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福音

警醒!祷告!意大利地震之后,佛教大国缅甸多地突发大地震!
2016-08-27 耶稣基督团契
缅甸全国多地突发大地震【视频】





【缅甸中文网讯】8月24日18时34分,在缅甸中部城市密铁拉以西一百三十多公里附近(北纬21.00度,东经94.67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90千米。






缅甸曼德勒、内比都、仰光、卑谬、蒙育瓦等主要城市有较强震感,此外,我国上部、中部、伊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民众也都有感觉到震感。



受地震影响,蒲甘梯洛敏洛佛塔、罗嘎南达佛塔、阿南达佛塔、单班酿佛塔、德玛严基佛塔、股彪涅佛塔、隋嘞杜佛塔、谢德娜佛塔等多个知名佛塔受损,其中部分佛塔的塔尖掉落。直至发稿前,据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至少有11座佛塔受损。






此外,若开邦谬杭镇耶德娜曼昂佛塔(该佛塔属于谬杭镇 5座知名佛塔之一)、内比都民族议会建筑、弥蓬与实兑镇上的部分建筑以及受震地区的多间民房也均出现损毁情况,但暂无人员伤亡消息。


根据2014 年缅甸国家人口普查中,正式调查到的人口有50279900名,其中,87.9%的人口信奉佛教,只有6.3%的信奉基督教。可见,缅甸是一个佛教大国,在这次在地震中有200余座佛塔受损严重。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申命记 5:7~10)


主的日子近了,近在眼前!求神让我们自己更加地警醒,也要多多祷告!求神更多地拣选缅甸人民,求神帮助缅甸及东南亚和我们偏远地区的宣教事工。弟兄姊妹一起为更多灵魂得救献上祷告!
 
【震撼见证】极度震撼:非洲莫桑比克复兴实况只因:为这个人停下来/爱的使徒海蒂·贝克
2016-08-28 摘自爱修园

【震撼见证】极度震撼:非洲莫桑比克复兴实况只因:为这个人停下来/爱的使徒海蒂·贝克




简介:Heidi Baker海蒂贝克是一个被神差派到非洲的女使徒,也是末世教会的先锋者!当我听到她用生命作见证来传讲神的话,并且将她所传讲的道活出来时,我才终于了解圣经上说的道成肉身是怎么回事!她的生命见证了一个爱慕耶稣的人,在被神的爱完全改变到极端的程度时,能带来怎样突破的膏抹,甚至连天地都为之震动!



视频1:非洲莫桑比克复兴实况只因:为这个人停下来

http://mp.iask.ca/s?__biz=MzA4MDkzM...824ccce83780103a57c3f&scene=0#wechat_redirect



视频2:被爱激励




Heidi Baker原本来自加州富裕的环境,16岁时,放弃挚爱的芭蕾舞,被神呼召前往亚洲、非洲与英国传福音。嫁给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第三代宣教士Rolland Baker后,曾在20来岁时在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各地举办上万人的布道会,一个晚上有上千人信主。她并且在10年内拿到系统神学的博士!


正当事工如日中天时,神对她的心说话,告诉她,你根本就不了解什么叫国度!停下你的事工,到穷人那里去!她与先生Ralland遂搬去香港最糟糕的贫民窟,与吸毒的、妓女等、最低阶层的人,生活在一起,每天花长时间呆在神的隐密处,学习敬拜祷告、爱慕耶稣!并且开始一对一传福音!


35岁时,神要她停下在穷人间的工作,去服事儿童!她与先生Ralland到了非洲莫桑比克,每天住在垃圾堆中,从爱一个垂死的孩子开始他们的事工!她每天花长时间亲近主,被神的爱充满到一个地步,她闻不到垃圾堆令人作呕的味道,只是将神的爱转为对这个破碎、垂死的世代的怜悯!


活在神超自然爱的荣耀领域中,即使暴徒冲进他们的家,即使每天枪林弹雨,她说,因为每天在爱慕耶稣中,被神改变到一个地步,她的老我已经死了,所以也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因为在爱里没有惧怕!既然已经死了,也就不会再怕死了!


在异象中,主耶稣向她显现,让她看到成千的孩子的脸。主耶稣从自己的肋旁,拔出一块肉给她,将自己的一杯血给她,在异象中,主耶稣的肉在她手中变成新鲜的面包,不断的增长,喂饱成千上万的孩子!主说,因为我的死,使你永远都会足足有余!自从遇见这位丰盛的主,她就再也没担心过财物,也不向西方世界募款!她真实活在五饼二鱼、瞎眼看见,瘸腿能行走的领域中!


几年前,神开始呼召她建立教会,并且告诉她,你要为我建立上百间教会!神荣耀的呼召一临到,整个地狱起来攻击她与她的家人。她财务上最大的资助者(100万美金!)不再支持她,她的同工辞职离开,她与先生儿子都得了重病差点死掉!她花更多时间进入神的同在,来爱慕耶稣!结果在7年间建了6千间教会!每个人都来采访她,想要知道教会增长的秘诀!却不知道是从一次爱一个孩子开始!


然而,当你用神的爱来爱这个受伤、垂死的世界时,他们不见得都会用爱与感恩来回报的!第一次踏进垃圾堆时,一个孩子拿着划破的酒瓶要杀她。在牧师训练学校里,她观察这些学员,当服事人时,如果对方打了他一巴掌,看他怎么响应。如果他若无其事的继续服事,就通过了!如果打回去,就fail!有的学员告诉他,我要加入你的事工建立教会,她说,你最好先从学习爱一个孩子开始,他说,不,我是呼召做使徒的,我不做这个!她说,那么,你可能不大适合来服事!


几年后,神说,你要为我建立几千间教会,她不知道几千间教会怎么成就,但是,突然洪水来了,在人们的恐慌与绝望当中,教会就建立起来了!好不容易建立了8个基地后,神把她提到天上,要她去得Makua这族为业,这是一个信奉回教的民族!想到必须离开她挚爱的孩子,她的心都碎了!但在这么多年顺服神的过程中,她的字典里对神已经没有No这个字!


在回教徒的聚会当中,神要她呼召被鬼附的人到前面,结果24个人跑到前面,只说一句话,鬼就都出去了,结果1千个回教徒跑到前面要信耶稣!她在一个礼拜内带了5千个回教徒信主!借着爱慕耶稣,神爱的膏抹在她身上都快滴出脂油来,有时她要抱着一个人祷告20分钟,那人才从轮椅上站起来,有时,光是用爱来拥抱一个又瞎又聋的小女孩,她就因为眼睛开了而大声尖叫!2年内,在回教徒中,建了156间教会!起码20个人从死里复活!


因着一个完全顺服的器皿,神可以成就怎样的大事!整块土地都被翻转过来,成千上万的灵魂涌进神的国度!她说,我只是顺服神,一次爱一个孩子!在大聚会中,她说,我看到的不是群众,我只是看到一个需要得医治的孩子!她说真正的使徒其实是upside down,头要朝下,要谦卑,stay low,要降卑!要倒空自己,爱以致于死!她说,她想不出比殉道更好的死法,希望生命结束时是为主而死!


2005年10月,她差点死掉,神说,她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她要将下一代约书亚的世代呼召出来,使他们走进神命定的旨意当中!当她整个人的野心已经完全死了,再也没有自己时,神对她说,现在,你已经准备好要去对大群的会众讲道了!20岁时想做的事,对40岁的她来说是苦差事!1/3以上的时间都在环游世界开特会,但是她的生命却在对千千万万的人说话!


活在敞开的天堂之下是可能的,被神荣耀的重量完全摧毁改变是可能的,只做看见祂做的,只说听见祂说的是可能的。不靠讲章,而在祂的心意中用生命传讲是可能的!在地如在天的生活是可能的,活在神话语的实际当中也是可能的!因为祂的肉真是可以吃的,祂的血真是可以喝的!因为这殿末后的荣耀要比先前更大!Worthy is the Lamb!
 
人物 | 海蒂·贝克 鼓励着每一位基督徒! (Heidi Baker是一个被神差派到非洲的女使徒,也是末世教会的先锋者!)
2015-04-02 今日基督
来源:中宣会微信(微信号:chinaworldmission)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Heidi Baker是一个被神差派到非洲的女使徒,也是末世教会的先锋者!当我听到她用生命作见证来传讲神的话,并且将她所传讲的道活出来时,我才终于了解圣经上说的道成肉身是怎么回事!她的生命见证了一个爱慕耶稣的人,在被神的爱完全改变到极端的程度时,能带来怎样突破的膏抹,甚至连天地都为之震动!





Heidi Baker原本来自加州富裕的环境,16岁时,放弃挚爱的芭蕾舞,被神呼召前往亚洲、非洲与英国传福音。嫁给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第三代宣教士Rolland Baker后,曾在20来岁时在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各地举办上万人的布道会,一个晚上有上千人信主。她并且在10年内拿到系统神学的博士!


正当事工如日中天时,神对她的心说话,告诉她,你根本就不了解什么叫国度!停下你的事工,到穷人那里去!她与先生Ralland遂搬去香港最糟糕的贫民窟,与吸毒的、妓女等、最低阶层的人,生活在一起,每天花长时间呆在神的隐密处,学习敬拜祷告、爱慕耶稣!并且开始一对一传福音!


35岁时,神要她停下在穷人间的工作,去服事儿童!她与先生Ralland到了非洲莫桑比克,每天住在垃圾堆中,从爱一个垂死的孩子开始他们的事工!她每天花长时间亲近主,被神的爱充满到一个地步,她闻不到垃圾堆令人作呕的味道,只是将神的爱转为对这个破碎、垂死的世代的怜悯!


活在神超自然爱的荣耀领域中,即使暴徒冲进他们的家,即使每天枪林弹雨,她说,因为每天在爱慕耶稣中,被神改变到一个地步,她的老我已经死了,所以也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因为在爱里没有惧怕!既然已经死了,也就不会再怕死了!


在异象中,主耶稣向她显现,让她看到成千的孩子的脸。主耶稣从自己的肋旁,拔出一块肉给她,将自己的一杯血给她,在异象中,主耶稣的肉在她手中变成新鲜的面包,不断的增长,喂饱成千上万的孩子!主说,因为我的死,使你永远都会足足有余!自从遇见这位丰盛的主,她就再也没担心过财物,也不向西方世界募款!她真实活在五饼二鱼、瞎眼看见,瘸腿能行走的领域中!


几年前,神开始呼召她建立教会,并且告诉她,你要为我建立上百间教会!神荣耀的呼召一临到,整个地狱起来攻击她与她的家人。她财务上最大的资助者(100万美金!)不再支持她,她的同工辞职离开,她与先生儿子都得了重病差点死掉!她花更多时间进入神的同在,来爱慕耶稣!结果在7年间建了6千间教会!每个人都来采访她,想要知道教会增长的秘诀!却不知道是从一次爱一个孩子开始!


然而,当你用神的爱来爱这个受伤、垂死的世界时,他们不见得都会用爱与感恩来回报的!第一次踏进垃圾堆时,一个孩子拿着划破的酒瓶要杀她。在牧师训练学校里,她观察这些学员,当服事人时,如果对方打了他一巴掌,看他怎么响应。如果他若无其事的继续服事,就通过了!如果打回去,就fail!有的学员告诉他,我要加入你的事工建立教会,她说,你最好先从学习爱一个孩子开始,他说,不,我是呼召做使徒的,我不做这个!她说,那么,你可能不大适合来服事!


几年后,神说,你要为我建立几千间教会,她不知道几千间教会怎么成就,但是,突然洪水来了,在人们的恐慌与绝望当中,教会就建立起来了!好不容易建立了8个基地后,神把她提到天上,要她去得Makua这族为业,这是一个信奉回教的民族!想到必须离开她挚爱的孩子,她的心都碎了!但在这么多年顺服神的过程中,她的字典里对神已经没有No这个字!


在回教徒的聚会当中,神要她呼召被鬼附的人到前面,结果24个人跑到前面,只说一句话,鬼就都出去了,结果1千个回教徒跑到前面要信耶稣!她在一个礼拜内带了5千个回教徒信主!借着爱慕耶稣,神爱的膏抹在她身上都快滴出脂油来,有时她要抱着一个人祷告20分钟,那人才从轮椅上站起来,有时,光是用爱来拥抱一个又瞎又聋的小女孩,她就因为眼睛开了而大声尖叫!2年内,在回教徒中,建了156间教会!起码20个人从死里复活!


因着一个完全顺服的器皿,神可以成就怎样的大事!整块土地都被翻转过来,成千上万的灵魂涌进神的国度!她说,我只是顺服神,一次爱一个孩子!在大聚会中,她说,我看到的不是群众,我只是看到一个需要得医治的孩子!她说真正的使徒其实是upside down,头要朝下,要谦卑,stay low,要降卑!要倒空自己,爱以致于死!她说,她想不出比殉道更好的死法,希望生命结束时是为主而死!


2005年10月,她差点死掉,神说,她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她要将下一代约书亚的世代呼召出来,使他们走进神命定的旨意当中!当她整个人的野心已经完全死了,再也没有自己时,神对她说,现在,你已经准备好要去对大群的会众讲道了!20岁时想做的事,对40岁的她来说是苦差事!1/3以上的时间都在环游世界开特会,但是她的生命却在对千千万万的人说话!


活在敞开的天堂之下是可能的,被神荣耀的重量完全摧毁改变是可能的,只做看见祂做的,只说听见祂说的是可能的。不靠讲章,而在祂的心意中用生命传讲是可能的!在地如在天的生活是可能的,活在神话语的实际当中也是可能的!因为祂的肉真是可以吃的,祂的血真是可以喝的!因为这殿末后的荣耀要比先前更大!Worthy is the Lamb!
 
基督徒艺人吴建豪非洲服事经历神迹:瘸腿妇女站立起舞
2015-01-21 圣经学习
提示 点击上方 ↑ 圣经学习↑ 即可一键关注



台湾基督徒艺人、时尚舞王吴建豪在非洲南部服事显神迹。他在某村落表演时,一位没有手指与脚趾的瘸腿妇女竟然站立起来欢歌载舞,让众人赞美神的奇妙工作。

吴建豪日前在知名宣教组织Iris ministries的配合下在非洲南部投身公益活动,为当地的贫困儿童献爱心。吴建豪多次参与非洲服事,但此次的经历最让他刻骨铭心。

【右起:吴建豪、被医治的非洲妇女与神的使女Heidi Baker。】

据吴建豪脸书的消息,当他在某村落表演节目时,一位没有手指与脚趾的大麻风瘸腿妇女竟然站立起来与大家载歌载舞,众人见此场景非常惊讶。

“满有慈爱的上帝所作的奇妙工作真的是太令人惊讶了!”吴建豪在脸书上分享说。他还透露,Iris ministries正为站立行走的妇女建一个新家。

吴建豪还在脸书发表他与这位非洲妇女的合照。值得一提的是,神所重用的使女、Iris ministries创办人海蒂‧贝克(Heidi Baker)站在他们的左侧。另外,吴建豪头顶一个含"Christ"的帽子,表明自己的基督徒身份。

海蒂‧贝克与她的牧师夫婿在非洲建立上万所教会,又收养上一万多名孤儿。在他们的教会中神迹奇事不断,死人复活的见证就至少200例。神藉着他们使回教国家莫桑比克翻转,甚至影响了周边的12个非洲国家。

对吴建豪而言,能与充满圣灵同在的Iris ministries一起事奉,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这在某种程度表明他在非洲的服事从以往的慈善公益进入到更深的属灵层次。

2013年7月16日
 
多国近日又强震 ▏缅甸佛塔倒塌
2016-08-31 John 爱修园


4月16日,日本九州发生了7.3级的地震,日本2500年历史的"阿苏"神庙倒塌




有趣的是,7天之前的4月9日,在美国加州的洛杉矶的举行了「今日阿苏萨(Azusa)」的复兴祷告会,超过12万的基督徒和美国众牧者聚集祷告,盼望美国人民更多悔改、转向神。


美国阿苏撒街的复兴祷告会,隔了几天日本的阿苏神庙就在地震中倒塌。有一点属灵的含义。神兴起祂的百姓在这个世代透过祷告,让祂的手可以在地上施行祂的作为。 为日本祷告和守望!求主赐下悔改,赐下复兴在震后的日本。






雅5:17-18 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 他又祷告,天就降下雨来,地也生出土产。


这个世代的以利亚在哪里?这个世代的祷告勇士在哪里?就是你和我!


此外近日多国发生地震。除了日本外,4月13日21时55分,缅甸发生7.2级地震。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报道,北京时间4月17日7时58分,厄瓜多尔佩德纳莱斯地区发生7.8级强震,震源深度10千米。









近日多国又再次开启地震模式


8月19日 南乔治亚岛地区附近发生7.6级地震


8月21日 日本本州东岸远海发生6.2级地震


8月24日凌晨3点36分,意大利中部地区发生6.4级以上地震,目前地震已致至少37人死亡150人失踪,中部城镇阿马特里切半个城镇被毁。







8月24日 缅甸发生6.9级地震 有佛塔倒塌(北纬21.00度,东经94.67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90千米。缅甸中部城市曼德勒、内比都以及仰光震感强烈,古迹蒲甘出现佛塔倒塌情况,暂无人员伤亡消息。






耶稣早早就预言: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太24:7)


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他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这再一次的话,是指明被震动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 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 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 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来12:26-29)


彼前4:7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


家人,现在正是寻求神的时候,寻求神在这个世代心意的时候!祂有一个旨意,祂有一个伟大的复兴计划!警醒祷告!爱神爱人!


末世必有极大的震荡临到全地,无人能够逃脱。


天国越来越近了,悔改吧!



@凤凰网
 
考古 | 以色列发现第一世纪会堂
2016-08-24 A. LARRY ROSS 以色列计划
关注:✡以色列计划✡——以色列及犹太百科全书!

加利利Nahal Tavo自然保护区他泊山(Mount Tabor)附近Tel Rechesh发现会堂遗址,据悉该会堂废墟可追溯到第二圣殿时期(Second Temple Period),该时期以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毁灭为止。


加利利海加利利学院(Kinneret College)的加利利考古研究(Kinneret Institute for Galilean Archaeology)资深研究员莫蒂(MottiAviam)在声明中解释了在Tel Rechesh的挖掘发现有重要意义。“这是在加利利乡村地带发现的第一个会堂,这确认了我们在新约中的历史信息——耶稣在加利利的乡村传道,”莫蒂解释说,JNS报道称。


耶稣撒冷圣墓教堂上的十字架

以色列《国土报》(Haaretz)指出先前也发现七所第二圣殿时期的会堂,但Tel Rechesh的发现乃是首次在乡村而不是城市发现会堂。“铭文和历史资源显示那个时期的会堂是用于集会,学习和研读《律法书》,而并非是为敬拜。他们没有约柜或者定期的祷告聚会,”《国土报》称。“新约中提到会堂的一则信息称‘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传天国的福音’”。在YNet的采访中,莫蒂解释说为何在Tel Rechesh的发现“对基督徒而言尤其重要。”


“新约描述耶稣如何在迦百农和加利利的会堂传讲话语。”“在那个时期,耶稣还是犹太人,像许多拉比一样,需要遵守犹太人礼仪和要求,他在会堂讲道。耶稣在加利利会堂传讲话语后,基督教发展起来。”莫蒂接着说,希望“工作完成后,这个地方会成为一个犹太人和基督徒的旅游点”。


今年以色列也有许多可追溯到耶稣时期的重要发现,3月在耶路撒冷的一座孤儿院发现了第一世纪文物。其中一些可追溯到第二次圣殿时期,深埋在耶路撒冷施内勒尔管辖区(Schneller compound),这里曾经是一所孤儿院,后成为以色列陆军基地。19世纪80年代,施内勒尔管辖区是一所孤儿院,一战和二战期间被德国士兵占领,后来成为以色列国防部的基地。
 
今日头条 | 科学惊人的发现:灵魂的重量
2016-02-20 主内资讯


阅读本文之前,请先点击左上角的蓝色文字【主内资讯】,关注本平台,每天将有更好的主内资讯信息供应给您。





  人死的前后刹那间,体重减轻三十五公克,而且没有胖瘦之分。这些事实证实了灵魂是附于身体上他们相信灵魂的重量应该就是三十五克。


  人死亡的时候 真的会有灵魂离开肉体吗?


  1987年,一张疑似灵魂出壳的照片,在科学界引起一阵骚动与热烈讨论。


  这是墨西哥的一位心灵学家胡力安-马尔撒斯所公布的病人死亡前一刹那的照片,照片中,在病人死亡的瞬间,有一道白色的东西从身体内冲向上面。


  心灵学家解释说,这就是死者的"灵魂素粒子" 刚要离开死人的躯壳,这种初次出现的灵魂在心灵科学上称为"灵魂的正体" 一旦失去了它,人体便无法再生存了。


  灵魂学研究者把附着于人体的物质称做"灵魂素粒子",人死后,灵魂素粒子就会从人的体内跑出来 ,之后人体只剩下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这具躯壳随着时间的消逝,不久就会腐坏。


  真的有灵魂会在死前离开人体吗? 所谓的灵魂素粒子是物质吗? 又要如何证实呢?灵魂出壳的照片引起广泛讨论后,有一群由7个灵魂学权威的医师、心理学家、科学家组织的研究团体,制造了一套"灵魂测定器",以证实人死后是否真的有灵魂存在。


  他们认为,如果附着于人体的灵魂素粒子是物质,那么它就应该有一定的重量,当人死亡的同时,灵魂就会离开肉体,所以人在未死前的体重和死后的体重应该有所改变,这个改变的数字可能就是灵魂的重量。1996年秋天,这群灵魂学权威测试了一百位死者的体重变化,得到以下结论:


  当人类死亡的时候,水分和瓦斯会从人类的肉体释放出来,将这些因素扣除重量后重新计算人体死前与死后的重量,赫然发现前后相差三十五公克,而且没有胖瘦之分。因此他们认为,这些实验证实灵魂是附着于身体上,属于一种物质既然是物质就会有一定的重量,他们相信灵魂的重量应该就是三十五公克。


  他们进一步解释说,离开人体的灵魂素粒子通常如水中浮萍般,漂浮在空中,没有附着点,呈现微粒子状态。有时候,这些微粒子会集合成肉眼可看见的物体,这就是人们眼中的"幽灵" 有时候幽灵在拍照过程中会出现。


  现在的科技发展已能利用电脑和调查灵魂素粒子的性质来研究死后的世界,虽然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的阶段,但已经相当客观且科学化,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类可以完全掌握死后的世界。



  到底是多少克?
  “人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这就是灵魂的重量”
  电影21克的介绍是这样说的,“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他们说,在人死亡的瞬间,人失去21克的重量”。这部电影鉴证了灵魂重21克这个流行已久的说法。


  这是美国麻省的大夫,邓肯.麦克道高(Dr. Duncan MacDougall)于1907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在“鬼魂网”上有原文全篇。题目是“关于灵魂是物质的假说并用实验证明灵魂物质的存在”。作者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特殊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的秤上的床,试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在死亡的瞬间体重的变化。死亡的瞬间轻了部分就是因为死亡丢失的部分,作者称之为灵魂的重量。


  作者一共测量了6个人,4个结核病人,1名糖尿病昏迷的病人,另一个不明原因。21克的说法来自第一个病人,这是一个患结核病的垂死的男人,麦大夫选择这个病人的理由是,这个人死的时候基本上不动,因为这样才能保持秤的平衡,以便于准确测量。这个人死亡前共观察了3小时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的重量缓慢地下降,速度是每小时1安士(28.3495克),作者估计是因为体液的蒸发所致。然后作者把秤的平衡调到接近上限条,以期待死亡时候的下降,然后在死亡的瞬间,秤的指针快速下降到了秤的下限条,就再没有弹回来,这一瞬间重量下降了4分之3安士(3/4X28.3495=21.26克),这个著名的21克就诞生了。


  其后的5例测量都无法重复这个结果,第2例,因为没有办法确认具体的死亡时间,结果不能用。第3例,死亡的瞬间,重量下降了1.5安士,随后的几分钟,又下降了1安士。第4例,因为秤没有调节好,尽管人死的时候重量下降了8分之3到半安士,但这个结果也不能用。第5例,因为死亡来的太突然,尽管重量下降了8分之3安士,但这个结果因为秤的原因,也不能算数。第6例,也不能算,因为病人刚放到床上不到5分钟就死了,秤还没来得及调整。


  所以一共测量了6例,也只有第一例是作者比较满意的,有意思的是第3例,重量居然下降了2次,按照作者的推理,就是说死的时候灵魂先走一部分,剩下依依不舍的在10几分钟以后才不得不离开。随后的研究,作者集中精力研究狗,发现狗死的时候,重量没有任何变化,结论就是,狗是没有灵魂的。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几个方面,1)失误率太高,6例里有5例基本不能用,这样的失误率必须大量增加例数才能有统计学意义,但问题是以后的几乎100年里,没有人去重复这样的试验;2)既然考虑到体液的蒸发,就应该把这些蒸发的体液用一个罩子收集起来,把重量也算进去;3)作者说的死亡的精确时间并不可信,当时的条件,这个是很难确定的,4)他的精确的秤,太难调整,好象也不是那么精确。



  但这个已经足够了,其新闻价值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价值,纽约时报很快就有了报道,这样的研究很得当时宗教人士的喜爱。几年以后,纽约时报再次采访麦大夫,卖大夫说,在死亡的瞬间如果能抓拍一张X光片,肯定能给灵魂照个相片,因为X光照的是人的阴影,一直躲在骨头阴影后面的灵魂,在出鞘的时候肯定就暴露原形了。但遗憾的是,当时他那里还没有X光机,要到费城去才行,又过了几年,麦大夫的也失去了他的21克,给灵魂拍照的工作就成了千古遗憾。


  在麦大夫的文章里还提到,灵魂是比空气轻的物质,所以人死后,灵魂是向上飘的。按照他的理论推断,人的灵魂必定会悬浮在大气层中,密度和灵魂类似的地方,估计全球变暖,是大气里灵魂物质堆积的太多的缘故,因为百万年来,死的人也太多了,那么多的21克,大气层也吃不消了。这也说明因为灵魂太轻,总是向上飘,也是不可能转回到地上来投生的。


  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最近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项特殊的实验: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非常灵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约过了三小时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骤然消失,一刹那间,光束发生了偏移,有21.26克的重量失去了.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在以后的两年半里,他又对五名临危病人进行了验证,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间,失去10.6克至42.5克的重量.这似乎说明,除了灵魂离开了人身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为证实这点,麦克唐盖尔对15只狗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狗在死时却没有失去任何重量,因为狗没有人一样的思想.灵魂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非物质的,如果麦克唐盖尔称出的的确是灵魂的重量,人们就不禁要问:灵魂既然是物质的,它又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呢?难道物质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以外还有第四存在形式?


金鑫注解:

关于灵魂的问题,近代科学家也在探索,也曾经有过对灵魂重量的测量,并且测量出人灵魂的重量,平均值是21克。网上有这篇报道,有些人认为灵魂应该没有重量。请看《圣经》创世纪2:7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神将生气吹入人的鼻孔中,我们应该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十七世纪,从观察中已猜测到空气有重量。他的学生托里拆利(Torricelli)於公元一六四三年,用实验证明空气确实有重量。


本身世界就是由看得见摸得到及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所组成,人也是由看不见摸不到的思维(主宰和支配人体)和看得见摸得到的肉体所组成的,人的思维其实就是人的魂,人的思维不管是用仪器检测,或者人体解剖也看不到他,但是他却是事实存在的,当人的肉体休息时,比如在睡眠中,可以产生梦,而梦中的景象和感受,却非常真实,难道当人的肉体死亡的时候,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魂(思维)也会随之死亡吗?事实说明看不到摸不到的物质是个可以永久存在的东西!灵魂的去处是天堂和地狱!


  这就是为什么《圣经》说信仰神,可以使灵魂得到永生!这是神的应许!很多人都认为宗教的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其实不然,当你了解《圣经》之后,你就会因着相信而信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类的发展走向,都是按照圣经所说的发展的,为什么中东一直不和平,为什么以色列和穆斯林国家还在征战,看圣经你会知道,以色列的祖先和穆斯林国家的祖先是亲兄弟。为什么世界上有人权、民主、自由的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信仰神的国家!为什么耶稣可以死里复活!为什么公元元年要用耶稣诞生日!为什么旧约时代耶稣出生前500年—1000年之间,先知可以预言耶稣的诞生到受难及复活!为什么中国的医院会有红十字架!


  我们现代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的几千年来,都是在战争、逃难、饥荒、灾难和困苦之中,那里有听到福音的机会,更不要说灵魂得救了!


我们应该知道,人的一生无非就是短短的几十年,人活八十岁还不足三万天,而这短暂的时光转眼间就会过去,不管你是富可敌国,还是名利如何伟大,离开世界的时候一样都带不走。


请问朋友们,你们难道不想为自己入一份灵魂去处的保险吗?这份进入天国的保险不需要你花钱去买,而是凭借你对神的敬畏之心和相信神对世人应许的话!
 
属灵热点】G20峰会:习大大昨晚提到的这位生在杭州,葬在杭州的先生是谁?
2016-09-06 涛声悠扬 以萨迦恩典传媒



【属灵热点】G20峰会:习大大昨晚提到的这位生在杭州,葬在杭州的先生是谁?

(摘自涛声悠扬图文编辑)


昨晚(2016年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欢迎晚宴上说:一百四十年前,1876年的6月,曾经当过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先生出生于杭州,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他的骨灰就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



超出了你我想象的司徒雷登

  有燕大校友感慨说:“偌大的燕园,竟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许多到中国的传教士都有这样的心志:要死在中国。因为“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这样的心志,是我们感到陌生的。

  司徒雷登曾说自己“是中国人更多于是美国人”,此言不虚。早在1874年,司徒雷登的父亲,一个名叫约翰.林顿年轻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带着他的新婚妻子,远涉重洋来到了中国杭州。夫妇俩在杭州传教长达半个世纪,直到去世,两人都葬在杭州。

  当年司徒雷登在亲人的墓前

  司徒雷登1919年春天接手大学的时候,几乎是一穷二白:五间课室,三排宿舍,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间图书室,一间教员办公室。

  在司徒雷登的提议下,新大学命名为燕京大学。接着,他开始为大学寻找新的校址。在他的回忆录中,司徒雷登记载了他寻找校址的过程:“我们靠步行,或骑 毛驴,或骑自行车转遍了北京四郊也未能找到一块适宜的地产。一天我应一些朋友之约到了清华大学堂,其中一位朋友问道:‘你们怎么不买我们对面的那块地呢?’我看了看,那块地坐落在通往颐和园的公路干线上,离城五公里,由于那里公路好走,实际上比我们察看过的其他地方离城更近,因而十分吸引人。这里靠近那在山坡上到处集簇着中国旧时代一些最美丽的庙宇和殿堂,并因此而著名的西山。”然后,他远赴西安,找到了这块地的主人—山西督军陈树藩。在和陈树藩交涉的过程中,司徒雷登显示出了他非凡的交际才能,他不仅让这位督军以六万大洋的极低价格把这块地让了出来,还把其中三分之一的款项作了奖学金。

  这仅仅是司徒雷登非凡社会活动能力的冰山一角。燕京大学属于私人教会大学,建校初期没有政府的资助,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外,学校约85%的资金都来自私 人捐助。在司徒雷登任燕京大学校长的27年里,他十数次往返美国,为燕京大学筹集到大约25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成了燕大主要的经济来源。连大 军阀孙传芳也曾给燕大捐了2万银元。1917~1918年,燕大总预算为3.5万美元,有87%来自教会捐助。1937~1938年预算为21.5万美元,教会捐助达14%以上,美国私人捐赠为55%。

  司徒雷登在燕大的另一大手笔是成功争取到了美国铝业大王近两百万美元的巨额遗产捐款,利用这笔基金,他说服了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合作,于1928年春 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建立哈佛燕京图书馆。虽然哈佛燕京学社的北京部分在1952年后被关闭,但其在美国的机构一直运作至今,为汉学研究以及中美文化交流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哈佛燕京学术系列丛书,正是该机构赞助出版的。

  雷登Stuart和燕京大学1947年11月

  在办学理念上,他秉承“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的校训,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认为大学就是给学生以选择自由。他明确地说:“保持中国的民族自由及其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实现太平洋的和平及全人类的进步事业是绝对分不开的。”

  在他的努力之下,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燕京大学就成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高等学府,并跻身“世界知名大学”之列。燕园内名 师云集,国文系有顾随、容庚、郭绍虞、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历史系则有钱穆、陈垣、邓文如、顾颉刚等人,哲学系则有洪谦、冯友兰、张东荪,政治学 家有萧公权,等等。其中任何一位,都令后来几十年的中国学人,难以望其项背。而费孝通、雷洁琼、冰心、侯仁之等等,则都是燕京大学出来的学生。二战时,中国驻世界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90%是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中国最早的社会学系,也诞生在这里。

  司徒雷登摄于燕京大学贝公楼前

  司徒雷登是一位谦卑而善良的基督徒。先后作为燕大学生和教员的冰心这样描述自己的校长:“你添了一个孩子,害一场病,过一次生日,死一个亲人,第一封短简是他寄的,第一盆鲜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挚的慰语,都是从他而来的。

  司徒雷登与学生的合影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和华北地区英美人士一同被日军关押在山东潍县集中营(长老会乐道院),二战期间,日本在山东 潍坊建立了一座外侨集中营——“乐道院集中营”(潍县集中营)。作为国内最大的集中营,潍县集中营曾关押过2008名外国侨民,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人物。 这里有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恒安石;巴黎奥运会400米冠军埃里克?利迪尔;蒋介石顾问雷振远、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赫连博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另外, 美国《时代》、《生活》周刊的创始人鲁斯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也在潍县集中营度过了童年时光。

  潍县集中营旧景


  司徒雷登被日军囚禁了四年中的留影

  1949 年8月2日,司徒雷登踏上了回美国的飞机,离开这片他生活了50年并深深热爱过的土地。

  1949年8月司徒雷登回到美国


可叹这位为了燕京贡献大半生的异国人,在回国前才有机会回去(杭州)看望亲人墓.谁知,这竟是最后一眼,今后再无机会。


  1946年10月19日,司徒雷登在杭州故居前的留影


  1946年10月19日,司徒雷登与教友们合影于'父亲的教堂'杭州天水堂前


尽管他为燕京大学募得巨款,但从未为自己留下一点什么。他 一生简朴,素无积蓄,由于没有在美国国内工作,也没有社会保险。



 

  1920年傅泾波成为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和助手

  1952年,辞去大使职务后,生活来源仅有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理事会每个月发给的微薄退休金,生活相当拮据,晚景凄凉。燕大有钱,但司徒雷登本人却没钱,他很少买衣服,袜子和内衣上都是补丁,哪怕1946年到1949年当过驻华大使,到了晚年仍是一文不名,无任何积蓄,寄居在亦生亦友的傅泾波家中,在美国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当大使时,月薪为1000美元,但他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捐献给燕京大学,作为建校之用,确实素无积蓄。

  回到美国后,因为他长期在中国,没有在美国工作过,所以没有社会保险,而且年老体衰,工作的机会已经没有了。司徒雷登的夫人艾琳.司徒雷登(路爱玲),早在1926年6月5日就病逝于北京。司徒雷登的儿子杰克也出生在中国北京,后来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小城当牧师,收入很低,没有能力照顾父亲。幸好,美国的一家慈善机构——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理事会” 每月提供给司徒雷登600多美元的退休金。

  其实,在回国3个月后司徒雷登即中风卧床,晚年的司徒雷登在一次中风后偏瘫了13年,因经济窘迫,请不起人服侍,病中生活和护理完全靠傅泾波一家悉心照料,连上厕所、洗澡也得全靠傅泾波帮助。待傅泾波体力不支、气力不济时,便叫自己的儿子傅履仁来帮忙。1962年9月,司徒雷登在华盛顿一家教会医院悄然去世,终年86岁。

  晚年的司徒雷登得到傅泾波家人般的照料(1954年)


  傅履仁(左)、司徒雷登、傅泾波(右)在美国合影

  1962年9月在他临终之前,他给秘书留下了两个遗愿:一是将当年周恩来送他的一只明代彩绘花瓶送还中国;二是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在燕京大学的校园内,与妻子为邻。司徒雷登的妻子路爱玲1926年6月5日病逝于北京,就安葬在燕京大学公墓。

  司徒雷登夫人艾琳·罗斯·斯图尔特

  关于傅家,其实能写的也很多,只捡和本篇相关的吧.傅泾波1900年出生于北京,祖上是满族正红旗,早年傅泾波就读于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后成为司徒雷登的秘书.在司徒雷登死后,傅泾波将其骨灰捧回,希望将来可以将其合葬于燕京大学司徒夫人的墓地。然而这一合情合理的愿望与要求竟然在其有生之年未被实现.事实是,直至今天,仍没有被实现.1973年,傅泾波受邀访问中国大陆;1982年傅泾波访问台湾;1984年再次访问中国大陆;1988年10月27日傅泾波在美国去世,临终前嘱托其子定要将司徒雷登之骨灰送归故里,可叹傅家两代人心心念念的就是将司徒雷登的骨灰送回大陆安葬燕京,然,终不得愿。

  晚年长期照顾司徒的傅泾波及其女儿傅海澜回忆,这位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姓的老人家晚年常常望着中国的方向,身在美国心却盼着回中国,在他心底,他仍执拗地以 中国为家,哪怕这个国家如此深地误解着他甚至伤害着他。他精心地保存着所有跟中国有关的对象,卧室墙壁上四处挂着燕京大学的照片。

  傅履仁(1934年-2010年),美国首位华裔陆军少将。

  据统计,从1919年到1952年,燕大办学仅33年,注册的学生达9988名,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 士11人,各学科带头人超过100人。“二战”时,中国驻世界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90%以上是燕大新闻系毕业生。“二战”结束,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 举行受降仪式,中国派出的3位记者均出自燕大。1979年邓小平访美,代表团21人集中了当时中国的精英,其中燕大毕业者竟达7人之多。

  爱,就是要花时间经营,就是要至死不渝,就是要地老天荒永在一起。

  试想,若没这份爱,司徒雷登怎会在日本人占领北京后还坚守燕大?怎肯在日本人监狱中坐牢3年半?
(God is love!)
 
G20峰会选用基督教名曲《欢乐颂》做压轴戏
2016-09-06 溪水边


http://mp.iask.ca/s?__biz=MzA4NTAxM...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欢乐颂是基督教《新编赞美诗》上的一首基督徒都会唱的诗歌,把这首歌作为晚会的压轴节目,让中外人士,都一起将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




在这次杭州G20峰会,宴会上习主席讲话的内容中提到了两位著名的基督教传教士的名字:利马窦和司徒雷登。


利玛窦是早期来中国的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也将伟大的福音带到了中国。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下图)






箴言 21:1 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






诗篇127:1 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惊喜】G20峰会中隐现的两位传教士和两首赞美诗 你发现了吗?
2016-09-07 圣经微频道
G20峰会

G20峰会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


G20金融峰会旨在推动以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按照以往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

2016年峰会,已在中国杭州召开。









美轮美奂的晚会节目,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宴会上习主席讲话的内容中提到了两位著名的基督教传教士的名字:利马窦和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曾担任美国住华大使,也是燕京大学的创建者。


在晚会的节目中,有两首歌是与基督教赞美诗相关联的:一首是天才音乐家贝多芬的《欢乐颂》,另一首是《友谊地久天长》。 《欢乐颂》编入中国基督教的新编赞美诗!第18首,就是以这首曲子,填写歌词,并作为赞美诗咏唱着的。《友谊地久天长》在韩国赞美诗里,编排的顺序是第280首,歌词内容有些改动,是以《依靠天父,举起我手》为题的。





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 (弥4:1)




快乐崇拜歌
贝多芬 曲

http://mp.iask.ca/s?__biz=MzA5MjAzO...d29d3f5c3467821c8f29f&scene=0#wechat_redirect




 
♪♪诗歌【见证】:胡锦涛主席曾提到过的另一位传教士——伯格理
原创 2016-09-08 任思遥基督教华语音乐网
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提到了两位来华宣教士:司徒雷登和利玛窦。其实,多年前,胡锦涛主席也曾在一次会议上提到另一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的故事更加感人,因为他将大半辈子都奉献在中国,最后还死在了中国,因为他把救命的药送给了一个孩子,自己却被疾病夺去了生命。他的名字叫伯格理





2008年4月16日至18日,CCTV-1曾播出伯格理这位传教士的纪录片。

2011年2月2日至4日上午11点半,CCTV-9再次播出这一纪录片。

http://mp.iask.ca/s?__biz=MjM5MzI4M...f004d10ef3590a316cc45&scene=0#wechat_redirect




《用生命爱中国——伯格理的故事》(阿信 著)一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胡锦涛总书记在任贵州省委书记时,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这样提到伯格理


公元1905年,一个叫伯格理的英国传教士来到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的一个名叫石门坎的乡村。


那是一个非常贫穷、荒凉、艰苦的地方。他带来募集的资金,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学校,修起了足球场,还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他还创制了苗族文字,自编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教材。免费招收贫困的学生。


后来,那个乡村发生了一场瘟疫(伤寒),当地老百姓都逃走了,他却留下来呵护、救治他可爱的中国学生,最后被瘟疫夺走了生命。


伯格理去世了,在中国一个荒凉的小山村里,留下了他的坟墓,留下了他培育出来的一代中华精英。有人统计,这里出现了两个苗族博士,培养出中国共产党厅级以上干部约2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近100名。


他传播了科学知识与西方文化,留下了奉献和敬业精神。近百年过去了,至今这个乡村,有的老人居然还能说上几句英语。伯格理用实践告诉人们:进步的科学文化和艰苦创业,可以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伯格理1864年出生,生于那个年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他从小天资聪颖,学业有成,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名列全英国第七。请注意,是英国。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高材生,却于人生最美好的岁月——23岁之际,放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来到了在那个年代非常贫穷落后、遭到列强瓜分的中国。他来到中国,不是为了牟取暴利,因为他首先去了贫穷的安徽内陆,之后又前往更加贫穷的云南昭通,最后定居在了更加落后的贵州苗疆。





伯格理的名字,是他自己起的,取自我国儒家经典名言“格物致理(格理)”。他来到中国,改名“格理”,是想要融入中国文化,并将基督的大爱,传递给中国人。


这个有文化的英国人,23岁就来到中国,50岁出头就死在了苗疆,可谓是半辈子都搭在了我国这片土地上。他在中国得这不足30年的时间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为苗族创制了文字,创建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族小学,创建乌蒙山区第一所西医医院……他的功绩简直数不尽数。






然而,1915 年7月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伤寒”传到石门坎,并在这里爆发开来。这是苗族人所说的最可怕的“黑病”。很多苗民和学生都病倒了,一个刚打了预防针的牧师也病倒了。学校山崖下的一个山洞被当作临时隔离治疗室。在那里,柏格理一直守护着病人。在守护中,他不幸也被感染上。他坚持把有限的药品留给村民,而他自己却再也没有起来。


有一首赞美诗,名叫《一粒麦子》。其中唱到:

一粒麦子 它若不落在地里死了

不论过了多少时候 它仍旧是它自己

它若愿意 让自己被掩埋被用尽

就必结出许多子粒 经历生命的奇迹

主耶稣就是这一粒麦子,司徒雷登也是这一粒麦子,伯格理也是这一粒麦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更多一粒粒麦子,例如死在日本集中营中的奥运冠军李爱锐、愿意为中国献上一切的戴德生、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拯救20万中国百姓的拉贝……弟兄姐妹们,你是否愿意成为一粒麦子,百年之后结出许许多多的子粒?
 
教师节丨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始于基督教会!
2016-09-09 全球见证
“基督教”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贡献


摘要: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禁止跨入学校大门的,只能被关在闺门之中接受家庭教育。中国这种拒女子于学校之外的教育制度,自先秦一直延续到清末。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女塾是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随着我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外国教会又相继在我国开办了女子教会中学和大学,推动了我国女子教育活动的发展。



一、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


  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是以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女塾为开端的。为了使我国妇女获得学校教育的机会,传教士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办小学程度的华人女塾,最早的华人女子学校开办在新加坡。


  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有人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1839年教会在上海创办了当地最早的教会女校,1844年,女传教士爱尔德赛(Aldersay)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本土最早的女子学校。




最早的教会女校
爱尔德赛(Aldersay)宁波创办女塾


这所教会女学在开始招生时非常困难,原因其一固然是受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影响;其二是中国的门户刚刚开放,国人对西人的文化教育生活还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西方列强是以鸦片和大炮与中国人民相见的,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和仇恨。招收不到上层社会的女子,他们便与贫民接触,通过为贫民施衣、施食、施医、施药等方法消除了贫民对洋人的疑惑,一些最贫苦家庭的女孩被免费招进教会女塾学习。有的教会女学还采取发给津贴,以弥补女儿不能在家助理家务的办法来说服家长。在传教士的种种努力下,全国教会女学生的人数呈增长趋势。爱尔德赛所办的宁波女塾,1845年只有学生15名,到1852年学生增至40名,这样到19世纪80年代后,教会女子小学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据1922年的统计,基督教初级学校中女生的比例要超出公立学校女生比例的8倍。教会女塾在社会上立足之后,部分学校开始向教会女子中学发展。

如1890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和海淑德筹设的中西女塾后来发展成中西女中,设立中、小学课程,共十年学程。

1881年美国圣公会将原上海文纪、裨文两女塾合并成立圣玛利亚女校,1900年规定修业年限八年,1908年添设师范科。1915年正式改为中学四年,小学八年。在我国,教会女子中学的产生要早于国立女子中学二三十年,并且教会女中学生在所有中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国立中学中的女生比例。



中西女塾
林乐知和海淑德筹设



  1866年,博济医院在迁移到新的地址后,附设医学学校,“在建立医院的同时该院又开设了医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性的西医医学学校。这所学校招收的主要是教会的学生,也有部分中国的医生,学校最初招收的都是男性。1879年该校开始招收女生,这是中国最早招收女学生的医学校。由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女医生富玛利(Mary Fulton)于1899年创办的广东女子医学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女子医学校。1901年美国人夏葛(E.A.K.Hackeet)捐款建造多所学校校舍,学校就以其名“夏葛”命名为夏葛医学院(Hackeet Medical College for Women)纪念他。


二、教会女子高等教育


  教会大学是我国女子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教会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知识分子。中国近代最早的女子高等院校大多是由基督教会开办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女中在我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它的毕业生除了少数直接出国留学外,大多数人却无法继续深造,正在蓬勃发展的女中也深感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教师。为此西方教会于20世纪初开始在我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举办女子高等教育事业。如1904年成立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前身为北京贝满学校)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



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08年成立的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前身为福州女子学院预备学校)选举程吕底亚女士(Miss Lydia Trimble)为校长。解放后,1951年4月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在南京开学。它一开始就以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的规格出现,第一任校长是德本康夫人。该大学的发展是很艰难的,开办时只有6名教员,教学设备也很简陋,只有一间普通的化学实验室、两架钢琴和一部大英百科全书。第一期招收了11名学生,最后完成学业毕业的只有5人;第二期招收学生20人,最后毕业的只有8人。它的学生来源不但少,而且年龄偏大,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这一现象才开始发生变化。到1920年,该大学已经有学生70名,教师16名,其中5名中国人。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1923年,金陵女子大学迁移到新校区,占地面积扩大,而且校园美丽,从而开始受到中国上层社会的青睐,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1930年,该大学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西方教会不仅率先在我国开办了女子大学,而且也最早在大学里实行男女同校,开我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我国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是1905年成立的广州岭南大学,到1920年上海沪江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等,加上教会女子大学的女生,1920年共有女生117名,占整个教会大学入学人数的百分之六。到1925年山东基督教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华北协和大学等教会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是年,教会女大学生增加到530人。基督教女子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代职业女性,人数虽少却代表了中国教育迈向近代、迈向世界的脚步。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1898年,浙江上虞人经元善与康广仁、梁启超、郑观应等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学(又称“中国女学堂”、“中国女学会书塾”),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堂。


三、传教士对女子留学活动的推动


  近代的留学潮是先从教会学校中开始的,后来中国官派留学生,特别是赴美留学生的派遣,也大都与传教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继男子留学后,女子也开始留学。中国近代最早的女留学生就是由传教士携带和资助的。1870年,浙江宁波一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1881年,17岁的金雅妹又被送往美国学医。4年后,金雅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妇女界第一位大学毕业生。继金雅妹之后,福州女子柯金英于1884年在福州教会医院的资助下赴美国留学,在1894年毕业于费城女子医科大学。1892年江西女子康爱德和湖北女子石美玉也在传教士的资助下赴美留学。



金雅妹


  当时最早的官费女子留学始于1905年,湖南派20名女子留日,就读于实践女校,年龄由14~53岁不等。其后,奉天省与实践女学达成协议,每年送15名女子留学,1907年首批成行。清华学堂于1914年开始,每隔一年收一次女生,每次10人。从1914招考第一届留美女生开始,到1929年留美预备部止,清华学校共招考派留美女生7批,共53人。而北大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便是第一批留美女生。


四、女子接受教育的社会影响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可以说,我国最早出现的培养成批职业妇女的场所是教会学校,其中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又是培养高级职业妇女的场所。我国著名教育家、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就是教会大学培养的我国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1911年毕业于华北女子协和大学的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该校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等等。



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


  另外,中国旧传统中许多恶习,比如缠足、纳妾蓄婢等,也随教会学校中对女子教育的影响而得彻底改变或大为改变。例如我国妇女之天足运动,便由李提摩太等首先提倡,他于1895年设天足会,利用广学会书报广事宣传,他们奔走各地,开会演说,终于造成风气,在短短数十年间将行之千年的旧习完全铲除。所以说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对社会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58,220~221. 


  [2]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7.


  [3]方靖.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医学院——夏葛医学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4]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02).


  [5]黄新宪.教会大学与文化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1996,(01). 


  [6][EB/OL].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3038.htm[FL)]
 
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2016-08-30 OC
导读

Overseascampus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群体一直被忽视和误读,那便是传教士。他们带着爱来中国,对中国的教育、医疗等领域,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今天的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福祉,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传教士们的爱心付出。今天推荐的这篇文,重点追溯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回顾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的创举,可以让我们更懂得感恩和珍惜。

186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大规模地来到中国从事宣教工作。随着传教的深入开展,一些教会学校应运而生。

  

早期教会学校在中国发展的状况


传教士在华开办教育的初期,教会学校主要集中在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门,通常为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程度均为小学。这些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学生主要为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估计在这一时期,教会小学有50所,入学人数在 1000人左右。最早的教会学校可以追溯到1839年美国传教士布(R.S.Brown)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



到1875年左右,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学校约有350所,学生有6000人,仍以小学为主,但教会中学也开始出现。



从1875年起,由于西方国家在华开办的企、事业日益增多,同时中国人自己办的实业也开始发展,中国近代化需要大批的人才。在这种大环境刺激下,教会学校急剧发展。到1899年,教会学校达到约1766所,学生人数增加到三万多人。到1900年,在华的几乎所有重要传教中心都开设一所小学。在开办学校的差会及传教士中,来自美国的最多,其次是英国。



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崇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中国经书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再者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



另外,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的设立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一条渠道,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



教会小学



传教士对中国留学活动的推动


近代的留学潮是先从教会学校中开始的,后来中国官派留学生,特别是赴美留学生的派遣,也大都与传教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是马礼逊学堂的3名高年级学生容闳、黄宽和黄胜,他们是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带到美国的。1846年9月布朗准备回美国休假, 他决意要带几名高年级学生赴美深造。当布朗在课堂上说,想去美留学的同学可以站起来时,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接着黄宽和黄胜也站了起来。由于这3位学生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传教士还决定在他们留学期间给他们的父母寄赡养金,为期不少于两年。1847年4月容闳等到达美国纽约。随后,布朗保送他们进了麻省芒松读高中。除黄胜因病回香港外,容闳和黄宽都在该校学习了两年,于1850年毕业。接着,黄宽前往苏格兰,考取了爱丁堡大学,读了7年医科,于1857年毕业回国,成为经过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第一位中国西医。容闳则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回国。



继男子留学后,女子也开始留学。中国近代最早的女留学生也是由传教士携带和资助的。1870年,浙江宁波一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1881年,17岁的金雅妹又被送往美国学医。四年后,金雅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妇女界第一位大学毕业生。继金雅妹之后,福州女子柯金英于1884年在福州教会医院的资助下赴美国留学,在1894年毕业于费城女子医科大学。1892年江西女子康爱德和湖北女子石美玉也在传教士的资助下赴美留学。



教会大学建立后,到国外留学的学生更加增多,像上海圣约翰大学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赴欧美留学。中国官方往海外派遣留学生是从1872年开始的。清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虽然与传教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基督教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最早向政府要员提出往国外派遣留学生是容闳。当1854年他成为第一位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中国人时,就产生了选派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和愿望。1862年,他由朋友介绍,成为曾国藩的幕僚。1870年容闳在协助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处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呈报了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教育计划。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在容闳的建议和计划的基础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并附有“挑选幼童附美肄业章程”12款。该奏摺获准后,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12至15岁的幼童120名,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传教士的教育无疑给容闳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以容闳日后的教育活动延续下去。



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在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去美国的人非常少,这是因为美国政府的“移民律”限制了赴美人数。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偿付美国庚子赔款所得的半数,共计1160余万美元,退还给中国,作为遣送留学生赴美之用,每年派100名学生赴美留学,直到赔款退清为止。



为了培训赴美留学人员,清政府于1909年6月专设了游美学务处负责考选学生出国留学,并于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华留美预备校,这所学校从开办到1929年结束,共计派遣留美生1279人。



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


中国近代最早的女子高等院校大多是由基督教会开办的。



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华北女子协和大学老照片



廿世纪初,教会开办的女子大学早在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女子高等教育之前便出现了,这就是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该学校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 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 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当今中国第一名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除了专门的女子教会大学外,其它的教会大学也开始陆续招收女子入学。到1920年,实行男女同校的教会大学有岭南大学、沪江大学、燕京大学等。



十九世纪廿年代初,教会大学的女生共有115名,占整个教会大学入学人数的百分之六。教会大学女生的人数虽少,但却代表了中国教育迈向近代、迈向世界的脚步。



基督教女子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代职业女性。这些知识女性首先冲破了封建枷锁的束缚,自立于社会。从教会大学毕业的女生主要在医药界、学术界、宗教界等领域工作。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金陵女子大学老照片



基督教在中国开办的高等教育


中国的教育史远远长于西方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十九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或与传教士有关。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十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给在华的基督教传教事业包括教育事业以严重的冲击,许多教会学校被义和团捣毁,不得不停办。义和团后,传教士一方面利用庚子赔款恢复了原有的教会学校,另一方面又新开了大批的教会学校。在苏州、南京、广州、福州、成都、武汉等地,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崛起。



东吴大学老照片


1901年,美国卫理公会在苏州开设了东吴大学。1905年,在华的两家美国宣教差会美南浸信会和美国浸礼会合作在上海开办了浸会大学,该校于1909年正式开学。1929年浸会大学改名为沪江大学。美国卫理公会、北长老会和基督会于1910年在南京创办了南京金陵大学。1915年在福州,六个基督教差会:美国公理会、卫理公会、归正教会和英国公理会、长老会、圣公会联合开办了福建协和大学。1916年美国长老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准备,在广州开始了岭南大学。在华中地区,美国圣公会、归正教会、英国伦敦会和卫理公会于1924年在武昌创办了华中大学,1910年,在西南地区,四个基督教差会:美国美以美会、浸信会、加拿大卫理公和英国公理会在成都联合开办了华西协和大学。



到1910年时,教会大学的人数为1000人,1920年时,教会大学的学生人数达到1600多人,教会大学也达到了16所。



从开办大学的基督教差会看,美国占了绝对的优势。所有的教会大学都有美国传教士的参与,故中国的教会大学受美国教育制度的影响较大。



基督教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开办与发展,使中国的教育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基督教大学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使中国有了以教会大学为主的近代高等教育。教会大学从根本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缺陷,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等许多方面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内容。



华西协和大学老照片



基督教大学的出现,也引发了中国官办及私立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会大学的建立促使中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使中国人自己举办的高等教育有章可循,教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师资力量。正是在教会大学的影响下,一批中国的官办和私办大学开始建立,如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等。



教会大学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几百年,这一事实是我们所不能,也不应忽视的。教会大学建立以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大约处于西方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学问为主的水平。早期在华基督教大学的学术水平则与西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水平相当,而到廿世纪初时,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则接近了同时代欧美一般大学的

程度。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的飞跃同基督教在华开办大学是分不开的。
 
教师节 | 有一种教师叫“传教士”
原创 2016-09-10 编辑 耶稣基督圣经福音

教师节,是属于教师的光荣的节日。曾几何时,教师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除父母之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教师,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和误解。他们被称为“传教士”。


数百年前的中国,闭关锁国,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西方传教士,因着上帝大爱的感召,放弃在本国的优越生活,远赴千里来到中国,并对中国的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空前的影响,甚至有很多传教士命丧中国。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传教士的努力付出,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也未可知!


抚今追昔,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对那些我们素昧平生的传教士说一声感谢!因为他们的到来,这块土地上才有了希望。



主虽然以艰难给你当饼,以困苦给你当水,你的教师却不再隐藏,你眼必看见你的教师。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听见后边有声音说,这是正路,要行在其间。

—— 以赛亚书30:20-21






1866年随戴德生来华的传教士




牧师与麻风病人在一起




华西协合大学建于1910年,到2000年的九十年中,虽几易其名,但一直保持了独立办学。世事的变迁,认识的差异,多 年来对私立时期的史绩有不同的评价是正常的。在21世纪的今天,拓宽视野,从已发掘的资料中也许可以作一种猜测:在中国变法图强、兴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背 景下,她是华西地区新式教育的先躯之一,是灿烂的中华文明,尤其是根植于“天府之国”的巴蜀文化与西方近代优秀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育英才,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伟大变革中,她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




传教士与信徒同坐独轮车




传教士给村民们检查口腔




教会小学通常是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学生主要为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到1900年,在华的几乎所有重要传教中心都开设一所小学。在开办学校的教会及传教士中,来自美国的最多,其次是英国。







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在登州(今蓬莱)传教34年,他于1887年与继室梅耐德(Mrs. C. K. Mills)共同创办了登州启喑学馆,是中国第一所聋哑人学校。1898年,启喑学馆迁往烟台。

梅理士夫人到中国前曾在纽约一所学校教聋哑学生,创办启喑学馆后,她采用训练聋哑人说话的标音法和手语进行教学。启喑学馆对中国的聋哑教育影响很大,梅 理士夫人设计的手语字母表被中国聋哑学校采用,他们从美国图书中翻译的分级识字课本成为中国聋哑教育的最初教材。该校毕业的学生和他们的亲属或建立聋哑学 校,或从事聋哑教育,为中国的聋哑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 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 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烟台的教会学校女学童




传教士治眼疾




传教士在上音乐课



吃水不忘挖井人!以上老照片,只是千千万万个来中国的传教士千万分之一的真实记录,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传教士,曾经行走在中国的穷乡僻壤,与我们的祖辈一起生活,甘心服事他们。


上帝的福音,其实就是透过这些平凡人的生命,传递出去。今天,我们生活在传教士带来的现代文明的福祉之中,也同时在世俗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失去对上帝的敬畏和倚靠。回首他们走过的路,也愿他们的爱能激励我们,继续奔走前面的路!
 
G20 | 除了利玛窦、司徒雷登,你还应该知道他们……
原创 2016-09-08 编辑整理耶稣基督圣经福音


在刚刚闭幕的G20峰会上,习主席致辞中提到的两位宣教士——利玛窦和司徒雷登,引起不少人对历史上来华宣教士的关注。事实上,从古至今,不少宣教士出于爱来到中国,为中国教育、科技、文化等等各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就为大家举例十位,(以后还将陆续推出。文中排名按宣教士名字字母排序)。


“建立中国第一所女校”

阿德希( A Dexi , Mary Ann Aldersey)

1797 ~ 1868




第一位来华基督教女宣教士。在浙江宁波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女塾”。并开创中国盲人教育之先河。



“拯救百名孤儿于战火”

艾伟德( Weide Ai , Gladys Aylward)

1902 ~ 1970



英国传奇女宣教士、慈善家,以“小妇人”闻名世界。她在中国宣教十八年之久,在山西开设“八福客栈”;收养孤儿;抗战时带领百名孤儿“千里大迁移”——将100多名孤儿在日军炮火下平安的从阳城转移到西安。



“指出太平天国信仰异端”

艾约瑟( Ai Yuese , Joseph Edkins)

1823 ~ 1905



艾约瑟这个名字是来华后才取的中文名,字迪瑾。初时担任伦敦会驻沪代理人,并与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等宣教士一起创立了墨海书馆(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Mission Press),该书馆是上海最早的现代出版社,也是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他与其他西教士一起,在此培养出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王韬、李善兰等,并合作翻译、出版了许多介绍基督教信仰、西方政治、文化、历史、科学等方面书籍,为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值天平天国革命时期,太平军在淞沪一带活动。通过接触与观察,艾约瑟发觉他们所谓的“基督教信仰”带有明显是异端倾向,回来后写了《访问苏州的太平军》。1861年,他再赴天京(南京)上书洪秀全,指出其信仰上的谬误,希望他能回归正统,但遭到洪秀全的拒绝。



他也是最早把完整的希腊字母表介绍给中国人的西方宣教士,也是西方著名汉学家之一。此外,艾约瑟高度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最早提出“四大发明”的学者。艾约瑟也是西方宣教士中,对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研究最为精深的一位。



把生命献给新疆的宣教士”

巴富义( Fuyi Ba , Emil Fischbacher)

1903 ~ 1933



巴富义是一位把生命献给新疆少数民族的英国医疗宣教士。



1931年加入内地会成为宣教士,1932年来到中国,恰逢上海"一·二八事变",巴富义参与救治国军伤兵。后前往新疆,赶上新疆回族首领马仲英之叛乱,与其他宣教士一起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行列中。因不幸染上了致命的伤寒而早逝。



“完成中国第一张地图”

白晋( Jin Bai , Joachim Bouvet)

1656 ~ 1730



清朝康熙年间耶稣会法国宣教士、汉学家。1687年来华,从事宣教与科学文化事业历43载,担任康熙皇帝的侍讲,参与绘制了中国第一张地图《皇舆全览图》;将中国多部经典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欧洲,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1684年白晋出使中国传教,1690年,张诚、白晋等人开始系统地向康熙帝讲授几何学和数学,首先进讲的是《几何原理》。此后,他们先后向康熙皇帝讲授天文历法、医学、化学、药学等西洋科学知识。张诚、白晋还编写了满文实用几何学纲要;后来,他们将满文讲稿整理成册,并译成汉文,由康熙亲自审定作序。这就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满文本《几何原本》;而汉文本则收入了《数理精蕴》一书。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1690年1月26日,康熙要求张诚介绍俄国使团的来华路线,张诚按照西方绘制的地图给他讲述,但康熙发现地图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尤其是中国东北部分过于简略粗疏,由此他决定依靠宣教士用西方的测量技术绘制出一张全国地图。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赐名为《皇舆全览图》;1718年,经康熙审定后,《皇舆全览图》及各省分图绘制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如此辽阔的国土上完成的大地测量。



“中国第一位英语老师”

包尔腾( Bao Erteng , John Shaw Burdon)

1826 ~ 1907



1862年初,包尔腾奉调前往北京开辟宣教工场,成为首批进入北京的西方宣教士之一。同年,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訢、桂良和文祥等人奏请朝廷筹办“同文馆”,包尔腾被推荐担任同文馆首任总教习。在同文馆发展史上,他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他的到任使得同文馆有了第一位外国教习,并能够招收到19名满、蒙、汉学生入馆学习外语,这是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开始,包尔腾也就成了中国第一位英语教师。



1865年,他和首批入京的英美宣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丁韪良(William Parsons Martin)、施约瑟(Samuel Isaac Schereschewsky)、白汉理(Henry Blodget)等人组成“北京译经委员会”,着手翻译第一部北京官话本《新约圣经》,该译本于1872年出版发行,在中国教会流行使用40余年之久。1872年,包尔腾还与施约瑟合作,在北京编译出版了《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成为日后中国圣公会通用《公祷书》之蓝本。



“最早提出中国教会自养主张”

保灵( Bao Ling , Stephen Livingston Baldwin)

1835 ~ 1902



十九世纪来华美国美以美会宣教士。在福州宣教二十多年,担任《教务杂志》总编辑十四年,也是最早提出中国教会自养主张的宣教士之一。



1868年,保灵受命执掌美以美会的时事通讯《宣教杂志》(The Missionary Recorder),并且担任该刊总编辑直到1882年因病退休。该杂志是美国宣教士在近代中国所创办的一份英文刊物,保灵接手后,把这份宗派性杂志改成一份跨宗派的时事通讯,并更名为《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这份期刊后来成为了解外国基督教差会在华宣教活动的重要文献。



“第一位中国问题专家”

裨治文(Bi Zhiwen, Eli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 ~ 1861



美国第一位来华宣教士,为美国公理会海外传道会(美部会)所差派。先后在广州、澳门、上海从事文字宣教达30年之久。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参与翻译中文圣经,并先后参与创立了中国益智会、马礼逊教育协会、中国医药传道会,以及上海裨文女校等。他也可说是美国第一位“中国问题专家”。



1832年5月,裨治文在马礼逊和奥利芬的鼓励与支持下,创刊发行英文月刊《中国丛报》。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地理等相关知识,也记述宣教士们在东南亚各地如新加坡、马六甲、槟城、巴达维亚等城市的宣教活动。该杂志除报导中国语言、文化、历史、艺术、典制、风俗、宗教,以及迷信等内容外,且屡次刊文针砭时弊,力陈妇女缠足,以及吸食鸦片之危害。其中反对鸦片的文章,前后刊载48篇之多,其中有15篇为裨治文自己所写,为中国仗义执言,并在美国激起反鸦片的浪潮。《中国丛报》不仅激发了西方教会和基督徒对中国的宣教热忱,更成为当时西方人探索与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在近代中外关係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850年4月,裨治文与夫人在上海创办了裨文女塾( Bridgman Memorial School for Girls),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1966年“文革”开始后,取消女中,再次更名为“上海市第九中学”。



“培养出中国第一位西医医师”

伯驾( Bo Jia , Peter Parker)

1804 ~ 1888



十九世纪美国首位来华医疗宣教士;广州博济医院创始人。在华23载,救治病人无数;也曾担任外交官、美国驻华公使,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1835在广州建立的“新豆栏医局”被认为是中国境内第一所正规的、现代化的西医院。为了使日渐增多的病人能够循序就医、提高效率,伯驾在病人进门后,先发给竹片制成的长方形号牌,然后病人就按照号牌上的号码,循序进入诊疗室接受治疗。据说这种已为今日世界各医院普遍采用的“挂号制度”,就是源自于伯驾在新豆栏医局的这套设计。



1839 年时,在华宣教士中只有两位医疗宣教士;因着伯驾的推动,到了1842年有更多的医疗宣教士陆续来华;五十年后,已经有61家医院、44家药房、100多位医生和26位女医生在华从事医疗宣教,许多华人也因着他们的爱心医疗而接受基督教信仰。为了解决人手不足问题,伯驾于1837年招收了3名华人青年,以半工半读和带徒弟的形式 ,向他们传授西方医术。其中最有成就者当属关韬,他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深受中外人士赞誉,亦首开中国人师从西人学习西医之先河,毕业后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第一位西医医师。



“与司徒雷登齐名的教育家”

卜舫济( Bu Fangji , 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

1864 ~ 1947



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宣教士、教育家;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基督教来华宣教士兴办教育是对中国的一大贡献。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涌现出了一批闻名遐迩的教会大学,如苏州东吴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成都华西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济南齐鲁大学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与之相对,这些大学的校长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中最着名的当属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而在当年的教育界,与司徒雷登齐名的人物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故有“北有司徒雷登,南有卜舫济”之说。如果说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成功的关键人物,那么卜舫济就是圣约翰大学的灵魂人物。卜舫济曾戏称自己是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其实,他何止是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中国,他把自己一生的事业和全部的心血都倾注于他执教53年之久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并终老于上海。



圣约翰大学诞生于清末,兴盛于民国。如果没有圣约翰大学,中国在取消科举制之后,可能会步入一条更为艰辛的改革之路。可以说,中国大学始于教会大学,教会大学始于圣约翰。



中国私塾从不教授自然科学知识,学生所学内容皆为“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学习方法全靠死记硬背,也不注重体育活动。鉴于此,当卜舫济后来出任圣约翰书院校长后,就特别注重以西方知识和方法培养中国新一代精英,全面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来改造中国的教育。



到1949年春季学期时,圣约翰大学仍有注册学生1200多人。1952年9月,历时73年的圣约翰大学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中惜被裁撤,併入其他院校。其外文系、新闻系併入复旦大学;政治系併入华东政法大学;教育系和理学院併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系併入上海财经学院;工学院併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则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併,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而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
 
续二 | 除了利玛窦、司徒雷登,你还应该知道他们……
原创 2016-09-09 编辑整理耶稣基督圣经福音


除了利玛窦和司徒雷登,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曾有无数的宣教士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他们为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不能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今天继续为大家举例十位(以后还将陆续推出,按照宣教士名字字母排序,不分先后)。



“为宋氏三姐妹引荐留学”

步惠廉(Bu Huilian, William B.Burke)

1864 ~ 1947



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美以美会)宣教士,在上海松江地区从事宣教、赈济和慈善事业达56年之久。他是“宋氏三姐妹”之父宋嘉澍的密友,促成并陪伴宋霭龄赴美留学;也是黄炎培的救命恩人。



1887年,步惠廉作为美国监理会宣教士,奉派前来中国宣教,被派往当时颇为敏感和危险的上海松江,因为当时那的宣教士长白。步惠廉这一去就是50多年。直到1937年松江被日军轰炸占领。然而1938年他又回到松江,坚持在那里从事宣教、办学和救济工作。



步惠廉在中国五十多年间,一直都和宋氏家族保持着亲密的关系。1903年,宋嘉澍有意送自己14岁的长女宋霭龄去美国读书,于是来找步惠廉帮忙。若没有步惠廉,宋氏三姐妹的人生轨迹恐怕会易辙,那么中国现代史的许多事情恐怕也要改写了。因此可以说,步惠廉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历史的人。



马礼逊学堂创始人、开近代教育先河”

布朗(Bu Lang,Samual Robbins Brown)

1810 ~ 1880



19世纪美国宣教士、教育家;马礼逊学堂创始人和校长。1838年,布朗接受了马礼逊教育会的邀请,偕新婚妻子启程去中国,从而成为第一位以教师身份来华的美国人。马礼逊学堂于1839年11月建立,布朗由此成了马礼逊学堂的首任校长,也开了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马礼逊学堂培养了最早一批放眼西方世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这批毕业生对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在澳、港、粤乃至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一些人后来还成为晚清社会改革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知名人物,如中国近代改良思想家容闳、近代首位西医黄宽、近代中文报业的先驱黄胜,以及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唐廷枢等人。



“中国内地会创始人、世代贡献于中国”

戴德生( Dai Desheng, Hudson Taylor)

1832 ~ 1905



著名英国宣教士。十九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宣教士之一。“中国内地会”创始人、会长,带领内地会在中国宣教达52年之久,抢救灵魂无数,直到力尽方休。死于湖南长沙,葬于江苏镇江。


戴德生不仅呼吁了更多的宣教士来中国,为中国的许许多多方面做出贡献,在鸦片盛行时代,他还勇敢站出来督促英国政府禁止鸦片贸易。1888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宣教大会”上,戴德生提出抵制鸦片贸易的动议。戴德生的妹夫海班明,多年从事反鸦片活动,不遗余力。他在内地会任职期间,担任“反鸦片协会”干事一职,编辑《全国正义》杂志。在教会、宣教士和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促使英国政府终于在1917年全面禁止对中国输出鸦片。



不仅戴德生,戴家每一代都有人献身于中国宣教。戴德生之子戴存仁在华宣教时间长达64年之久;他的儿子戴永冕(James II)也终身奉献给中国教会,先后在河南、陝西、台湾等地,拓荒布道,建立教会,开办圣经学校,为教会培训人才;他的儿子戴绍曾(James III)于1929年出生在开封,珍珠港事变后,曾被关入山东潍县集中营。他的儿子戴继宗(James IV)于1959年出生在台湾,现在已成为台湾人的女婿。如今华人的血已融入戴家,他们的第六代正在成长。



“创办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德本康(De Benkang, Mrs.Lawrence Thurston)

1875 ~ 1958



北美长老会宣教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创始人之一,首任校长。



1913年9月20日,德本康夫人到达南京后,参加女子大学的筹划工作,后被任命为校长。当时中国许多高校崇尚西学,但"金女大"非但不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相反,其办学理想是国学科目一定要有高水准。"金女大"的建筑风格正反映了这一努力。



1921年9月-1922年3月,德本康夫人参加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对整个中国基督教高等教育状况的调查,为后来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教育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早介绍西方生理学、解剖学到中国”

邓玉函( Yuhan Deng, Johannes Schreck)

1576 ~ 1630



明末天主教耶稣会德国籍来华宣教士,科学家、医生、药物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1621年,邓玉函先到嘉定学习汉语,邓玉函是最早学习汉语的德国人。邓玉函后来到杭州传教,期间曾住在李之藻家,撰译成《泰西人身说概》两卷,这是在我国最早介绍西方生理学、解剖学知识的书籍。全书论述了人体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等的构造、生理与功能。



1626年冬,由邓玉函口授、中国学者王徵笔述,他们合作译成《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三卷,次年在北京刊行。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力学和机械工程知识的著作。



在医学方面,邓玉函对中国药草作过化学蒸馏提取实验。他原想将这方面的研究编撰成书,只是因后来的修历重任而搁置,未能实现。



由于邓玉函在解剖学、机械制造、植物学、数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的贡献,他在中国获得了著名的医生和科学家的荣誉。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邓玉函在中国尽心尽力工作、服务了九年后,于1630年在北京病故,年仅55岁。



“最早在中国开设心理学、逻辑学、经济学”

狄考文( Di Kaowen, 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 ~ 1908



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来华宣教士、教育家、翻译家和慈善家、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在山东从事宣教、教育长达45年之久,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文会馆、广文大学(齐鲁大学之前身);开设博物馆,传播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被誉为“十九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宣教士教育家”。在其人生最后十八年,担任圣经翻译委员会主席,主持翻译了流传至今的圣经中文译本“和合本”。



1863年狄考文创办了男校“蒙养学堂”,1872年在“蒙塾”的基础上扩大校舍,增加课程。1882年,决定增设高等学科,创立大学,是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狄考文亲自或督率他人,在中国译员和学生协助之下,编写了一系列现代各级学校用教科书,供他所办的学校和清末民初大批教会学校及中国政府官办学校使用。



狄考文精于数学,在编写数学教材过程中,首次引进并采用了阿拉伯数字、+、-等国际通用符号,并将阿拉伯数码直接运用于算式,在近代中国数学界由中算向西算过渡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史料证明,文会馆开设的其心灵学(心理学)、是非学(逻辑学)和富国策(经济学)以及世界地理、历史课程“是在中国教育系统中最早开设的课程”。



在办学思想上,狄考文主张向中国社会广泛传播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以促进中国的进步。他坚持用中文教学,坚信中国语言完全能够阐释和宣传西方的科学,费尽心力汇通中西,编订出版《官话类编》,成为当时外国人学习汉语必备之书。



“救死扶伤直至献出自己生命”

棣法‧乔治与法伊莎( Difa Diqiaozhi, George F. and Isabella French DeVol)

1871 ~ 1917



美国贵格会宣教士,在江苏六合设立和平医院,医病救人,帮助戒毒鸦片,传扬福音。一生服务于中国百姓,直至献上自己的生命。



1900年,棣法医生与法伊莎来到南京,一同携手为中国宣教而努力。夫妇俩除了专注于临床医疗诊治外,也注重当地医疗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对于病人,他们不仅是单纯的看诊,还注重建立民众正确的就医与用药观念。棣医生对中国医疗的投入,是许多中国人所不能及的。他们还在医院增设戒毒事工,帮助戒除鸦片。



“最早让中国人了解人权、民主、自由等观念”

丁韪良(Ding Weiliang,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 ~ 1916




十九、二十世纪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著名宣教士、教育家、翻译家和著作家;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中西文化的桥梁。在华66载,期间在宁波宣教10年,后50多年大都在北京。曾先后担任北京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翻译《万国公法》,著作等身,有“基督教的利玛窦”之称,对中国近代政治、教育和外交等领域影响甚大。



丁韪良很有语言天赋,来中国之前,他已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到宁波后,他觉得当务之急是要先学习中文,但中文那些古怪的发音让他望而却步。1851年1月与人合作,用拉丁字母编纂出一种用于书写“宁波话”的拼音系统;他还通过拼音法,编写出一些圣歌,教当地人传唱。因此可以说,中文拼音是丁韪良最早想出来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一个贡献。



丁韪良后来移居北京,并翻译了《万国公法》。该书对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要,它让中国人首次看到“权利、主权、人权、自由、民主”等观念,为中国开启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西学东渐巨擘、创办盲童学校”

傅兰雅( Fu Lanya, John Fryer)

1839 ~ 1928



十九世纪来华的英国圣公会宣教士、翻译家、报人、教育家和慈善家;近代西学东渐的巨擘,有“西学传播大师”之誉。在华35年中,有28年在江南制造局从事译书工作,翻译了大量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着作;他还创刊了科学期刊《格致汇编》,并参与创办了“格致书院”,为向中国引进、传播和普及近代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清政府授予他“进士”和三品官衔,颁赐他“三等一级双龙宝星。”他还在中国创办了盲童学校和盲女学校。



"改变傈僳族命运的使徒"

富能仁(Fu Nengren, James Outram Fraser)

1886 ~ 1938



中华内地会英国宣教士,"傈僳人使徒";老傈僳文字创造者;在中国云南边陲傈僳族人中间生活、宣教、服务近30年之久,最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傈僳族人民。



到1990年代,中国的傈僳族有90% 是基督徒。在195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14,800名基督徒。到1995年,基督徒数字上升到超过10万,其中大部分是傈僳族信徒。福音使得原本落后的傈僳族地区走向现代文明,也让百姓从贫穷、犯罪中走出来。1995年,云南省基督教协会已经出版了45,000册傈僳文圣经,以及65,000册傈僳文赞美诗。所采用的文字仍然是当年富能仁所发明的傈僳文字。虽然富能仁去世已经70年之久,但云南各地傈僳族教会和信徒仍以各种方式和活动来纪念他。
 
续三 | 除了利玛窦、司徒雷登,你还应该知道他们……
原创 2016-09-12 编辑 耶稣基督圣经福音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外国人为中国的发展及其人民献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宣教士。他们大都青年才俊,出于对中国的爱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大好的前程,远赴中国开荒布道。他们火热的心不仅推动中国走向文明,更为中国人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继续为大家推荐十位宣教士。


“沿丝绸之路传福音的宣教士”

盖群英 ( Gai Qunying , Alice Mildred Cable)

1878 ~ 1952


20世纪初在中国山西、甘肃和新疆宣教的英国女宣教士,曾多次沿“丝绸之路”穿行于戈壁沙漠,把福音传给各族人民。她和另一位内地会宣教士冯贵珠及其妹妹冯贵石(后被称为宣教三姝)是最早穿越戈壁沙漠的西方妇女,着有《戈壁沙漠》等书。


盖群英非常重视对妇女权益的帮助,1904年与冯贵珠一起建立女子学校,后又致力于学校的扩大和发展。在20多年时间里,盖群英及其他同仁,共培养造就出1000多名女传道人和圣经教师。在她不懈努力下,大批的妇女听到福音,受到教育,霍州因此一度成为基督教妇女工作的中心。此外她们还在霍州设立了诊所和戒毒所。


就在妇女学校办的有声有色时,三姐妹决意去遥远、偏僻的宣教士未至之地传福音。于是他们决心穿越茫茫戈壁沙漠,沿着丝绸之路到西藏和蒙古交界处广大地区传福音。从1923年到她们离开中国时为止,在14年时间里,三姐妹驾驭着马车,先后五次行走在丝绸之路上,把福音和基督之爱传给沙漠深处的各族人民,因此她们广为人知,被尊为“仁义之师”。


“开办盲人学校的先驱”

甘为霖(Gan Weilin, William Campbell)

1841 ~ 1921



英国长老教会在台湾的宣教士;历史学家;开办盲人学校的先驱。


甘为霖对台湾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荷兰据台时的史料收集与编着,尤以《在台宣教的成功》和《荷兰人统治下的台湾》最珍贵。1913年他所编着的《厦门音新字典》(又称"甘字典"),字数达一万五千字,是台语研究的镇山之宝。


甘为霖牧师也是台湾首位关心盲人教育的人士,当时台湾盲人为数不少,大多沦为乞丐。1883年甘牧师就已关心盲人问题,英国圣经公会也寄来点字圣经本,1888年在伦敦筹刊《点字初学书》、《马太福音书》和《庙柱问答》等厦门音罗马字浮凸刷书。1890年2月在自宅开办盲人学校


“把生命奉献给少数民族的宣教士”

高漫 ( Gao Man , Carl Grant Gowman)

1886 ~ 1930



内地会宣教士。在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特别是傈僳族中间宣教、服务十九年之久,最后献出自己生命的美国宣教士。


“中国山西开教先锋”

高一志(又名王丰肃) ( Gao Yizhi , Alfonso Vagnoni) 1566 ~ 1640



意大利耶稣会宣教士。1605年来华;1616年“南京教案”时被驱逐出境,后于1624年底返回中国,至山西传教;1640年4月卒于山西绛州。被称为“中国山西开教之宗徒”。


每当高一志开辟新的传教区时, 他都不辞劳苦地徒步跋涉于高山深谷、崎岖山路中间,去寻找看顾他的羊群。所到之处访贫问苦,帮助软弱者,扶持跌倒者。


高一志神父不仅在传教方面成绩斐然,在学术方面亦颇有建树。据统计他平生著有二十五部专著,在文学、历史、哲学、信理、伦理、教育、社会、政治、自然科学诸领域均有卓越的建树。他的学术见解和思想火花不仅对于中国教会的信仰传递,乃至对明清以降中国社会的伦理建设和教育理念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持续着巨大的历史生命力。


“ 带来东北大复兴”

古约翰 ( Gu Yuehan , Jonathan Goforth)

1859 ~ 1936



著名加拿大长老会宣教士、奋兴布道家,先后在中国的山东、河南、河北和东北宣教长达48年之久,曾为中国东北教会带来福音大复兴。


古约翰在中国的第一个固定工场位于河南省的北端,一个反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古约翰起初经常受到当地居民的敌视、叫骂、追逐、被投掷泥块、粪便,甚至遭受石头袭击亦是惯常之事。面对此等环境,古约翰却毫不胆怯,以最忍耐心态戮力以赴,再接再厉冒死前往讲道。经过长时间试炼,居民感念其诚,态度逐渐有所转变,讲道时为他提供椅子,还带来安放圣经的茶几,并以茶水招待。


1900年,义和团之乱挑起国人仇外情绪,到处追杀洋人泄忿。古约翰全家在四围喊杀的凄厉声浪中逃亡,最后蒙神保守方才虎口逃生。虽然差点丧命,但他毫不怨恨中国人。


1907年,古约翰有机会由水路去了一趟朝鲜,没想到正遇上朝鲜教会的一次大复兴。他在那里停留了三个星期后,改由陆路回来,顺道在东北的一些教会中报导此行的见闻。第二年的春天,他应邀再度前往东北领会,终于带来了东北教会的一次大复兴。那时他在东北各教会所传讲的信息,大致环绕着同一个主题——“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


1926年春天,从68岁开始, 古约翰再次来到东北。他选定四平街为基地,不顾自己逐渐朽坏的身体、瘟疫的流行与日本侵略所带来的动乱,坚持在那里殷勤工作了八年之久。


在中国长达48年的宣教生涯中,古约翰是一个奋斗不息、不知疲倦的宣教士。回国时,他已76岁高龄,但回到国内仍没有喘息的机会,往往一周要讲道六至八次,他不断呼吁北美各地的信徒,要关心在中国千千万万失丧的灵魂。


“热衷于建学校、医院、博物馆的宣教士”

郭显德(Guo Xiande, Hunter Corbett)

1835 ~ 1920



美国北长老会宣教士、教育家和实业家。在山东宣教、办学、行医长达56年之久,死后葬于烟台。


郭显德,英文名为亨特·考尔贝德(Rev. Hunter Corbett, D. D., LL.D.),1863年前往中国。


1875年,郭显德在烟台创办博物院福音堂,陈列珍禽异兽和矿石标本、挂图、各种珊瑚等,规定先听道,后参观,以启迪民智,成为烟台的第一所博物院,一年参观人数就有七万五千至十万人之多。


经历了两次丧妻之痛后,让郭显德和他的继配夫人苏紫兰深感创办医院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由于苏紫兰是护士出身,他们便于1890年在毓璜顶开办了一家小型诊疗所,一方面为宣教士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周围前来诊病的居民开药治疗。


1896年,郭显德将他所创建的文先和会英小学合并扩充为会文书院。他在中、美籍助手的帮助下,先后于福山、牟平、栖霞、莱阳、海阳、烟台创办小学40余所,以及医院、博物院、花边、罐头等事业和实业。


郭显德在中国山东生活、传教、工作长达56年,以其对福音的热诚和超人的爱心与忍耐,不顾生死,步行千里,下乡布道时与苦力、贫民同眠共食;又广行善事,终于打开了山东传福音之门。甚至在义和团之乱时期,民间流行说:“外国人不杀郭显德,中国人不杀赵斗南(郭显德的学生)”。他一生誉播四方,连义和团也为之心折。


“为中国科学家受洗的宣教士”

郭居静 ( Jujing Guo , Lazaro Cattaneo)

1560 ~ 1640



明末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从1592-1640年,历48载,先后在韶州、北京、南昌、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传教,是最早到上海、杭州开创天主教事业的耶稣会士。他和利玛窦合作编纂了《拉汉字典》,与徐光启、杨廷筠等科学家关系甚密,并亲自为杨廷筠施洗。


郭居静(Lazaro Cattaneo),字仰凤。1560年出生在意大利一个贵族家庭,1581年21岁时加入耶稣会;1588年28岁奉派到东方传教。他先在印度工作5年,1593年抵达澳门,在那里学习中文、哲学与神学。耶稣会早期事工主要集中在中国的韶州、南昌、南京及北京。1594年,郭居静进到韶州,协助利玛窦(Matteo Ricci)传教。当时徐光启在那里教书,因此认识了郭居静,并从他接触到天主教及西洋的科学。


1611年5月底或6月初,郭居静为朝廷重臣、科学家杨廷筠施洗。杨后来成为中国天主教会“三柱石”之一。


从1613年到1625年间,郭居静曾多次去河南省会开封,对开封犹太人社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并将其考察和研究结果公诸于世,使开封犹太人为世人所知。郭居静留于后世的主要著作有《灵性诣主》、《悔罪要旨》等,并协助利玛窦标注字音,辨别声调,合作编纂了《拉汉字典》。


“救治无数八路军伤员的宣教士”

韩德生(Han Desheng, David Gordon Anderson)

1908 ~ 1939



中华内地会英国医疗宣教士。服务于山西省长治基督教鸿恩医院(Wilmay Memorial Hospital),任主治医师、院长。因抢救伤兵感染伤寒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内战和抗日期间,由于中国军队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许多受伤将士被送到西教士创办的教会医院里救治。许多宣教士因为过劳,或从伤病员身上感染伤寒或其它传染病,而献出自己的生命。韩德生医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1935年韩德生夫妇前往鸿恩医院从事医疗宣教工作。鸿恩医院于1931年落成开业,是当年山西省东南部唯一的现代化医院,服务范围和对象包括周围七个县镇及偏远农村约二百万人口。


1937年山西太原失守。在山西境内的八路军,与日军进行山地游击战,殊死抗击强大的入侵之敌,但伤亡数字亦比日军高得多。因此,救护伤兵就成了医疗宣教士的当务之急。鸿恩医院的三位医生不遗余力地抢救八路军受伤将士。在药品、医疗器材奇缺的情况下,他们以基督的爱心,倾尽全力救护他们。1938年鸿恩医院的伤员、病人实在太多,病房不够,于是他们又在潞城增设了一所医院,亦由韩德生负责兼顾。根据医院记录,当时两所医院除了五千个门诊病人外,还有留医住院的五百多个病人。如此繁重的救死扶伤工作,使韩医生透支了过多的体力。


1939年6月21日,他终因病人传染而罹患伤寒,不治而逝,当时他尚未满31岁。遗下年轻的妻子,四岁半的长女和未满周岁的幼女。韩德生为拯救中国人的生命和灵魂,付出了重大的牺牲,直至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第一位进入西藏的欧洲人”

和德理 (鄂多立克)(He Deli, Odoric of Pordenone)1265 ~ 1331



罗马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修士、来华宣教士、著名旅行家和探险家。元代天主教“三柱石”之一。


1314年,和德理从意大利威尼斯启航,开始东方之旅。1322年抵达中国广州。1328年,和德理离开大都,启程回国,欲请求教宗派遣50位宣教士,与他一起来华传教。为探寻新路,和德理此次西返改走陆路。取道天德(今河套),再经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回国。因此和德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达中国西藏地区的欧洲人和天主教神父。他在其游记中详细描述了元代西藏拉萨达赖喇嘛所居之地的风土人情。


离开西藏后,和德理又途经中亚、波斯和阿拉伯等地,步行一万二千多公里,横跨欧亚两大洲,于1330年回到意大利的帕多瓦。回国后,他口述了东方之行的所见所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及他传教的经历,由他人记录成为《和德理游记》。此书与《马可·波罗游记》和《孟高维诺遗札》一起在欧洲广为流传,也见证了中国元代天主教的历史。


1881年,国际地理学会为了纪念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宣教士和旅行家,特地在威尼斯为他竖立了一座铜像,以表达敬仰之意。


“剑桥七杰中最长寿的宣教士”

何斯德( He Side , Dixon Edward Hoste)

1861 ~ 1946



英国著名宣教士,“剑桥七杰”之一,继戴德生之后的“中华内地会”总主任。在华宣教60载。


何斯德(Dixon Edward Hoste)于1861年出生在英格兰,是皇家炮队将军之子。17岁的何斯德考入皇家军事学院,18岁时,他成为一名炮兵中尉。


1885年,何斯德与其他6位剑桥毕业生一起——即以“剑桥七杰”闻名于世的一行七人——接受中国内地会的差遣,搭船启程,奔赴遥远的中国宣教。“剑桥七杰”中,唯有他一人不是剑桥大学的学生,但因其住在剑桥市内,故被列为“剑桥七杰”之一。他们为传扬福音,宁愿放弃前途无量的前程之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英国人,故在他们踏上宣教征途之后,英国有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在为他们祷告,做他们的后盾。何斯德当时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就在中国生活、宣教60年;更想不到的是他后来竟接替戴德生成为中国内地会的负责人。


1886年,戴德生到山西视察内地会以及席胜魔在晋南的宣教工作。席胜魔无疑是上帝在中国人中间兴起的一位教会领袖,戴德生亲自按立他做牧师。何斯德做席牧师的助手。


当义和团运动爆发之时,许多宣教士和基督徒惨遭杀害的消息不断传入戴德生的耳中时,戴德生意识到时候到了,应该任命一个人来接替他做内地会的总主任。于是他写信给何斯德,让他来接替他的位置。


在接下来的35年里,何斯德带领内地会经历了巨变和挑战。义和团之乱过后,何斯德和内地会决心效法耶稣基督的温柔与包容——面对内地会在义和团之乱中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内地会拒不接受中国政府的赔款。


1905年戴德生去世后,许多人认为内地会可能会垮掉,但在何斯德坚定的、以祈祷和智慧的治理之下,很快就赢回了广大宣教士、支持者,以及其他差会领袖们的自信心。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何斯德和其他美国人一下子成了“敌国侨民”,所有宣教士皆被关入条件恶劣、拥挤不堪的拘留营。这个时候的何斯德已经严重失忆,但他仍然安静镇定。其爱妻帼德在战争结束前先他而离世。战后,何斯德才得以获释回国。1946年5月,何斯德安然回归天家,享年85岁,是“剑桥七杰”中最为长寿的一位。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