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很多的老师跟家长会反映一个问题:〝蔡老师,你们把孩子教得这么善良,他出去一定会被人家欺负。〞诸位朋友,你有没有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怕把孩子教得太善良。我问:〝那你把孩子教得不善良就好了吗?〞教得不善良,他的不善良第一个对谁?对父母。我接着说:〝我毕业都已经十年了,勉强来说还算个小善人,我这十年来也没有被人家欺负过。〞所以很多人杞人忧天,烦恼一大堆事,这个烦恼不只影响自己,还影响谁?还影响孩子。很多为人子女的都觉得父母紧张兮兮的,好像他们做什么父母都很担心,这都太过了。


  我们思考问题不能随着自己的烦恼、惯性,要循着天理,循着真理去思考。《易经》里提到一句很重要的教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就告诉我们,善人会跟善人在一起,恶的人会跟恶的人在一起,一丘之貉,酒肉朋友。所以你的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来善的人,就好像磁铁一样。那你的孩子吸引不来善的朋友,遇到恶的朋友又不懂得判断,就不会离开。你看那个水果烂了两三颗,其他好的过几天都一起烂掉了,因为这个烂掉的汁流出来,其他的就被污染。所以他假如没有办法离开恶的朋友,就会慢慢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要有智慧分辨好坏,才懂得取舍,懂得对恶人要敬而远之,保持距离。

  我用自己的人生印证了,善不会被欺负,而且经典也教导我们〝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擦亮自己就可以感来很多的光芒,就像众星拱月,你把自己擦亮了,很多星星都靠过来。所以真正会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谀奉承,送人家东西,讨人家喜欢,这样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这样会累死你。你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时时处处让人家跟你相处都是如沐春风,那朋友就很多了。

  
再比如诚心。很多人说诚信是美德,但是现在好像不适用。〝教了诚信,到时候人家都骗我儿子怎么办?〞当别人都不诚信,你的儿子诚信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所有的人都要找谁?找你儿子,你儿子就变总裁了。你把事情要交给谁?交给言出必行的人,才有保障。所以当别人都不诚信,只有你儿子诚信,他是大有机会。
 
抱怨的话会影响孩子的人格,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记恨,他人格要健全太难。所以上一代的恩怨,不要再往下一代传,这才是理智。以至于他对自己亲生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姑姑,都生不起感恩的心,他就形成障碍。很多年轻人说,我很想学好传统文化,可是我对人就爱不起来。因为他连最亲的人都记恨,他怎么爱?所以很多理智的父母,纵使夫妻离异,他也告诉孩子,“他毕竟是你的妈妈,毕竟是你的爸爸,你还是要恭敬孝顺。”反而父母这种态度,孩子没有在父母这个不幸当中产生心理的障碍,还是扩宽他的心量去包容。往往这样的态度,很可能让另外一半最后迷途知返,生起惭愧心,回头都有。但是假如一直讲报怨的话,隔阂就会愈来愈大。

  我自己感受到,这些言语不容易,人很难控制住情绪。我记忆当中,我第二年教书的时候,我们班跑步比赛,就快要追上第一名,眼看就要追上第一名。当然我在旁边也是满高兴,因为第一名可以有很多糖果。就在要追上的时候,我一个学生一百零九公斤,你看过一百零九公斤在那里快步跑向前吗?他自己报名的,而且他还跑得挺快的。然后跑跑跑,全班都在那里赶快赶快,突然他踩到一个石头,大家看过一百零九公斤的肉,瞬间趴下去吗?我那个时候都喊出来了,我就在那里哎哟,我在那里很担心,就看到他就这样爬起来,当下我对他肃然起敬。他一爬起来,继续把它跑完,其实身上已经有很多伤口,后来得了第三名。全班同学回到班级里面就开始抱怨,“都是他害的,不然我们就要拿第一名了。”全班就在那里情绪很激动,这个时候他还在保健室里擦药。这就是机会教育点,我们的孩子遇到这些情况,他是情绪抱怨、还是能体恤别人,甚至于看到别人的不容易。你看这个同学的荣誉心这么重,摔得那么重,他马上咬紧牙根就爬起来了。人不能看到别人的好,往往都是虚荣的心障住,都是面子障住。我就跟同学在这个机会跟他们聊,“你看这个同学多不容易,这么有荣誉心,马上就爬起来,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应该宽容,甚至应该肯定他。”跟孩子这么一引导,当那个孩子觉得很愧疚走进门的时候,当场全班给他一个掌声。

  说实在的得奖重要,还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态度正确重要?当然还是做人的道理学到了才重要。这些情境在家庭里会常出现,比方说先生答应了要带妻子、孩子出去。突然单位来个紧急电话,得要取消旅游,当下妻子跟孩子好不好受?大家有没有遇过这个状况?我们是怎么反应?我们当孩子的马上“每次都这样,不守信。”你看那爸爸多难受。我们都逞一时的情绪,都不知道话讲完以后对方好不好受?这个时候都感觉不到,父亲从事一个事业哪有那么容易的道理。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抱怨,宽容、感恩。假如当先生忙完了,当天晚上回来还非常的过意不去,突然这么一开门,太太跟孩子在那里迎接,欢迎回家,还给他买了一个蛋糕。你看他有多高兴,这个家太体恤我了,本来是只有去吉打州玩,换成去欧洲玩。很可能家里人之间愈来愈融洽,都在言语的智慧当中。
 
有一位十三岁的孩子,煮饭给他爸爸吃,他爸爸吃完就暴毙死了。家里很穷,没有钱验尸,所以就埋了。过一阵子,煮饭给他妈妈吃,他妈妈吃完也死了,也跟他父亲就一起安葬。他去给父母祭拜,祭拜完很不耐烦,把那些饭菜赶快倒到垃圾筒。他的婶婶看了之后心里起疙瘩,这个孩子怎么对父母一点恭敬心都没有?结果这孩子走过来跟他婶婶说,他说我爸爸妈妈是不是有买保险?他婶婶听完,很警觉,赶快报警处理,结果确实是他亲手杀了父母。为了什么?那个保险费才一万块人民币,不多,两条命都不见了;而这还不是普通的命,是他的父母。他为什么要拿保险费?因为要去买一支手机。

诸位朋友,欲望的力量强不强?强!欲令智迷。所以,我们教孩子是要长他的欲望,还是要长他的德行?那会差很多。假如你教导孩子是让他懂得孝道,懂得尽自己的本分,那他念书是他一种责任,他念书觉得要不让父母担心,这是长他的德行。假如他念书,你是说今天考前三名带你去吃麦当劳;上了初中,你说考前三名给你一台数码相机;要考大学,你说你考上大学给你一台计算机。当我们这样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在长养他的什么?欲望。他没看到本分,他要的是他的欲望。

所以有个孩子考高中,考上了,就对他的父母讲,他说爸爸妈妈,你们要替我买几件名牌的衣服。他父母很纳闷,说为什么?他说因为我考上高中,你们省了很多赞助费。因为他高上考中,他的父母不用再去帮他买个高中念,所以他觉得他很有功劳,替父母省了这么多钱,父母应该反馈他,帮他买几件衣服。他的父母听完之后,内心怎么样?跟一些朋友的反应一样,直摇头。但是,早知今日,为什么孩子有这种态度?用物质在跟孩子互动,在教孩子,他物质化就会很自私。

我们讲到,“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真正孩子立身行道,把孝道、把爱心做出来,他的欢喜会持续不断,甚至持续到他一辈子。但是“得乎欲而喜”,他是因为欲望满足了,才觉得高兴,那因为“欲是深渊”,欲望是满足不了。假如他的喜悦完全建筑在满足欲望上,那他人生的悲剧就渐渐形成。昨天提到一个六岁的小女孩,从小她要什么,父母都满足她,不给她,她就在那里胡闹,慢慢的这个欲望止不住。有天跟母亲出去,她就又在那里要很多东西,母亲钱带不够,结果她就动手打母亲。你看欲望,“欲令智迷”,一个人欲望太强的时候,六亲不认。
 
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过程当中,尤其刚认识,大家有没有感觉,好像刚认识的时候感情都特别好,然后相处一段时间,看到对方有哪些习惯,就对他比较有一些看法跟成见。所以认识人不能凭一次、二次的印象,还是要长期观察。包含从刚刚很多经句,观察他在面对很多境缘的时候,他有没有修养的表现、应对,这样比较准确。所以用人也不能用得太快,不能凭感觉,那很容易判断不准。

大家有没有感觉,好像这一生认识的人,有些缘分很深,好像认识几天就好得不得了,就好像几十年的老友一样。但愈是这个感觉愈要冷静,因为那代表彼此缘分深的时候,更不容易看清楚对方的状况。所以,有一句话好像是说“恋爱中的男女智商最低。”人家说的,我是刚好有听过。但这一句话是提醒我们,整个都是一种情感,而不是很客观去判断的时候,确实是容易看错。所以,俗话又讲到“日久见人心”。还是有一段时间的观察,从他对父母、对家人、对同事、对领导,尤其要看什么?要看人前人后,领导前领导后,这些都是一样的恭敬、真诚,这才准。

其实我们也都有好恶,谁对我们比较好,可能对他就有好感,就不一定能很客观去看他。上次跟大家提到,之前我跟长辈卢叔叔讲,某某人很好。他说,那是对你,你有看到他对别人像对你一样吗?我想想,我都没有去观察到,我马上就给他推荐这个人。告诉大家,推荐人要不要负责任?要。尤其你给人家介绍男朋友、女朋友,那责任很大!这种事我不干的。那是人家一辈子的幸福,你没有把握不要给人家乱推荐,到时候人家埋怨你一辈子就麻烦。

而《大学》当中有一段话说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你喜欢这个人,你看他看得准吗?你讨厌这个人,看他看得准吗?都不准。我现在经历这些人事上的问题,这一路九年多的岁月,看到很多情境是什么?比方说人与人有一些合作上的不愉快、冲突了,然后两个人都卡住了。其实他们双方是互补,他身上的优点我没有,我身上的优点他比较缺乏,如果两个人互相欣赏,可能彼此做人做事的能力就提升上去了。但是在那个当下,就是硬看着对方的不好;甚至于这种情绪、这种对立又讲给别人听,又造成更多人之间的成见、对立。这是对自己的修身,还有对团体是最大的伤害。
 
孔夫子见到人家一个善行,肯定他这个善行,然后他以前所有的不是,都不放在心上。所以感觉夫子很容易相处,因为处处都看人家的好,肯定人家的好。这句话也给我们反思,我们不能倒过来变成见人之一恶而忘其百善,几年交情,人家做得很多很好的,就一件做不好,就看他不顺眼,就不想理他,这心胸就太小,不能容人家之过。而且夫子这样的态度会让身边的人很受鼓舞,我这么多错,都能包容,我才这么一点点善,他这么肯定、这么鼓励我,我不能让人家失望,我要赶紧加油。所以要隐恶扬善的处世态度,这是我们读完了要效法,专记人家的善跟人家的优点、人家的恩德,人家的不好绝不污染自己清净的心。


【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
 
要调伏坏的脾气,人脾气一上来,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甚至于不好的话讲完,会造成什么结果他也顾及不了。所以往往至亲也好,或者是好多年交情的朋友,一句狠心的话下去,一语寒心,温情全消掉。


老祖宗告诉我们要谨言慎行,其实在言语当中能够讲话很圆融,让人如沐春风,很得体,首要的是要节制住自己的脾气才行。你看第一句话,“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我们在念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对照自己。我们可不能念这一段的时候,“又在讲谁了”,这样可能念完,不只我们没有收获,很可能还堕落。都是见别人过失,回去又要数落谁,这样就不好,首先先正己,不求于人。


抱怨的话对己、对人都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做对己、对人没好处的事,这叫愚痴,不叫智慧。而且抱怨不只会伤害自己的心灵,甚至于还会影响到下一代的人生态度。他假如从小这些怨气就放在心上,那他这辈子要跟人很真诚,很能够坦开心来交往都困难。所以我们忍住情绪、忍住忿怒,同时也是给下一代做好的榜样。多说宽容的话,宽恕别人、包容别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物虽小,勿私藏”,我们教导孩子不要吝啬,不要把很多东西都视为自己的,要懂得施舍。假如孩子从小将任何东西都只想到归为自己,那他长大就会非常自私自利。有位母亲送牛奶到学校给她的孩子喝,她来的时候很神秘,不敢让其他同学知道,她对她的儿子说:“儿子,你一天喝一罐,自己喝”,然后就走了。这样教孩子好不好?刚好老师察觉到这件事,就跟孩子们讲,我们有东西一定要与同学一起分享,不然你独自而饮,就算喝了也不见得痛快。孩子一听也觉得很有道理,当场就把所有的牛奶拿出来,分给同学喝。当每个同学在接受牛奶的时候,都对这位同学说:“谢谢你,谢谢你”。在倒牛奶的过程中,这些同学也唯恐自己倒得太多,别人就得不到,还会说:“好了好了,我的够了。”一个孩子的慷慨之心,让所有的同学都学习到了。当天这个小孩在日记上写道:“这杯牛奶喝下去又香又浓”,因为他是欢欢喜喜的供养大家,所以他也喝得格外欢喜。

我们用这件小事,教导了孩子不要吝啬。后来他的母亲看了他的日记,也觉得很惭愧,孩子竟然有这种施予别人的心。
 
关于宽恕,在《论语》当中有讲到。孔子的学生跟夫子讲,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我一生去贯彻,然后可以提升道德修养,夫子就挑了这个“恕”字,所以宽恕的功夫很重要。如何宽恕?《格言别录》里面讲,“以恕己之心恕人”,所以确确实实老祖宗这些智慧,你学一句就受用无穷。你看我们一天原谅不了别人几次,但是我们一天原谅自己几次?太多次了。所以我们以原谅自己的态度去原谅别人,那很多的朋友都跟你推心置腹。而“以责人之心责己”,以责备别人的这种刻薄的心来责备自己的缺点,就“寡过”,你的修养会提升得很快。所以宽恕能转怒气,这个才能根本解决,也就是说转念的功夫重要,什么样的人你都能够去宽恕,甚至于什么样的人你都能够去感激,去感恩。

一个人发了脾气以后,会不会神清气爽更健康、精神百倍?当一个人能够处处宽容,甚至于处处怀着感恩,那他的怒气就消了。所以感谢伤害你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你看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时候是什么?逆境。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经验,你总不会被他骗一辈子,骗了之后,你更清楚如何去判断是非善恶,所以我们也要抱着一份感激的心。感谢绊倒你的人,处处给你一些挫折,一些考验,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谢遗弃你的人,很多朋友听到这一句可能没办法接受了。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该自立。人这一生,不可能一直靠某一个人,最可靠的是自己。一个人要常常靠别人,就生活在患得患失当中,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感谢他遗弃我们,教导了我们要自立自强。感谢斥责你的人,他常常对你恶言相向,助长了你的定慧。他这么恶言相向,你还能够如如不动,等他骂完,你说“谢谢你讲出我的缺点”,他一听会怎么样?下次都骂不出来了。

当人面对伤害、面对欺骗、面对别人对你的一种错误、恶劣的态度,你还能够平心静气去感谢他,这样的朋友迟早会被你感化,你是用你的道德修养唤醒他的惭愧心。你能够这样去转念,不只怒气没有了,更重要的,还成就了别人修学圣贤的一个机会。
 
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教小孩。有情绪了,我们自己就控制不住习气了,怎么去教他?而且孩子铁定落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脾气嘛,你讲了哪些道理,坦白讲他记不了多少。所以脾气大的父母,他跟孩子讲什么,孩子事后回想,想不了什么,因为人都笼罩在那个情绪化当中。所以有脾气就不要先教孩子,可以先离开,稳一稳情绪再说。当父母的人如此,再来,当老师、当领导的亦是如此。

今天你看到一个孩子端著东西摔坏了,我们现在是看到他摔坏的这个动作,还是看到他的心境?第一,他为什么要来端这个东西?他是看我们很忙,来帮忙。有没有看到?为什么看不到?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情绪,因为自己的好恶,完全见不到,纵使最亲的人的内心都看不到,眼睛都被障住了。当下我们很柔软的,马上蹲下来:别急、别急,妈妈跟你一起收起来。你看孩子善心做错事情,他也很内疚、也很难受,这个时候妈妈马上一起跟他收舍,他心就平和多了。但是更内疚,你不骂他,他更不好意思;你骂了他,他只觉得妈妈脾气很大,你看一念之间差很多。收拾好了,不只没有责怪,接下来说到:你都懂得帮妈妈的忙,妈妈很感动。这句话再下去,孩子跟父母的心完全融在一起。
 
背着养母去上学

5岁那年,孟佩杰的父亲因车祸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不得不将她送人抚养。当时,好心的刘芳英夫妇收养了她。1998年,刘芳英患病,只能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生活的艰难,悄然离家出走。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有妈就有家。”

8岁是大多数孩子上学还需要父母接送的年纪,孟佩杰却从8岁承担起了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孟佩杰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刘芳英洗漱梳头、换洗尿布、为全身涂抹三种褥疮药膏。孟佩杰日复一日照料养母刘芳英,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据养母刘芳英说“那时候,她人还没有灶台高,每天就踩在小凳子上生火做饭,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但从没喊过疼。一开始她分不清各种蔬菜,就自己编口诀‘长长的青葱圆圆的蒜,扁扁的豆角绿油油’;有时家里没钱了,她就自己出门去找街坊邻居借。”就这样过去了12年。

2007年,孟佩杰初中毕业,刘芳英的病情却开始恶化,最终瘫痪并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还未成年的孟佩杰主动选择了在临汾学院隰县基础部学习,就近照顾养母。2009年,按照学校的安排,在隰县上完两年后,孟佩杰还必须到临汾(总校)再接受3年教育。孟佩杰决定:带上母亲去上学。

为了及时照顾母亲,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又匆忙赶回家,做饭、喂饭,给母亲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中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每天就这样奔波在课堂和出租屋之间。

孟佩杰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杨姣姣说,从中学到大学,孟佩杰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她什么时候都是小跑着,一路小跑着去上学,一路小跑着回家照顾养母,经常跑得气喘吁吁,面红耳赤。“孟佩杰妈妈病倒后,又要生活又要治病,为补贴家用,她一有时间就上街帮人发传单,原来白白的女孩生生地晒成了‘黑姑娘’。”
照料养母生活起居是孟佩杰每天耗时最长的“必修课”。刘芳英瘫痪后大小便失禁,为了尽可能避免弄脏床单被褥,孟佩杰就在褥子上铺上塑料布,塑料布上又铺上床单。即便如此,洗尿布、衣裤、床单仍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另一项必做的“功课”是帮助养母做康复训练。2010年,临汾一家医院听闻孟佩杰的故事后,将刘芳英接入医院免费治疗。为配合医院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40个仰卧起坐、拉腿200次、捏腿三十分钟,长年瘫痪在床的养母排便困难时,孟佩杰就用手指帮她一点点地抠出来。

孟佩杰省吃俭用下来的钱给刘芳英买衣服,而自己穿的多是亲戚朋友家孩子不要的旧衣服。在其他同龄女孩纷纷开始化妆打扮的时候,孟佩杰梳着最简单的学生头,把有限的钱都用在了日常开支和养母身上。孟佩杰说:“我少买件衣服,少吃顿好饭,妈妈就能多买些好药,少遭点罪。”

一次同学过生日请吃饭,孟佩杰舍不得喝饮料,就把自己那瓶悄悄地装起来,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急匆匆地跑回家给养母喝。2010年暑假,孟佩杰冒着酷暑在街上发广告传单,挣了1300多元钱,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养母爱吃的红烧肉和猪头肉回家,孟佩杰偶尔会买鸡腿给养母改善伙食,自己却从来不肯吃一口,还说:“鸡腿挨着鸡屁股呢,我不喜欢吃。”

刘芳英说,“这么多年来,孟佩杰的乐观感染了我,让我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刚瘫痪那几年我心情不好,常发脾气,但她从来没和我争过吵过,而是笑着给我讲故事,我不知她的故事是从哪来的,她还买了一本笑话书读给我听,经常挤眉弄眼、出丑变怪逗我乐。再苦再累,她都没在我面前没流过一次眼泪,什么时候都是一脸阳光高高兴兴的样子。她还常鼓励我,说‘妈妈别怕,有我呢,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说起这十几年的日日夜夜,刘芳英泣不成声:“我只照顾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我一辈子!”孟佩杰却说:“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要强的孟佩杰拒绝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坚持自己照顾养母。有人提议“哪怕同学们帮你做顿饭也能减轻你的负担”,她却说:“我的娘只爱吃我做的饭。
 
背着养母去上学

5岁那年,孟佩杰的父亲因车祸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不得不将她送人抚养。当时,好心的刘芳英夫妇收养了她。1998年,刘芳英患病,只能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生活的艰难,悄然离家出走。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有妈就有家。”

8岁是大多数孩子上学还需要父母接送的年纪,孟佩杰却从8岁承担起了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孟佩杰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刘芳英洗漱梳头、换洗尿布、为全身涂抹三种褥疮药膏。孟佩杰日复一日照料养母刘芳英,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据养母刘芳英说“那时候,她人还没有灶台高,每天就踩在小凳子上生火做饭,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但从没喊过疼。一开始她分不清各种蔬菜,就自己编口诀‘长长的青葱圆圆的蒜,扁扁的豆角绿油油’;有时家里没钱了,她就自己出门去找街坊邻居借。”就这样过去了12年。

2007年,孟佩杰初中毕业,刘芳英的病情却开始恶化,最终瘫痪并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还未成年的孟佩杰主动选择了在临汾学院隰县基础部学习,就近照顾养母。2009年,按照学校的安排,在隰县上完两年后,孟佩杰还必须到临汾(总校)再接受3年教育。孟佩杰决定:带上母亲去上学。

为了及时照顾母亲,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又匆忙赶回家,做饭、喂饭,给母亲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中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每天就这样奔波在课堂和出租屋之间。

孟佩杰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杨姣姣说,从中学到大学,孟佩杰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她什么时候都是小跑着,一路小跑着去上学,一路小跑着回家照顾养母,经常跑得气喘吁吁,面红耳赤。“孟佩杰妈妈病倒后,又要生活又要治病,为补贴家用,她一有时间就上街帮人发传单,原来白白的女孩生生地晒成了‘黑姑娘’。”
照料养母生活起居是孟佩杰每天耗时最长的“必修课”。刘芳英瘫痪后大小便失禁,为了尽可能避免弄脏床单被褥,孟佩杰就在褥子上铺上塑料布,塑料布上又铺上床单。即便如此,洗尿布、衣裤、床单仍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另一项必做的“功课”是帮助养母做康复训练。2010年,临汾一家医院听闻孟佩杰的故事后,将刘芳英接入医院免费治疗。为配合医院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40个仰卧起坐、拉腿200次、捏腿三十分钟,长年瘫痪在床的养母排便困难时,孟佩杰就用手指帮她一点点地抠出来。

孟佩杰省吃俭用下来的钱给刘芳英买衣服,而自己穿的多是亲戚朋友家孩子不要的旧衣服。在其他同龄女孩纷纷开始化妆打扮的时候,孟佩杰梳着最简单的学生头,把有限的钱都用在了日常开支和养母身上。孟佩杰说:“我少买件衣服,少吃顿好饭,妈妈就能多买些好药,少遭点罪。”

一次同学过生日请吃饭,孟佩杰舍不得喝饮料,就把自己那瓶悄悄地装起来,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急匆匆地跑回家给养母喝。2010年暑假,孟佩杰冒着酷暑在街上发广告传单,挣了1300多元钱,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养母爱吃的红烧肉和猪头肉回家,孟佩杰偶尔会买鸡腿给养母改善伙食,自己却从来不肯吃一口,还说:“鸡腿挨着鸡屁股呢,我不喜欢吃。”

刘芳英说,“这么多年来,孟佩杰的乐观感染了我,让我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刚瘫痪那几年我心情不好,常发脾气,但她从来没和我争过吵过,而是笑着给我讲故事,我不知她的故事是从哪来的,她还买了一本笑话书读给我听,经常挤眉弄眼、出丑变怪逗我乐。再苦再累,她都没在我面前没流过一次眼泪,什么时候都是一脸阳光高高兴兴的样子。她还常鼓励我,说‘妈妈别怕,有我呢,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说起这十几年的日日夜夜,刘芳英泣不成声:“我只照顾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我一辈子!”孟佩杰却说:“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要强的孟佩杰拒绝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坚持自己照顾养母。有人提议“哪怕同学们帮你做顿饭也能减轻你的负担”,她却说:“我的娘只爱吃我做的饭。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