很多,为此切掉胆囊的也很多,但是切掉胆囊以后五天又大出血需要开第二刀的却很少见,这也是为什么会把他收进ICU的原因之一。

过了一会,张碧阁的手术医生杨志奇到ICU来跟我交班。其实我看过手术记录,但是我比较喜欢和外科医生聊聊,有时候能获得手术记录上没有的信息。

“这病人真蹊跷。早上我查房查到他的时候,他还好好的,神志清楚。就过了大概五分钟,再一看我操昏迷了,肚子上引流袋里已经1200毫升鲜血了。赶紧送进手术室,打开原来的手术切口,找了好一会才在胆总管内壁上找到一根破裂的小动脉滋滋地喷血,还好把这根小动脉结扎好出血就停了,血压也上来了。这时候已经出了3000毫升血。”杨志奇说着还有点后怕。

一个成年男性全身的血液加起来也只有5000毫升,出血量达到800毫升就会出现血压下降,心跳加快,严重的人会昏迷,通俗地说就是出血性休克。张碧阁几分钟里出了1200毫升,一共出了3000毫升血,的确很吓人。动脉血管压力高,出起血来速度快,比静脉出血凶险多了。杨志奇描述动脉出血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大二做生理实验一个同学手贱,结果实验桌上兔子颈动脉的血几乎喷到天花板,然后又喷得周围一圈手忙脚乱去按血管的人一身的场景。你绝不会想到一只小白兔的动脉能把血喷得那么猛烈。


我回忆了一下,我看过的几本教科书里都没有提到胆囊炎、胆结石本身会引起动脉出血,所以我又问道:“什么原因出血?术前准备你没忘吧?”

杨志奇说:“大哥,你以为我傻啊?再熟的人托过来,该做的检查我会做,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第一次手术前凝血指标肝功能啥的都查过,全都正常;这次手术前我也让护士抽血查了凝血指标,也正常,所以肯定不是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而且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和血管性出血完全两码事,这个我还是分得清楚的。我切了几千个胆囊了,就没遇到过这样出血的,所以才蹊跷。不过后面应该没事了。”

我和何娴一样,心中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会不会是第一次手术中的操作误伤到了这根小动脉。但是质疑一个外科医生的手术水平是外科医生的逆鳞,随便哪个外科医生,哪怕脾气再好听了都会翻脸,以后别说朋友,连同事都做不成了。况且我对杨志奇的人品和手术技能还是比较放心的,所以换了个话题,说:“病人老婆有点凶,不知道会不会闹。”

“我知道他老婆有点搞,你前面让他老婆签字的时候我在外面听到了。我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她就等在那儿,术中的情况我已经都跟她说过了,转过头来她又问你一遍,还好你推掉了。这个病人住进来给我打招呼是心内科的唐亮,我听到他老婆跟你吵架,就打了个电话给唐亮,让他帮忙说说,后来他老婆态度才软下来。”

我没有继续说啥,只是用探寻的眼光盯着杨志奇。杨志奇给我盯得发毛,过了一会反应过来,说:“放心,红包我没拿。我给病人开住院单的时候,病人的老婆的确塞了个3000块的红包。但我和哥哥你英雄所见略同,这女的一看就不是善茬,所以我没要。后来他们把红包往我口袋里一塞就跑了,但是我第二天就给存到病人的账户里了。还好这次我没拿,否则真是黄泥巴落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医生并不是圣人,一样都是些普通人,每天也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要养家。我个人觉得,红包只是市场对被人为压低的医疗价格的补偿行为,只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对此并无道德审判,也不眼红。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一个医生能做到“不主动要,不提前要,不区别对待”的红包三原则就已经算是有职业道德了。强行要求一个职业的从业者都是圣人,那么最后只会让这个行业变成伪君子的渊薮。

但毕竟收红包轻了说属于不道德,往重了说可以说犯罪。去年外科刚出了件事。一个医生收红包收得手滑,结果刀是开得不错,病人也顺利出院,可是那家人自觉已经把医生喂饱了,从此家里无论什么人有点不舒服,随时随地直接给这个医生打电话。后来发展到七大姑八大姨有点头疼脑热就找过来,一来二去医生也受不了了,把他们一家的电话号码都拉进了黑名单。这家人一气之下给卫生局写了举报信,查实后这个倒霉医生不仅红包退赔,还受到了预备党员延期转正的处理,然后下放到下面二甲医院去了。整风会后外科医生议论纷纷:以后医生还要学会看相,面相不好的家属送红包趁早别碰。普外科有个好事的家伙,不知哪里买了一堆印刷糟糕的《麻衣神相》挨个发给外科医生,可发一笑。那时没想到这次看相还真起作用了。

我对收红包没有意见,但是不等于别人收红包让我一起陪绑我也没意见。急诊和ICU一起被列为医生科室鄙视链的最底端,急诊负责前期处理,ICU负责给别的科室擦屁股。有ICU医生自嘲,急诊算是前戏,ICU算是后戏,反正和当中的高潮没关系。但我都这么惨没有高潮了,要是你还收了红包,最后却让我收拾首尾,那我也很不爽。

何娴这副样子,以后医闹的可能性90%。杨志奇没收红包,我就更有底气了:即使何娴要闹,在道德上我们并不会觉得低人一头,以后跟她打交道不会怵。

因为觉得何娴可能会闹,所以接下来我把想得到的检查全都做了一遍,用药则是没有强烈指征的一概不用,自费药除非必需一概不买,以防万一。

张碧阁这人也挺有意思。跟他老婆相反,他话极少,哪怕肚子上莫名其妙地又被多划了一刀他也没有抱怨过一句,淡漠得出人意料。麻醉过了他醒过来,我跟他说大出血又开了一刀,他也只是哦了一声。后来查房的时候我问他问题,他的回答一般不超过三个字。护士给他做护理,翻身洗头什么的,他都很配合,也从不抱怨,一副对命运逆来顺受的样子。

何娴每天下午探望时间都会来,每次都会呆足两个小时,到时间了护士叫她还会拖一拖,显得依依不舍。可能因为张碧阁的病情稳定了,何娴后来对我的态度还不错,不像刚开始那么有进攻性。但护士们都很讨厌她,因为她很喜欢差遣护士,爱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挑刺。

他们的女儿也来过两三次,每次时间都不长,所以没有跟我照过面。现在的年轻一代生活压力大都很忙,所以年纪大的病人来陪床和探望的基本都是老伴,子女不常来也很正常。

护士们跟病人家属接触更多一些,她们对病人家庭的情况了解也更细更深。据护士八卦,张碧阁和何娴关系并不好,证据是两个人话很少,也几乎没有眼神交流,更别说身体接触。只有在探望时间结束的时候,何娴会刻意地给张碧阁掖掖被子,大声嘱咐张碧阁几句,就像是表演给别人看似的。对何娴的女儿,护士们的羡慕更多一些,据说很漂亮,打扮入时,和母亲一样一副精明样。

此时无论杨志奇还是我,都没把这次出血当太大一回事。现代医学很多时候其实是个概率问题,但是遇到的病人基数大了,小概率事件发生在个人身上的事情其实远比想象的常见,做久了每个医生能说出一堆奇特的个案;因此我们觉得张碧阁可能就是倒霉,过去这道坎就好了。手术后好几天张碧阁的情况都很稳定,化验检查也没查出来什么意料之外的异常,似乎印证了我们的想法,直到五天后的凌晨。 (待续)
支持原创;
请大家不要转载!
 

confiture

熊猫出没注意
请允许熊粉问2个问题:
1/ 有医生抽菸吗?
2/ 医院有灵異事件吗?

森林大哥太客气了。

医生抽烟的太多了,而且据我观察,胸外科和呼吸内科这个两个科室的老医生,抽得特别凶。

灵异事件在我十几年的行医生涯里一次也没遇到过。网上有些故事,我觉得几乎都是外行编的。
 
这个根本原因是2个,本大王在其他帖子中提到过:
1. 国人逻辑和思辨能力不足,特别热衷于怪力乱神的东西
2. 国人骨子里比较自私,希望别人为自己无偿付出。比方说,媒体上有时会报道,实习护士打针失败,病人动手打护士,但却没想过,优秀的护士都是从实习护士开始练习的

除了国策,我觉得中国人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太高了,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医术。我小时候看过很多中国古代名医的故事,医术不起死回生那都不叫名医,医德上则是不仅不收钱甚至还补贴病人药费。其实稍微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对医生的神化,不可能实现或者不可能持续的。可问题是中国上到政府,下到老百姓都喜欢用这个标准来要求医生。期望越高,那么失望也越高,这种心理不改变,医疗环境也无法改善。
 
说得好,科室外包,是真正的中国特色,尤以军队医院为多
国内现在铺天盖地的美容医院,男科医院,都是当年电线杆子上贴老军医,归国华侨专治性病的现代版
第一个,对于看上去可能会搞的病人家属,医生的策略是保留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无错,这个和细致上心无关;比如某些可做可不做的检查,此时为了证明我考虑到那个方面的问题就做了。红包现在一般没有哪个不开眼的医生会在病人未出院的情况下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教训太多了。
第二个,公立医院ICU的收费标准是卫生部门制定的,像我以前在的三甲医院,规定每天床位费(包括基础护理费用)800元。其他的治疗和普通病房一样收费,做了的项目收费,没做的想收也收不到,所以除了床位费没有基础费用这个说法。当然,病情如果很重,那么治疗项目多、用药多,自然费用就高。
你说的那个什么空军医院从他们的做法来看要当心是外包科室,武警、部队的小医院这种情况很多,承包的人员就是莆田系的。
最后说一下,中国公立医院的收费相对还是低价,我看过一个研究,10多年前英国肺炎病人每天住院费用是7000英镑,中国连7000人民币都不到。
 
森林大哥太客气了。
医生抽烟的太多了,而且据我观察,胸外科和呼吸内科这个两个科室的老医生,抽得特别凶。
灵异事件在我十几年的行医生涯里一次也没遇到过。网上有些故事,我觉得几乎都是外行编的。
这这这呼吸内科还抽得特别凶,俺惊讶咋舌!:p
俺以后看灵异故事,真要仔细辨证 :cool:
谢谢谢谢谢谢熊猫医生 :giggle:
 

good4ever

随便玩儿玩儿
我一般不给,倒是有时候麻烦老同学老同事会意思一下。其实给不给医生都要一样处理,最多态度上更耐心一些。遇到主动索要的,不要客气留下证据卫生局见。
只有一种情况,比如请别的医院的医生开刀会诊之类,可以考虑,这个我出国时已经比较高了,5位数也不少,但是这个已经不能算是红包了。
我家有亲戚在当地知名医院外科当医生的,他说现在根本不敢收红包,怕被举报…… 说某领导就因为几十张照片被贴到网上,后来被处分了,当然不排除这是内部竞争对手下的套。
 
家里有医院资源,自己从来不用。医院,医生,在哪里都是有基本职业底线的,除非你:急病乱靠医,就想马上好。那,在哪里,都是医闹的心理。难道不是吗? :giggle:
 

小暑

火娃
大致介绍一下自己:以前在国内做过医生,现在在加拿大带孩子。

这个帖子将会不定期更新,内容有些是我在别的网站发过的,我也会尝试写点新的内容。可能有些熟悉我的网友已经读过一些,还请不要剧透。

本帖里的故事,大部分是真实发生过的,细节上会有些加工,如有雷同我也没办法。如果是纯虚构的故事,我会事先说明。

另外请不要转载,谢谢。

面子(1)

我第一次见到何娴,直觉就告诉我,她以后很有可能会是个医闹。

当时我刚安顿好她的丈夫,拿着几张知情同意书之类的文件,走过一条长长的走廊,到重症监护室(ICU)门口请她签字。

何娴五十多岁,齐耳短发梳得服服帖帖,发色乌黑显得比较年轻。衣服整洁,背了个小包,上面大大的金色字母“C”闪瞎人眼。虽然收拾得干净利落,但薄薄的嘴唇让她显得很刻薄,让人难生好感。她面无表情地翘腿坐在门口一个条凳上,用鹰隼般的眼神盯着我一路走过那个走廊。这种眼神,有那么一瞬间让我以为又回到了小学时被那个挑剔的班主任统治的恐怖年代。

我心里默念了几句”我不欠你钱我不欠你钱”,摆脱了她的气场笼罩。走到离她还有一米远,我停下来问道:“你是张碧阁的家属吗?这里有几份文件请你签一下。”

何娴坐在那里没动,只是不耐烦地把手伸了过来。我把那几张纸递到她的手里,她大致看了一下,没有签字,先问了三个问题:
“凭啥好好的我家老张要进ICU?”
“老张是不是病得很重了?人家说进ICU就是等死。”
“你能不能保证治好?不能保证,你让我签字是不是要推卸责任?”

ICU属于危重病医学,是个很年轻的学科,在国内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没几年,所以不要说病人家属,刚开始连很多其他科室的医生对ICU都不甚了解,他们对ICU的态度可以分为两派:太平间派和保险箱派。太平间派比较悲观,我见过有的家属一听说病人要住进ICU就瘫倒在地嚎啕大哭的,也遇到过其他科室的医生把临终病人推到ICU门口自己就跑了的。保险箱派是另一个极端,认为ICU有起死回生之大能,进了ICU就能保证能全须全尾活蹦乱跳地出来,病人的病情稍有反复就想送到ICU保命。如果还有第三派,那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的测不准派,他们的态度根据病情和自己的立场飘忽不定随时变换。

这ICU三连其实很多病人家属都会问,但大部分家属不会问得这么咄咄逼人,何娴的态度更证实了之前我的预感:这家人挺难弄的。

不过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家属,这样的质疑也回答过很多次了。我简单回答了一下何娴的问题:病人大出血以后会有一定几率发生并发症,ICU人力和设备配备比较多,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但是现代医学不是万能的,所以不能保证必然救治成功。医生只是建议住进ICU,但是最后决定权在家属手里。

听完我的解释,何娴还是一副“我不相信你”的表情。接着她话风一转,又问道:“手术当中什么情况?为啥老张会大出血?是不是上次开刀开坏的?”

我不知道这问题是不是圈套,但还是小心为上。转述别人的话很容易出差错,只要有一点点回答得和其他医生的说法不一致,被有心人抓住就等于给自己挖了个坑。我所在医院的其他科室就曾经因为同样的原因,被一个法律工作者结结实实地上过一次课,学费非常非常昂贵。从此之后,很多医生包括我,都学会了外交部发言人的技巧:“两次手术我都没有上台,术中情况我不清楚。有关手术的事情,手术医生有第一手资料,你可以去问他。”

她一听就跳起来了,指着我的鼻子问道:“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做医生的?水平不行,太极拳倒是高手。你这样子,我怎么放心让老张住在你们这里?(以下省略三百字)。”以我以前的经验,这种时候最佳对策只有洗耳恭听,千万不能反驳,否则会遭来更加猛烈的炮火。

正意犹未尽的时候,她的手机响了。她把几张纸用力甩在地上,转身出去接电话。回来的时候何娴的态度明显好些了,嘟囔着把几张纸从我手里要过去再一次仔细看过,一一签了字,还不时指摘各条款如何不合理。可是我注意到,何娴在看到ICU“不能陪床,每天只有下午能探望两小时”这一条的时候却没有挑刺。很多其他家属对这一条不太理解,往往要费医生不少口舌解释。

送走了这位大神,我心里有点沉甸甸的。倒不是何娴的老公张碧阁当时病情特别重,而是何娴的态度。我敢肯定,我们医院每个医生都遇到过医闹。医闹占用医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就罢了,反正中国医生时间精力都不值钱,可医闹还严重影响心情,一个医闹就能让你抑郁,三个医闹就能让你精神分裂,所以我宁肯在医院连轴转值班,也不愿意遇到一个医闹。问题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医闹就跟文艺青年们的爱情一样,有时候突如其来无法回避。何娴这种态度,很有闹起来的潜质。

张碧阁收在2床。他年近六十,因为麻醉的关系人还没醒。他个头不高,在白床单下显得特别瘦小。五官端正,年轻时应该是个帅哥,只是肤色有点黑。刚刚大出血又动了一次手术,他的黑脸有点褪色,显出一种不正常的青黑。床边挂着一根从腹部引出来的引流管,引流袋里有很少一点胆汁。监护仪上显示的心率血压都正常。

张碧阁的病历我已经看了一遍,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他这次住院是为了把胆囊切掉,胆囊炎胆结石已经折磨他很多年了。国人胆囊炎很多,为此切掉胆囊的也很多,但是切掉胆囊以后五天又大出血需要开第二刀的却很少见,这也是为什么会把他收进ICU的原因之一。

过了一会,张碧阁的手术医生杨志奇到ICU来跟我交班。其实我看过手术记录,但是我比较喜欢和外科医生聊聊,有时候能获得手术记录上没有的信息。

“这病人真蹊跷。早上我查房查到他的时候,他还好好的,神志清楚。就过了大概五分钟,再一看我操昏迷了,肚子上引流袋里已经1200毫升鲜血了。赶紧送进手术室,打开原来的手术切口,找了好一会才在胆总管内壁上找到一根破裂的小动脉滋滋地喷血,还好把这根小动脉结扎好出血就停了,血压也上来了。这时候已经出了3000毫升血。”杨志奇说着还有点后怕。

一个成年男性全身的血液加起来也只有5000毫升,出血量达到800毫升就会出现血压下降,心跳加快,严重的人会昏迷,通俗地说就是出血性休克。张碧阁几分钟里出了1200毫升,一共出了3000毫升血,的确很吓人。动脉血管压力高,出起血来速度快,比静脉出血凶险多了。杨志奇描述动脉出血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大二做生理实验一个同学手贱,结果实验桌上兔子颈动脉的血几乎喷到天花板,然后又喷得周围一圈手忙脚乱去按血管的人一身的场景。你绝不会想到一只小白兔的动脉能把血喷得那么猛烈。


我回忆了一下,我看过的几本教科书里都没有提到胆囊炎、胆结石本身会引起动脉出血,所以我又问道:“什么原因出血?术前准备你没忘吧?”

杨志奇说:“大哥,你以为我傻啊?再熟的人托过来,该做的检查我会做,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第一次手术前凝血指标肝功能啥的都查过,全都正常;这次手术前我也让护士抽血查了凝血指标,也正常,所以肯定不是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而且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和血管性出血完全两码事,这个我还是分得清楚的。我切了几千个胆囊了,就没遇到过这样出血的,所以才蹊跷。不过后面应该没事了。”

我和何娴一样,心中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会不会是第一次手术中的操作误伤到了这根小动脉。但是质疑一个外科医生的手术水平是外科医生的逆鳞,随便哪个外科医生,哪怕脾气再好听了都会翻脸,以后别说朋友,连同事都做不成了。况且我对杨志奇的人品和手术技能还是比较放心的,所以换了个话题,说:“病人老婆有点凶,不知道会不会闹。”

“我知道他老婆有点搞,你前面让他老婆签字的时候我在外面听到了。我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她就等在那儿,术中的情况我已经都跟她说过了,转过头来她又问你一遍,还好你推掉了。这个病人住进来给我打招呼是心内科的唐亮,我听到他老婆跟你吵架,就打了个电话给唐亮,让他帮忙说说,后来他老婆态度才软下来。”

我没有继续说啥,只是用探寻的眼光盯着杨志奇。杨志奇给我盯得发毛,过了一会反应过来,说:“放心,红包我没拿。我给病人开住院单的时候,病人的老婆的确塞了个3000块的红包。但我和哥哥你英雄所见略同,这女的一看就不是善茬,所以我没要。后来他们把红包往我口袋里一塞就跑了,但是我第二天就给存到病人的账户里了。还好这次我没拿,否则真是黄泥巴落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医生并不是圣人,一样都是些普通人,每天也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要养家。我个人觉得,红包只是市场对被人为压低的医疗价格的补偿行为,只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对此并无道德审判,也不眼红。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一个医生能做到“不主动要,不提前要,不区别对待”的红包三原则就已经算是有职业道德了。强行要求一个职业的从业者都是圣人,那么最后只会让这个行业变成伪君子的渊薮。

但毕竟收红包轻了说属于不道德,往重了说可以说犯罪。去年外科刚出了件事。一个医生收红包收得手滑,结果刀是开得不错,病人也顺利出院,可是那家人自觉已经把医生喂饱了,从此家里无论什么人有点不舒服,随时随地直接给这个医生打电话。后来发展到七大姑八大姨有点头疼脑热就找过来,一来二去医生也受不了了,把他们一家的电话号码都拉进了黑名单。这家人一气之下给卫生局写了举报信,查实后这个倒霉医生不仅红包退赔,还受到了预备党员延期转正的处理,然后下放到下面二甲医院去了。整风会后外科医生议论纷纷:以后医生还要学会看相,面相不好的家属送红包趁早别碰。普外科有个好事的家伙,不知哪里买了一堆印刷糟糕的《麻衣神相》挨个发给外科医生,可发一笑。那时没想到这次看相还真起作用了。

我对收红包没有意见,但是不等于别人收红包让我一起陪绑我也没意见。急诊和ICU一起被列为医生科室鄙视链的最底端,急诊负责前期处理,ICU负责给别的科室擦屁股。有ICU医生自嘲,急诊算是前戏,ICU算是后戏,反正和当中的高潮没关系。但我都这么惨没有高潮了,要是你还收了红包,最后却让我收拾首尾,那我也很不爽。

何娴这副样子,以后医闹的可能性90%。杨志奇没收红包,我就更有底气了:即使何娴要闹,在道德上我们并不会觉得低人一头,以后跟她打交道不会怵。

因为觉得何娴可能会闹,所以接下来我把想得到的检查全都做了一遍,用药则是没有强烈指征的一概不用,自费药除非必需一概不买,以防万一。

张碧阁这人也挺有意思。跟他老婆相反,他话极少,哪怕肚子上莫名其妙地又被多划了一刀他也没有抱怨过一句,淡漠得出人意料。麻醉过了他醒过来,我跟他说大出血又开了一刀,他也只是哦了一声。后来查房的时候我问他问题,他的回答一般不超过三个字。护士给他做护理,翻身洗头什么的,他都很配合,也从不抱怨,一副对命运逆来顺受的样子。

何娴每天下午探望时间都会来,每次都会呆足两个小时,到时间了护士叫她还会拖一拖,显得依依不舍。可能因为张碧阁的病情稳定了,何娴后来对我的态度还不错,不像刚开始那么有进攻性。但护士们都很讨厌她,因为她很喜欢差遣护士,爱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挑刺。

他们的女儿也来过两三次,每次时间都不长,所以没有跟我照过面。现在的年轻一代生活压力大都很忙,所以年纪大的病人来陪床和探望的基本都是老伴,子女不常来也很正常。

护士们跟病人家属接触更多一些,她们对病人家庭的情况了解也更细更深。据护士八卦,张碧阁和何娴关系并不好,证据是两个人话很少,也几乎没有眼神交流,更别说身体接触。只有在探望时间结束的时候,何娴会刻意地给张碧阁掖掖被子,大声嘱咐张碧阁几句,就像是表演给别人看似的。对何娴的女儿,护士们的羡慕更多一些,据说很漂亮,打扮入时,和母亲一样一副精明样。

此时无论杨志奇还是我,都没把这次出血当太大一回事。现代医学很多时候其实是个概率问题,但是遇到的病人基数大了,小概率事件发生在个人身上的事情其实远比想象的常见,做久了每个医生能说出一堆奇特的个案;因此我们觉得张碧阁可能就是倒霉,过去这道坎就好了。手术后好几天张碧阁的情况都很稳定,化验检查也没查出来什么意料之外的异常,似乎印证了我们的想法,直到五天后的凌晨。 (待续)

Mark
 
太好了,真太感谢了:love:

园子里真是藏龙卧虎:love:

但是,小声财迷的嘀咕一句:

赞力会衰退滴,佩奇今天给你点完赞,明天对你的赞了就会急剧衰减。所有其他楼主的粉丝也是一样
所以从赚币的角度上看,应该间隔三天到五天再发下一篇。
 

confiture

熊猫出没注意
太好了,真太感谢了:love:

园子里真是藏龙卧虎:love:

但是,小声财迷的嘀咕一句:

赞力会衰退滴,佩奇今天给你点完赞,明天对你的赞了就会急剧衰减。所有其他楼主的粉丝也是一样
所以从赚币的角度上看,应该间隔三天到五天再发下一篇。

非常感谢提醒!不过既然我说了3天发完,就不改了。

而且这是存稿,所以才能发这么快,以后现写的也不可能发这么快了 :ROFLMAO: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