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色不自在而我自在
色是無常而我非無常
學習佛法或其他哲學,如果只是尋經摘句,那只不過是一種訓詁學,所得的學問只是強記的知識,而不是深徹了解,內心認同的理念。
西方存在主義探索人生是否存在,和人生的價值。如果人生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這人生可說是沒有價值。但人生追求什麽呢?
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生的需求按次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人按其環境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需求。但這些需求不是永遠不變的,當一種需求滿足後,人常會有更高的需求,但我們常忽略了這些需求,上升易,下降難。
當我們達到最高的自我需求(Ego)後,我們的自我是會有不同的價值,而我們會不斷地要求超越。我們所追求的自我價值很多時是受到旁人影響的,例如老師,家長,朋友,宗教等;但這些價值不是我們的自由選擇,不是我們真正的自我,這些選擇通常都不會持久的。
當我們在自由的狀態下選擇了一種獨特的價值,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自我,這個價值可能會持久,但有可能我們還會不斷地要求超越。當我們找到一個最高的價值,是持久不變的時候,這個價值可能不是我們所獨有的,而是為大多數人所追求的,這可以說是一個普世的價值。這時,我們的自我,就好像消失了,但再看周圍的人,便發覺很多人的自我和我的一樣,就好像我的自我,無所不在。
佛教中沒有設定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神,它只是解釋這個宇宙。比較存在主義者,很多人認為他們是無神論的,但其實他們解釋了人生的存在,有沒有神的存在,他們的解釋是沒有變的。
September 28, 2016
Kierkegaard和Sartre所讲的存在主义是不同的, 不清楚你倾向于谁的?
Sartre也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曾登上天安门城楼。
有些佛教中讲法的人(我看他们是附佛外道)也在讲“活在当下”, “活着就是成功”, 很有存在主义的味道。他们基本上不了解西方哲学,不知道存在主义者是反道德和不承认灵魂的。
佛是功德圆满的人,所以从菩萨到佛,必须要做事情, 不可能打坐而成佛。佛的涅磐是解脱,是智慧,是自在, 是力量。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成即佛成”并不是佛所说,也不是佛法。 因为去掉事障最多能修到声闻缘觉, 只有事障和理障都断灭才能成佛,所以仅仅做事也是不够的, 必须有圆满的大智慧。那么人生也是个学习和认知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从佛教的角度,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学习和创造。否则,就会走向虚无主义,不知可论,存在主义; 我对存在主义本身是此否定态度的, 至少这是悲观的哲学。
佛教中不用“利他”这个词,说的最多的是布施, 因为佛教的修行即是利己也是利他,布施这个词可以最好地表达这个意思。只有既利己也利他才是中观, 否则,单纯地"利他"也会导致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