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命的老头子和遁世的少年人》
津津有味搜寻叔本华与黑格尔哲学之战的八卦材料,发现歌德居然和双方都挺要好,觉得这家伙有点意思。
单看叔本华一直单方面挑黑格尔,屡败屡战,显然个性就不是一般的轴。
能做这个偏执狂的偶像,必有过人之处。而《少年维特之烦恼》还不足以说服我。
于是,把一直没读的《浮士德》放进日程,断续读下去。
开篇就惊诧于男主浮士德的设定:
一个年过半百穷经皓首的老学究。
他既是魔鬼与上帝赌局中的棋子,又是与魔鬼赌局中对弈的一方。
都说老房子着火最没救,接下来就是老学究和魔鬼就老树如何开新花的问题讨价还价,达成以及达成交易后双方继续相爱相杀。
魔鬼牢记使命,一直不懈制造致命诱惑。
于是老房子在红尘中烈火烹油,火势渐旺,经历世俗情爱的幻灭,权势富贵的幻灭,美的无常与幻灭,理想乌托邦的幻灭,但他及至临死仍在挣命,终于给到上帝一个截胡赌注的借口。
就这么的,老学究浮士德在华丽体验了生活并在造了一堆孽后,先验性搭建了主角永远开挂的设定,在天使簇拥下,魔鬼的目送中,灵魂有惊无险上了天堂。
这让我想起与浮士德几乎同时期的红楼梦。
红楼梦成书如炼金,最少经历了“批阅十载”的琢磨。《浮士德》更甚,从动笔到完稿,时间跨度近六十年,期间歌德搁笔数次,经历了各种动荡和社会变革。
红楼的男主衔玉而生,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出场逼格不能更高。
人设是高富帅的贵公子,但看行事,有点对不住这付伶俐皮囊。
简单说,软脚蟹,不要说把握自己人生,各种场合都撑不住场。
跟浮士德那个糟老头子一比,与魔订契不肯认命的强韧和少年得志遇事逃遁的脆弱,真是鲜明对照组。
不难想象,若是狭路相逢,谁歌谁泣。
红楼梦那首顽石偈,上来便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入红尘若许年”。这感觉,有点像了。
但是,再看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偈子列举的红尘诱惑看起来似乎和浮士德订约后的经历差不太多,但感觉就是很不一样。
东方传统文化中,理论总要玄之又玄才叫高妙,道德也立得特别高杆。
反观现实中,种种欲望都要有准确对应的实际载体,丝毫不含糊。
其落差之大,非外邦人能领会。
对应东方哲学发散式玄妙,西方哲学更重靶向性逻辑。
对应好了歌描述的现实和功利,浮士德始终没有停止求索,灵魂不能上天堂的谶言不能阻止他的冒险,理想达成不能束缚他的脚步,幻灭也不能。
这大概和内陆文化和航海文化的内核差异。
也体现同时期东西方社会的特点。
彼时中国处于清代乾隆盛世,蒂固根深的内陆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一统江山,各种利益盘根错节,偶有变革也是螺蛳壳里作道场。如大观园中种种精致繁复,美则美矣,未免狭隘。
书中家族的衰落到书外帝国的没落,于此已见端倪。
当其时,欧洲正经历文艺复兴后的叩问与变革,乱世出大师,那前后的一个世纪左右的文化启蒙运动里,哲学家革命革命家诗人和文豪层出不穷: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三权分立;
伏尔泰提倡的理性崇拜;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倡全民公意和平民革命;
康德的二律背反和三大批判;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逻辑学;
叔本华,和黑格尔背道而弛的唯意志论;
拜伦,雪莱,济慈等诗人涌现。
还有,歌德和他的《浮士德》一一
想象之瑰丽,意境之宏大,内容之深刻,不可足一而论。
想起少年时读的少年说,少年强则国强。
如今这届少年,不知道比宝玉如何?
我们又有没有,赢了浮士德?
津津有味搜寻叔本华与黑格尔哲学之战的八卦材料,发现歌德居然和双方都挺要好,觉得这家伙有点意思。
单看叔本华一直单方面挑黑格尔,屡败屡战,显然个性就不是一般的轴。
能做这个偏执狂的偶像,必有过人之处。而《少年维特之烦恼》还不足以说服我。
于是,把一直没读的《浮士德》放进日程,断续读下去。
开篇就惊诧于男主浮士德的设定:
一个年过半百穷经皓首的老学究。
他既是魔鬼与上帝赌局中的棋子,又是与魔鬼赌局中对弈的一方。
都说老房子着火最没救,接下来就是老学究和魔鬼就老树如何开新花的问题讨价还价,达成以及达成交易后双方继续相爱相杀。
魔鬼牢记使命,一直不懈制造致命诱惑。
于是老房子在红尘中烈火烹油,火势渐旺,经历世俗情爱的幻灭,权势富贵的幻灭,美的无常与幻灭,理想乌托邦的幻灭,但他及至临死仍在挣命,终于给到上帝一个截胡赌注的借口。
就这么的,老学究浮士德在华丽体验了生活并在造了一堆孽后,先验性搭建了主角永远开挂的设定,在天使簇拥下,魔鬼的目送中,灵魂有惊无险上了天堂。
这让我想起与浮士德几乎同时期的红楼梦。
红楼梦成书如炼金,最少经历了“批阅十载”的琢磨。《浮士德》更甚,从动笔到完稿,时间跨度近六十年,期间歌德搁笔数次,经历了各种动荡和社会变革。
红楼的男主衔玉而生,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出场逼格不能更高。
人设是高富帅的贵公子,但看行事,有点对不住这付伶俐皮囊。
简单说,软脚蟹,不要说把握自己人生,各种场合都撑不住场。
跟浮士德那个糟老头子一比,与魔订契不肯认命的强韧和少年得志遇事逃遁的脆弱,真是鲜明对照组。
不难想象,若是狭路相逢,谁歌谁泣。
红楼梦那首顽石偈,上来便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入红尘若许年”。这感觉,有点像了。
但是,再看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偈子列举的红尘诱惑看起来似乎和浮士德订约后的经历差不太多,但感觉就是很不一样。
东方传统文化中,理论总要玄之又玄才叫高妙,道德也立得特别高杆。
反观现实中,种种欲望都要有准确对应的实际载体,丝毫不含糊。
其落差之大,非外邦人能领会。
对应东方哲学发散式玄妙,西方哲学更重靶向性逻辑。
对应好了歌描述的现实和功利,浮士德始终没有停止求索,灵魂不能上天堂的谶言不能阻止他的冒险,理想达成不能束缚他的脚步,幻灭也不能。
这大概和内陆文化和航海文化的内核差异。
也体现同时期东西方社会的特点。
彼时中国处于清代乾隆盛世,蒂固根深的内陆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一统江山,各种利益盘根错节,偶有变革也是螺蛳壳里作道场。如大观园中种种精致繁复,美则美矣,未免狭隘。
书中家族的衰落到书外帝国的没落,于此已见端倪。
当其时,欧洲正经历文艺复兴后的叩问与变革,乱世出大师,那前后的一个世纪左右的文化启蒙运动里,哲学家革命革命家诗人和文豪层出不穷: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三权分立;
伏尔泰提倡的理性崇拜;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倡全民公意和平民革命;
康德的二律背反和三大批判;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逻辑学;
叔本华,和黑格尔背道而弛的唯意志论;
拜伦,雪莱,济慈等诗人涌现。
还有,歌德和他的《浮士德》一一
想象之瑰丽,意境之宏大,内容之深刻,不可足一而论。
想起少年时读的少年说,少年强则国强。
如今这届少年,不知道比宝玉如何?
我们又有没有,赢了浮士德?
最后编辑: 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