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那到底什么是网络呢? 那根线, 还是那台机器呢? 佛经有讲吗? 是比电话线粗的为网络还是比下水道细的为网络呢?

嘿,那个假充的工程师,网络技术需要硬件和软件,你不懂吗?

就那几根线,就是网络技术,笑死我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

索达吉堪布讲述
选自《佛教科学论》


现在有些人认为如果佛经与现代科学不矛盾,那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为什么不广为宣说现在科学里面的许多道理和内容,因为现在科学的内容没有在佛经里广为记载的缘故,所以佛教的教理是落后不合理的。这种想法我认为是相当错误的,实际上佛教的道理是能够含摄宇宙万物中一切的现象,自然也包括了科学上的那些发明创造。科学上的理论不管如何变化发展,它总是在佛法理论的框架内,就像天空中的风云不管是如何地变幻莫测,它总是在虚空的含容内进行。

  佛陀虽然没有像科学那样详细地描述各种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但从大的总括方面,佛经已经指明了物质的能力是千变万化不可思议的,不然像现在我们所感到火是热的、水是冷的这些表像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呢?正因为佛陀知道每一种物质都有著许许多多神奇的变化能力,所以他才这样说是不可思议的。

  再者佛陀虽然没有详细具体地阐述科学里面的那些内容,但却不能由此认为佛教就不是真理,因为社会科学也没有详述自然科学里的内容,难道社会科学就已经成为非科学了吗?同样地,对于现在的飞机、轮船、电脑、电话传真等等这些机器和产品是如何设计如何生产的,最基础的理论物理学科也是没有进行具体详细地说明,难道我们就能够说那些最尖端前沿的理论物理不是科学了吗?所以对佛教的那种看法是很成问题的。又拿其中的电脑来讲,目前电脑的运行基础是二进位。二进位的内容虽然不包括电脑具体部件的特性,制造方法及操作方法,但谁能否定二进位是电脑一切运行的基础。同样道理,佛法中虽然没有详细地描述各种具体事物及其细微的特性,但佛法宣说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最本质的实相,以及趣入这实相的修行方法。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交通、通讯联络等等各个方面,当代的科学对于人们的利益确实很大,佛陀既然知道科学上的那些道理,那为什么他不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呢?我们吃住等物质上的一些便利,在佛陀无所不知的眼里,它只是一个暂时的利益,而不是最究竟的利益,真正最大最究竟有利众生的事情,就是从轮回的烦恼和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获得涅槃。比如一个孩子,本来父母非常关心他,但从孩子自己的角度讲,他会认为他自己的玩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对他最有利益的,而他的父母则对他一生的前途很关心,知道学习和教育对他们的孩子来讲是非常地重要。可是如果父母一直强调这个孩子的教育,而没有顾及他的玩耍和享受的话,这个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不关心我,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当孩子一旦长大懂事以后,才真正地知道实际上父母已经为他实现了真正的利益。那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凡夫众生也不懂这个道理,像小孩的玩耍一样,以为这个暂时的科学是很有利的,但当我们一旦懂得了这个因果循环的道理,或者是通过修行真正从轮回苦海中获得了解脱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知道佛陀实际上早已经把世界上最大的安乐最究竟的利益告诉了我们。


  所以根据《释量论》,虽然佛陀可以宣说有关现代科学家们的种种假说及发明等无穷无尽的法门,但以佛陀度世本怀而言,他是为了令众生脱离一切生死轮回的痛苦烦恼和无明愚痴,故如何才能达到那种彻底觉悟境界的修道方法才是最最重要的,而其他的则皆是枝节末叶之事了。彻底觉悟也就自然地通达了一切的知识,故佛陀所宣说的仅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所想要说的各种方便解脱法门。


  即便如此,世界上任何一位学者,他所探索的学问也都可以在佛经当中相应地找到或多或少深入浅出的描述。比如在医学方面,人身上的各种组织构造,婴儿住母胎中各个时期器官组织神经等是如何形成变化的等等,这些在佛经中都能找到详尽而准确的描述,并且对于一个人生病的原因也有深刻的见解和精辟地阐述。现代医学与佛学有不少吻合之处,如显微镜下可发现人体上有许多寄生虫,佛经中则说人体中有八万四千个小虫,现代医学观察到的胎儿在母体中发育的过程,在《修行道地经》中有详细、相同的描述。但也有现代科学尚未发现,而佛经论典中已有定论。如关于胎儿最初为何受胎,现代医学都说因为是父精母血(即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但这解决不了少数父精母血结合后仍未能受胎的病例,而《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中则指出除父精母血外,尚需受胎的主角--神识的加入,如果父母双方因缘特殊,则与其相应的神识较少,故受胎较难。另外关于胎儿出生时的身心感受,现代科学对此是一片空白,而佛教的《大圆满前行》中则已有明确描述,如正出生时,备受逼挤之苦,落地时,如堕荆棘丛中,母报膝上时,如鹰攫幼雏等等。广西第一位中医学博士刘立红说:‘中医的原理及其药方,都可在佛典中找到根据,修学佛法可以更好地进行中医的研究与实践。’由此可见,佛经论典可对医学的发展提供崭新的思路,补充许多不足。正因如此,西方在进一步研究佛教中的医学经典、治疗方法、人体结构及对各类病源独特的描述。


  现在,人们以为科学上许多发现和发明都是人类历史上首创的,是很了不起的,其实这正是因为他们不懂佛经见闻不广的原因所致。以佛经的观点,科学上一些成就也并不是现在人们才有的一种新发明。比如现在科学家们以为是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的基础上首次发明了飞机,但岂不知佛在《百业经》的第三十六个‘法施女’的公案故事里早就讲过,在释迦牟尼佛还未出世前的时代,就有一个女人的丈夫离家后,曾多次借用别人的飞机,来回家看望他妻子之事。又美国生物学家巴斯特博士,通过实验发现有些植物也有情感的反应,其实在佛经里面,早就提到过这一类的问题,比如佛经里说孤独地狱的众生,其处无定,有些在石头里面的,有些是在山岩里面,有的则变成树木、石头,或变成门坎、扫帚等等,以众生业力的不同就变成各种无情物的形象来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以我们佛教的观点来看这也不是一个新的发现。


  所以,西方著名哲学家韩非尔说:‘佛教吸引西方人,因为它没有教条,满足人的心灵,强调自救以容忍不同的论调,包含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及伦理与艺术。’
 

小雷音

Gues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樓上那段純粹是扯淡,十幾年前我也看些索達吉的東西,那時他還年輕,但心臟不好,經常住成都。現在知道純粹是扯淡,不值一駁,哄哄沒受過什么教育的人還行。
五明佛學院不少度母窮得連內褲都要人捐,至少十幾年前是這樣。現在寧瑪巴盛行,不少三流文人還寫小說幫吹過,比方說陳什么東的寧瑪的紅輝這些。。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写给楼上的小雷音

有空多吃几付感冒药,小心你自己的流感。不要无事在这里造口业。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楼主辛苦,在这里布道很累,不容易,总有一些外道来打扰,别和他们一般见识,我支持你。

我不是布道,是分享法喜。

楼上没有福报的,得不到佛法。我对他们其实很同情。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wdb6::wdb6:
樓上那段純粹是扯淡,十幾年前我也看些索達吉的東西,那時他還年輕,但心臟不好,經常住成都。現在知道純粹是扯淡,不值一駁,哄哄沒受過什么教育的人還行。
五明佛學院不少度母窮得連內褲都要人捐,至少十幾年前是這樣。現在寧瑪巴盛行,不少三流文人還寫小說幫吹過,比方說陳什么東的寧瑪的紅輝這些。。
 

zqweng

灌水艇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那到底什么是网络呢? 那根线, 还是那台机器呢? 佛经有讲吗? 是比电话线粗的为网络还是比下水道细的为网络呢?

佛经里讲的是因果,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比如你,你的存在是有一个因,有没有网络都是次要的,你进了一个网站浏览,如果没有网络,你也许就会顺着一条小路去一个茶馆,这些都只是缘起,而决定你的,只是一个因。
我刚刚看到一句话。讲的就是这个因果。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FONT=宋体]甲方:因明有没有讲到第八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乙方:第八识也是阿赖耶识,它又分异熟分和种子分。因明讨论的是阿赖耶识中的异熟分部分,也是凡夫人眼前显现的山河大地。对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分,比如极乐世界是凡夫人阿赖耶识中的没有成熟的种子分,它不是凡夫人现现世量的部分,对此因明没有多加讨论。[/FONT]

[FONT=宋体]甲方:境之法相识所知,请问这一句是唯识宗的观点吗,凡是识所认知的就是对境。识是对境成立的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乙方:不是。因明中的境之法相识所知,不是唯识宗的观点。这里,外境是安立识的因。也就是说,因明是站在经部宗的观点,暂时承认一个实有的外境。经部宗和唯识宗都承认外境的存在,不同点在于,经部宗承认一个由无分微尘组成的实有的外境,而唯识宗暂时承认外境存在,究竟来说,是不承认实有外境存在。有部宗当中“境证”的观点,在这里,经部宗以上不承认。[/FONT]

[FONT=宋体]甲方:法相是事物不共的特征。成立一个法相,要避免三种过失:不遍,过遍,相违。请问境之法相识所知,如何避免三种过失。[/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乙方:对于三种过失,我可以试着举出例子[/FONT]
[FONT=宋体]法相相违:境之法相是微尘的自性。外境是由无情物微尘组成的。[/FONT]
[FONT=宋体]法相不遍:境之法相是眼识的所知,眼识仅是无分别识的一种,如果仅仅定义眼识,那么耳识的所知不是境吗?[/FONT]
[FONT=宋体]同样,境之法相是心的所知,认识对境的粗大的总相叫“心”,比如知道外境中事物,这个是瓶子,那个是柱子,这叫“心”。外面的柱子和瓶子的显现叫“识”,外境的显现叫“识”,境之法相是心的所知,“心”是总相分别,你这么定义,把无分别识放在哪里?所以是不周遍。[/FONT]
[FONT=宋体]过遍:境的法相是色和心的对境。范围过大,有过遍的过失[/FONT]

[FONT=宋体]甲方:有没有一种对境是存在的,比如某种神,他非常神圣,是识所不能认知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乙方:境之法相识所知,只有被识认知到的是对境,而不被识认知到的不是对境。有没有一种识永远不能认知的对境,这样的对境不存在。如果存在,境之法相识所知-这个定义不周遍。[/FONT]

[FONT=宋体]甲方:请问因明前派认为“显现境和所取境是一体的”如何理解?[/FONT]

[FONT=宋体]乙方:经部宗认为,所取境是实有的,所取境是一个隐蔽存在的实有外境,眼识不能直接摄取到,眼识所能取到的是隐蔽分对境(也就是所取境)指点出来的行相。眼识前显现的是一个行相。这个行相是显现境。[/FONT]
[FONT=宋体]因明前派认为,隐蔽分的对境是所取境,识前显现的行相是显现境,两者是一体的。[/FONT]
[FONT=宋体]因为,本无见有的二月和义共相,在识前显现,是显现境。因为对方认为“显现境和所取境是一体的”,所以二月和义共相也有实有的所取境。我们要破的就是这一点。二月和义共相不是实有的所取境。[/FON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你这说的跟LZ的因明学有联系吗:wdb2:
佛经里讲的是因果,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比如你,你的存在是有一个因,有没有网络都是次要的,你进了一个网站浏览,如果没有网络,你也许就会顺着一条小路去一个茶馆,这些都只是缘起,而决定你的,只是一个因。
我刚刚看到一句话。讲的就是这个因果。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我这电脑里的病毒, 你怎么不也来些呢:wdb2: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接着扯:wdb21: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在佛法看来,无穷无尽的事物组成了整个外境世界,不管它们是否与我们的心识感受有关,它们在佛法中都被称为“他力”,因为它们的发生要取决于其它的情况(缘分)。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无“因”而生,在《佛说大乘稻杆经》中,释迦牟尼佛开示了三句揭子:

“此” 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所谓:无明缘行;

在第一个揭子中-“此”有故“彼”有;-能普遍应用于所有的现象,无论“常”与“无常”的。这个揭子中描述事物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有,而“彼”有。没有事物能够孤立的,不依赖其它事物而存在,无论在“常”或是“无常”的存在状态中。在佛法的术语中,为了在静坐中达到思考的目的,所有的现象被加以分类:“常”与“无常”即是一组很普通的分类。简单说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常”的现象是这类现象的存在不依赖因缘,在它们的存在状态中,不存在一刹那与一刹那之间的变化。换一句话,它们的存在是恒稳的。“无常”的现象正好相反,事物依赖“因缘”而发生,因此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无常”在此指刹那之间的变化。

在第二个揭子中-“此”生故“彼”生-仅能限用于“无常”的现象。产生这个现象只有在无常中发生,为了产生“彼”事物,这个产生者“此”必定是“无常”的。也只有无常的“此”现象才能产生出之前不存在的“彼”事物。常的现象绝对不会产生“彼”事物。“常”意指固定的、不变化的。“常”如何能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象种子变成花。只有当“此”事物是无常的,才有变化的潜力,当在缘分俱足的时候,将导致“彼”事物得以产生。

第三个揭子中-所谓:无明缘行-无常的事物没有能力来产生另一个孤立的事物。为了产生一事物,因必定与果相似。无明的因不产生慈悲-它产生贪与嗔。被贪与嗔迷惑的心驱使我们的行为造业。即所谓:无明缘行。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没学过因明,请教师兄,以上解释是哪位大德的开示,还是您自己的理解呢?

是一位藏传佛教的格西。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师兄所言,无明不能产生慈悲只能产生贪嗔,这个观点不敢苟同。每个人一念都可含盖十法界。慈悲可以产生于任何人心里。但凡夫是不能破无明的。也可以说,凡夫心中的慈悲,亦是无明而来。

无明是痴,不明世间的真相。贪嗔都从无明痴心中来的。贪嗔和慈悲法相相违。

密宗中说,将五毒化为五智,烦恼即是菩提。

密宗中“众生即佛”的见地,也是直接从胜义实相而作的宣说。若从名言现相上讲,众生则还是众生,仍被烦恼障和所知障所障蔽,与佛有别。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无明


苦谛最根本的因是“无明”。“无明”是佛教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术语。因为它是如此基本概念,通常也不多作解释。但是知道“无明”实际上指什么是很重要的。“无明”可以被定义在许多不同的层次上。简而言之,“无明”指不完全的明了,从而行为不善巧。这是最为肤浅的解释“无明”。在它下面有一层层蕴义,一直到最细微的心识的潜意识上。在此处,“无明”指的是我们根本上错误的缘取事物的本质。


无明譬如引擎,是整个苦海轮回中最初的起点。由于这个迷惑的心识错误的缘取事物,或粗或细的贪、嗔情绪因此而起。接着,我们的身、口、意被这些贪、嗔情绪驱使而反应作用,它的结果即是苦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佛教——[FONT=宋体]迷信or[FONT=宋体]智信?![/FONT]/ [FONT=宋体]慈诚罗[/FONT][/FONT][FONT=宋体]珠堪布[/FONT]


什么是佛教?长久以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佛教的定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即使很多学佛多年的人,依然弄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是什么?这种现象不单是在汉地,在藏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侣外,一般的农、牧民对佛法的内涵并不十分了解,多数认为只要能修建巍峨壮观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持诵观音六字大明咒,就算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仅是行善而已,既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有鉴于此,所以有必要在此略加说明。

佛教[FONT=宋体]信仰[/FONT]
[FONT=宋体][/FONT]
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亦即信心。信心当然是佛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但若因此而界定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则又不免失之于过分简单了。信心仅仅是佛法诸多观念中的一个,但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也提倡信仰,但现代不也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吗?譬如,如果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承载人们翱翔天际、跨越山海到达目的地,人们才会乘坐飞机。无论做世间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佛教所谓的信心,也是如此。所以,若界定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并不能等同于佛法。

佛教[FONT=宋体]哲学[/FONT]
[FONT=宋体][/FONT]
那么,佛教是不是哲学呢?也不是。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任何哲理剖析出来的深度,都无法迄及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佛教[FONT=宋体]科学[/FONT]
[FONT=宋体][/FONT]
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两者画上等号。

佛教[FONT=宋体]唯心主义[/FONT]
[FONT=宋体][/FONT]
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数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分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例如,英国的经验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主张的部分观点,就与唯识宗所说的:[FONT=宋体]境由心生,法由心造。[FONT=宋体]表面上有些类似。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FONT]——“[FONT=宋体]现象与实在[/FONT][FONT=宋体]里,也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从中发现,要完全扳倒贝克莱的主张,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唯心主义的这些见解,仍难以迄及佛教唯识宗所探讨的深度。[/FONT][/FONT]
[FONT=宋体][/FONT]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与佛教的观点就再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其实,不管是唯物主义、基督教、古印度宗教,还是其他宗教等等,都有与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这些例子仅只说明它们确实有某些相似处,却并不表示它们在整体上无分轩轾。因此,纵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就此将佛教视为唯心主义,因为二者从根本上就不同。如果撇开小小的相似处而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则其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证明,将宗教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纯粹是西方传来的一种主张,佛教是与此全然不符的。
举例来说,月称菩萨1的《入中论》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经典,该论认为:从世俗谛2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3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并不是物质是空而精神不空。月称菩萨进一步说道,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因为佛在《俱舍论》4中,对世俗谛的精神与物质都有所探讨。而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时,又同时破斥了精神与物质。换句话说,若认为成立则双双皆成立;若认为不成立则双双皆破斥。这是月称菩萨的论点。

而密宗宁玛巴5的观点,则以无垢光尊者6为代表。他认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

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也知道一些,实际上佛教与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去甚远。因此,佛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根本无法成立。其实,也没有人真正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只说宗教是唯心主义而已。不过,西方宗教确实是如此。
综上所述,佛教不是唯心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佛教当然也不是唯物主义,因为它也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佛教[FONT=宋体]宗教[/FONT]
[FONT=宋体][/FONT]
佛教是宗教吗?
‘ [FONT=宋体]宗教[FONT=宋体]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如果从宗教的英文字[/FONT]religion[FONT=宋体]本身的涵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为[/FONT]religion[FONT=宋体]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认为佛教是宗教,正因为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佛教不是宗教。我认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FONT][FONT=宋体]宗教[/FONT][FONT=宋体],因为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FONT][/FONT]​

既然如此,那佛教究竟是什么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聊聊佛教的因明学,不是很容易懂,大家有兴致吗?

佛教=佛学

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因为,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通过修学以达到佛的境界的一种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学。

佛教=教+证

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FONT=宋体]教[FONT=宋体]和[/FONT][FONT=宋体]证[/FONT][FONT=宋体]。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尔》[/FONT][/FONT]7和《甘珠尔》8;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字,也可以全面概括佛法的定义,那就是[FONT=宋体]智[FONT=宋体]和[/FONT][FONT=宋体]悲[/FONT][FONT=宋体]。我们今天就从智悲两方面来谈谈佛教。[/FONT][/FONT]
[FONT=宋体][/FONT]
佛教=智+悲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那么,烧香、磕头、念经等等是不是学佛呢?是学佛的一部分,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

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那是不了义的佛。

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9。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10,但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佛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本自具足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此外无他。
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高僧荣森班智达11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其他任何解释都不足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

他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可以。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的,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成佛之道,不修气脉明点照样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但唯一不变的精髓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宗密宗都认同的。

总而言之,如果从智悲两方面来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则可回答说:佛法就是智悲。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智慧

所谓[FONT=宋体]智[FONT=宋体],是指佛的智慧,与世间的智慧不尽相同,但也有类似处。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之处,也有出入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所说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FONT][/FONT]
[FONT=宋体][/FONT]
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FONT=宋体]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世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FONT]
[FONT=宋体][/FONT]
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其实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在当今世界,依赖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许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为了不让世人对佛教产生误会,所以有必要加以说明。

佛陀传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向每一位听法者确切地传达三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义理,如果不能清楚阐明三法印之理,就失去了传法的意义。

三法印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是有经教为证的。佛陀住世期间,弟子曾问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佛陀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义理,都可纳入佛教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掌握要点,才是佛陀最着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FONT=宋体]外道、婆罗门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都持有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FONT]
[FONT=宋体][/FONT]
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相应于这些闻者的根基,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 [FONT=宋体]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却没有去推翻他们。[/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务之急,即是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他观点正确与否都是次要的。因为,唯有通达三法印才能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其他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也与解脱毫不相干。[/FONT]
[FONT=宋体][/FONT]
正因为佛陀没有纠正他们的某些观点,所以当时的宇宙观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当听众的根基发生变化时,佛即会适时地驳斥他们原有的宇宙观或其他观点,并建立一种与其根基相应的观点,这些都是佛陀传法时的善巧方便。这正是佛经中的宇宙观为什么不同于现代宇宙观的原因。

这种解释,并不是为了应付现代人所提出的[FONT=宋体]佛经内容与当代科学结论不一致[FONT=宋体]的质疑,才强词夺理用以搪塞的。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释妥当了。因为,当时的人并不具备现代人的宇宙知识,因此也没有必要作出什么解释。这就说明,佛陀利用这些权巧方便来调化众生,正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FONT][/FONT]
[FONT=宋体][/FONT]
佛陀自己也曾说过,为了配合不同听众的口味,他传法时讲过许多相互不一致的论点,但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三法印中的[FONT=宋体]诸行无常[FONT=宋体]及[/FONT][FONT=宋体]有漏皆苦[/FONT][FONT=宋体]是真理;然而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这两者就谈不上是绝对的真理,唯有[/FONT][FONT=宋体]诸法无我[/FONT][FONT=宋体]才是绝对的真理。[/FONT][/FONT]
[FONT=宋体][/FONT]
其实,纵使佛教对宏观世界的描述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也不能证明佛教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所谓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只能说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或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罢了,谁也不能就此认定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

佛教认为,六道众生看同样的一杯水,会有六种不同的显相;六道众生看世界,会看见六种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多种宇宙的概念。

就微观世界的层面来说,以前也讲过许多了,现在只略略提一下。从过去的经典物理到相对论,再到量子物理,一路走来,这些科学的观点越来越接近佛教的论点。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也认为,自从提出了量子物理的论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朝着佛教等东方文明所指引的方向迈了一大步。我提到这些的原因,就是为了指出科学与佛陀智慧相似的地方。

而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有佛才能讲出的那些论点。不论是现代的科学或哲学,就算再往前发展成千上万年,也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FONT=宋体]空性、光明、万法皆为佛的坛城[/FONT]12、本来清净等等。世间所有的思维与逻辑,所有的聪明才智,甚至神通都无法感知佛的这种境界。这就是佛的智慧凌驾于所有知识之上的表现。

话说回来,智悲的[FONT=宋体]智[FONT=宋体],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义:证悟人无我,证悟显宗中观的空性,以及证悟大空性与光明;从密宗的观点来说,空性与光明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涵盖了大圆满的见解。[/FONT][/FONT]
[FONT=宋体][/FONT]
在世间流传下来的所有文献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这个名词,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将物质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后,所剩的一片空白。而现在有些人就连这点都还不敢肯定,仍然要坚持保留能量的存在——[FONT=宋体]能量也是物质。因为,如果连能量都不存在的话,那么所有的物质都将变成是无中生有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结论。因此,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连显宗的境界都达不到。[/FONT]
[FONT=宋体][/FONT]
我在前面提过,在微观世界中,科学与佛的见解稍微有些相似,但这还不是佛的境界。虽然有一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国学者,不论出家与在家人都有,曾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来解释空性,但都不是很恰当。因为,这种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断见13:物质转换成能量后,物质就消失了——[FONT=宋体]原来存在的变成空无,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空性。[/FONT]
[FONT=宋体][/FONT]
佛所讲的空性,不须经过这种转换的过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恒定律,也无法承认从有到无的说法;即便承认,这些推导也绝对不符合佛教所讲的空性。事实上,真正的空性并不是物质变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质,又是空性,在物质现象存在的同时就是空性,这才是佛所说的空性。

尽管现代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与佛的观点相当接近。但在精神层面或空性的见解上,现代人与佛教的智慧相比,仍有着天壤之别。

以世间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佳结果,充其量是能让日子过得更好一
点,譬如科技的发达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等等。可是也有人认为,科技带来的不是更美好的生活,而是更复杂、更危险的生活,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对而言,经由佛的智慧所能达到的结果,则是让每位众生都能从轮回中解脱。这不仅仅是书面上的理论,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只要肯如理如法地修行,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结果。

以上所讲,就是佛教的[FONT=宋体]智[FONT=宋体]。[/FONT][/FONT]
[FONT=宋体][/FONT]
大悲

所谓[FONT=宋体]悲[FONT=宋体],亦即大悲心。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因为所有的大乘发心,都是源于大悲心的。如果失去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称其为大乘佛法。[/FONT][/FONT]
佛陀所讲的大悲,是检视世间所有的思想当中都不存在的见解。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西洋文化提倡慈善与社会公益,但佛陀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思想,以及大乘菩萨所履行的无条件的奉献,却是整个世界绝无仅有的。

如果要细说大悲,则可从两方面着手:

世俗方面的大悲

譬如,佛陀在学道时,仅仅为了让一头饥饿的狮子填饱肚子,就毅然决然地布施了自己的身体;又譬如,倘若有人强迫这个房间里必须有一个人从十楼跳下去,那么,符合大乘佛法真意的行为,就是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主动表示自己愿作那个跳楼的人。这不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而是发自内心的想到:如果跳下去,一定非常痛苦,不如让我一人代替其他人承受这个痛苦吧!

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患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

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慈善活动只能解决众生的暂时痛苦,就放弃力所能及的世间慈善之举。作为发心利众的大乘行人,社会上的慈善活动当然也应该参加。

戒律中有一则故事:一个卧床不起的重病比丘,由于乏人照料,所有大小便都解在床上,污秽不堪的景象大家可以想像。

一天,释迦牟尼佛带着阿难来到这个比丘的住处。见到佛陀的莅临,比丘惶恐至极;然而,佛陀却轻言细语地安慰他,并让他把脏的衣物拿来,然后亲手替他清洗。既然佛都能这么做,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不过,这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关头能做出舍己为人的决定,并付诸实行。虽然,在某些其他的思想或理论中也提及这一点,但他们的悲心却是片面的,范围很狭隘;而佛的大悲心却是普及一切众生,而非仅仅针对人类或佛教徒的。

超越世可俗的大悲

更广、更伟大的悲心,是绝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暖,虽然这些事也要做,但却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此即佛陀最伟大的慈悲。

为什么呢?譬如,即使将一位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康复为止,但这样就能防止他以后不再生病吗?不能。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一次生病的问题罢了,他在往后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经历的病痛,我们是爱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财物布施,都只能暂时解决眼前的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的问题,却并非长远之计。只有让众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导他们修行,从而踏上解脱道,才能彻底地、永久性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利益、度化众生,才是实质的救度。

唯有像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FONT=宋体]大[FONT=宋体]悲,其他世间的慈悲只能称为[/FONT][FONT=宋体]悲[/FONT][FONT=宋体],还不能称其为[/FONT][FONT=宋体]大[/FONT][FONT=宋体],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FONT][/FONT]
[FONT=宋体][/FONT]
大家都知道,虽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业比较多,但其以救世之名所挑起的[FONT=宋体]圣[FONT=宋体]战也为数不少。所以,这是不是绝对的慈悲心还值得商榷。相对而言,佛教从来就没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说过:他根本不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获得的胜利,他所强调的胜利,是通过调伏自相续所得到的胜利。[/FONT][/FONT]
[FONT=宋体][/FONT]
其实,大悲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

佛曾经说过:[FONT=宋体]我告诉你们解脱的方法,要不要解脱,全由你们自己决定。[FONT=宋体]也就是说,每个众生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由佛陀来安排的。这种说法所表明的态度,就不像其他宗教所供奉的[/FONT][FONT=宋体]救世主[/FONT][FONT=宋体]或[/FONT][FONT=宋体]造物主[/FONT]’——[FONT=宋体]谁能上天堂,谁该下地狱,都由他们全权主宰。由此可知,在大悲当中也包含了佛教的自由、宽容、平等、和平等意义。[/FONT][/FONT]​

智悲双运的实际修持
那么,该如何修持智悲呢?
其实,菩萨所行持的六波罗蜜多14,都没有超出智悲之义:布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禅定、智慧是智;精进则是智悲的助缘。简约言之,可以智悲二字来界定佛教的意义;至于其深广的内涵,则是六波罗蜜多。

既然整个佛法的精华,都浓缩于智悲二字。那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于一座将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涵盖其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修习智与悲。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修大悲心需要细密深刻的思维,而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不允许任何杂念,两者相互矛盾,又如何能在一座当中同时修持呢?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FONT=宋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修空性。[/FONT]
[FONT=宋体][/FONT]
当进入空性的状态时,并没有明显地思维[FONT=宋体]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痛苦[FONT=宋体],也可说是没有明显的大悲心。但因为之前所受菩萨戒的戒体已存在心中,故而当心进入空性境界时,菩萨戒也随之进入空性之中。要知道,菩萨戒并非物质而是一种心的状态,虽然在进入空性境界时,心里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念头,但菩萨戒却是存在的。所以,心与菩萨戒不分彼此,同时都可以进入空性的境界。此时菩萨戒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菩萨戒,这就是智悲双运。[/FONT][/FONT]
[FONT=宋体][/FONT]
所谓双运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停伫在证悟空性的境界时,心既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与菩萨戒无二无别。若能这样修持,则已囊括所有大乘佛法的精华,再没有什么需要修的法了!

这是初学者的智悲双运修法。如果能这样修,则仅在一个座垫、一个位置上或同一时间内,就可以将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彻底无余地修完。
当然,在大悲心之前,还是要先有出离心。倘若自己对轮回痛苦都没有真切感受的话,是无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因为慈悲心的来源,即是众生的痛苦。没有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从生起。出离心的另一个条件,是希求解脱。当看到众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时,发愿要让他们获得解脱。但转念一想,如果自己不能先解脱的话,又如何能带领众生解脱呢?这样一来,出离心的两个条件就都具备了。

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有了菩提心就可受菩萨戒,而菩萨戒是可以自受的,在受持菩萨戒之后,便开始修空性。当菩提心与空性结合在一起时,即为智悲双运。有了这样的见解,则所有大乘显密教法的精华都已了然于心。

出离心、菩提心要一个个分开修,最后进入空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前面修的出离心与菩提心,也就成了空性的智慧。

此处所说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无我见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当中,又有证悟的智慧。这些智悲双运的见解与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义,说起来虽然这么简单,真要做时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出离心的生起,要靠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加行;而生起菩提心的条件,则是积累资粮(修曼茶罗),及清净业障(修金刚萨埵)。显然,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学佛,都离不开外加行15与内加行16的修法,这也是我一直强调修加行的原因。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佛教的真正意义是智与悲。从今往后,我们
学佛就学这两个字,修行就修这两个字,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可学可修的了!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