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数码及移动互联 移动音乐

回复: 移动音乐

刚才的讨论,其实跟叔本华的这一段很相关,,

我贴出来,

--------------------------------------------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亚瑟·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 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 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 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 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 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 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炒个蔬菜,等会细看
 
回复: 移动音乐

在你的这些问题之前应该先有一些别的问题,

如果有轮回,灵体是否是唯一的?,记忆是否是被清零?,

从目前来看,我们绝大多数的记忆好像是被清零的,那么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上一次修行到的好的东西不带来,还是已经带来了,我们不知道?

要是这样的话,每个人刚出生好坏的程度不一样?

如果没有带来,以前修到那些
好的东西存放在哪里,然后又是怎么何时去提取?

僅據我了解的回答一下信不信的是個人自由:D

靈魂是一種能量,是光體,可分成好多個

有案例顯示他的靈魂在兩個地球人身上同時學習

而且通常我們會留一部分靈魂在我們的家(大家叫天堂)

大部分靈魂投胎以後記憶被清零,少數的有前世記憶

累死我了,先回答一部分,突然想到你不是看過那些書麼:wdb2:
 

阿吾

踏实做事 有趣做人
回复: 移动音乐

继续之前的:
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天资就不行的学生被父母和老师逼迫着考高分,成绩不行,爹妈非打即骂,当孩子受不了心理崩溃自杀后,爹妈又哭得死去活来。当初干嘛去了?这就是我前几天说的,会因环境和时间改变的诉求都是愚蠢的。
回到当初,他们能忍得了孩子读不了书在家啃老么?他们能受得了吃喝睡思想?
这个社会一直在想要把所谓主流思想贯彻到每个人,却不明白人的差异是巨大的,个性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思想自由度太小了

支持个性的独立,特别是在小孩的教育上,

引导到什么程度很重要,喜欢玩,不爱学习基本上所有孩子的天性,
 

阿吾

踏实做事 有趣做人
回复: 移动音乐

在你的这些问题之前应该先有一些别的问题,

如果有轮回,灵体是否是唯一的?,记忆是否是被清零?,

从目前来看,我们绝大多数的记忆好像是被清零的,那么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上一次修行到的好的东西不带来,还是已经带来了,我们不知道?

要是这样的话,每个人刚出生好坏的程度不一样?

如果没有带来,以前修到那些
好的东西存放在哪里,然后又是怎么何时去提取?

僅據我了解的回答一下信不信的是個人自由:D

靈魂是一種能量,是光體,可分成好多個

有案例顯示他的靈魂在兩個地球人身上同時學習

而且通常我們會留一部分靈魂在我們的家(大家叫天堂)

大部分靈魂投胎以後記憶被清零,少數的有前世記憶

累死我了,先回答一部分,突然想到你不是看過那些書麼:wdb2:

你那么熟悉的东西,回忆都累死了,你想我能记得住吗,

年纪大了,不刻意去记的东西,基本上会很快就忘,
 
回复: 移动音乐

刚才的讨论,其实跟叔本华的这一段很相关,,

我贴出来,

--------------------------------------------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亚瑟·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 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 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 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 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 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 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這正是我想討論的:wdb17:

這三種有時是不是會出現一些組合?

比如自己和別人都快樂

別人惡毒自己同情

自己同情別人快樂

等等

什麼情況做什麼選擇和自我比例有很大關係

但有時,做到道德比例高相對自己的快樂會缺失,這是個怎樣平衡的問題
 

阿吾

踏实做事 有趣做人
回复: 移动音乐

把叔本华关于伦理学完整的贴出来,

供讨论,

-------------------------------------------------------
伦理学

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利己

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法律规 范。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 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这些行为在叔本华看来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极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基于这个原因的庸俗情 况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那些为了生理需求上的诸如食欲、性欲以及舒适等等要求而发展出来的极端不道德行为。
恶毒

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 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與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 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 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
叔本华认为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
同情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 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 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仁爱。 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 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 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 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 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 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 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 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回复: 移动音乐

這正是我想討論的:wdb17:

這三種有時是不是會出現一些組合?

比如自己和別人都快樂

別人惡毒自己同情

自己同情別人快樂

等等

什麼情況做什麼選擇和自我比例有很大關係

但有時,做到道德比例高相對自己的快樂會缺失,這是個怎樣平衡的問題
稍微看了下,我对这三个的结论是:利己,利己,利己
希望自己快乐,无须解释

希望别人痛苦,生物学角度考虑也很自然,任何消极因素施加在对手身上都会减少自己的被淘汰率

希望别人快乐,这显然也会带给你自己快乐。潜意识会很自我的宣布:我是一个好人,我会得到认同

当道德比例的提高已经不能再在“我是好人,我被认同”的基础上有另外的利己刺激,快乐感随即被抵消,因为再道德下去,我的淘汰率会激增的。
 
回复: 移动音乐

道德,同情之类,是人类社会给予的社会属性
当社会崩坏到你所拥有的道德同情无法带给你应得的回报时,你会发现,这两个,还是不怎么高明的伎俩,纯粹某种虚荣的另一面
至于社会崩坏到何种地步呢?
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快饿死的父亲可以活剥儿子
文革之类的年代更不必我多言。
少年派也是一个大家知道的故事

另外再推荐一部德国片:浪潮
跟这个不是太相关,不过可以拓展下
 
回复: 移动音乐

在你的这些问题之前应该先有一些别的问题,

如果有轮回,灵体是否是唯一的?,记忆是否是被清零?,

从目前来看,我们绝大多数的记忆好像是被清零的,那么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上一次修行到的好的东西不带来,还是已经带来了,我们不知道?

要是这样的话,每个人刚出生好坏的程度不一样?

如果没有带来,以前修到那些
好的东西存放在哪里,然后又是怎么何时去提取?




僅據我了解的回答一下,信不信是個人自由:D

靈魂是一種能量,是光體,可分成好多個

有案例顯示他的靈魂在兩個地球人身上同時學習

而且通常我們會留一部分靈魂在我們的家(大家叫天堂)

大部分靈魂投胎以後記憶被清零,少數的有前世記憶

清零的目的據說是爲了便於學習,每次幾乎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這個清零的目的我也不太懂,瞭解的比較少,比較模糊)

每次修行到的好的東西帶沒帶來這個問題也不確定,我自己思考的結果是多少都帶來一些,因為從靈魂層面說總體是在進步和改變的,另外身體的選擇也是另一部份可考量的。對於身體來說,基因是一直在遺傳和進化的,會記憶。而靈魂選擇哪個身體也是有非常多的考量,包括家庭、包括環境、包括將來的發展對於學習的課程是否是最合適的等等非常多的細節,不展開了。

關於剛出生好壞的程度,若你問的是靈魂,我只能說個性不同,沒有明顯的好壞,靈魂本身不存在好壞;若你問的是身體(或說靈魂和身體的結合體)則可能是有差別的,就本性好壞而言,這其中當然包括了靈魂選擇的家庭的遺傳特質。

如果沒有帶來的話,也還是在靈魂本身那裡,想不出有什麽情況需要提取?又不是ATM:wdb5:

好了,該你回答我的問題嘍:wdb23:
 
回复: 移动音乐

稍微看了下,我对这三个的结论是:利己,利己,利己
希望自己快乐,无须解释

希望别人痛苦,生物学角度考虑也很自然,任何消极因素施加在对手身上都会减少自己的被淘汰率

希望别人快乐,这显然也会带给你自己快乐。潜意识会很自我的宣布:我是一个好人,我会得到认同

当道德比例的提高已经不能再在“我是好人,我被认同”的基础上有另外的利己刺激,快乐感随即被抵消,因为再道德下去,我的淘汰率会激增的。

嗯,忘了說,我想討論的這個題目的前提是,基於認同靈魂的理論,不只是在人的層面

但就人的層面來說的話,當然你也是個非常尊重自我的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快樂的權利

而我所想討論的是,我想能讓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盡可能的快樂,這個事情做起來有多困難和大家都是怎麼做的?

另外,就我自己而言,讓別人快樂并不是尋求認同,而是一種學習:wdb6:
 
回复: 移动音乐

嗯,忘了說,我想討論的這個題目的前提是,基於認同靈魂的理論,不只是在人的層面

但就人的層面來說的話,當然你也是個非常尊重自我的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快樂的權利

而我所想討論的是,我想能讓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盡可能的快樂,這個事情做起來有多困難和大家都是怎麼做的?

另外,就我自己而言,讓別人快樂并不是尋求認同,而是一種學習:wdb6:
不认同灵魂理论
我也不做这事,sorry:D
当看客
 
回复: 移动音乐

不好意思,没明白,哪个我说不能讨论?

我知道對於你來說沒這個問題,所以你肯定也不會困惑諸如此類的事

比如啊,之前我問過你的,假如有人願意和你交朋友,而你對他並無興趣,這時候就是考驗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知你當然會選擇拒絕他,但他可能因此會受傷害,這時就出現了矛盾,你的快樂可能建築在了別人的痛苦上。

但是假如你選擇同情他,和他成爲了朋友,這時就變成了他的快樂建築在了你的痛苦上。

就是這樣了:wdb5:
 
回复: 移动音乐

不认同灵魂理论
我也不做这事,sorry:D
当看客

其實年輕的時候我也和你差不多一路的,比較單純的尊重自我,維護自我的快樂和任何東西,這樣做對我來說也并不難,我也不在乎什麽道德不道德的那套

但現在么,知道的更多以後,問題就變得比較複雜了
 
回复: 移动音乐

我知道對於你來說沒這個問題,所以你肯定也不會困惑諸如此類的事

比如啊,之前我問過你的,假如有人願意和你交朋友,而你對他並無興趣,這時候就是考驗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知你當然會選擇拒絕他,但他可能因此會受傷害,這時就出現了矛盾,你的快樂可能建築在了別人的痛苦上。

但是假如你選擇同情他,和他成爲了朋友,這時就變成了他的快樂建築在了你的痛苦上。

就是這樣了:wdb5:
我觉得概念有误差
我拒绝是为了自己免受痛苦,而不是为了自己快乐
这种选择还是像少年派那样,你在哪种情况是任人宰割让别人存活,还是你去下毒手让自己存活一样。这里都不牵涉到快乐,只关系把痛苦留给谁的问题。当然我完全无法理解把痛苦留给自己这种高精神层面的东西的:D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