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大家谈:魏京生司马南激辩文革

印巴分治與遇刺[编辑]

甘地遇刺的土地,新德里
甘地對印度的印度教信徒和伊斯蘭教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響。據說一次他一出現就使得雙方的衝突平息。他強烈反對任何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的提議。他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合作,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

1946年印度皇家海军和英属印度陆军发生全面兵变。1947年到任的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说:“犹如坐在一艘着了大火,并且装满火药的大船中,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二戰之後,甘地希望印度能夠獨立並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但為了印度獨立,甘地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路易斯·蒙巴頓)合作制定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

1947年8月15日公佈,印度正式獨立。此時,甘地的許多追隨者開始尊稱他為「聖雄」。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慶祝印度的獨立,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甘地的接班人——尼赫魯成為獨立後的首位印度總理。

一些人不滿他而接受印巴分治法案,拒絕他的非暴力哲學。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又開始暴亂衝突,甘地開始他的第14次絕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戰之後他才會進食。他成功使局勢一度穩定。但是在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新德里前往一個祈禱會途中,甘地遭到一名印度教狂熱分子南度蓝姆·高德西槍擊死亡。中彈的瞬間,甘地還以手勢表示寬容凶手並說著:「啊…神啊…為他祝福。」在後來的審判中,高德西自稱:「在我開槍前,我真心祝福他(甘地)並當面恭敬地向他鞠躬。」隨後(首相)尼赫魯透過電臺廣播向全國發表談話時說道:「光芒已經走出我們的生命,現在遍地一片漆黑。」[5]
 
個人生活信條[编辑]

用紡車紡紗的甘地
甘地奉行的個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獨身,默想,禁慾,一週有一天不說話,放棄西方式衣服而穿印度土布做的印度傳統服裝,用紡車紡紗,參與勞動(這些信條後來被稱為甘地主義)。

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為主的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對於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傳「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歷」揭示他的哲學和生活方式。


紡織工人与甘地(1931年)

甘地的胸像《新貝爾格萊德》
儘管他去倫敦時,嘗試吃肉,但是他後來變成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在倫敦求學時對此寫過幾本書。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義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鄉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他嘗試不同的飲食,最終相信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長時間禁食,並以此作為政治武器。

36歲時,他禁慾,變成一個徹底的禁慾主義者。禁慾是受印度教的影響。但是他沒有離婚。據說他的這個決定沒有同他的妻子討論,而是直接向她宣佈的。

甘地每週守默一天。他相信沉默帶給他內心的平靜。這來自於印度教中的力量來自於「沉默」和「平靜」。他在沉默时靠在紙上寫字來交流。從他37歲開始的3年半裡,甘地拒絕讀報紙。他認為塵世的喧囂比他的內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從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後,他放棄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夠被印度最貧窮的人接受。他宣揚使用家庭紡織的土布。甘地和他的跟從者使用紡車自己紡的布做衣服。這對英國的權力集團是一個威脅。如果印度人因為沒有工作而空閒時,他們從英國那裡買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國的工業就空閒了。後來國大黨的黨旗中就有紡車圖案。

甘地崇尚各個宗教彼此尊重,因而沒有宣稱自己有特定的信仰,這種超越宗教的情操,源於他所著眼的並非個別宗教的名聲,而是重新著重以人為中心的向度,而非以宗教為中心的工具化思維;他不歧視、不排斥任何與自己民族不同的信仰。因此,甘地曾宣稱:「我是伊斯蘭,是印度教徒,是基督徒,也是猶太人。」[6]這表明他的個人信念實在超越世俗的文化框架,並能實踐此精神於行動之中。不過,甘地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反对不同种姓之间通婚,對於印度教傳統中賤民階層的重視卻被後世認為是爭議性的,而成為其思想中較為爭議的部份。

此外,甘地在19世纪后期在南非的政治生涯中,曾多次用极具种族主义色彩的蔑称非洲的黑人。甘地也曾代表雅利安人的行动主义试图证明雅利安人作为一个种族,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而不是代表印度的所有黑人,使他在后世被部分人士批评他是种族主义者[7]

榮譽頭銜
 
榮譽頭銜[编辑]
他的头衔圣雄(Mahatma)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ātman,原意「偉大的靈魂」,卻常被誤以為是他的名字。這在他授予泰戈爾「Gurudeva」的稱號,意即「偉大的導師」後,1915年印度詩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集於一身。

這個頭銜的使用在印度以外也被廣泛地接受,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時代印度和英國的複雜關係。無論如何,這個頭銜的廣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對甘地這樣一個對於非暴力和自己的信念的極其執著的人的廣泛接受相一致的。

甘地以實踐非暴力和平方式,使印度獲得獨立,同時鼓舞世界許多國家人民勇於挺身爭取自身的公民權利,這股自由運動浪潮影響深遠。世界和平獎評審委員會於2003年,追授甘地「人類文化資產國際獎」[8]

藝術作品中的甘地[编辑]
關於甘地最出名的藝術作品應該是電影《甘地》。該片的導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主演是本·金斯利,他的一半血統也是來自古吉拉特邦。電影「The Making of the Mahatma」展示的是他在南非的21年。主演是Rajat Kapur。

在英國,有數座甘地的塑像,最著名的是在他學習法律的倫敦大學學院的附近的Tavistock Gardens。

在美國,三藩市的輪渡大樓停車場旁、休斯敦的赫爾曼公園(Herman)、紐約的聯合廣場、亞特蘭大馬丁·路德·金紀念處、華盛頓Dupont Circle的印度使館附近等多個地方,都可以看到甘地的塑像。

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隆那里斯本,也有甘地的雕塑。印度政府贈予加拿大的溫尼伯市一座雕塑,表達他們對將來安家於此的加拿大人權博物館的支持。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也有甘地的雕像。
 
其他[编辑]

甘地郵票(蘇聯,1969年)
儘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間獲得過五次提名,但他始終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多年以後,諾貝爾委員會對此公開表達過他們的遺憾。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諾貝爾和平獎並未頒發,原因是沒有適合的、活著的候選人;在1989年當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委員會主席說「這個獎的一部分是紀念聖雄甘地」(in part a tribute to the memory of Mahatma Gandhi)。

甘地死後,他的事蹟,一直受到廣泛的評論。例如,以大英帝國為例,邱吉爾首相曾對甘地有下述評價:「瞧那倫敦大學法學院出身的,長於煽動的甘地律師,現在裝成東方人所習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著身子,居然大步走進總督府,在那兒和我們的皇帝代表進行杯葛,而他還是繼續在煽動著所謂民事的反抗。[9]」與此相反,愛因斯坦這樣評論甘地:「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歷史上竟走過這樣一副血肉之軀。」(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scarcely believe that such a one as this walked the earth in flesh and blood.)他又說:「我認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1999年《時代》雜誌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第一名是愛因斯坦,第二位世紀風雲人物是羅斯福總統,印度的甘地列第三位,他是以個人之力抗拒專制、拯救民權和個人自由的象徵。

甘地的貢獻不會被人們遺忘。他的孫子,Arun Gandhi和Rajmohan Gandhi,甚至他的重孫,Tushar Gandhi也是社會政治活動家,為世界上的非暴力而努力。

甘地與印度的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無關。在英迪拉·甘地費羅茲·甘地結婚後,這個政治家族才採用甘地這個姓氏。費羅茲·甘地和聖雄甘地沒有關係。

國際非暴力日[编辑]
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過決議,以圣雄甘地的生日10月2日訂立為國際非暴力日。目的是希望各國反對任何的暴力行為。

對東亞各地區的影響[编辑]
對20世紀初的亞洲[编辑]
台灣[编辑]

台灣日治時代詩人王白淵留學日本期間,他不僅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文學及哲學思想產生興趣,對於甘地的印度獨立運動、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運動、社會主義運動也興致盎然,並且寄予高度的期望。他分別在1927年撰寫《詩聖泰戈爾[10],1930年撰寫〈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兩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視為亞洲從帝國主義解放的先聲。[11]

參見[编辑]

蒋中正支持甘地的印度独立运动
 
尼赫鲁-甘地家族是现代印度也是世界上著称的政治家族,自印度国大党成立以来该家族几乎一直占支配地位。尼赫鲁-甘地家族成员三位担任过印度总理,其中两位遭暗杀身亡,该家族第四位显赫成员为拉吉夫·甘地遗孀索尼亚·甘地 ,1998年至今为国大党主席。
尼赫鲁家族来自克什米尔婆罗门,由莫逖拉尔·尼赫鲁被尊称为现代印度的第一人,也是印度独立运动早期活动家。
虽然这个家族叫做尼赫鲁-甘地家族,但和圣雄甘地并无血亲关系,不过这两个家族私交甚笃则是事实。
世系图[编辑]
分类
 
蒋介石访问印度[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1942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蔣中正與夫人宋美齡訪問印度,受到東道主聖雄甘地在其住所歡迎
1942年2月4日至2月21日,蔣中正访问印度,是近代中国领导人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出国访问(实际上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应该还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领导人访问邻邦大国印度。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蔣中正在访问印度后发表正式申明支持印度政治独立、民族自决,因而中国成为首个公开官方支持印度独立的大国[1]。蔣中正在印度期间,和印度总督、印度国大党领袖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精神领袖圣雄甘地都有接触,特别是与甘地长谈。蔣对印度的访问,标志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作为国际大国首次参与国际外交,对中印关系中英关系、甚至西藏问题都有深远影响[2][3]
目录
背景[编辑]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立即在東南亞對英美全面進攻。[1]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本加速在中国、南亚东南亚的攻势,成全面进攻状态。为加強中國戰場抗日武裝力量,牽制日军,1941年12月23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建議成立中国战区,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任最高统帅,指挥中国、越南缅甸泰国军事。[1]
当时英国仍为殖民帝国,在南亚、东南亚拥有广大殖民地。中国、英国作为二战同盟国中的主要大国和盟友,有经济、外交、军事多层面、多领域广泛紧密合作的迫切需要。[2]
为巩固中英军事同盟,英国表示要对中国贷款援助五千万英镑,同时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英属印度总督維克托·霍普,第二代林利思戈侯爵邀请蒋介石访印。[1]
1942年2月4日,蔣偕宋美齡,與王寵惠張道藩董顯光及前英大使卡爾(己離華駐蘇)由重慶飛往印度訪問,當晚抵臘戍[4]:6729。2月5日偕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由臘戍飛抵印度之加爾各答[4]:6729。2月8日,蔣偕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由加爾各答乘火車赴新德里,2月9日抵新德里[4]:6732-6733。
访问目的[编辑]
一般认为,蒋介石访印的目的有:一、协调远东战区防务,保障援华物资供应和交通畅通等问题;二、调解英国殖民当局与以甘地和尼赫鲁为首要求印度民族独立力量之间对峙,使英国能把印度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调动,全力抗日;同时,还可以借此访问提高中国处理亚洲事务中之国际地位。[1]借此访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2]
访问经过[编辑]
蒋的访问团包括国民政府官员共15人,包括王宠惠(时国防委员会秘书长)、商震张道藩周至柔。蒋的访问团受到印度各方热烈欢迎,印度各大报纸都有头条报导。印度报纸也积极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在日寇侵略下的灾难生活。
蒋访问的名义出现小插曲,蒋其实可有双重身份访问印度,一为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司令,二为时中国国家元首。因为当时印度尚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故前者名义对印度而言相当于上级对下级,而后者为更平等关系。宋美龄建言蒋仅以国家元首名义友好访问印度,得蒋和英驻印总督赞许。
英驻印总督維克托·霍普,第二代林利思戈侯爵先为蒋一行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之后,英军司令魏菲尔将军与蒋举行了军事闭门会谈,商讨盟军远东协同作战事宜。2月10日蔣與印度總督林里資哥及印度軍總司令哈特萊就印度政治、軍事、如何團結印度民眾共同對抗侵略問題交換意見,旋又會見前印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談印度問題[4]:6732-6740。
在会见英方之后,蒋视察了印度军事要塞,特别是印度西北边境的开伯尔山口要塞。蒋也会晤了印度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印度本土精神领袖甘地和印度国大党党魁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蒋也会见了真纳,真纳后来成为巴基斯坦国父、穆斯林联盟主席。印度民间领袖如妇女界领袖奈都夫人等也得蒋会面[2]
与甘地[编辑]

1942年2月10日,中国领袖蒋介石與宋美齡訪問印度,受到東道主聖雄甘地於他的住所前歡迎
蒋表示要与甘地会面,此建议令英国方面惊异。英方开始想阻止蒋与甘地见面,而蒋却想造访甘地的家,登门拜访。这令英国殖民印度政府大为头痛,英驻印总督林里斯哥勋爵特意写亲笔信给会英文的宋美龄,劝蒋不要去沃尔塔(甘地的老家),不然总督会陷入非常尴尬境地。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也非常震惊,因丘吉尔一贯反对印度独立,这触及了大英帝国的切身利益。丘吉尔特拍电报予蒋介石,规劝他“最好不要违背总督的意愿”,并举事“否则就可能使我们联合全印度抗日的共同意愿受损”。作为妥协,蒋决定在2月10日于加尔各答会见甘地[2]。2月11日蔣會見尼赫魯及現任印度國大黨主席阿柴德,聽取其陳述印度國民對太平洋戰爭之態度,並勸以宜用政治方法完成其志願;2月12日蔣在新德里會見尼泊爾國王子巴哈度,伊奉其父卓達王之命前來致敬,並貢獻卓達王親獵之虎皮一張,又以印幣五萬盧比為救護中國戰時難胞之用,蔣欣然接受,又逢尼赫魯拜訪討論如何使英國給予印度國民以實權等問題;2月13日,蔣視察印度、阿富汗邊境之開伯爾山隘要塞,並出席阿富里提等族之歡迎會;2月14日,蔣赴拉合爾,即返新德里接閱甘地函,與印度政府商定兩國互派常駐代表;2月16日,蔣偕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由新德里赴加爾各答;2月17日再次會見尼赫魯並交談,指出印度革命黨利用今日世界大戰之機會參加民主戰線作戰對印度將會有利,同日會見印度回教同盟領袖真納,印度總督林里資哥定3月8日為「中國日」感戴蔣訪問印度並表示敬佩中國軍民[4]:6732-6740。
甘地得知后,颇费周折,乘坐三等列车,自沃尔塔赴加尔各答与蒋会面,令蒋颇为感动。[2]
2月18日,蔣偕宋美齡在加爾各答白拉爾公園與甘地會晤,談話5小時,蔣「希望印度國民大會改變主張,作參戰的決定」,並謂「我相信印度參戰,對本身有益而無損,且與推倒英國在印度統治權之目的並行不悖,殊途而同歸。」[4]:6732-6740。蒋一行在加尔各答受到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席间,宋美龄充当英文翻译。
甘地对蒋介石介绍了他争取印度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思想和策略。蒋介石对甘地争取印度独立的努力和愿望表示理解、肯定和支持:
我(蒋介石)以中国革命党员资格前来印度访问,与印度革命友人会谈,主要目的,就是在联合反抗侵略势力,以奠定中、印两民族求得自由的基础[1]
甘地表示,蒋的访问:
不妨碍中、英之间的合作,并愿接受委员长(蒋介石)的忠告,不打算特地制造纠纷[1]
会谈期间,甘地同时如往常一样,搬出纺纱机纺纱[1]
与尼赫鲁[编辑]

1942年2月10日,中国领袖蒋介石夫婦受到東道主聖雄甘地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歡迎
1939年8月,尼赫鲁曾率团访问中国,蒋在重庆会见尼赫鲁并表达了他对印度独立的支持。
1942年2月,蒋访问印度期间,尼赫鲁当众玩起了倒立[5]
告印度人民书[编辑]
访问印度最后一日,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告印度人民书》中、英文稿,明确表示支持印度政治独立、民族自决: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以后,已随时代而有一甚大之转变,各民族求得自由之方式,今昔实亦有所不同。现在,各反侵略国家无不要求印度国民在此新时代中尽其应尽之责任……世界大多数人士皆已同情印度之自由。此种宝贵难得之同情,应特加珍重而使之勿失也。[1]
蒋亦要求英方:
不待印度人民有任何的要求,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2]
《告印度人民书》得到印度独立人士欢迎和高度评价。尼赫鲁评价蒋对印度的访问是:
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象征中印两个伟大民族的友好和未来的同志关系。[2]
后续[编辑]
1942年2月21日,蒋结束对印度访问启程回国,返回中國昆明。1942年2月22日,蒋通过顾维钧(时中国驻英国大使)将访问成果和蒋自己的建议转达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并颁布国民政府举办“印度日”。蒋同时明确主张“承认印度和越南等国独立”,也是当时主要大国首次官方公开申明支持越南独立。
英国于3月派出掌印大臣克利浦斯(Stafford Cripps)前往与印度国大党谈判,双方未能达成一致。4月12日克利浦斯返回英国,谈判彻底决裂[6]
蒋得到英国方面消息后,表示了对英国方面的不满:
英人宁让倭寇侵印,而不许印人自由,以为于战后我同盟国胜利时仍可无条件统治印度,是不愿印度自由参战以增加同盟各国之实力,此种自私之心,恶劣极矣。[1]
1942年7月25日,蒋特意致电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请他敦促英国让步印度独立。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得知后,大为光火,曾一度扬言要撕毁已定立的中英盟约[2]。丘吉尔因不满蒋支持印度独立而策动印度、西藏纠纷,策动西藏独立[7]。 1942年8月8日,印度國大黨通過甘地提出的不合作運動決議,甘地和尼赫魯後即時被英印當局收監。部分地區的民眾與英軍爆發衝突[2]

甘地遇刺后,蒋介石题“乃圣乃仁”以示纪念
1948年1月30日,甘地遇刺身亡后,蒋非常震惊悲痛,亲题“乃圣乃仁”纪念甘地。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个人资料
第1任印度总理
班智达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Pandit Jawaharlal Nehru
Jnehru.jpg
1947年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任期
1947年8月15日-1964年5月27日
君主乔治六世
(至1950年1月26日)
总统拉金德拉·普拉萨德
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
总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
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
(至1950年1月26日)
副职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
前任職位創立
继任古尔扎里·拉尔·南达(代理)
出生1889年11月14日
英属印度西北省安拉阿巴德
(今印度北方邦
逝世1964年5月27日(74歲)
印度新德里
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
配偶卡玛拉·考勒
亲属尼赫鲁-甘地家族
儿女英迪拉·甘地
父母莫逖拉尔·尼赫鲁
斯瓦鲁普拉尼·图苏
母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律师学院
专业律师、作家、政治人物
获奖 Bharat Ratna Ribbon.svg 印度国宝勋章(1955年)
签名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地語: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 [1],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7日)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長的總理,1952年印度第一次大選獲勝,连任总理。他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參與人,主張印度要從大英帝國獨立,同時更為人所知的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他活躍於二戰後的國際政治舞台上,經常被人稱呼为博學尼赫魯(पंडित,班智達梵語和印地语及英語中有大博學者的意思),尤其在印度,他更被稱呼為偉大的學者(पंडित जी Panditji,加上जी ji一詞表示尊敬)[2][3]
1930年代,尼赫魯和印度國大黨主導了印度政治。當國大黨席捲1937年的省級選舉並在多省組建政府時,他的世俗民族國家構想似乎得到了證實。1942年的退出印度運動後,作為政治組織的國大黨受到大不列顛帝國的進一步壓制。尼赫魯不情願地聽從甘地的印度應立即獨立的呼籲,對國大黨成員的監禁也改變了政治格局。尼赫魯的前國大黨同事穆罕默德·真納領導了全印穆斯林同盟。國大黨和穆斯林同盟之間就權力分享問題進行的談判未取得實際成果。印度於1947年獨立,尼赫魯當選為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
尼赫魯在印度獨立運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被甘地信任而得以成為他的繼任者。尼赫鲁终其一生都是費邊主義的倡导者。作為總理,尼赫魯在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後,實施了對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改革計劃。尼赫魯負責監督印度向共和國的過渡,使印度的民主政治和多黨制制度化。在外交方面,尼赫魯在不結盟運動中發揮了領導作用。印度獨立後,尼赫鲁一直重視公共部門的表現,使得他的經濟政策充滿社會主義色彩。
目录
早年生活[编辑]

1905年的尼赫魯

年輕時的尼赫魯
尼赫鲁出身於克什米尔的一个富裕的婆罗门家庭,父親是印度最傑出的律師之一。尼赫魯將他的童年描述為「受庇護和安逸的童年」。尼赫魯的名賈瓦哈拉爾(Javāharlāl)是波斯語中「紅寶石」的意思,姓尼赫魯的原因則是因為祖先受蒙兀兒皇帝垂青賜予其祖先居所在運河而搬遷到運河邊,因而改名,所以尼赫魯代表「運河」之意。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從字面上翻譯意為運河的紅寶石。尼赫鲁的父親使尼赫鲁在16岁以前由私人家庭教师教育。
青年[编辑]
尼赫魯在年輕時成為一位熱情的民族主義者[4]。第二次布爾戰爭和日俄戰爭增加了他的這種感情[5]。後來,當尼赫魯於1905年在哈羅公學接受教育時,他受到了G·M·特里維廉的加里波第著作的影響。尼赫魯把加里波第視為革命英雄。
教育[编辑]
1905年入英国哈罗公学,一開始年紀雖大但不懂拉丁語而被編入低年級,但尼赫魯天資聰穎進步神速,一路升班,1907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雖主修自然學,但因劍橋環境而得以接觸更多關於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的研究,後來在1910年获荣誉学位。尼赫魯在1910年完成學業後,移居倫敦。在此期間,他繼續研究了費邊社學者的著作。1912年在伦敦內殿法學會取得律師資格,加入英國律師界。
法律實踐[编辑]
1912年8月返回印度後,尼赫魯成為安拉阿巴德高等法院的辯護律師,並嘗試成為大律師。與父親不同的是,尼赫魯只對自己的職業有興趣,而對法律實踐並不熱衷[5]。他對政治活動的參與將在未來幾年逐漸代替他的法律實踐[5]
1916年在家庭的包辦下,他和一位克什米爾商人的17歲女兒結婚。1917年生下他們的女兒英迪拉·甘地
早期政治生涯[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戰[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在看到不列顛帝國統治者受到打擊並不感到遺憾,而政府中的印度上層階層站在三國協約的一邊。尼赫魯承認,他對戰爭充滿了困惑。弗蘭克·莫拉斯 寫道,「尼赫魯對法國同情和敬佩」[6]。尼赫魯反對不列顛政府在印度通過的審查制度[7]
繼承甘地[编辑]
1916年尼赫鲁在国大党年会上第一次遇见甘地。甘地坚持争取印度独立运动对他有很大影响,他和国大党的关系日益密切。
不合作運動(1920–1927年)[编辑]
1921年国大党被英国当局宣布为非法,尼赫鲁第一次被捕入狱。1923年和1927年,尼赫魯兩次擔任國大黨總書記,曾到印度各地視察,認識到農民貧困的處境。1927年尼赫鲁访问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和蘇聯,結交了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和美國人民自由聯盟領導人鮑德溫等知名人士。並且在蘇聯受到熱烈歡迎,並因為見識到蘇聯的進步而開始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感兴趣。1929年,尼赫鲁当选国大党主席,宣布党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印度完全独立。以后他8次被捕,先后住狱9年。在狱中他仍然研究马克思主义,撰写书籍。1932年,尼赫鲁因发动不合作运动和甘地一起被捕。
基本權利與政策(1929年)[编辑]
尼赫魯於1929年起草了國大會的政策。他宣布國大會的目標是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種姓,膚色,信仰或宗教;保護地方語言和文化,維護勞動者的利益。
1931年,這些政策於卡拉奇舉行的國會黨代表大會批准。
印度獨立運動(1930年代後)[编辑]
1936年,他的妻子因肺炎瑞士去世。1940年再次和甘地一起被捕。1942年国大党通过要求英国撤离印度的决议,他又一次被捕。1947年印度独立,尼赫鲁任总理,直到他去世。
1941年甘地曾說:有些人以為我跟尼赫魯已經漸漸疏遠,那是因為我跟他早已經成為夥伴,並且使得尼赫魯以後繼承我的地位,而不是查克拉帝那·拉賈哥帕拉
印度首位總理[编辑]

在倫敦的尼赫魯紀念雕像

尼赫魯在當總理時所住的居所,在尼赫魯死後被開闢成他的紀念博物館
1947年8月15日的子夜成為第一任首相的尼赫魯在國會宣布印度獨立並發表演說:「在很久以前我們曾經和命運有過約定,現在履行誓言的時刻已經到來,雖然說並不完全但卻是非常實質的。當午夜鐘聲響起全世界都還在沉睡的時候,印度將甦醒並迎接生命與自由。」[8]
雖然甘地曾強調要以印度的傳統手工紡織業建立起印度的經濟實力,然而留英的尼赫魯並不同意這樣的經濟構思。他認為印度要富強並須依靠強大的工業實力和高素質人才。資源集中(像是鐵和電力)的現代工業生產和相應的都市發展才能解決失業問題。
尼赫魯有許多配套方案來安置(或合理化)工業化的種種措施。為尼赫魯設計這套方案的是經濟總工程師馬哈那魯畢師(Mahalanobis)。他主張印度工業化的性格必需是勞力密集而不是資本密集,如果印度龐大的勞力無法安置妥當,那麼都市化造成的混亂會不可收拾。因此,馬哈那魯畢師第一個經濟條款便是在失業嚴重的鄉村地區建立勞力密集的工作站(大工業基地),以便防阻大量的鄉村失業人口往幾個工業中心移動,稱為「公有生產計劃工業」(the common production programme industry)。
以蘇聯的計畫經濟為主,尼赫鲁在印度实行一种基本为资本主义混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成分的经济政策,仿照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然而不太成功。尼赫鲁当政时期印度的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为4%,超过当时美国和其他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不如西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增长速度,因而被西方人士戲稱為“尼赫魯式增長”。不過同時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
在政治体制上,尼赫鲁仿照英国体制,建立了司法议会、政府和教育系统。他对内政策的四大原则是:民主、社会主义、团结和世俗主义
尼赫魯也致力於改變不合乎時代的傳統。由於據印度教的主體婆羅門教義,妻子的主要目的是輔佐丈夫一生順遂,長命百歲。相對的,丈夫不幸亡逝的寡婦,也就喪失傳統賦予她的地位認同,包括失去財產的繼承與應有的尊敬。尼赫鲁领导改革了古代印度民法,試圖维护寡妇的财产继承权,改革印度教,从法律上取消种姓制度。雖然表面上取消種姓制度,但成效不彰,礙於印度社会發展不均的問題,種姓制度依然已不成文的形式普遍存在著,尤其是在鄉村及貧窮的地區裡。
留予後世的影響[编辑]

搭載龐大吞吐量的尼赫魯港

尼赫魯家族,最左上方是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右上左二是日後的第一位印度女性總理英迪拉·甘地
雖然在諸多改革上最後幾乎都以失敗告終,然而身為印度第一任總理和外交部長,同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尼赫魯依然為印度留下許多優良的制度和政治體系,這可以從他建立小學義務教育使小孩也能受到基本教育並把他擴及到印度的任何一個角度,同時也發展高等教育,有些已經成為世界皆知的如:全印醫學中心,以他為名的尼赫魯國立大學,印度科技學院和印度管理學院等所看出。
作為一位民族主義者,尼赫魯同時試圖在這個之前為英國統治下多種語言宗教與地域文化的新國家作努力,作為一個新國家的存在,許多文化和地域上的不同都大大威脅著這個國家的安定與向心力,因此他的實行上在政策中建立了許多圖書館、文學學院與文學翻譯中心,他也組織並翻譯地域上的用語並想要在許多系統上做單一的統合,使印度更團結,尼赫魯曾警告說:要不整合,要不就滅亡衰退。
尼赫魯的偉大使得印度不論在哪裡均能看到他的影子。在印度國會上,許多印度政治家時常模仿他的樣子或姿態:在寶萊塢影视作品中,不時會有描述他或暗喻他的桥段,还有許多关于他的紀念片。在首都新德里,尼赫魯國立大學是最著名及享有榮譽的大學;而尼赫鲁的穿著和打扮也在印度北部流行,時常可以在路邊看見,同時還有以他命名的尼赫魯夾克。大量的公共建設,紀念公園,甚至博物館等都以尼赫鲁命名。近年在孟買附近新建的以他命名的港口承载了孟買龐大的吞吐量。尼赫魯家庭的成员如英迪拉·甘地往後也成為了印度的總理。
意識形態[编辑]

尼赫魯出現在1989年的蘇聯紀念郵票上.

尼赫鲁坚决反对殖民主义,是不结盟运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人之一。他試著以第三世界及中國,印尼等新興國家為陣營強調獨立自主突破二極格局,然而隨著跟中國的利益不同(主要是西藏喀什米爾及領土問題)以及在随后引发的1962年中印战争中战败,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也導致美國介入,不結盟運動的構想漸漸失去其效力,尼赫魯本身也遭質疑其過度靠攏蘇聯,因此後期不結盟運動也隨著時間漸漸地破滅了。
"尼赫魯是一位偉大的人...尼赫魯給許多人一個其他印度人無法企及和達到比他更成功的印象" - 以赛亚·伯林[9]
因為反對殖民主義的關係,他厭惡西方國家,偏袒親近蘇聯中國,這可以從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直接給予承認和中共军队进驻西藏的時候並未給予譴責所看出來,同時又因為武力收服葡屬印度而遭到西方國家的批評與仇視(譬如北約英國葡萄牙),認為其雙重標準,同時又因為跟中共军队进驻西藏後發生領土問題,導致中國與印度發生戰爭而戰敗,被西方人士諷刺他的對外政策不結盟運動是建築在理想的烏托邦上,不過儘管跟西方國家的關係並不好,西方國家卻普遍對尼赫魯的評價依然良好,尤其是尼赫魯死後。虽然尼赫魯不是位完美的政治家,但他對民主價值與平等階級關係的重視與追求使得他和西方價值上的意識型態相當接近,因而時常為人稱道。
雖然在他的著作中(《印度的發現》)提到他厭惡民族主義,認為是狹隘阻礙進步的觀念,然而尼赫鲁的行為依然有强烈大印度國家主义民主主義倾向,因此也持擴張主義的观点。他在《印度的發現》第五十七頁中提到印度不能只能做二等國家,一定要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否則寧可消失。当印度独立时,英国殖民当局将印度划分为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和印度三部分。尼赫鲁当政后,立即和巴基斯坦展开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最后以各自占领一部分结束,此后仍然因此发生多次印巴战争。他以武力收復印度境内的葡萄牙殖民地果阿达曼-第乌中国修建新藏公路后,尼赫鲁主张麦克马洪线为中印分界线,经谈判无效后出兵进攻争议地区,于1962年发生中印战争,这次战争印度在军事上惨败,但中国突然撤兵,印度仍然占有麦克马洪线以南土地。尼赫鲁不久後就去世了。
逸聞[编辑]

尼赫魯發放糖果給兒童
印度将尼赫鲁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儿童节,以纪念他对儿童的关怀。
1937年加尔各答的《现代评论》上曾发表过一封化名作者的来信,警告国大党成员提防主席尼赫鲁,声称他有“独裁的倾向”,在他“变成凱撒”以前要对他进行严格的审查。许多年以后证实,这封信是尼赫鲁自己写的。
因為學歷和留學英國的關係,尼赫魯曾開玩笑說自己是最後一個統治印度的英國人。
格言[编辑]
Tango-nosources.svg 此段落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19年2月24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尼赫魯
  • 「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 「光明正大的政治目標,要以光明正大的手段來完成。」
  • 「逢惡報以善,用德報以怨。」
  • 「成人利用一種奇怪的方式將自己納入某種群體中。他們會構築某種障礙……可能是宗教、地位、膚色、黨派、國家、省籍、語言、風俗習慣,以及貧富的分界等。因此他們是活在自己所建築的監牢內。」
  • 「當我們去舊迎新,當一個時代結束,當久經壓抑的民族靈魂開始發聲,便是史上千載難逢的時機來臨。」
  • 『真誠地信任人民,把心交給人民,虔敬地領受人民付出的心,不敢操弄欺騙並懷抱感激努力回饋』
  • 「對一個人或一個國家而言,最了不起的天賦是無畏,那不是全然的血氣之勇,而是打從心裏沒有恐懼。」
  • 「凡以權力表現愛的人,就不是真正的愛。」
  • 「人生是一場牌局,拿什麼牌,是命中注定;如何出牌,操之在己。」
對日本的評價
 
對日本的評價[编辑]
根據尼赫魯所著《印度的發現》,在日俄戰爭中日本作為一個亞洲的黃種人國家打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的俄羅斯,給了長期以來被西方殖民者欺壓的亞洲人們看見了希望。二戰中面對日本军队进攻馬來西亞,大英帝国却以惊人的速度崩溃了,人们对于一股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殖民势力被一个亚洲国家的武力所摧毁这一事实,却有一种快意。对英国人而言,在印度战场的军队迅速崩溃的事实已经难以接受,而被一支来自东方的力量战胜这一点更增加了这种痛苦和耻辱(对东方亚细亚人的歧视心态在英国是很明显的)。邱吉爾曾经说过,他宁愿“威尔斯亲王”号和“击退”号被德国人击沉,也不愿被黄皮肤的日本人击沉。[10]

與中國的關係[编辑]
尼赫魯在中印戰爭前對中國的態度一直非常友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尼赫魯代表印度率先承認中国政府的合法地位,並於翌年实现两国建交,更在不結盟運動的萬隆會議中親自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參与並在會議時一同給予鼓勵。尼赫魯不理會西方的反對,保持與中共的接觸,更未反對解放军进入西藏。但尼赫鲁政府接纳了当时与中国政权敌对的达赖喇嘛流亡并常住印度,恶化了中印关系。更重要的是,尼赫魯認為藏南,即麥克馬洪線以南区域,應是印度領土的一部份,中國对藏南地区的领土要求不合法,因而在談判破裂後出兵造成中印戰爭,最後印軍戰敗。雖然中國撤軍,藏南仍屬印度控制,但中印自此交惡,尼赫魯隨後兩年也中風去世了。

評價[编辑]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領導者》一書中這樣評價尼赫魯:「才華出眾,目空一切,貴族氣息重,高傲自負」,「有時還咄咄逼人,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尼赫魯具有貴族風度。他的英語,無論是書面的還是口語,也都是無可挑剔的、嚴謹的」。

人名翻譯[编辑]
由於尼赫鲁英文名「Nehru」中的h不发音,似应译作“尼鲁”;然而基於尼赫魯的國籍與身分,應按照原本印地语發音[ˈneːɦru](h是发音的),故譯為「尼赫魯」。

参见[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Nehru." Random House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2020.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5 March 2016.
 
藏南,即西藏南部。可能指不同的地理区域:

 
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印地語:इन्दिरा प्रियदर्शिनी गान्धी,英語: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分別擔任兩屆印度总理,在最後任期期間遇刺身亡。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近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的方針而令其政績蒙上陰影。其領導印度期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後人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目录
生平[编辑]
早期生涯[编辑]
尼赫魯家族的祖先是來自查谟-克什米尔邦德里婆罗门家族。英迪拉的祖父摩迪拉·尼赫魯北方邦安拉阿巴德的一名訟務律師,也是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前甘地時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曾擔任主席一職,亦是著名的《尼赫魯報告》的作者。該報告規劃了有關印度未來的政府體制,以對抗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至於英迪拉的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以及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英迪拉是他與妻子卡瑪拉所生的。在英迪拉出生的那段時期,尼赫魯開始與聖雄甘地聯手推動印度獨立運動。
英迪拉和她的母親一直都疏遠尼赫魯家族,所以她從小就只能從多病的母親身上獲得關愛,而她祖父和父親的政治身份亦令她難以與同輩的人親近,故此英迪拉亦培養出堅強、獨立自主的個性。
英迪拉12歲時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創立“猴子隊”(名字源自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傳說中毗湿奴的一个化身罗摩在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时,得到一群猴子的帮助,英迪拉認為他們就有如這班猴子),為國大黨擔任参加游行集会、散发宣传品等工作。另外,尼赫魯因從事獨立運動的關係,房子經常有警察嚴密看守,傳聞指英迪拉常替父親帶出一些重要文件,以轉交其他獨立運動人士。
1936年,她的母親卡瑪拉與病魔掙扎多年後,終因肺结核去世,當時英迪拉只有19歲。在她的童年時期中,並未曾享受過一段穩定的家庭生活,這對她日後的性格發展亦有很大影響。其後,英迪拉进入印度、欧洲和英国的著名學府读书,如桑蒂尼盖登(又名「寂鄉」)、牛津大学薩默維爾學院等,但因成績不佳最終都未能獲得学位。在她旅居欧洲大陆和英國的時候,她邂逅了費羅茲·甘地,她們並於1942年結婚並改名為英迪拉·甘地。當時正值獨立運動最后爆发“退出印度运动”的前夕。英迪拉與她的夫婿就因參與獨立運動而被逮捕入獄數個月。1944年,英迪拉誕下拉吉夫·甘地,兩年後又誕下山齊·甘地
1947年的印度獨立與分裂的過程中,英迪拉為數以百萬計的巴基斯坦難民組建難民營、以及為病人提供藥物資助。這是她首次於公共事務上出力,亦是她未來踏足政壇的一次寶貴經驗。
婚姻[编辑]
印度獨立後,由於費羅茲的記者和保險員工作關係,需回到安拉阿巴德工作。所以英迪拉夫婦二人之後又返回當地居住。他們的婚姻在最初的時候相當美滿,但隨著英迪拉帶著兩名兒子遷居德里,去協助她那剛當選首任總理而面臨重大壓力的父親後,這段關係開始惡化。英迪拉成了她父親的私人助理及看護,並經常為父親分憂。隨着這樣的聚少離多,夫婦二人的暫別似乎逐漸演變成婚變。
在1952年,印度舉行第一次大選,英迪拉分別管理尼赫魯家族以及她丈夫費羅茲這兩個竞选陣營。當時費羅茲並沒有詢問他岳父尼赫魯的意見就自行參選。最後他成功當選遷回德里,但他卻選擇在德里另外找一間房子居住而沒有與妻子同住。費羅茲當選議員後不久就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名聲和地位,最主要是他揭發了一些國家保險業的醜聞,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反政府貪污的戰士形象。這一事件亦令到財政大臣、亦是他岳父尼赫魯的助手下台。
在這一連串事件之後,費羅茲和英迪拉分开了。不久,費羅茲更有了婚外情。但是,在1957年印度大選後不久,費羅茲心臟病發作需入院治療,這一事件卻戲劇性地挽救了夫婦二人瀕臨破裂的婚姻。英迪拉悉心照料患病的丈夫,令她和費羅茲以及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拉近了。但好景不长,1960年9月8日英迪拉正在国外陪伴父親出國訪問之際,費羅茲終於因病過世。
執政[编辑]

英迪拉幼年與聖雄甘地的合照
1959年至1960年間,英迪拉參加國大黨主席的競選並成功當選,並同時兼任其父親的幕僚長。由於其父尼赫魯極力反對用人唯親,英迪拉未參加1962年國大黨主席位置的競選。
1964年5月,尼赫魯逝世,英迪拉在新總理夏斯特里力勸之下決定參與競選進入政府機關,並立即被委任為資訊廣播大臣。其後不久,印度南方爆發了反印地語騷動,當時官方正打算通過印地語作為國家官方語言,但在南方的一些地區根本並不使用印地語,在不滿情緒下,當地人民爆發了騷動。事件發生後,英迪拉趕往馬德拉斯(現稱金奈)處理。在那裏,為自己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雖然夏斯特里在初時頗為照顧英迪拉,但事實上英迪拉又是他最重大的政敵之一,故此二人開始產生矛盾。
1965年印巴戰爭開始,英迪拉卻選擇往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度假。當時巴基斯坦部隊正集結於相當接近的位置,有不少人都勸她改往查谟德里等較為安全的地方,但英迪拉卻堅持己見。她重整了當地政府並邀請傳媒到訪,務求令國家民眾消除疑慮。當時的大眾就形容英迪拉为“一群妇人内阁中唯一的男子汉”。1966年1月,夏斯特里在蘇聯塔什干巴基斯坦簽署和議之後數小時突然去世,他的死因至今依然是一件懸案。
當夏斯特里的死訊傳到印度首都後,一場激烈的繼承權爭奪戰就正式展開了。其中之一名熱門繼承人是莫拉尔吉·德賽,早於首任總理尼赫魯去世時,他就有意坐上總理之位,可惜敗於夏斯特里手下。另外一位就是已宣誓為代總理的南達,他亦曾在尼赫魯死後曾代任總理。英迪拉則靜觀其變,看來並無意爭奪政權。正當德賽和南達爭得火熱、互數不是之際,人們的眼光開始轉移到英迪拉這位前總理的女兒身上。當時的國大黨主席卡馬拉奇認為英迪拉在全國都享有盛名,且又是尼赫魯的女兒,故推選其出戰總理一職,並獲得十個邦的首席部長所支持。故此,英迪拉宣佈參選,並於議會兩院中獲得355票,超過德賽所得的169票逾倍,成功當選印度第三任總理(另外前有二任代總理)。
第三次印巴戰爭、核子防衛與綠色革命[编辑]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與英迪拉·甘地
早於1947年印度宣佈獨立之始,印度與巴基斯坦已經就國土、政治等問題不斷發生衝突,更於1947年和1965年分別發生了兩次印巴戰爭,死傷無數。
时巴基斯坦本身被印度领土分割為不相连的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當時大部分政府官員、軍隊等都是西巴基斯坦人,引起了不少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的不滿。1966年,东巴基斯坦成立了人民聯盟要求實行聯邦制,令東巴能得到自治權利以及經濟獨立。在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選中,人民聯盟獲得大勝,並於翌年與總統會談要求自治但遭到拒絕。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總統葉希亞頒布了軍事管制條例,將人民聯盟的骨幹成員逮捕,引起東巴基斯坦人的強烈反對。由於大批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湧入印度國境避難,印度遂以此為契機通過了協助東巴基斯坦分離分子的決議,於1971年4月開始對西巴展開零散的攻擊,並於同年11月21日展開大規模進攻。12月16日印度軍隊戰勝了駐守東巴基斯坦的守軍,身為總理的英迪拉宣佈於翌日停火,第三次印巴戰爭隨之結束。及後,東巴基斯坦在印度協助下獨立,成為現時的孟加拉國
1971年的戰事中,美國曾派遣第七艦隊孟加拉灣戒備,並警告印度不要利用東巴基斯坦的種族屠殺為藉口,而對西巴基斯坦、以及有主權爭議的喀什米爾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攻擊。美國的這種行徑令印度与其的關係更加疏远,有見及此,英迪拉開始加速制定一系列新的國防以及外交方針。印度和蘇聯在之前已簽訂友好與合作條約,亦令印度在這次戰事中獲得更多政治以及軍事上的支援,從而在這次戰事中獲勝。
战后英迪拉邀請新任的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布托西姆拉作一星期的會談。在談判幾乎破裂之際,印巴雙方突然簽署了西姆拉協定,列明喀什米爾地區的主權爭拗應以談判和平解決。和约被印度舆论猛烈批評,認為她應該利用手上的93,000名巴基斯坦戰俘作为筹码,以取回喀什米爾的土地。但這項條約确实減低印巴雙方在不久將來會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從而亦避免了联合国或其他国家干涉事件。在不抵觸一些敏感問題的前提下,英迪拉允許印巴貿易正常化,但很多其他往来则仍凍結。
由於英迪拉感到中国核武器發展對印度構成威脅,及认为两个超级大国并无意促成印度的稳定,故加速了本国的核發展。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賈斯坦邦博克拉進行一次不公開的核試,是次核試的非官方代號為“微笑的佛祖”。雖然這次核試是被形容為以和平為目的,但毫無疑問地印度在當時已成為新晉的核國家。這次舉動亦導致了日後巴基斯坦的核發展。
經過1960年代的農業改革以及政府的資助下,印度由長期糧食短缺轉變為糧食出口國,亦令商業作物更多元化,這次改革亦被稱為“綠色革命”。与此同时,被称为“白色革命”的向学童提供牛奶的计划也有效地解决了营养不良问题。印度的政策也带来了工业的发展。
總理時期的個人生活[编辑]
英迪拉的英雌形象一直深入民心,但同時她的性格也和父親一样不太喜歡與人接觸。這多數是因為她童年的動盪生活影響,雖然她對她的父親和家族充滿自豪,但她卻難以发展出一个普通人應有的社交生活。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左右,她曾經和一個紐約記者多洛菲·諾文通过通信而相熟,但由於政治立場問題而中斷了聯絡。所以除了政坛盟友外,她没有私下的知己。她的孩子們都在英國唸書,不過都沒有取得學位。
她最疼愛她的小兒子山齊。不少史學家認為山齊利用了她对自己感情上的依赖。可能因為山齊有其父親費羅茲的影子,而且英迪拉觉得山齊因為父親之死而不滿她,英迪拉所以竭力去取悅他。當時拉吉夫已經長大亦沒有政治束縛,故此英迪拉的母愛幾乎都傾注於年少的山齊身上。结果卻演變成后来英迪拉对山齊政治上的過分支持,而背弃了民主,腐败以及滥用权力。拉吉夫曾说他永远不会原谅弟弟对母亲1977年大选失利之后的所作所为。
緊急狀態[编辑]
英迪拉政府在1971年大選獲勝後開始面臨重大考驗。官僚主義貪腐都令國家的經濟和管理出現危機。綠色革命雖令印度低下層人士的生活獲得一點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和幅度並不足以應付巨大的失業率。另外政府又與山齊·甘地的馬魯迪公司簽訂合約授權他們去生產首批本地生產的車輛,但这家公司一辆车也没能生产出来。
英迪拉亦被指為獨裁統治。她曾運用其在國會的多数席位修改宪法、以及削減各邦在聯邦系統下所被賦予的能力。議會曾多次指責敵對黨系所管理的邦份為“無法治及混亂”,並强制执行“總統規條”,以奪回這些邦的控制權。另一方面,某些官員又對英迪拉過度扶持山齊·甘地而表示不滿。不少過去的著名自由運動人士如賈耶·拿蘭恩(Jaya Prakash Narayan)等都站出來發表言論對抗英迪拉政府。
另外,英迪拉的政敵亦宣稱英迪拉在1971年的大選中舞弊。1975年6月,阿拉哈巴德的印度最高法院發現她在大選期間派一个公務員在自己的競選陣營裏服务。从技术角度来讲,該次選舉應該作廢。所以法院裁定她要退位並在未来六年中禁止參加選舉。
縱然當時的議會被認為是於黑幕之下運作,但卻这次是首次有法院對貪污下達了裁判。英迪拉固然提出上訴,但她的政敵卻咄咄逼人要求她辭職。他們在全國發起示威,示威後期演變成騷亂。人民黨則勸喻警方如果被要求開槍鎮壓時不要执行。公眾的不满、艱難的經濟環境、以及反应迟钝的政府令印度的时局愈演愈烈。其後,一場巨大的集会包围了議會和英迪拉的居所,要求她下台。
英迪拉隨即要求總統艾哈迈德頒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艾哈迈德是一位屬於保守派的政治人物,亦是英迪拉的忠誠夥伴,他曾經在邊境邦份擔任地方政府首席官員,並協助推行將數以百萬計的孟加拉人遷徙到印度的政策。由於印度政治體制上總統處事需聽從獲選總理的勸告和提議,所以國家從而進入了緊急狀態。某些愛國人士都認為這對政治夥伴是政治上的魔鬼。在確保了國家緊急狀態的實行後,英迪拉下令警察和軍隊鎮壓示威和騷亂,並下令逮捕敵對政權的領導層,而這些被逮捕的人士當中,有很多都是在獨立前曾反抗英國而下獄的鬥士。在所有印刷媒體在被資訊廣播大臣所控制的情況下,警察從而亦獲得了無限的權力和撥款。大選則被無限期延後,所有非執政黨控制下的地方政府都被解散。
總理亦在未經過國會的詳細討論的情況下,推行了一系列的增加賦稅和政制修改的政策。英迪拉曾經嘗試去動議修改國家法律,務求在國家緊急狀態被解除後,她能免於被政治起訴。英迪拉又要求總統頒佈“特別法”,讓她能不經國會去執行法令。資訊廣播大臣因德尔·库马尔·古杰拉尔(Inder Kumar Gujral)因不滿在政務上受到英迪拉和山齊的過份制肘而辭職(古積拉爾其後在1997年亦成了印度總理)。除這些極少數例子外,幾乎所有人都默默遵從著英迪拉和山齊的管治方式。
英迪拉的緊急狀態政策維持了19個月。在這段時間裡,國家在經濟上有了显著的進展。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暴亂都得到平息,政府的效率也提高了。縱然貪污情況依然存在,但一些熱心的政府官員則協助減免了一些稅項。在英迪拉的20點計劃中,農業和工業的生產量得到了提升,令印度的財政狀況可以立足於國際社會上。但另一方面,不少政治人士被逮捕下獄。期間,山齊强制清除在德里的贫民窟,令數十萬計的人民流离失所,数千人被殺。
1977年,英迪拉倡議印度再舉行大選,由於英迪拉的受歡迎程度大減,結果遭受慘敗,而她亦出乎意料地被迫下台。鄉村男性被強迫絕育 (forcing men in villages to undergo sterilization)[1],1983年9月正因為這個原因,她获联合国颁发“人口奖”,钱信忠也同时获颁发。[2][3][4]
下台、被捕與二度執政[编辑]
1977年大選中人民黨獲得大勝,而英迪拉的長期政敵德賽則成功登上總理寶座。國大黨亦因而分裂,英迪拉派在國會的影響力被降低。人民黨的元老查蘭·辛格則下令逮捕英迪拉和山齊。但是,英迪拉的被捕和被長期審訊,卻令她在公眾建立了一個被政府逼害的無助女人的形象,反而幫助了她的政治重生。
由於人民依然面對著艱難的生活,故此開始對執政的人民黨不滿。而同時英迪拉則發表公開講話,為國家在緊急狀態時所犯下的錯誤道歉,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1979年6月,因未能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德賽宣佈辭職並由查蘭·辛格接上總理之位。
辛格嘗試組織一個由人民黨主導的政府,但並得不到很大的支持。故此,辛格提出與英迪拉派的國大黨合作,但卻引起了黨內某些人士的不滿。不久之後,當時的總統雷迪下令解散國會重選,而英迪拉則在當時撤回她對辛格的協助。重選後,英迪拉獲得大勝得以重新坐上總理之寶座。
遇刺[编辑]
在英迪拉統治的早期,錫克教徒一直在爭取更大的權益和認同。他們在旁遮普邦佔有多數地位,亦建有著名錫克教廟宇金廟。在1984年大選前幾年,不斷有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的衝突事件發生。當時,佔全國大多數人口的印度教徒希望政府保障他們的安全,而英迪拉派國大黨為了在大選前樹立起自己的形象。1984年6月3日,促使英迪拉下令印度陸軍攻入金廟(藍星行動),這次事件中有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而傷亡者和被捕者都以錫克人為主;這次軍事行動被錫克教人認為是政府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錫克人的屠殺,所以某些錫克極端分子便揚言要殺死英迪拉報復。當時,總理府的安全顧問曾提議英迪拉撤走在她身邊的錫克教人士,但英迪拉為免印度教和錫克教雙方矛盾加劇而婉拒。無奈地,這事亦為她的死亡種下了禍根。
1984年10月31日早上,英迪拉在總理府被兩個她的錫克教保鏢開槍刺殺身亡,享年67歲。在她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出後,全國掀起了反錫克教徒的暴動,不少錫克教徒在這場暴動中被殺死或無家可歸。英迪拉於1984年11月3日下葬,結束了她對印度長達16年的統治。
家族[编辑]
參見:尼赫鲁-甘地家族
拉吉夫·甘地在1981年2月步入政壇,並於其母死後擔任印度總理,但於1991年5月卻和他母親一樣被暗殺,不過這一次他是被斯里蘭卡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簡稱泰米爾猛虎)所暗殺。而拉吉夫的遺孀、意大利裔的索尼亚·甘地帶領國大黨於2004年大選中獲得空前勝利,她本可成為第一位外國出生的印度總理,但她最後選擇不出任此職位。
雖然索尼亞婉拒了擔任總理的機會,但她依然保留對議會和黨的控制權。另外,身為錫克教徒的時任總理曼莫汉·辛格本身亦很尊重尼赫魯-甘地家族。另外,拉吉夫的孩子拉赫·甘地普里揚卡·甘地亦步入政壇。另一方面,山齊·甘地的遺孀瑪尼卡·甘地的兒子瓦倫·甘地亦活躍於政壇,是在野黨印度人民党的成員。
雖然這個家族叫做尼赫魯-甘地家族,但和聖雄甘地並無血親關係,不過這兩個家族私交甚篤則是事實。[來源請求]
評價[编辑]
著名意大利記者法拉奇對英迪拉有著以下的描寫:“她的相貌很動人,她有一對淡啡色而又略帶哀傷的美麗眼睛,臉上總是掛著一絲奇妙、高深莫測卻又能引起人們好奇的微笑。”短短幾句話,卻表露出英迪拉內心表現出來的性格。
不過,在政績方面,外界對英迪拉·甘地的評價褒貶不一,既有贊揚她的政績和對印度的建樹,亦有人不滿其強硬政治手段和蓄意栽培她的兒子成為接班人。縱然如此,英迪拉·甘地依然是印度一代傳奇人物。
英迪拉在遇刺前不久曾經發表過以下的言論:“我一生人都用來為人民服務。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每一滴血都會用來哺育印度,讓她變得更加強大。”而事實上,隨著時日的變遷,不少印度人民都懷念這位硬朗的“印度鐵娘子”,甚至有人稱她為“印度國母”。
參考資源[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英迪拉·甘地
印度总理
1966-1977(第一次)
繼任:
摩拉扎·德賽
前任:
查蘭·辛格
印度总理
1980-1984(第二次)
繼任:
拉吉夫·甘地
[显示]
冷戰相关人物
  1. ^ Nossiter, Bernard D.; Times,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Population Prizes from U.n. Assailed. 1983-07-24 –通过NYTimes.com.
  2. ^ Qian, X. [Speech by Dr. Qian Xinzhong, Minister-in-charge of the State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and Laureate of 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Award, at 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Award presentation ceremony (30 September 1983)]. Ren Kou Yan Jiu = Renkou Yanjiu. 1983-11-29, (6): 1. PMID 12159402 –通过PubMed.
  3. ^ Nagata, UN Photo/Yutaka.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Award Ceremony of 1983. United Nations Photo. 1983-09-30.
  4. ^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Award to Indira Gandhi and Qian Xinzhong. [2019-01-24].
分类
 
拉胡爾·甘地英文:Rahul Gandhi,1970年6月19日-)是一個印度政治人物、曾任印度國民大會黨主席、副主席和總書記,尼赫鲁-甘地家族的一分子。尼赫魯-甘地家族和印度國父甘地並無血親關係。他是現任印度國會議員,代表印度北方邦阿梅蒂(Amethi)鎮[1] 。他是前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和國民大會黨主席索尼婭·甘地之子;普里揚卡·甘地

拉胡爾·甘地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大部分時間都遠離公共領域。他在新德里和德拉敦接受了初等教育,但出於安全考慮,後來又接受了自學。之後他以化名進入羅林斯學院,只有少數特定的人知道他的身份。在羅林斯學院和劍橋大學獲得國際關係與發展研究學位後,他在孟買成立了技術外包公司。

拉胡爾·甘地於2004年參政,並成功參加了在他父親曾任職的阿美蒂舉行的大選;他在2009年和2014年再次從選區中獲勝。在國會呼籲他更多地參與政黨政治的情況下,甘地於2013年當選為國會副主席。拉胡爾·甘地在2014年印度大選中領導了INC的競選活動;該黨的選舉結果是有史以來最不成功的一次,僅贏得44個席位,而2009年大選之前有206個席位。

目录
早年生活[编辑]
拉胡爾·甘地14歲時,祖母英迪拉·甘地被行刺身亡;21歲時,父親拉吉夫·甘地被行刺身亡。

畢業後,拉胡爾·甘地在倫敦的管理諮詢公司工作。2002年,他是總部位於孟買的技術外包公司的董事之一。

政治生涯[编辑]
2009年印度選舉[编辑]
2009年的選舉中,拉胡爾·甘地以370,000票的優勢擊敗了他的對手,從而保留了席位。拉胡爾·甘地因在北方邦國會的表現而獲得讚譽,在那裡他們贏得了總共80個席位中的21個。他在六週內在全國125場集會上演講。全國大選偏離了民意預測,並對現任政府投了贊成票。

2011年5月,拉胡爾·甘地在北方邦被捕,此前他出面支持鼓動農民,要求他們為公路項目獲得的土地獲得更多賠償。拉胡爾·甘地被帶離抗議現場,隨後被保釋,並在德里邊境下車。

2012年議會選舉[编辑]
2014年印度選舉[编辑]

主条目:2014年印度大选
2014年,拉胡爾·甘地率领印度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党魁纳伦德拉·莫迪参与竞选2014年印度人民院席位,但印度国大党赢得的议员席位数量远低于印度人民党,无法继续执政。

大選後[编辑]
2015年,他稱現任政府為“西服政府”,指莫迪與奧巴馬會晤時穿著的服裝。此外,他使用了“好時代的政府”(莫迪的競選口號),並提到他“使這個國家失敗了”。

2019年印度選舉[编辑]
主条目:2019年印度大选
2019年5月,拉胡爾·甘地再次捲土重來挑戰纳伦德拉·莫迪總理連任,但未能成功,甚至拉胡爾·甘地本人在北方邦阿梅蒂鎮選區不敵斯姆里提·艾拉尼,輸掉甘地家族在該選區持有40年的議員席位,不過拉胡爾·甘地在他的第二選區瓦拉納德獲勝[2]。由於大選慘敗,他於7月辭去黨主席[3]

甘地以創造了「Chowkidar Chor Hai」的口號,以嘲諷納倫德拉·莫迪。該口號的目的是針對莫迪,他在授予陣風戰鬥機合同時涉嫌違規行為。該案件由印度最高法院審理,在仔細審查所有證據之後,高級法院駁回了該案。

拉胡爾·甘地領導了印度人民黨的競選。在他的領導下,該黨的席位從2014年的543個中的44個增加到2019年的542個中的52個。投票率也從2019年的19.3%提高到19.5%。

政治觀點[编辑]
國家安全[编辑]
2010年12月,在維基解密泄露美國外交電報事件期間,維基解密泄露了2009年8月3日的電報,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於2009年7月20日與當時的AICC秘書長拉胡爾·甘地舉行了午餐會。美國駐印度大使蒂莫西·羅默參加了午宴。在與羅默的“坦率對話”中,辛格說,他認為印度教極端分子對本國的威脅要大於穆斯林極端分子。拉胡爾·甘地特別提到了巴拉蒂亞·賈納塔等在黨內兩極化的人物。拉胡爾·甘地也在回應大使對伊斯蘭激進組織在該地區的活動的詢問時說,有證據表明印度本土穆斯林人口中的某些人對該組織有所支持。對此,國大黨強烈批評了拉胡爾·甘地的言論。

2020年4月,拉胡爾·甘地表示要限制中資投資印度企業。

扶貧[编辑]
拉胡爾·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的一次集會上說:“貧窮只是一種精神狀態。這並不意味著食物,金錢或物質的稀缺。如果一個人有自信,那麼一個人就能戰勝貧困。”“精神狀態”一詞引起了印度人民黨北方邦發言人維杰·巴哈杜爾·帕塔克的批評,認為他嘲笑窮人,而且過於奇妙深刻。Oneindia新聞評論道,他使“經濟學無關緊要”。

女性權利[编辑]
拉胡爾·甘地支持《婦女保留法案》,該法案將允許所有州立法議會的席位保留33%的女性席位。

LGBT權利[编辑]
拉胡爾·甘地支持廢除《印度刑法》第377條和將同性戀定為非刑事犯罪。

個人生活
 
带你看汛期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如何发挥








Play Video
它是迄今人类治水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奇迹之一;它是象征当代中国实力的“大国重器”,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目前,长江进入主汛期,三峡枢纽今年首次泄洪,以调整水库水位,迎接下一轮洪水到来。观三峡工程,看防洪、泄洪有何玄机?
 
外交部:中印两军于6月30日举行第三轮军长级会谈
2020年07月01日

中新网7月1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7月1日指出,中印两军于6月30日举行了第三轮军长级会谈。双方继续推动落实前两轮军长级会谈达成的共识,就一线部队采取有效措施脱离接触、缓解边境局势取得积极进展。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
在7月1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之后,有记者问及:据报道,中印高级军事指挥官6月30日在楚舒勒举行会谈。你能否证实并介绍会谈情况?
赵立坚表示,中印两军于6月30日举行了第三轮军长级会谈。双方继续推动落实前两轮军长级会谈达成的共识,就一线部队采取有效措施脱离接触、缓解边境局势取得积极进展。中方对此表示欢迎。希望印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双方达成的共识,继续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推动边境地区局势缓和降温。
【编辑:罗攀】
 
连胜文提醒陈菊:若不坦白,举头三尺有神明
2020-07-01 08:51
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提名蔡办前秘书长陈菊担任“监察院长”引发争议,中国国民党智库副董事长连胜文在脸书发文批评,他对于陈菊只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何民进党包含陈菊在高雄执政20年,结果高雄2米高的下水道,居然可以累积了190厘米的污泥及秽物,整个堵塞住?难道过去高雄每年用在清淤及治水、防登革热的钱都白花了吗?

连胜文

连胜文说,要做“监察院长”的人,不要以为老百姓都不会对过去的这些烂事有所怀疑,因为国民党在高雄执政的一年半与陈菊时代对比,有太大的改善,所以陈女士最好是坦白从宽,以免最后就算靠着民进党多数暴力坐上了这个位置,还要每天担心举头三尺有神明!



以下是连胜文脸书全文:
在国民党“立委”占领“立法院”,最后被民进党暴力拖出来后,陈菊是否适任“监察院长”的问题,终于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而我个人对于陈菊只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何民进党包含陈菊在高雄执政20年,结果高雄2米高的下水道,居然可以累积了190厘米的污泥及秽物,整个堵塞住?难道过去高雄每年用在清淤及治水、防登革热的钱都白花了吗?
如果有一天高雄的下水道突然变得有生命,我相信它讲的第一句话一定是“I can't breathe!”“ 我无法呼吸!”充满了要窒息的痛苦与无奈!
而高雄的代理市长,不知道是说漏嘴还是根本在帮陈其迈反辅选,他向外界承认清淤是市政府每年的例行工作,换句话说,高雄市政府过去在陈菊任内,每年都有编列相关预算,若再加上“中央政府”至少千亿以上新台币用在南部治水、清淤及防治登革热的钱,绝对是天文数字!那下水道中怎么还会累积这么多的污秽物?难怪过去陈菊任内,高雄常发生淹水及登革热!这么多预算及工程款是给谁标走了?钱都已经付了,有裙带关系的人都赚饱了,结果倒霉的却是高雄市民!
我刚到国民党智库时,曾经看过有关高雄的民意调查,发现高雄市民对于国民党市政团队,有关清淤及防治登革热的表现满意度非常高!下水道干净了,自然病蚊孳生的环境就改善了,下大雨后水退的也才会快!到目前为止,高雄登革热本土案例为0,前一阵子下大雨也没有造成任何重大灾害!
要做“监察院长”的人,不要以为老百姓都不会对过去的这些烂事有所怀疑,因为国民党在高雄执政的一年半与陈菊时代对比,有太大的改善,所以陈女士最好是坦白从宽,以免最后就算靠着民进党多数暴力坐上了这个位置,还要每天担心举头三尺有神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