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在世界各地,都是无数学科精英追求的方向...
在金融院校里,孩子们会在一种环境感染下义无反顾,因为每天都能听到某某基金经理平仓后斩获亿万身家...抑或某个无名小卒的车位上突然间多了一辆法拉利...假期结束的时候,谁谁谁拿个平板电脑向大家展示客户发财以后邀请他在著名的法属热带小岛上被成群美女簇拥的视频,这种成功者的刺激是没法让未经历过世事的学生平静下来的。
近些年,随着电子交易的风行,程式交易成为了数学、统计学、IT专业人才蜂拥而至的热点,所以各个学科的精英都会到金融市场里寻找财富宝藏,我就接触过很多这类人向我取经的热忱,谁不爱钱啊?
我倒是觉得,如果孩子真的酷爱交易,不妨做好心理准备五年内是见不到钱的,既然年轻,真的不急于过早拥有财富,交易人生可以是细水长流,也可以是一夜暴富,更可以是一夜赤贫,看到某些人光鲜的一面,也要警惕他们随时都可能大厦将倾...不要被一时的成绩所鼓舞,因为这种例子我看得太多了。
麻烦的是,金融交易可以算是终极产业了,几乎所有领域的成功者都会将财富放到金融市场,所以这里就是财富的终点站,所有接触过金融交易的人,99%的概率不会再青睐其他行业的辛苦劳作,投机领域确实属于很高尚的职业,这种高尚并不完全是财富光环,也是智力和勇气的集中体现,所以金融业的从业者鲜有再去做其他产业工作的,即便交易本身不成功,也会转去做金融销售工作,他们确实无法摆脱每天制造亿万富豪的行业诱惑。
其他行业不清楚,金融交易能给别人讲课的凤毛麟角,因为讲课的人本身必须有实战经验,能讲出东西来的人其实都不稀罕讲课,我讲课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情怀,希望把经验传授出去,但我也不指望学生听完了就一定能发财,只是帮着理理思路,在思考和观察方面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市场。错。好的大学都有成功的校外人士定期来讲课, 学生们在学校的信息资源库能接触到外面接触不到的信息。 记得清华的朱令案吧, 那个年代社会上还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 清华的本科生已经通过网络为朱令的病情与美国医学教授交流。
美国这方面可以说极度发达,华尔街那帮孙子有150年的现代金融投机历史了,已经是一种风气了,美国经历了最强大的产业繁荣阶段,社会资本庞大,必然造成华尔街资本流动潮水一般涌来涌去,这个资本浪潮涌动的过程就会制造无数财富神话,我这里好几个朋友都在华尔街谋职,有些黯然神伤离开了,有些还在坚持,还没有很成功的,但心里都有念想,就是这些成功案例在随时刺激他们寻找机会。市场感觉很重要,教不会的。就像都是中戏北影毕业的,有的能成巩俐赵薇,有的给多少次机会也只能演一辈子配角。
学校很多教授,身兼数职,有企业机构顾问,也有作家,还有拥有基金公司的。有实战经验的教授们,有的才30多岁,上起课来,活灵活现,每次课,都是一次战前鼓动大会。听多了,小孩儿很难淡定。
唉
交易之所以没有固定成功的模式,原因就是市场是“水无常形”,我这么多年下来,感觉上东方人的思维其实更适合投机学,混沌逻辑、模糊逻辑恰好是东方哲学里的东西,西方人的做法多是倚赖数学为基础的统计学,更注重在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固定数学模型,我们一帮人也和洋人交流过,小半年下来,我们判断的成功率远远高于洋人,这里面确实有思维理解上差异造成的原因,投机这个领域,是古老的,洋人的技术在这个方向上并不占太多优势,而他们专注的东西反而会是他们的的障碍,所以我说需要哲学思考,而洋人可能觉得我太虚无了...也许真的是理科生无法建立格局观念的结果吧,下围棋的人,通常都会关注棋面上格局中体现出来的“势”,但这个“势”却是隐藏在无数市场盘面噪音中的,如何去发现这种信号,真的就是需要过滤掉噪音才可以的,我这样讲,洋人其实也能接受并理解,但如何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过滤,就是脑力劳动了,而不是简单数学模型能解决的。还有,邀约你觉得交易理论暂时不成系统,有可能挖掘出来吗?
还是一挖出来,就失效?
走金融经济研究这条道,也不失为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