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515933/

小和尚 : 2011-11-21#1
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514741
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515470

1) 日本 83.4
2 )中国香港 82.8
中国上海82
加拿大BC省81.4
中国北京81
13) 加拿大 81
83) 中国整体73.5(包括中国缺医少药的山村儿童死亡率)


移民加国愈久健康愈差 中国女移民患癌死比率高

加拿大统计局昨日发表的两项研究报告指,新移民比本地出生的人健康,不过随着留在加国的日子愈来愈长,他们的健康亦每下愈况。 加拿大统计局追踪了约270万名加国人的情况,当中有20%,即约552,000人是1991至2001年间的移民。他们并访问了350,000人,包括近50,000名移民,以找出加国人口的健康状况。
总体而言,新到的移民较本地出生的死亡率低,而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比例也较小。

而研究亦同时发现,在抵达加国後,移民的健康状况以及死亡率,会随留国的日子愈长而变差。
报告以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s)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来作为判断移民健康情况的基准,数字愈高,代表死亡率愈高,健康情况愈坏。
分析:
一)前十年列治文长寿源于香港来的老年居民。
二)如果现在30-40岁从大陆到加拿大
前半辈子在大陆吃有害食品:前几年大陆面粉允许加漂白剂,猪肉允许加瘦肉精,转基因食用油不标识。
后半辈子在加拿大继续吃有害食品:加拿大上述几个还是不标识,转基因食品却占40%。

左右被抽耳光
上图是循环系统病死,下图是癌症病死,快速增长(已考虑年龄因素)



sinaya同学看过来,女的看右边。ASMRs: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
报告以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s)来作为判断移民健康情况的基准,数字愈高,代表死亡率愈高,健康情况愈坏。



From: http://www.statcan.gc.ca/pub/82-622-x/2011008/findings-resultats-eng.htm
加拿大统计局网站


漫步云中@桥 : 2011-11-21#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排名都是扯淡蛋

三木 : 2011-11-21#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那个“移民加国愈久健康愈差 中国女移民患癌死比率高”,更本是胡说八刀。

hhcindy : 2011-11-21#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少上论坛吵架,多活十年

小和尚 : 2011-11-21#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香港5月2日电(记者 岑岚编译报道)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周日在该报发表文章,题为“中国超越美国之处”,以独特角度观察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变化,指出中国是一个既迷人而又矛盾的地方。文章摘译如下。

一个你未必了解的的事实是:目前居住在上海的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越美国,前者是82岁,后者79岁(全中国人均寿命73岁,并在稳步上升)。仅仅25年前,上海还是个残旧的城市,然而现在上海居民的出生婴儿死亡率是千分之二点九,远远低于纽约的千分之五点三(如更公平对比,将在沪民工包括在内的话,数据仅比纽约稍高一点。)

  上海的孩童享受世界一流的公立学校教育据最近一项涉及65国教育调查称是最好的。当然中国的学校亦有其问题,比如作弊与扼杀创造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料显示,自1990年以来,中国降低婴儿死亡率54%。以中国的规模,这意味着每年挽救了36万名儿童的生命。
  
    中国如此迷人而又充满矛盾。中共未开放政治自由改革,同时却极大地令国民富裕。我的直觉是,倘若中共举行自由选举,将一面倒获胜,特别在乡村。
  
    一位哈佛学者表示,当今的中国令人感到矛盾重重,这与我的想法相近。
  
    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居住的时候,与我的中国朋友之间存在尴尬的经济不平衡。我开轿车,他们踏单车。一起用餐都是我请客,就因为我太有钱了。而现在产生新的不平衡,同样是这些朋友他们有司机开着豪华轿车,而我搭出租车。他们带我去豪华餐厅,价格贵得令人头痛。我的一位朋友家中有室内网球场和私人影院。另一方面,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官方数据显示,3.2亿乡村居民尚无安全用水。
  
    还有,部分经济繁荣归功于泡沫经济特别是房地产。一些巨额财富与贪污的政府官员有关。
  
    明年美国将举行总统选举,加之中国领导层2012年权力移交,有可能加剧中美两国关系紧张。
  
    面对未来中美关系紧张程度或有升高可能,任何以简单的黑或白的观点看待中国可能是对的,然而也会是不全面并会带来误导的。

小和尚 : 2011-11-21#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那个“移民加国愈久健康愈差 中国女移民患癌死比率高”,更本是胡说八刀。

加拿大统计局浪费纳税人的钱:

加拿大统计局昨日发表的两项研究报告指,新移民比本地出生的人健康,不过随着留在加国的日子愈来愈长,他们的健康亦每下愈况。 加拿大统计局追踪了约270万名加国人的情况,当中有20%,即约552,000人是1991至2001年间的移民。他们并访问了350,000人,包括近50,000名移民以找出加国人口的健康状况。

三木同学一摇头就全否定了。
请问统计局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没?
这不像那个世界宜居城市唉。

贾二爷 : 2011-11-21#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小和尚吃有机蛋吃多了,说我们住在richmond的是短命鬼啊
丢,你这个乡下人

三木 : 2011-11-21#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加拿大统计局浪费纳税人的钱:

加拿大统计局昨日发表的两项研究报告指,新移民比本地出生的人健康,不过随着留在加国的日子愈来愈长,他们的健康亦每下愈况。 加拿大统计局追踪了约270万名加国人的情况,当中有20%,即约552,000人是1991至2001年间的移民。他们并访问了350,000人,包括近50,000名移民以找出加国人口的健康状况。

三木同学一摇头就全否定了。
请问统计局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没?
这不像那个世界宜居城市唉。

本地出生的人,老人比例大;移民中老人比例小。二者不同质,统计个Bird。。。

还有,移民的语言不好,和人交谈的时候,常常是多亿事儿不如少一事儿。当被问及健康状况时,会简单回答个Good了事儿。

而且,如果统计局能找出来健康或者不健康的状态/原因,那么多的搞流行病学的人士都白活了。

回答这样的问题,要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统计局的报告是豆泥丸。

小和尚 : 2011-11-21#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本地出生的人,老人比例大;移民中老人比例小。二者不同质,统计个Bird。。。

还有,移民的语言不好,和人交谈的时候,常常是多亿事儿不如少一事儿。当被问及健康状况时,会简单回答个Good了事儿。

而且,如果统计局能找出来健康或者不健康的状态/原因,那么多的搞流行病学的人士都白活了。

回答这样的问题,要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统计局的报告是豆泥丸。

报告以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s)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来作为判断依据

1)相同年龄段进行的对比。
2)死了是个简单事实,不需要撬开死者嘴,对死者本人进行问卷调查,问:你是否死了?

三木 : 2011-11-21#1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还有,就是移民者来加拿大前都经过体检,那些体弱病残者,加拿大统统地不要。

一个筛选过的样本子集和另一个样本全集比较。。。

三木 : 2011-11-21#1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报告以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s)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来作为判断依据

1)相同年龄段进行的对比。
2)死了是个简单事实,不需要撬开死者嘴,对死者本人进行问卷调查,问:你是否死了?

上面的一段引言中,明白无误地说明访问了多少人。。。。

如果上面说的访问多少人是访问了多少死者,那加拿大统计局就太好玩了。

小和尚 : 2011-11-21#1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上面的一段引言中,明白无误地说明访问了多少人。。。。


如果上面说的访问多少人是访问了多少死者,那加拿大统计局就太好玩了。

具体结论是由ASMRs得出的。

还有,就是移民者来加拿大前都经过体检,那些体弱病残者,加拿大统统地不要。

一个筛选过的样本子集和另一个样本全集比较。。。

移民在加拿大居住愈久,健康情况愈差。以成年移民男性来说,近期、中期、长期居住加拿大的ASMRs由720、913、1054 递增(加国平均1230);女性来说,则由491、546、637递增(加国平均703)。

移民移民(近期,中期,长期居住)比较。

carpenter : 2011-11-21#1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chi bao le cheng de
or fifty cents

三木 : 2011-11-21#1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移民移民(近期,中期,长期居住)比较。

“总体而言,新到的移民较本地出生的死亡率低,而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比例也较小。 ”这是文章的主要结论。。。。

这个还要统计吗? 从一大群马匹中,挑出跑得快的马,然后和一群没有挑选的马来比较,然后得出结论:“总体而言,挑选过的马匹较没有挑选的马匹跑得快”。

靠,我吃饱撑的,,,:wdb26::wdb26:

小和尚 : 2011-11-21#1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三木同学,您真把统计局当傻子,他们是吃这碗饭的。
其他局我不敢说。
或者作为移民国家的统计局,对此有啥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篡改数字,倒是可以研究研究。
具体统计方法上,他们是专家。

三木 : 2011-11-21#1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三木同学,您真把统计局当傻子,他们是吃这碗饭的。
其他局我不敢说。
或者作为移民国家的统计局,对此有啥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篡改数字,倒是可以研究研究。
具体统计方法上,他们是专家。

人口统计和医学统计,在中国是两个专业。没在加拿大上过学,不知道是不是也如此。

小和尚 : 2011-11-21#1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人口统计和医学统计,在中国是两个专业。没在加拿大上过学,不知道是不是也如此。

相信统计局很大,这两类人材都有。
我理解您的心情,说老实话,我也大吃一惊(就算我天天唱衰加国转基因食品,但也没有想到这么严重)所以在探讨原因。
从统计局阴谋论,利益论角度来讲,也讲不通。
所以呼吁英文好的同学,把原文找出来,大家学习一番,是不是翻译错了。

诸春赏河晓 : 2011-11-21#1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chi bao le cheng de
or fifty cents

我拼音/英语都不好,为了面子,只好同意你说的咯。

锦瑟无端 : 2011-11-21#1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chi bao le cheng de
or fifty cents

不管是否同意小和尚的观点,谩骂是最让人不齿的一种回应。在我的印象中,小和尚似乎从未口吐恶言,风度上胜出不止一筹。

如果不同意他的观点,最好的做法就是用更详尽和更有力的事实和数据去击败他,而不是无力或者无能地谩骂。:wdb14:

三木 : 2011-11-21#2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不管是否同意小和尚的观点,谩骂是最让人不齿的一种回应。在我的印象中,小和尚似乎从未口吐恶言,风度上胜出不止一筹。

如果不同意他的观点,最好的做法就是用更详尽和更有力的事实和数据去击败他,而不是无力或者无能地谩骂。:wdb14:

木匠没说和尚,是说我的。。。:wdb11:

锦瑟无端 : 2011-11-21#2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木匠没说和尚,是说我的。。。:wdb11:

也对啊,木匠当然要对木头动手,何况是三根。:wdb6:

carpenter : 2011-11-21#2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不管是否同意小和尚的观点,谩骂是最让人不齿的一种回应。在我的印象中,小和尚似乎从未口吐恶言,风度上胜出不止一筹。

如果不同意他的观点,最好的做法就是用更详尽和更有力的事实和数据去击败他,而不是无力或者无能地谩骂。:wdb14:

Many people chose to leave Vancouver when they don't like it. I support them and wish God bless them.
I really can't understand why some guys would find every way to frustrate people who enjoy the life here and make them uncomfortable.
Is it nice?????
To my poor understanding, it's only to show their superiority and to pursuade themselves to leave Vancouver in a more comfortable way.
Please leave nicely without hurting people here.

小和尚 : 2011-11-21#2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Many people chose to leave Vancouver when they don't like it. I support them and wish God bless them.
I really can't understand why some guys would find every way to fight people who enjoy the life here, to frustrate them and make them uncomfortable.
Is it nice?????
To my poor understanding, it's only to show their superiority and to pursuade themselves to leave Vancouver in a more comfortable way.
Please leave nicely and don't try to HURT people here.

统计的事实绝大部分来源于我来移民之前,跟我伤害了谁没有关系,也不是因此而导致的后果。
大家还是花精力找出原因吧。
心情说好像有些靠谱,但漏洞百出:这些哈加(哈日,哈韩)分子在中国恐怕也是怨恨深深,度日如年,到了这里幸福得和花一样。

家有可爱多 : 2011-11-21#2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不管是否同意小和尚的观点,谩骂是最让人不齿的一种回应。在我的印象中,小和尚似乎从未口吐恶言,风度上胜出不止一筹。

如果不同意他的观点,最好的做法就是用更详尽和更有力的事实和数据去击败他,而不是无力或者无能地谩骂。:wdb14:


同感,不管什么立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抵达立场的方式

testy : 2011-11-21#2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市选刚过,这是一个好帖子。姑且不论是否科学,也许有几方面可以正面思考:
1,提高华人参选意识和素质,让华人文化和呼声得到重视和接纳;
2,联合各族裔,推动加拿大重要民生体系变革,包括加强政府及公益及重要民生系统的监督和定期评估,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加大失职、渎职、贪腐成本。同时加强民间第三方监督体系的完善。
3,在保证人权的前提下,减少骑墙式的施政措施,杜绝资源浪费。
4,收紧新移民政策,增加入籍年限和海外公民继承公民权的难度,同时鼓励生活重心在加拿大的公民进行国际业务和市场拓展。
5,推进加美,加欧和加亚市场一体化进程,减少贸易壁垒。

一时之思,期待有为者。

carpenter : 2011-11-21#2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同感,不管什么立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抵达立场的方式

Ha, he has been blamed as WU MAO so many times. Why all jump out for it now?

carpenter : 2011-11-21#2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市选刚过,这是一个好帖子。姑且不论是否科学,也许有几方面可以正面思考:
1,提高华人参选意识和素质,让华人文化和呼声得到重视和接纳;
2,联合各族裔,推动加拿大重要民生体系变革,包括加强政府及公益及重要民生系统的监督和定期评估,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加大失职、渎职、贪腐成本。同时加强民间第三方监督体系的完善。
3,在保证人权的前提下,减少骑墙式的施政措施,杜绝资源浪费。
4,收紧新移民政策,增加入籍年限和海外公民继承公民权的难度,同时鼓励生活重心在加拿大的公民进行国际业务和市场拓展。
5,推进加美,加欧和加亚市场一体化进程,减少贸易壁垒。

一时之思,期待有为者。

:wdb37::wdb45: Very constructive and positive points!

carpenter : 2011-11-21#2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统计的事实绝大部分来源于我来移民之前,跟我伤害了谁没有关系,也不是因此而导致的后果。

心情说好像有些靠谱,但漏洞百出:这些哈加(哈日,哈韩)分子在中国恐怕也是怨恨深深,度日如年,到了这里幸福得和花一样。

What's your point?

小和尚 : 2011-11-21#2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What's your point?

你搞来搞去这些言论:不好你回去呀
有意思吗?
你上面又赞同testy的改善加国移民生存状态的提议,
我觉得这才是根本之道。

另外这个帖子我想说明的是:
我把这两个帖子并在一块,真的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列治文长寿指标被拉上去,靠的是在香港过了大半辈子的香港移民。
而大陆移民中的哈西族现在不良的西式饮食习惯,以前在国内受到的化学毒害,加上将来的北美工业化食品...
后果不堪设想。

carpenter : 2011-11-21#3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你搞来搞去这些言论:不好你回去呀
有意思吗?
你上面又赞同testy的改善加国移民生存状态的提议,
我觉得这才是根本之道。

另外这个帖子我想说明的是:
我把这两个帖子并在一块,真的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列治文长寿指标被拉上去,靠的是在香港过了大半辈子的香港移民。
而大陆移民中的哈西族现在不良的西式饮食习惯,以前在国内受到的化学毒害,加上将来的北美工业化食品...
后果不堪设想。

Can't agree more!:wdb10::wdb10:

保尔柯察金 : 2011-11-21#3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你搞来搞去这些言论:不好你回去呀
有意思吗?
你上面又赞同testy的改善加国移民生存状态的提议,
我觉得这才是根本之道。

另外这个帖子我想说明的是:
我把这两个帖子并在一块,真的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列治文长寿指标被拉上去,靠的是在香港过了大半辈子的香港移民。
而大陆移民中的哈西族现在不良的西式饮食习惯,以前在国内受到的化学毒害,加上将来的北美工业化食品...
后果不堪设想。
小和尚同学:wdb1:遭遇砖头阵。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话粗理不粗:wdb23:
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以表达也会不同,结论更是大相径庭。:wdb14:
对于你的言谈举止做一点小小评价。

个人认为对于移民有三个等级雷区是不能碰的:wdb26:

一等:在这里生活的不好。
二等:同等条件的情况在中国物质生活更丰富。
三等:中国发展很好,会在今后的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

这三个等级越来越严重,只要是和这三个论题有关联的都不会获得网上发大部分言的人的支持,屁股决定脑袋。道理就是这样。

对于一二三等问题:通常的回答是--你没混好、不好你可以回去、没有人要你来、中国是没有民主的国家。

不要不明白。
不要太明白。
即使同意你的观点也不会大张旗鼓地支持你。:wdb37:
可是阁下你可好,一下重申了统计局的观点,意思就是:有人活不长:wdb1:
别人说可以,你说却是有点那个了:wdb5:

保尔柯察金 : 2011-11-21#3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小和尚同学:wdb1:遭遇砖头阵。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话粗理不粗:wdb23:
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以表达也会不同,结论更是大相径庭。:wdb14:
对于你的言谈举止做一点小小评价。

个人认为对于移民有三个等级雷区是不能碰的:wdb26:

一等:在这里生活的不好。
二等:同等条件的情况在中国物质生活更丰富。
三等:中国发展很好,会在今后的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

这三个等级越来越严重,只要是和这三个论题有关联的都不会获得网上发大部分言的人的支持,屁股决定脑袋。道理就是这样。

对于一二三等问题:通常的回答是--你没混好、不好你可以回去、没有人要你来、中国是没有民主的国家。

不要不明白。
不要太明白。
即使同意你的观点也不会大张旗鼓地支持你。:wdb37:
可是阁下你可好,一下重申了统计局的观点,意思就是:有人活不长:wdb1:
别人说可以,你说却是有点那个了:wdb5:

你贴一些国内凄惨生活的片段,一部分人会很高兴的:wdb1:

lerouge : 2011-11-21#3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小和尚同学:wdb1:遭遇砖头阵。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话粗理不粗:wdb23:
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以表达也会不同,结论更是大相径庭。:wdb14:
对于你的言谈举止做一点小小评价。

个人认为对于移民有三个等级雷区是不能碰的:wdb26:

一等:在这里生活的不好。
二等:同等条件的情况在中国物质生活更丰富。
三等:中国发展很好,会在今后的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

这三个等级越来越严重,只要是和这三个论题有关联的都不会获得网上发大部分言的人的支持,屁股决定脑袋。道理就是这样。

对于一二三等问题:通常的回答是--你没混好、不好你可以回去、没有人要你来、中国是没有民主的国家。

不要不明白。
不要太明白。
即使同意你的观点也不会大张旗鼓地支持你。:wdb37:
可是阁下你可好,一下重申了统计局的观点,意思就是:有人活不长:wdb1:
别人说可以,你说却是有点那个了:wdb5:

应该是白人可以说,中国移民不可以说:wdb1::wdb5:

Johnny1008 : 2011-11-21#3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一个好汉三个帮!

花和尚还是有三个帮的,说明是个好汉!

:wdb6:

保尔柯察金 : 2011-11-21#3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一个好汉三个帮!

花和尚还是有三个帮的,说明是个好汉!

:wdb6:
加上你三个:wdb6:

小和尚 : 2011-11-21#3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谢谢上面所有各位。
观察角度的探讨不错,
技术角度的探讨更好。

麻烦适应这里生活的,英文好的同学,帮忙分析一下,翻译方面的问题:
http://www.statcan.gc.ca/pub/82-622-x/2011008/findings-resultats-eng.htm

China, Indi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and India have been leading source countries since the 1980s; the United Kingdom had been a major source country in earlier years. A healthy immigrant effect was apparent among immigrants from each of these birthplaces (data not shown). Among men, at the national level, ASMRs were 690 for those from India, 810 for those from China, and 1,105 for thos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this compared with 1,305 among Canadian-born men. Among women, the ASMRs were 537 (India), 471 (China), 695 (United Kingdom) and 731 (Canadian-born).
At the CMA level, ASMRs for immigrants from each of the three countries we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ose for the Canadian-born (Table 3). The exceptions were women from India living in Toronto (634) and Montreal (503) and women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in Vancouver (700), whose ASMR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f Canadian-born women.
The elevated ASMR among women from India at the CMA level largely reflected a high circulatory disease ASMR (Appendix Table H). In Vancouver, the relatively high ASMR among women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was partially due to high ASMRs for circulatory disease (289) and for cancer (281). Immigrants from China almost always had lower ASMR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anadian-born population in each CMA. However, in Montreal, the cancer ASMR among women from China (209)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anadian-born women (252).

附件


大明007 : 2011-11-21#3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你搞来搞去这些言论:不好你回去呀
有意思吗?
你上面又赞同testy的改善加国移民生存状态的提议,
我觉得这才是根本之道。

另外这个帖子我想说明的是:
我把这两个帖子并在一块,真的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列治文长寿指标被拉上去,靠的是在香港过了大半辈子的香港移民。
而大陆移民中的哈西族现在不良的西式饮食习惯,以前在国内受到的化学毒害,加上将来的北美工业化食品...
后果不堪设想。

哈西族---就是崇洋媚外的那些人吧:wdb23:

小和尚 : 2011-11-21#3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哈西族---就是崇洋媚外的那些人吧:wdb23:
也称哈尼族。:wdb6:

cloud_zhou : 2011-11-21#3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中国,加拿大,香港统计方法和采样质量不一样。假设STATS CANADA给中国,加拿大,香港用同样的方法采样统计,得出的数据才有可比性。讲的再难听点,中国统计局的数据可信的话,母猪也能上树。

影响寿命有很多原因,环境污染,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地理位置,种族差别。把小和尚在温哥华的居住社区的所有大陆投资移民做个样本,然后把小和尚在上海居住地的所有资产1000万刀的人做个样本,两者之间比较才有意义。

如果说留在温哥华这么危险的话,赶紧会中国去吧,加拿大政府说不定还真会懊悔万分的。

小和尚 : 2011-11-21#40
上图是循环系统病死,下图是癌症病死,快速增长(已考虑年龄因素)



sinaya同学看过来,女的看右边。ASMRs: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
报告以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s)来作为判断移民健康情况的基准,数字愈高,代表死亡率愈高,健康情况愈坏。

附件


三木 : 2011-11-21#4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在这个帖子里,完全是讨论转贴的文章。再重申一遍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从转贴文章的内容来看,文中的结论不可靠。

我的讨论,不牵涉论争双方的立场,也仅限于讨论文章中提到的统计分析和结论。

其余的,你们慢慢讨论吧。

小和尚 : 2011-11-21#4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在这个帖子里,完全是讨论转贴的文章。再重申一遍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从转贴文章的内容来看,文中的结论不可靠。

我的讨论,不牵涉论争双方的立场,也仅限于讨论文章中提到的统计分析和结论。

其余的,你们慢慢讨论吧。

统计局网站的您看了吗?上图是循环系统病死,下图是癌症病死,快速增长(已考虑年龄因素)



sinaya同学看过来,女的看右边。ASMRs: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
报告以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s)来作为判断移民健康情况的基准,数字愈高,代表死亡率愈高,健康情况愈坏。



鸵鸟政策可不行啊,要想出对策。

附件


保尔柯察金 : 2011-11-21#4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冷水滴进热油锅。。。。。

bure : 2011-11-21#4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这位是明白人。。。小和尚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

中国,加拿大,香港统计方法和采样质量不一样。假设STATS CANADA给中国,加拿大,香港用同样的方法采样统计,得出的数据才有可比性。讲的再难听点,中国统计局的数据可信的话,母猪也能上树。

影响寿命有很多原因,环境污染,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地理位置,种族差别。把小和尚在温哥华的居住社区的所有大陆投资移民做个样本,然后把小和尚在上海居住地的所有资产1000万刀的人做个样本,两者之间比较才有意义。

如果说留在温哥华这么危险的话,赶紧会中国去吧,加拿大政府说不定还真会懊悔万分的。

私人订制 : 2011-11-21#4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在加拿大:

1.遗传基因无法改变,
2.好的空气和水客观存在,
3.健康的食品和生活习惯靠主观自定
4.医疗保健条件只会逐渐恶化。

只有3是可以把握的。

小和尚 : 2011-11-21#4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中国,加拿大,香港统计方法和采样质量不一样。假设STATS CANADA给中国,加拿大,香港用同样的方法采样统计,得出的数据才有可比性。讲的再难听点,中国统计局的数据可信的话,母猪也能上树。

影响寿命有很多原因,环境污染,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地理位置,种族差别。把小和尚在温哥华的居住社区的所有大陆投资移民做个样本,然后把小和尚在上海居住地的所有资产1000万刀的人做个样本,两者之间比较才有意义。

如果说留在温哥华这么危险的话,赶紧会中国去吧,加拿大政府说不定还真会懊悔万分的。

关键是上海和北京平均寿命都在增长呀。
你说急人不急人?
除非是:该移民却不移民的那部分寿命在降低。
不能呀。

藕花深处 : 2011-11-21#4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中国现在处于老年的那批,中年之前都处于无污染的环境,食用ORGANIC食物,虽然吃得不是很饱。中年的这批,起码青少年时的环境还好。现在青少年的这批就不好说了,饮食空气都够呛,而且普遍从幼儿期就缺乏运动。
加拿大虽然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也有它自己的问题,但是相对比中国好些,孩子们起码还爱运动。外来人口的疾病可能跟饮食习惯跟环境的改变、压力等诸多因素有关。

westend : 2011-11-21#4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关键是上海和北京平均寿命都在增长呀。
你说急人不急人?

这有什么好急人的. 平均寿命增长这是好事情.
不晓得你急什么.

小和尚 : 2011-11-21#4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这有什么好急人的. 平均寿命增长这是好事情.
不晓得你急什么.
我替他们急:wdb6:

文惠 : 2011-11-21#5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sinaya同学看过来,女的看右边。

小和尚千方百计想证明移民加拿大是错误的, 不知道你的动机是什么, 不过我可以断定你在徒劳. 你再证明加拿大如何不好, 喜欢这里的人仍然会喜欢这里. 比如本人. 你就是把中国说得天花乱坠, 我不仅不信(因为我在那里生活了半辈子, 有自己的判断), 更不可能离开加拿大回流中国, 除非为了照顾父母不得已. 人选择自己的定居地就象选择伴侣一样, 是要靠缘分的, 你真喜欢的, 无论别人如何说不好也没用, 你不喜欢的, 别人就是吹的天花乱坠你也不会听. 这不是某一方面的数字或者理论能解决问题的, 是综合的感受.

我能说服你喜欢加拿大吗? 不能. 同样, 你也不可能说服我或者其他人不喜欢加拿大.

保尔柯察金 : 2011-11-21#5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替他们急:wdb6:
@#不急和尚急:wdb26:

westend : 2011-11-21#5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替他们急:wdb6:

@#不急和尚急:wdb26:

要不是保尔的回复, 我都忘了还有那句俗话. 唉.

小和尚 : 2011-11-21#5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统计局千方百计想证明移民加拿大是错误的, 不知道统计局的动机是什么?不过我可以断定他们在徒劳.
支持
同怀疑,
同断定。

汤姆叔叔 : 2011-11-21#5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有准信的时候么?都是按需分配,要符合新华社的口径,要和裆中央保持一致。

口说无凭,来一个最常用的CPI统计数据的误差吧。

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09年,30年累计通胀率为5.7倍。2006年,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万晓西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以1978年CPI的权重计算,27年间中国城市CPI上升15倍左右。”也是国家统计局数据的近三倍。万晓西还指出,如果调整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权重,实际通货膨胀率要大的多。

当然,有人要说一个研究员的报告有屁用,当然是国同局的报告权威了,那好。转帖个实例看看真实的通胀数据:

1978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1.25元,年平均工资为615元,如果家庭里一个人有这个职工工资水平,就可以养活一个家庭。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CPI指数,到2009年11月,CPI在这30年零11个月里,累计增幅为5.7倍。按照这个指数,大家目前月平均工资为292.1元本应该就可以实现1978年51.25元工资的购买力。但谁都知道,292.1元还不足2008年北京市的低保水平(每月390元)。而2009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是900元,是51.25元的17.6倍。”
根据最新数据,北京现在的“低保”标准为家庭月人均480元,一个四口之家月“低保”标准为1920元。1978年双职工四口之家的平均收入为102.5元,这在当时可以算是“小康”家庭了。假设把这个小康看成是北京的“贫困线”,那么今天的“贫困线”是当年“贫困线”的18.7倍,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为18.7倍。2011年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为1160元,如果将2011年北京最低工资标准对应1978年全国平均工资,那么1978年至今,32年通货膨胀率是22.6倍。

“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是经过必需生活支出测算的,这两个数据隐含的通货膨胀率都是国家统计局数据的三倍以上。显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太荒唐,太不靠谱了。

在涉及公民生活幸福的两个关键数据上,国家统计局完全没有可信性,这不能不说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在此基础上,一切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测和分析都显得非常不靠谱,而那些靠分析数据吃饭的预测经济学家们也会显得非常可笑

CAvAN : 2011-11-21#5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小和尚千方百计想证明移民加拿大是错误的, 不知道你的动机是什么, 不过我可以断定你在徒劳. 你再证明加拿大如何不好, 喜欢这里的人仍然会喜欢这里. 比如本人. 你就是把中国说得天花乱坠, 我不仅不信(因为我在那里生活了半辈子, 有自己的判断), 更不可能离开加拿大回流中国, 除非为了照顾父母不得已. 人选择自己的定居地就象选择伴侣一样, 是要靠缘分的, 你真喜欢的, 无论别人如何说不好也没用, 你不喜欢的, 别人就是吹的天花乱坠你也不会听. 这不是某一方面的数字或者理论能解决问题的, 是综合的感受.

我能说服你喜欢加拿大吗? 不能. 同样, 你也不可能说服我或者其他人不喜欢加拿大.
他没把这让人短寿的加拿大移民身份扔掉也算是一种HOLD

bure : 2011-11-21#5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他的动机在于他对他自己的观点/决定的不自信,多数自信的的人已经用脚投票了,无论他们的观点/决定是什么。他还在为他自己的观点/决定收集证据,然后告诉大家,他的观点/决定有多么正确。

小和尚千方百计想证明移民加拿大是错误的, 不知道你的动机是什么, 不过我可以断定你在徒劳. 你再证明加拿大如何不好, 喜欢这里的人仍然会喜欢这里. 比如本人. 你就是把中国说得天花乱坠, 我不仅不信(因为我在那里生活了半辈子, 有自己的判断), 更不可能离开加拿大回流中国, 除非为了照顾父母不得已. 人选择自己的定居地就象选择伴侣一样, 是要靠缘分的, 你真喜欢的, 无论别人如何说不好也没用, 你不喜欢的, 别人就是吹的天花乱坠你也不会听. 这不是某一方面的数字或者理论能解决问题的, 是综合的感受.

我能说服你喜欢加拿大吗? 不能. 同样, 你也不可能说服我或者其他人不喜欢加拿大.

文惠 : 2011-11-21#5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他没把这让人短寿的加拿大移民身份扔掉也算是一种HOLD

他的动机在于他对他自己的观点/决定的不自信,多数自信的的人已经用脚投票了,无论他们的观点/决定是什么。他还在为他自己的观点/决定收集证据,然后告诉大家,他的观点/决定有多么正确。

他这叫爱抬杠.

gotogoto : 2011-11-21#5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有准信的时候么?都是按需分配,要符合新华社的口径,要和裆中央保持一致。

口说无凭,来一个最常用的CPI统计数据的误差吧。

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09年,30年累计通胀率为5.7倍。2006年,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万晓西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以1978年CPI的权重计算,27年间中国城市CPI上升15倍左右。”也是国家统计局数据的近三倍。万晓西还指出,如果调整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权重,实际通货膨胀率要大的多。

当然,有人要说一个研究员的报告有屁用,当然是国同局的报告权威了,那好。转帖个实例看看真实的通胀数据:

1978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1.25元,年平均工资为615元,如果家庭里一个人有这个职工工资水平,就可以养活一个家庭。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CPI指数,到2009年11月,CPI在这30年零11个月里,累计增幅为5.7倍。按照这个指数,大家目前月平均工资为292.1元本应该就可以实现1978年51.25元工资的购买力。但谁都知道,292.1元还不足2008年北京市的低保水平(每月390元)。而2009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是900元,是51.25元的17.6倍。”
根据最新数据,北京现在的“低保”标准为家庭月人均480元,一个四口之家月“低保”标准为1920元。1978年双职工四口之家的平均收入为102.5元,这在当时可以算是“小康”家庭了。假设把这个小康看成是北京的“贫困线”,那么今天的“贫困线”是当年“贫困线”的18.7倍,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为18.7倍。2011年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为1160元,如果将2011年北京最低工资标准对应1978年全国平均工资,那么1978年至今,32年通货膨胀率是22.6倍。

“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是经过必需生活支出测算的,这两个数据隐含的通货膨胀率都是国家统计局数据的三倍以上。显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太荒唐,太不靠谱了。

在涉及公民生活幸福的两个关键数据上,国家统计局完全没有可信性,这不能不说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在此基础上,一切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测和分析都显得非常不靠谱,而那些靠分析数据吃饭的预测经济学家们也会显得非常可笑

最好有统计专业的同学来说一下,为什么二者会有如此大的距离。

小和尚 : 2011-11-21#5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最好有统计专业的同学来说一下,为什么二者会有如此大的距离。
他想说明加拿大统计局统计科学有效。
我同意。

michaeljwu : 2011-11-22#6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1. 小和尚是好人! - 经常热心发布有用的信息
2. 好人有时也办糊涂事 - 比如想证明移民加拿大是错误的选择!

反清复明 : 2011-11-22#6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他的动机在于他对他自己的观点/决定的不自信,多数自信的的人已经用脚投票了,无论他们的观点/决定是什么。他还在为他自己的观点/决定收集证据,然后告诉大家,他的观点/决定有多么正确。

这个说的最有道理. 我如果觉得加拿大不好, 除非我脑子锈了,打死我也不会浪费时间唧唧歪歪跟人辩论是否住应该在加拿大呢? 早就找更好的地方找乐子去了.

还是个心理问题.

小和尚 : 2011-11-22#6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这个说的最有道理. 我如果觉得加拿大不好, 除非我脑子锈了,打死我也不会浪费时间唧唧歪歪跟人辩论是否住应该在加拿大呢? 早就找更好的地方找乐子去了.

还是个心理问题.

在一个国家(加拿大),说这个国家(加拿大)不好就是心理有问题?
在一个国家(加拿大),说另外一个国家(中国)不好就是心理健康?
看来这里最好做的职业是心理医生。:wdb5:

保尔柯察金 : 2011-11-22#6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该说的大家都说了,额就不说了。

额坚持认为小和尚是个好同学,而不是五毛。如果有人非要说他是五毛的话,额认为是辩论不过人家,声嘶力竭的诋毁。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朗朗乾坤,天高地远。

各抒己见乃人之常情。如个别同学思想落后,大家可以帮助他走出怪圈才对,一味指责甚至谩骂恰恰就是文革遗风,实不足取也。

如果你有政治追求的话,那就更要反思了。连几个草根小民都辩论不过,不如先吃饱肚子了。如果主子们知道你的工作成绩居然如此,就连混个论坛还总被开除枪毙,那就证明你不适合干这一行,后果很严重。

gotogoto : 2011-11-22#6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查了下资料,大概明白CPI的差距由何而来了。

当前中国的CPI是由8类商品构成,分别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各大类价格指数的权重分别约为:食品34%,日用品5%,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4%,医疗保健11%,交通通信9%,娱乐教育文化15%,居住14%。

gotogoto : 2011-11-22#6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该说的大家都说了,额就不说了。

额坚持认为小和尚是个好同学,而不是五毛。如果有人非要说他是五毛的话,额认为是辩论不过人家,声嘶力竭的诋毁。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朗朗乾坤,天高地远。

各抒己见乃人之常情。如个别同学思想落后,大家可以帮助他走出怪圈才对,一味指责甚至谩骂恰恰就是文革遗风,实不足取也。

如果你有政治追求的话,那就更要反思了。连几个草根小民都辩论不过,不如先吃饱肚子了。如果主子们知道你的工作成绩居然如此,就连混个论坛还总被开除枪毙,那就证明你不适合干这一行,后果很严重。

这没啥稀奇的。

任何一个民主国家,反对党是最爽的,不用管太多,一律反对即可。也就是所谓的为反对而反对,这种反对,无需理由无需数据,只要大喊一声“我反对!”就成了。

换成坛子里的做法,就是吼一嗓子“五毛”即可。

反清复明 : 2011-11-22#6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在一个国家,说这个国家不好就是心理有问题?
在一个国家,说另外一个国家不好就是心理健康?

我早年曾经在江苏北部盐城附近的工厂等印染布下机器,送服装厂赶货. 住了大概前后2个月, 那里有肉有菜,有鸡有鸭,还是有太多的东西实在不堪, 任务完成,我连替换的衣服都不要了,直接打的回上海.

按照你的逻辑,我是否应该一家家拜访厂长,车间主任,供销员,像他们辩论解释证明他们这个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呢? 我是否应该用上海和当地的各项指标包括寿命,转基因,厨房最佳不粘锅等实例劝他们逃离那个地方呢?

lerouge : 2011-11-22#6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健康统计是加国出的吧,跟中国统计局有毛关系:wdb2:

列治文的台北仁 : 2011-11-22#6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健康统计是加国出的吧,跟中国统计局有毛关系:wdb2:
你来啦!

小和尚 : 2011-11-22#6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早年曾经在江苏北部盐城附近的工厂等印染布下机器,送服装厂赶货. 住了大概前后2个月, 那里有肉有菜,有鸡有鸭,还是有太多的东西实在不堪, 任务完成,我连替换的衣服都不要了,直接打的回上海.

按照你的逻辑,我是否应该一家家拜访厂长,车间主任,供销员,像他们辩论解释证明他们这个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呢? 我是否应该用上海和当地的各项指标包括寿命,转基因,厨房最佳不粘锅等实例劝他们逃离那个地方呢?

我去过盛泽和吴江许多染厂,绍兴和无锡很多印花厂,还有南通和平湖不少服装厂。
不过考察完,就让手下去做了,
我回上海养鸡种菜造房子,
老外就是信我的眼力,
说我仔细,
没办法。
我从来不鸟老外,
怪了,你越不鸟他,他越贱,人就是这样,
日本,德国,意大利,都一样,我熟能生巧,照搬。

lerouge : 2011-11-22#7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你来啦!
俺就没离开过:wdb17::wdb17::wdb17::wdb5:你之前发了几个烂贴,找不理由给你献花:wdb14:

legent : 2011-11-22#7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大家也不用那么敏感,统计数据表明移民健康会趋向本地人的水平--恶化,所以我们确实要警惕自己的饮食等方面,是否也趋向本地人的方式. 比如,在国内很少吃西式快餐,在这里明显多了,包括午餐\公司活动\朋友party等. 另外压力\睡眠都可能要变差,影响健康.

legent : 2011-11-22#7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统计数据是一个长期的结果,而且包括各地移民,所以我相信移民健康水平差的主要原因还是饮食习惯等长期行为积累下来的.

文惠 : 2011-11-22#7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大家也不用那么敏感,统计数据表明移民健康会趋向本地人的水平--恶化,所以我们确实要警惕自己的饮食等方面,是否也趋向本地人的方式. 比如,在国内很少吃西式快餐,在这里明显多了,包括午餐\公司活动\朋友party等. 另外压力\睡眠都可能要变差,影响健康.

北美的饮食文化确实不敢恭维, 餐馆以垃圾食品为主. 不过北美食材丰富健康, 我们华人可以取其食材做中餐, 避其所短.

小和尚 : 2011-11-22#7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北美的饮食文化确实不敢恭维, 餐馆以垃圾食品为主. 不过北美食材丰富健康, 我们华人可以取其食材做中餐, 避其所短.

现在垃圾已经渗透到细胞级别,
改良高产抗病品种甚至转基因。

文惠 : 2011-11-22#7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现在垃圾已经渗透到细胞级别,
改良高产抗病品种甚至转基因。

转基因没那么可怕嘛. 你不是吃国内的杂交水稻长大的么?

小和尚 : 2011-11-22#7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转基因没那么可怕嘛. 你不是吃国内的杂交水稻长大的么?

现在技术越来越高,越搞越离谱了。

legent : 2011-11-22#7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现在垃圾已经渗透到细胞级别,
改良高产抗病品种甚至转基因。
加拿大80多的寿命就是吃转基因吃出来到?

保尔柯察金 : 2011-11-22#7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现在垃圾已经渗透到细胞级别,
改良高产抗病品种甚至转基因。
该吃,吃、该喝,喝;

今天有酒今天醉,管他明天喝凉水:wdb6:

文惠 : 2011-11-22#7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现在技术越来越高,越搞越离谱了。

人都可以转基因, 食品怕啥. 奥巴马就是转基因产品, 没看出有何不良. 现在白种人和黄种人转基因产出Eurasian, 白种人和黑种人转基因产品也不少, 没看出有啥危险.

Michelle Libra : 2011-11-22#8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关键是上海和北京平均寿命都在增长呀。
你说急人不急人?
除非是:该移民却不移民的那部分寿命在降低。
不能呀。
北京户口的才算入北京的平均寿命的吧,这么大一个京城里,有多少人是有北京户口的呢?比例是多少?交通车祸、意外身故的算不算?

funnypips : 2011-11-22#8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论点:俺的感觉还是这里好
论据1. 这里水好,空气好,没有碰到过骗称的;
2. 公共厕所味道不难闻
3. 报纸上什么夸张的新闻都看得到

不好就是,统计局乱花俺的钱,俺反对花钱做这个寿命统计

Michelle Libra : 2011-11-22#8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统计数据是一个长期的结果,而且包括各地移民,所以我相信移民健康水平差的主要原因还是饮食习惯等长期行为积累下来的.
来到新地方,适应期内精神压力大,身体劳损大,所以更恶化了。。。好在我从来不为省半个子儿委屈自己~

Michelle Libra : 2011-11-22#8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替他们急:wdb6:
是担心老年人口过多,国家负担不起养老么?:wdb6:

Michelle Libra : 2011-11-22#8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加拿大80多的寿命就是吃转基因吃出来到?
现在不管哪个国家,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可都是1931年前出生的哦 :wdb6:
这只能证明,我们的医疗水瓶生活水瓶确实是提高了,老人们活的越来越长了,但不等于70年代出生的、80年代出生的和90年代出生的人也同样地活的长。。。

legent : 2011-11-22#8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统计数据给出了一个好消息:就算变差,移民的健康还是好过本地人,也就说移民的平均寿命应该是高于加拿大的平均水平--81.

小和尚 : 2011-11-22#8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统计数据给出了一个好消息:就算变差,移民的健康还是好过本地人,也就说移民的平均寿命应该是高于加拿大的平均水平--81.
现在不管哪个国家,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可都是1931年前出生的哦 :wdb6:
这只能证明,我们的医疗水瓶生活水瓶确实是提高了,老人们活的越来越长了,但不等于70年代出生的、80年代出生的和90年代出生的人也同样地活的长。。。
legent童鞋:
Libra已经提前回答你了

NONADA : 2011-11-22#8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国内太苦太掺了
移居加拿大的技术难民千万别回来,别回来

列治文的台北仁 : 2011-11-22#8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国内太苦太掺了
移居加拿大的技术难民千万别回来,别回来
你出现啦!




台北仁

小和尚 : 2011-11-22#8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你出现啦!




台北仁
我好容易等到88帖,这么吉利的数字瞬间让你抢了。:wdb7:

lerouge : 2011-11-22#9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你出现啦!




台北仁

台北仁,你是不是安全局的:wdb2:这个话,今天看你说了几次了:wdb24:

列治文的台北仁 : 2011-11-22#9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哈哈哈哈哈!

一直到这里,

笑死我了!


小河上>目标>168楼





台北仁

NONADA : 2011-11-22#9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你出现啦!




台北仁

回到国内太苦鼻了
连上网灌水掐架的机会都几乎被剥夺了:wdb14:


老马这次要瞎了
买老马1衮1.2了

列治文的台北仁 : 2011-11-22#9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回到国内太苦鼻了
连上网灌水掐架的机会都几乎被剥夺了:wdb14:
你在天堂,我在地狱.:wdb7:



台北仁

V5M : 2011-11-22#9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先有主观结论,再去找论据,论证推导不清,打回重写

V5M : 2011-11-22#9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讨论的主题是寿命,统计局公布的是预期寿命,而不是实际寿命,本来就是个假定指标。

V5M : 2011-11-22#9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英文:Life expectancy)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但实际上,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

Johnny1008 : 2011-11-22#9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哈哈哈哈哈!

一直到这里,

笑死我了!


小河上>目标>168楼





台北仁

让他们“一个好汉三个帮”们慢慢聊去吧!

我们两个一边偷笑去!

:wdb6::wdb6::wdb6:

Johnny1008 : 2011-11-22#9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英文:Life expectancy)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但实际上,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

指出关键点的技术贴终于出现了!

继续,继续!
:wdb19:

V5M : 2011-11-22#9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2010年的预期寿命,是2010年出生新生儿的预期寿命,而不是现在活得的人死亡时的平均寿命

文惠 : 2011-11-22#10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都是闲得无聊, 找些无聊的问题来烦人烦己.

小和尚既然自认为智商高又爱国, 何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研究如何改善国内的空气质量等课题, 国内环境改善了, 自然很多人就会如你所愿地回流了, 比在这无聊瞎吵吵有意义.

至于那些爱加拿大的人,还是多关心加拿大的事情, 比如如何提高华人的政治地位, 如何改善华人的整体形象, 增强华人在职场的机遇和待遇等问题, 似乎比一味攻击国内有意义. 已经离开的国家, 忘掉就行了, 何必让不愉快的过去影响到在新的国家的全新生活呢.

sabre : 2011-11-22#10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老马这次要瞎了
买老马1衮1.2了
1衮1.2是大热,

cloud_zhou : 2011-11-22#10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听朋友说过投资移民的生活,不用上班,不用为了生计而找雷波工,也不用费心进修投专业工作,每天吃饱了没事干,赌场饭店高尔夫球场一个人玩太腻味了。每天9点到5点,上班族在和老板客户同事较劲。投资移民在家里和自己较劲,硬是憋到5点,然后满世界找人吃饭逗乐子。

知道小和尚为啥怨天怨地又死赖着加拿大憋气吗?

不明真相的群众还是赶紧散了吧,该干嘛干嘛。

文惠 : 2011-11-22#10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听朋友说过投资移民的生活,不用上班,不用为了生计而找雷波工,也不用费心进修投专业工作,每天吃饱了没事干,赌场饭店高尔夫球场一个人玩太腻味了。每天9点到5点,上班族在和老板客户同事较劲。投资移民在家里和自己较劲,硬是憋到5点,然后满世界找人吃饭逗乐子。

知道小和尚为啥怨天怨地又死赖着加拿大憋气吗?

不明真相的群众还是赶紧散了吧,该干嘛干嘛。

真相是啥? 小和尚吃饱了撑的难受, 在论坛和人掐架以便饭后消化?

carpenter : 2011-11-22#10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真相是啥? 小和尚吃饱了撑的难受, 在论坛和人掐架以便饭后消化?

诸春赏河晓 : 2011-11-22#10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听朋友说过投资移民的生活,不用上班,不用为了生计而找雷波工,也不用费心进修投专业工作,每天吃饱了没事干,赌场饭店高尔夫球场一个人玩太腻味了。每天9点到5点,上班族在和老板客户同事较劲。投资移民在家里和自己较劲,硬是憋到5点,然后满世界找人吃饭逗乐子。

知道小和尚为啥怨天怨地又死赖着加拿大憋气吗?

不明真相的群众还是赶紧散了吧,该干嘛干嘛。

听你一说总算明白为什么把这叫做“移民监”,这“监”字用的太贴切了。人生短短几十年,却要自愿蹲监3年?!

小和尚 : 2011-11-22#10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2010年的预期寿命,是2010年出生新生儿的预期寿命,而不是现在活得的人死亡时的平均寿命

讨论的主题是寿命,统计局公布的是预期寿命,而不是实际寿命,本来就是个假定指标。

指出关键点的技术贴终于出现了!

继续,继续!
:wdb19:

先莫要鸡动,强尼老兄看错了救命稻草,嘻嘻。
Mortality rate

Mortality rate is a measure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in general, or due to a specific cause) in a population, scaled to the size of that population, per unit time. Mortality rate is typically expressed in units of deaths per 1000 individuals per year; thus, a mortality rate of 9.5 in a population of 100,000 would mean 950 deaths per year in that entire population, or 0.95% out of the total. It is distinct from morbidity rate, which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poor health during a given time period (the prevalence rate) or the number of newly appearing cases of the disease per unit of time (incidence rate). The term "mortality" is also sometimes inappropriately used to refer to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ng a set of diagnosed hospital cases for a disease or injury, rather than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a country or ethnic group. This disease mortality statistic is more precisely referred to as "case fatality".




One distinguishes:
  1. The crude death rate, the total number of deaths per year per 1000 people. As of July 2009[update] the crude death rate for the whole world is about 8.37 per 1000 per yea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IA World Factbook.[1]
  2. The perinatal mortality rate, the sum of neonatal deaths and fetal deaths (stillbirths) per 1000 births.
  3. The maternal mortality ratio, the number of maternal deaths per 100,000 live births in same time period.
  4. The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the number of maternal deaths per 1,000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in the population (generally defined as 15-44 years of age) .
  5. The infant mortality rate, the number of deaths of children less than 1 year old per 1000 live births.
  6. The child mortality rate, the number of deaths of children less than 5 years old per 1000 live births.
  7. The standardised mortality ratio (SMR)- This represents a proportional comparison to the numbers of deaths that would have been expected if the population had been of a standard composition in terms of age, gender, etc.[2]
  8. The 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 (ASMR) - This refers to the total number of deaths per year per 1000 people of a given age (e.g. age 62 last birthday).
死亡率

死亡率是用来衡量一部分人口中、一定规模的人口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为单位来表示;因此在死亡率为 9.5 的 10 万人口中,表示这一人口中每年死去 950 人。死亡率有别于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规模的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罹患该病新增加例数(发病率)。患病率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规模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总和。




辨别:
  1. 粗死亡率,每 1000 人的死亡总数。
  2. 新生儿死亡,每 1000 个出生未满一个月的婴儿和胎死(死产儿)的和。
  3. 孕产妇死亡,每 10 万个死于生产过程的死亡数。
  4. 幼儿死亡,每 1000 个出生小于一岁的死亡数。
  5. 标准死亡率(SMR)或特定年龄死亡率(ASMR),特定年龄(例如 16-65 或 65 以上)中每 1000 人的死亡总数。
死亡率=当区当年死亡人数*1000/当区当年年中人口数‰。
死亡率可以得知一个地区的卫生习惯和医疗品质。通常越先进的国家死亡率越低,越落后的国家死亡率越高。

curtain : 2011-11-22#10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小和尚V5!

moujin : 2011-11-22#10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好热闹,原文在此:
http://www.statcan.gc.ca/pub/82-003-x/2011004/article/11588-eng.pdf

moujin : 2011-11-22#10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其实这个结果符合预期,东亚移民的年龄调整(标化)死亡率很低,尤其来自东亚的妇女,仅为402/10万。不过统计局的数据是基于1991-2001的队列研究资料。
核心的结论是,健康移民效应以及时间效应均存在。当你移民的时候,您的健康水平是较高的(也许高过中国人和加拿大人的两方的各自平均水平,这是健康移民效应,如果身体不好、精神不够强大稳定,或者不能通过体检,您还折腾吗?),当时间流逝,您的健康下降水平也是明显的,因为您面临的是一系列巨大的生理心理的调整和调试,另外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包括生活方式),很大程度可能为您带来负面的健康影响,这是所谓的时间效应。不过即便如此,抵消应该有限。
我也研究流行病学。

moujin : 2011-11-22#11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这个下降程度的测量其实并不只是死亡率描述这么简单的。另外我个人感兴趣温哥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移民温哥华的中国男人较之蒙特利尔的中国妇女,差距有这么大?

moujin : 2011-11-22#11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蒙特利尔本地男性1300多/10万,中国男性温哥华是854,而居住蒙特利尔的中国女性才373~~~~~身为中国妇女,表示对蒙特利尔无限向往。

octor : 2011-11-22#11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看成了
关于两个寿司帖子的思考
:wdb12:

carpenter : 2011-11-22#11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看成了
关于两个寿司帖子的思考
:wdb12:

cool:wdb17::wdb45:

三木 : 2011-11-22#11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蒙特利尔本地男性1300多/10万,中国男性温哥华是854,而居住蒙特利尔的中国女性才373~~~~~身为中国妇女,表示对蒙特利尔无限向往。


人口统计部门作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没必要太认真。。
你指出的情况,不过是该项“研究”,结论不可靠的一个例子。。。。。。:wdb11::wdb23:

文惠 : 2011-11-22#11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看成了
关于两个寿司帖子的思考
:wdb12:


小和尚在思考生与死的重大问题.

两位请保持庄严肃穆. :D:D

westend : 2011-11-22#11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蒙特利尔本地男性1300多/10万,中国男性温哥华是854,而居住蒙特利尔的中国女性才373~~~~~身为中国妇女,表示对蒙特利尔无限向往。

没有看得很明白.
这个是说每10万人中有373个中国来的女性移民死亡, 还是说每10万个中国来的女性移民中有373个死亡?

bure : 2011-11-22#11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这个下降程度的测量其实并不只是死亡率描述这么简单的。另外我个人感兴趣温哥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移民温哥华的中国男人较之蒙特利尔的中国妇女,差距有这么大?

温哥华女性也比其他两个城市高,以10万为基数,差别有100对现实有多少指导意义?

小和尚 : 2011-11-22#11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楼上的几位弟兄:
是特定年龄死亡率,10万人当中某特定年龄

这个里面再分:移民短期,中期,长期。
关键是变化速度:相当快,这才是关键。

近期、中期、长期居住加拿大的ASMRs由720、913、1054 递增,
女性来说,则由491、546、637递增

moujin : 2011-11-22#11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没有看得很明白.
这个是说每10万人中有373个中国来的女性移民死亡, 还是说每10万个中国来的女性移民中有373个死亡?
后者

westend : 2011-11-22#12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楼上的几位弟兄:
是特定年龄死亡率,10万人当中某特定年龄。


每个城市各个族裔的比例都不一样. 缺乏各族裔人口基数的比例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这10万人是指的包含各族裔的城市人口, 那数字毫无意义.

moujin : 2011-11-22#12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人口统计部门作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没必要太认真。。
你指出的情况,不过是该项“研究”,结论不可靠的一个例子。。。。。。:wdb11::wdb23:
我没有更多关于这个研究的背景资料,只想幽默一下而已,你也别那么认真。结论可靠不可靠本身 我觉得下不了结论。

westend : 2011-11-22#12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如果是后者, montreal不可能有10万名来自中国的25岁以上的女性移民吧. 数字精确到各位, 说明采样范围至少是大于10万.

小和尚 : 2011-11-22#12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每个城市各个族裔的比例都不一样. 缺乏各族裔人口基数的比例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这10万人是指的包含各族裔的城市人口, 那数字毫无意义.

统计局应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表格中的10万人,如果分类在同一个族裔中,应该是相同族裔。

小和尚 : 2011-11-22#12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如果是后者, montreal不可能有10万名来自中国的25岁以上的女性移民吧. 数字精确到各位, 说明采样范围至少是大于10万.

统计学里面应该有关于放大缩小还有小数点取舍的。

moujin : 2011-11-22#12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温哥华女性也比其他两个城市高,以10万为基数,差别有100对现实有多少指导意义?
木有意义,第一那是90年代队列;第二整个报告是以验证两个效应为出发点的;第三,1000个人里面1个mortality,这个是人群水平的测量,其实很细微的影响。

moujin : 2011-11-22#12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统计局应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表格中的10万人,如果分类在同一个族裔中,应该是相同族裔。
对!来源国、性别、年龄都处理好了的。

moujin : 2011-11-22#12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作者坦陈了,研究的局限性。另外混合香港、大陆的中国移民样本,这个还可以探讨。90年代香港移民很多,可以肯定他们和大陆90年代移民有基本特征上的差异。这些都是理论探讨。
这篇也不是讲寿命/寿司的~~~~~~~~

westend : 2011-11-22#12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统计局应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表格中的10万人,如果分类在同一个族裔中,应该是相同族裔。

统计学里面应该有关于放大缩小还有小数点取舍的。

所以我没看明白这个表格.
montreal的华人女性移民总数少于2.5万人, 放大到10万人的话, 是放大4倍.

moujin : 2011-11-22#12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首先,它是调整的死亡率;第二,它取整了。

moujin : 2011-11-22#13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对于回流,未作考虑,仅在limitation里一笔带过。在我看来可能是bios的重大来源,另外,只考虑了non-institutionalized的人口,15%样本,和两次数据库配比中的损失,都值得深究。

钢琴超市 : 2011-11-22#13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和尚兄太牛了,这些数据我都看晕了。
md,生死天注定,爱怎么活怎么活。

V5M : 2011-11-22#13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先莫要鸡动,强尼老兄看错了救命稻草,嘻嘻。
Mortality rate

Mortality rate is a measure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in general, or due to a specific cause) in a population, scaled to the size of that population, per unit time. Mortality rate is typically expressed in units of deaths per 1000 individuals per year; thus, a mortality rate of 9.5 in a population of 100,000 would mean 950 deaths per year in that entire population, or 0.95% out of the total. It is distinct from morbidity rate, which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poor health during a given time period (the prevalence rate) or the number of newly appearing cases of the disease per unit of time (incidence rate). The term "mortality" is also sometimes inappropriately used to refer to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ng a set of diagnosed hospital cases for a disease or injury, rather than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a country or ethnic group. This disease mortality statistic is more precisely referred to as "case fatality".





One distinguishes:
  1. The crude death rate, the total number of deaths per year per 1000 people. As of July 2009[update] the crude death rate for the whole world is about 8.37 per 1000 per yea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IA World Factbook.[1]
  2. The perinatal mortality rate, the sum of neonatal deaths and fetal deaths (stillbirths) per 1000 births.
  3. The maternal mortality ratio, the number of maternal deaths per 100,000 live births in same time period.
  4. The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the number of maternal deaths per 1,000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in the population (generally defined as 15-44 years of age) .
  5. The infant mortality rate, the number of deaths of children less than 1 year old per 1000 live births.
  6. The child mortality rate, the number of deaths of children less than 5 years old per 1000 live births.
  7. The standardised mortality ratio (SMR)- This represents a proportional comparison to the numbers of deaths that would have been expected if the population had been of a standard composition in terms of age, gender, etc.[2]
  8. The 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 (ASMR) - This refers to the total number of deaths per year per 1000 people of a given age (e.g. age 62 last birthday).
死亡率

死亡率是用来衡量一部分人口中、一定规模的人口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为单位来表示;因此在死亡率为 9.5 的 10 万人口中,表示这一人口中每年死去 950 人。死亡率有别于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规模的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罹患该病新增加例数(发病率)。患病率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规模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总和。





辨别:
  1. 粗死亡率,每 1000 人的死亡总数。
  2. 新生儿死亡,每 1000 个出生未满一个月的婴儿和胎死(死产儿)的和。
  3. 孕产妇死亡,每 10 万个死于生产过程的死亡数。
  4. 幼儿死亡,每 1000 个出生小于一岁的死亡数。
  5. 标准死亡率(SMR)或特定年龄死亡率(ASMR),特定年龄(例如 16-65 或 65 以上)中每 1000 人的死亡总数。
死亡率=当区当年死亡人数*1000/当区当年年中人口数‰。
死亡率可以得知一个地区的卫生习惯和医疗品质。通常越先进的国家死亡率越低,越落后的国家死亡率越高。

不是在扯寿命么?又转换到死亡率上了?
好,到底你要比较的“寿命”的概念搞清了没有

SMR,标准死亡率是按照标准年龄人口计算的死亡率,各地人口结构不同,各年龄段死亡率差异也很大,不要把这个SMR绝对化

V5M : 2011-11-22#13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FONT=宋体]平均预期寿命真的能“反映人口真实死亡水平”吗?[/FONT]
[FONT=宋体]中国正式公布的各省市人口预期寿命,是2000年的数据,2010年统计年鉴上有(1990年和2000年两个)[/FONT]
[FONT=宋体]2000年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使用的是2000年各岁年龄的死亡率,可是一个人是不能在2000年一年度过他真实一生的(而是早就开始了),因此这叫“预期”,也就是按着2000年各岁的情况预测以后会如何,事实是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经历过这样的“预期”,而且以后也不会有(这就另说了)。在这个意义上“平均预期寿命”是“虚”的,即使是有可能实现也只是“有可能”而不是必然,更不是现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各虚的数据,有必要较真么?[/FONT]

moujin : 2011-11-22#13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由媒体起头曲解,而溯源到的这篇文章 仅在说死亡率,并未涉及期望寿命。
中国大陆期望寿命的计算存在系统误差,或者说偏差。死因监测系统也有很大漏洞,不能和加拿大作比较。

moujin : 2011-11-22#13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平均期望寿命是由 死亡监测和其它人口统计资料结合得到的,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或特定人口的 基本健康状态 风险,也反映社会经济 和卫生保健系统的成效、影响平均期望寿命最大的 是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的死亡水平,而这 是 最容易作假的指标。本次研究报告只提供25岁以上年龄组调整死亡率,和寿命、期望寿命都不一样。

汤姆叔叔 : 2011-11-22#13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由媒体起头曲解,而溯源到的这篇文章 仅在说死亡率,并未涉及期望寿命。
中国大陆期望寿命的计算存在系统误差,或者说偏差。死因监测系统也有很大漏洞,不能和加拿大作比较。

这个才是关键,二个不同系统和测量手法的数据,拿来作比较,这可是忽悠了哈。

westend : 2011-11-22#13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嗯 都有一颗认真八卦的心

moujin : 2011-11-22#13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觉得你们太严肃认真了,快要以为你们和我一样 在做流行病 研究呢。
不过接着八卦仔细看了这篇 报告,觉得提供了很多基线数据 给我自己的项目,值得哈。
我也做一部分移民流行病学。

carpenter : 2011-11-22#13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和尚兄太牛了,这些数据我都看晕了。
md,生死天注定,爱怎么活怎么活。

:wdb10::wdb10:

Johnny1008 : 2011-11-22#14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觉得你们太严肃认真了,快要以为你们和我一样 在做流行病 研究呢。
不过接着八卦仔细看了这篇 报告,觉得提供了很多基线数据 给我自己的项目,值得哈。
我也做一部分移民流行病学。

支持满瓶醋的来打假!

我们这些空瓶子太需要满瓶醋

来指出那些瓶子里才有几滴醋

就窜上来玩弄数据做伪证的醋瓶子了!
:wdb17::wdb19:

小和尚 : 2011-11-22#14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支持满瓶醋的来打假!

我们这些空瓶子太需要满瓶醋

来指出那些瓶子里才有几滴醋

就窜上来玩弄数据做伪证的醋瓶子了!
:wdb17::wdb19:

整个报告哪里假?
http://www.statcan.gc.ca/pub/82-622-x/2011008/findings-resultats-eng.htm
你自己还没有看懂报告和这位同学的意思,就来来回回窜上来3次瞎起哄。(还是你的老本行:对人评头论足
以前我不擅长此道,看样子现在也在跟你学。

您对此帖技术上没有任何贡献,却充满了人和人斗,人评论人的兴趣。


上图是循环系统病死,下图是癌症病死,快速增长(已考虑年龄因素)



ASMRs: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
报告以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s)来作为判断移民健康情况的基准,数字愈高,代表死亡率愈高,健康情况愈坏。



From: http://www.statcan.gc.ca/pub/82-622-...ultats-eng.htm
加拿大统计局网站

liveinvan : 2011-11-22#14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讨论越来越让人迷糊啦,原来从上海来温哥华是错误的

保尔柯察金 : 2011-11-22#14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建议寿命问题的讨论从群体转向个体。。。。OOO

michaeljwu : 2011-11-22#14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对小和尚的分析, 不要看具体数字. 只要信他就可以了!

小和尚 : 2011-11-22#14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对小和尚的分析, 不要看具体数字. 只要信他就可以了!

这话说得,真难听:wdb6::wdb6:
两个帖子说的完全是两件事,这我早就明白。
这两件事中有什么微妙的联系,相信也是有的。
最早看懂帖子,并根据自己理解阐述论点的是藕花。
当然她只是定性的自我判断,没有定量的数据支持(至少这个帖子中)
和我一样。

后面来的新同学是专业人士,但是限于篇幅,并没有过多阐述和详细解读。

moujin : 2011-11-23#14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讨论越来越让人迷糊啦,原来从上海来温哥华是错误的
不错误不错误,真的不错误。基于群体的研究必定是以政策导向为目的的,至于个人,健康的风险真的基于个体的掌控,比如多锻炼呀。调节心理健康啊,少吃精制的、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啊。我觉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加拿大美好自然环境的结合其实应该是很好的生存。
诚然,就业压力、文化适应、保健系统的低效率和难以接近,等等造成的心理-生理损伤是值得研究的。

moujin : 2011-11-23#14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这话说得,真难听:wdb6::wdb6:
两个帖子说的完全是两件事,这我早就明白。
这两件事中有什么微妙的联系,相信也是有的。
最早看懂帖子,并根据自己理解阐述论点的是藕花。
当然她只是定性的自我判断,没有定量的数据支持(至少这个帖子中)
和我一样。

后面来的新同学是专业人士,但是限于篇幅,并没有过多阐述和详细解读。
小和尚这个业余水平已经很厉害了,吼吼,我表示很PF。大家可能理解有不同角度而已。

诸春赏河晓 : 2011-11-23#14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对小和尚的分析, 不要看具体数字. 只要信他就可以了!

:wdb17: 信和尚,得永生。:wdb23:

carpenter : 2011-11-23#14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wdb17: 信和尚,得永生。:wdb23:


:wdb23::wdb10::wdb17:

moujin : 2011-11-23#15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也是新来的同学,不过刚好做这行,主要集中在癌症、卒中、高血压的移民流行病学和医疗系统的卫生政策分析(尤其是primary care,尤其是少数民族族裔)。
前面的表里面,95%Ci 给出的上下限,(就是小和尚红箭头的两头的数字),是给出一个区间,表示抽样可能miss掉的一个范围,非变化。队列追踪的是全死因,因为等待(死亡数据出现)需要漫长的时间,无人知晓时间界限这么设定对本研究利弊如何,但这是他们可以获得的时间(10年)。
不过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是比较严格严谨的,这和他们的基层医疗体系全覆盖、电子化病历系统的早期完善以及普遍诚实的态度有关系。中国的死因监测系统正在完善,差距非常大,数据水份也特别多。
希望理性探讨。

栗子鱼 : 2012-02-08#15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马克

舒心舒畅 : 2013-01-17#15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中方的比较数据哪里得来的?如果出自北京上海官方统计局,那么这个这两地寿命长短数字有待商榷。

小和尚 : 2013-01-17#15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也是新来的同学,不过刚好做这行,主要集中在癌症、卒中、高血压的移民流行病学和医疗系统的卫生政策分析(尤其是primary care,尤其是少数民族族裔)。
前面的表里面,95%Ci 给出的上下限,(就是小和尚红箭头的两头的数字),是给出一个区间,表示抽样可能miss掉的一个范围,非变化。队列追踪的是全死因,因为等待(死亡数据出现)需要漫长的时间,无人知晓时间界限这么设定对本研究利弊如何,但这是他们可以获得的时间(10年)。
不过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是比较严格严谨的,这和他们的基层医疗体系全覆盖、电子化病历系统的早期完善以及普遍诚实的态度有关系。中国的死因监测系统正在完善,差距非常大,数据水份也特别多。
希望理性探讨。

miss掉的5%可能是回流人员数字采集不到。

附件


Johnny1008 : 2013-01-17#15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miss掉的5%可能是回流人员数字采集不到。

喂!我说枳兄啊!

您又窜到这里来发表,连你自己也不明白的高论了?

:wdb6::wdb6::wdb6:

能不能先告诉俺们,这份您一直视为瑰宝的“概率大法”权威文件,其中的样本来源啊?

到底是199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的那批移民,

还是如您一直想传达给大家的,从1991年到2001年整整十年的全体移民呢?

:wdb6::wdb6::wdb6:

你连样本的来源都还没跟我们解释清楚,

都说不明白,你这张无敌“概率大法”表里面的样本到底是不是基于20年前的移民?

就一会儿说:“现在来加拿大的移民的,都死的早!”

一会儿又说“那批老移民死的早,俺们吃惯了天朝元素周期表食品的新移民则死的少!”

你这正手加反手,左右开弓的??是往谁的脸上打呢??



: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


强尼,可惜你不能解释:
怎么在中国工业发展这段时间,1991-2001
在中国吃得越多10年的,也就是说移民晚的移民(不一定年龄小)反而愈加健康,
在中国吃得越少10年的,也就是说移民早的移民(不一定年龄大)反而死亡率高。

移民加国愈久健康愈差 中国女移民患癌死比率高[/COLOR]
分析:
一)前十年列治文长寿源于香港来的老年居民。
二)如果现在30-40岁从大陆到加拿大
前半辈子在大陆吃有害食品:前几年大陆面粉允许加漂白剂,猪肉允许加瘦肉精,转基因食用油不标识。
后半辈子在加拿大继续吃有害食品:加拿大上述几个还是不标识,转基因食品却占40%。

左右被抽耳光

小和尚 : 2013-01-17#15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Immigrants arrive with better health than the
Canadian-born population, but that this health advantage
tends to disappear over tim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overall support for this trend.
这是加拿大移民局的结论,调查的样本取之于1991-2001年间25及以上年龄者的抽样
Age- and sex- specific mortality rates by 5-year age group (at baseline)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ASMRs)
用五岁一个年龄组来进行对比,相同年龄组,来加时间越短的,(也就是国内待得越久的)越健康。

Johnny1008 : 2013-01-17#15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Immigrants arrive with better health than the
Canadian-born population, but that this health advantage
tends to disappear over tim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overall support for this trend.
这是加拿大移民局的结论,调查的样本取之于1991-2001年间25及以上年龄者的抽样
Age- and sex- specific mortality rates by 5-year age group (at baseline)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ASMRs)
用五岁一个年龄组来进行对比,相同年龄组,来加时间越短的,(也就是国内待得越久的)越健康。


:wdb6::wdb6::wdb6:

太有才了!

哪张表格,还是哪段推论里写着你那经典的“相同年龄组,来加时间越短的越健康”了?

我没找到吗?

这表格上有移民到加拿大的先后时间表吗?

画个箭头指给大家看看成不?


:wdb6::wdb6::wdb6:

小和尚 : 2013-01-17#15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wdb6::wdb6::wdb6:

太有才了!

哪张表格,还是哪段推论里写着你那经典的“相同年龄组,来加时间越短的越健康”了?

我没找到吗?

这表格上有移民到加拿大的时间吗?

画个箭头给大家看看成不?

:wdb6::wdb6::wdb6:

本文的结论部分

Immigrants arrive with better health than the Canadian-born population, but that this health advantage tends to disappear over tim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overall support for this trend.

小和尚 : 2013-01-17#15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Age- and sex- specific mortality rates by 5-year age group (at baseline)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ASMRs)


明白吗?
ASMRs=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男女分开,年龄组分开。

Johnny1008 : 2013-01-17#15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字好大啊!

:wdb6::wdb6::wdb6:

看清了这么一句“but that this health advantage tends to disappear over time.”

不过,你那牛逼的加拿大同事,是通过什么手段告知你,

这句“结论”是因为加拿大的食品比中国更差而造成的?

:wdb6::wdb6::wdb6:

但你用“相同年龄组,来加时间越短的,(也就是国内待得越久的)越健康。

来翻译一下这段文字,你不觉的不通顺吗?

“Age- and sex- specific mortality rates by 5-year age group (at baseline)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ASMRs)”

:wdb2:

我还看过肿瘤医院收治无症状的晚期肿瘤病人的统计报告呢!

报告明确的指出,以同年龄组做对比,晚进医院病人的病情明显好于早进医院的老病人!

你是不是因此可以推导出,这家医院才是造成病人情况极度恶化的罪魁祸首啊?

亦或更牛逼的说,这些病人其实是到了这家医院才被迫得了癌症呢?


: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

小和尚 : 2013-01-17#16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我还看过肿瘤医院收治无症状的晚期肿瘤病人的统计报告呢!

报告明确的指出,以同年龄组做对比,晚进医院病人的病情明显好于早进医院的老病人!

你是不是因此可以推导出,这家医院才是造成病人情况极度恶化的罪魁祸首啊?

亦或更牛逼的说,这些病人其实是到了这家医院才被迫得了癌症呢?

: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

“移民情况”和你的举例“医院情况”恰恰相反,
是验出来身体好的来加拿大,
而不是验出来身体差的来加拿大,
你还有什么好说的。:wdb6:

Johnny1008 : 2013-01-18#16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移民情况”和你的举例“医院情况”恰恰相反,
是验出来身体好的来加拿大,
而不是验出来身体差的来加拿大,
你还有什么好说的。:wdb6:

你把结论部分读完整了吗?

:wdb2:

你加拿大同事明显比你更富有科研精神,也更明白这个统计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的大段解释,被你“一不小心”的给有意忽略掉了!

对于移民来源,移民类别,移民原始生活形态,各地不同移民的疾病倾向,

甚至移民到加拿大后从事工作风险,不同移民聚居地等等都有限制性声明!

你加拿大的同事很诚实的表示,对于这些在项目的数据链并不完整!

而你呢?

怎么就这么有本事的把这个加拿大用来探讨移民携带而来的健康恶化倾向的报告,

给断章取义的修改成了“为你所用”的“在国内待得越久的越健康”的扬中抑加的好证据了呢?

:wdb6::wdb6::wdb6:

枳兄!你处心积虑的到处呼吁大家别来淮北,别挤鸭寮的同时,

要是您自己的脚还牢牢的踩在这个食品比中国毒,空气也不见得比中国好的鸭寮里,

你所有的表述,想要不显得自相矛盾?不显得指鹿为马?不显得苍白无力?

明显是不可能的吗!!!


: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

小和尚 : 2013-01-18#16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楼上没见过国外的文档啊?

经常有银行的信,主文只有几行,免责条款后面满满一页。

这代表工作不认真吗?或者只有3成把握?这个文档如果意义仅此,发都没必要发。

另外,楼上你说不过别人,就只能人身攻击,除此就没法活了吗?
如果是,请继续。

Johnny1008 : 2013-01-18#16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移民情况”和你的举例“医院情况”恰恰相反,
是验出来身体好的来加拿大,
而不是验出来身体差的来加拿大,
你还有什么好说的。:wdb6:

再说了,

你以为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wdb6::wdb6::wdb6:

你强力推崇的报告中也声称,移民死亡原因很大部分为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

你体检的时候给你做过心血管造影了?给你做过肿瘤标记物测定了?

好像因为人权的问题,连乙肝病毒携带者都不需要主动坦白吧??

:wdb23:

你指望这种体检能查出你身上的什么毛病啊?

貌似健康,而身藏隐患的移民难道还少吗?中国中年人的亚健康状态还少吗?

而这种由于国内不健康的生活习性导致的隐患,最终在加拿大爆发出来,

居然被你称之为“加拿大食品比中国更毒”“加拿大空气不见得被中国好”而造成的?

你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吧??


:wdb23:

Johnny1008 : 2013-01-18#16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楼上没见过国外的文档啊?

经常有银行的信,主文只有几行,免责条款后面满满一页。

这代表工作不认真吗?或者只有3成把握?这个文档如果意义仅此,发都没必要发。

另外,楼上你说不过别人,就只能人身攻击,除此就没法活了吗?
如果是,请继续。

哦!明白了!

怪不得你满口饭不敢吃,可是满口话到处说呢!

从来没见过你的“免责声明”原来就是因为你根本不需要对大家负责吗!!

看来不需要“免责声明”的人,其实是从来也不敢对自己的话负责的人啊!

:wdb6::wdb6::wdb6:

那你还叫大家如何相信你到处散播的那些“科普小知识”呢!?

难道你是营养学中的“方舟子”?食品领域里的“王海”?

:wdb2::wdb2::wdb2:

食客声称能在棘刺上雕刻出母猴,因而得到燕王的追捧!

而旁人提醒燕王,棘刺细小,容不得刀锋,这母猴从何而来呢?

燕王遂叫食客取其雕刻母猴之刻刀来见他,

此食客称“俺出去遛个弯就来!”从此遁逃无踪!!

如今虽不见有人以母猴雕刻大师自居,

却时时见到有人以营养学权威自诩!

时常博得众看官的顶礼膜拜及掌声连连!

殊不知,若有朝一日,诸位看官突发奇想,

想观摩一下这位权威的专业文凭,科研荣誉或学术论文啥的,

这位权威,是否也需要“出去遛个弯,就来……就来……”啊??!



: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

五一劳动节 : 2013-01-18#16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强强V5,

和尚4两拨千斤。

哈哈。

小和尚 : 2013-01-18#16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强尼的毒发身亡论(在中国中毒,却死在加拿大)不值一驳
同样是中国来的移民,怎么到了蒙特利尔,毒发身亡率要比温哥华多伦多大上一倍?

附件


Johnny1008 : 2013-01-18#16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强尼的毒发身亡论(在中国中毒,却死在加拿大)不值一驳
同样是中国来的移民,怎么到了蒙特利尔,毒发身亡率要比温哥华多伦多大上一倍?

你没去遛弯啊?

:wdb6::wdb6::wdb6:

首先声明,纯属推测!若有雷同,绝不是巧合!

从移民倾向来看,去蒙特娄的,技术移民多,到温哥华的,投资移民多!

技术移民是国内亚健康人群的中坚力量!也是透支身体健康最厉害的一批!

身体条件相对你这种“食不厌其精”的投资“作男”自然会差一些!

而技术移民的生活压力又比你这种“食利阶层”大很多倍,

当你在玻璃鱼缸里拿单反拍风花雪月,用锡纸煮什么低温三文鱼的时候,

人家在辛辛苦苦的供房、供车,为生活打拼!

你在这里翘着兰花指敲打键盘,质疑蒙特娄的移民健康差的时候,

不觉得自己就像那个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一样无知吗?


:wdb23:

小和尚 : 2013-01-18#168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技术移民很多都在多伦多吧?
可多伦多的数据和温哥华差距不大。
所以你的说法没有任何说服力。
另外提醒你,煽情是不能代替说理的。:wdb6:

附件


Johnny1008 : 2013-01-18#169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技术移民很多都在多伦多吧?
可多伦多的数据和温哥华差距不大。
所以你的说法没有任何说服力。
另外提醒你,煽情是不能代替说理的。:wdb6:

呵呵!那你来一段不煽情的反驳啊?

:wdb6::wdb6::wdb6:

这不大家都等着你这高材理科生的理性发言呢吗?

:wdb6::wdb6::wdb6:

你怎么不计算一下法语区给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中国移民带来的额外压力呢?

你怎么不考虑一下大多地区强大IT、财务、技术市场给精于此道的中国移民带来的优势呢?

:wdb23:

早说了!纯属推测,不过是大家练练脑子罢了!

你还要从中分出个对错来!

你是觉得你那千疮百孔的“扬中抑加”的理论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是吧?


:wdb8:

小和尚 : 2013-01-18#170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呵呵!那你来一段不煽情的反驳啊?

:wdb6::wdb6::wdb6:

这不大家都等着你这高材理科生的理性发言呢吗?

:wdb6::wdb6::wdb6:

你怎么不计算一下法语区给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中国移民带来的额外压力呢?

你怎么不考虑一下大多地区强大IT、财务、技术市场给精于此道的中国移民带来的优势呢?

:wdb23:

早说了!纯属推测,不过是大家练练脑子罢了!

你还要从中分出个对错来!

你是觉得你那千疮百孔的“扬中抑加”的理论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是吧?

:wdb8:

你的意思:
在国内没有大山
在蒙特利尔两座大山
在温哥华多伦多是一座大山

Johnny1008 : 2013-01-18#171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你的意思:
在国内没有大山
在蒙特利尔两座大山
在温哥华多伦多是一座大山

国内大山数不清了,按下不表!

但,温哥华绝对有两座以上的“大山”!

其中一座就是“你”!


:wdb23:

小和尚 : 2013-01-18#172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国内大山数不清了,按下不表!

但,温哥华绝对有两座以上的“大山”!

其中一座就是“你”!

:wdb23:
可惜统计样本是在2001年,
那时我还没有办移民。

国内大山数不清,
怎么过来的人健康康?
到了这里就病泱泱?

Johnny1008 : 2013-01-18#173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可惜统计样本是在2001年,
那时我还没有办移民。

国内大山数不清,
怎么过来的人健康康?
到了这里就病泱泱?

你不也是在国内神采奕奕,在这边垂头丧气吗?

剩下的,我就不展开了!

:wdb6::wdb6::wdb6:

况且,这可是你自己承认的!

你这个视为法宝的牛逼报告,你再怎么把它作为“强有力”的证据,

也不过是个12年前的过时货了!

你还捧着它穷得瑟点啥啊?


: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

小和尚 : 2013-01-18#174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你不也是在国内神采奕奕,在这边垂头丧气吗?

剩下的,我就不展开了!

:wdb6::wdb6::wdb6:

况且,这可是你自己承认的!

你这个视为法宝的牛逼报告,你再怎么把它作为“强有力”的证据,

也不过是个12年前的过时货了!

你还捧着它穷得瑟点啥啊?

: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wdb6:

确定样本人群的时间窗口是1991-2001年,报告做成却是2011年9月,
我猜想具体的观察时间恐怕是后面的10年,也就是到2011年为止。
这个我还在琢磨中,有空我会看看相关知识,补习一下。
如果数据采集用10年(这个可以理解)
后面仅仅做个数据分析又需要10年,(这个半年够了吧?)
一共20年,加拿大统计局局长买块豆腐一头撞死算了。

Johnny1008 : 2013-01-18#175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确定样本人群的时间窗口是1991-2001年,报告做成却是2011年9月,
猜想具体的观察时间恐怕是后面的10年,也就是到2011年为止。
这个我还在琢磨中,有空我会看看相关知识,补习一下。
如果数据采集用10年,后面仅仅做个数据分析又需要10年,
一共20年,加拿大统计局局长买块豆腐一头撞死算了。

凭你这个“猜想”我今天就没白费功夫!

:wdb6::wdb6::wdb6:

大家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吧!

共勉!


:wdb10:

小和尚 : 2013-07-28#176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wdb14:

Johnny1008 : 2013-07-28#177
回复: 关于两个寿命帖子的思考


那是当然难受咯!

你自己赖在一个“短寿”的地方死不肯走,不难受咋地??


:wdb6::wdb6::wdb6: