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絮语

回复: 伦敦絮语

呵呵,我还在新加坡待着呢。前年短登了一下温哥华,今年打算长登伦敦。。从ken22大哥以及其他新加坡的同学过去加拿大的反映看,似乎酷暑到酷寒,感觉好极了。哈哈。:wdb6:
你在KL吗?
从新加坡到加拿大比国内过来有可能更难适应,工作很难向新加坡一样,生活上,孩子学习方面还好,好在我没有工作的愿望。每天做专职的司机了。负责接送孩子和买菜。
 
回复: 伦敦絮语

我大的那个,今年才上小学一年级,Ken22 的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应该更有发言权。他儿子都好优秀的啦!他去年就过去了,我今年还没有过去。呵呵。

新加坡学校是1月开学,不是9月。2005年生的小孩都是今年1月开始上学。开始听说除了准备听写英文和华文,没有其他的家庭作业,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每天先生要陪儿子做功课到9点半。小孩每天课前默读的英文故事书,我不认识的单词多的是。他幼稚园的老师就曾经说一定要在上学前认识300个常用单词。我们开始还不相信,现在不相信也不行。奋起直追吧。
我相信在加拿大,肯定没有这么夸张。对我来说,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应该是最重要的,记得有句英谚,翻译过来大概是,让脑袋装满知识,不如把创意的烛光点燃。我期望欧美模式的教育可以比亚洲模式更合理,更顺应孩子的天性。
我觉得,两边各有优缺点。什么东西,都是“过犹不及”。有可能,新加坡和中国的共同问题是,“塞”得太多,脑袋缺氧,即便有“创意的烛光”都被弄熄了;加拿大这边的问题是,由于过去20年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过于“保护”孩子们的快乐度和自由度,走向极端的时候是连起码的练习也不做,缺乏基本的熟练导致很多孩子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到高中这种恶果就显示出来了。似乎这边的教育界也意识到了“创意”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也在“走回头路”,最近两年本地小学也逐渐增加作业量了。
个人觉得,在国内和在加拿大,家长的“工作内容”是截然相反的。在国内,应该是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小环境,目的是抵御社会大环境给孩子的巨大压力,避免伤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加拿大,家长确实要放点心思在小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要求的养成上,毕竟,大的环境是“过度表扬”,小孩子若过分沉溺于“美丽谎言”而甘心做AVERAGE,存在长大后缺少竞争力的风险。。
 
回复: 伦敦絮语

的确说得不错,国内的生活浮躁,心不能沉静下来,人的信仰只有一个那就是钱。我老公就是为了那一点点的权利欲望,死活都不能和我一起去加拿大,尽管短登时对加拿大那种人文、生活也很是向往,但终究权利欲望占了上风,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加拿大。可国内这种浮躁的生活绝不是我所向往的,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我还是决定自己带着孩子踏上异国他乡。
当然做了这个决定,心里早就有了去打拼的准备,但起码我是能看到希望的,至少能过上不富裕但绝不浮躁的的生活的。
上面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如果想要用那些“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在加国生活的种种艰辛”诸如此类的来打击我的话,请绕道。因为我希望能有更多支持我的朋友。
我想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但真正的朋友是在你行动前希望你了解更多现实,一旦你采取行动则尽力支持你。不是要劝你放弃,而是希望你MAKE INFORMED DECISION。我们移民的动因多半是因为对国内的现状有不满或担心,但加拿大的现实也不一定如国内想象的好。今天我上班时候还跟经理讨论中国境内的“加拿大传说”,比如,“政府帮养孩子”,“加拿大失业救济”,“加拿大老人福利”,等等。我的经理在“帮穷人”的非赢利组织工作了25年,可以说对加拿大福利的变迁很有发言权,事实上,伦敦日报也经常就此类问题采访她。今天她告诉我的是,中国的“加拿大传说”曾经是真实的,但现在都变成了过去时。我去工作的头一天就签定了保密协议,所以不便举具体的例子,但是我想说,加拿大的穷人日子不好过,贫穷本身是很伤害人的尊严的。
以上都是有感而发,没有想打击你的意思。对于有充分准备的人来说,加拿大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毕竟宏观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个人而言,至今不悔。但要记得,当你选择宏观的时候,要准备迎接微观的、具体的困难。一句话,移民只适合坚强且愿意为精神放弃一些物质的人。
 
回复: 伦敦絮语

上贴是回的这个。你小孩几年级了啊?

回xiaowa:不好意思,趁着周末又跑去小岛上逍遥了一趟,所以回复晚了,见谅啊!我家儿子2002年出生的,今年9月份该上5年级了。学校完全用的新加坡教材,老师也是从新加坡过来的,华文老师是中国的,孩子很多同学课后补习排的满满的,我倒比较松一点,其实跳级不跳级我不在乎的,我还是觉得孩子的学习能力、习惯和兴趣更加重要一些的。我也希望孩子经过亚洲的教育体系后,能够尽快适应欧美教育体系。
从新加坡过去伦敦,感觉如何啊?

呵呵,我还在新加坡待着呢。前年短登了一下温哥华,今年打算长登伦敦。。从ken22大哥以及其他新加坡的同学过去加拿大的反映看,似乎酷暑到酷寒,感觉好极了。哈哈。:wdb6:
你在KL吗?

从新加坡到加拿大比国内过来有可能更难适应,工作很难向新加坡一样,生活上,孩子学习方面还好,好在我没有工作的愿望。每天做专职的司机了。负责接送孩子和买菜。

其实大家的感觉差不多的,对于新移民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积蓄,非马上工作不能养家,到哪里都会压力很大。对语言不够过关的家长来说,若碰上孩子比较逆反,也可能是灾难。呵呵,看起来,好孩子+一定家底=新移民生活质量的保障.
 
回复: 伦敦絮语

我在Jakarta,计划今年8月份过去长登了,看过多伦多和温哥华了,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过去吃苦的,在这边有司机有保姆,过去了要当爹要当妈,还要当司机保姆。没办法呢!
只要对孩子学习好的,生活上可以过得去的,我也只好咬咬牙过去吧,反正我已经不打算工作了。看到LZ的等式,看来我家生活质量还是有一定保障的,这就够了。
 
回复: 伦敦絮语

我在Jakarta,计划今年8月份过去长登了,看过多伦多和温哥华了,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过去吃苦的,在这边有司机有保姆,过去了要当爹要当妈,还要当司机保姆。没办法呢!
只要对孩子学习好的,生活上可以过得去的,我也只好咬咬牙过去吧,反正我已经不打算工作了。看到LZ的等式,看来我家生活质量还是有一定保障的,这就够了。
一定可以的,加油!
 
回复: 伦敦絮语

想来伦敦,感觉更像我想象中的加国.5月份到多伦多,如果能找到你这样的房东就好了.
不论在哪里,大学附近都是租房市场的热点。从投资角度,大学附近出租率高,回报比较有保障,将房子隔成很多间,将房子出租给要求相对低的学生住,回报率不低。缺点在于,大学附近的房子由于渐渐都变成了出租房,原本非常好的社区变得很混乱,极好的地段,社区之SHABBY令人沮丧。由于长期出租,房子缺少护理,大多变得惨不忍睹。
我曾经奇怪伦敦没有好好的家庭旅馆,甚至想过开个先河,一方面可以有点现金流,一方面也可从帮助新移民中肯定自己。但现在看,需求不足是这个市场迟迟未建立的原因。整个房屋出租市场似乎都在围绕大学进行,除了学生,还有交流的学者,由于都单身,太好的房子在市场上难以出租。
这里的平房叫Bungalow,新旧房都有,新房的缺点是占地小,50年以上的LOT及绿化吸引人,但内部结构不好,如,主卧无卫生间,空间不OPEN,厨房卫生间小等。由于我家老公很执着于要大LOT,我们近来看了无数大LOT的平房,想过自己改造内部以达到内外部都理想的目的,但是看上去有点难,大部分的改造要牵涉外部结构,而在伦敦,由于房屋市场并不热,建筑成本又不低,推倒重建在经济意义上的可行性很低。
洋人家庭并不一定都孩子众多,我原先没买下的那套,400多平使用面积,卧室只有三间,大大的走入式地下室装修精细,所有空间都用来“找感觉”,没设置一间卧室;也看过不大的房子卧室有6、7间的,格局就很差,大多位于市中心区,价格也不低。事实上,公共空间的大小是衡量房子是否“高贵”的重要条件。
也见过洋人将楼上的卧室空着,却把卧室放在地下室的。中国人比较介意地下室,洋人不然。当然,这里由于地势的缘故,很多从进门处看是地下室的房子,在院子内侧看其实完全在地上一层,通风与采光都与一楼无异。
 
回复: 伦敦絮语

看来在伦敦的大家观点越来越趋于统一啦!这就是“论”“谈(坛)“的好处!欢迎更多你适合伦敦和伦敦适合你的新移民朋友来,虽然偶还不是移民!!哈哈
 
回复: 伦敦絮语

想来伦敦,感觉更像我想象中的加国.5月份到多伦多,如果能找到你这样的房东就好了.

Sunrain #214 所发表的观点极是!!伦敦也在发展,听我的老板讲20多年前来伦敦,这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学城’(当然现在也是),大学城的含义就是“放假了,城就空了”!!现在,伦敦上下班高峰期也有点小堵车的感觉了。城空的感觉好像没有了。

也正是这所大学,带动了相关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也都拖家带口的住上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再者就是十年的,二十年的,等等等等。

就是这个小城,国内知名的许多老专家,倒数四十年前,就来到这里进修学习。那时的伦敦城面貌还真的不咋样,但就是这使那一代人对加拿大、特别是对伦敦有着深厚的感情。偶也是带着这些情感来到伦敦滴。

不论你喜不喜欢它,不论它适不适合你,它依然在这里发展着。。。
 
回复: 伦敦絮语

我在Jakarta,计划今年8月份过去长登了,看过多伦多和温哥华了,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过去吃苦的,在这边有司机有保姆,过去了要当爹要当妈,还要当司机保姆。没办法呢!
只要对孩子学习好的,生活上可以过得去的,我也只好咬咬牙过去吧,反正我已经不打算工作了。看到LZ的等式,看来我家生活质量还是有一定保障的,这就够了。

一定可以的,加油!
做了物质和思想准备的,过来后生活愉快的可能性大。其实,放弃了原有生活的便利和舒适,你从“司机保姆”的生活方式中会有别样的收获。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司机保姆的角色,生活得乐呵呵的,就是因为并不觉得苦。个人比较提倡的是,无论你原来的经济实力如何,英文程度如何,还是要尽量多接触当地社会,与不同的人接触,看到加拿大社会的方方面面,权当在加拿大的日子是一次“深度游”,是丰富自己的人生的一种新的方式,这样,移民这个“监”就坐得值得了。
 
回复: 伦敦絮语

看来在伦敦的大家观点越来越趋于统一啦!这就是“论”“谈(坛)“的好处!欢迎更多你适合伦敦和伦敦适合你的新移民朋友来,虽然偶还不是移民!!哈哈

Sunrain #214 所发表的观点极是!!伦敦也在发展,听我的老板讲20多年前来伦敦,这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学城’(当然现在也是),大学城的含义就是“放假了,城就空了”!!现在,伦敦上下班高峰期也有点小堵车的感觉了。城空的感觉好像没有了。

也正是这所大学,带动了相关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也都拖家带口的住上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再者就是十年的,二十年的,等等等等。

就是这个小城,国内知名的许多老专家,倒数四十年前,就来到这里进修学习。那时的伦敦城面貌还真的不咋样,但就是这使那一代人对加拿大、特别是对伦敦有着深厚的感情。偶也是带着这些情感来到伦敦滴。

不论你喜不喜欢它,不论它适不适合你,它依然在这里发展着。。。
虽然你还不是移民,但是听着感情很“老伦敦”呢。
回到40年前,我们现在住的整个北部这片都还是农场。回到20年前,据说当时整个北美的DOWNTOWN都面临着荒掉的危险,与“完全不干预”的美国观念不同,其时伦敦市政府采取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现在的DOWNTOWN的CITIPLAZA、ONE LONDON PLACE等,都是从那时始建,尤其是后来把中央图书馆放到CITIPLAZA,对聚集伦敦DOWNTOWN的人气起到了很大作用。还有,政府鼓励商户落户DOWNTOWN,也采取了财税优惠政策,手法跟国内流行多年的“招商引资”一样。
我们眼中的“小城”伦敦,有许多伦敦本地人引以为豪的故事,伦敦DOWNTOWN的“振兴史”就是其中之一。在很多本地人的眼里,相对于美加边境的许多美国城市而言,伦敦的DOWNTOWN绝对算得上是繁华、安全的市中心了。曾经有人跟我抱怨上两届的伦敦政府比较无力。但现在的这届政府,已出台了“宏伟”的DOWNTOWN振兴计划,总投资好象是70多亿,不过,按照加拿大政府的运作纪律,地方政府财政来源有限且“生财无道”,这70亿计划恐怕又得花上几十年才能完成。这也是我们总觉得加拿大城市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
习惯了国内的“有钱政府”的我们,常常觉得加拿大的地方政府是“穷当家”,每年的预算报告都显示着捉襟见肘的尴尬,并且,被非议、被质疑是家常便饭。这周伦敦市政府公布了一个削减“就业帮助服务点”的决定,我的好几个同事对此反应强烈,还在办公室引起一番争论。我的正在找工作的义工同事们一致认为“政府觉得我们的处境还不够困难吗?!”,我们的经理则认为,政府保留了足够的点为市民提供就业服务,光是DOWNTOWN就有好几个,除此之外,伦敦的东南西北也保留了足够的服务点,削减不必要的服务点,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用到更合理的地方,而且,就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有利于更好地为找工人群服务。我的义工同事认为经理的话有失偏颇,因为政府这次削减的点都属于原来的社区中心、图书馆的找工服务部门,她们觉得,一则,对于没私车的人增加了难度;二则,社区中心的服务点是她们一直以来习惯的服务点,比政府部门有亲切感。说实话,她们的第二点理由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之前没想到伦敦本地人也认为政府部分有点象“衙门”,她们的其中之一还特意对我这个观战的“外国人”说:XX,YOU KOWN,PEOPLE USUALLY DON‘T WANT TO SPEAK TO GOVERNMENT。说实话,对于我这个“任劳任怨”的中国人来说,觉得即使削减后的就业服务点还是很多,不会有任何不便。而且,作为伦敦市民,我很愿意政府合理支配有限财政,把它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我觉得同事的态度更象是“被宠坏”,什么服务都想唾手可得,甚至坐个公车到服务点都觉得是烦扰她了,我觉得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找工本身就是个问题,我若是老板,自然喜欢态度更积极的员工。
不管怎么说,我个人的态度仅仅代表我个人,对周围不会有任何影响。不过对我自己而言,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本地人的态度和情感,正是伦敦生活的一大收获。
 
最后编辑: 2012-02-18
回复: 伦敦絮语

这个周末女儿邀请了同学到家里玩,很开心!
下周三科室同事请我吃饭为我送行,再跟他们共事一周我就正式离职了。
下周五女儿所在班级的家长自发组织聚餐为女儿开欢送会。
突然意识到离登陆的日子没多久了,几分忐忑几分焦虑几分不舍几分期许
 
回复: 伦敦絮语

除了房价,中国也是越小的地方物价越贵。

我们来自国内三线城市,我的感觉小地方生活费用低很多(除了热点旅游区和类似西藏等地,因为几乎任何东西都是运进来的)。

名牌衣服和电器等本地无法生产的东西贵,但是菜肉等食物肯定便宜,人工低,所以上饭店也便宜。服务业价格也低,比如出租车。

因为工资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所以总体来说除了大件,都便宜。
 
回复: 伦敦絮语

除了房价,中国也是越小的地方物价越贵。

我们来自国内三线城市,我的感觉小地方生活费用低很多(除了热点旅游区和类似西藏等地,因为几乎任何东西都是运进来的)。

名牌衣服和电器等本地无法生产的东西贵,但是菜肉等食物肯定便宜,人工低,所以上饭店也便宜。服务业价格也低,比如出租车。

因为工资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所以总体来说除了大件,都便宜。
我自己的感受,中国城市的物价,跟地区差有关。同样是东部沿海,可能“鱼我所欲也”同学的说法比较准确;但若是不同区域比较,这个理论肯定不成立。比如,内地不少省会城市的房价比江浙的不少三线城市还便宜,吃的用的,整体消费都便宜,确实,当地的收入也低。我们在国内时旅游到内地,经常有“冒充大佬”的感觉,因为拿沿海的钱到内地花实在很爽。整体上,我同意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现在到了加拿大,有点类似拿“内地退休金”到“沿海”花,:wdb7::wdb7:抠抠缩缩的感觉很不爽!:wdb12: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