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兴趣班。国内的小孩子真的很不幸。除了学校的压力,家长还为孩子选了各种兴趣班。从周一到周日,没有闲着。
我是给孩子极为宽松的环境,她有权利和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给她强加任何负担。更不按我们的喜好安排她的活动。当时小学开办各种兴趣班,前去咨询报名的,参加讨论的,都是家长。我就问了:这些都是你们孩子想的吗?这办的是学生兴趣班呢,还是家长兴趣班?我孩子不喜欢,我们就不报。学校也指望用这些活动增加点收入。对不“支持”学校倡议的家长也有点冷眼。但孩子的优异表现,他们也确实说不出什么来。
她在学校的文艺队,还是领舞、领唱、领颂。经常和民乐队一起活动。一天她和我说民乐队的琵琶挺好听的,想学。这是她自己想学的。我告诉她,要学就得坚持下来。你应该有付出精力和时间的准备,做事是不能半途而废的。她保证可以做到。于是我就找熟人请了当地最好的琵琶演奏家教她练琴。她确实努力了,出国前考过了琵琶演奏8级。当听到她弹那激昂的《十面埋伏》时,我体会到,只要自己喜欢就能成功。
接着说。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多一点的技能,但孩子不可能琴祺书画都学精。太多了,就造成“样样通、样样蒙”。这就是一个不好的开端。会形成不求精的性格,会满足于大概其就行的状况。培养孩子求精,就是做什么都要求做到最好。要么就不做。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要从小引导的。这同时也培养孩子潜意识的竞争性。要做最好,就得和别人比。不想当第二,就势必努力。如果不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性,那就只能期待他大器晚成了。
我崇尚开放式的教育,给孩子宽松的政策。家长对孩子要宽松,不要禁锢孩子个性的发展。孩子成长过程要允许他接触不同的人群。不要有讨厌什么的感觉。象“谁谁是好孩子,不能跟谁谁玩”,都不应该说。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要背后对别人说三道四。这样都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正所谓“三人行比有我师”。让孩子学会分辨,取他人所长。
开方教育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当好孩子的参谋而不是决策者。在宽松的环境里和宽松的政策下,孩子很愿意和家长交流。告诉他的所见、所闻、所想。这些无论对与错,都要用心去倾听。然后,好的要肯定。不好的要引导,不知所措的要启发。无论如何不能断然批评。保持交流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平台。如果发现孩子开始不和你说心里话了,那你的教育方法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孩子有事,要他自己去想办法。不要一开始你就介入。在初中后和高中阶段是培养孩子自立、自理的关键阶段。找义工、选课、报大学等等,都要他自己想办法。可以找同学,老师,辅导员或你的朋友。但一定要孩子自己出面。这个时候家长带劳,实际上就剥夺了锻炼自立的机会。要孩子知道机会要自己去找,有机会要自己去把握。只有这种“闯”的精神才能象狮虎一样去猎夺机会。如果总是等家长铺垫现成的,就只能如同秃鹰拣食别人留下的搀食。
话说回来。孩子毕竟涉世浅,想问题和办事都有局限性。家长想让孩子怎么做,要采用提示,引导的方式。就是不直说。直到他醒悟了,拿定主意为止。不想他做的,也要有理有据。不能一杆子打死。一次不行,两次。反复说教。如果始终达不到统一,你就要回头想想自己了。是不是你的决策有问题。两代人想法毕竟不同。关系到孩子前程的事,最终还得听孩子的。家长没有权利让孩子按你选的路走。
可爱的小童鞋!我是刚到加拿大多伦多,将要上九年级,这是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rol95
向大家讲述我的留学经历!
同感啊,希望我们中国人在海外的经济及社会地位都不断上升,这个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希望尤其寄托在孩子们身上。我们刚短登回来,一路听来移民的孩子很多都上医学院,法学院,真是让人高兴,觉得有希望。也慢慢让我们坚定了去的决心。现在又开始复习楼主的帖子了,真是个热心人,是个好爸爸。
谢谢,送分分了!
谢谢,分分加上!Re:#293
在加拿大就读少於五年的,入大学时,通常都要加考英语的。
入法学院,除了英语和社团活动外,平时个人的社交也很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和处理人际关系。
在英语方面,读写听说都很重要,最好能识法文。平时应多参与辩论和写作,尤其是为反方辩护。写作要能掌握一种以上的风格,编辑别人文章的经验也很重要。
孩子还不定性呀,多少要操心,不像你家女儿,懂得认准目标持续努力,羡慕ING......好孩子在哪里都是好孩子,你也不必太过担心。你担心的事情和孩子说到了就行,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另外,还有时间让他静下来仔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