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呵呵,沙发耶!
七杯茶 2,271 2011-06-14 #4,604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云卷天舒 说: 茶兄的文笔真是了得。 刚才去打印《十二城--三角洲》,整整7页A4纸也!感谢茶兄的辛勤劳作及分享! 点击展开... 有那么多?连我自己都惊住了。看来果真当得起“辛勤”二字了,呵呵。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云卷天舒 说: 茶兄的文笔真是了得。 刚才去打印《十二城--三角洲》,整整7页A4纸也!感谢茶兄的辛勤劳作及分享! 点击展开... 有那么多?连我自己都惊住了。看来果真当得起“辛勤”二字了,呵呵。
七杯茶 2,271 2011-06-17 #4,607 买间公寓看风景(5):喜新不厌旧 [FONT=宋体]房子这东西,一分钱一分货。在大温地区,同样是高层公寓,新房与旧房,价格相差很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大温地区的高层公寓历史都不是太久。拿列治文来说,图书馆北面有三栋形似“火柴盒”的公寓大厦,那是列治文最早出现的高层公寓,上了列市的历史书,就差钉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了,哪年建的呢?七十年代。至于其余那些,最老也不过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其中大部分更是最近几年才起来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是别小看这十几、二十年的差异。二十年,对人来说,差出一代去了;对房子来说,差出去的可就远不止一代了。虽说主体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但是高层建筑这些年在设计、建材、工艺等方面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咱这里不是“建筑学”或“工民建”的讲堂,太专业的事儿不提,只挑两三件要紧、直观的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头一宗,恐怕大家都知道,温哥华外海不远处的海底,就是臭名昭著的“卡斯凯迪亚断层”。温哥华,包括整个北美洲西海岸北部地区,时时刻刻都在地震的威胁之下。日本大地震那会儿,本地的媒体跟着起哄,爆料说大温地区2001年以前的老建筑当初设计时都没有考虑抗震。听着是不是有点?得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第二宗,您听说过温哥华的“漏水公寓”吗?如果没听说过,可以用“Leaky Condos”这个词在网上查一查。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后期,因为当时温哥华实行的建筑规范存在缺陷,导致那个年代建的公寓普遍存在质量问题,雨水渗入建筑外墙板后流不出来,致使木结构或混凝土公寓的保温材料发霉,甚至雨水渗入室内。据统计“受害”公寓多达8.5万套。尽管后来这些公寓大部分都按新规范重新作了防水改造,但保不齐也有漏网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除了这两条“要命”的缺陷外,建于2000年以前的公寓,在今天看来也确实落伍了。别的不说,像外立面全部采用落地玻璃窗的这种设计,在老楼中是见不到的。这种“玻璃公寓楼”,不仅外观看上去晶莹剔透,从室内往外看,更是视野开阔,每套房子都像是一座观景台,真不枉温哥华这么漂亮的风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说到新公寓,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以目前温哥华高层公寓市场的火爆程度,您在这里买到的公寓再新,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二手房”。您要想买真正的“一手新房”,恐怕只有去买“楼花”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现在国内的商品房,只有主体结构封顶后才可申请预售许可证。加拿大不是,往往工地上一锹土还没挖呢,楼就开始卖了。中国过去“撂土地”的艺人,凭着脚下站的这块地方就能挣出养家糊口的钱来,这本事叫做“平地抠饼”。温哥华的开发商更牛掰,他们能“平地抠楼”。[/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平地抠出来的“楼”,就是“楼花”,也就是尚在图纸上的“楼”。[/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国内的一手房价格与二手房一般相差无几,有的甚至还要稍高一些。但是在温哥华,“楼花”往往比同地段的二手现房要明显便宜。所以,在当地专有一批人炒公寓“楼花”,赚取这个差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楼市持续火爆,炒“楼花”看似稳赚不赔。其实不然,凡事总有特例。我估计当时买温哥华冬奥村“楼花”的人后来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冬奥村的开发商当初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房子定价过高,冬奥都开完了房子一大半还没卖出去,最后不得以,打了个狠折甩卖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如果是以自住为目的买“楼花”,同样要有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高层公寓,从卖“楼花”开始到房子交钥匙,起码得两三年。他们的施工进度奇慢无比。我家附近有一工地,从窗户望出去工地内的情况一目了然。现在那楼盘儿正在做基础工程。我曾经数过,最多的时候工地里有六个人在干活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三年的时间,这其间房价、周边环境、乃至工程建设本身,会有多大的变数谁也说不清。所以,除非是有投资方面的考虑,如果仅是为了自住,温哥华人一般不会问津“楼花”。[/FONT] [FONT=宋体][/FONT]
买间公寓看风景(5):喜新不厌旧 [FONT=宋体]房子这东西,一分钱一分货。在大温地区,同样是高层公寓,新房与旧房,价格相差很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大温地区的高层公寓历史都不是太久。拿列治文来说,图书馆北面有三栋形似“火柴盒”的公寓大厦,那是列治文最早出现的高层公寓,上了列市的历史书,就差钉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了,哪年建的呢?七十年代。至于其余那些,最老也不过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其中大部分更是最近几年才起来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是别小看这十几、二十年的差异。二十年,对人来说,差出一代去了;对房子来说,差出去的可就远不止一代了。虽说主体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但是高层建筑这些年在设计、建材、工艺等方面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咱这里不是“建筑学”或“工民建”的讲堂,太专业的事儿不提,只挑两三件要紧、直观的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头一宗,恐怕大家都知道,温哥华外海不远处的海底,就是臭名昭著的“卡斯凯迪亚断层”。温哥华,包括整个北美洲西海岸北部地区,时时刻刻都在地震的威胁之下。日本大地震那会儿,本地的媒体跟着起哄,爆料说大温地区2001年以前的老建筑当初设计时都没有考虑抗震。听着是不是有点?得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第二宗,您听说过温哥华的“漏水公寓”吗?如果没听说过,可以用“Leaky Condos”这个词在网上查一查。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后期,因为当时温哥华实行的建筑规范存在缺陷,导致那个年代建的公寓普遍存在质量问题,雨水渗入建筑外墙板后流不出来,致使木结构或混凝土公寓的保温材料发霉,甚至雨水渗入室内。据统计“受害”公寓多达8.5万套。尽管后来这些公寓大部分都按新规范重新作了防水改造,但保不齐也有漏网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除了这两条“要命”的缺陷外,建于2000年以前的公寓,在今天看来也确实落伍了。别的不说,像外立面全部采用落地玻璃窗的这种设计,在老楼中是见不到的。这种“玻璃公寓楼”,不仅外观看上去晶莹剔透,从室内往外看,更是视野开阔,每套房子都像是一座观景台,真不枉温哥华这么漂亮的风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说到新公寓,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以目前温哥华高层公寓市场的火爆程度,您在这里买到的公寓再新,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二手房”。您要想买真正的“一手新房”,恐怕只有去买“楼花”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现在国内的商品房,只有主体结构封顶后才可申请预售许可证。加拿大不是,往往工地上一锹土还没挖呢,楼就开始卖了。中国过去“撂土地”的艺人,凭着脚下站的这块地方就能挣出养家糊口的钱来,这本事叫做“平地抠饼”。温哥华的开发商更牛掰,他们能“平地抠楼”。[/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平地抠出来的“楼”,就是“楼花”,也就是尚在图纸上的“楼”。[/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国内的一手房价格与二手房一般相差无几,有的甚至还要稍高一些。但是在温哥华,“楼花”往往比同地段的二手现房要明显便宜。所以,在当地专有一批人炒公寓“楼花”,赚取这个差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楼市持续火爆,炒“楼花”看似稳赚不赔。其实不然,凡事总有特例。我估计当时买温哥华冬奥村“楼花”的人后来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冬奥村的开发商当初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房子定价过高,冬奥都开完了房子一大半还没卖出去,最后不得以,打了个狠折甩卖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如果是以自住为目的买“楼花”,同样要有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高层公寓,从卖“楼花”开始到房子交钥匙,起码得两三年。他们的施工进度奇慢无比。我家附近有一工地,从窗户望出去工地内的情况一目了然。现在那楼盘儿正在做基础工程。我曾经数过,最多的时候工地里有六个人在干活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三年的时间,这其间房价、周边环境、乃至工程建设本身,会有多大的变数谁也说不清。所以,除非是有投资方面的考虑,如果仅是为了自住,温哥华人一般不会问津“楼花”。[/FONT] [FONT=宋体][/FONT]
烟儿 302 2011-06-17 #4,608 回复: 买间公寓看风景(5):喜新不厌旧 七杯茶 说: [FONT=宋体]房子这东西,一分钱一分货。在大温地区,同样是高层公寓,新房与旧房,价格相差很多。[/FONT] [FONT=宋体]其实大温地区的高层公寓历史都不是太久。拿列治文来说,图书馆北面有三栋形似“火柴盒”的公寓大厦,那是列治文最早出现的高层公寓,上了列市的历史书,就差钉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了,哪年建的呢?七十年代。至于其余那些,最老也不过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其中大部分更是最近几年才起来的。[/FONT] [FONT=宋体]但是别小看这十几、二十年的差异。二十年,对人来说,差出一代去了;对房子来说,差出去的可就远不止一代了。虽说主体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但是高层建筑这些年在设计、建材、工艺等方面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咱这里不是“建筑学”或“工民建”的讲堂,太专业的事儿不提,只挑两三件要紧、直观的说。[/FONT] [FONT=宋体]头一宗,恐怕大家都知道,温哥华外海不远处的海底,就是臭名昭著的“卡斯凯迪亚断层”。温哥华,包括整个北美洲西海岸北部地区,时时刻刻都在地震的威胁之下。日本大地震那会儿,本地的媒体跟着起哄,爆料说大温地区2001年以前的老建筑当初设计时都没有考虑抗震。听着是不是有点?得慌?[/FONT] [FONT=宋体]第二宗,您听说过温哥华的“漏水公寓”吗?如果没听说过,可以用“Leaky Condos”这个词在网上查一查。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后期,因为当时温哥华实行的建筑规范存在缺陷,导致那个年代建的公寓普遍存在质量问题,雨水渗入建筑外墙板后流不出来,致使木结构或混凝土公寓的保温材料发霉,甚至雨水渗入室内。据统计“受害”公寓多达8.5万套。尽管后来这些公寓大部分都按新规范重新作了防水改造,但保不齐也有漏网的。[/FONT] [FONT=宋体]除了这两条“要命”的缺陷外,建于2000年以前的公寓,在今天看来也确实落伍了。别的不说,像外立面全部采用落地玻璃窗的这种设计,在老楼中是见不到的。这种“玻璃公寓楼”,不仅外观看上去晶莹剔透,从室内往外看,更是视野开阔,每套房子都像是一座观景台,真不枉温哥华这么漂亮的风景。[/FONT] [FONT=宋体]不过说到新公寓,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以目前温哥华高层公寓市场的火爆程度,您在这里买到的公寓再新,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二手房”。您要想买真正的“一手新房”,恐怕只有去买“楼花”了。[/FONT] [FONT=宋体]现在国内的商品房,只有主体结构封顶后才可申请预售许可证。加拿大不是,往往工地上一锹土还没挖呢,楼就开始卖了。中国过去“撂土地”的艺人,凭着脚下站的这块地方就能挣出养家糊口的钱来,这本事叫做“平地抠饼”。温哥华的开发商更牛掰,他们能“平地抠楼”。[/FONT] [FONT=宋体]平地抠出来的“楼”,就是“楼花”,也就是尚在图纸上的“楼”。[/FONT] [FONT=宋体]国内的一手房价格与二手房一般相差无几,有的甚至还要稍高一些。但是在温哥华,“楼花”往往比同地段的二手现房要明显便宜。所以,在当地专有一批人炒公寓“楼花”,赚取这个差价。[/FONT] [FONT=宋体]温哥华楼市持续火爆,炒“楼花”看似稳赚不赔。其实不然,凡事总有特例。我估计当时买温哥华冬奥村“楼花”的人后来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冬奥村的开发商当初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房子定价过高,冬奥都开完了房子一大半还没卖出去,最后不得以,打了个狠折甩卖了。[/FONT] [FONT=宋体]如果是以自住为目的买“楼花”,同样要有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高层公寓,从卖“楼花”开始到房子交钥匙,起码得两三年。他们的施工进度奇慢无比。我家附近有一工地,从窗户望出去工地内的情况一目了然。现在那楼盘儿正在做基础工程。我曾经数过,最多的时候工地里有六个人在干活儿。[/FONT] [FONT=宋体]三年的时间,这其间房价、周边环境、乃至工程建设本身,会有多大的变数谁也说不清。所以,除非是有投资方面的考虑,如果仅是为了自住,温哥华人一般不会问津“楼花”。[/FONT] 点击展开... 抢到沙发.
回复: 买间公寓看风景(5):喜新不厌旧 七杯茶 说: [FONT=宋体]房子这东西,一分钱一分货。在大温地区,同样是高层公寓,新房与旧房,价格相差很多。[/FONT] [FONT=宋体]其实大温地区的高层公寓历史都不是太久。拿列治文来说,图书馆北面有三栋形似“火柴盒”的公寓大厦,那是列治文最早出现的高层公寓,上了列市的历史书,就差钉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了,哪年建的呢?七十年代。至于其余那些,最老也不过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其中大部分更是最近几年才起来的。[/FONT] [FONT=宋体]但是别小看这十几、二十年的差异。二十年,对人来说,差出一代去了;对房子来说,差出去的可就远不止一代了。虽说主体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但是高层建筑这些年在设计、建材、工艺等方面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咱这里不是“建筑学”或“工民建”的讲堂,太专业的事儿不提,只挑两三件要紧、直观的说。[/FONT] [FONT=宋体]头一宗,恐怕大家都知道,温哥华外海不远处的海底,就是臭名昭著的“卡斯凯迪亚断层”。温哥华,包括整个北美洲西海岸北部地区,时时刻刻都在地震的威胁之下。日本大地震那会儿,本地的媒体跟着起哄,爆料说大温地区2001年以前的老建筑当初设计时都没有考虑抗震。听着是不是有点?得慌?[/FONT] [FONT=宋体]第二宗,您听说过温哥华的“漏水公寓”吗?如果没听说过,可以用“Leaky Condos”这个词在网上查一查。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后期,因为当时温哥华实行的建筑规范存在缺陷,导致那个年代建的公寓普遍存在质量问题,雨水渗入建筑外墙板后流不出来,致使木结构或混凝土公寓的保温材料发霉,甚至雨水渗入室内。据统计“受害”公寓多达8.5万套。尽管后来这些公寓大部分都按新规范重新作了防水改造,但保不齐也有漏网的。[/FONT] [FONT=宋体]除了这两条“要命”的缺陷外,建于2000年以前的公寓,在今天看来也确实落伍了。别的不说,像外立面全部采用落地玻璃窗的这种设计,在老楼中是见不到的。这种“玻璃公寓楼”,不仅外观看上去晶莹剔透,从室内往外看,更是视野开阔,每套房子都像是一座观景台,真不枉温哥华这么漂亮的风景。[/FONT] [FONT=宋体]不过说到新公寓,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以目前温哥华高层公寓市场的火爆程度,您在这里买到的公寓再新,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二手房”。您要想买真正的“一手新房”,恐怕只有去买“楼花”了。[/FONT] [FONT=宋体]现在国内的商品房,只有主体结构封顶后才可申请预售许可证。加拿大不是,往往工地上一锹土还没挖呢,楼就开始卖了。中国过去“撂土地”的艺人,凭着脚下站的这块地方就能挣出养家糊口的钱来,这本事叫做“平地抠饼”。温哥华的开发商更牛掰,他们能“平地抠楼”。[/FONT] [FONT=宋体]平地抠出来的“楼”,就是“楼花”,也就是尚在图纸上的“楼”。[/FONT] [FONT=宋体]国内的一手房价格与二手房一般相差无几,有的甚至还要稍高一些。但是在温哥华,“楼花”往往比同地段的二手现房要明显便宜。所以,在当地专有一批人炒公寓“楼花”,赚取这个差价。[/FONT] [FONT=宋体]温哥华楼市持续火爆,炒“楼花”看似稳赚不赔。其实不然,凡事总有特例。我估计当时买温哥华冬奥村“楼花”的人后来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冬奥村的开发商当初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房子定价过高,冬奥都开完了房子一大半还没卖出去,最后不得以,打了个狠折甩卖了。[/FONT] [FONT=宋体]如果是以自住为目的买“楼花”,同样要有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高层公寓,从卖“楼花”开始到房子交钥匙,起码得两三年。他们的施工进度奇慢无比。我家附近有一工地,从窗户望出去工地内的情况一目了然。现在那楼盘儿正在做基础工程。我曾经数过,最多的时候工地里有六个人在干活儿。[/FONT] [FONT=宋体]三年的时间,这其间房价、周边环境、乃至工程建设本身,会有多大的变数谁也说不清。所以,除非是有投资方面的考虑,如果仅是为了自住,温哥华人一般不会问津“楼花”。[/FONT] 点击展开... 抢到沙发.
七杯茶 2,271 2011-06-20 #4,613 关于曼省“留学后可直接申请移民”的问题 [FONT=宋体]朋友的儿子在曼尼托巴大学留学,他爹妈一直心有不甘,想把他转到名气更大的学校去。[/FONT] [FONT=宋体]前些天见到朋友,问给儿子转学的事操办得怎么样了。朋友说不转了,就在曼尼托巴上了,因为曼省今年推出了一个新政策,留学生在当地毕业后可以直接转成移民,这种好事别的省都没有,就曼省有,所以不转了。[/FONT] [FONT=宋体]朋友说的这个“新政”令我将信将疑。信的是,加拿大各省都有自己的省提名计划,各省标准不尽相同,曼省作为加拿大人口相对稀少的农业省,吸引人才的力度比其他省大一点儿,也在情理之中;疑的是,别的省关于“留学生转移民”的条件,都要求毕业后在当地找到工作、签订长期雇佣合同、并已有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相比之下,曼省这个“新政”宽松得有点大嗤,那不把学生都吸引他那儿去了吗?别的省干吗?[/FONT] [FONT=宋体]前两天,我随口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另一位有孩子在安省留学的亲戚。亲戚大感兴趣,让我帮忙详细了解一下“新政”的具体内容,说如果属实,就让孩子转到曼省的大学去,以便毕业后直接转移民,因为现在加拿大的留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挺难的,“留学[/FONT]+[FONT=宋体]工作经验”这条移民路不是那么容易走的。[/FONT] [FONT=宋体]领了任务后,我上网去查相关信息。果然,确有此事,网上很多移民留学中介都在大肆宣传,声称这是个特大利好消息,是曼省留学独一无二的特有优势。[/FONT] [FONT=宋体]不过,对这种商业广告宣传,我一向不敢轻信,还是直接上曼尼托巴省移民局的官方网站,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吧。[/FONT] [FONT=宋体]去曼省移民局的官网([/FONT]www. Immigratemanitoba.com[FONT=宋体])上一查才知道,人家这个政策是有条件的。关于这一点,我在网上看到的那些移民留学中介,在他们的宣传中都给回避掉了:[/FONT] [FONT=宋体]这个政策的名称叫“留学生战略计划”([/FONT]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rategic Initiative[FONT=宋体]),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找到工作前就可以申请曼省省提名移民。具体条件是:[/FONT] 1、 [FONT=宋体]在曼省接受教育或培训的时间不少于两年;[/FONT] 2、 [FONT=宋体]取得毕业资格;[/FONT] 3、 [FONT=宋体]必须注册参加曼省移民局的“雇佣准备项目”([/FONT]employment readiness program[FONT=宋体])并完成这个项目。[/FONT] [FONT=宋体]计划中还强调,作为这个计划下的申请人,申请曼省省提名移民,同样必须取得毕业后的工作许可。[/FONT] [FONT=宋体]在上面这些条件中,最关键的是那个“雇佣准备项目”。那是一个官办项目,旨在帮助毕业生就业,其名额是有限制的,而且不接受预定,具备条件者,先申请者先得。曼省移民局的官网上特别强调,目前的这个项目已经满员了,所以,近期移民局不接受以“留学生战略计划”名义申请移民的案件。[/FONT] [FONT=宋体]根据曼省移民局官网上开出的这些条件,以及实施的情形,我理解,这是一个需要“排期”的移民项目,主要是排队等候参加那个“雇佣准备项目”,不是一毕业就可以申请移民,除非正好赶上有空额。[/FONT] [FONT=宋体]至于那个“雇佣准备项目”能容纳多少人?需要排多久才能轮得上?我没有找到更进一步的信息。[/FONT] [FONT=宋体]这个政策的最后还特别强调,这个政策的推出,并不影响原来的“留学生工作移民计划”,也就是那个“毕业后至少工作[/FONT]6[FONT=宋体]个月并取得长期、全职雇佣合同”的移民计划。[/FONT] [FONT=宋体]看起来,曼省原有的“留学[/FONT]+[FONT=宋体]工作经验”移民计划仍然有效,所谓“新政”只是一个特殊政策,而且是有名额限制的。[/FONT]
关于曼省“留学后可直接申请移民”的问题 [FONT=宋体]朋友的儿子在曼尼托巴大学留学,他爹妈一直心有不甘,想把他转到名气更大的学校去。[/FONT] [FONT=宋体]前些天见到朋友,问给儿子转学的事操办得怎么样了。朋友说不转了,就在曼尼托巴上了,因为曼省今年推出了一个新政策,留学生在当地毕业后可以直接转成移民,这种好事别的省都没有,就曼省有,所以不转了。[/FONT] [FONT=宋体]朋友说的这个“新政”令我将信将疑。信的是,加拿大各省都有自己的省提名计划,各省标准不尽相同,曼省作为加拿大人口相对稀少的农业省,吸引人才的力度比其他省大一点儿,也在情理之中;疑的是,别的省关于“留学生转移民”的条件,都要求毕业后在当地找到工作、签订长期雇佣合同、并已有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相比之下,曼省这个“新政”宽松得有点大嗤,那不把学生都吸引他那儿去了吗?别的省干吗?[/FONT] [FONT=宋体]前两天,我随口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另一位有孩子在安省留学的亲戚。亲戚大感兴趣,让我帮忙详细了解一下“新政”的具体内容,说如果属实,就让孩子转到曼省的大学去,以便毕业后直接转移民,因为现在加拿大的留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挺难的,“留学[/FONT]+[FONT=宋体]工作经验”这条移民路不是那么容易走的。[/FONT] [FONT=宋体]领了任务后,我上网去查相关信息。果然,确有此事,网上很多移民留学中介都在大肆宣传,声称这是个特大利好消息,是曼省留学独一无二的特有优势。[/FONT] [FONT=宋体]不过,对这种商业广告宣传,我一向不敢轻信,还是直接上曼尼托巴省移民局的官方网站,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吧。[/FONT] [FONT=宋体]去曼省移民局的官网([/FONT]www. Immigratemanitoba.com[FONT=宋体])上一查才知道,人家这个政策是有条件的。关于这一点,我在网上看到的那些移民留学中介,在他们的宣传中都给回避掉了:[/FONT] [FONT=宋体]这个政策的名称叫“留学生战略计划”([/FONT]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rategic Initiative[FONT=宋体]),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找到工作前就可以申请曼省省提名移民。具体条件是:[/FONT] 1、 [FONT=宋体]在曼省接受教育或培训的时间不少于两年;[/FONT] 2、 [FONT=宋体]取得毕业资格;[/FONT] 3、 [FONT=宋体]必须注册参加曼省移民局的“雇佣准备项目”([/FONT]employment readiness program[FONT=宋体])并完成这个项目。[/FONT] [FONT=宋体]计划中还强调,作为这个计划下的申请人,申请曼省省提名移民,同样必须取得毕业后的工作许可。[/FONT] [FONT=宋体]在上面这些条件中,最关键的是那个“雇佣准备项目”。那是一个官办项目,旨在帮助毕业生就业,其名额是有限制的,而且不接受预定,具备条件者,先申请者先得。曼省移民局的官网上特别强调,目前的这个项目已经满员了,所以,近期移民局不接受以“留学生战略计划”名义申请移民的案件。[/FONT] [FONT=宋体]根据曼省移民局官网上开出的这些条件,以及实施的情形,我理解,这是一个需要“排期”的移民项目,主要是排队等候参加那个“雇佣准备项目”,不是一毕业就可以申请移民,除非正好赶上有空额。[/FONT] [FONT=宋体]至于那个“雇佣准备项目”能容纳多少人?需要排多久才能轮得上?我没有找到更进一步的信息。[/FONT] [FONT=宋体]这个政策的最后还特别强调,这个政策的推出,并不影响原来的“留学生工作移民计划”,也就是那个“毕业后至少工作[/FONT]6[FONT=宋体]个月并取得长期、全职雇佣合同”的移民计划。[/FONT] [FONT=宋体]看起来,曼省原有的“留学[/FONT]+[FONT=宋体]工作经验”移民计划仍然有效,所谓“新政”只是一个特殊政策,而且是有名额限制的。[/FONT]
最爱铁观音 4,035 2011-06-20 #4,615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感觉现在国内很多中介抓住一些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就想把孩子送出去的家长的迫切心理, 一个劲地忽悠, 做成一个是一个! 家长真应该多做功课, 而不能盲目跟风.
七杯茶 2,271 2011-06-21 #4,616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悠游我心 说: 中介就是这点不好总是说一段藏一段的 点击展开... 最爱铁观音 说: 感觉现在国内很多中介抓住一些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就想把孩子送出去的家长的迫切心理, 一个劲地忽悠, 做成一个是一个! 家长真应该多做功课, 而不能盲目跟风. 点击展开... 说得是。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功课,很多家长就是不去做。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悠游我心 说: 中介就是这点不好总是说一段藏一段的 点击展开... 最爱铁观音 说: 感觉现在国内很多中介抓住一些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就想把孩子送出去的家长的迫切心理, 一个劲地忽悠, 做成一个是一个! 家长真应该多做功课, 而不能盲目跟风. 点击展开... 说得是。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功课,很多家长就是不去做。
七杯茶 2,271 2011-06-21 #4,617 买间公寓看风景(6):买的不住、住的不买 [FONT=宋体]温哥华的公寓租售市场中有这么个现象:买公寓的人不住公寓,住公寓的人不买公寓。口说无凭,有数据为证:我读过列治文一栋高层公寓大楼的某次理事会(类似我们的“业主委员会”)会议记录,其中提到该大楼102间公寓单位中,有81间住的都是租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显然,多数买公寓的人,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投资而非自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到投资,其实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温哥华公寓的升值速度远不如House。所以,如果以房子升值、倒手挣钱为目的,投公寓不如投House。但是公寓也有两点投资方面的优势:一是投入资金少;二是便于出租,而且回报也还不错。因此别看眼下公寓升值速度不如House,但公寓的销售市场却依然火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买了公寓不住,都拿到市场上来出租,有那么多人租吗?或者换句话说,那些租公寓住的人,为什么不自己买公寓住呢? [/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加拿大的住房观念和消费观念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加拿大的年轻人,从离开父母独立、到自己成家生子这段时间,如果他是生活在城市里,多数都会选择租住公寓。所以温哥华的公寓出租市场很好,有房不愁没人租。[/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温哥华的公寓租金并不便宜,拿列治文来说,市中心一套两三年新的两居室高层公寓,如果带全套家具的话,以目前的行情,月租金可达1700加元以上。同样的房子,如果是买下来的话,按揭月付款还到不了这个数儿呢。但是,面对这个困局,加拿大的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宁租不买。一方面,他付得起每月1700元的月供,但付不起那二、三十万的首付。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薪水再高一时半会儿的也攒不下那么大一笔钱,而他们那儿又不讲究“啃老”。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我们那种“安居才能乐业”的观念,也没有“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这个说法儿。他们更在乎眼前,及时行乐,不给自己压力,有钱租好房、没钱租孬房。在加拿大,甚至一辈子只租房不买房的也决非罕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仅是加拿大人,一些外国来的移民也有类似的观念,但是这里面不包括华人新移民。列治文的常住人口中差不多华人占了一半,而且在高层公寓集中的市中心恐怕还远不止这个比例,但是如果您随便找栋新的高层公寓,在它的大厅里坐一会儿,您会发现出来进去的洋人比例要远比街面上高,就是有看着跟咱长得差不多的,也不一定就是华人,说不定是韩国人或日本人。华人新移民宁可每月花1750加元租房而不买房的,有,但绝不会太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华人新移民在没买房之前也有不少租公寓住的,比如兄弟本人。但是,华人新移民更倾向于租旧公寓或木结构公寓,理由很简单:便宜。同样大小的房子,旧的木结构公寓比新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公寓,租金大概要便宜三、四成。一个月能省出500加元,差不多够一家子吃饭的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在温哥华这地方,租住旧公寓的,以拖家带口的新移民、打“累脖工”的中年人、生活拮据的老年人为多;而租住新的高层公寓的,则多是意气风发、有稳定薪酬、挣一个花仨、有今儿没明儿的年轻白领们。[/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我觉得不管您喜不喜欢住公寓,在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公寓这种建筑形式必将逐步替代大部分的House,毕竟公寓对土地资源、交通资源的占用要远低于House,即使是在人口密度较低、资源相对丰富的加拿大,这也是一种趋势。加拿大有家机构做过统计,30年前,加拿大的公寓房主仅占所有房主的4%,但是到了2006年,这个比例已接近15%;在大多伦多地区,2011年新上市的房源中,超过60%是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公寓的供应量在逐年增加,这或许也是造成公寓升值速度不如House的一个原因。但是公寓的供应量增加,同时也说明市场对公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租住市场上的。公寓出租市场的红火、必然带动销售市场的红火,尽管是“买的不住、住的不买”,但这丝毫不影响温哥华公寓市场的租、售两旺。[/FONT] [FONT=宋体][/FONT]
买间公寓看风景(6):买的不住、住的不买 [FONT=宋体]温哥华的公寓租售市场中有这么个现象:买公寓的人不住公寓,住公寓的人不买公寓。口说无凭,有数据为证:我读过列治文一栋高层公寓大楼的某次理事会(类似我们的“业主委员会”)会议记录,其中提到该大楼102间公寓单位中,有81间住的都是租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显然,多数买公寓的人,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投资而非自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到投资,其实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温哥华公寓的升值速度远不如House。所以,如果以房子升值、倒手挣钱为目的,投公寓不如投House。但是公寓也有两点投资方面的优势:一是投入资金少;二是便于出租,而且回报也还不错。因此别看眼下公寓升值速度不如House,但公寓的销售市场却依然火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买了公寓不住,都拿到市场上来出租,有那么多人租吗?或者换句话说,那些租公寓住的人,为什么不自己买公寓住呢? [/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加拿大的住房观念和消费观念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加拿大的年轻人,从离开父母独立、到自己成家生子这段时间,如果他是生活在城市里,多数都会选择租住公寓。所以温哥华的公寓出租市场很好,有房不愁没人租。[/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温哥华的公寓租金并不便宜,拿列治文来说,市中心一套两三年新的两居室高层公寓,如果带全套家具的话,以目前的行情,月租金可达1700加元以上。同样的房子,如果是买下来的话,按揭月付款还到不了这个数儿呢。但是,面对这个困局,加拿大的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宁租不买。一方面,他付得起每月1700元的月供,但付不起那二、三十万的首付。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薪水再高一时半会儿的也攒不下那么大一笔钱,而他们那儿又不讲究“啃老”。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我们那种“安居才能乐业”的观念,也没有“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这个说法儿。他们更在乎眼前,及时行乐,不给自己压力,有钱租好房、没钱租孬房。在加拿大,甚至一辈子只租房不买房的也决非罕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仅是加拿大人,一些外国来的移民也有类似的观念,但是这里面不包括华人新移民。列治文的常住人口中差不多华人占了一半,而且在高层公寓集中的市中心恐怕还远不止这个比例,但是如果您随便找栋新的高层公寓,在它的大厅里坐一会儿,您会发现出来进去的洋人比例要远比街面上高,就是有看着跟咱长得差不多的,也不一定就是华人,说不定是韩国人或日本人。华人新移民宁可每月花1750加元租房而不买房的,有,但绝不会太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华人新移民在没买房之前也有不少租公寓住的,比如兄弟本人。但是,华人新移民更倾向于租旧公寓或木结构公寓,理由很简单:便宜。同样大小的房子,旧的木结构公寓比新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公寓,租金大概要便宜三、四成。一个月能省出500加元,差不多够一家子吃饭的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在温哥华这地方,租住旧公寓的,以拖家带口的新移民、打“累脖工”的中年人、生活拮据的老年人为多;而租住新的高层公寓的,则多是意气风发、有稳定薪酬、挣一个花仨、有今儿没明儿的年轻白领们。[/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我觉得不管您喜不喜欢住公寓,在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公寓这种建筑形式必将逐步替代大部分的House,毕竟公寓对土地资源、交通资源的占用要远低于House,即使是在人口密度较低、资源相对丰富的加拿大,这也是一种趋势。加拿大有家机构做过统计,30年前,加拿大的公寓房主仅占所有房主的4%,但是到了2006年,这个比例已接近15%;在大多伦多地区,2011年新上市的房源中,超过60%是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公寓的供应量在逐年增加,这或许也是造成公寓升值速度不如House的一个原因。但是公寓的供应量增加,同时也说明市场对公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租住市场上的。公寓出租市场的红火、必然带动销售市场的红火,尽管是“买的不住、住的不买”,但这丝毫不影响温哥华公寓市场的租、售两旺。[/FONT] [FONT=宋体][/FONT]
七杯茶 2,271 2011-06-23 #4,620 买间公寓看风景(7):经纪(上) [FONT=宋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车船店脚牙,无罪都该杀”。这其中的“牙”,可不是指的牙科大夫,而是那些保媒拉纤儿、凭嘴皮子挣钱的人。这一行过去叫“牙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介”。[/FONT] [FONT=宋体]就因为干了中介这一行,没犯罪都得给宰了,凭什么呢?[/FONT] [FONT=宋体]“车船店脚牙”这几个行当,撂过去都属于技术含量不忒高的服务业。想在这种行当里挣钱,必须得活泛伶俐、得看出眉眼高低。混久了,难免沾上一身“见风使舵、顺手牵羊”的毛病。人们认为这些行当不出息人,所以就送了这么句话。[/FONT] [FONT=宋体]当然这都是老话儿了,今天该杀的,已经远轮不上“车船店脚牙”们了。[/FONT] [FONT=宋体]不过,还得承认,直至今天,中介这个行当,仍然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特别是像“房产中介”这种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入门门槛不高的门类。[/FONT] [FONT=宋体]在加拿大,无论您做哪个行当,只要它构成一个“专业”,您就得去考相应的“执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执业资格”。不同专业的执照,考取难度也不一样。在加拿大多如牛毛的“专业执照”中,最容易拿下的一个,恐怕就是“房地产[FONT=宋体]经纪[/FONT]人”了。拿大温地区来说,有“照儿”的“[FONT=宋体]经纪[/FONT]”比房子还多。我记得去年有个统计,大温地区一共售出了多少套房子,而大温地区一共有多少“[FONT=宋体]经纪[/FONT]”,两个数据一除,平均每个“[FONT=宋体]经纪[/FONT]”还摊不上两套房子呢。一年卖两套房子,挣的那点中介费甭说养家糊口,只怕连电话费、汽油费都不够。很显然,别看这么多人都有“照”,但真正能揽到业务、挣到的钱的,只是其中的少数人。[/FONT] [FONT=宋体]所以,“[FONT=宋体]经纪[/FONT]”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拉客户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往往人还没到加拿大就被盯上了,“[FONT=宋体]经纪[/FONT]”直接去机场接机,抓住你就不再撒手了。华人新移民多数都是投亲靠友,有自己的“圈子”。“[FONT=宋体]经纪[/FONT]”抓住一个客户,伺候好了,有可能后面会带来一串客户。归根到底,这一行儿拼得还是服务。[/FONT] [FONT=宋体]一般来说,华人喜欢用华人“[FONT=宋体]经纪[/FONT]”,文化背景相同,又没有语言障碍,好沟通。但温哥华当地的华人“[FONT=宋体]经纪[/FONT]”也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里是香港老移民或是二代华人移民出身的“[FONT=宋体]经纪[/FONT]”,另一个阵营里则是近年考下“照”来的中国内地新移民。[/FONT] [FONT=宋体]两个阵营阵线分明,工作风格也有差别。“香港老[FONT=宋体]经纪[/FONT]”在这个行儿里呆久了,人脉、经验更胜一筹,做事一板一眼,比较讲究原则;“内地新[FONT=宋体]经纪[/FONT]”更了解大陆买家的需求与心态,腿脚麻利、心眼儿活泛。总之,双方各有擅场。[/FONT] [FONT=宋体]现在在加拿大买卖房屋,尽管不是非找“[FONT=宋体]经纪[/FONT]”不可,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房产交易还是通过“[FONT=宋体]经纪[/FONT]”来进行的。这不仅是个交易习惯问题,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毕竟交易背后的信息资源和复杂的交易程序不是外行人士都能掌握和应付的。[/FONT] [FONT=宋体]一般来说,买卖双方各自有各自的“[FONT=宋体]经纪[/FONT]”。代表买方的,叫“买方[FONT=宋体]经纪[/FONT]”;代表卖方的,叫“卖方[FONT=宋体]经纪[/FONT]”。在交易过程中,从头到尾,买家与房主是见不着面的,全凭双方的“[FONT=宋体]经纪[/FONT]”从中斡旋。如果生意做成了,买卖双方的“[FONT=宋体]经纪[/FONT]”一起从售房所得中抽头儿,换句话说,就是买家不必向自己的“[FONT=宋体]经纪[/FONT]”付报酬,这钱由卖家那边给,而且房子成交价越高、“[FONT=宋体]经纪[/FONT]”得到的佣金也越高。[/FONT] [FONT=宋体]我曾就此向一位“老[FONT=宋体]经纪[/FONT]”请教:“你代表买家买房,当然是成交价越低越符合买家的利益;但你的报酬却是由卖家那边出的,而且是成交价越高你得的越多。你怎么平衡这种矛盾呢?”[/FONT] [FONT=宋体]“老[FONT=宋体]经纪[/FONT]”当即做出大义凛然状,正色道:“房子多卖一两万,我也不过多挣几百块钱。为几百块钱出卖职业操守,断不敢为!更何况这种事一旦传到江湖上去,谁还会找我买房呢?”[/FONT] [FONT=宋体]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两边不见日头”的交易方式,对“[FONT=宋体]经纪[/FONT]”的职业操守确实是个考验。2011年初,温哥华房价突然暴涨,当地媒体就曾指责市场中有不良“[FONT=宋体]经纪[/FONT]”的操作痕迹。[/FONT] 最后编辑: 2011-10-18
买间公寓看风景(7):经纪(上) [FONT=宋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车船店脚牙,无罪都该杀”。这其中的“牙”,可不是指的牙科大夫,而是那些保媒拉纤儿、凭嘴皮子挣钱的人。这一行过去叫“牙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介”。[/FONT] [FONT=宋体]就因为干了中介这一行,没犯罪都得给宰了,凭什么呢?[/FONT] [FONT=宋体]“车船店脚牙”这几个行当,撂过去都属于技术含量不忒高的服务业。想在这种行当里挣钱,必须得活泛伶俐、得看出眉眼高低。混久了,难免沾上一身“见风使舵、顺手牵羊”的毛病。人们认为这些行当不出息人,所以就送了这么句话。[/FONT] [FONT=宋体]当然这都是老话儿了,今天该杀的,已经远轮不上“车船店脚牙”们了。[/FONT] [FONT=宋体]不过,还得承认,直至今天,中介这个行当,仍然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特别是像“房产中介”这种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入门门槛不高的门类。[/FONT] [FONT=宋体]在加拿大,无论您做哪个行当,只要它构成一个“专业”,您就得去考相应的“执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执业资格”。不同专业的执照,考取难度也不一样。在加拿大多如牛毛的“专业执照”中,最容易拿下的一个,恐怕就是“房地产[FONT=宋体]经纪[/FONT]人”了。拿大温地区来说,有“照儿”的“[FONT=宋体]经纪[/FONT]”比房子还多。我记得去年有个统计,大温地区一共售出了多少套房子,而大温地区一共有多少“[FONT=宋体]经纪[/FONT]”,两个数据一除,平均每个“[FONT=宋体]经纪[/FONT]”还摊不上两套房子呢。一年卖两套房子,挣的那点中介费甭说养家糊口,只怕连电话费、汽油费都不够。很显然,别看这么多人都有“照”,但真正能揽到业务、挣到的钱的,只是其中的少数人。[/FONT] [FONT=宋体]所以,“[FONT=宋体]经纪[/FONT]”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拉客户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往往人还没到加拿大就被盯上了,“[FONT=宋体]经纪[/FONT]”直接去机场接机,抓住你就不再撒手了。华人新移民多数都是投亲靠友,有自己的“圈子”。“[FONT=宋体]经纪[/FONT]”抓住一个客户,伺候好了,有可能后面会带来一串客户。归根到底,这一行儿拼得还是服务。[/FONT] [FONT=宋体]一般来说,华人喜欢用华人“[FONT=宋体]经纪[/FONT]”,文化背景相同,又没有语言障碍,好沟通。但温哥华当地的华人“[FONT=宋体]经纪[/FONT]”也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里是香港老移民或是二代华人移民出身的“[FONT=宋体]经纪[/FONT]”,另一个阵营里则是近年考下“照”来的中国内地新移民。[/FONT] [FONT=宋体]两个阵营阵线分明,工作风格也有差别。“香港老[FONT=宋体]经纪[/FONT]”在这个行儿里呆久了,人脉、经验更胜一筹,做事一板一眼,比较讲究原则;“内地新[FONT=宋体]经纪[/FONT]”更了解大陆买家的需求与心态,腿脚麻利、心眼儿活泛。总之,双方各有擅场。[/FONT] [FONT=宋体]现在在加拿大买卖房屋,尽管不是非找“[FONT=宋体]经纪[/FONT]”不可,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房产交易还是通过“[FONT=宋体]经纪[/FONT]”来进行的。这不仅是个交易习惯问题,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毕竟交易背后的信息资源和复杂的交易程序不是外行人士都能掌握和应付的。[/FONT] [FONT=宋体]一般来说,买卖双方各自有各自的“[FONT=宋体]经纪[/FONT]”。代表买方的,叫“买方[FONT=宋体]经纪[/FONT]”;代表卖方的,叫“卖方[FONT=宋体]经纪[/FONT]”。在交易过程中,从头到尾,买家与房主是见不着面的,全凭双方的“[FONT=宋体]经纪[/FONT]”从中斡旋。如果生意做成了,买卖双方的“[FONT=宋体]经纪[/FONT]”一起从售房所得中抽头儿,换句话说,就是买家不必向自己的“[FONT=宋体]经纪[/FONT]”付报酬,这钱由卖家那边给,而且房子成交价越高、“[FONT=宋体]经纪[/FONT]”得到的佣金也越高。[/FONT] [FONT=宋体]我曾就此向一位“老[FONT=宋体]经纪[/FONT]”请教:“你代表买家买房,当然是成交价越低越符合买家的利益;但你的报酬却是由卖家那边出的,而且是成交价越高你得的越多。你怎么平衡这种矛盾呢?”[/FONT] [FONT=宋体]“老[FONT=宋体]经纪[/FONT]”当即做出大义凛然状,正色道:“房子多卖一两万,我也不过多挣几百块钱。为几百块钱出卖职业操守,断不敢为!更何况这种事一旦传到江湖上去,谁还会找我买房呢?”[/FONT] [FONT=宋体]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两边不见日头”的交易方式,对“[FONT=宋体]经纪[/FONT]”的职业操守确实是个考验。2011年初,温哥华房价突然暴涨,当地媒体就曾指责市场中有不良“[FONT=宋体]经纪[/FONT]”的操作痕迹。[/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