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一项史上最长的成人跟踪研究项目显示,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有意思的文章。

很想知道他们具体衡量社会连接、孤独、亲密关系的质量和幸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量化,如何标准化。

这个针对男性的研究,也许在女性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意思的文章。

很想知道他们具体衡量社会连接、孤独、亲密关系的质量和幸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量化,如何标准化。

这个针对男性的研究,也许在女性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你google这个研究项目可以找到很多相关资料以及后续的研究。
是,我也在想对女性的研究可能会有不同。我猜他们当时只选择男性也许主要是考虑女性主要在家里相夫教子,生活处境的变化较小。
 
问题还是很尖锐的。

有时候特别需要独居一阵子,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受到任何干扰。
独处并不一定孤独,很多婚姻中的男人好孤独。
独自一人登山,极顶远眺,山间清风,头顶冷月,都是我一个人的朋友。震耳欲聋的的士高音乐中,前胸后背被火烫的波波拥堵,却陷入无底的孤独。
 
和不孤独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更孤单的人觉得自己更不幸福,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退化地更快,他们的大脑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们的寿命更短。
独处并不一定孤独,很多婚姻中的男人好孤独。
独自一人登山,极顶远眺,山间清风,头顶冷月,都是我一个人的朋友。震耳欲聋的的士高音乐中,前胸后背被火烫的波波拥堵,却陷入无底的孤独。
多数人需要伴侣/家人的陪伴,和或大或小的社交圈;少数人需要时刻被人群需求和包围;极少数人prefer一个人呆着。孤独与否取决于你的社交需求有多大、是否得到满足。

比如我的理想状态就是独自一人,希望和社会保持minimal的连接,对于陪伴没有需求。那么我无论是独处,还是与家人共处,或是置身于人群中,就都没有孤独的感觉。我要担心的反而是他人的存在对我造成干扰。
 
有意思的文章。

很想知道他们具体衡量社会连接、孤独、亲密关系的质量和幸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量化,如何标准化。

这个针对男性的研究,也许在女性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是的,幸福和快乐,就不太一样,
幸福感到底是什么,真不好说,每时每刻的体验,和回首往事的感受,就不一样,

扫地的时候,不太愉悦,扫干净了,会感受欣慰,带孩子很累,看孩子成长,有成就感,
 
傻吃闷睡的猪最幸福,因为已经在最底层了,永远不用担心阶级下沉。而且金字塔的底座猪的数量最多,永远不缺酒肉朋友吹牛皮。

高处不胜寒,越往上走朋友越少,最后就是孤家寡人。皇帝没朋友,而猪朋狗友遍天下。

岁月静好猪
曲高和寡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没人去的地方自然不会堵车
堵车的地方自然是人人向往的独木桥

毒鸡汤一碗,统治阶级最喜欢看的劳动人民自斟自饮毒鸡汤,普通人多好,当官太累,没劲。自我感觉最幸福了,比总统都幸福,一看就是从小喝毒鸡汤长大的。还是哈佛牌的进口鸡汤。
 
是的,幸福和快乐,就不太一样,
幸福感到底是什么,真不好说,每时每刻的体验,和回首往事的感受,就不一样,

扫地的时候,不太愉悦,扫干净了,会感受欣慰,带孩子很累,看孩子成长,有成就感,
还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有关。1930年代的WASP男孩子认为的幸福,到了这个世纪也许成了政治不正确的。
 

MySunflower327

未关注(999土豆)
最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视频,讲述人是Robert Waldinger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治疗师),他们经过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幸福的人生有一个共同特点。

感兴趣的园友可以看后面的视频,文字版内容我简单节选整理如下。

该项目名为The Grant & Glueck Study

从1938年起,研究者追踪了2组男性。第一组268名在加入研究时还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他们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大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为战争工作。另外一组追踪的群体是456名波士顿最贫穷地区的男孩。

这批人可谓“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在76年的时间里,这些年轻人长大成人,进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了工人、律师、砖匠、医生,有人成为酒鬼,有人患了精神分裂。最特别的是还有一位成了总统。有人从社会最底层一路青云直上,也有人恰相反,掉落云端。

这724名男性中,大约有60位还在世,并继续参与这项研究,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过90岁了。现在我们正开始研究他们总数超过2000个的孩子们。而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领导者。

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从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长篇累牍的信息到底教会我们什么?其实,完全无关财富、名声或者拼命工作。我们从这项长达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就这样!

具体来说,我们学到了如下三条。

第一条是,社会连结真的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却有害。

事实证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他们身体更健康,他们也比连结不甚紧密的人活得更长。而孤单的体验是有害的。和不孤独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更孤单的人觉得自己更不幸福,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退化地更快,他们的大脑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们的寿命更短。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个时刻,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不只1个说自己孤独。我们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


第二条信息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拥有的朋友的数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而是你的亲密关系的质量。

事实证明,处于冲突之中真的对我们的健康有害。举个例子,充满冲突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离婚还糟。而生活在良好、温暖的关系中是有保护作用的。

当我们追踪我们的研究对象到他们的80岁之后,我们希望回顾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在那时预测谁会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谁不会。当我们把所有有关他们50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之后,发现能够预测他们晚年生活的不是他们的中年胆固醇水平,而是他们对所在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而良好、亲密的关系似乎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


第三条我们学到的关于关系对我们健康的影响是,良好的关系不仅只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也能保护我们的大脑。

研究表明,在80岁之后依然处在对另一个人安全依恋关系中是有保护性的。在关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时可以依赖另一个人的人们,他们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而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真的无法依赖另一个人的人群,他们将更早出现记忆力衰退。

而那些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顺。一些 80-89 岁的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时,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所以我们学到的是,良好、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完好状态。


结论部分

财富与幸福关系不大

我们知道,一旦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如果你从每年挣75,000美元提高到7500万美元,我们知道你的健康和快乐基本不会发生改变。

在这75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对一个总把小别扭放心里的人,一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敌对事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关系上的。
不解的是有一个现象
人们都觉得钱多了才会更幸福
很多的家庭纠纷、人际纠纷、关系变化和破裂
都是因为钱而产生

所以到底是研究不切实际
还是人们认知错误
还是我们需要再思考?
 
傻吃闷睡的猪最幸福,因为已经在最底层了,永远不用担心阶级下沉。而且金字塔的底座猪的数量最多,永远不缺酒肉朋友吹牛皮。

高处不胜寒,越往上走朋友越少,最后就是孤家寡人。皇帝没朋友,而猪朋狗友遍天下。

岁月静好猪
曲高和寡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没人去的地方自然不会堵车
堵车的地方自然是人人向往的独木桥

毒鸡汤一碗,统治阶级最喜欢看的劳动人民自斟自饮毒鸡汤,普通人多好,当官太累,没劲。自我感觉最幸福了,比总统都幸福,一看就是从小喝毒鸡汤长大的。还是哈佛牌的进口鸡汤。

我猜你一定是辩论家ENTP型人格
你的幸福应该来自找寻逻辑漏洞并加以批判,没啥可辩论的日子实在让人太痛苦了:X3: :ROFLMAO:
 
还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有关。1930年代的WASP男孩子认为的幸福,到了这个世纪也许成了政治不正确的。

根本就没有变,只是藏在了心里不说出来而已。

不变的是人心,人性。

一个猴子多吃多占了资源,为了让其它猴子不怨恨还感到快乐,就开始研发毒鸡汤,比如:钱多烦恼多,有钱买不来幸福,减法生活,无欲则刚,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实不一定是忍受孤独,有时候是享受孤独
多数人需要伴侣/家人的陪伴,和或大或小的社交圈;少数人需要时刻被人群需求和包围;极少数人prefer一个人呆着。孤独与否取决于你的社交需求有多大、是否得到满足。

比如我的理想状态就是独自一人,希望和社会保持minimal的连接,对于陪伴没有需求。那么我无论是独处,还是与家人共处,或是置身于人群中,就都没有孤独的感觉。我要担心的反而是他人的存在对我造成干扰。
 
根本就没有变,只是藏在了心里不说出来而已。

不变的是人心,人性。

一个猴子多吃多占了资源,为了让其它猴子不怨恨还感到快乐,就开始研发毒鸡汤,比如:钱多烦恼多,有钱买不来幸福,减法生活,无欲则刚,平平淡淡才是真。
只要结果是吃鸡肉的富猴子和喝鸡汤的穷猴子都快乐,就是一个不错的猴子社会 ?
 
多数人需要伴侣/家人的陪伴,和或大或小的社交圈;少数人需要时刻被人群需求和包围;极少数人prefer一个人呆着。孤独与否取决于你的社交需求有多大、是否得到满足。

比如我的理想状态就是独自一人,希望和社会保持minimal的连接,对于陪伴没有需求。那么我无论是独处,还是与家人共处,或是置身于人群中,就都没有孤独的感觉。我要担心的反而是他人的存在对我造成干扰。

所以上次我说你应该是建筑师人格。
我相信大王和小雷音关于孤独也是差不多的理解。
 
不解的是有一个现象
人们都觉得钱多了才会更幸福
很多的家庭纠纷、人际纠纷、关系变化和破裂
都是因为钱而产生

所以到底是研究不切实际
还是人们认知错误
还是我们需要再思考?

这个研究里有一个重点的结论就是不是金钱越多越幸福,原话是说

一旦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