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絮语

回复: 伦敦絮语

能多介绍下伦敦找工作的情况吗,不能光顾着孩子读书吧,大人还是有必要工作的,住在这里到多伦多工作的可能性是不是几乎没有啊 ,200多公里,好远啊。

其实我理想中的是找一个学校还可以的地区,不用排名top100那么好,也可以有中国孩子,但是不要太多,三分之一以上那种就不合适了,学风好 ,还有工作范围周围开车 1小时以内的小城市就可以了。 工作方向主要是IT行业 。
 
回复: 伦敦絮语

可能性不大。

新移民来伦敦需要三个条件。

1. 两个或更多的孩子

2. 带20万或更多加币

3. 能够日常交流的英语水平

没这三条件,除非在伦敦找到工作,否则我觉得还是别来伦敦了。
:wdb45::wdb10:
 
回复: 伦敦絮语

[FONT=宋体]伦敦住房[/FONT]

[FONT=宋体]说到伦敦的住房,我的感受说出来大概会让大家大吃一惊。我登陆伦敦,自以为是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能做的功课都提前做了,由于预期不高,所以,论坛中很多同学的失落我都不曾有过,即便是伦敦的大雪,在我眼里也是严酷不足,雪趣无价。但也许是我对伦敦住房的期望太高了,综合质量与价格,我对伦敦住房的最初印象是感觉失落的。[/FONT]
[FONT=宋体]首先,我想象中的伦敦住房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北美“阳光大宅”的印象。登陆之初的两天,我们住在城南的公寓里,要到[/FONT]DOWNTOWN[FONT=宋体]办事,每天坐公交车来回,沿途的景致倒也契合心意:静谧、祥和、深远。从车窗往外看,可以看到不少院子大而开阔,一层或二层的形状各异的建筑一般坐落于离马路[/FONT]20[FONT=宋体]几米远的地方,加上门口有不少高高的、不知名的树,时值深秋,那些大小不同、高低不一的建筑在婆娑的树影下,引得人遐想无限。那时候,我们一家三口虽然还未倒好时差,且因没有驾照,只能每日在公交车上辛苦奔波,但是对公交沿线的房子的评头论足却是意趣昂然。逆转发生在经纪带我们看房之时,由于我们明确要求在[/FONT]LUCAS[FONT=宋体]学区,又不肯告诉对方买房子的“心理价位”,经纪带我们看的都是[/FONT]20[FONT=宋体]几万的房子,虽然号称“独立别墅”([/FONT]DETACHED HOUSE[FONT=宋体]),但是,其内部结构之紧凑,外部院子之[/FONT]MINI[FONT=宋体],实在在我意料之外。内部而言,虽然是[/FONT]2 STOREY[FONT=宋体]且带地下室的,但是三个卧室紧挨在二楼的一个小过道之间,客餐厅加起来都没有国内这几年新建公寓的客厅开阔,让我想起国内房地产广告上的字眼:紧凑型户型。外部的院子,相当于国内普通一楼公寓的“赠送绿地”,跟“纯别墅社区”的绿地不好比。房子与邻居的距离,真的是伸手可握。而且,这里的社区,几乎看不到任何精心设计布局过的“中央景观”,都是沿着大路小街随处散布,这样的房子,如果房距开阔、绿树掩隐,那么,透出来的是大气的自然美,而偏偏经纪推荐的房子,房挨着房,且几乎家家一个格调,典型的工业化流水线产品,买了这样的房子,感觉又是来“解决住房问题”了,而非理想中的“北美家园”。[/FONT]
[FONT=宋体]我们之所以觉得加拿大的房子比国内便宜,是相对其质量而言的,因为国内的独立屋,动辄成百上千万,一套公寓,也往往不止百万。在国内深受房价之苦的人们,听说这里的[/FONT]DETACHED HOUSE [FONT=宋体]只要几十万加元,便激动得很。然而,就我当时所看到的相当于人民币[/FONT]150[FONT=宋体]多万左右的伦敦独立屋来说,其性价比是让我的预期深受打击的。一来,它虽然号称别墅,却不具备“别墅”两字所内涵的空间感与独立感。从内部看,其舒适度与空间感甚至不如国内的三房公寓;从外部的庭院大小与屋距看,私密性严重不足,未必比公寓强多少。再从理性的角度度量价格,我们把伦敦的房价与国内的“北上广”比是不合适的,论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伦敦与中国苏州都是有相当差距的,所以,我觉得拿苏州的房价与伦敦比,并不至于太“委屈”伦敦(当然,用人均收入比,是另一个考量、另一个意义上的话题)。[/FONT]
[FONT=宋体]众所周知,苏州的东部园区,是苏州乃至江苏经济最活跃、含金量最高,高收入人群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苏州房价最高、房屋成交最活跃的地区,[/FONT]2009[FONT=宋体]年初,由于移民申请迟迟无消息,我曾经到青剑湖周边看新建别墅,那里的别墅区一个挨着一个,但又各自独立,每个小区都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公共景观与私家庭院,建筑风格普遍偏向欧式,但协调中又略有变化。当时由于也处于一个短期的政策调控低谷,一套建筑面积[/FONT]250[FONT=宋体]平,赠送半地下室的别墅价格在人民币[/FONT]300[FONT=宋体]万左右,换算成今日的加元,大概是[/FONT]45[FONT=宋体]万。这是单就成交价格而言,伦敦的“独立别墅”还是有着相对优势,但是,若算上“经常费用”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国内的房子,一旦买下,使用费用极低,在几十年内几乎是一劳永逸。但在伦敦就不同,首先,每年的地税是房价的[/FONT]1.5%[FONT=宋体]左右[/FONT],[FONT=宋体]一套[/FONT]30[FONT=宋体]万的房子(比[/FONT]20[FONT=宋体]万出头的略好,但格局与气质不会比青剑湖边的更胜),每年缴税[/FONT]4500;[FONT=宋体]其次[/FONT],[FONT=宋体]由于气候寒冷,经常大雪压顶,据说大概每[/FONT]15[FONT=宋体]年换一次顶,不大不小一套房子,费用在[/FONT]5000[FONT=宋体]左右,窗户也是一笔大支出,大概也是[/FONT]15[FONT=宋体]年一换,按现行价格,整套全换大概在[/FONT]15000[FONT=宋体]左右(经纪说的不算,我按照身边同学刚实践的情况计算);除此之外,由于这里的气候干燥,且起码半年暖气加热中,家中的地板、家具等也容易老化,不过,这个姑且忽略。我人到中年,期望寿命也不过分,低于平均值,就算再活[/FONT]35[FONT=宋体]年,这[/FONT]35[FONT=宋体]年中的房屋使用费用为,[/FONT]4500x35+5000x2+15000x2=197500[FONT=宋体]。如此算来,我要花在这套房子上的钱实际要接近[/FONT]50[FONT=宋体]万加元,大于苏州青剑湖边的那套别墅。当然,区别在于,国内的那套,[/FONT]45[FONT=宋体]万是一次性付完,伦敦这边,是一次性付完[/FONT]30[FONT=宋体]万,其余陆续后补。不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FONT]35[FONT=宋体]年后,伦敦的房子所剩下的是目前价值[/FONT]30[FONT=宋体]万的房子使用后的折旧价值,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我们对房价不该有过多幻想;而国内,[/FONT]35[FONT=宋体]年后的那套房子的价格没人会相信不高于目前的[/FONT]45[FONT=宋体]万。也就是说,在我们花了几乎相同的代价,住了一样的年份后,房子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出入的。[/FONT]
[FONT=宋体] 当然,这些是我最初的考虑,之所以写出来,是心境再现,也自以为是一种理性思维,对后来者或许有参考作用。我近来积极看房,准备买房,是因为从我现在的角度看,伦敦的住房也有它存在的价值。而我的感受变化,只是再次说明,凡事,好与坏,失望与满意,都很因人因时而异。毋宁说,事情能否让我们满意,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它与我们的期望的距离。这倒让我联想起国内这几年经常见诸于报端的一句话:控制通涨预期。物价贵不贵,不在于通涨是否确实地发生了,而在于百姓的“感觉”有没得到有效引导与控制,只要“预期”正确了,再贵的东西也不应该觉得贵,再多发的货币也不是央行的错。是为让我仰止的“政治水平”与“领导艺术”,一般不容易习得,今日有此一感,算是伦敦看房的意外收获。[/FONT]
[FONT=宋体] 对伦敦的住房价格是否满意,关键在于个人预期,难有“正确答案”。在伦敦买房的理由之一二,空时再慢慢道来。[/FONT]
 
回复: 伦敦絮语

谢谢楼主的介绍,除了读书教育的话题,希望接下来能够重点讲讲房价,全新或几年的single house,到底能比多伦多会便宜多少呢?
对于多市房价我并没有实际接触,比较价格是要“拿苹果跟苹果比”的,所以,我无法给你明确的答案。我所罗嗦中的伦敦房价,尽管有个人认知的因素在里面,但是起码是个现实的参考。
 
回复: 伦敦絮语

[FONT=宋体]伦敦住房[/FONT]

[FONT=宋体]说到伦敦的住房,我的感受说出来大概会让大家大吃一惊。我登陆伦敦,自以为是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能做的功课都提前做了,由于预期不高,所以,论坛中很多同学的失落我都不曾有过,即便是伦敦的大雪,在我眼里也是严酷不足,雪趣无价。但也许是我对伦敦住房的期望太高了,综合质量与价格,我对伦敦住房的最初印象是感觉失落的。[/FONT]
[FONT=宋体]首先,我想象中的伦敦住房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北美“阳光大宅”的印象。登陆之初的两天,我们住在城南的公寓里,要到[/FONT]DOWNTOWN[FONT=宋体]办事,每天坐公交车来回,沿途的景致倒也契合心意:静谧、祥和、深远。从车窗往外看,可以看到不少院子大而开阔,一层或二层的形状各异的建筑一般坐落于离马路[/FONT]20[FONT=宋体]几米远的地方,加上门口有不少高高的、不知名的树,时值深秋,那些大小不同、高低不一的建筑在婆娑的树影下,引得人遐想无限。那时候,我们一家三口虽然还未倒好时差,且因没有驾照,只能每日在公交车上辛苦奔波,但是对公交沿线的房子的评头论足却是意趣昂然。逆转发生在经纪带我们看房之时,由于我们明确要求在[/FONT]LUCAS[FONT=宋体]学区,又不肯告诉对方买房子的“心理价位”,经纪带我们看的都是[/FONT]20[FONT=宋体]几万的房子,虽然号称“独立别墅”([/FONT]DETACHED HOUSE[FONT=宋体]),但是,其内部结构之紧凑,外部院子之[/FONT]MINI[FONT=宋体],实在在我意料之外。内部而言,虽然是[/FONT]2 STOREY[FONT=宋体]且带地下室的,但是三个卧室紧挨在二楼的一个小过道之间,客餐厅加起来都没有国内这几年新建公寓的客厅开阔,让我想起国内房地产广告上的字眼:紧凑型户型。外部的院子,相当于国内普通一楼公寓的“赠送绿地”,跟“纯别墅社区”的绿地不好比。房子与邻居的距离,真的是伸手可握。而且,这里的社区,几乎看不到任何精心设计布局过的“中央景观”,都是沿着大路小街随处散布,这样的房子,如果房距开阔、绿树掩隐,那么,透出来的是大气的自然美,而偏偏经纪推荐的房子,房挨着房,且几乎家家一个格调,典型的工业化流水线产品,买了这样的房子,感觉又是来“解决住房问题”了,而非理想中的“北美家园”。[/FONT]
[FONT=宋体]我们之所以觉得加拿大的房子比国内便宜,是相对其质量而言的,因为国内的独立屋,动辄成百上千万,一套公寓,也往往不止百万。在国内深受房价之苦的人们,听说这里的[/FONT]DETACHED HOUSE [FONT=宋体]只要几十万加元,便激动得很。然而,就我当时所看到的相当于人民币[/FONT]150[FONT=宋体]多万左右的伦敦独立屋来说,其性价比是让我的预期深受打击的。一来,它虽然号称别墅,却不具备“别墅”两字所内涵的空间感与独立感。从内部看,其舒适度与空间感甚至不如国内的三房公寓;从外部的庭院大小与屋距看,私密性严重不足,未必比公寓强多少。再从理性的角度度量价格,我们把伦敦的房价与国内的“北上广”比是不合适的,论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伦敦与中国苏州都是有相当差距的,所以,我觉得拿苏州的房价与伦敦比,并不至于太“委屈”伦敦(当然,用人均收入比,是另一个考量、另一个意义上的话题)。[/FONT]
[FONT=宋体]众所周知,苏州的东部园区,是苏州乃至江苏经济最活跃、含金量最高,高收入人群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苏州房价最高、房屋成交最活跃的地区,[/FONT]2009[FONT=宋体]年初,由于移民申请迟迟无消息,我曾经到青剑湖周边看新建别墅,那里的别墅区一个挨着一个,但又各自独立,每个小区都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公共景观与私家庭院,建筑风格普遍偏向欧式,但协调中又略有变化。当时由于也处于一个短期的政策调控低谷,一套建筑面积[/FONT]250[FONT=宋体]平,赠送半地下室的别墅价格在人民币[/FONT]300[FONT=宋体]万左右,换算成今日的加元,大概是[/FONT]45[FONT=宋体]万。这是单就成交价格而言,伦敦的“独立别墅”还是有着相对优势,但是,若算上“经常费用”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国内的房子,一旦买下,使用费用极低,在几十年内几乎是一劳永逸。但在伦敦就不同,首先,每年的地税是房价的[/FONT]1.5%[FONT=宋体]左右[/FONT],[FONT=宋体]一套[/FONT]30[FONT=宋体]万的房子(比[/FONT]20[FONT=宋体]万出头的略好,但格局与气质不会比青剑湖边的更胜),每年缴税[/FONT]4500;[FONT=宋体]其次[/FONT],[FONT=宋体]由于气候寒冷,经常大雪压顶,据说大概每[/FONT]15[FONT=宋体]年换一次顶,不大不小一套房子,费用在[/FONT]5000[FONT=宋体]左右,窗户也是一笔大支出,大概也是[/FONT]15[FONT=宋体]年一换,按现行价格,整套全换大概在[/FONT]15000[FONT=宋体]左右(经纪说的不算,我按照身边同学刚实践的情况计算);除此之外,由于这里的气候干燥,且起码半年暖气加热中,家中的地板、家具等也容易老化,不过,这个姑且忽略。我人到中年,期望寿命也不过分,低于平均值,就算再活[/FONT]35[FONT=宋体]年,这[/FONT]35[FONT=宋体]年中的房屋使用费用为,[/FONT]4500x35+5000x2+15000x2=197500[FONT=宋体]。如此算来,我要花在这套房子上的钱实际要接近[/FONT]50[FONT=宋体]万加元,大于苏州青剑湖边的那套别墅。当然,区别在于,国内的那套,[/FONT]45[FONT=宋体]万是一次性付完,伦敦这边,是一次性付完[/FONT]30[FONT=宋体]万,其余陆续后补。不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FONT]35[FONT=宋体]年后,伦敦的房子所剩下的是目前价值[/FONT]30[FONT=宋体]万的房子使用后的折旧价值,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我们对房价不该有过多幻想;而国内,[/FONT]35[FONT=宋体]年后的那套房子的价格没人会相信不高于目前的[/FONT]45[FONT=宋体]万。也就是说,在我们花了几乎相同的代价,住了一样的年份后,房子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出入的。[/FONT]
[FONT=宋体] 当然,这些是我最初的考虑,之所以写出来,是心境再现,也自以为是一种理性思维,对后来者或许有参考作用。我近来积极看房,准备买房,是因为从我现在的角度看,伦敦的住房也有它存在的价值。而我的感受变化,只是再次说明,凡事,好与坏,失望与满意,都很因人因时而异。毋宁说,事情能否让我们满意,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它与我们的期望的距离。这倒让我联想起国内这几年经常见诸于报端的一句话:控制通涨预期。物价贵不贵,不在于通涨是否确实地发生了,而在于百姓的“感觉”有没得到有效引导与控制,只要“预期”正确了,再贵的东西也不应该觉得贵,再多发的货币也不是央行的错。是为让我仰止的“政治水平”与“领导艺术”,一般不容易习得,今日有此一感,算是伦敦看房的意外收获。[/FONT]
[FONT=宋体] 对伦敦的住房价格是否满意,关键在于个人预期,难有“正确答案”。在伦敦买房的理由之一二,空时再慢慢道来。[/FONT]

LZ你看的应该都是20万多的HOUSE,这基本上是最低端的紧凑型独立屋,用这和国内的别墅比好像不太恰当。和联排比差不多。
LOT SIZE好的HOUSE,再怎么样,也要35-40万了吧
 
回复: 伦敦絮语

请问,这里的公交方便吗?谢谢。
看跟什么比。跟自己开车比,总是不方便,跟国内公交比,方便,因为不挤,而且到点还算准时,我开始两月一直是用公交。
公交票有点贵,起码我这么觉得。若零买,一张票2.75刀,上车跟司机要TRANSFER,转乘90分钟内不用再买票。若到便利店买,9.5刀五张,划算些。月票好象是84刀一月,从1号用到月底,若是月初来,比较划算,过了10号,就不要考虑了。
 
回复: 伦敦絮语

哈哈,油费多花一些,但也还是能省些钱的。我刚来没车时买了个新床垫,运费花了50块,够买多少油啊!



安省翻译协会的翻译件是全国通用的,伦敦没理由不认。CCLC的是真正的山寨版,出了伦敦就没人承认了。我家大LD已经拿着多伦多的翻译件在伦敦通过了G1。顺便说一句,她就是heartinfall。

你是没尝到“油老虎”的厉害。俺当初确实为“自理”了几件家具运输窃喜过,不过,那个是OCCASIONALLY,这老虎是KEEP DRINKING,:wdb7:

考G1也要翻译件吗,大虾?
俺当初也怀疑她是“她”,不过点进去看到有篇文章说:俺老婆。。。。。。晕了。。。。。。
 
回复: 伦敦絮语

谢了。
楼主辛苦,加分感谢!
谢谢纷纷。
不过,我神经大条,若不提示,对别人给的纷纷常常无视,也不记得回礼,曾被一位MM“表扬”:你可真把我当自己人哪!
友情提示:各位访客,通常,俺都把你们当自己人。
 
回复: 伦敦絮语

非常感谢楼主,我找了很长时间关于伦敦的介绍,都收获甚少。希望你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我孩子已经拿到西安大略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商科OFFER,正在犹豫到哪里?很想全面的了解一下伦敦。根据你对加拿大的了解,能给我一个参照意见吗?我过去想买房,你能详细介绍一下伦敦的房产情况吗?再次感谢!!!:wdb37::wdb37:
不客气。
究竟选哪个大学,我的意见是让孩子自己拿主意,父母只参考。若论“出身”,UWO的商科本科段并不象MASTER那样出色。若考虑就业,多大可能更合适些,因为理论上,大学阶段在就业容易的城市会有更好的人脉基础。但有一种说法,若考虑继续读研,UWO更容易拿高分。这方面我并没有特别研究,只是有个爱“打提前量”的儿子整天在耳边念叨,被影响了。
我其实对房屋也没有专业研究,只是做为爱好者的实际感受,写出来,供参考。
 
回复: 伦敦絮语

同感并支持,我想若在小城市生活,这英文和驾照是头等大事吧!毕竟不像孩子在学校有良好的英语环境,我们大人学英语一定有惰性,是要逼一逼自己的。
我和家人说笑,提高下英语,能够开车,备点银子,身体、精神给力些,咱就可以出去啦!
感谢理解。
确实觉得自己的惰性比较严重,国内等移民,赋闲两年,没看过一点英语。出来了,若不当回事,估计再过两年也白搭。之前看到有人在美国呆了几年还不会说英语的,觉得奇怪,现在明白了,在英文环境中“保持独立”可比融入容易得多。
学英语,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只为了生活方便些,与环境的互动正常些。
 
回复: 伦敦絮语

谢谢楼主的细心回答,网上确实很难找到伦敦的资料,所以楼主的每个信息对我们来说都特重要!随时拜读楼主的文章了!
孩子过来要读7年级,是需要读MASONVILL还是应该读LUCAS?
伦敦中国餐馆多吗,物价很贵吗?
这里1到8年纪为ELEMENTARY SCHOOL,9年级以上为高中,所以,你家孩子该读MASONVILL。
中国餐馆没有多伦多那么多。刚来时觉得什么都贵,现在好多了。仔细想想,凡是国内贵的,这里都便宜,凡是国内便宜的,这里都很贵,还是比价效应。
 
回复: 伦敦絮语

学习了,谢谢!呵呵,与姐姐同感,加拿大的house,去年暑假短登时真让我失望了一下!当然我指的是中产住的房子,不说豪宅,我也觉得没法用国内别墅的标准去比较,尤其多伦多的房子,二层卧室窗户偏小(后来我想大概要考虑保暖节能吧),左右间距近。
 
回复: 伦敦絮语

学习了,谢谢!呵呵,与姐姐同感,加拿大的house,去年暑假短登时真让我失望了一下!当然我指的是中产住的房子,不说豪宅,我也觉得没法用国内别墅的标准去比较,尤其多伦多的房子,二层卧室窗户偏小(后来我想大概要考虑保暖节能吧),左右间距近。

奇怪,国内有别墅?我在上海,看遍各种别墅,一般别墅,超过5年,都破的不成样子。到处杂草,没法住。多伦多几十年的HOUSE,大都看上去新的一样。而且国内的别墅,都在郊区,没好学区。
 
回复: 伦敦絮语

奇怪,国内有别墅?我在上海,看遍各种别墅,一般别墅,超过5年,都破的不成样子。到处杂草,没法住。多伦多几十年的HOUSE,大都看上去新的一样。而且国内的别墅,都在郊区,没好学区。

同意您上海的别墅都没有学区的说法:wdb10: 上海的别墅对家有读书郎的家庭不实用,所以才有“5+2”的美好愿望,所以才人气不足,杂草丛生,对吗?还有夏天蚊子很头疼。实际情况便成了看着美,很难住。:wdb14:

俺嘟囔的是上海这两年新建的别墅,哪怕连排也好,都是宽敞明亮的大窗户,现在俺也反思,自己偏爱大窗户是不是太偏执了,上海冬天不冷啊,在温哥华呆了一个星期,发现那里窗户大,同样来要求寒冷的多伦多有点过分了哈!:wdb5:
 
回复: 伦敦絮语

谢谢楼主!我也对伦敦有兴趣,网上确实很难找到伦敦的资料,所以楼主的每个信息对我们来说都特重要!很认真地收藏起来了!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今年上半年初三毕业,一个还在读5年级。09年递交的投资移民,现在还没有消息。
 
回复: 伦敦絮语

[FONT=宋体]伦敦住房[/FONT]

[FONT=宋体]说到伦敦的住房,我的感受说出来大概会让大家大吃一惊。我登陆伦敦,自以为是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能做的功课都提前做了,由于预期不高,所以,论坛中很多同学的失落我都不曾有过,即便是伦敦的大雪,在我眼里也是严酷不足,雪趣无价。但也许是我对伦敦住房的期望太高了,综合质量与价格,我对伦敦住房的最初印象是感觉失落的。[/FONT]
[FONT=宋体]首先,我想象中的伦敦住房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北美“阳光大宅”的印象。登陆之初的两天,我们住在城南的公寓里,要到[/FONT]DOWNTOWN[FONT=宋体]办事,每天坐公交车来回,沿途的景致倒也契合心意:静谧、祥和、深远。从车窗往外看,可以看到不少院子大而开阔,一层或二层的形状各异的建筑一般坐落于离马路[/FONT]20[FONT=宋体]几米远的地方,加上门口有不少高高的、不知名的树,时值深秋,那些大小不同、高低不一的建筑在婆娑的树影下,引得人遐想无限。那时候,我们一家三口虽然还未倒好时差,且因没有驾照,只能每日在公交车上辛苦奔波,但是对公交沿线的房子的评头论足却是意趣昂然。逆转发生在经纪带我们看房之时,由于我们明确要求在[/FONT]LUCAS[FONT=宋体]学区,又不肯告诉对方买房子的“心理价位”,经纪带我们看的都是[/FONT]20[FONT=宋体]几万的房子,虽然号称“独立别墅”([/FONT]DETACHED HOUSE[FONT=宋体]),但是,其内部结构之紧凑,外部院子之[/FONT]MINI[FONT=宋体],实在在我意料之外。内部而言,虽然是[/FONT]2 STOREY[FONT=宋体]且带地下室的,但是三个卧室紧挨在二楼的一个小过道之间,客餐厅加起来都没有国内这几年新建公寓的客厅开阔,让我想起国内房地产广告上的字眼:紧凑型户型。外部的院子,相当于国内普通一楼公寓的“赠送绿地”,跟“纯别墅社区”的绿地不好比。房子与邻居的距离,真的是伸手可握。而且,这里的社区,几乎看不到任何精心设计布局过的“中央景观”,都是沿着大路小街随处散布,这样的房子,如果房距开阔、绿树掩隐,那么,透出来的是大气的自然美,而偏偏经纪推荐的房子,房挨着房,且几乎家家一个格调,典型的工业化流水线产品,买了这样的房子,感觉又是来“解决住房问题”了,而非理想中的“北美家园”。[/FONT]
[FONT=宋体]我们之所以觉得加拿大的房子比国内便宜,是相对其质量而言的,因为国内的独立屋,动辄成百上千万,一套公寓,也往往不止百万。在国内深受房价之苦的人们,听说这里的[/FONT]DETACHED HOUSE [FONT=宋体]只要几十万加元,便激动得很。然而,就我当时所看到的相当于人民币[/FONT]150[FONT=宋体]多万左右的伦敦独立屋来说,其性价比是让我的预期深受打击的。一来,它虽然号称别墅,却不具备“别墅”两字所内涵的空间感与独立感。从内部看,其舒适度与空间感甚至不如国内的三房公寓;从外部的庭院大小与屋距看,私密性严重不足,未必比公寓强多少。再从理性的角度度量价格,我们把伦敦的房价与国内的“北上广”比是不合适的,论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伦敦与中国苏州都是有相当差距的,所以,我觉得拿苏州的房价与伦敦比,并不至于太“委屈”伦敦(当然,用人均收入比,是另一个考量、另一个意义上的话题)。[/FONT]
[FONT=宋体]众所周知,苏州的东部园区,是苏州乃至江苏经济最活跃、含金量最高,高收入人群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苏州房价最高、房屋成交最活跃的地区,[/FONT]2009[FONT=宋体]年初,由于移民申请迟迟无消息,我曾经到青剑湖周边看新建别墅,那里的别墅区一个挨着一个,但又各自独立,每个小区都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公共景观与私家庭院,建筑风格普遍偏向欧式,但协调中又略有变化。当时由于也处于一个短期的政策调控低谷,一套建筑面积[/FONT]250[FONT=宋体]平,赠送半地下室的别墅价格在人民币[/FONT]300[FONT=宋体]万左右,换算成今日的加元,大概是[/FONT]45[FONT=宋体]万。这是单就成交价格而言,伦敦的“独立别墅”还是有着相对优势,但是,若算上“经常费用”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国内的房子,一旦买下,使用费用极低,在几十年内几乎是一劳永逸。但在伦敦就不同,首先,每年的地税是房价的[/FONT]1.5%[FONT=宋体]左右[/FONT],[FONT=宋体]一套[/FONT]30[FONT=宋体]万的房子(比[/FONT]20[FONT=宋体]万出头的略好,但格局与气质不会比青剑湖边的更胜),每年缴税[/FONT]4500;[FONT=宋体]其次[/FONT],[FONT=宋体]由于气候寒冷,经常大雪压顶,据说大概每[/FONT]15[FONT=宋体]年换一次顶,不大不小一套房子,费用在[/FONT]5000[FONT=宋体]左右,窗户也是一笔大支出,大概也是[/FONT]15[FONT=宋体]年一换,按现行价格,整套全换大概在[/FONT]15000[FONT=宋体]左右(经纪说的不算,我按照身边同学刚实践的情况计算);除此之外,由于这里的气候干燥,且起码半年暖气加热中,家中的地板、家具等也容易老化,不过,这个姑且忽略。我人到中年,期望寿命也不过分,低于平均值,就算再活[/FONT]35[FONT=宋体]年,这[/FONT]35[FONT=宋体]年中的房屋使用费用为,[/FONT]4500x35+5000x2+15000x2=197500[FONT=宋体]。如此算来,我要花在这套房子上的钱实际要接近[/FONT]50[FONT=宋体]万加元,大于苏州青剑湖边的那套别墅。当然,区别在于,国内的那套,[/FONT]45[FONT=宋体]万是一次性付完,伦敦这边,是一次性付完[/FONT]30[FONT=宋体]万,其余陆续后补。不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FONT]35[FONT=宋体]年后,伦敦的房子所剩下的是目前价值[/FONT]30[FONT=宋体]万的房子使用后的折旧价值,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我们对房价不该有过多幻想;而国内,[/FONT]35[FONT=宋体]年后的那套房子的价格没人会相信不高于目前的[/FONT]45[FONT=宋体]万。也就是说,在我们花了几乎相同的代价,住了一样的年份后,房子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出入的。[/FONT]
[FONT=宋体] 当然,这些是我最初的考虑,之所以写出来,是心境再现,也自以为是一种理性思维,对后来者或许有参考作用。我近来积极看房,准备买房,是因为从我现在的角度看,伦敦的住房也有它存在的价值。而我的感受变化,只是再次说明,凡事,好与坏,失望与满意,都很因人因时而异。毋宁说,事情能否让我们满意,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它与我们的期望的距离。这倒让我联想起国内这几年经常见诸于报端的一句话:控制通涨预期。物价贵不贵,不在于通涨是否确实地发生了,而在于百姓的“感觉”有没得到有效引导与控制,只要“预期”正确了,再贵的东西也不应该觉得贵,再多发的货币也不是央行的错。是为让我仰止的“政治水平”与“领导艺术”,一般不容易习得,今日有此一感,算是伦敦看房的意外收获。[/FONT]
[FONT=宋体] 对伦敦的住房价格是否满意,关键在于个人预期,难有“正确答案”。在伦敦买房的理由之一二,空时再慢慢道来。[/FONT]


楼主辛苦了,感谢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