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到沙发.[FONT=宋体]房子这东西,一分钱一分货。在大温地区,同样是高层公寓,新房与旧房,价格相差很多。[/FONT]
[FONT=宋体]其实大温地区的高层公寓历史都不是太久。拿列治文来说,图书馆北面有三栋形似“火柴盒”的公寓大厦,那是列治文最早出现的高层公寓,上了列市的历史书,就差钉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了,哪年建的呢?七十年代。至于其余那些,最老也不过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其中大部分更是最近几年才起来的。[/FONT]
[FONT=宋体]但是别小看这十几、二十年的差异。二十年,对人来说,差出一代去了;对房子来说,差出去的可就远不止一代了。虽说主体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但是高层建筑这些年在设计、建材、工艺等方面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咱这里不是“建筑学”或“工民建”的讲堂,太专业的事儿不提,只挑两三件要紧、直观的说。[/FONT]
[FONT=宋体]头一宗,恐怕大家都知道,温哥华外海不远处的海底,就是臭名昭著的“卡斯凯迪亚断层”。温哥华,包括整个北美洲西海岸北部地区,时时刻刻都在地震的威胁之下。日本大地震那会儿,本地的媒体跟着起哄,爆料说大温地区2001年以前的老建筑当初设计时都没有考虑抗震。听着是不是有点?得慌?[/FONT]
[FONT=宋体]第二宗,您听说过温哥华的“漏水公寓”吗?如果没听说过,可以用“Leaky Condos”这个词在网上查一查。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后期,因为当时温哥华实行的建筑规范存在缺陷,导致那个年代建的公寓普遍存在质量问题,雨水渗入建筑外墙板后流不出来,致使木结构或混凝土公寓的保温材料发霉,甚至雨水渗入室内。据统计“受害”公寓多达8.5万套。尽管后来这些公寓大部分都按新规范重新作了防水改造,但保不齐也有漏网的。[/FONT]
[FONT=宋体]除了这两条“要命”的缺陷外,建于2000年以前的公寓,在今天看来也确实落伍了。别的不说,像外立面全部采用落地玻璃窗的这种设计,在老楼中是见不到的。这种“玻璃公寓楼”,不仅外观看上去晶莹剔透,从室内往外看,更是视野开阔,每套房子都像是一座观景台,真不枉温哥华这么漂亮的风景。[/FONT]
[FONT=宋体]不过说到新公寓,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以目前温哥华高层公寓市场的火爆程度,您在这里买到的公寓再新,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二手房”。您要想买真正的“一手新房”,恐怕只有去买“楼花”了。[/FONT]
[FONT=宋体]现在国内的商品房,只有主体结构封顶后才可申请预售许可证。加拿大不是,往往工地上一锹土还没挖呢,楼就开始卖了。中国过去“撂土地”的艺人,凭着脚下站的这块地方就能挣出养家糊口的钱来,这本事叫做“平地抠饼”。温哥华的开发商更牛掰,他们能“平地抠楼”。[/FONT]
[FONT=宋体]平地抠出来的“楼”,就是“楼花”,也就是尚在图纸上的“楼”。[/FONT]
[FONT=宋体]国内的一手房价格与二手房一般相差无几,有的甚至还要稍高一些。但是在温哥华,“楼花”往往比同地段的二手现房要明显便宜。所以,在当地专有一批人炒公寓“楼花”,赚取这个差价。[/FONT]
[FONT=宋体]温哥华楼市持续火爆,炒“楼花”看似稳赚不赔。其实不然,凡事总有特例。我估计当时买温哥华冬奥村“楼花”的人后来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冬奥村的开发商当初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房子定价过高,冬奥都开完了房子一大半还没卖出去,最后不得以,打了个狠折甩卖了。[/FONT]
[FONT=宋体]如果是以自住为目的买“楼花”,同样要有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高层公寓,从卖“楼花”开始到房子交钥匙,起码得两三年。他们的施工进度奇慢无比。我家附近有一工地,从窗户望出去工地内的情况一目了然。现在那楼盘儿正在做基础工程。我曾经数过,最多的时候工地里有六个人在干活儿。[/FONT]
[FONT=宋体]三年的时间,这其间房价、周边环境、乃至工程建设本身,会有多大的变数谁也说不清。所以,除非是有投资方面的考虑,如果仅是为了自住,温哥华人一般不会问津“楼花”。[/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