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再就业进行时:我在列治文的洗衣店
今天有点儿郁闷。琢磨了一下午,咱华人爱讲价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觉得大概是在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计划经济为主时,商店是国营买卖,国家统一制定商品价格。后来搞活经济,实行双轨制,广东深圳的个体经济蓬勃发展,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兴旺起来,我们开始了讲价,要价100,坐地还一半,50卖不卖?
我的前业主夫妇不会讲国语,从我来了之后,经过努力,讲国语的客人有所增加,并推荐新的客人进来,由此也带来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讲价。讲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比较接近的方式就是打过九折后要求免税。尤其是新移民朋友们,不习惯于被加税。
我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过,很多新移民朋友在加拿大没有固定收入,他们手里的加币很多是用人民币换来的,因此,三五块钱的HST,被他们快速心算成人民币,有点心疼。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很多朋友的衣物床品备品是从中国带来的,换算成加币也就百八十块钱。他们洗衣物时,又习惯于将洗衣费换算成人民币。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于华人我的价格已经有所调整了,羽绒服短的20。75,中长的22。75,而从中国带来的羽绒服也就50加币就可以买来,你让他花20几加币来洗,他自然心疼。被子也是,正常价格24。5加税,华人朋友20块钱仍是嫌贵。就是这样,还是被要求免税。说实在的,这样做,我自己都有点觉得对西人客人不公平。
为“讲价”这事儿费心思不值得!我大胆的猜测一句:海伦为这事纠结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是不是因为接店的时间太短,对生意的未来前景还有些忐忑?
一般来说,在生活中我也有讲价的习惯,谁让咱是中国人又生活在内地来着!如果不讲价,岂不成了SB二代了。但是,以下几种情形下,我是不会讲价的:
1、在“国营”的烟草专卖店里购买香烟,因为在这里讲价是自找难看;恰恰我买烟还非在“国营”店里不可,起码它保真啊。
2、“肯德基”快餐店这样的明码标价的地方。
3、类似街头“擦皮鞋”、澡堂“搓澡”的消费,不是因为它便宜,是因为向您提供服务的可是“活人”啊,而且还是“点对点”的体验性消费。
4、生意好到“一塌糊涂”的特色化消费,比如到某个特色饭店就餐,去晚了都吃不上,你还好意思讲价?!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我家附近有一个把子肉餐馆(不知道这里的朋友们知道“把子肉”吗?),它只做中午这一餐,每天中午不到11:30分就排起了四、五十个人的长队,一直会持续两到三小时。就这样好的生意场面,可那老板娘几乎从来没笑过,天天阴沉着脸,好像来吃饭的人都是她的仇人一般,莫非她患有“笑神经坏死”这个病?!我经常性地一边排队一边感慨:生意能做成这个样子就不能叫生意了吧,应该叫牛B的传说了。
除了以上情况外,我一般会将讲价进行到底的,就是不讲价,我也会很深沉很有底气地问一句:有活动吗?
海伦,加油!争取早一天做一个笑容常开的女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