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在海外,反共浪潮顺理成章地逐渐向排华浪潮演变。
由军政,训政而宪政,是中山先生明确提出的建国路线。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号称训政开始。
此后制宪工作因抗战爆发而中止。直至46年才在共产党的抵制下出台了《中华民国宪法》。后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宪政名存实亡。
令人扼腕的是,隔着一条浅浅的海峡,两岸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却不约而同的复辟了人治,集权的专制政体。空谈所谓民主宪政,无异与虎谋皮。
吊诡的是,80年代末期,两岸同时面临了政体改革的机遇和挑战。钓鱼台里玩了一辈子猫论的那位老人,最后仍然秉承了他一贯的实用主义。手起。刀落。争议搁置,留待后人解决。可惜的是他的继任者们似乎对GDP和维护更有兴趣,无意也无力把船划向更深处。
海峡对岸,当1986年9月28日,135个反对派领导人在台北市园山大饭店成立反政府的民主进步党时,一份抓捕名单被送到了蒋经国的眼前。坐在轮椅上的蒋经国却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国民党过去太骄傲、太自负,抓人解决不了问题政府应该避免冲突,保持镇定。”
于是,戒严取消,报禁解除。宪政初见曙光。
而GMD,虽然在此后的选举中被民进党踢爆了卵子,却在蒋经国的翻译小马哥的带领下东山再起。
不管呆湾的选举中出现了多少可笑的场景,至少人家是在玩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