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标准和是非界限的思考

就没人给个正经答案。
我的经历是,我不敢告诉她,告诉她的闺蜜同伴了。这闺蜜太没脑子,不仅告诉她把拉链拉上,还说是我提醒的。我这就把人家姑娘得罪了,说 not comfortable. 我搞得人家不自在了。
以后遇到类似事情怎么办?我的目前选择就是装瞎了。
记得有个宾馆服务生招聘题:撞见女客人裸体怎么办?标准答案是:对不起,先生。然后带门出去。
正确答案是 先要测试跟你有什么关系
跟环境有关
 

0706

自定义头衔
答案就是答案,正不正经我不知道……

教授在上伦理课.他告诉同学们如何提醒别人一些尴尬事情."比如说,如果你们看见女孩子屁股上有草屑,你们应该委婉地说:""姑娘,你的肩上有草屑"".女孩子往肩部看,然后向下---看 见了".这时一个女学生举手站了起来,说:"教授,你领带的拉链开了!"
这孩子学得多么快呀,教授就希望找到这样的博士生。
 
我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一个小学生指着学校宣传栏里的一张毛主席在延安窑洞讲课的照片説,毛主席这么大的官还穿破烂衣服。(那张照片,毛主席是穿着补丁衣服在讲课。结果有学生报告了老师,老师立马叫来孩子家长:跟孩子家长说,如果不是看在他年龄小,你们家出身好,我非把他打成反革命游街示众。这个孩子回到家被家长用皮带猛抽嘴巴,以后,这个孩子就成了哑巴。你说这是不是这个老师的责任?!
 
我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一个小学生指着学校宣传栏里的一张毛主席在延安窑洞讲课的照片説,毛主席这么大的官还穿破烂衣服。(那张照片,毛主席是穿着补丁衣服在讲课。结果有学生报告了老师,老师立马叫来孩子家长:跟孩子家长说,如果不是看在他年龄小,你们家出身好,我非把他打成反革命游街示众。这个孩子回到家被家长用皮带猛抽嘴巴,以后,这个孩子就成了哑巴。你说这是不是这个老师的责任?!
不是,是当时形势、社会的责任。
 
假如这个老师接到同学小报告,按下不表,以后会怎样?人生没有假设!所以,我个人认为是这个老师的责任。她把一个正常的孩子搞成了哑巴!

老师按下不表,小报告要是打到学校,老师和那孩子都得被处理。
要非得找责任人,孩子家长的责任最大,平时应该是没教育太好,那么多孩子就他家的瞎白话,等到惹祸了之后又是一味的暴力解决,孩子哑了可是家长自己打的。
 

0706

自定义头衔
我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一个小学生指着学校宣传栏里的一张毛主席在延安窑洞讲课的照片説,毛主席这么大的官还穿破烂衣服。(那张照片,毛主席是穿着补丁衣服在讲课。结果有学生报告了老师,老师立马叫来孩子家长:跟孩子家长说,如果不是看在他年龄小,你们家出身好,我非把他打成反革命游街示众。这个孩子回到家被家长用皮带猛抽嘴巴,以后,这个孩子就成了哑巴。你说这是不是这个老师的责任?!
是家长的毛病。
 
曾记得,一位小学同学偷了同学的钱,被教务处长教育训斥,教育了一上午,快中饭时间了,教务处长看看表,问道:你偷了多少钱呀?
小学生低声答到:2块。
教务处长笑道:你看看,只偷了2块钱就落个小偷的名声,值得吗?
 
曾记得,一位小学同学偷了同学的钱,被教务处长教育训斥,教育了一上午,快中饭时间了,教务处长看看表,问道:你偷了多少钱呀?
小学生低声答到:2块。
教务处长笑道:你看看,只偷了2块钱就落个小偷的名声,值得吗?
竊鈎者誅,竊國者候。
 

一庐春秋

居小庐看春去秋来
转自网络 逻辑思维

决斗也能断案?

策划人:袁泽

最近读到了一篇文章,法学家徐昕老师的《司法决斗考》。

什么是决斗呢?在我们印象中,就是近代西方人的一种捍卫荣誉的方式。比如俄国诗人普希金,一辈子经历的决斗有30次,起因大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难怪,他38岁就因为决斗而死。我们知道的近代欧洲名人,从文学家大仲马到思想家马克思,再到政治家克列孟梭、俾斯麦、林肯都上过决斗场。

不过,徐昕老师的这篇《司法决斗考》讲的决斗,不是这种私人恩怨,而是一种正规的司法手段。简单说就是,你打官司告状。法官说,我怎么知道你们谁有理?当着我的面,打一架吧,谁打赢,谁就有理。

请注意,这不是一时一地,哪个法官偷懒的做法,这是在欧洲盛行了上千年的正式司法制度。从中世纪的日耳曼人开始,一直到近代。法国的最后一次司法决斗发生在1547年,而英国直到1819年才正式废除司法决斗。

奇怪,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不可理解。学过政治学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国家?国家的首要职能就要垄断暴力。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时候,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他说,秦国的老百姓“勇于私斗怯于公战”,要下狠心整治。有一次,处决私斗的囚犯多达700多人,渭河水被染成了红色。为什么搞得这么激烈?国家要把暴力权收归国有嘛。打谁,被谁打,要国家说了算,你自己说了不算。你看,这个问题在政治上,中国人早就解决了。

回到欧洲中世纪的国家,那个时候欧洲国家能力比较弱。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你也不能拿私人决斗替代正式的司法制度啊。怎么这么愚昧呢?

但是看了徐昕老师的《司法决斗考》,对这个现象又有了新的理解。

先来看看司法决斗是一项什么样的制度。它和一般的私人斗殴是完全两回事。首先要有法庭的命令,而且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和固定仪式。比如在决斗前,要先由法官搜查,看看决斗的双方有没有带暗器、毒药等违禁物品。搜查后,还要拉着亲友的手,在法官面前宣誓,表示自己不会作弊,不会使用魔法。一切手续都就绪之后,再由法官宣布决斗开始。

打斗的过程这里就不再描述了,基本上就是互砍,直到一方死亡或者认输,失败的一方就会被判有罪。在重大案件中,即使失败一方不死,等待他的也是绞刑或者砍头。

说到这儿,我们还是会感到迷惑。打个官司,有理说理,有证据拿证据,干嘛非要搞得那么血腥野蛮呢?

其实,我们今天对司法决斗的所有批判、不满和疑惑,当时的人也有。至少罗马教廷从头到尾都是反对的。主张司法决斗的人说,让两个人打架,上帝一定会关照那个有理的人,会帮助他打赢。罗马教廷就说了,这叫“试探上帝”,这是《圣经》明确禁止的行为。所以,从855年的瓦伦西亚宗教会议开始,罗马教廷就宣布,在决斗中死掉的,算自杀。在决斗中杀人的,应该算谋杀。你看,我们不能高估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的理性能力和道德水准。当时的人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但是,罗马教廷这么激烈的态度,还是没能在上千年里,阻止实践中的大量司法决斗现象,这是为啥呢?

这就要回到当时人的具体困境了。

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欧洲法官,摆到你面前的任何一个案子,几乎都会感觉很棘手。因为了解事实真相的手段实在太少了。你作为法官,再有权力又怎样?比如有个人说另一个人偷了他家的钱,另一个人就是不承认,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不认字,没有借据、银行的摄像头。你会怎么判?怎么了解事实?事实上,在欧洲中世纪,也不是什么案子都用决斗来解决。主要是那种事实不清楚,案情又重大的,法官又没辙的才会用。比如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就规定,诉讼金额至少要达到五个苏以上,才能决斗。苏,是当时法国的一种货币单位。小事不用,大事才用。

大事引入司法决斗,至少有几项好处。

首先是防止了大面积的暴力冲突。两个人公开、公平地打一架,而且在法官面前,总比两个人找一堆亲朋好友打群架,甚至引发战争要强。如果你学过我们得到App里面刘晗老师的《法律思维课》,你就会知道,法律的首要目的,不是实现公正,而是定纷止争。就是不要争执。用一个小型的暴力,替代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暴力,这总算是个进步。

第二点好处,也是当时司法实践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难题。就是伪证。

举个例子,我是个坏蛋,诬陷我家邻居偷了我的牛,然后我找来一个朋友,帮我做伪证。这个证人胡说八道,对方一点辙没有。但是有了司法决斗,事情就变得复杂了。对方实在气不过可以说,我要跟这个证人决斗。那你想,有哪个朋友愿意冒着生命风险帮我说谎话?伪证的风险很大的。

再进一步地说,我可以跟那个朋友讲,没关系,做伪证你来,黑锅我背,我替你去打。那我也得想想,为了赖人家一头牛,搭上生命风险,值不值呢?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决斗,都是用刀剑的。我就是能打赢,自己也难免受伤。那个时代的医疗水平,一点外伤很容易感染,当场不死,事后也难保。

司法决斗还能部分地防止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官的徇私枉法。

当时不少欧洲国家的司法决斗都规定,被告是可以挑战法官的。你判的我不服,我要和法官决斗!

这个规定现在听起来是很荒唐,是对司法权威的一种挑战。但是在当时,这几乎是制衡法官舞弊的唯一办法。法官即使为了仅仅避免这种情况,至少在断案过程中要能尽可能地让双方口服心服,避免把自己搭进去。

说到这儿,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这种司法决斗后来就消失了。不是因为道德水平、理性水平提高了。而是因为后来人类了解事实的技术进步了,这种落后的方式不需要了而已。

而且话说回来,现在的法庭上,控辩双方通过花钱请律师,在法庭上对攻,也不过是把武斗变成了文斗,人在武力上的不公平,让位给了在财富上的不公平。法律这几百年确实在进步,但是进步的幅度,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今天之所以把《司法决斗考》这篇文章介绍给你,其实是想说,我们今天觉得奇怪的一些现象,如果运行了很长时间,千万别急着说他荒谬、愚昧,它一定有我们没有想到的现实的和理性的坚实理由。

最后说一个不搭界的现象:话说,欧洲早期出版的书,书名往往都巨长无比。比如说著名的《鲁滨逊漂流记》,最初的书名叫《约克出生的海员鲁宾逊·克鲁索有个不可思议的惊人生涯,他是海难船上唯一的幸存者,在俄罗诺克河河口的孤岛上奋勇求生,单独过了二十八年,终于被海盗船救起的详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为啥要写这么长的书名?因为那个时候印刷术刚发明,书籍很贵,书店老板既不能让人随便翻书,又要让读者知道书的内容,怎么办?只好尽可能详细地把内容写在封面上。后来书便宜了,书店允许大家翻书了,书名才变短。你看,所有的怪现象,都不奇怪,都只是当时的人面对当时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最后,我给你念一句法学家孟德斯鸠的话。他说:“正像许多聪明的事情是在用极其愚蠢的方式向前发展一样,也有许多愚蠢的事物是在用非常巧妙的方法向前运动。”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