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当地的亚洲餐馆普遍比较平民化,多数情况下一个人一餐十几、二十块加币就能吃下来。

一个人吃这是套餐价还是点菜?若三菜一汤的国标三人食用普通的大约多少钱?

日餐、韩餐的不限量按人头儿收费的,差不多就是这个价儿(晚餐,午餐还会便宜一些);中餐一般的菜就是十几、二十元一个,不过量很大,平均一个人一道菜得食量大的才吃得完;一般东南亚的饭馆,点餐人均十几、二十的也够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祝LZ圣诞快乐!一口气就把LZ的移民杂记整个看完了,期待着下回!

LZ写的真是精彩!不仅仅是文笔好,那种豁达、淡定、从容、坦然的气度真好!

计划办投资移民,主要是考虑孩子的教育,因为是一对双胞胎女儿。从现实的角度看,在国内想上好大学有点难,两人留学成本也大。似乎投资移民更经济点。

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移民就如同我们开始的一段新旅程,无限风景在险峰,想经历另一种风景,自然要有上险峰的心理准备。就如同我们一路颠簸,经受了旅途的劳累,爬山涉水的苦难,但看到了另外的风景。在不同的岔道口,总要做出选择,尊重自己,就尊重自己的选择。选择了一条道,就无法计算另外一条道的得失,也无法回头重来。

苦也好,乐也好,都是自己的选择。移民对每个家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旅途中学会相互理解、帮助、宽慰就好,但也理解大家活得都不容易,自己坚强独立也重要。

因为等待也是必然,计划用几年时间准备。第一,自己现在开始准备语言;第二,尽可能多攥些钱;第三,让孩子的语言也根据入学的需要,提前准备。

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希望有机会多了解这个地球上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也希望用流利的英文去外面走走。

想得多,不如做得多;计较得多,不如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气;贪图安逸的生活而不愿改变,那么应该选择更现实的活法。

移民的原因有多种,但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吧?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之编外篇:这个圣诞节

圣诞到了。今天是12月24日,Christmas Eve。

学校的学生们上周五上完课就放假了,直到新年过后的元月5日才开学,这是每年仅次于暑假的第二个长假。喜欢得空儿就往回跑的新移民不会错过这个假期,早就带着孩子回国了。

从这周开始,有些公司也陆续放假了。洋人也不能免俗,放假前也是一轮接一轮的聚餐,人不多的小公司集体奔饭馆,人多的在办公室里弄个Party。警察也有事干了,整天忙着抓醉驾的。

因为都放假了,平时冷冷清清的街面上骤然变得熙熙攘攘,每天都跟过周末似的。商场里头更热闹,所谓的“圣诞购物季”指的就是这个时候,商品都在打折。其实圣诞节最热闹的就是这个Christmas Eve,到了明天的正日子,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关门歇业,连每天营业至午夜、天天不缺勤的大型超市,今天也会提前到六点打烊,再开张得等到圣诞之后了。也正因为要歇业两天,所以今天超市里许多食品在关门前最后一两个小时开始清仓大甩卖,我家里那二位已经在为这一时刻而磨拳擦掌了。

洋人过圣诞讲究送礼,不仅是亲戚朋友之间送,夫妻之间也互相送,大到新款汽车,小到一双袜子。西方人的消费观与咱东方人不一样,过日子讲究的是有今儿没明儿,挣多少花多少。记得去年圣诞时当地的商户们一片哀叹:因为经济不景气,消费能力严重下降,铺子都快关张了。一位老哥在电视上说,他家往年过圣诞要花五到七千块钱买礼物和做圣诞装饰,今年(指去年当时)因为公司裁员,饭碗没了,过圣诞就打算到Dollar店花个百八十的买点小玩意儿糊弄糊弄孩子得了……

加拿大的经济恢复比预想的快,是“西方七国”中第一个缓过气儿来的。这一点从商场里的人流和人们手里的大包小包就可以看出来,用官方的话说,叫做“人民已经对加拿大的经济重拾信心。”

重拾信心还表现在圣诞出行上。出行分两种:一种是回家过“年”的,另一种是外出度假的。北美人圣诞度假的首选是墨西哥、加勒比的热带海边。今年暑假时我们全家去过的墨西哥Puerto Vallarta,当时“七天全包括”的Package才五六百加币一个人(不含税),现在则最高涨到了一千二。

旅行费高还是一方面,更倒霉的是赶上天儿不好,很多人都被堵在机场里了北美很多地方都在下大雪,积雪半人多深。高速路也变成了溜冰场,车祸成串儿发生,一些司机干脆下了车在路边升起篝火过上了白色的野营生活。

对旅人来说怕下雪,但对躲在家里过圣诞的人来说没雪又少了不少情趣。温哥华去年雪下得非常大,但今年圣诞没下雪,许多人期盼中的“白色圣诞”告吹了。

除了购物、送礼、出去度假,洋人过圣诞还有一条儿必不可少,就是做圣诞装饰。家家户户彩灯闪烁、火树银花。说到这个圣诞彩灯,许多洋人对他们的中国邻居颇有微辞:挺好的大House,大圣诞节的却是一片黑乎影儿……是,很多华人移民对这个洋节甚至还没有国内的“小资”们那么感冒,新移民没学会入乡随俗,而不少来了几十年的老侨,还留着劲头儿等着过春节时到唐人街上耍龙灯去呢。

虽然不是咱自己的节,但洋节也是节,是节日就该有份节日的好心情。所以,在这里本人祝所有喜欢《移民杂记》的朋友们、热情回贴的朋友们:

圣诞快乐

Merry Christmas !!!
 
最后编辑: 2009-12-24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40:温哥华衣食住行之“木石前盟”(上)

[FONT=宋体]此“木石前盟”不是讲“一个是阆苑仙葩[/FONT] [FONT=宋体]一个是美玉无瑕”那一段,与《红楼梦》没关系。这里说的“木”和“石”是温哥华建房最常见的两种建材,或许这二位也是前世有缘,携手并肩地演绎出了温哥华的宜居神话。[/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木”就不说了,加拿大的西海岸林海茫茫,温哥华的第一份工业就是建在现在的[/FONT]Downtown[FONT=宋体]以东、[/FONT]Burrard[FONT=宋体]湾南岸的锯木厂,所以木材是当地建房当仁不让的首选之材。至于“石”,因其身价高贵,在温哥华的早期建设中只有“楼堂馆所”级的地标建筑方敢使用,当时这些来自于[/FONT]Burrard[FONT=宋体]对岸的西温采石场的砾石,不仅成就了[/FONT]Downtown[FONT=宋体]那些历经百年风韵不减的恢宏建筑,同时还是导致西温开埠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然目前建房子使用最多的“石”,已经是香港人所讲的“石屎柏文”之“石”――混凝土了。至于在我们中国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多的一种传统建材――砖,在温哥华则很少被用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民宅形式主要有三种:[/FONT]House[FONT=宋体]、[/FONT]Townhouse[FONT=宋体]、[/FONT]Apartme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House[FONT=宋体]在当地的中文报纸上被译为“独立屋”。同样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的城市里则被称为“别墅”。严格来说,加拿大的独立屋与中国的别墅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中国的别墅可以和“豪宅”两个字划等号,独立屋则不能,独立屋既有很“豪”的,也有跟窝棚似的。我有一个正在办移民的朋友曾咬牙切齿地说:“北京的别墅买不起,咱到温哥华买去!”我说你若拿北京的别墅去想象温哥华的[/FONT]House[FONT=宋体],到时多半会失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FONT]House[FONT=宋体]在当代世界住宅建筑史上都有一号,被称为[/FONT]Vancouver Special[FONT=宋体]。看来它不仅“独立”,还很“独特”。不过这实在算不得什么好名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量移民涌入温哥华,住房需求激增,而移民的经济条件也有限,所以“萝卜快了不洗泥”加上“便宜没好货”,一种两层、坡顶、造型简单、形象简陋的“盒子”式建筑应运而生,这种时代的怪胎就是所谓的[/FONT]Vancouver Special[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V774294-1392-28TH-1.jpg这栋Vancouver Special显然从外形结构上还未进行太大的改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后来随着部分移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再加上亚洲人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置地的传统习俗,[/FONT] Vancouver Special[FONT=宋体]也经历一个演变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到亚洲原乡建筑特点和亚洲人特定的审美情趣影响,而逐渐发生的:先是加上了阳台,呆板的“盒子”外形开始有了变化;然后房顶上的“木瓦”换成了粘土烧制的“砖瓦”;窗户的外形、构造也越来越讲究了;外墙装饰面砖被广泛使用;主入口的变化最为明显,高耸的门檐成为温哥华“豪宅”的经典造型;前院的草坪被铲除代以青砖铺地并用铁艺围栏围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257420734-1.jpg近年经过翻建的新House。[/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经过这么一番整容,像国内工地临时设施似的那种早期的[/FONT]Vancouver Special[FONT=宋体]已经脱胎换骨,怎么看怎么像中国北方某些“亿元村”里的那种所谓的小洋楼――哦,不对,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中国农村的小洋楼像人家北美的大[/FONT]House[FONT=宋体]。我曾读过英国某建筑师在考察了美国的当代建筑后写的一本书,此人对美国(不仅是温哥华有这种[/FONT]House[FONT=宋体])这种千篇一律的[/FONT]House[FONT=宋体]造型颇不感冒,他曾就此向一位美国同行请教:为什么所有的[/FONT]House[FONT=宋体]都要加上那么一个门檐呢?他的美国同行用感慨的口气答道:“对移民来说,这种有着宫殿般高大门檐的住宅,代表了他们的美国梦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毫无争议,建筑师的审美情趣必须服从客户的“美国梦”、“加拿大梦”。但是对很多亚洲移民来说,北美梦只是停留在对住宅外观的自我想象上,而在室内的平面设计方面,则充分体现出了东方人的精打细算和骨子里的实用主义。首先是面积最大化,早期的[/FONT]Vancouver Special[FONT=宋体]都不太大,一般[/FONT]200[FONT=宋体]平方米[/FONT][FONT=宋体]左右,甚至更小。近几年经过翻建的[/FONT]House[FONT=宋体]一定会在原有的宅基地上把房子建得尽可能的大,多数都在[/FONT]300[FONT=宋体]多甚至[/FONT]400[FONT=宋体]平米以上;第二是房间最多化,一栋[/FONT]House[FONT=宋体]动不动就是六七个卧室、五六个卫生间,不是家里真有那么多人口,是为了方便出租;还有前面说的,为什么把房前好好的绿地都铺装上呢?好多停几辆车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地的社区居民似乎很齐心,整个社区要么绝大多数[/FONT]House[FONT=宋体]都完成了改造,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风貌;要么就是谁也不动,大家各守着自家东倒西歪的老宅过日子,俨然一副死等拆迁的“城中村”景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写到这儿,忽然感觉不对,这么写是不是有点太糟蹋温哥华了?赶紧提醒列位看官注意,我上面说的,可只是那些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并被房主儿由着自己的性子在近年改建翻建过的[/FONT]Vancouver Special[FONT=宋体]。温哥华有没有漂亮[/FONT]House[FONT=宋体]?当然有!在温哥华西区、北温的山上,能看到很多建筑艺术与周围景观相互衬托的美丽住宅;在“皇家城市”新西敏,更有许多建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百年老宅被很好地保留着;而在一些新开发的社区,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追求已得到充分的彰显……[/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关于温哥华的[/FONT]House[FONT=宋体],已经说了这么多了,那么温哥华的[/FONT]House[FONT=宋体]大概是个什么价位呢?分房子在哪儿了,简单划分,大温地区的房价分三条线:一线地区是温西、北温、西温,看上去整齐一点的[/FONT]House[FONT=宋体],要价很少有低于[/FONT]200[FONT=宋体]万加?的,能看出“豪”来的,那四五百万、甚至千八百万的也有;二线地区是温东、本拿比、列治文,总体价格能比一线那三地儿下来一半吧;三线地区是素里和高贵林,比二线那仨地儿又下来小一半儿。至于新西敏、[/FONT]Ladner[FONT=宋体]、[/FONT]Tsawwassen[FONT=宋体]、穆迪港这几个地方,基本上介于二线和三线地区之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大温地区的[/FONT]House[FONT=宋体]也贵也不贵:说贵,温西一间窝棚也敢要你百十万加币;说不贵,花个五十几万加币,折合[/FONT]300[FONT=宋体]来万人民币,在素里、高贵林这些地方就可以买到一栋面积[/FONT]300[FONT=宋体]来平米、占地六、七百平米、十几年新的大宅子――这个价格、这样的房子,如果在北京,起码是“七环”以外了――可惜北京目前只修通了连接各远郊县城的“六环”,真要有“七环”的话,恐怕已经出了北京地面了。这还说的是在中国挣钱、到加拿大来买房的心态。要是在当地挣钱,这个价格就更气人了:五、六十万加币也就是温哥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收入的十倍左右,想一下您在中国居住的那个城市,家庭平均年收入乘十,撑死了也就是在城乡结合部买一小两居吧?弄不好还得是没产权那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住[/FONT]House[FONT=宋体]有住[/FONT]House[FONT=宋体]的好处,特别是对住了半辈子单元楼的城市人来说,那种推门就是院子的感觉是很新奇而惬意的。尤其是在温哥华这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时间非常适合室外活动,在自家的[/FONT]Back yard[FONT=宋体]里摆张桌子、放把躺椅,吃吃烧烤、晒晒太阳,把酒拈花、坐看白云苍狗,寻常百姓也能享受到神仙般的日子。[/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住[/FONT]House[FONT=宋体]也有住[/FONT]House[FONT=宋体]的麻烦,这里的[/FONT]House[FONT=宋体]区没有国内那种统一的物业管理,水管儿坏了自己修、房顶儿漏了自己换;春天除荒草、夏天浇园子、秋天清落叶、冬天扫积雪,哪样不干政府的罚单就来了;出门不在家必须得找人帮忙照看房子,要不然离家半个月家里能让贼搬空喽……[/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贵也罢、贱也罢,舒服也好、麻烦也好,[/FONT]House[FONT=宋体]都是很多新移民安家置业的首选,就像是那位美国建筑师所说的:一栋有着高大门廊的独立[/FONT]House[FONT=宋体]代表着许多移民的“北美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