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我们现在要来思考一下孝要怎么教,知道孝好,要开始落实教给孩子,孝要怎么教?诸位朋友您觉得?教育当中最省力的一个做法,身教,以身作则。有一位老师她学习完《弟子规》之后,深刻体会学了应该就要去做到,学了「入则孝」之后也觉得自己孝道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开始力行。刚好五一大假,她回到自己的家里,也遇上了她的生日。而生日我们常常会利用这个机会去教导孩子尽一份孝心。她也是用同样的态度,回去之后搬了三张椅子,因为刚好她的外婆也在,就请外婆坐,请爸爸坐,请妈妈坐。然后对着她的父母讲,她说:我已经三十五岁了,三十五年来让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错了一些事情,现在我已经学习圣贤教诲,往后我一定尽心尽力做一个孝顺的女儿。今天是生日,所以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我要跟母亲行三跪九叩礼。说完之后就拜下去,这个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亲眼泪就流下来;第二拜再拜下去,她的儿子刚好在旁边看,不由自主就走到自己父亲的身边开始帮他父亲按摩。


你看我们有没有跟孩子讲任何一句话?都没有,而他只看到他母亲在拜自己的父母,在行孝道,那种德行的力量无形当中给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他不由自主就觉得自己好像不做些啥好像怪不对劲的,所以就去帮他父亲按摩。结果后来回到自己家里,一进门,这个孩子就对着他的父母讲,他说明年我生日我也要拜你们二个。所以最省力的是什么? 「以身作则」。我们在家里就要先尽心尽力侍奉我们自己的父母,做一个好榜样给孩子看。水果拿出来给谁先吃?一定是先给父母吃,这个顺序不能再错下去了,一错再错,可能就很难!现在很多母亲、父亲买很贵的水果,买回家里还要偷偷摸摸藏起来,等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去睡觉了才拿出来。儿子赶快过来,这是妈妈特别帮你买的,赶快吃,不要噎着了。你儿子吃得很高兴,只为我准备。这样好不好?保证这个儿子会学得很彻底,以后他买水果给谁吃?也给他的儿子吃,给他的女儿吃。


所以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这个人算就是人自以为聪明,顺着自己的好恶去做事,偏爱私爱,而没有循天理天道,循孝道做事,所以他的孩子就学错了。所以真正当我们以身作则之后,孩子就懂得如何孝顺父母,第一个关键一定要以身作则。第二个教孝的方法,一定要「亲师合作」,父母亲跟老师要能密切配合。 《弟子规》当中有提到「晨则省,昏则定」,所以幼儿园孩子学完之后,隔天就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有没有睡好?假如这个父母一听完,摸摸他儿子的头:今天你是不是发烧了?那会怎么样?现在很多的父母很喜欢开玩笑,这个开玩笑也不能乱开,当孩子这么样庄严、这么样恭敬的问你安的时候,你要怎么样?你要成全他的孝心:你真乖、真好,好孩子。你可不能摸摸他的头说他有没有发烧了。所以一定要配合老师去教,这样孩子就会做得很欢喜,慢慢的就会习惯成自然。


我们很多小朋友一起上课,常常来上课的时候我们会问他们:这个礼拜你做了什么善行、什么孝行。孩子就会说我帮妈妈洗碗,我帮妈妈端洗脚水,举了很多他们力行孝道的实例。刚好有一个孩子二、三岁,他去上完课之后回到家里,就用跑的,要跑到浴室里面,他的妈妈可能跟他有心电感应,知道他一定是去找一个盆子要来装洗脚水,所以冲到他前面把东西藏起来,你看这个妈妈心里想什么?她心里一定想等一下被你弄倒了,我不就累死了,所以把它藏起来。后来我就跟她说,我说你这样做不对,因为你们没有成全孩子的孝心。当他去端洗脚水,你在洗脚的时候你很欢喜,然后给他肯定、给他鼓励,他的孝心就能增长。你现在不让他端给你洗,那他孝心就没有增长。


人的善心就好像小草一样,你日日滋润,它就慢慢茁壮。母亲就说他给我弄倒了怎么办?我说弄倒了更好。她听傻了,哪有弄倒了更好!我说他弄倒了之后你就跟他说:小明,妈妈可以感受到你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你知不知道你今天为什么会端倒,就是你手没有两边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应该注意哪些地方,你就可以教他。同时学会做人,同时又学会做事。很多妈妈怕孩子犯错,其实当他犯错误的时候,往往都是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导他做事方法,引导他正确的做人做事。所以母亲教育孩子的态度跟敏感度很重要。有一个妈妈很有智慧,她的孩子端洗脚水给她洗,她都很欢喜,她说她在热水器当中把它调温度调到最低,然后让孩子端了一个礼拜,之后再慢慢把温度调回来。所以她说她泡了一个礼拜的冷水脚。这个母亲很有智慧,等一个礼拜她孩子端这个水的能力已经形成了,她再慢慢把它转回来。一定要配合老师的教导,而成就、成全孩子的孝行。所以我们要求上课时家长一起陪着孩子学,孩子坐前面,所有的家长坐最后一排,看孩子今天学什么孝行,回去有没有落实,这么样一配合,孩子的行为养成很快。


有一个老师,他说有一个家长打了一通电话给他,刚好是暑假结束的时候,开头就跟这个老师说:张老师,谢谢你。为什么谢谢老师?因为我的女儿在暑假期间进步特别多。这句话有玄机,一般孩子退步最厉害的是什么时候?暑假一放一个多月,我们当过老师的都觉得刚放完暑假就好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拉回来,那很辛苦的,还要再整顿一阵子。结果这个家长居然是说进步很多!家长接着就举例,她说有一天我在睡觉,因为太累了,躺着还没盖被子就睡着,醒过来的时候身上被子已经盖好,谁帮她盖的?孩子帮她盖的。结果一走出房间闻到面的香味,她母亲直接就反应说你爸爸回来了?想说是爸爸带回来的。结果孩子就说爸爸还没回来。她母亲接着问,那怎么会有面?这个小女孩说:我煮的。她妈妈很惊讶,她说:你从来没有煮过面,你为什么会煮?小女孩说:我常常看妈妈这边抓一点,那边抓一点,所以我今天也尝试煮煮看,尽一份孝心。诸位朋友,那一碗面好不好吃?好吃!你们怎么都吃到了?这个面是孝心做出来一定特别好吃。


不过她母亲说确实煮得很好吃,因为人只要有心一定能把事做好。诸位朋友,这个小女孩形成了什么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我们来想想有什么?孝心,一有孝心,所有的行为都会变化。再来还有什么?细心关怀,都能体恤到父母的状况跟需要,所以会盖被子;还怕父母醒过来没饭吃,还煮饭,关心。还有做事尝试的态度,当她又这么常做一些事帮助父母,她做事的能力就不断提升上来。孩子的孝心一开,很多行为就能够有很好的发展。所以老师教孝,家长一定要密切配合。而我们所有这些推展读经的老师都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他们还没有推展以前,没有这个体会。他们都说有品德的孩子学习一定好,而且这个学习绝对不是父母拿着鞭子在旁边鞭策,都很主动。诸位朋友,你相信这句话吗?有一个老师他们班本来都是全校倒数第一,教了将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他们都是名列前茅。他们的校长太惊讶了,才请我们去跟全校老师演讲。所以我们要有这个信心,而品德的根本就在孝道,所以一定要跟老师配合好教孩子孝。


第三个夫妻要配合教,因为很多的家长就说:那他们的老师还没教怎么办?不要等了!都从哪里开始?要从家庭、从自己开始。当然很多的家长假如有这样正确的认知,知道德行对孩子一生最重要,家长只要跟学校反应,很多学校就会开始重视。而夫妻之间能相互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长孝心。比方说先生就对孩子说:儿子,你可以不用孝顺我,但是你不能不孝顺你母亲。讲话的时候要很中肯,假如当父亲的人讲到眼泪都掉下来,那你的儿子也会听得很感动。你要告诉孩子,你母亲怀孕的时候吐得半死,连饭都吃不下去,怀孕的时候背着这么重,你看你多少斤,妈妈每天无怨无悔,还去上班下班。然后生产的时候有多么的辛苦,生下来之后点点滴滴照顾你,哪一次你生病的时候,母亲几乎二、三天都没睡觉。把这些真实的状况告诉孩子。


因为人都是健忘,你一提醒他,他那种知恩的心就上来,知恩就能报恩,所以孩子他就会很能领受母亲的恩德。另外假如是太太就要告诉孩子:你可以不用孝顺妈妈,但是不能不孝顺你爸爸。就要把父亲从小对孩子付出的点点滴滴告诉小孩,小孩才能够领受父亲的恩德。所以夫妇搭配也是很重要。现在很多的妈妈不只没有把先生的一些恩德告诉孩子,还在孩子的面前数落父亲,你看你这个爸爸,这么一讲,孩子对父亲就很难再生起恭敬心。一个先生、一个为人父者连孩子都瞧不起他,他很容易怎么样?自甘堕落。连儿子都瞧不起我了,好,我就坏给你们看。所以当母亲的、当太太的要谨慎,言语要特别特别谨慎。所以当我们能够不要把先生的这些过失彰显起来,反而夸先生的一些优点,夸先生对孩子的照顾。先生一听会感动,而且他会觉得儿子相信我可以更好,我应该怎么样?尽心尽力往这个方向去走,他在孩子面前有尊严,而这一份尊严会推动他人生尽心尽力去成长。不能把他最后的尊严都把它断掉,所以夫妇也要配合好教育孩子力行孝道。好,这节课就到这边,谢谢。
 
什么是善?我们想要积德修善,首先要有能力辨别什么是善,否则会善恶不分。当我们善恶不分,境界一现前,就很可能误入歧途。现在许多家长很烦恼,怕孩子被带坏,其实烦恼不仅没有好处,还有坏处。如果每天都烦恼,细胞受影响而病变,身体状况就变差。所以,必须赶快帮助孩子建立善恶分明的判断能力,才能保证他一生顺畅,不至于被人误导。

对于善,中国有一本著名的家训《了凡四训》,讲得很清楚、很完整。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的家训,不只利益了他的家庭,还利益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大家可以用心去看。一个人学问能否成就,绝对不是说讲课的老师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主动学习,立身行道,解行相应,学问才能提升起来。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勉强不来,强扭之瓜不甜。圣贤已领我们进门,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已经拿在手上,接下来的修行要靠自己主动。
什么是善?了凡先生说:「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辨善看存心
打人、骂人是不是善?对人都是九十度鞠躬,有时候还一百二十度,这样是不是善?善有标准,《弟子规》是非常好的标准。另外,看他做这件事的存心是什么?这是对善最根本的判断,从存心可以判断是真善还是假善。

假如有一个人对人是毕恭毕敬的鞠躬,但他只是对上司恭敬,对下属就很不客气,可见他那个鞠躬是有目的的,是为了攀龙附凤,是为了自己升迁,这个存心是利益自己、是自私自利,所以纵使鞠躬也是假的,也是恶的。看人不能只看一个点,要看线、看面,看他对任何人是否都是真心的。

打人、骂人,一般人都认为是不好的。但是我们仔细观察,若是这一巴掌打下去有把握将对方打醒,这时不打也是不对,「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亲人犯错的时候,你如果不规劝他,不仅他错了,你也错了,因为你没尽到本分。所以,在「朋友」一伦中,我曾经举过一个好朋友的例子,他三十多年来,过生日首次被人骂了半个小时。被骂完的隔天,他居然打电话给我说:「我三十多年来接到最好的礼物,就是昨天你骂我。」而我们也从这个例子体会到,一个人的福分在哪里?「福在受谏」;能接受别人的劝诫,这个人有大福。心量大,能宽容,就能避开人生许多的危险,原因就在于他能广纳谏言。我知道这位朋友对我很信任,这时就要一棒把他打醒。所以,当你是为了对方着想的时候,这个存心就是善。

我们看事情要从根本看,而根本就在你的存心。所有的行为都是从哪里出来?心。行为就是心的反射,我们的言语动作都是心的延伸,心与行是分不开的。当我们的心是为别人着想,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就是利益他人,心行一如。

提升一个孩子的道德学问,从哪里下手?从他的存心下手,直截了当。你不要看孩子毕恭毕敬跟你鞠躬,可能你走了之后,他就变一个脸给你看。所以,要抓住根本,要抓住真实的东西,心是根本。一个孩子有了孝心的时候,他的一切行为都是那样的孝顺,那样真心。一个孩子有了恭敬心之后,他所有的行为都会很恭敬。所以,不要小看那些礼仪,不要小看孩子对长者的礼貌,这都是从外点点滴滴内化成为他内心的态度。当他的行为内化之后,言语举止皆不离恭敬之心。
一真一切真。一真是什么?心真。一切是什么?行为。心真了,所有的行为都真了;心不真,所有行为都是假的。当你的心真诚,所有的朋友对你都是真诚。人生所面对的任何人事物,都是你的一面镜子。当你对他好,他反射回来对你也好;当你对他不好,他反射回来对你也不好。人生就像照镜子一样,当我们一照,随时都是笑脸,代表你的心是随时随地对人关怀、对人恭敬。学习圣贤学问的人,脑子里想不起来看哪一个人不顺眼、跟哪一个人过不去,每天都是想着大家对我们的关怀,如何要赶快提升自己,回报别人对我们的肯定。

当我们人生的镜子,这一边照过来五十个人对我们笑,那一边照过来五十个人对我们哭、对我们很凶,请问这一边的五十个笑脸是真的还是假的?一真一切真,一个人真正能宽容别人,绝对不是百分之五十宽容、百分之五十不宽容,那是自欺欺人,是我们的学问还没真正达到圣贤的教诲。为什么这百分之五十是笑脸?因为他们顺着你,你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做;如果他们不顺你,你就对他们没有好脸色,所以用的还是好恶心。好恶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用好恶心待人处世,纵使现在这些人对我们是笑脸,改天相处过程有些磨擦,马上就变脸了。所以,人的道德学问是时时处处提得起恭敬、宽恕,那才是真实学问。人贵自知,我们周遭亲朋好友变化的快与慢是谁决定的?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一勺盐,放在杯里
会咸的发苦,难以下咽
一勺盐,撒在湖里
会无觉无感,谈的可怜
烦恼如盐,可增可减
添一份,愁眉苦脸
减一分,眉头舒展
心态如器,可大可小
大一圈,万事不愁
小一圈,自找罪受
人生是咸是淡,是苦是甜,

取决于心量的大小。
 
用自己的标准去评论一件事,
  事事都不完美;
用自己的狭窄的心胸去度人,
  人人都有不足;
 用自己的心眼去要求别人,
  人人都不合你眼。
  眼是一把尺,
  量人先量己;
  心是一杆秤,
  称人先称己。
  挑人过错,
  自己也有不完美;
  责人短处,
  自身也有缺陷。
一味步步紧逼人,
  不会让别人走上绝路,
  而会让自己无路可退;
  眼睛总盯人是非,
  不会让人颜面尽失,
  而会让自己颜面扫地。
  目中有人才有路,
  心中有爱才有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心胸开阔些,你的人生更加美好
 
人与人相交往,一开始都是看对方的好,「多见其善」。这个不是朋友相交,男女相交往也是这样。然后相处时间久一点了「多见其过」,他的好想不起来了,都看他不好。我们之前接触一个太太,说白头偕老的一句箴言,只看对方的好处,不看对方的缺点。她说「没有优点。」你看人与人相处,一开始的时候都是看他的好,慢慢的久了以后,都看他的不好。但未必这个朋友,这个人,真正比以前差。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是吧!不是他的以前,也不是他现在,是我们对他有成见以后,看得不客观了。


因为都看他不好,对他厌倦、对他排斥这个心就起来了。接着这个话里面又讲了,当一个人还在世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看他的过失;等到这个亲朋好友去世了,反而我们开始留恋他以前对我们的好,人都不在了,才开始念好,但念其善。他其实活着的时候都有这些好,我们都没想到,就一定要他去世以后,有这个哀思了,才会想对方的好。所以人如果能以待他死后的心来对待他现在,这样你会看到他更多的优点。要有一个心态,就是每一次跟人家喝茶就当作是最后一次。那假如我们跟亲朋好友相处,就当好像这一辈子就见不到这个人了,那种珍惜缘分、念对方的好就能够提得起来。


其实真的,当我们对这个认识很久的朋友、同仁产生这种厌恶的感觉,我们的心思可能都陷在里面。这个时候能够冷静想一想,这么多年来,他曾经奋不顾身的来帮助过我们,我们怎么提不起来?那不就变成念怨忘恩了吗?不管他做了什么,我们自己就已经错得很离谱了,就不能再检讨别人,得先检讨自己了。所以人如果能以保持一开始交朋友的那个态度,就是都看对方的好来对待所有的老朋友,那他的责备一定能够转成宽恕了。而且这里又讲到,人很容易受感情影响,要长长久久融合和睦相处比较难,要被挑拨很容易,可能一、二句话,「你知不知道他怎么说你?」一听,可能五年的朋友你就气得不得了,就不想跟他相处了。所以人要很理智,不能感情用事。
 
要如何去判断什么叫做「爱」? 「爱」是一个会意字,一个「心」加上一个「受」。什么叫心受?就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别人的需要,才叫「爱」。所以当有一个人处处都替你着想,处处要成就你,你的感受是什么?非常欢喜,非常温暖,所以爱的感觉是什么?是温暖的,「爱的感觉是温暖的」。诸位朋友,您现在感觉得到温暖吗?假如你跟这位朋友也好,你的亲人也好,在相交往过程觉得很温暖,那一定是对方很懂得替你处处着想。


所以「爱的感觉是温暖的」,这一点要注意,决不是像情歌一样,爱得死去活来,那个不叫爱情,那个叫什么?那个叫「欲」,时时想要控制,控制对方,要占有对方,所以才会让彼此压力这么大,那是欲不是爱。所以这个「欲」穿着很漂亮的衣服装扮成什么?装扮成爱,你没有好好看清楚会被它骗了。你应该替我怎么做,我很爱你,所以你今天就只能陪我,不能陪你爸爸、妈妈,会拿着爱去要胁对方,去要求别人。所以现在男女在交往轻不轻松?很多都很痛苦。所以因为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替别人着想,所以爱还确确实实要学。所以人跟人一开始认识,从相识开始,相识之后慢慢的才会相知,互相了解,进入相知的状况,这个相知现在都很困难。我们有一句话说,因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怎么样?因知道了、了解了而分开,这真是荒唐。都还没有了解就结合,你看现在的人真是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不打紧,谁在担心?谁在难受?你的父母比你难受,疼爱你的人比你更难受。所以现在很多男女关系谈到最后,互相冲突、互相伤害,甚至于还有很悲惨的悲剧发生,都是因为男女的这种情感的错误,也是因为一开始不谨慎,找对象不谨慎


第二个角度可以判断是不是真正的爱,是「言语是正直的」。诸位朋友,我这个标准绝对不是男女关系的标准而已,是你所有的亲友是不是真心爱护你的,都可以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所以爱的言语是正直,是真正为你着想,而不是花言巧语。言语都不正直,言语不正直代表他一定是有所目的跟企图,等到他这个目的达到了,就把妳抛弃了,所以要会判断对方的言语,花言巧语不能听。但是说归说,女人最怕的就是什么?所以没有相当的功夫也不行。


有一个朋友很有意思,她第一次见他先生的时候,她先生告诉她说,他說妳的牙齿不好。第一次见面,男女第一次见面,她先生马上就跟她說妳的牙齿不好,这样的人好不好?有没有很正直?你看非常正直,第一次见面就说她牙齿不好。然后她先生,那时候刚认识,她先生接着又跟她说,妳的牙齿不好,所以妳的肠胃也不好,很有推理能力。牙齿不好,咀嚼不好,消化就不好,增加胃的负担,长期下来胃就不好,他讲的是不是实话?实话。所以她就是因为她先生,第一次就可以直接告诉她說妳的牙齿不好,她说这个人非常正直,绝对不会讲假话,所以后来她就嫁给他,他们现在夫妻相处也很好。所以我们要判断,言语要正直,而不是花言巧语,甚至于很多的朋友很多给你阿谀奉承,那个话都不是真的,我们要懂得去判断,去分辨。


接下来,「心地是无私的」。一个人有爱心的时候,会不会对一个人有爱心而已?绝对不会的,所以他应该是对很多的人都很关怀,这样才对。因为先生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那个对人的爱心、关怀、情义才是真的,那妳陪伴他几十年下来,他这种对妳的情义就会愈来愈深,所以这个心地一定要无私才是真的。


最后,「行为是成全的」。当妳有很多好的想法要去完成的时候,他绝对会随喜功德,他绝对会很认同妳去做,尤其是当妳要孝顺父母,当妳很有爱心,当妳在落实圣贤教诲的时候,他一定会打从心里赞叹妳,甚至于推妳一把,这样才是真正的爱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一位小男孩天天到树下来,爬上去摘果子吃,摘完果子后在树荫下睡觉。他很爱这棵大树,大树也很爱和他一起玩。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不再天天来玩耍了。一天,他来到树下,很伤心的样子。

大树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啊,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没钱买。

”大树就说:“很遗憾,我也没钱,不过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来卖掉,你不就有钱了吗?”男孩十分激动,摘下所有的果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男孩又好久不来了,大树又伤心了。有一天男孩终于来了,大树兴奋地要他一起玩,

男孩说:“不行啊,我没时间,我要替家里干活呢,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忙吗?”

那大树说:“我没有房子,不过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统统砍下来,你去搭你的房子吧。”于是这个男孩把树枝砍下来,高高兴兴去盖房子。看到男孩高兴,这棵大树也很开心。

不久男孩子又不来了,大树再次陷入了悲伤和孤独中。

有一年夏天,男孩回来了,大树太快乐了。这个大树说:“来啊,孩子,我来跟你玩。”

男孩却说:“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扬帆出海轻松一下,你能给我一艘船吗?”

大树说:“那你把我整棵树都砍去吧,拿我做你的船吧。”男孩子砍下了树干,造了条船,然后驾船走了,很久很久都没有回来。


许多年过去,男孩子终于回来了,大树对他说:“对不起,孩子!我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了,我的果子没了,树枝也没了。”这个男孩子跟它说:“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果子了。”

大树又说:“我再也没有树干让你爬上去了。”男孩说:“哎呀,我也老了,爬不动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这时这棵树流着眼泪说。

男孩子就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了,我什么都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地方。”“好啊好啊,这个树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坐下来我们一起休息吧。”男孩子坐在大树根的边上。大树看见孩子在树根边上,流下了眼泪。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这棵树就是我们的父母亲。你可能认为这个男孩子对树非常残酷,但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父母的方式,我们在父母身上毫无节制地索取,父母毫无怨言地给予我们孩子。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煮菜太咸、太难吃,发现爸爸老是咳嗽咳不停,发现妈妈喜欢吃稀饭,发现爸爸过马路反应慢了,发现他们不再爱出门,说明父母亲真的老了。你整天忙碌,有留意过他们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该抓紧父母与你相处的余生。我们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们像爱他们的生命一样。想一想,我们对得起这辈子养我们、给我们付出全部生命的父母亲吗?当我们一次一次跟父母亲索要的时候,父母亲只怕给予得不够;而当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不打折扣地孝顺他们才对啊。
 
回帖奖励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我们常常想著父母「怀胎守护」,尤其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包含临产受苦,生孩子几个小时的疼痛,久的话还有一二天、二三天的都有。而且真的是小孩子一夜大一寸,长得好明显。他的母亲就痛了一、二天,生不出来,那很痛,最后还因为生不出来,又挨了一刀。所以生产的痛痛过了,然后麻药又不敢放太多,怕伤了孩子,所以割下去那个痛她完全都很清醒,都感觉得到。所以这个是「临产受苦恩」。



生子忘忧」,母亲生下我们,专注点都在我们的健康、安危,马上就把这个痛苦放下。所以这一念心,是至真的爱心,这不是钱财可以回报得了,要用至诚的孝心才能够回报得了。所以光这一念心我们就报不完,生子忘忧。「回干就湿」,我们不小心撒尿、大便了,马上把孩子移到干爽的地方,自己睡在潮湿的地方。


哺乳养育恩」。母乳,都是母亲的血化作母乳的,翟俊杰翟导演,他把太太的乳汁密封起来,结果真的,他女儿要出嫁的时候变成一罐血水,真的母乳就是母亲的血变的。最有意义的嫁妆,就让他女儿带著,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


洗涤不净」当妈妈,每天都要洗很多裤子、衣服,从来不嫌孩子脏。我还听过一个母亲,因为她孩子先天肠胃比较不好,她就很注意孩子的饮食,然后她就很关注孩子整个大便的形状。结果她有一次跟我讲,她说看到孩子大便出来形状挺不错的,她很安心。然后她说奇怪了,这孩子的大便也不臭,还有一点香。这一点我倒是觉得有点夸张,但是也不意外,因为她的心都在孩子健不健康,所以看孩子肠胃好她就很欢喜。我都感觉有时候听到这些,再想想母亲养育我们这些点滴,真是良苦的用心。所以常常想想,对於母亲那个爱就很自然,因为感觉到报不完。


远行忆念恩」。我们一离开家门,父母要担心、关心,常常还要打电话来问候。所以其实我们出门在外,不管是读书还是成立家庭,常常是父母亲打电话给我们,应该是我们要主动给父母打。因为让父母打来,他都已经可能担心了几天,实在忍不住了。


还有「深加体恤」。这个深加体恤,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感受特别深。比方说我们生重病,在那里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很多父母就到神明、佛菩萨像面前祈祷,把孩子的苦跟病降到自己的身上来,因为看孩子这么苦,他更痛苦,这深加体恤。还有「究竟怜悯」。究竟,就是「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虽然一百岁了,看到自己八十岁的儿子,还是把他当孩子看,其实他的儿子也是老人,八十岁了。究竟怜悯,爱护孩子。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越大,才越知道这句话的苦涩。愿天下父母平安喜乐,儿女的孝心都有着落
 
朋友不只是要言而有信,还要有朋友的信义跟义务。朋友相处中有五个本分要尽到:


  第一是“劝谏”。当朋友有过失时要劝导他。我们用真诚心去劝谏,就要考量时机、态度和方法,还要有耐心,毕竟现在人很难一劝就接受。


  第二是“关心慰问”。当我们主动去关怀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带动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从而更加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会深刻体会到生命中的宝贵价值。


  第三是“互相赞叹,互相肯定”。懂得欣赏别人的心是一门真实学问。嫉妒别人,不懂得赞叹,心量就愈来愈小,道德学问也会因此而中止。所以,要常看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如果我们嫉妒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甚至于用言语毁谤他,会让跟他学习的人失去信心,由此很多人便失去了求学问的机会,这是有损阴德之事,不但折损了自己的福分,同时也障碍了别人。


  第四是“不言家丑,不言隐私”。不可以把朋友家里的隐私讲给其他人听,言语要谨慎,“话说多,不如少”。有时话说得太多,不经意把朋友的一些家事讲给其他人听,遇到有心人来挑拨是非就麻烦了,这样会破坏朋友之间的情谊。所谓“交浅不言深”,讲话要注意分寸,古人说“慎言”,言语确实要很谨慎。不谈人家的隐私,可以多谈谈人家的好事、德行,所谓“扬善于公堂”,我们愈肯定他,他就愈会积极努力地去做好。


  第五是“通财之义”。人生难免会有顺境、逆境,难免会有起伏跌宕。当一个人处于低潮或者逆境时,最需要朋友及时的帮助,这时要赶快帮助他。但帮助人要用智慧断,不然有可能是善心行了恶事。这个财不只是钱财,还指我们的经验、智慧。等到他已经学习到这些经验、方法和智慧,相信他也可以把人生经营得很好。
 
我们接下来要谈的是“朋友关系”,朋友这一伦很重要。我常常问很多的这些同修,五伦关系哪一伦最重要?而当一个人的人生进入十多岁以后,五伦当中其中一伦的重要性会日渐增加,哪一伦?朋友。你看很多十多岁的青少年都想到谁?你跟他谈话的过程,他都提谁?“我哪一个朋友”。孩子六岁以前都是说“我妈妈说”,六岁到十二岁之间都是“我们老师说”,十二岁以后就是“我的哪一个朋友说”了,所以朋友的影响会随着年龄愈来愈重要。所以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一个人人生的成就,受朋友影响相当大,所以“亲附善友”,能够亲附善知识就好像在云雾里走一样,“如雾露中行”,就好像走在早晨这些雾里面。“虽不湿衣”,虽然你走过去没有感觉自己的衣服湿掉了,但是对你的衣服却是时时在滋润,“时时有润”。朋友对你的影响,你没有办法一下子看出来,但是却是潜移默化,就好像你没感觉雾水把你的衣服弄湿了,但是它时时刻刻都在滋润你的衣服。

我们既然知道朋友对一个孩子这么重要,请问我们为人父母的怎么样让孩子交到好朋友?假如你没有办法让你的孩子交到好朋友,那你这一辈子的担心可能到合了眼都还放不下,可能把我们的往生大事都断送掉了。

我曾经看过一幕,有一位妈妈的孩子犯错了,而且犯了大错,杀了人。这位妈妈被通知之后,冲到警局,一到警局就说“不可能是我儿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在那边喊得很大声。突然门一开,看到她儿子在里面做笔录,一看是事实,马上讲了,“都是被那一群朋友给带坏的”,你看,一句话就把所有的责任统统推给别人。孩子遇到坏朋友是缘分,真正会误入歧途的原因在哪里?这才是重点。因在哪?因在孩子连善恶都分不清楚,这才是根本原因。

我们在上这个课程的过程,很多的老师跟家长就反映,“蔡老师,你们这样教孩子教得那么善良,他出去外面一定会被人家欺负”,有没有?那都是杞人忧天,人的思维要依据道理思维,不能人云亦云。你假如不依据道理思维,在现在这个社会你听十个人讲有十个说法,都把你听乱了。我们来看一下,请问诸位同修,我应该勉强可以算一个善人,我毕业已经十年了,我没有被人家欺负过。再来,《易经》里面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好人会跟谁在一起?好人,你儿子是好人,自然就吸引好的人跟他交朋友。

我的一个侄子三岁多就学《弟子规》,他跟他妈妈出去看到小朋友打人、骂人,他都马上拉他妈妈的衣角,跟妈妈讲那个小朋友不可以乱打人,不可以乱骂人,三岁多的孩子。诸位同修,当你从小教他什么是善,他同时知道什么是恶,所以孝是善,什么是恶?当然是不孝,还用你教吗?你教他尊敬长辈是善,什么是恶?不尊敬长辈。你教他“置冠服,有定位”,一个人要爱整洁,要干净,他知道整洁干净是善,什么是恶,他同时学会了,这叫善恶分明。现在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只要遇到不好的朋友马上误入岐途?因为这些孩子从小没有人教他善恶判断,没有人教他德行,所以他的思维里面就是善恶不分。您的孩子善恶不分,你这一辈子都担心不完,而当你的孩子善恶分明,你可能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觉得很轻松愉快了。诸位同修,我妈妈离我这么远,假如我善恶不分明,她每天担心就担心不完。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当我们不亲近仁德之人,又是亲近一些小人,那可能就会受到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人对于环境的选择至关重要。诸位朋友,您的孩子会不会选择良师益友?会不会?我们曾经跟初中生演讲,就提到有三个朋友一起出游,到海上旅游。刚好遇到大风浪,结果船沉下来。幸好三个人祖宗有德,没死,漂到了一个荒岛上,三个人在那里相依为命。突然在这个沙滩上发现了一个神灯。诸位朋友,看到神灯要怎么样?幸好他们有读过《阿拉丁神灯》,把它擦一擦。结果这么一擦,这精灵出来了,他说:主人,我给你们三个愿望,不过因为你们有三个人,三除于三等于一,一个人一个。结果这第一个因为他是开计程车的,他说我每天早也开晚也开,很辛苦,我的愿望是可以有好几台计程车租给别人,我当老板。这个精灵说:小事一件。他就回去当他的计程车老板。第二个在超级市场当雇员,有时候还要三班轮值,半夜还要值大夜班,所以他说当这个也很辛苦,我希望能够自己拥有一家便利商店,我当老板请人家来做。这个精灵说:小事一件。怎么样?就回去了。第三个人想了半天,平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也没想过要干什么,所以都没什么愿望,整天悠悠放任。他突然就想:我没什么愿望,不过这个荒岛也不错,但是我一个人在这里太寂寞了,我希望他们两个回来陪我。有没有听到两声哀号?

很多的孩子听了都哈哈大笑,我们就问他:请问你旁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会把你拖下水?突然这些孩子都左看看、右看看,你们有没有判断的能力?他们被我们问住了,也不知如何是好,我说:你要有判断好坏朋友的能力就要学什么?《弟子规》。 《弟子规》是照妖镜,《弟子规》也是显圣镜,好朋友、坏朋友一看便知道。只要用《弟子规》去衡量看看,他能够落实个三成、四成都不简单。
 
我们冷静想一想,有时候现在人做任何事都是凭着自己喜欢不喜欢去做,好恶的心,所谓意气用事。真正有理智的人做事不是喜欢不喜欢,他是应不应该这么做,做了以后会延伸什么问题,他能看得很远,而不是「我不管,我就要这样做。」

「勿营华屋」,我有一个长辈,他有三个小孩,夫妻辛辛苦苦积攒了不少钱,我这个长辈后来身体不适,还得了严重的病,那都是操劳过度。结果有一天,他带着三个孩子坐在车上,他买了三栋房子,坐在车上,他唯一一个儿子就开始讲,哪一栋给大姐,哪一栋给二姐,哪一栋给我。他妈妈听了以后就问他,「那我跟你爸爸住哪里呢?」他说,「以后再说。」

  大家听了以后有没有冷静想一想,打这个算盘是吉还是凶?是福还是祸?我这个长辈讲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我们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却可能是被孩子遗弃的第一代。」他的年龄差不多五十多岁。「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你的人生到了六、七十岁才知道,「算错了,孩子不照顾我」,你就失算了。

  所以不教孩子孝道,不教孩子做人,你所给予他的物质,他会有一种态度,叫「应该的」,理所当然。现在年轻人变成什么现象?会跟父母吵,「人家父母都留房子,你为什么不买个房子给我?他父母都给我那个同学买车子,你为什么不买?」都觉得这些是应该的。甚至于娶了太太以后,自己生了孩子,抱回去给妈妈养,妈妈说:「我最近腰闪到了,很酸。」孩子说:「我那个朋友生了两、三个都是他妈妈照顾的,你才一个而已,还不愿意。」「宜未雨而绸缪」,「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所以要用智慧,不能随着自己的情感、意气在做事情。

  真正懂事的孩子,他学到的是道义人生,他不是学利害的人生。他的心里面觉得什么?父母把我养这么大真不容易,他是想着我应该怎么样让父母幸福快乐,他不贪父母的一分一毫。我有一个同事,她有三个兄弟姐妹,她是大姐。她的父母有一笔钱,结果就要分给他们。她就讲了,「给弟弟妹妹就好了。」给她弟弟,他说,「给两个姐姐就好了。」给她妹,「给弟弟、给大姐就好了。」当爸妈的人非常欣慰。她的父母就给他们讲,「你们兄弟这么互相友爱,都不争财,这是给我最安心的事情,比你们有钱、有房子更重要。」所以人有情义,这一生都很踏实,这一生都无后顾之忧,有道义的人随时随地都能够同甘共苦。

[
 
我们常说,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首先人生的方向要判断对,而后择业、择偶,都要会判断。所有成败的关键,可能都在方向的决定、事情的决策,以至选人、用人上面,这时没有高度的判断力是不行的。有句话说「路休不看就走,事休不算就做,言休不思就讲,人休不择就交」。所以要「明辨」。

  人生的根本在哪
  人生找不到根本,很可能本末倒置。有个富翁一天喝醉倒在路旁,警察认出他,把他叫醒:「赶紧回家吧!」他说:「回家,我哪有家?」警察指着一栋别墅,「那不是吗?」他说:「那只是栋房子。」人走到这种境地,会感悟很多真理。什么是家?真正有道义的地方是家,有付出、有爱、有温暖的地方才是家。

  《论语》开头就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把根本找到,一生的家业、事业才能有所成就。《大学》说:「德者,本也」,德为万福之基,德行才是家道、事业的大根大本。科学家有个调查值得我们深思,1、2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笑170次,成人一天平均笑7次。为什么努力到最后是笑7次?人生努力为了什么?幸福快乐。没有人努力是为了笑不出来。可现在人真的愈努力愈笑不出来。

  人找到「本」,会很欢喜。我们知道德行是本,而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有对夫妻一起听伦理道德讲座,当进入孝道的主题,坐不住了,赶紧去养老院接父亲回家。他太太塬本常跟婆婆吵架,婆婆帮她带小孩,她还处处嫌弃。结果把老人接回来了,他们就表达对父母的感谢,给父母磕头、忏悔。磕完头,旁边九岁的女儿流眼泪,说:「妈,妳今天这样做我很感动,本来我想了很久,我要拿一把刀插到妳的身体去。」家庭不和,孩子是很痛苦的。所以孝不能等,体悟到了就要赶紧做,就会转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命运的真相

  人生如棋,我们别急着拿起棋子就下,首先要搞清楚下棋的规则,才能让棋下得有声有色。这个规则,就在了解命运的真相,简单讲,就是断恶修善,经营道义人生。我们读《了凡四训》,就能明白这个真相。

  古代读书人看得远,司马光先生就说,留财、留书给子孙,都「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除了积阴德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为人父母者在做好事的时候,言行的风範就印在孩子脑海中。冰心老人就提到,她父亲连一张公家的纸条都绝不私用。所以德是根本,相当重要。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辈一定要做下一代的好榜样,把阴德、风範传下去。
 
诸位长辈、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夫妇相处,我们不忘初心,走入婚姻,曾经对彼此的这分终身的承诺我们要坚持。孟子说到人生有三乐,其中一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们曾经承诺的事情,我们尽力,尽这分情义、道义。在古代宋朝,刘庭式先生,他学问很好,刚好跟一个女子谈婚嫁,都还没有送聘,只是去接触了一下,双方同意,都还没有下聘。结果他去考试,去考进士,在这段期间,这个女子眼睛瞎了,他又考上了,那考上就都是当官的人,很受社会的尊重。结果当他回来要去娶这个女子,以前人厚道,她们家族的人,因为她父亲也去世了,她们家族的人一看到这个情况,就觉得真对不起刘先生,他又已经有身分、有地位了,假如你坚持要娶的话,那可不可以娶她妹妹?他觉得好像会让人家很吃亏,古人是都会先替别人想.


刘庭式很坚持,说我已经许诺要娶她,我不能违背我的初心。我们想一想,第一个,他要对得起他自己的良心,他已经答应的事他不反悔;第二个,他感受到那个女子的心,假如已经谈婚嫁,结果后来没有成,这个女子可能在社会当中很难立足,她会觉得好像很难去面对人;再来她自己又已经瞎掉眼睛了,那个都有双重的痛苦在里面,刘庭式不愿意伤害她。我们都感觉得到这个女子嫁过去之后,用什么心境来对待她的丈夫?那真是全心全意的照顾这个家。所以我们看到古圣先贤他立身处世就是用道义,要对得起自己的这分情义才行。而他的这分情义有一股正气顶立在天地间几百年、几千年,都是我们的榜样。


  像在东汉,有一个读书人宋弘,那时候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丈夫去世了,皇帝想帮姐姐找一个好的对象,就问姐姐,妳看朝廷当中哪个官员妳看上,觉得最好的?结果皇帝的姐姐就说宋弘。皇帝就去找宋弘,说宋弘,我听说人一有钱就换老婆,社会的风气是不是这个情况?但是宋弘回了一句话,他说「贫贱之交不可忘」。贫贱之交不可忘是说人在困顿当中的朋友,这分情义一生都要记住,不能自己发达了,反而瞧不起以前那些共患难的朋友,贫贱之交不可忘。人其实听到这些话,感觉有没有一个正气上升来了,有没有?你们怎么没反应?你们讲一讲看看,来,我们一起讲一遍,「贫贱之交不可忘」。你们有没有觉得,你看你的正气在养天地之正气,有没有?法古今之完人。下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就是元配,共同辛苦过来的那分恩终身不忘,不能有了地位、有了权势就把自己的太太给舍弃掉。所以皇帝一听这两句话,知道这个是正人君子,他不可能来娶我的姐姐。


  结果湖阳公主刚好在后面听,听到宋弘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假如你们是湖阳公主,听了难不难过?不会!受我一拜,这个是真正明白的人,这个叫什么?我没看错人,果然是有德行的人。其实说实在的,人为什么会难过?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什么?求不得苦,人有了求,一没有得到,烦恼就来了。我们无欲则刚,知足常乐。比方一个男生看上一个女孩子,刚开始同学的时候满欣赏她的,看到她什么优点都挺高兴的,突然有一天决定,好,我要追求她,一想要追求她,烦恼就来了。欣赏的时候挺高兴的,追求追不到,气死我了。有的气成什么样子?气成去伤害对方。那哪叫爱?那叫欲望。所以不是别人给我们痛苦,是我们的贪、我们求的心让我们痛苦的,不是他给我痛苦的。

  所以今天我们要开悟,谁让我们痛苦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有求的心让自己痛苦。所以有句俗话讲,「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这些圣贤人给我们立定了榜样,我们起而效法,我们婚姻路上不忘初心。
 
善解人意。比方说,有一个人过来跟你说,“某某人说你怎样怎样。”我们接着说,“啊,那是他误会了,我们相处得很好,他以前怎样怎样对我,挺好的。”对方就讲不下去了。这样的话再传到那个批评我们的人的耳里,那一个巴掌拍不响,他还不好意思,就不再批评了。因为你都记他的好,他的良心就被这个态度给唤醒。

  比方某人做错了一些事情、不妥当的地方,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可能跟他讲,“哎呀,他可能最近太忙了,他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可能心里的负担很大就忘了、漏了。”这个都是善解人意。有可能真是这样,假如不是这样,对方一听很感动,然后也会生惭愧,人家都这么包容、体恤我,那我得更谨慎、更周到才好。常常说:“啊,他不是有意的啦,他只是一时刚好激动,你不要往心里去,你不要对他有什么误会了。”这个都是善解人意。

  其实,这个是护念自己的善心,也是护念身边人的善心。不然身边的人已经情绪起来了,我们还添油加醋,那没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成大事了,这是善解人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我们看这个“如其心”,恕道里面,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别人,这句话有味道。“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我们对自己孩子的要求,我们把我们的要求自己先做到对自己的父母,做得到吗?“所求乎弟以事兄”,我们对自己的弟妹的要求,首先我们自己先对自己的兄姐,我们做得到吗?要求别人,结果自己做不到,人家心里不服、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就不近人情,人家很难认同。

所以“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这也是恕的精神在里面。恕道,时时体恤人情,怎么体恤?我执淡了就能体恤,我执重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不为他人,也不为团体。“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我们对属下的要求,那些要求我们自己有没有对自己的领导做到了?做到了才能要求底下的人,不然人家也是不能接受。就像我们课程当中常说到的,要求孩子要孝顺,孩子说,“你对爷爷奶奶都不孝顺,还叫我们孝顺。”“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这是《中庸》的一段话,我们对朋友的要求,我们希望朋友怎么对我们,首先我们把那个要求自己先做到,这个就是恕,不能违背人情。

  我们很冷静,在自己处事待人当中这样去观照,一观照,“啊,我要求别人多了,我自己都没做到,没有守这个本分。”这个时候,人不再去指责、要求、批评别人,他会把精力完全先拉回来在自己的修身、在自己的格物上。自己都没有下真功夫对治习气,要求任何人,人家心里都不会服气的。所以《太上感应篇》讲的“正己化人”,只要自己不正,批评别人,指责别人,徒增自己的烦恼,甚至造成团体的是非人我
 
我们俗话常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有时候一个怒气忍不住了,得罪人了,就担心老半天了,甚至于是把彼此很宝贵的关系给毁掉了。我们看,很多兄弟姐妹就因为发了一场脾气,十年都不讲话。十年的老朋友,一个言语不谨慎,“三年交情,一语寒心,温情尽消”。这个都是必须忍得住脾气,脾气不好,那后果很难收拾。这几句话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可以感觉到后果很严重,就慢慢的谨慎度就起来了。


忍让,能忍得住,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化解对立、化解冲突,能化掉了。而且能保持好彼此的关系,有这个很重要的好处。谦让,给别人留余地。你一傲慢了,人家一听你讲话都觉得很难过,都觉得矮一截,这个就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给别人留余地,成为一个替人设想的人。处处想到,这些话有没有让人家痛苦、难过。甚至于是讲话的时候,顾及到,他最近失意了,我们讲话得要顾及他的整个心境,不要讲他忌讳的事,不要让他难过。


所以孔子也告诉我们,“忿思难”。人要发脾气的时候,要思考、观照,发出来很难收拾,很难弥补,很难挽回。考虑到后果,就更观照,不只是脾气不能发,稍微有点情绪就要懂得调伏它。凡事都要“禁于未发”,在还没有发展的时候就要懂得把这些习气给调掉,不要等到它已经很严重了,要压都压不下去了。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争执跟意见不和的情况,这个时候你要忍得住,所以忍能够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之中,你假如忍不下来,可能一场口舌之战,甚至于肢体之战就出现了。所以人假如忍不了一时之语言,忍不了一时之气,有可能几年的交情会毁于一旦,所谓一语寒心,三年交情就荡然无存。我们因为气愤的时候,一句很刻薄的话出去,可能这个朋友从此就不相往来了,所以忍的功夫特别重要。忍也是节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脾气乱发。

有一个孩子也是差不多十几岁,脾气特别大。诸位朋友,孩子为什么脾气特别大?原因在哪里?从小给他予取予求,啥事都顺他了,你有一天不顺他,他当然就跟你发脾气,所以脾气都是惯出来的。这个孩子脾气很大,他的父亲就跟他说,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家里后门门柱上钉一个钉子,结果他每次发完脾气就去钉一个钉子,过了一、两个礼拜,他看到那整个柱子都快要钉满了,他才体会到原来我的脾气这么大,就开始懂得节制,懂得常常忍住自己的脾气,慢慢几个月下来,功夫也比较好一点了。后来他父亲就跟他说,你今天假如没有发脾气,就到家门后拔出一根钉子出来,后来他就每天就开始可以把钉子拔出来。拔完之后,他的父亲就带著他看著这一根柱子,他父亲说,你发完了脾气就好像这个洞一样,能不能回到它原来的位置?所以你每一句恶语就好像插一根钉子,在这些亲朋好友的心上,纵使最后拔掉了,痕迹还留著,所以怒不可发。所以发完怒,对不起就没事了吗?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能够忍的人就能化干戈,能保持好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这个忍的功夫、忍让的功夫也要有。
 
我们看这个无求,无欲则刚。我们为什么很脆弱?因为我们很多的求,求不到了,每天就在那些失落当中痛苦。小孩子每天有没有求?小朋友一岁多,学走路,他会不会想我要当董事长?没有。他没什么欲望的追求,所以他一天笑一百七十次,是吧?所以什么是回家的路?能够再笑一百七十次,路就快找到了。是什么?把强求放下,人生很多的苦就解掉了。苦,大部分来自“求不得”苦,把那个苦的根源找到了,你要解决就不困难。

  我们讲到夫妻关系,好像夫妻关系是很多人人生当中一个大的考题。每一次都会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天下无不是之兄弟,天下无不是之朋友”,念念念到最后,压在最后的就是“天下无不是的丈夫,无不是的妻子”,都是被我们勉强才吐出来的。

  我们看在这个夫妻关系当中,为什么会很苦?是他让我们苦吗?不是哦。他在提醒我们心里面的执着点。每一个人都是老师,都是来给我们发考卷的监考老师啦。有没有人在考试的时候去打监考老师的?没有吧?对呀。打监考老师就不理智了。人假如修养到什么程度,太平日子就现前了?佛家,进佛家山门,大家不知道有没有经验?传统的佛寺,您一进山门,第一个看到是什么景象?弥勒菩萨。这个是艺术的教育,还没跟你讲经说法,这个像已经把最重要的做人态度告诉你了,很善巧方便。第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能容的时候,还有没有障碍?还有没有看不顺眼的人?你一定要像弥勒菩萨有这么大的肚子,不是,肚量。差一个字差很多,言语要谨慎,“谨而信”,谨很重要。而且要常常给人信心、给人笑容。

  而弥勒菩萨有一首偈语,特别值得我们效法。菩萨讲,“涕唾在面上”,人家给他吐口水,吐在他的脸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弥勒菩萨也学过物理学,是不是?他知道手抬起来擦口水,还要消耗卡洛里。“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其实你看一个人吐口水过来,愤怒从哪里来?从有这个字来的:“我”。所以人生最大的忌讳在哪里?这个心常常只有一个自己,就是人生最大的忌讳。所有的苦的根源,就是把这个“我”摆在第一位,所有的苦统统现前。“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不就打起来了吗?是不是?所以是“我”生气了,这个“我”在作祟。

  假如他口水吐过来,你没有“我”:“他今天很愤怒,愤怒会伤肝,把他情绪发泄出来,比较不会得癌症。幸好是吐在我脸上,吐在别人还打架。”你看多好,肚量打开来了,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设想。请问大家,一个人有这样的修养,铁石心肠的人跟他三个月、六个月,就被他化开了。人的心都是什么做的?(答:肉做的。)这一句好像经典没有,这个应该是可以接受,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嘛!所以每一个人在提醒我们,我们修养达到这种境界没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和”字,就是懂得人和,懂得以大局的和谐为重。但这个“不同”,当别人跟他意见不同了,他能包容。我们假如听人家讲话跟我们意见不同,马上火就上来了,那就不是君子了!诸位同仁,不是君子是什么?所以君子、小人,不是说他有没有犯法,不是从法律看,君子、小人是从心量看,心量小了,就变成小人了。

君子、小人的句子,根源在心胸。所以“君子不器”,他度量大。一个人成就的功业有多大,跟他的心量成正比。心量一小,容易生气,容易看人不顺眼,容易埋怨人,一堆垃圾不就装在这个小垃圾桶里面去了嘛。人家意见不同,可以接受,可以包容,甚至可以为借镜,不“以人废言”啊!这个人对你态度很不好,你不只不生气,他讲的话,对的,你还能接受,这样才能感动人啊,“我常常得罪他,他还为我想,他还能接纳我的话,哇,这个人气宇不凡。”

不只意见不同可以包容,别人的生活习惯、性格,也可以包容,可以体恤。原来他的家庭状况是这样,原来他以前的经验是这样,所以他现在这个行为,也其来有自。体恤、包容之后,进一步还愿意协助他、帮助他,转变他不好的性格,这真是厚道,真是忠义。

“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同”字是什么意思?小人爱恨的心、爱憎的心很强,这个人跟他说法一样、想法一样,如胶似漆,好得不行。告诉大家,恨从哪里来的?从爱来的。你不爱这个人,你恨得了他吗?走在路边,有个不认识的人瞪你一眼,你生不生气?会不会记一辈子?别理他,没事。”假如先生瞪你一眼,“我这辈子跟你没完。”为什么产生这么大作用?爱憎的心嘛,那是情执、情识,变化莫测。

喜欢的,好得不行,意见不同了,利害冲突了,马上翻脸,马上对立这个历代都有。要谋利益的时候,好得不行,黏在一起;利益冲突了,互相置对方于死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本来喜欢他,他什么都好,后来讨厌他了,天天咒他死。这是迷惑颠倒到极点了。


今天我们跟这个人关系非常好,刚好遇到一个境界,彼此有很深的误会,我们还念念想着怎么化解,甚至怎么帮他,这才叫真心。假如出现一些误会,动不动就骂对方,那我们得观照,这一颗心已经偏得太厉害了。“绝交不出恶语”,真心不变,有误会了,还是念念想着怎么样帮他才对。帮不了怎么办?造缘,谁能帮他,你可以通过关系,找到能帮他的人。小人“同”,那是利益,那是在感觉很好的时候,但是情会变化,就不“和”了。


我们冷静观察人与人的相处,一开始都有一段热络期,哇,这个朋友真好!等热络期过了,相处久了,对方有什么毛病看到了,热情可能就有点退了。“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为什么会喜新?热络期还没过。人为什么会厌故?相处久了,付出忘了,恩德忘了,就记对方的缺点,就记对方的不是。朋友应该是愈老交情愈久、愈好。所以不是境界有问题,是我们的心有问题。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