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口译中有幸遇到了这么个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翻译同仁喜闻乐见的句子:
某人在高速公路上撞了车,事后将其描述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大:big, colossal, major, enormous, gigantic, tremendous……
难:tragedy, incident, accident……
不死:not die?
必有:must have?
后福:? fortune?
……
英语主语的选择是这句话的关键。如果选择人用主语,那么译者必须主动加入原文中并不存在的某”人“,这样一来很可能产生累赘的句子结构,如”If/When someone/he/she ....“;更好的办法是选择以这个
动作做主语,我当时的翻译是
"Surviving a major accident i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翻译肯定没有时间去考虑上面列出的诸多选项,只能选择当时自己认为最好的表达形式。
如果
真能从心理学、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译者如何分析处理一句话,并得出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结论,这绝对是造福社会的大好事,其功效据客观估计当不亚于修桥补路。
不幸的是,这样的研究很难出成果。为什么,我以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目前大部分的所谓”翻译理论“都是基于两种欧洲语言之间互译。我一直认为:汉英互译远远难于也完全不同于拉丁语系中两种语言的互译。高校里研究那些”翻译理论“根本就是隔靴挠痒(也可以说是脱了裤子**),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2. 语言内容丰富得惊人,除了语法句法,很难得出几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所以无法做到”一经传授,人人会使“。
3. (注1)
注1:还没想好
安小忆
加拿大中英/英中认证翻译 (ATIO)
安大略省总检察厅全资格法庭口译
(647) 470-ATIO/2846
atiotoronto@gmail.com
微信: ATIOToro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