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健康生活话养生----写在移民前后
教会孩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自古以来,以德报德就为人类社会所倡导,也就是所谓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谓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所谓的"善来善往,以礼相待".
当别人以美好的态度对待我们时,我们也同样要以美好的态度真诚地回报对方。古今中外,这种做法都是同样被推崇的,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的基石之一。
教会孩子懂得以德报德,这是美好人性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性的社会,尚没有接受过驯化教育的小孩子们在一起,就如同小野兽们一样.尤其是小男孩们的自然相处,经常地会出现以强凌弱的现象,因此男孩子的打架几乎不可避免.
俺从小到大,据老爸老妈说,几乎没有怎么挨过打.但是,在俺的记忆中,却非常深刻地留下了这样的一幕:5,6岁时,因为欺负邻家一个比较瘦弱的同学(具体怎么欺负的不记得了),而被老爸责令罚站,面壁30分钟思过.当时如何思过的完全没有了印象,但是这件事情,却永远地镌刻在了俺的脑海,自此以后,永远地视欺凌弱小而为耻辱...
儿子小的时候,身体健壮,比别的孩子要高出大半头.俺生怕他仗恃着身高体壮的优势,去欺负别的孩子,所以,一直耳提面命,切不可和别人打架.
结果,生性敦厚的他,在2岁上幼儿园后,却不时地被班级里一个特别淘气好斗的小男孩骚扰.5岁时,一次还被这个孩子从滑梯上推下,导致了骨裂.
在心疼孩子的同时,俺也反省自己的教育失误.
事实上,孔子教导我们的为人之道,既非"以怨报怨",也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
孔子提倡的,不仅是人生的效率,更是人格的尊严.
当被问到是否应该"以德报怨"时,孔子反问:"何以报德?"
孔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以德报怨,那么,拿什么来报德呢?对待德和对待怨,岂能毫无分别?是非曲直,岂容混淆不清?
善良的人们总是信奉“以德报怨”,他们坚信自己的宽容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但事实上,这种善意往往会被曲解,欺凌弱小的行为往往会被姑息,甚至被变相地受到纵容.当我们用不值得的仁厚去对待那些有负于我们的人和事时,我们的慈悲,我们的恩德,都将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从这个意义上说,俺不能认同"人家打你的左脸,应该把右脸也送给他打"的毫无人格尊严的做法.
心胸狭隘的人会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作为自己的处世之道.而以怨报怨,永远以恶意,以怨恨去回应曾经受到的欺侮,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只能是无止无休,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和悲剧。
以直报怨才是君子的坦荡和磊落,以直报怨就是用我们的公正,用我们的率直,用我们的耿介,用我们的理性,也就是说,用我们高尚的人格,去应对欺侮,迫害,中伤和毁谤。
“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之所以被后人世代传诵,就是因为蔺相如那以直报怨的处世方式.面对廉颇无端的挑衅,他从容淡定,不郁闷生气,更不急于辩解,正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蔺相如便是一个活得坦荡,磊落的谦谦君子。
当认识到这些后,俺转变了观念,告诉孩子:但凡碰到恶意欺负你的淘气孩子,坚决地要予以阻止,不能让自己受到伤害.在需要的情况下,必须予以反击,但注意不要打人家的头部和脸部.当孩子第一次反击打架后回家告诉俺们时,俺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告诉他:这就是以直报怨,是对那个孩子的帮助,否则,他从小养成了欺负人的坏毛病,将来一定会变成小流氓...
从此以后,儿子再也没有受到过什么欺负.上小学后,班级里有一个小霸王,专门恃强凌弱,但是,他从来也不敢对俺儿子怎么样,因为一入学,他们较量的第一个回合,练跆拳道的俺的儿子,就一脚把这个高出自己小半个头的孩子给踹哭了.后来,三年级时的一个下午,儿子遭遇年级里打架大王,他勇敢地与之抗争,虽然自己也挨了几拳,可是那个孩子也得到了几脚.当然,他的不畏强势的勇敢行为,得到了俺的大大的褒扬.
除了打架之外,孩子还曾经遭遇过个别爱向老师告状的孩子的诬告,他回家后很委屈.但是,俺还是告诉他:不能以怨报怨,没有必要也去打小报告予以反击.当老师找到你问讯时,坦然地,客观地告之以实情就可以了...
俺告诉孩子:直不仅仅要对外,更重要的是要律己以直。当你身正时影子总是不会歪的.
以直报怨是最好的态度,她是理性与公正的完美结合。
或许我们无法为他人付出太多,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以德报德;或许我们没有圣人般广阔的胸怀去包容世界的一切,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以直报怨。
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仍然可以做个君子:用一颗坦荡的心去对待世界,从而活得洒脱自在,活得恬静坦然.
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终生地实践老祖宗的谆谆教诲:以德报德,以直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