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诛少正卯,现代学者的缜密考证,此事为战国末期法家人物虚构之说。是向孔子身上泼的脏水。
少正卯:从名字可以得知,他是个地位不低的人。很明显,少正是王室的一种官职,少正乃是正的副手,他的名是卯。
再看孔子:
1、春秋时期,中国不是到汉武帝才逐渐完善的帝国制度。那时,只有贵族才是执政者,孔子是一个“士”,而且上任只有七天。
2、编造这些故事的人以为,“相”是最高的官职,直讲其视为秦汉时的丞相、宰相。殊不知,封建的春秋时代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官职,它是战国晚期王权专制时代才出现的。
春秋时代倒是有“相”,所谓的相却不过是礼仪活动中的赞礼人——现在陕西人还把婚礼、丧礼中的赞礼人称为“相俸”。而按照比较可靠的历史记载,孔子倒确实是礼仪方面的专家,他担任的相正是这种相。
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酝酿于战国末期的法家思想(以韩非为代表),成立于秦政焚书坑儒之世,盛流传于两汉之间……这是与法家思想及专制政治有密切关联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制度,和从秦朝开始才不断完善的帝制,完全不同,周朝是明白地“封建制”,一直延续到春秋时代。
封建制最典型的特征是权力分散,而不存在集中的王权,因而就没有自上而下授权的官僚体系。甚至可以说,当时根本就没有完整的行政权力,不会有权力那么巨大的司寇、丞相。
最可悲的是,到了现代,尽管学者们大谈什么封建、专制,到了孔子那里,却全然忘记这些概念,反而毫无道理地把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孔子,极力地描画出一副专制的脸谱。
问题是,孔子不要说支持,他甚至根本无法想象秦以后的那种成熟的皇权专制。孔子所处的时代,大体仍属于封建鼎盛期,王权专制最多只有一点端倪而已。
当然,孔子倒确实敏感地意识到了专制的危险,从他之反对土地税、反对铸邢鼎,都可看到他那极其伟大的政治预感;而反专制也正构成了孔子思想的基底。
往儒家身上泼脏水不止一例
比如:孔子著名的:肉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就是出在《墨子.非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