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类电影,是因为它们有两大优点:
1.是与小说等文学作品不同,电影的最大特点是有个“影”字。也就是说,电影非常倚重视觉效果来表现和阐述故事。科幻魔幻类电影,由于电影工作者的想象力可以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所以能够拍出其他题材影片不能拍出的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例如《阿凡达》这部影片,能够在全球各个国家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靠的是其如仙境般的视觉效果。就《阿凡达》的故事本身来说,完全可以拍成现实主义题材。例如:
某县县长儿子的开办的黑煤窑,要强征农民的村子所在的土地。农民起来抗争,却被县里城管队长迈尔斯指挥城管,用推土机把村庄推平流离失所。城管队员,伤残退伍军人杰克和黑煤窑技术员格瑞斯看到城管的暴行同情农民,弃暗投明带领农民起来抗争并向党中央习核心请愿。迈尔斯指挥城管前来镇压,农民在杰克带领想英勇抗争,但镰刀锄头毕竟难敌城管的机械化装备。正在走投无路之时,农民的情愿终于惊动了习主席党中央。习主席派来亲人解放军,帮助农民把城管全部缴械。县长也被“纪委”带走接受双规调查去了...
上面的故事,不就是《阿凡达》的故事的中国现实主义翻版吗?可如果用这个剧本拍,因为电影的视觉效果受我们现实世界的局限,无法达到《阿凡达》里那种让人如临仙境的程度,恐怕也就不会有多少人去看了。
视频:没有科幻电影如梦如幻的仙境般的视觉效果,《阿凡达》仅凭故事很难取得它现在这样程度的成功
2. 除了视觉效果外,在故事创意上,科幻魔幻类作品,也给了创作者更大的创作自由度。例如在我上面讲过的电影《明日边缘》的故事中,故事中的男主角本来是一个胆小怕死的书生。但电影剧本让他在阴差阳错中被送上战场,然后战死,复生;再上战场,再战死复生....一次次的重复中,细心的观众就会察觉到这个角色逐渐在这一系列重复中,逐渐从一个胆小怕死的人,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勇士。如果不是科幻题材,就无法应用这样的表现手法。
其实科幻题材的作品其实与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作品。就像我上面举的《阿凡达》的例子,区别是在表面的;共性才是本质的。
再例如我签名档里的移民科幻小说《种秧帝国崛起之后之孟大奶外传》。这里面出现的人物,如女主角孟大奶、孟大奶的干爹证监会主席党国柱,帝国科学院院长“臭屁”闻一多教授,以及后面将要出现的帝国新闻创作协会会长艾娃,前少林寺方丈假和尚,帝国党卫军军官贾上校,政委戴三表等。如果我把小说改成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把种秧帝国改成中国,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也能和现实世界中它们的原型(我说的不是家园网友梦大奶之类的,我想读者如果在中国国内时曾经在比较接近“上面”的位置,如官场、商场、战场--LOL---军届、科技界混过或有较深接触过的,都能把这些角色对应到你曾经遇到过的一些人身上)对得上号。
但为什么要写成科幻小说呢?就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这些人物平时戴的面具背后的真面目是很难暴露出来的。例如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贪官被判刑时,还站在被告席上沉痛表示,自己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对不起党的培养、对不起组织的重用......当然没人相信他们说的是实话。但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作者即使花费许多繁琐冗长的让读者觉得乏味的文字,也很难把这些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除非作者能让党、国一夜间消失,对这些人再无可利用之处。(我们必须明白,即使被判刑蹲大牢,对这些人来说,做党的人也比不做党的人好处多得多。对比一下因为偷井盖蹲大牢的农民工的待遇和这些人的待遇就能明白)
但在未来的科幻世界来,我根本无需多费笔墨,只需让“种秧集团炼油厂”的着一把大火,把这些“双重国籍爱国人士”的“个人重大利益”中最重大利益---生死问题推到极限,迫使他们在“与帝国共存亡”与“跳船保命”之间做出选择,他们的真面目就全都原形毕露了无所遁形了
视频:科幻电影很容易创造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极端条件,从而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本性。
《饥饿游戏》:在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人有机会参加这种你不去杀别人,就会被别人杀掉的游戏?
《A.I.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中,有那个孩子可以让自己死去的妈妈复活一天来表达一个思念妈妈的孩子的真实感情?
《明日边缘》:在现实世界中,也许有人参过军打过仗。但有谁能在战场上预知战友将要死去的结局?
X-Men
ays of Future Past: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所做的事情,对于未来来说都将是历史。或者说,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将来的历史。如果林彪、彭德怀在井冈山时有能里穿梭时空来到文化大革命看到他们自己的结局,回到井冈山后他们将如何对待毛泽东?可惜他们不能,所以无论现实、历史题材的作品都不能这样拍。但科幻电影却能轻易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